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预警机研制纪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7 03:51:10
中国预警机研制纪实  2012-03-02 21:34:38|  分类: 铸剑春秋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

大力弘扬预警机精神  打造“国内卓越 世界一流”企业集团


中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党组



《国防科技工业》2012/01



预警机是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科”)担纲抓总的“杀手锏”装备,是继“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工程之后,我国新时期国防科技领域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工程。预警机的研制成功,使我国实现从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的跃升,跨入世界上少数几个具有先进预警机研制能力的国家行列。在奥运、世博和亚运安保等重大活动中,国产预警机以卓越的性能出色地完成了历次任务,得到有关领导和专家的一致称赞。2009年10月1日,国庆60周年阅兵式,空警2000、空警200两型预警机作为带队长机,引领庞大机群,以矫健的雄姿,米秒不差飞过天安门广场,扬国威,振军威!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在预警机研制历程中孕育与升华的预警机精神,更是全体中国电科人和军工战线同仁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



事业伟大 精神无价



作为军工电子国家队和国家信息化建设主力军,在预警机研制过程中,中国电科始终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秉承“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创造了一项又一项世界瞩目的辉煌和奇迹。

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央军委一直对预警机研制事业高度关注,中央军委领导经常亲临现场视察,目睹了预警机研制过程中的感人场面,总结并凝炼了预警机精神——自力更生、创新图强、协同作战、顽强拼搏。其具体内涵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坚定信念;勇攀高峰、赶超一流的进取精神;攻坚克难、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全局观念;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预警机精神集中体现了军工文化的优秀传承,是“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精神的发扬光大,展现了中国电科近十年发展的精神文化成果,彰显了中国电科作为军工电子国家队和国家信息化建设主力军的重要作用,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预警机精神的核心就是在新时期,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自主创新,奋发图强,为国家、为民族、为国防事业“争口气”!



自力更生 勇挑重担



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我党一贯的优良作风,也是国防科技工作者始终如一的传承。在国防尖端领域,一个伟大而自尊的民族决不能幻想别人的恩赐!惟有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将祖国发展与国家安全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预警机这样重大的信息化武器装备,只能靠我们中国人自己!在预警机研制工程中,自力更生这个中华民族的优秀特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彰显。面对重重技术封锁,在党中央、中央军委英明决策下,中国电科人义无返顾地踏上了一条艰难曲折而充满希望的自力更生之路。

拥有预警机是我军多少年的梦想和期盼。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就曾探索研制“空警一号”预警机,却因技术匮乏和国力限制,这架飞机最终成了一个存放在航空博物馆内的展品,但它从此也在人们心中播下了不灭的火种!

其后二十年,国防科技工作者一直没有停止预警机探索研制的步伐。20世纪90年代,为了尽快装备预警机,我国开始寻求与各个军事强国合作的机会。在试图与各国合作受挫后,国防科技工作者更加坚定了自力更生研制预警机的决心。

党中央、中央军委审时度势,果断做出了自主研制预警机的重大决策,并做出重要指示,要求研制部门一定要争口气,坚定了全体参研人员自力更生、迎难而上的信心和决心。

预警机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难度超常,而且,当时国内的各方面的配套基础还很薄弱,要想自主完成预警机研制这样浩大的工程,是何等艰难!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作为军工电子国家队、信息产业主力军,中国电科牢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神圣使命,为了国家安全,为了民族尊严,开始了自力更生研制预警机的伟大征程。在集团公司的统一指挥下,中国电科各参研院所向研制征途上的世界难关发起了全面总攻!

在中国电科人自力更生研制预警机的征程上,涌现出了无数标杆式的模范人物,而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就是被誉为“中国预警机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

要“争口气”,就要对“中国人一定能行”的信心始终坚定!发展祖国的预警机事业,王小谟始终坚信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早在1992年,他就果敢地站出来,联合十几位老专家联名上书,请求自主研制预警机!这一主动请缨的壮举,很多人根本不敢想象。预警机研制这样复杂浩大的工程,国内技术储备和配套能行吗?怀疑、否定和阻力,接踵而来;压力、挑战和艰难,不言而喻。然而,王小谟始终坚定地站在风浪的最前沿。他对我们的科研团队有充分的自信,对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有充分的自信。他坚定地说:“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笨!外国人能做的,我们中国人一定能做到!我们不但要研制出预警机,而且还要研制出世界领先的预警机!”

