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航三年欣喜与隐忧:战舰不足 装备超负荷使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13:09:03
2011年12月26日,是中国海军舰艇编队远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三周年的纪念日。

三年来,中国海军累计派出10批舰艇编队执行护航任务,多次与他国海军舰艇进行演练、互访和交流,参与对利比亚撤侨船舶的护航,对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港口进行了访问。广大护航官兵和无数后方人员共同努力,创造了被护船舶、编队自身百分之百安全的好成绩。

亚丁湾护航使人民海军进一步走向成熟,它激发了海军官兵的自豪感,也增加了对自身不足的清醒认识。

经受大洋锤炼

海军是战略性、综合性、国际性军种,其使命和职责建立在广阔的海洋之上。首批护航编队于2008年12月26日赶赴任务海区,经过三年的洗礼,护航行动已经转入了有序交替的常态化。

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和条件限制,我国海军多在近海甚至是近岸活动,并没有多少真正驶入大洋经历风浪洗礼的机会,也没有实现军舰作为“流动国土”的目标。

护航行动对于人民海军的成长具有重大意义,它第一次使海军与大洋长期、系统、密切地联系了起来,“海上为家,陆上做客”已经成为护航官兵乃至全体海军官兵的基本意识。

海军编队长期在危险水域对随行船舶进行护航,同时积极与国外军舰进行互访、交流,访问国外港口,真正实现了“海军军官就是半个外交官”的身份转换。

由此,海军部队从以前紧紧围绕核心能力建设的“一手”转换为加强核心能力建设、拓展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的“两手”。也正是从护航行动开始,海军真正改变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传统,接受了养兵千日、用兵千日的崭新观念。
对刚刚驶入大洋的官兵来说,经受洗礼的过程是痛苦的,仅在海上长期生活就是一种痛苦,更不用说还要完成艰巨的任务,以及通过任务来锻炼自我、提升自我。

但广大护航官兵克服困难,集智攻关,在圆满完成历次护航任务的同时,提高了自身能力。

在身心素质上,经过多批次护航行动的有序交替,海军官兵对任务海区和外部环境逐渐熟悉,加之定期靠港休整、与国内亲属定期视频连线等措施的调节,官兵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保持良好。

跟踪抽样调查表明,护航编队官兵的平均抑郁和焦虑水平比中国军人和中国成年人的平均水平都要低。

在技战术运用上,广大官兵在伴随护航、区域护航和随船护卫的基础上创新护航方式方法,不断加强对护航编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保护的强度和力度,创造了三年来被护航船舶、编队自身百分之百安全的好成绩。

在整体协同上,经过长期艰苦训练、实践和改进,单兵之间、部门之间、舰机和舰舰之间等各层次协同能力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护航带给官兵的收获也有对自身不足的深刻理解。通过护航,官兵们感受最为深刻的是对保障能力的理解。从某种角度来说,军事行动考验的就是保障能力,保障能力强,行动能力保持就好,整体能力也就更强。

三年来,舰艇编队在距离祖国近万公里的海面长期、独立执行任务,如果保障不好,自身航行都会面临困难,更不用说执行高强度的任务。
相对于后勤保障能力,护航行动面临的更大考验是装备保障能力、海上情报和通信保障能力。

装备保障由于其自身配件的非通用性以及难以获取等因素,直接影响护航能力,关键装备不能使用,护航行动就难以有效开展。而没有良好的海上情报收集能力和通联能力,编队就难以准确掌握行动态势,也就难以对海盗突击行动做出灵活反应。

与此同时,一些强国海军在很多方面的做法也值得我军借鉴。如美国海军已经实现了通过无人机甚至卫星,在护航的全过程对相关海域进行全面、实时监控,这无疑大大提高了护航行动的针对性、准确性和护航效率。

欧盟海军通过互联网确定亚丁湾海域商船的地理位置,在第一时间掌握当天海区情况。在装备建设上,强国海军的装备经历了海上行动长期的考验,装备的实用性、集成性整体上比我军强。

