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泄激光反卫星武器,最大有效杀伤高度:2000公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8 18:04:06


赵伊君,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应用物理和强光光学专家。1953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历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助教、原子工程系讲师,长沙工学院教研室主任,国防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系副教授、教授、光子对抗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1997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原子结构、气体物理力学、核爆炸光辐射和高能激光武器的科研和教学。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 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4 项。
六十年代,参加核试验,基于强爆炸时氧、氮分子反应动力学,定量描述了最小照度现象,建立了由光辐射速报核爆当量方法,立二等功;为核试验研制出3 种光辐射测试设备,获湖南科学大会奖。
七十年代,提出核爆炸多层球模型,其中辐射流体力学方程中状态方程和不透明度由原子结构和高温气体物理力学求出。总结此工作,出版《角动量与原子能量》、《原子结构的计算》、《原子的X-alpha 波函数》3 部专著,起到了在我国推广原子自洽场计算的作用。
禁止大气层核试验后,基于核爆光辐射与强激光同属强光光学,转而探索激光武器破坏机理。用原子分子物理和物理力学方法,提出激光在非完全电离等离子体中的输运及在固体表面沉积算法,建立了脉冲激光使金属壳体层裂、连续激光引起材料软化等模型,得出破坏不同目标所需激光系统的主要参数。
1976-1983 年期间,先后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物理学会召开的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发表了《高能激光辐照固体材料时热激波效应的计算》、《激光脉冲辐照金属材料时引起的层裂破坏》、《破坏效应研究中的原子分子物理问题》等报告,推动了该领域研究从宏观向微观层次的深入,1988 年被863 计划某主题聘为强激光破坏机理专题专家。
1984 年起被任命为我国激光武器某任务专家组组长,在总装领导下,他带领来自全国5 大部门、10个研究所、数百名科技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经二十多年努力,在理论研究和工程技术方面均取得重大进展。1993 年研制出激光武器试验装置,进行了静态与准动态打靶试验,使我国成为继美、苏、法后第4 个进行过该试验的国家,1997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1)。1996 年研制出激光武器试验系统,进行了动态打靶试验,使我国成为继美、俄后第3 个进行过该试验的国家。2005 年研制出激光武器试验样机,进行了演示验证试验,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后第2 个进行过该试验的国家,2008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1)
赵伊君教授建立了全系统运行模型,提出激光器光束发散角、发射望远镜主镜口径、跟踪架抖动角与大气湍流强度、相干长度等参数优化准则;提出一种消除强激光在光束定向器内光路中非线性效应方法;证实用自适应光学补偿外光路象差时,可不用信标而进行开环预校正等。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老马,在国防科技的这一片天地里奋蹄驰骋,永远向前。