要“争口气”,就要对“中国人自己干”的铮铮誓言始终坚持!发展祖国的预警机事业,王小谟始终坚持要立足于自主研制。早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在雷达领域屡建奇勋的他,就敏锐地意识到了预警机对我国防空体系的重要性,义无返顾地投身到了预警机的预先研究之中,并率领军工电子人逐步突破了预警雷达研制最为关键的“两高一低”技术,掌握了一系列关键技术,为自主研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还结合自身几十年雷达研制的经验,意识到我国疆域广大,需要装备不同类型的预警机,很早就提出了中国预警机要走体系化的发展战略。后来的研制历程也充分印证了他的远见卓识。

要“争口气”,就要对科研一线数十年如一日地始终坚守!发展祖国的预警机事业,王小谟始终坚守在科研最前线。茫茫戈壁紧张的试验现场,地面40多度的高温,机上有高分贝的噪声干扰,年近七旬的王院士仍坚持奋战在现场,一次上机往往就达4个多小时,晚上经常加班到凌晨,这样一干就是整整两个多月!高强度的工作,超负荷的运转,他硬是挺了下来,哪怕累病了,也坚决“不下火线”!2006年,预警机研制最为关键的时刻,王院士在外场遭遇车祸、腿骨严重骨折。就在大家忧心忡忡时,又一无情打击接踵而至,王院士被诊断出身患淋巴癌!这一消息无异于晴天霹雳,令每一个人焦急万分。但大家看到的,依然是王院士镇静平和的笑容;听到的,依然是王院士对预警机事业的无尽牵挂。躺在病床上,王院士一边输液,一边和设计师面对面探讨交流。病情稍有好转,他就又拖着虚弱的身体赶到了热火朝天的试验现场。

为了预警机事业的未来,王小谟始终强调要通过工程实践带动人才培养,并在繁忙的工作中手把手带出了一个领军人才队伍,成了国产预警机事业的中流砥柱。

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也不管面临怎样的挫折,王小谟始终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信念为支撑,脑海里跳动的总是预警机事业的脉搏,心里牢记的永远是党和人民的重托!历史应该铭记这位坚定而朴实的老人,正是他的坚信,为自主研制预警机注入了不竭动力;正是他的坚持,燃起了预警机研究的燎原之火;正是他的坚守,才绘就了国产预警机谱系的多彩蓝图!



创新图强 勇攀高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中国电科人的不竭动力。面对研制历程中的重重难关,中国电科人锐意进取、敢于超越,在尖端科技领域披荆斩棘,攻克了众多世界公认的尖端难题,不仅在一些重要技术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而且形成了一套符合工程要求的科学管理方法。最终,我国的预警机技术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一步跨越了国外三代的发展历程!

决胜千里必先运筹帷幄。工程立项时,陆军年仅38岁。这位年轻有为的专家从参加工作开始,就因为忘我工作,被大家称为“拼命三郎”。担任大系统型号负责人,让他更加意识到使命的神圣、责任的重大。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正是源于这种崇高的信念,他把报国强军的夙愿化为拼搏奋斗的动力,把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化作无数个刻苦钻研的日日夜夜。他带领着平均年龄仅30岁出头、朝气蓬勃的科研团队开始了顶层设计攻关。为了攻克这个难关,他开了多少次会议,组织了多少次攻关,连他自己都无法计算。就这样从不觉得苦,从不觉得累,一心扑在事业上。即使在胆囊切除手术住院期间,也时刻挂念着研制工作,出院当天就赶赴工程现场。系统顶层设计第一个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就是如何把预警机上的各个分系统、数百套设备有机结合起来,陆军大胆提出采用开放式体系架构,为系统搭建了一个强有力的“骨架”,这种架构引领了世界各型预警机集成方法的新潮流。

“相控阵天线宽角扫描”是世界性的技术难题。为了捕捉到任何一个方向上的威胁信息,雷达波束需要覆盖更广的方位。“相控阵天线扫描角度”在传统教科书上的极限是正负60度。在60度以外的范围,即使雷达能够工作,但“视力”将严重下降,专家们认为,这是一个不可能突破的禁区。科研人员大胆创新、改变角度思考问题,最终突破了人们的传统观念,使得预警机的天线扫描角度范围创造了世界之最!

