自主品牌阵营的裂变与分化趋势加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09:15:40
市场的下行走势让本土自主品牌汽车承受了不小的压力,与此同时,本土自主乘用车企业阵营内部的裂变与分化也在不断发酵和加剧。总体来讲,马太效应开始在自主品牌阵营日渐明显。

2011年,奇瑞汽车以60万辆保住了自主品牌龙头地位,一汽(单指一汽集团的自主乘用车业务,长安、上汽、东风及广汽等同)凭借48万辆的销售业绩超越比亚迪跻身第二,后者次之。吉利和长城则分别以43万辆和37万辆位列四、五位。江淮、长安、海马、上汽乘用车以及东风分列第六至第十位,其中江淮的2011年全年的销量为22万辆,东风为16万辆。在前十榜单中,前五名和后五名的竞争差距单从销售业绩上来看已经拉开,且这两年一直都维持着这样的分化趋势,但并没有被固化。

更为明显的分化主要在于,前十榜单之外的另十几家自主品牌车企的市场份额有被逐步蚕食的威胁。如近几年一直发展不顺的华晨,高层变动频繁的华泰以及偏居一隅的东南汽车、中兴、黄海等企业在2011年都出现了不同幅度的下滑,华泰的降幅为37.9%,华晨为14.3%等等。其中众泰、力帆、广汽和江铃汽车虽有增长,却没有一家企业的年销售量达到15万辆,尽管力帆、江铃这样的企业保持着较为可观的增速,但受到竞争对手的挤压,市场份额并没有出现相应的提升,在品牌、渠道、研发等方面受到的考验却正在与之增大。

今后几年自主品牌的市场焦点将主要集中在行业前十的企业上。

这一阵营中,尽管前五和后五家企业以30万辆为临界线分化成两段,但由于这十家企业都具备较为强劲的增长后劲和发展潜力,前十榜单将会在不断发酵的裂变中重新排位。

奇瑞汽车作为自主品牌的领军企业,这几年主要依靠海外业务的不断拓展夯实了如今的市场地位,目前,奇瑞在全球已经建有16个生产基地,覆盖了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他自主品牌对于奇瑞这样的海外版图的拓展能力尚无法出其右。数据显示,奇瑞2011年海外出口总量已经突破16万辆,同比增幅达到73%。对于奇瑞而言,随着与捷豹路虎的合资确立以及观致汽车项目在随后两年陆续发力,将会成为他的新的增长极。

曾经风头非常强劲的比亚迪在去年遭遇一系列风波后,开始收缩战线,但前几年打下的根基尚存。G3、G6以及L3等车型获得了值得认可的市场表现,但碍于电动汽车产业化前景的没有完全明朗,比亚迪要经受的磨难比奇瑞和吉利都将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是盈利下跌的预警不断,股票下挫给市场释放的信号对比亚迪来说非常不利,英国《金融时报》非常老辣的LEX专栏甚至批评投资者称比亚迪现在的困境就是盲目跟风巴菲特投资的教训,认为“成功对比亚迪还是将来时”。

刚提到的吉利现在正是“红光满面”的时候,当然主要是因为投资收购的沃尔沃非常漂亮的经营业绩表给吉利注入了信心。此外,帝豪系列的成功也让吉利看到了希望,如今再有麾下的沃尔沃相助,可谓如虎添翼。值得一提的是,吉利也在效仿奇瑞的出口战略,试图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之外开辟出新的海外市场。在吉利2011年42万辆的销售业绩中,就有9%行销到了海外。去年吉利海外市场的增速甚至高于奇瑞,达到了93%。吉利时下碰到的棘手问题是政府否定了沃尔沃的自主品牌身份,这将意味着沃尔沃在中国市场的经营成本会有所抬高,所本应可以享受到的政策优惠也会相应缩水,更关键的一点是沃尔沃可能会与李书福一直想打入的国内公务车市场擦肩而过。此外,如何将帝豪打造成属于吉利的中高端品牌以及梳理旗下多少显得有些杂乱的销售网络,也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不管是奇瑞,还是比亚迪和吉利,相信都不会再对长城这个对手再掉以轻心。长城汽车近两年的成长速度大大超过了业界的普遍预期,与吉利的差距缩至6万辆,但长城取得的成功不仅表现在销售业绩上。2011年,一汽轿车的净利润是2.16亿元,比亚迪为13.8亿元,吉利为15.4亿元,长城则以34.26亿元的净利润傲居群雄。滕翼C30的成功为长城向轿车业务转型奠定了基础,SUV市场乐观的预期则是长城继续向上的保障。