赵伊君,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应用物理和强光光学专家。1953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历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助教、原子工程系讲师,长沙工学院教研室主任,国防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系副教授、教授、光子对抗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1997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原子结构、气体物理力学、核爆炸光辐射和高能激光武器的科研和教学。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 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4 项。
六十年代,参加核试验,基于强爆炸时氧、氮分子反应动力学,定量描述了最小照度现象,建立了由光辐射速报核爆当量方法,立二等功;为核试验研制出3 种光辐射测试设备,获湖南科学大会奖。
七十年代,提出核爆炸多层球模型,其中辐射流体力学方程中状态方程和不透明度由原子结构和高温气体物理力学求出。总结此工作,出版《角动量与原子能量》、《原子结构的计算》、《原子的X-alpha 波函数》3 部专著,起到了在我国推广原子自洽场计算的作用。
禁止大气层核试验后,基于核爆光辐射与强激光同属强光光学,转而探索激光武器破坏机理。用原子分子物理和物理力学方法,提出激光在非完全电离等离子体中的输运及在固体表面沉积算法,建立了脉冲激光使金属壳体层裂、连续激光引起材料软化等模型,得出破坏不同目标所需激光系统的主要参数。
1976-1983 年期间,先后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物理学会召开的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发表了《高能激光辐照固体材料时热激波效应的计算》、《激光脉冲辐照金属材料时引起的层裂破坏》、《破坏效应研究中的原子分子物理问题》等报告,推动了该领域研究从宏观向微观层次的深入,1988 年被863 计划某主题聘为强激光破坏机理专题专家。
1984 年起被任命为我国激光武器某任务专家组组长,在总装领导下,他带领来自全国5 大部门、10个研究所、数百名科技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经二十多年努力,在理论研究和工程技术方面均取得重大进展。1993 年研制出激光武器试验装置,进行了静态与准动态打靶试验,使我国成为继美、苏、法后第4 个进行过该试验的国家,1997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1)。1996 年研制出激光武器试验系统,进行了动态打靶试验,使我国成为继美、俄后第3 个进行过该试验的国家。2005 年研制出激光武器试验样机,进行了演示验证试验,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后第2 个进行过该试验的国家,2008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1)
赵伊君教授建立了全系统运行模型,提出激光器光束发散角、发射望远镜主镜口径、跟踪架抖动角与大气湍流强度、相干长度等参数优化准则;提出一种消除强激光在光束定向器内光路中非线性效应方法;证实用自适应光学补偿外光路象差时,可不用信标而进行开环预校正等。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老马,在国防科技的这一片天地里奋蹄驰骋,永远向前。
http://hjdbjxyh.hd.91988.cn/zhaoyijun.htm

帮楼主补一个链接。


                                国 防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第27 卷第 1 期      JOURNAL OF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Vol. 27 No. 1 2005

文章编号: 1001- 2486( 2005) 01- 0115- 04

                                                                       

                                  三轴跟踪平台算法研究

                                  倪谷炎, 华卫红, 姜宗福, 赵伊君

                                 ( 国防科技大学 理学院, 湖南 长沙 4 10073)

         摘 要: 为研究三轴跟踪平台的过顶问题, 讨论了退化 型跟踪算法, 提出了完全退化型算法和三步跟  踪算法, 并从理论上证明了所给出的算法可以解决过顶问题。对距离地球表面大约2000km 星体, 应用完全退 化型算法进行计算机观测仿真, 计算数据表明, 运用完全退化型算法可以使三轴的转动角速度控制在 0. 56( () s) 以内。随后将三步跟踪算法应用到三轴自动跟踪平台试验, 试验表明三步跟踪算法可以解决过顶 跟踪问题。

                                国 防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第27 卷第 1 期      JOURNAL OF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Vol. 27 No. 1 2005

文章编号: 1001- 2486( 2005) 01- 0115- 04

                                                                       

                                  三轴跟踪平台算法研究

                                  倪谷炎, 华卫红, 姜宗福, 赵伊君

                                 ( 国防科技大学 理学院, 湖南 长沙 4 10073)