中国电科人万众一心,用自己的智慧、汗水乃至生命,攻克了研制历程中的一个个险关,几年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十几年的历程,将中国人自己的预警机托上了祖国的蓝天!据统计,国产两型预警机创造了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的9个第一,突破了一百余项关键技术,累计获得重大专利近30项。一项项独特的设计思路和集成创新,使我们的国产预警机成为世界上看得最远、功能最多、系统集成最复杂的机载信息化武器装备之一。美国政府的智囊团“詹姆斯敦基金会”发表评论:中国采用相控阵雷达的空警2000,比美国的E-3C整整领先一代!



协同作战,凝聚力量



预警机作为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技术领域、多个分系统,其研制工作浩瀚复杂、环环相扣,任何一个微小环节的失误都可能迟滞研制进度,甚至导致整个研制任务的失败。因此,特别需要跨技术、跨行业、跨军兵种在时域和空域上高度复杂的协同作战,才能形成合力,攻坚克难。预警机研制过程中,数十个参研单位,数以万计的参研人员自觉服从大局、保证大局,同舟共济、群策群力,坚持统一指挥和调度,有困难共同克服,有难题共同解决,有风险共同承担,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凝聚成一股气势磅礴的强大合力。

为了争口气,把预警机项目搞成功,空军首长做出了“一切要为预警机让路”的决定。试验试飞是预警机研制的关键环节,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风险之高,配试兵力之多、组织协同之复杂,前所未有。总部和空军机关进行了统一部署,强化需求论证、计划管理、组织协调和质量监控,深化装备作战使用研究,有力地推进了研制进程。空军部队成建制全面参与科研试验试飞和设计定型试飞,积极组织部队试用,加速了新装备建设步伐。“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在预警机的南征北战中,正是有了良好的军地协同,预警机才能在不同地形地貌、气候环境、海域和电磁条件下,用比国外同类装备短得多的时间通过试验考核,大大加快了研发进程,谱写了一曲新时期军民团结、攻坚克难的英雄赞歌!

按研制需要,电子和航空两大方面军正式会师,拉开了科研大决战的序幕。在国家利益面前,中国电科和中航工业以大局为重,团结协作,分工不分家。无数个昼夜颠倒、寒冷彻骨的夜晚,在任务电子系统研制人员上机时,中航工业的机务人员不顾白天飞机改装的辛劳,全程陪伴着任务电子系统进行系统的联试,一天工作近20个小时,为了解决一个个疑难问题,经常是通宵达旦地讨论和思考。在唇齿相依、相互扶助的日子里,电子与航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中航工业参研人员曾说:装备要形成战斗力,电子是核心中的核心!一切为了电子! 航空人对中国电科人饱含深情的话语见证了两大行业、两大系统凝聚起来的强大合力!

中国电科内部,从集团公司到各个研究所,都将预警机项目作为“天字号”工程,组织精兵强将进行技术攻关,以签订军令状的方式,将任务层层分解。集团设立了行政指挥系统和技术指挥系统,明确各级、各类人员的职责,确保预警机的研制一路绿灯。

在行政指挥系统的指挥下,总师系统根据多个型号高度平行交叉的特点,搭建起适用于多型号同时研制的技术管理平台,提出了众多分系统参与的大型系统的联试措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单位齐心协力、共同攻关的统筹管理机制,使团队合力得到了最大化的发挥。



顽强拼搏,攻坚克难



预警机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凝聚着广大参研人员的艰辛和奉献。长期以来,他们不计个人得失,不求名利地位,以苦为乐,无怨无悔,为预警机事业奉献了青春年华,奉献了聪明才智,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书写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敬可佩的时代英雄。他们用自己的青春、智慧、热血和生命谱写了预警机事业的英雄篇章!

中国电科的广大参研人员从系统立项研制开始,就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六、七年间他们几乎没有休息过一个节假日,夜以继日刻苦攻关,技术人员称为:“白加黑,5+2”。巨大的工作压力,超负荷的工作强度,换来的是研制进程的突飞猛进!