从行动计划来看,其计划制定十分严谨,预案设置完善、翔实,对各类可能发生的情况都进行了充分考虑,制定了有效的应对措施。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其一贯注重训练的良好传统。

从军民融合来看,强国海军比我军更有经验。如在情报保障上,外军就很注重军民兼容,积极开发民用资源来为军队所用。

护航行动展开以来,我军一直在针对自身的不足,深入分析问题原因,积极寻找解决方案,在装备保障能力、情报收集能力、通信保障能力等诸多方面不断优化提升。根据护航行动的实践总结,我军在优化顶层设计、加强资源整合、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不断取得进步
构建“和谐海洋”

建设“和谐世界”是时代发展的潮流,也符合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为了践行对“和谐世界”的追求,人民海军提出了构建“和谐海洋”的理念,而护航行动给这一理念加上了完美的注脚。

在任务设置上,护航主要保护我国航经亚丁湾、索马里海域船舶以及人员安全,保护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运送人道主义物资船舶的安全,积极为外国商船提供人道主义救助,这本身就反映了中国人的“和谐”观和世界观。

在护航实践层面上,2009年1月6日实施第一次护航,只有中国自己的4艘船舶提出护航申请,到当年11月20日,第三批护航编队为26艘商船提供护航,其中包括了17艘国外商船。护航编队用自身完美的表现,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和赞誉。

在对海盗的打击方式上,护航编队始终坚持慎用武力的原则,这也是中国式“和谐”的一种具体表现。我们知道,正是索马里国内连年战乱,民众流离失所才致使该海域海盗猖獗。

对于海盗来说,其行为犹如生意,意在获取钱财,而非杀戮被劫持对象。所以,对于这样一群人,在保障公共安全的同时,慎重对其使用武力符合人道主义原则。

以暴制暴只会增加无端的杀戮,使仇恨加深,形势更加复杂。因此,我人民海军的护航行动在展表威武之师的同时,更彰显了正义之师与文明之师的形象,以实际行动向世人传达中国海军构建“和谐海洋”的坚定决心。
敢于运用力量

三年来的护航行动,在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也引发了我们更多的思索。

首先,它推动我们改变海洋观念,大力弘扬海洋文化。有人说,我国缺少海洋观念,其实是我们缺乏对海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意识。

学者倪乐雄在《文明的转型与中国海权》一书中认为,正是中国社会的转型和经济的转型促使我们从以前的单纯陆权国家转变成海权国家。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海洋战略密切相关。

在古代,海洋一度被认作开疆拓土的障碍或屏障,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海洋已成为人类发展的宝贵资源和巨大财富。

三年来的远海护航行动,让人们深切感受到树立海洋观念的重要性,我国已经进入海洋文明时代,海洋与广大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弘扬海洋文化正当其时。

其次,我们要关注利益延伸,重视力量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利益特别是海外利益自然延伸速度非常之快。仅拿原油来说,我国自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以来,原油的对外依存度持续上升,且进口原油的90%以上需要经过海上运输。

到2009年,我国原油进口量已达2.04亿吨,占我国原油消费总量的52%,突破了工业国家公认的“能源安全预警线”。国家发改委有关数据也表明,到2020年,我国石油需求量将为4.5亿至6.1亿吨,其中进口量将为2.7亿至4.3亿吨,进口依存度将处在60%至70%之间。
由此可见,我国国家利益对海洋的依赖性不断增强,甚至已经达到过度依赖的程度,这也是国家发展所带来的脆弱性。而要弥补这种脆弱,保护我们国家利益的自然延伸,首先一点就是要建设强大的海上力量。

尽管对于力量的具体运用方式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但早日具备应有的能力则刻不容缓。

国防和军队建设要紧跟国家利益延伸的步伐,这是多年来人们总结出来的一条重要经验。护航行动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意味着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始跟上国家利益延伸的步伐。