         摘 要: 为研究三轴跟踪平台的过顶问题, 讨论了退化 型跟踪算法, 提出了完全退化型算法和三步跟  踪算法, 并从理论上证明了所给出的算法可以解决过顶问题。对距离地球表面大约2000km 星体, 应用完全退 化型算法进行计算机观测仿真, 计算数据表明, 运用完全退化型算法可以使三轴的转动角速度控制在 0. 56( () s) 以内。随后将三步跟踪算法应用到三轴自动跟踪平台试验, 试验表明三步跟踪算法可以解决过顶 跟踪问题。
美国说的是真的?2005年试验了一下自己的卫星,第二年就含蓄的警告了一下美国?
------ 文章继续说,简单的研究,甚至相匹配的相关设施,这些都不足以表明中国确实将激光系统用于担负反卫星角色。但2006年的事件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在2006年8月和9月,美国政府承认,当美国卫星飞过中国领土上空时遭到中国激光器系统的瞄准。分析人士指出,此举可以看做是中国反卫星武器系统的一种低能量状态下的展示,但也有人认为,这仅仅是激光测距仪进行的对卫星轨道的一次精确测定而已。一次低能量的反卫星武器的展示,不必进行公开的或者具有摧毁性的测试,但却提供了一次(激光反卫星)能力的通告;即使只是一次精确的卫星轨道的定位,也将为反卫星武器网络的建设提供(打击)目标的具体信息。最后可能的答案应是上述两种说法的结合。正如前文所述,中国确实部署了各类用于跟踪卫星的激光系统。天山附近的调校良好的光电和跟踪系统及其他设施,让上述能力如虎添翼,这就发出一个含蓄的信号:此类系统已经就位
支持一下楼主,好像在很多稍微专业点儿的网站都看过你。
另外我每次看你的id,脑子里出现的第一个词都是“还是袜子”。。。
共军要研制距地球3.6万公里的同步轨道侦察卫星是否与此有关?我猜想,如果能攻击同步轨道卫星,那就可拿特等奖了!
1996 年研制出激光武器试验系统,进行了动态打靶试验,使我国成为继美、俄后第3 个进行过该试验的国家。
---------------------------
这个是当年在科学岛上搞的吧!每年10月都要搞的。
这个强,顶一下
有撒手锏才玩的转嘛
好,好。啥时候实机上舰,形成战斗力?
核聚变 发表于 2012-1-12 10:02
1996 年研制出激光武器试验系统,进行了动态打靶试验,使我国成为继美、俄后第3 个进行过该试验的国家。
- ...
我知道科学城在工程物理院,科学岛在什么方向?
对距离地球表面大约2000km 星体, 应用完全退 化型算法进行计算机观测仿真,
开始吓一跳,地球表面2000km那有 星体啊,后来一看是人造卫星。
不是不说,时候未到啊。。。
对美帝和中修来说,地球已经没啥搞头了。。。
早日解决可控核聚变和空间跳跃技术,去征服星辰大海吧。。。
TG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hswz. 发表于 2012-1-12 08:13
共军要研制距地球3.6万公里的同步轨道侦察卫星是否与此有关?我猜想,如果能攻击同步轨道卫星,那就可拿特等奖 ...
那个是为了实时连续跟踪CV用的。
CV目标大,分辨率不用太高,但对大范围搜索-跟踪要求高,地球同步轨道正好。而且不一定要赤道上空的静止卫星,有倾角的也可以。
中国力争成为第一个把能量武器大规模用于实战的国家
今天是1.12啊
这个可是真正的大杀器
楼主,有没有链接啊
核聚变 发表于 2012-1-12 10:02
1996 年研制出激光武器试验系统,进行了动态打靶试验,使我国成为继美、俄后第3 个进行过该试验的国家。
- ...
合肥,那时的水平是参考这个“1978年,在美国的南加利福尼亚的圣胡安卡波斯特兰诺,美国试验用激光炮第一次击落了一枚“陶式”反坦克导弹,是世界上第一次击落导弹的激光炮。这门激光炮安装在海军陆战队的一辆登陆坦克的旋转炮塔上,炮口像一个鲨鱼嘴,有一台大功率的激光设备。”只不过我们用的不是二氧化碳激光器
哇!这么牛啊!
对近地的侦查卫星具有很大的威慑作用。
QGP 发表于 2012-1-12 12:14
我知道科学城在工程物理院,科学岛在什么方向?
我们合肥有个科学岛
核聚变 发表于 2012-1-12 16:34
合肥,那时的水平是参考这个“1978年,在美国的南加利福尼亚的圣胡安卡波斯特兰诺,美国试验用激光炮第一 ...
我们合肥这么牛我只知道那里有小太阳 原来还有大杀器   实验不会在合肥搞的吧
呵呵 原来真的已经搞到这个水平了啊 真棒…
真的象传说中那么厉害啊?
土共的激光技术一直认为是前三甲的。
QGP 发表于 2012-1-12 12:14
我知道科学城在工程物理院,科学岛在什么方向?
合肥   可控核聚变也是在这。
已经这么厉害了啊
宫商角徵羽 发表于 2012-1-12 21:08
合肥   可控核聚变也是在这。
没去过,只去过工程院
真的假的?敌方的飞机甚至空天飞机还有何用
笑书神侠 发表于 2012-1-12 21:23
真的假的?敌方的飞机甚至空天飞机还有何用
没这么简单
八十年代中期读大学时看过根据四川人科幻小说拍成的我国科幻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以为激光炮不过是纯属幻想,没想到其实是有依据滴。
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有26项,通用项目12个
   一等奖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人