夏日骄阳似火,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焦味,风似乎都被烤糊了,封闭的机舱内温度甚至达到70℃,在里面工作就像在蒸“桑拿”。冬天滴水成冰,零下三四十度让你即使裹着羊皮大衣也瑟瑟发抖,干上20分钟,手脚都冻得失去了知觉。机舱内的噪音使面对面的交谈都要紧贴在耳边才能听得见,每次下机后耳朵都不停地轰鸣,2、3个小时听不清声音,许多同志相继患上了航空性中耳炎、习惯性耳鸣、偏头痛、脊椎痛等病症。一次试飞中,飞机的氧气管道在高空突然发生破裂,飞机迅速下降,危险,突如其来!在这个惊心动魄的时刻,有的不顾个人安危保护试验数据;有的耳膜已穿孔还在坚持调试试验平台;有的冒着生命危险,跑去给参试设备关电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他们再一次践行了献身国防、报效祖国的铮铮誓言!

为了祖国的国防安全,科研人员把献身预警机事业当作了一份难得的幸福。工程立项时,担任某分系统负责人的戚志刚还不到36岁,他带领项目组人员废寝忘食不分昼夜地工作,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几年百折不挠地刻苦钻研,几千个日日夜夜地心无旁骛,他满头的黑发竟然过早地花白了,“并非岁月催人老,但有重任染白头”,当预警机的研制取得成功后,他高兴地说,人的一生能有幸参加这项国家重点工程,是我最大的荣耀,即使头发全都白了,我也心甘情愿!

某分系统负责人栗金红在工程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刻,被查出身患癌症。突发的恶疾,让她不得不住进了医院。在化疗进行到第六次的时候,她的身体已极度虚弱,头发全部掉光,但她心里始终放不下自己的工作,一次又一次地请求回到工作岗位。在一次出差的途中,从车站广场到上火车短短的200米路程,她走走停停,喘息着歇了5次,硬是凭着一股坚强的意志,完成了出差任务。2005年6月12日,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昏迷后,再也没有醒来,永远离开了她无限眷恋的预警机事业。

……

一个个感人至深的事迹,成为预警机精神的真实写照;一个个舍身忘我的身影,谱写了新时期科研攻关的永恒赞歌!当前,通过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张德江同志在纪念人民军工创建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预警机精神,建设有中国电科特色的企业文化,中国电科人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团结带领下,同心同德,凝心聚力,正在为推进转型升级,实现“二次腾飞”,为打造“国内卓越、世界一流”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http://liuqiankktt.blog.163.com/ ... 642112012229343868/中国预警机研制纪实  2012-03-02 21:34:38|  分类: 铸剑春秋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

大力弘扬预警机精神  打造“国内卓越 世界一流”企业集团


中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党组



《国防科技工业》2012/01



预警机是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科”)担纲抓总的“杀手锏”装备,是继“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工程之后,我国新时期国防科技领域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工程。预警机的研制成功,使我国实现从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的跃升,跨入世界上少数几个具有先进预警机研制能力的国家行列。在奥运、世博和亚运安保等重大活动中,国产预警机以卓越的性能出色地完成了历次任务,得到有关领导和专家的一致称赞。2009年10月1日,国庆60周年阅兵式,空警2000、空警200两型预警机作为带队长机,引领庞大机群,以矫健的雄姿,米秒不差飞过天安门广场,扬国威,振军威!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在预警机研制历程中孕育与升华的预警机精神,更是全体中国电科人和军工战线同仁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



事业伟大 精神无价



作为军工电子国家队和国家信息化建设主力军,在预警机研制过程中,中国电科始终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秉承“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创造了一项又一项世界瞩目的辉煌和奇迹。

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央军委一直对预警机研制事业高度关注,中央军委领导经常亲临现场视察,目睹了预警机研制过程中的感人场面,总结并凝炼了预警机精神——自力更生、创新图强、协同作战、顽强拼搏。其具体内涵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坚定信念;勇攀高峰、赶超一流的进取精神;攻坚克难、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全局观念;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预警机精神集中体现了军工文化的优秀传承,是“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精神的发扬光大,展现了中国电科近十年发展的精神文化成果,彰显了中国电科作为军工电子国家队和国家信息化建设主力军的重要作用,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预警机精神的核心就是在新时期,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自主创新,奋发图强,为国家、为民族、为国防事业“争口气”!



