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政府为科研买单 重点突破火箭与核科学领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21:49:26
近日《科学》杂志发表题为《印度崛起》的文章,聚焦印度科研。文章称,印度在火箭和核研究方面非常强大,而在其他领域则少有突破。如今,印度政府投入巨额资金,计划提升所有学科研究水平,寻求科研强国的地位。

政府“大礼包”助力科学研究

在日前举行的印度科学大会上,总理辛格承诺增加下一个五年计划(2012~2017)的研发经费,提升所有学科研究水平;2017年经费将由2011年的30亿美元增长到80亿美元。这个“大礼包”打算用来加快建立顶尖研究机构,吸引海外的印度籍科学家回国,充实科学教育以及配备新的智能实验室,这其中就包括南亚地区首个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
辛格在接受《科学》专访时表示,政府将逐步提高研发经费比重,同时建立刺激机制,引导私营部门提高其科学和技术开支。化学家Govindaraju Thimmaiah说:“资金不再是问题,以前只能在国外做的工作,如今在这里就可以完成。”

资金无忧后,研究人员还需清除一些其他的障碍:印度有名的官僚主义对项目提案和经费支出可以繁文缛节地纠缠数月;大学由于腐败而逐渐变质,研究人员没有激情作突破性研究。

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印度科研前景依然光明。据汤森·路透提供的数据,从2000年至2010年,印度发表论文数翻了一番,达到每年4万篇,占世界论文总数的比重由2.2%上升至3.4%;引用影响由40%提升至近60%的世界平均水平。此外,科学家也强烈意识到科学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作用。化学家Raghunath Mashelkar坚信,印度科学的新纪元已经开始,“我们正在努力提升‘包容性创新’。”

可是,Mashelkar刚回到印度时的日子却并不好过。

核领域“大爆炸”

当Mashelkar于1976年从美国回到印度时,发现脚步很难跟上国际同行。科学期刊需要4个月才能寄到、电话线需要6个月才能安装上……一切事情都很难很慢。对那时的许多印度研究人员来说,黎明前的黑夜无比漫长。

在基础研究衰落和生活条件下降的情况下,印度投入大量资源到两个领域:火箭研究与核科学。前者产生的精密导弹项目和民用航空项目,旨在探测火星和载人登月;后者开启了印度核武器之路。

印度于1974年进行第一次核试验后遭到了美国等国家的制裁,限制为其提供高科技设备和材料。在随后的30年里,印度培育了本土的核电产业和空间项目,此领域实力与世界强国不相上下。2008年,美印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民用核能合作协议,美国为印度提供精密仪器,使得印度在纳米技术和超级计算机领域也赶上了世界水平。慢慢赶超世界

负责筹备印度科学研究所班加罗尔中心(IISc Bangalore)的Srinivasan Raghavan表示,“资金不是太大的问题”,但是由于印度进口条例的原因以及国际制裁的遗留影响,核原料“供应链”滞后。高端设备比较容易买到,但是政府限制购买试剂等消耗品。

科学家常常说,官僚主义是最大的障碍。“即使最好的计划在官场也会毫无迹象地消失”,IISc Bangalore主任的Padmanabhan Balaram说。印度中央政府生物技术部秘书Maharaj Kishan Bhan警告说,若不进行体制改革,研发预算增长将毫无意义。

好的一面是,印度研究人员将有更多的机会得到经费资助。比如3.5亿美元的中微子天文台项目、10亿美元的超级计算机计划等。一些观察家则怀疑科学界能否用好这些可观的经费。根据西方科学标准,印度几乎没有一个学科建立起成型的体系,“整个印度生物界人员数目还没有美国波士顿多”。在全球最热的石墨烯领域,印度只有五六个人从事该领域研究。

为了扩充力量,印度正在通过项目吸引海外人才。印度国家生物科学中心研发办公室主任Savita Ayyar 说:“我们已经有了揽才的统一规划。”

高薪留住人才

除了缺乏训练有素的研究人员,印度的实验室和研究所也很少,大部分的国立大学运作“很糟糕”。改革的一个障碍就是雇佣法:有才能的研究人员很容易得到终身职位,但是加薪和晋升的机会却有限。

为了解决此问题,印度政府选择建立新研究所。过去5年,辛格主导了1940年以来前所未见的教育和科研系统扩张。新建研究所通过INSPIRE计划等吸引优秀学生,同时努力缩小教育和研究之间的间隙。比如,鼓励本科生参与实验室工作和发表论文等。

但是对于科研人员来说,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就是,许多优秀毕业生放弃学术研究,转而投入收入更高的信息技术领域;而那些坚持科研的学生也倾向于到海外从事博士后研究。这使得实验室丧失了创造的火花,而这正是欧美实验室的标志。

2008年,印度生物技术部和英国信托基金共同设立一个为期5年、金额达1.4亿美元的奖学金项目,资助印度375名年轻研究人员。“如今,我们有能力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和机制,让博士后留在这里。”Savita Ayyar说。

随着经济增长,印度可能会迎来海外人才涌入浪潮。“在印度做助理教授可以比在美国挣得多。”在谈到印度科学与教育研究所新进人才的待遇时,该所所长、化学生物学家Krishna Ganesh说,“我们给他们提供建立实验室所需的一切条件。”
http://news.ifeng.com/mil/1/detail_2012_03/02/12923678_1.shtml
近日《科学》杂志发表题为《印度崛起》的文章,聚焦印度科研。文章称,印度在火箭和核研究方面非常强大,而在其他领域则少有突破。如今,印度政府投入巨额资金,计划提升所有学科研究水平,寻求科研强国的地位。