主要完成单位
推荐单位

1
J-223-1-01
多年冻土青藏公路建设和养护技术
霍  明,汪双杰,吴青柏,章金钊,武憼民,胡长顺,冉仕平,李祝龙,刘永智,路  勋,吴紫汪,房建宏,马  骉,窦明健,慕万奎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长安大学,西藏自治区交通厅,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青海省公路科研勘测设计院,黑龙江省交通科学研究所,青海省交通医院,西藏自治区交通厅公路管理局青藏公路管理分局,交通部科学研究院
交通部

2
J-217-1-01
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的研制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安徽省、

中国科学院

3
J-233-1-01
胃癌恶性表型相关分子群的发现及其序贯预防策略的建立和应用
樊代明,王振宇,吴开春,时永全,刘  杰,王继德,潘阳林,洪  流,王  新,梁  洁,丁  杰,张筱茵,聂勇战,刘  娜,郭长存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香港大学
陕西省

4
J-216-1-01
15000T锻造水压机
吴生富,宋清玉,马  克,张景胜,聂绍珉,刘林峰,周晓平,李  冰,于兆卿,王建新,周维海,曲在文,张亚才,史永利,宋士丹

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燕山大学
黑龙江省、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5
J-237-1-01
超临界600MW火电机组成套设备研制与工程应用
史进渊,曲大庄,霍锁善,何阿平,韩建伟,王为民,高子瑜,方晓燕,王国海,王拯元,袁建华,林富生,杨其国,吉  平,张殿军

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东方锅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机械工业北京电工技术经济研究所,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6
J-217-1-02
输电系统中灵活交流输电(可控串补)关键技术和推广应用
郭剑波,周孝信,汤广福,薛建伟,陈晓伦,武守远,林集明,杨玉林,潘秀宝,李国富,荆  平,陶家琪,彭夕岚,李志兵,常  健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甘肃省电力公司,东北电网有限公司,清华大学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7
J-215-1-01
武钢取向硅钢制造技术自主创新与产业化
毛炯辉,邓崎琳,方泽民,傅连春,王  岺,张寿荣,陶济群,曹  阳,应  宏,刘本仁,邵为民,刘良田,李凤喜,宋  平,张文辉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钢铁研究总院,武汉科技大学
湖北省

8
J-215-1-02
铝及铝合金现代化热连轧技术与工艺开发
肖亚庆,李凤轶,张新明,赵世庆,黄  平,郭金龙,邓宪洲,邓高潮,方光山,唐建国,王  渠,程会伦,陈代伦,谢  宇,陆国樑

中铝西南铝板带有限公司,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南大学,中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9
J-223-1-02
大秦铁路重载运输成套技术与应用
耿志修,张曙光,武  汛,康  熊,陈伯施,钟章队,穆建成,姜永富,闻清良,王启铭,孙增友,孙剑方,闫  平,刘志远,邸士萍

太原铁路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北京铁路局,北京交通大学,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北京首科中系希电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铁道部