自力更生 勇挑重担



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我党一贯的优良作风,也是国防科技工作者始终如一的传承。在国防尖端领域,一个伟大而自尊的民族决不能幻想别人的恩赐!惟有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将祖国发展与国家安全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预警机这样重大的信息化武器装备,只能靠我们中国人自己!在预警机研制工程中,自力更生这个中华民族的优秀特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彰显。面对重重技术封锁,在党中央、中央军委英明决策下,中国电科人义无返顾地踏上了一条艰难曲折而充满希望的自力更生之路。

拥有预警机是我军多少年的梦想和期盼。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就曾探索研制“空警一号”预警机,却因技术匮乏和国力限制,这架飞机最终成了一个存放在航空博物馆内的展品,但它从此也在人们心中播下了不灭的火种!

其后二十年,国防科技工作者一直没有停止预警机探索研制的步伐。20世纪90年代,为了尽快装备预警机,我国开始寻求与各个军事强国合作的机会。在试图与各国合作受挫后,国防科技工作者更加坚定了自力更生研制预警机的决心。

党中央、中央军委审时度势,果断做出了自主研制预警机的重大决策,并做出重要指示,要求研制部门一定要争口气,坚定了全体参研人员自力更生、迎难而上的信心和决心。

预警机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难度超常,而且,当时国内的各方面的配套基础还很薄弱,要想自主完成预警机研制这样浩大的工程,是何等艰难!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作为军工电子国家队、信息产业主力军,中国电科牢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神圣使命,为了国家安全,为了民族尊严,开始了自力更生研制预警机的伟大征程。在集团公司的统一指挥下,中国电科各参研院所向研制征途上的世界难关发起了全面总攻!

在中国电科人自力更生研制预警机的征程上,涌现出了无数标杆式的模范人物,而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就是被誉为“中国预警机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

要“争口气”,就要对“中国人一定能行”的信心始终坚定!发展祖国的预警机事业,王小谟始终坚信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早在1992年,他就果敢地站出来,联合十几位老专家联名上书,请求自主研制预警机!这一主动请缨的壮举,很多人根本不敢想象。预警机研制这样复杂浩大的工程,国内技术储备和配套能行吗?怀疑、否定和阻力,接踵而来;压力、挑战和艰难,不言而喻。然而,王小谟始终坚定地站在风浪的最前沿。他对我们的科研团队有充分的自信,对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有充分的自信。他坚定地说:“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笨!外国人能做的,我们中国人一定能做到!我们不但要研制出预警机,而且还要研制出世界领先的预警机!”

要“争口气”,就要对“中国人自己干”的铮铮誓言始终坚持!发展祖国的预警机事业,王小谟始终坚持要立足于自主研制。早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在雷达领域屡建奇勋的他,就敏锐地意识到了预警机对我国防空体系的重要性,义无返顾地投身到了预警机的预先研究之中,并率领军工电子人逐步突破了预警雷达研制最为关键的“两高一低”技术,掌握了一系列关键技术,为自主研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还结合自身几十年雷达研制的经验,意识到我国疆域广大,需要装备不同类型的预警机,很早就提出了中国预警机要走体系化的发展战略。后来的研制历程也充分印证了他的远见卓识。

要“争口气”,就要对科研一线数十年如一日地始终坚守!发展祖国的预警机事业,王小谟始终坚守在科研最前线。茫茫戈壁紧张的试验现场,地面40多度的高温,机上有高分贝的噪声干扰,年近七旬的王院士仍坚持奋战在现场,一次上机往往就达4个多小时,晚上经常加班到凌晨,这样一干就是整整两个多月!高强度的工作,超负荷的运转,他硬是挺了下来,哪怕累病了,也坚决“不下火线”!2006年,预警机研制最为关键的时刻,王院士在外场遭遇车祸、腿骨严重骨折。就在大家忧心忡忡时,又一无情打击接踵而至,王院士被诊断出身患淋巴癌!这一消息无异于晴天霹雳,令每一个人焦急万分。但大家看到的,依然是王院士镇静平和的笑容;听到的,依然是王院士对预警机事业的无尽牵挂。躺在病床上,王院士一边输液,一边和设计师面对面探讨交流。病情稍有好转,他就又拖着虚弱的身体赶到了热火朝天的试验现场。

为了预警机事业的未来,王小谟始终强调要通过工程实践带动人才培养,并在繁忙的工作中手把手带出了一个领军人才队伍,成了国产预警机事业的中流砥柱。

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也不管面临怎样的挫折,王小谟始终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信念为支撑,脑海里跳动的总是预警机事业的脉搏,心里牢记的永远是党和人民的重托!历史应该铭记这位坚定而朴实的老人,正是他的坚信,为自主研制预警机注入了不竭动力;正是他的坚持,燃起了预警机研究的燎原之火;正是他的坚守,才绘就了国产预警机谱系的多彩蓝图!



