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兵伐谋!转国防报文章『管控舆论,美军“软杀伤”的重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22:25:53


管控舆论,美军“软杀伤”的重器

孙亦祥 余远来


2012-03-05 23:48:11 来源:中国国防报




编者按:当人们打开电视、电脑、手机等收看具有丰富画面和大量信息的战争报道时,也许已经忘记如何思考和审视新闻背后的诸多问题,在各色符号代码中被媒体无形控制。这就是美军战时管控新闻舆论的目的所在。

    “如果我可以诋毁对手,那么可以不杀他。我可以通过消除他的影响力、使他陷入国际社会的笑谈之中来实现我的目标。”美军在利用强大军力和先进武器向敌手发动进攻的同时,始终不忘操纵战时舆论,巧妙进行新闻管制,开展舆论引导和欺骗,实施强大的“软杀伤”。


    纵观美军主导的近几场局部战争,在舆论控制上呈现出软硬兼具、疏堵结合、军民一体、真假难辩等特点。尤其自海湾战争以来,随着五角大楼“战略影响办公室”和白宫“全球宣传办公室”的相继成立,以及“战时新闻中心”的全面运作,美军就统一控制战时舆论走向,巧妙实施新闻管制,开展舆论引导和欺骗,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套路和招数。

    随军嵌入:舆论封控的隐蔽性

    越战之后,美国一些军政要人开始从各个方面检讨战争的失败,其中有很多人对“媒体失控”造成国内反战情绪高涨感到痛心疾首,认为越战是被媒体打败的战争。由此,战时新闻管制在美国受到了空前重视。美军出版的《新闻管制条例》把军事战场上的敌人和舆论战场上的敌人并列为美军在未来战场上的两大敌人,而要战胜舆论战场上的敌人,“关键就是严格新闻管控”。

    阿富汗战争期间,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曾发布了一条训令,告诫每一个国防部官员不许谈论关于作战的任何事情,甚至连日常的新闻传播也受到限制。在美军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实际透露的消息少之又少。而在战场上,美军更是禁止记者进入任何军事基地。

    然而,在信息传媒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一味对舆论实施“封堵”,有时不仅难以奏效,反而会激化军队和媒体间的矛盾,致使双方交恶,两败俱伤。对此,美军决定因势利导,通过“软调控”,巧妙化解军队与媒体间的矛盾,他们所采取的“随军嵌入式报道”就是典范。

    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军破例允许600多名记者(20%来自美国境外媒体)随军采访,并把他们分配到陆军、空军、海军以及海军陆战队。记者们可以采访美军官兵,参与作战行动,并对其作出全面和深入的报道。但是,这种“嵌入”政策,根本上也是为美军控制战时舆论服务的。从分配“嵌入”名额开始,军方便牢牢控制了新闻记者的选择权。分配名额时,虽然宣称哪家媒体跟随哪支部队,一家媒体应派多少人,取决于媒体的规模、报道范围和影响力,但实际的隐性标准是媒体的报道立场以及所属国家与美国的战略利益关系。持反战立场或与美国有利益矛盾的国家媒体,分得的名额极少,而且只限于被分到以“运输和保障”任务为主的部队,很少“嵌入”王牌作战部队。

    事实证明,这种“嵌入式报道”反而让记者失去了发言权,他们随同军队一起行动,使他们的视界变窄了,报道范围缩小了,同时他们还要受到严格的新闻限制和报道审查,只能充当报道美军“英勇事迹”和传播美军胜利消息的“代言人”。

    渲染策划:舆论制造的欺骗性

    为配合作战行动的顺利展开,营造“合法正义”的战争氛围,美军通常会大肆渲染于己有利的正面舆论,以强大的正面信息压制、淹没负面舆论空间,达到控制话语权、主导舆论走向的目的。

    2011年9月13日,美驻阿富汗大使馆遭遇严重武装袭击,这为深陷战争泥潭、饱受争议的美军提供了辩解机会。美前参联会主席麦克·马伦向媒体宣称,袭击是“哈卡尼武装组织”所为,“这个盘踞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边境山区的恐怖组织,与塔利班联系紧密,长期受到巴基斯坦政府的庇护”。美军借大使馆袭击事件,将矛头直指巴基斯坦,究其目的,是想把阿富汗问题的责任推给巴基斯坦,从而消除各种质疑和反对声音,为来日较为体面地撤军作出舆论铺垫。