10
J-206-1-01
奇瑞节能环保汽车技术平台建设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科学技术部

11
J-223-1-03
东风1.5吨级高机动性越野汽车的研制
黄  松,徐满年,陈建贤,鲁毅飞,虞  明,吴卫星,王法春,徐  刚,王建军,周旺生,汪振晓,曾  斌,周忠胜,周念东,张  涛

东风汽车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汽车试验场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12
J-201-1-01
中国小麦品种品质评价体系建立与分子改良技术研究
何中虎,晏月明,夏先春,张  艳,安林利,庄巧生,王德森,张  勇,陈新民,夏兰芹,胡英考,蔡民华,王光瑞,阎  俊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http://www.most.gov.cn/ztzl/gjkx ... t20090109_66659.htm
1996 年研制出激光武器试验系统,进行了动态打靶试验,使我国成为继美、俄后第3 个进行过该试验的国家。
- ...
我就在合肥科学岛附近,我十月份左右就看到过科学岛晚上射出绿色的激光射向天空
居然还有奇瑞啊,也是安徽的
航海时代已经进入星战时代

QGP 发表于 2012-1-12 21:41
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有26项,通用项目12个
   一等奖


 2010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   国防科技大学教授赵伊君
赵伊君,1930年11月26日出生于北京。技术物理和强光光学专家。1953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53年8月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助教。1962年3月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原子工程系讲师。1979年8月任国防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系副教授。1982年后任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光子对抗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1984年5月至2006年12月任国防科委、总装备部某任务专家组组长。1987年5月至1996年7月任国防科工委光电子技术专业组副组长。1986年8月至2003年7月任中国力学学会物理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1988年5月至今任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科技委兼职委员。1997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赵伊君是中国技术物理和强激光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和专家,我国激光武器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部委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获授权专利7项。1999年获全军第二届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
      一、在原子分子物理和高温气体物理力学领域有突出建树