三年护航期间,我军共动用了1艘船坞登陆舰、4艘补给舰和13艘驱护舰,很多舰艇都不止一次参加护航行动,很多舰艇都是长时间海上航行,装备超负荷使用,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还是海上力量的不足。

因此,在现实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海上力量,也是满足国家利益延伸的必然要求。

当然,重视海上力量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军兵种之间的协调发展,注重国家海上武装力量与国家海上行政执法力量之间的协调发展,注重海上信息系统等基础支撑体系的建设,注重各项能力的有机结合,敢于突破传统观念,抓住重点环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最后,我们要准确把握安全形势,统筹力量运用。当今世界的整体形势是复杂多变的,既存在和平与发展的机遇,也面对局部冲突不断的残酷现实。海上力量的运用主要在于应对各种冲突局面。

就冲突而言,其主要根源在于国际垄断资本在实现全球性扩张进程中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其中涉及领土争端、宗教冲突、民族矛盾、恐怖活动、资源争夺等一系列复杂因素。

当前海上力量的运用范围涵盖了应对从和平到危机直至战争的各个层面。一般而言,海上力量的使用主要关注以下几个因素:基于合理保护本国民众、侨民和国家长期利益的最大化基础上的政治目标能否实现;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具体怎样使用海上力量。

从当前我国海上力量的运用来看,主要应关注敢于使用和善于使用海上力量这两个基本问题。就这两者之间,敢于使用又显得更重要一些。

护航的实践充分表明,如果当年我们没有抓住机遇,实现海军走出去护航的勇敢跨越,国家利益就无法得到保证,人员安全就无法得到保证,实现海军在远海进行摔打、磨练的目标就无法得到保证。
方向决定成败,细节决定好坏。在细节方面,护航以来,很多理论文章针对行动本身及围绕护航行动的保障问题做了很好的总结。

如对于护航过程中的特战兵力使用和直升机使用的技战术问题,对于护航官兵生理、心理调整和监测问题,对于后勤和装备保障问题,甚至透过护航行动本身,对于海军未来舰艇发展怎样适应军事需求等问题都作了积极的讨论和探索。

可见护航行动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理念:海军力量应该走出去,在维护国家海外利益的时候应当机立断,走出去后需全力以赴完成任务。

三年时光很快,但三年的影响可以延伸很久。海军吴胜利司令员在护航行动三周年时指出:

海军舰艇编队远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开启了首次使用军事力量赴海外维护国家战略利益、首次组织海上作战力量赴海外履行国际人道主义义务、首次在远海保护重要运输线安全的征程……是海军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实践。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
http://news.ifeng.com/mil/2/detail_2012_01/13/11952579_7.shtml 走向海洋拍的正是时候啊2011年12月26日,是中国海军舰艇编队远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三周年的纪念日。

三年来,中国海军累计派出10批舰艇编队执行护航任务,多次与他国海军舰艇进行演练、互访和交流,参与对利比亚撤侨船舶的护航,对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港口进行了访问。广大护航官兵和无数后方人员共同努力,创造了被护船舶、编队自身百分之百安全的好成绩。

亚丁湾护航使人民海军进一步走向成熟,它激发了海军官兵的自豪感,也增加了对自身不足的清醒认识。

经受大洋锤炼

海军是战略性、综合性、国际性军种,其使命和职责建立在广阔的海洋之上。首批护航编队于2008年12月26日赶赴任务海区,经过三年的洗礼,护航行动已经转入了有序交替的常态化。

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和条件限制,我国海军多在近海甚至是近岸活动,并没有多少真正驶入大洋经历风浪洗礼的机会,也没有实现军舰作为“流动国土”的目标。