以上奇瑞、比亚迪、吉利以及长城就是我们常说的本土自主品牌第一阵营的四家代表企业,江淮、海马虽在第六和第八位,但在总体实力上相比略逊一筹,并且我们也没有看到这两家企业未来在乘用车市场值得关注的新的增长极。在已经拉开序幕的激烈的排位赛中,江淮、海马以及排在后面的华晨、众泰、力帆以及江铃都将面临严峻的市场考验或者说是残酷的淘汰赛。

从国有汽车集团的自主业务层面上看,一汽凭借一汽轿车和一汽夏利着两家公司做大的盘子保证了现有的市场地位,但一汽整体的自主乘用车业务在2011年却有出现了8%的下滑,这两年的发展步伐在新品投入不足以及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下明显放慢,尤其是奔腾B50\奔腾B70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市场震荡。

在前十榜单出现的国有汽车集团中,除了东风自主乘用车业务增长较为明显之外(2011年东风同比增长近五成,完成销售17万辆,排名也从2010年垫底的第十位上升到第八),上汽和长安均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不过,根据这几大集团已经公布的未来几年对自主业务的巨额投入和制定的发展规划来看,属于他们的真正的爆发增长期还没有完全到来,由此也给自主品牌的未来市场格局埋下了悬念。

当然,不管愿不愿意,本土自主品牌的洗牌无可避免,自主品牌阵营内部的裂变与分化将会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持续上演。最终,强者为王,弱者被踢出局。[注:本文提及的企业销售数据来源于乘联会]■文/余建良http://blog.163.com/yu_jian_lian ... 581201223184516724/市场的下行走势让本土自主品牌汽车承受了不小的压力,与此同时,本土自主乘用车企业阵营内部的裂变与分化也在不断发酵和加剧。总体来讲,马太效应开始在自主品牌阵营日渐明显。

2011年,奇瑞汽车以60万辆保住了自主品牌龙头地位,一汽(单指一汽集团的自主乘用车业务,长安、上汽、东风及广汽等同)凭借48万辆的销售业绩超越比亚迪跻身第二,后者次之。吉利和长城则分别以43万辆和37万辆位列四、五位。江淮、长安、海马、上汽乘用车以及东风分列第六至第十位,其中江淮的2011年全年的销量为22万辆,东风为16万辆。在前十榜单中,前五名和后五名的竞争差距单从销售业绩上来看已经拉开,且这两年一直都维持着这样的分化趋势,但并没有被固化。

更为明显的分化主要在于,前十榜单之外的另十几家自主品牌车企的市场份额有被逐步蚕食的威胁。如近几年一直发展不顺的华晨,高层变动频繁的华泰以及偏居一隅的东南汽车、中兴、黄海等企业在2011年都出现了不同幅度的下滑,华泰的降幅为37.9%,华晨为14.3%等等。其中众泰、力帆、广汽和江铃汽车虽有增长,却没有一家企业的年销售量达到15万辆,尽管力帆、江铃这样的企业保持着较为可观的增速,但受到竞争对手的挤压,市场份额并没有出现相应的提升,在品牌、渠道、研发等方面受到的考验却正在与之增大。

今后几年自主品牌的市场焦点将主要集中在行业前十的企业上。

这一阵营中,尽管前五和后五家企业以30万辆为临界线分化成两段,但由于这十家企业都具备较为强劲的增长后劲和发展潜力,前十榜单将会在不断发酵的裂变中重新排位。

奇瑞汽车作为自主品牌的领军企业,这几年主要依靠海外业务的不断拓展夯实了如今的市场地位,目前,奇瑞在全球已经建有16个生产基地,覆盖了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他自主品牌对于奇瑞这样的海外版图的拓展能力尚无法出其右。数据显示,奇瑞2011年海外出口总量已经突破16万辆,同比增幅达到73%。对于奇瑞而言,随着与捷豹路虎的合资确立以及观致汽车项目在随后两年陆续发力,将会成为他的新的增长极。

曾经风头非常强劲的比亚迪在去年遭遇一系列风波后,开始收缩战线,但前几年打下的根基尚存。G3、G6以及L3等车型获得了值得认可的市场表现,但碍于电动汽车产业化前景的没有完全明朗,比亚迪要经受的磨难比奇瑞和吉利都将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是盈利下跌的预警不断,股票下挫给市场释放的信号对比亚迪来说非常不利,英国《金融时报》非常老辣的LEX专栏甚至批评投资者称比亚迪现在的困境就是盲目跟风巴菲特投资的教训,认为“成功对比亚迪还是将来时”。