1962年,根据国防科委的指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与了原子弹试验的测试分析任务。他和同事们从研究核爆炸光辐射理论入手,探讨了核火球中高温、高压气体的发光过程,基于强爆炸时空气中氧、氮分子反应动力学,定量描述了最小照度现象,补充了核爆炸的点爆炸理论,解决了利用光辐射的当量速报问题。研制出“核爆炸光辐射最小照度到来时间测试仪”、“磁带记录式核爆炸光冲量自记仪及标定设备”、“核火球透明层高速摄影记录方法”等3种光辐射测试设备,于1964年、1965年参加了我国第一、第二次核试验,均获得有价值的测量结果,为此,赵伊君所在的课题组荣立集体二等功,个人两次荣立三等功。1978年,这三项成果均获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20世纪70年代,赵伊君开始辐射流体力学、原子结构计算的理论研究工作。在钱学森、周培源、程开甲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指导下,在国内首次提出从原子微观结构出发,计算其宏观力学性质的一系列具体的物理力学算法,和同事们一起编制出辐射流体力学一维计算程序和原子Xα波函数计算程序,这些原子结构量子力学计算程序在我国有关机构获得多方面的应用,起到了在我国推广原子自洽场计算的作用。他在原子结构计算方面的3部专著《角动量与原子能量》、《原子的Xα波函数》、《原子结构的计算》,成为从事原子分子物理研究的科技人员和研究生的常用参考书。
      1976年,承担了工程兵第三研究所大气层和触地核爆炸冲击波与光辐射理论计算课题。他对美国采用的铝球模型加以改进,首次提出多层球模型及其辐射流体力学算法。其计算结果与我国多次核试验测量数据相吻合。工程兵第三研究所认为,此项成果已能满足工程兵构筑抗核爆工事的要求,无需再用核试验测量值,可以节约大量人力物力。该成果获部委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二、在高能激光研究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大气层中核试验禁试后,基于核爆光辐射与高能激光同属强光光学范畴,赵伊君和他的同事们开始研究高能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验证激光武器存在性定律,即激光能否成为武器。
     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文革”的严重干扰,我国激光武器研究工作一度陷入困境。然而,这并没有动摇赵伊君对所钟爱事业的信心,他利用哈军工得天独厚的计算机条件,继续带领同事们在这一研究领域进行理论方面的艰难探索。这期间他们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资料收集和理论计算,先后发表了《激光脉冲辐照金属时引起的热激波》、《强激光脉冲辐照金属材料时产生高压力效应的估算》、《激光引起的热激波的计算结果及激光脉冲宽度的影响》、《高能激光辐照固体材料时热波效应的计算》、《强激光脉冲引起的层裂破坏》等研究文章,受到了有关专家的重视。
     20世纪80年代初,赵伊君综合分析大量的国际科技信息,独辟蹊径,提出了发展我国强激光技术的新路子。他创新性地将原子分子物理和物理力学用于激光领域的破坏机理研究,从微观物理过程入手,在国内首次提出激光脉冲引起固体中热激波,产生高压、层裂,激光烧蚀玻璃钢产生碳化等多种机理,进行了模拟计算和实验验证,探索了破坏阈值较低的新破坏方式。他在国内率先提出连续强激光引起材料软化破坏机理,并通过计算和实验,表明金属材料受激光辐照,温度远低于其熔点时,即有可能因屈服限下降,在载荷作用下产生塑性形变而断裂。这些工作推动了该领域研究从宏观向微观层次深入,丰富了原子分子物理与物理力学研究内涵,证实了激光可以成为武器,对我国重新启动激光武器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1984年赵伊君被任命为我国激光某任务专家组组长,经过二十多年努力,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建立了全系统运行模型,提出激光器光束发散角、发射望远镜主镜口径、跟踪架抖动角与大气湍流强度、相干长度等参数之间的优化准则,提出消除强激光在光束定向器内光路中非线性效应方法。主持研制出激光试验装置、试验系统和试验样机,成功进行演示验证试验。在该研究领域创造了国内多个第一,使我国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对推动我国该领域的发展与进步起了重要作用。这期间,他领导的课题组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部委级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9项。
      三、在人才培养方面成绩卓著