    在战争中,美军有时为转移公众视线,引导舆论朝有利于己的方向发生,还会根据需要进行大胆策划,释放信息迷雾,发布虚假新闻,或者制造一些无中生有的舆论事件。

    在科索沃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通过进行有利于己的“白色宣传”,让世人真假难辨的“灰色宣传”和颠倒是非的“黑色宣传”,为空袭南联盟大举造势。在11周的轰炸中,仅北约总部和军方发言人就先后搞了100多场新闻发布会,向全世界几百家媒体发布了数以千计的歪曲事实真相的消息。美军声称塞尔维亚人在科索沃进行种族仇杀,对阿族进行“种族清洗”的消息,以赢得国际舆论谴责塞族转而支持北约动武。对于美国军方发布的这些信息,北约国家的主流媒体在战争期间全盘接受,并且在西方国民中引发了巨大震动。但是直到战争结束,也没有相关可靠证据被拿出来证明事实真相。类似的例子还有利比亚战争,反卡扎菲政府军队在美军等北约军队指导下,多次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于己有利的虚假消息,直到新闻事件当事人出现在公众面前,这些假新闻才被戳穿。

    显然,这些舆论的设计和传播,严重违背了新闻真实的本性,但在战时为美军瓦解敌手的政治基础,进而配合军事打击行动,赢得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收买媒体:舆论引导的市场化

    通过主动与媒体联系、沟通和市场化运作,将有利于己的宣传内容推销给媒体和公众,进而引导舆论走向,达到为战争服务的目的,也是美军战时管控舆论惯用的招数。

    当前看来,美军主要的运作手段有三种:第一种是直接投资操控新闻媒体。美军不惜投入巨资建设媒体资源,在战时直接划拨“战争报道”预算费用给各大新闻媒体,诱使他们不断播发美军正面报道,遏制敌手的舆论反制,从而达到控制舆论的目的。第二种是借助公关公司就某些事件或主题进行媒体公关和宣传策划。如五角大楼雇佣的“林肯集团”,这个以在美国公关业界和阿拉伯新闻界闻名的公关公司,在战时,帮助美军依托境外媒体运作出了大量有偿新闻,为颂扬美军和他们的战争行为发挥了不容小觑的作用。第三种是与媒体合作播出预制新闻和有偿新闻。为了达到宣传美化自身的目的,美军常常将自制或委托公关公司制作的新闻录像带送给境外媒体,再由媒体将这些预制新闻插入正常新闻中播出,使其他国家的媒体处于被美军“蒙眼”、“堵耳”、“封嘴”的状态,从而实现对战时舆论信息权的绝对管控。

    除了在国内投资外,美军为还善于借船出海,巧妙运用境外其他媒体平台散布消息,引导国际舆论。阿富汗战争期间,拥有强大舆论传播能力的美军,为贴近阿拉伯民众的收听收看心理,另辟蹊径,选择在阿拉伯世界深入人心的“半岛”电视台,由国防部长亲自上阵发布信息,解释美国的立场。显然,选择“半岛”电视台的目的,既是为了平衡该电视台播放拉登录像给伊斯兰世界带来的影响,也是依托该电视台更近一步寻求阿拉伯民众对美军的理解与信任。

    网络威慑:舆论渗透的前瞻性

    在信息技术、媒体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美军率先提出了“网络威慑”理论。美军认为,如果网络威慑失败了,敌对国家就会在网络空间中采取敌对行动,其舆论控制将变得异常复杂。因此,美军十分注重发挥网络及时、高效、直观、覆盖范围广的特性,对敌手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网络渗透,从而达到“控制敌人,保护自己”的目的。

    这其中,美国国防部网站作为官方权威网站,发挥了重要作用。该网站除新闻性信息和介绍性信息外,还设有各类专题报道,既发布重大军事行动和美军所取得的战况,也介绍军内外重要事件、军队重要人物等,在网络十分普及的西方国家,成为战时美军控制舆论的重要“信息源”。

    同时,美军还特别注重对微博、推特(Twitter)、脸谱(Facebook)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利用,以信息参与为核心,运用新兴媒体进行网络渗透、攻击对手。战争中,美军从各参战部队中选派“专业”人士,专门从事战地博客网站的建立和维护,随着一大批贴近作战前沿、内容丰富的战场博客的出现,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些博客不仅为美军的政策方针、战略意图歌功颂德,能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其观点主张,还能从情感上拉近读者与美国士兵间的距离,改善美军的外部形象。

    网络威慑理论牵引着美军网络舆论渗透实践的向前发展,深刻改变着美军战时操纵舆论的手段,即以信息参与为核心,以信息作战为支撑,以官兵媒体素养为基础,不断强化提高战略、战役、战术层面对战时舆论的管控能力。也许在未来战场上,美军利用舆论武器杀伤对手可能比使用先进的高技术武器更为广泛、更为直接和有效。

http://www.chinamil.com.cn/gfbma ... 5/content_79714.htm

管控舆论,美军“软杀伤”的重器
孙亦祥 余远来

2012-03-05 23:48:11 来源:中国国防报



编者按:当人们打开电视、电脑、手机等收看具有丰富画面和大量信息的战争报道时,也许已经忘记如何思考和审视新闻背后的诸多问题,在各色符号代码中被媒体无形控制。这就是美军战时管控新闻舆论的目的所在。