刚提到的吉利现在正是“红光满面”的时候,当然主要是因为投资收购的沃尔沃非常漂亮的经营业绩表给吉利注入了信心。此外,帝豪系列的成功也让吉利看到了希望,如今再有麾下的沃尔沃相助,可谓如虎添翼。值得一提的是,吉利也在效仿奇瑞的出口战略,试图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之外开辟出新的海外市场。在吉利2011年42万辆的销售业绩中,就有9%行销到了海外。去年吉利海外市场的增速甚至高于奇瑞,达到了93%。吉利时下碰到的棘手问题是政府否定了沃尔沃的自主品牌身份,这将意味着沃尔沃在中国市场的经营成本会有所抬高,所本应可以享受到的政策优惠也会相应缩水,更关键的一点是沃尔沃可能会与李书福一直想打入的国内公务车市场擦肩而过。此外,如何将帝豪打造成属于吉利的中高端品牌以及梳理旗下多少显得有些杂乱的销售网络,也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不管是奇瑞,还是比亚迪和吉利,相信都不会再对长城这个对手再掉以轻心。长城汽车近两年的成长速度大大超过了业界的普遍预期,与吉利的差距缩至6万辆,但长城取得的成功不仅表现在销售业绩上。2011年,一汽轿车的净利润是2.16亿元,比亚迪为13.8亿元,吉利为15.4亿元,长城则以34.26亿元的净利润傲居群雄。滕翼C30的成功为长城向轿车业务转型奠定了基础,SUV市场乐观的预期则是长城继续向上的保障。

以上奇瑞、比亚迪、吉利以及长城就是我们常说的本土自主品牌第一阵营的四家代表企业,江淮、海马虽在第六和第八位,但在总体实力上相比略逊一筹,并且我们也没有看到这两家企业未来在乘用车市场值得关注的新的增长极。在已经拉开序幕的激烈的排位赛中,江淮、海马以及排在后面的华晨、众泰、力帆以及江铃都将面临严峻的市场考验或者说是残酷的淘汰赛。

从国有汽车集团的自主业务层面上看,一汽凭借一汽轿车和一汽夏利着两家公司做大的盘子保证了现有的市场地位,但一汽整体的自主乘用车业务在2011年却有出现了8%的下滑,这两年的发展步伐在新品投入不足以及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下明显放慢,尤其是奔腾B50\奔腾B70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市场震荡。

在前十榜单出现的国有汽车集团中,除了东风自主乘用车业务增长较为明显之外(2011年东风同比增长近五成,完成销售17万辆,排名也从2010年垫底的第十位上升到第八),上汽和长安均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不过,根据这几大集团已经公布的未来几年对自主业务的巨额投入和制定的发展规划来看,属于他们的真正的爆发增长期还没有完全到来,由此也给自主品牌的未来市场格局埋下了悬念。

当然,不管愿不愿意,本土自主品牌的洗牌无可避免,自主品牌阵营内部的裂变与分化将会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持续上演。最终,强者为王,弱者被踢出局。[注:本文提及的企业销售数据来源于乘联会]■文/余建良http://blog.163.com/yu_jian_lian ... 581201223184516724/
分析的相当不错,希望奇瑞换了设计总监后能够一改其以往廉价模仿的痕迹
QR要打开局面,必须要在工业设计和营销服务上下功夫
windrarara 发表于 2012-4-4 18:34
QR要打开局面,必须要在工业设计和营销服务上下功夫
QR缺少的是外观设计,还有就是小细节上不能令人满意,搜索中国汽车质量网,有关于QR的全部投诉,百分之80-90竟然都是集中在异响上,不解决细节问题,QR想做大品牌将非常困难。QR现在唯一值得赞扬的是对核心技术的追求,查国家知识产权局 搜索条件:申请人:奇瑞汽车
共查到发明专利 (2118 )条,实用新型专利 (2010)条,外观设计专利 (1972)条  
比如QR关于CVT的专利共有42个,最早的是2004年申请,从时间跨度中我们可以看出从申请专利到上市,QR的CVT用了将近8年,当然测试时间的长短并不代表产品一定不会出现问题,但也不能像大众一样把客户直接当作小白鼠!
合资品牌通过设立自有品牌,采取价格下探,确实影响到了自主品牌
但是起码在后面几家之中我看好这几家
长安,长安跟江淮一样,从第一代乘用车平台摸索过来了
新平台即将上线,长安要发力了
力帆,力帆虽然同属民企,在速度上比不上比亚迪,但是我一直看好力帆
无需挤进前十,找到自己的位置就可以了
江淮,江淮已经成功从单一商用车转型到商乘两大车型制造商
产能就30万,现在都20多万了,江淮从来不比速度比的是长久
后续的话,二代乘用车换代,出口,稳住自主第六就是胜利
---------------------------------------------
对比上面几家,那些很早进军乘用车的几家呢
华晨,东南,海马呢?
其他的,像江铃进入乘用车也比较早,陆风很早就有了
但是乘用车转型不成功,好几款车型都血本无归
好在乘用车死活对于江铃来说无足轻重