政府“大礼包”助力科学研究

在日前举行的印度科学大会上,总理辛格承诺增加下一个五年计划(2012~2017)的研发经费,提升所有学科研究水平;2017年经费将由2011年的30亿美元增长到80亿美元。这个“大礼包”打算用来加快建立顶尖研究机构,吸引海外的印度籍科学家回国,充实科学教育以及配备新的智能实验室,这其中就包括南亚地区首个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
辛格在接受《科学》专访时表示,政府将逐步提高研发经费比重,同时建立刺激机制,引导私营部门提高其科学和技术开支。化学家Govindaraju Thimmaiah说:“资金不再是问题,以前只能在国外做的工作,如今在这里就可以完成。”

资金无忧后,研究人员还需清除一些其他的障碍:印度有名的官僚主义对项目提案和经费支出可以繁文缛节地纠缠数月;大学由于腐败而逐渐变质,研究人员没有激情作突破性研究。

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印度科研前景依然光明。据汤森·路透提供的数据,从2000年至2010年,印度发表论文数翻了一番,达到每年4万篇,占世界论文总数的比重由2.2%上升至3.4%;引用影响由40%提升至近60%的世界平均水平。此外,科学家也强烈意识到科学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作用。化学家Raghunath Mashelkar坚信,印度科学的新纪元已经开始,“我们正在努力提升‘包容性创新’。”

可是,Mashelkar刚回到印度时的日子却并不好过。

核领域“大爆炸”

当Mashelkar于1976年从美国回到印度时,发现脚步很难跟上国际同行。科学期刊需要4个月才能寄到、电话线需要6个月才能安装上……一切事情都很难很慢。对那时的许多印度研究人员来说,黎明前的黑夜无比漫长。

在基础研究衰落和生活条件下降的情况下,印度投入大量资源到两个领域:火箭研究与核科学。前者产生的精密导弹项目和民用航空项目,旨在探测火星和载人登月;后者开启了印度核武器之路。

印度于1974年进行第一次核试验后遭到了美国等国家的制裁,限制为其提供高科技设备和材料。在随后的30年里,印度培育了本土的核电产业和空间项目,此领域实力与世界强国不相上下。2008年,美印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民用核能合作协议,美国为印度提供精密仪器,使得印度在纳米技术和超级计算机领域也赶上了世界水平。慢慢赶超世界

负责筹备印度科学研究所班加罗尔中心(IISc Bangalore)的Srinivasan Raghavan表示,“资金不是太大的问题”,但是由于印度进口条例的原因以及国际制裁的遗留影响,核原料“供应链”滞后。高端设备比较容易买到,但是政府限制购买试剂等消耗品。

科学家常常说,官僚主义是最大的障碍。“即使最好的计划在官场也会毫无迹象地消失”,IISc Bangalore主任的Padmanabhan Balaram说。印度中央政府生物技术部秘书Maharaj Kishan Bhan警告说,若不进行体制改革,研发预算增长将毫无意义。

好的一面是,印度研究人员将有更多的机会得到经费资助。比如3.5亿美元的中微子天文台项目、10亿美元的超级计算机计划等。一些观察家则怀疑科学界能否用好这些可观的经费。根据西方科学标准,印度几乎没有一个学科建立起成型的体系,“整个印度生物界人员数目还没有美国波士顿多”。在全球最热的石墨烯领域,印度只有五六个人从事该领域研究。

为了扩充力量,印度正在通过项目吸引海外人才。印度国家生物科学中心研发办公室主任Savita Ayyar 说:“我们已经有了揽才的统一规划。”

高薪留住人才

除了缺乏训练有素的研究人员,印度的实验室和研究所也很少,大部分的国立大学运作“很糟糕”。改革的一个障碍就是雇佣法:有才能的研究人员很容易得到终身职位,但是加薪和晋升的机会却有限。

为了解决此问题,印度政府选择建立新研究所。过去5年,辛格主导了1940年以来前所未见的教育和科研系统扩张。新建研究所通过INSPIRE计划等吸引优秀学生,同时努力缩小教育和研究之间的间隙。比如,鼓励本科生参与实验室工作和发表论文等。

但是对于科研人员来说,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就是,许多优秀毕业生放弃学术研究,转而投入收入更高的信息技术领域;而那些坚持科研的学生也倾向于到海外从事博士后研究。这使得实验室丧失了创造的火花,而这正是欧美实验室的标志。

2008年,印度生物技术部和英国信托基金共同设立一个为期5年、金额达1.4亿美元的奖学金项目,资助印度375名年轻研究人员。“如今,我们有能力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和机制,让博士后留在这里。”Savita Ayyar说。

随着经济增长,印度可能会迎来海外人才涌入浪潮。“在印度做助理教授可以比在美国挣得多。”在谈到印度科学与教育研究所新进人才的待遇时,该所所长、化学生物学家Krishna Ganesh说,“我们给他们提供建立实验室所需的一切条件。”
http://news.ifeng.com/mil/1/detail_2012_03/02/12923678_1.shtml
几把再大射不出有毛用!何况整天靠抹油润滑的三哥呢!
争夺太空的号角已经吹响,新的科技革命即将到来!
3哥雄心是不错,奈何体制拖累,暗淡
这种文章居然能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按TG的标准,作者能评教授+博导了吧
不厚道,不把将字标明
关键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就如沙特,都比印度有钱,可为啥工业体系没有,关键还是人的问题
军涛 发表于 2012-3-4 10:48
关键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就如沙特,都比印度有钱,可为啥工业体系没有,关键还是人的问题
9亿牲口一天不翻身,印度一天翻不了身
拨款额度增大,又可以肥了民主的某些官员,然后再以民主的名义把这些科研计划搁浅。民主确实是个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