创新图强 勇攀高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中国电科人的不竭动力。面对研制历程中的重重难关,中国电科人锐意进取、敢于超越,在尖端科技领域披荆斩棘,攻克了众多世界公认的尖端难题,不仅在一些重要技术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而且形成了一套符合工程要求的科学管理方法。最终,我国的预警机技术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一步跨越了国外三代的发展历程!

决胜千里必先运筹帷幄。工程立项时,陆军年仅38岁。这位年轻有为的专家从参加工作开始,就因为忘我工作,被大家称为“拼命三郎”。担任大系统型号负责人,让他更加意识到使命的神圣、责任的重大。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正是源于这种崇高的信念,他把报国强军的夙愿化为拼搏奋斗的动力,把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化作无数个刻苦钻研的日日夜夜。他带领着平均年龄仅30岁出头、朝气蓬勃的科研团队开始了顶层设计攻关。为了攻克这个难关,他开了多少次会议,组织了多少次攻关,连他自己都无法计算。就这样从不觉得苦,从不觉得累,一心扑在事业上。即使在胆囊切除手术住院期间,也时刻挂念着研制工作,出院当天就赶赴工程现场。系统顶层设计第一个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就是如何把预警机上的各个分系统、数百套设备有机结合起来,陆军大胆提出采用开放式体系架构,为系统搭建了一个强有力的“骨架”,这种架构引领了世界各型预警机集成方法的新潮流。

“相控阵天线宽角扫描”是世界性的技术难题。为了捕捉到任何一个方向上的威胁信息,雷达波束需要覆盖更广的方位。“相控阵天线扫描角度”在传统教科书上的极限是正负60度。在60度以外的范围,即使雷达能够工作,但“视力”将严重下降,专家们认为,这是一个不可能突破的禁区。科研人员大胆创新、改变角度思考问题,最终突破了人们的传统观念,使得预警机的天线扫描角度范围创造了世界之最!

中国电科人万众一心,用自己的智慧、汗水乃至生命,攻克了研制历程中的一个个险关,几年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十几年的历程,将中国人自己的预警机托上了祖国的蓝天!据统计,国产两型预警机创造了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的9个第一,突破了一百余项关键技术,累计获得重大专利近30项。一项项独特的设计思路和集成创新,使我们的国产预警机成为世界上看得最远、功能最多、系统集成最复杂的机载信息化武器装备之一。美国政府的智囊团“詹姆斯敦基金会”发表评论:中国采用相控阵雷达的空警2000,比美国的E-3C整整领先一代!



协同作战,凝聚力量



预警机作为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技术领域、多个分系统,其研制工作浩瀚复杂、环环相扣,任何一个微小环节的失误都可能迟滞研制进度,甚至导致整个研制任务的失败。因此,特别需要跨技术、跨行业、跨军兵种在时域和空域上高度复杂的协同作战,才能形成合力,攻坚克难。预警机研制过程中,数十个参研单位,数以万计的参研人员自觉服从大局、保证大局,同舟共济、群策群力,坚持统一指挥和调度,有困难共同克服,有难题共同解决,有风险共同承担,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凝聚成一股气势磅礴的强大合力。

为了争口气,把预警机项目搞成功,空军首长做出了“一切要为预警机让路”的决定。试验试飞是预警机研制的关键环节,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风险之高,配试兵力之多、组织协同之复杂,前所未有。总部和空军机关进行了统一部署,强化需求论证、计划管理、组织协调和质量监控,深化装备作战使用研究,有力地推进了研制进程。空军部队成建制全面参与科研试验试飞和设计定型试飞,积极组织部队试用,加速了新装备建设步伐。“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在预警机的南征北战中,正是有了良好的军地协同,预警机才能在不同地形地貌、气候环境、海域和电磁条件下,用比国外同类装备短得多的时间通过试验考核,大大加快了研发进程,谱写了一曲新时期军民团结、攻坚克难的英雄赞歌!