而华泰汽车等着的只能是死亡,因为汽车研发是个无底洞
只有持续的研发,你才能持续的新产品投放,产出,而前提是你有资金投入
并且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华泰玩不起,早晚要收手
而像长安,和江淮汽车这样本身又是国内汽车十大集团,且乘用车又盈利的情况下
玩下去的话,究竟如何,还要看后续情况,一朝一夕看不出

我觉得江淮和奇瑞两家完全可以加大加强在核心方面加强合作
江淮有动力院,奇瑞有发动机研发中心,纵然整合当下不适合
但是两家完全可以在发动机新平台上共同研发,成果共享
不仅在核心部件和平台,在零配件供应和渠道方面也要加大合作力度
虽然有了,但是要加大,要尽早布局不能各自为战
没等做大做强前被扼杀在摇篮之中或各个击破
毕竟自主品牌的敌人不是自主品牌,而是全世界的外来强敌
在核心领域,如整车平台,发动机,变速箱完全可以共同研发,共享
后续稍加调整就完全衍生出不同平台车型,像出口现在又一样
虽然出口这两家现在春风得意,但南美这块就占了近30%份额


车车杯具了,是否已经在打算跳槽了?
而在商用车方面,毫无疑问又是一个闹心的问题
奇瑞联合别人搞联合重卡,江淮要跟卡特纳威斯达合资
联合重卡前途如何先不说,对于江淮和奇瑞做商用车来说紧缺是什么?
毫无疑问是动力总成,江淮看好跟纳卡合资目的在于什么?
毫无疑问看中的别人的动力,动力惠及整个江淮商用车板块
客车,底盘,轻卡,中重卡,为何两家不能联合全柴做动力总成
动力总成对于商用车是太重要了,如果有了动力总成
不要奇瑞,就江淮商用车直追东风,看看这二年江淮重卡
轻卡现在北福田,南江淮,东风已经不行了,中卡江淮亮剑者,威铃两家打了个平手
现在商用车江淮只有重卡不及东风了,有了动力总成,追东风指日可待
发改委卡着江淮合资不知为何?我本以为这二年江淮重卡风生水起不想合资
不过看了前几天江淮重卡去美国重卡车展,安进的访谈来看,江淮是迫切需要合资的
那么至今没有通过,只能是省国资委和发改委这两个可能了
商用车又是个闹心的问题,而且相对一段时间还要继续闹心下去
路遥知马力,疾风知劲草。大浪淘沙,几家欢喜几家愁。
在所有车都向日系车靠拢(包括某些所谓的徳系车,知名不具)的情况下,奇瑞依然在安全性上一条路走到黑。支持奇瑞!
2011国产三强应该是奇瑞 长城和吉利  
奇瑞最应该做的就是狠抓外观设计和装配质量
长城则是提高产能、质量和4S店服务
吉利发展思路什么都很好了,但必须要开发出另一款成功车型,不能只靠EC7
BYD在2011年确实不太给力,只靠以前的江山和S6一款支撑。看2012的吧
长城车主飘过,感觉现在长城的步子走得挺稳,基本上是本着一款一款打好口碑的扎实路子走,没有盲目冒进,也没有固步自封。虽然不乏模仿,但是模仿的手段比较高。
还是比较看好奇瑞,和长城,江淮也很期待有所爆发
各家都有一些问题,只要能够解决问题,便能继续发展,但在重卡这一块,明显是国家想帮扶长子和次子,尽管他们买办做得很兴奋,但也不允许其它汽车厂商来抢市场。
Foxfound1993 发表于 2012-4-5 23:53
各家都有一些问题,只要能够解决问题,便能继续发展,但在重卡这一块,明显是国家想帮扶长子和次子,尽管他 ...
商用车一汽、二汽、重汽本来就很强

商用车国家不用担心,开放三十年,就这块外资只占市场份额的5%左右
fengxiang 发表于 2012-4-6 19:59
商用车一汽、二汽、重汽本来就很强

商用车国家不用担心,开放三十年,就这块外资只占市场份额的5%左右
商用车不在意面子 内饰 做工之类的,在意的是性价比 好用 实在

而乘用车则完全相反,有这样的结果其实很正常
fengxiang 发表于 2012-4-6 19:59
商用车一汽、二汽、重汽本来就很强

商用车国家不用担心,开放三十年,就这块外资只占市场份额的5%左右
不是说共和国的儿子们都用的是国外九十年代的技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