    “如果我可以诋毁对手,那么可以不杀他。我可以通过消除他的影响力、使他陷入国际社会的笑谈之中来实现我的目标。”美军在利用强大军力和先进武器向敌手发动进攻的同时,始终不忘操纵战时舆论,巧妙进行新闻管制,开展舆论引导和欺骗,实施强大的“软杀伤”。


    纵观美军主导的近几场局部战争,在舆论控制上呈现出软硬兼具、疏堵结合、军民一体、真假难辩等特点。尤其自海湾战争以来,随着五角大楼“战略影响办公室”和白宫“全球宣传办公室”的相继成立,以及“战时新闻中心”的全面运作,美军就统一控制战时舆论走向,巧妙实施新闻管制,开展舆论引导和欺骗,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套路和招数。

    随军嵌入:舆论封控的隐蔽性

    越战之后,美国一些军政要人开始从各个方面检讨战争的失败,其中有很多人对“媒体失控”造成国内反战情绪高涨感到痛心疾首,认为越战是被媒体打败的战争。由此,战时新闻管制在美国受到了空前重视。美军出版的《新闻管制条例》把军事战场上的敌人和舆论战场上的敌人并列为美军在未来战场上的两大敌人,而要战胜舆论战场上的敌人,“关键就是严格新闻管控”。

    阿富汗战争期间,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曾发布了一条训令,告诫每一个国防部官员不许谈论关于作战的任何事情,甚至连日常的新闻传播也受到限制。在美军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实际透露的消息少之又少。而在战场上,美军更是禁止记者进入任何军事基地。

    然而,在信息传媒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一味对舆论实施“封堵”,有时不仅难以奏效,反而会激化军队和媒体间的矛盾,致使双方交恶,两败俱伤。对此,美军决定因势利导,通过“软调控”,巧妙化解军队与媒体间的矛盾,他们所采取的“随军嵌入式报道”就是典范。

    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军破例允许600多名记者(20%来自美国境外媒体)随军采访,并把他们分配到陆军、空军、海军以及海军陆战队。记者们可以采访美军官兵,参与作战行动,并对其作出全面和深入的报道。但是,这种“嵌入”政策,根本上也是为美军控制战时舆论服务的。从分配“嵌入”名额开始,军方便牢牢控制了新闻记者的选择权。分配名额时,虽然宣称哪家媒体跟随哪支部队,一家媒体应派多少人,取决于媒体的规模、报道范围和影响力,但实际的隐性标准是媒体的报道立场以及所属国家与美国的战略利益关系。持反战立场或与美国有利益矛盾的国家媒体,分得的名额极少,而且只限于被分到以“运输和保障”任务为主的部队,很少“嵌入”王牌作战部队。

    事实证明,这种“嵌入式报道”反而让记者失去了发言权,他们随同军队一起行动,使他们的视界变窄了,报道范围缩小了,同时他们还要受到严格的新闻限制和报道审查,只能充当报道美军“英勇事迹”和传播美军胜利消息的“代言人”。

    渲染策划:舆论制造的欺骗性

    为配合作战行动的顺利展开,营造“合法正义”的战争氛围,美军通常会大肆渲染于己有利的正面舆论,以强大的正面信息压制、淹没负面舆论空间,达到控制话语权、主导舆论走向的目的。

    2011年9月13日,美驻阿富汗大使馆遭遇严重武装袭击,这为深陷战争泥潭、饱受争议的美军提供了辩解机会。美前参联会主席麦克·马伦向媒体宣称,袭击是“哈卡尼武装组织”所为,“这个盘踞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边境山区的恐怖组织,与塔利班联系紧密,长期受到巴基斯坦政府的庇护”。美军借大使馆袭击事件,将矛头直指巴基斯坦,究其目的,是想把阿富汗问题的责任推给巴基斯坦,从而消除各种质疑和反对声音,为来日较为体面地撤军作出舆论铺垫。