护航行动对于人民海军的成长具有重大意义,它第一次使海军与大洋长期、系统、密切地联系了起来,“海上为家,陆上做客”已经成为护航官兵乃至全体海军官兵的基本意识。

海军编队长期在危险水域对随行船舶进行护航,同时积极与国外军舰进行互访、交流,访问国外港口,真正实现了“海军军官就是半个外交官”的身份转换。

由此,海军部队从以前紧紧围绕核心能力建设的“一手”转换为加强核心能力建设、拓展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的“两手”。也正是从护航行动开始,海军真正改变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传统,接受了养兵千日、用兵千日的崭新观念。
对刚刚驶入大洋的官兵来说,经受洗礼的过程是痛苦的,仅在海上长期生活就是一种痛苦,更不用说还要完成艰巨的任务,以及通过任务来锻炼自我、提升自我。

但广大护航官兵克服困难,集智攻关,在圆满完成历次护航任务的同时,提高了自身能力。

在身心素质上,经过多批次护航行动的有序交替,海军官兵对任务海区和外部环境逐渐熟悉,加之定期靠港休整、与国内亲属定期视频连线等措施的调节,官兵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保持良好。

跟踪抽样调查表明,护航编队官兵的平均抑郁和焦虑水平比中国军人和中国成年人的平均水平都要低。

在技战术运用上,广大官兵在伴随护航、区域护航和随船护卫的基础上创新护航方式方法,不断加强对护航编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保护的强度和力度,创造了三年来被护航船舶、编队自身百分之百安全的好成绩。

在整体协同上,经过长期艰苦训练、实践和改进,单兵之间、部门之间、舰机和舰舰之间等各层次协同能力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护航带给官兵的收获也有对自身不足的深刻理解。通过护航,官兵们感受最为深刻的是对保障能力的理解。从某种角度来说,军事行动考验的就是保障能力,保障能力强,行动能力保持就好,整体能力也就更强。

三年来,舰艇编队在距离祖国近万公里的海面长期、独立执行任务,如果保障不好,自身航行都会面临困难,更不用说执行高强度的任务。
相对于后勤保障能力,护航行动面临的更大考验是装备保障能力、海上情报和通信保障能力。

装备保障由于其自身配件的非通用性以及难以获取等因素,直接影响护航能力,关键装备不能使用,护航行动就难以有效开展。而没有良好的海上情报收集能力和通联能力,编队就难以准确掌握行动态势,也就难以对海盗突击行动做出灵活反应。

与此同时,一些强国海军在很多方面的做法也值得我军借鉴。如美国海军已经实现了通过无人机甚至卫星,在护航的全过程对相关海域进行全面、实时监控,这无疑大大提高了护航行动的针对性、准确性和护航效率。

欧盟海军通过互联网确定亚丁湾海域商船的地理位置,在第一时间掌握当天海区情况。在装备建设上,强国海军的装备经历了海上行动长期的考验,装备的实用性、集成性整体上比我军强。

从行动计划来看,其计划制定十分严谨,预案设置完善、翔实,对各类可能发生的情况都进行了充分考虑,制定了有效的应对措施。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其一贯注重训练的良好传统。

从军民融合来看,强国海军比我军更有经验。如在情报保障上,外军就很注重军民兼容,积极开发民用资源来为军队所用。

护航行动展开以来,我军一直在针对自身的不足,深入分析问题原因,积极寻找解决方案,在装备保障能力、情报收集能力、通信保障能力等诸多方面不断优化提升。根据护航行动的实践总结,我军在优化顶层设计、加强资源整合、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不断取得进步
构建“和谐海洋”

建设“和谐世界”是时代发展的潮流,也符合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为了践行对“和谐世界”的追求,人民海军提出了构建“和谐海洋”的理念,而护航行动给这一理念加上了完美的注脚。

在任务设置上,护航主要保护我国航经亚丁湾、索马里海域船舶以及人员安全,保护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运送人道主义物资船舶的安全,积极为外国商船提供人道主义救助,这本身就反映了中国人的“和谐”观和世界观。