按研制需要,电子和航空两大方面军正式会师,拉开了科研大决战的序幕。在国家利益面前,中国电科和中航工业以大局为重,团结协作,分工不分家。无数个昼夜颠倒、寒冷彻骨的夜晚,在任务电子系统研制人员上机时,中航工业的机务人员不顾白天飞机改装的辛劳,全程陪伴着任务电子系统进行系统的联试,一天工作近20个小时,为了解决一个个疑难问题,经常是通宵达旦地讨论和思考。在唇齿相依、相互扶助的日子里,电子与航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中航工业参研人员曾说:装备要形成战斗力,电子是核心中的核心!一切为了电子! 航空人对中国电科人饱含深情的话语见证了两大行业、两大系统凝聚起来的强大合力!

中国电科内部,从集团公司到各个研究所,都将预警机项目作为“天字号”工程,组织精兵强将进行技术攻关,以签订军令状的方式,将任务层层分解。集团设立了行政指挥系统和技术指挥系统,明确各级、各类人员的职责,确保预警机的研制一路绿灯。

在行政指挥系统的指挥下,总师系统根据多个型号高度平行交叉的特点,搭建起适用于多型号同时研制的技术管理平台,提出了众多分系统参与的大型系统的联试措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单位齐心协力、共同攻关的统筹管理机制,使团队合力得到了最大化的发挥。



顽强拼搏,攻坚克难



预警机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凝聚着广大参研人员的艰辛和奉献。长期以来,他们不计个人得失,不求名利地位,以苦为乐,无怨无悔,为预警机事业奉献了青春年华,奉献了聪明才智,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书写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敬可佩的时代英雄。他们用自己的青春、智慧、热血和生命谱写了预警机事业的英雄篇章!

中国电科的广大参研人员从系统立项研制开始,就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六、七年间他们几乎没有休息过一个节假日,夜以继日刻苦攻关,技术人员称为:“白加黑,5+2”。巨大的工作压力,超负荷的工作强度,换来的是研制进程的突飞猛进!

夏日骄阳似火,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焦味,风似乎都被烤糊了,封闭的机舱内温度甚至达到70℃,在里面工作就像在蒸“桑拿”。冬天滴水成冰,零下三四十度让你即使裹着羊皮大衣也瑟瑟发抖,干上20分钟,手脚都冻得失去了知觉。机舱内的噪音使面对面的交谈都要紧贴在耳边才能听得见,每次下机后耳朵都不停地轰鸣,2、3个小时听不清声音,许多同志相继患上了航空性中耳炎、习惯性耳鸣、偏头痛、脊椎痛等病症。一次试飞中,飞机的氧气管道在高空突然发生破裂,飞机迅速下降,危险,突如其来!在这个惊心动魄的时刻,有的不顾个人安危保护试验数据;有的耳膜已穿孔还在坚持调试试验平台;有的冒着生命危险,跑去给参试设备关电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他们再一次践行了献身国防、报效祖国的铮铮誓言!

为了祖国的国防安全,科研人员把献身预警机事业当作了一份难得的幸福。工程立项时,担任某分系统负责人的戚志刚还不到36岁,他带领项目组人员废寝忘食不分昼夜地工作,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几年百折不挠地刻苦钻研,几千个日日夜夜地心无旁骛,他满头的黑发竟然过早地花白了,“并非岁月催人老,但有重任染白头”,当预警机的研制取得成功后,他高兴地说,人的一生能有幸参加这项国家重点工程,是我最大的荣耀,即使头发全都白了,我也心甘情愿!

某分系统负责人栗金红在工程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刻,被查出身患癌症。突发的恶疾,让她不得不住进了医院。在化疗进行到第六次的时候,她的身体已极度虚弱,头发全部掉光,但她心里始终放不下自己的工作,一次又一次地请求回到工作岗位。在一次出差的途中,从车站广场到上火车短短的200米路程,她走走停停,喘息着歇了5次,硬是凭着一股坚强的意志,完成了出差任务。2005年6月12日,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昏迷后,再也没有醒来,永远离开了她无限眷恋的预警机事业。

……

一个个感人至深的事迹,成为预警机精神的真实写照;一个个舍身忘我的身影,谱写了新时期科研攻关的永恒赞歌!当前,通过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张德江同志在纪念人民军工创建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预警机精神,建设有中国电科特色的企业文化,中国电科人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团结带领下,同心同德,凝心聚力,正在为推进转型升级,实现“二次腾飞”,为打造“国内卓越、世界一流”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http://liuqiankktt.blog.163.com/ ... 642112012229343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