    在战争中,美军有时为转移公众视线,引导舆论朝有利于己的方向发生,还会根据需要进行大胆策划,释放信息迷雾,发布虚假新闻,或者制造一些无中生有的舆论事件。

    在科索沃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通过进行有利于己的“白色宣传”,让世人真假难辨的“灰色宣传”和颠倒是非的“黑色宣传”,为空袭南联盟大举造势。在11周的轰炸中,仅北约总部和军方发言人就先后搞了100多场新闻发布会,向全世界几百家媒体发布了数以千计的歪曲事实真相的消息。美军声称塞尔维亚人在科索沃进行种族仇杀,对阿族进行“种族清洗”的消息,以赢得国际舆论谴责塞族转而支持北约动武。对于美国军方发布的这些信息,北约国家的主流媒体在战争期间全盘接受,并且在西方国民中引发了巨大震动。但是直到战争结束,也没有相关可靠证据被拿出来证明事实真相。类似的例子还有利比亚战争,反卡扎菲政府军队在美军等北约军队指导下,多次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于己有利的虚假消息,直到新闻事件当事人出现在公众面前,这些假新闻才被戳穿。

    显然,这些舆论的设计和传播,严重违背了新闻真实的本性,但在战时为美军瓦解敌手的政治基础,进而配合军事打击行动,赢得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收买媒体:舆论引导的市场化

    通过主动与媒体联系、沟通和市场化运作,将有利于己的宣传内容推销给媒体和公众,进而引导舆论走向,达到为战争服务的目的,也是美军战时管控舆论惯用的招数。

    当前看来,美军主要的运作手段有三种:第一种是直接投资操控新闻媒体。美军不惜投入巨资建设媒体资源,在战时直接划拨“战争报道”预算费用给各大新闻媒体,诱使他们不断播发美军正面报道,遏制敌手的舆论反制,从而达到控制舆论的目的。第二种是借助公关公司就某些事件或主题进行媒体公关和宣传策划。如五角大楼雇佣的“林肯集团”,这个以在美国公关业界和阿拉伯新闻界闻名的公关公司,在战时,帮助美军依托境外媒体运作出了大量有偿新闻,为颂扬美军和他们的战争行为发挥了不容小觑的作用。第三种是与媒体合作播出预制新闻和有偿新闻。为了达到宣传美化自身的目的,美军常常将自制或委托公关公司制作的新闻录像带送给境外媒体,再由媒体将这些预制新闻插入正常新闻中播出,使其他国家的媒体处于被美军“蒙眼”、“堵耳”、“封嘴”的状态,从而实现对战时舆论信息权的绝对管控。

    除了在国内投资外,美军为还善于借船出海,巧妙运用境外其他媒体平台散布消息,引导国际舆论。阿富汗战争期间,拥有强大舆论传播能力的美军,为贴近阿拉伯民众的收听收看心理,另辟蹊径,选择在阿拉伯世界深入人心的“半岛”电视台,由国防部长亲自上阵发布信息,解释美国的立场。显然,选择“半岛”电视台的目的,既是为了平衡该电视台播放拉登录像给伊斯兰世界带来的影响,也是依托该电视台更近一步寻求阿拉伯民众对美军的理解与信任。

    网络威慑:舆论渗透的前瞻性

    在信息技术、媒体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美军率先提出了“网络威慑”理论。美军认为,如果网络威慑失败了,敌对国家就会在网络空间中采取敌对行动,其舆论控制将变得异常复杂。因此,美军十分注重发挥网络及时、高效、直观、覆盖范围广的特性,对敌手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网络渗透,从而达到“控制敌人,保护自己”的目的。

    这其中,美国国防部网站作为官方权威网站,发挥了重要作用。该网站除新闻性信息和介绍性信息外,还设有各类专题报道,既发布重大军事行动和美军所取得的战况,也介绍军内外重要事件、军队重要人物等,在网络十分普及的西方国家,成为战时美军控制舆论的重要“信息源”。

    同时,美军还特别注重对微博、推特(Twitter)、脸谱(Facebook)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利用,以信息参与为核心,运用新兴媒体进行网络渗透、攻击对手。战争中,美军从各参战部队中选派“专业”人士,专门从事战地博客网站的建立和维护,随着一大批贴近作战前沿、内容丰富的战场博客的出现,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些博客不仅为美军的政策方针、战略意图歌功颂德,能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其观点主张,还能从情感上拉近读者与美国士兵间的距离,改善美军的外部形象。

    网络威慑理论牵引着美军网络舆论渗透实践的向前发展,深刻改变着美军战时操纵舆论的手段,即以信息参与为核心,以信息作战为支撑,以官兵媒体素养为基础,不断强化提高战略、战役、战术层面对战时舆论的管控能力。也许在未来战场上,美军利用舆论武器杀伤对手可能比使用先进的高技术武器更为广泛、更为直接和有效。

http://www.chinamil.com.cn/gfbma ... 5/content_79714.htm
兔子已经认识到了 甚慰
中宣部是战斗力连5都木有的渣滓
自挽 早上没人 这都没人看了
中宣部的战力为负!只能把人讲着了、讲烦了、讲吐了。。。应该让得力人士掌管中宣部,改进宣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