在护航实践层面上,2009年1月6日实施第一次护航,只有中国自己的4艘船舶提出护航申请,到当年11月20日,第三批护航编队为26艘商船提供护航,其中包括了17艘国外商船。护航编队用自身完美的表现,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和赞誉。

在对海盗的打击方式上,护航编队始终坚持慎用武力的原则,这也是中国式“和谐”的一种具体表现。我们知道,正是索马里国内连年战乱,民众流离失所才致使该海域海盗猖獗。

对于海盗来说,其行为犹如生意,意在获取钱财,而非杀戮被劫持对象。所以,对于这样一群人,在保障公共安全的同时,慎重对其使用武力符合人道主义原则。

以暴制暴只会增加无端的杀戮,使仇恨加深,形势更加复杂。因此,我人民海军的护航行动在展表威武之师的同时,更彰显了正义之师与文明之师的形象,以实际行动向世人传达中国海军构建“和谐海洋”的坚定决心。
敢于运用力量

三年来的护航行动,在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也引发了我们更多的思索。

首先,它推动我们改变海洋观念,大力弘扬海洋文化。有人说,我国缺少海洋观念,其实是我们缺乏对海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意识。

学者倪乐雄在《文明的转型与中国海权》一书中认为,正是中国社会的转型和经济的转型促使我们从以前的单纯陆权国家转变成海权国家。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海洋战略密切相关。

在古代,海洋一度被认作开疆拓土的障碍或屏障,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海洋已成为人类发展的宝贵资源和巨大财富。

三年来的远海护航行动,让人们深切感受到树立海洋观念的重要性,我国已经进入海洋文明时代,海洋与广大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弘扬海洋文化正当其时。

其次,我们要关注利益延伸,重视力量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利益特别是海外利益自然延伸速度非常之快。仅拿原油来说,我国自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以来,原油的对外依存度持续上升,且进口原油的90%以上需要经过海上运输。

到2009年,我国原油进口量已达2.04亿吨,占我国原油消费总量的52%,突破了工业国家公认的“能源安全预警线”。国家发改委有关数据也表明,到2020年,我国石油需求量将为4.5亿至6.1亿吨,其中进口量将为2.7亿至4.3亿吨,进口依存度将处在60%至70%之间。
由此可见,我国国家利益对海洋的依赖性不断增强,甚至已经达到过度依赖的程度,这也是国家发展所带来的脆弱性。而要弥补这种脆弱,保护我们国家利益的自然延伸,首先一点就是要建设强大的海上力量。

尽管对于力量的具体运用方式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但早日具备应有的能力则刻不容缓。

国防和军队建设要紧跟国家利益延伸的步伐,这是多年来人们总结出来的一条重要经验。护航行动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意味着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始跟上国家利益延伸的步伐。

三年护航期间,我军共动用了1艘船坞登陆舰、4艘补给舰和13艘驱护舰,很多舰艇都不止一次参加护航行动,很多舰艇都是长时间海上航行,装备超负荷使用,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还是海上力量的不足。

因此,在现实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海上力量,也是满足国家利益延伸的必然要求。

当然,重视海上力量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军兵种之间的协调发展,注重国家海上武装力量与国家海上行政执法力量之间的协调发展,注重海上信息系统等基础支撑体系的建设,注重各项能力的有机结合,敢于突破传统观念,抓住重点环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最后,我们要准确把握安全形势,统筹力量运用。当今世界的整体形势是复杂多变的,既存在和平与发展的机遇,也面对局部冲突不断的残酷现实。海上力量的运用主要在于应对各种冲突局面。

就冲突而言,其主要根源在于国际垄断资本在实现全球性扩张进程中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其中涉及领土争端、宗教冲突、民族矛盾、恐怖活动、资源争夺等一系列复杂因素。

当前海上力量的运用范围涵盖了应对从和平到危机直至战争的各个层面。一般而言,海上力量的使用主要关注以下几个因素:基于合理保护本国民众、侨民和国家长期利益的最大化基础上的政治目标能否实现;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具体怎样使用海上力量。

从当前我国海上力量的运用来看,主要应关注敢于使用和善于使用海上力量这两个基本问题。就这两者之间,敢于使用又显得更重要一些。

护航的实践充分表明,如果当年我们没有抓住机遇,实现海军走出去护航的勇敢跨越,国家利益就无法得到保证,人员安全就无法得到保证,实现海军在远海进行摔打、磨练的目标就无法得到保证。
方向决定成败,细节决定好坏。在细节方面,护航以来,很多理论文章针对行动本身及围绕护航行动的保障问题做了很好的总结。

如对于护航过程中的特战兵力使用和直升机使用的技战术问题,对于护航官兵生理、心理调整和监测问题,对于后勤和装备保障问题,甚至透过护航行动本身,对于海军未来舰艇发展怎样适应军事需求等问题都作了积极的讨论和探索。

可见护航行动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理念:海军力量应该走出去,在维护国家海外利益的时候应当机立断,走出去后需全力以赴完成任务。

三年时光很快,但三年的影响可以延伸很久。海军吴胜利司令员在护航行动三周年时指出:

海军舰艇编队远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开启了首次使用军事力量赴海外维护国家战略利益、首次组织海上作战力量赴海外履行国际人道主义义务、首次在远海保护重要运输线安全的征程……是海军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实践。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
http://news.ifeng.com/mil/2/detail_2012_01/13/11952579_7.shtml 走向海洋拍的正是时候啊
钱就不够,砸钱啊,议员们。
要钱的,哈哈
护航编队官兵的平均抑郁和焦虑水平比中国军人和中国成年人的平均水平都要低

喵了个咪的,介数据是女船员上舰前算出来的,还是上舰后?
铅笔头 发表于 2012-1-13 11:44
护航编队官兵的平均抑郁和焦虑水平比中国军人和中国成年人的平均水平都要低

喵了个咪的,介数据是 ...
护航开始那年,有哥们从亚丁湾回来脚踏上码头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婆,咱去深圳市区挑一套房子!

还“抑郁”个P!!
造舰、造舰、快造舰。
三年护航期间,我军共动用了1艘船坞登陆舰、4艘补给舰和13艘驱护舰,很多舰艇都不止一次参加护航行动,很多舰艇都是长时间海上航行,装备超负荷使用,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还是海上力量的不足。

就是MD也不可能让一艘军舰3年只远航一次吧。
记得当年买车的的时候,和一个老司机谈过,新车是需要时不时开足马力,练一练的,
没开过船,不知道,是不是也有这个道理
“对于海盗来说,其行为犹如生意”还有这样的生意可做
官兵在海上那么久,寂寞难耐时候咋办?会撸管吗?
所以才要抓紧造新舰,下饺子啊
人均舰只太少……
水师要钱的八股
这篇文章,是在给暴兵做舆论准备???
现在造舰的速度很给力啊!不过还是不够用。
要爆兵了……
这是年关要帐的呀
这一定是海兔兔到年底要红包的文章 上面的九头鸟还是多给海兔兔点红包吧  别再让海兔兔饿肚子出远门了
自古以来就是人均太低啊。
提请农业部注意:大力发展海兔养殖事业,多建现代化海兔繁育基地,加强新优品种海兔的研究与培育!
人均人均…
这是水师要银子的奏折吧。
嗯,是需要大造,快造,造大船。
PowerBus 发表于 2012-1-13 12:02
护航开始那年,有哥们从亚丁湾回来脚踏上码头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婆,咱去深圳市区挑一套房子!

还“ ...
你这哥们混得不错~~
深圳市区。。。
PowerBus 发表于 2012-1-13 12:02
护航开始那年,有哥们从亚丁湾回来脚踏上码头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婆,咱去深圳市区挑一套房子!

还“ ...
这么牛!!什么职位?跑一回深圳市区一套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