     赵伊君在5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治学严谨,作风正派,以深厚的理论功底、渊博的学识、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了一批顶尖级的科技人才。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专著3部。1987年他创办了国内唯一培养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研究领域高层次专业人才的教学和科研基地—国防科技大学光子对抗研究中心,他任中心主任。如今,他培养出的学生多数已成为国防战线的重要技术骨干,有的是国家“千百万工程”培养对象,有的是国防科研重大项目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有的已成长为我国高能激光工程的新一代领军人物。
QGP 发表于 2012-1-12 21:41
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有26项,通用项目12个
   一等奖


 2010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   国防科技大学教授赵伊君
赵伊君,1930年11月26日出生于北京。技术物理和强光光学专家。1953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53年8月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助教。1962年3月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原子工程系讲师。1979年8月任国防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系副教授。1982年后任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光子对抗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1984年5月至2006年12月任国防科委、总装备部某任务专家组组长。1987年5月至1996年7月任国防科工委光电子技术专业组副组长。1986年8月至2003年7月任中国力学学会物理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1988年5月至今任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科技委兼职委员。1997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赵伊君是中国技术物理和强激光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和专家,我国激光武器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部委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获授权专利7项。1999年获全军第二届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
      一、在原子分子物理和高温气体物理力学领域有突出建树
1962年,根据国防科委的指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与了原子弹试验的测试分析任务。他和同事们从研究核爆炸光辐射理论入手,探讨了核火球中高温、高压气体的发光过程,基于强爆炸时空气中氧、氮分子反应动力学,定量描述了最小照度现象,补充了核爆炸的点爆炸理论,解决了利用光辐射的当量速报问题。研制出“核爆炸光辐射最小照度到来时间测试仪”、“磁带记录式核爆炸光冲量自记仪及标定设备”、“核火球透明层高速摄影记录方法”等3种光辐射测试设备,于1964年、1965年参加了我国第一、第二次核试验,均获得有价值的测量结果,为此,赵伊君所在的课题组荣立集体二等功,个人两次荣立三等功。1978年,这三项成果均获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20世纪70年代,赵伊君开始辐射流体力学、原子结构计算的理论研究工作。在钱学森、周培源、程开甲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指导下,在国内首次提出从原子微观结构出发,计算其宏观力学性质的一系列具体的物理力学算法,和同事们一起编制出辐射流体力学一维计算程序和原子Xα波函数计算程序,这些原子结构量子力学计算程序在我国有关机构获得多方面的应用,起到了在我国推广原子自洽场计算的作用。他在原子结构计算方面的3部专著《角动量与原子能量》、《原子的Xα波函数》、《原子结构的计算》,成为从事原子分子物理研究的科技人员和研究生的常用参考书。
      1976年,承担了工程兵第三研究所大气层和触地核爆炸冲击波与光辐射理论计算课题。他对美国采用的铝球模型加以改进,首次提出多层球模型及其辐射流体力学算法。其计算结果与我国多次核试验测量数据相吻合。工程兵第三研究所认为,此项成果已能满足工程兵构筑抗核爆工事的要求,无需再用核试验测量值,可以节约大量人力物力。该成果获部委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二、在高能激光研究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大气层中核试验禁试后,基于核爆光辐射与高能激光同属强光光学范畴,赵伊君和他的同事们开始研究高能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验证激光武器存在性定律,即激光能否成为武器。
     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文革”的严重干扰,我国激光武器研究工作一度陷入困境。然而,这并没有动摇赵伊君对所钟爱事业的信心,他利用哈军工得天独厚的计算机条件,继续带领同事们在这一研究领域进行理论方面的艰难探索。这期间他们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资料收集和理论计算,先后发表了《激光脉冲辐照金属时引起的热激波》、《强激光脉冲辐照金属材料时产生高压力效应的估算》、《激光引起的热激波的计算结果及激光脉冲宽度的影响》、《高能激光辐照固体材料时热波效应的计算》、《强激光脉冲引起的层裂破坏》等研究文章,受到了有关专家的重视。
     20世纪80年代初,赵伊君综合分析大量的国际科技信息,独辟蹊径,提出了发展我国强激光技术的新路子。他创新性地将原子分子物理和物理力学用于激光领域的破坏机理研究,从微观物理过程入手,在国内首次提出激光脉冲引起固体中热激波,产生高压、层裂,激光烧蚀玻璃钢产生碳化等多种机理,进行了模拟计算和实验验证,探索了破坏阈值较低的新破坏方式。他在国内率先提出连续强激光引起材料软化破坏机理,并通过计算和实验,表明金属材料受激光辐照,温度远低于其熔点时,即有可能因屈服限下降,在载荷作用下产生塑性形变而断裂。这些工作推动了该领域研究从宏观向微观层次深入,丰富了原子分子物理与物理力学研究内涵,证实了激光可以成为武器,对我国重新启动激光武器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1984年赵伊君被任命为我国激光某任务专家组组长,经过二十多年努力,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建立了全系统运行模型,提出激光器光束发散角、发射望远镜主镜口径、跟踪架抖动角与大气湍流强度、相干长度等参数之间的优化准则,提出消除强激光在光束定向器内光路中非线性效应方法。主持研制出激光试验装置、试验系统和试验样机,成功进行演示验证试验。在该研究领域创造了国内多个第一,使我国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对推动我国该领域的发展与进步起了重要作用。这期间,他领导的课题组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部委级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9项。
      三、在人才培养方面成绩卓著

     赵伊君在5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治学严谨,作风正派,以深厚的理论功底、渊博的学识、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了一批顶尖级的科技人才。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专著3部。1987年他创办了国内唯一培养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研究领域高层次专业人才的教学和科研基地—国防科技大学光子对抗研究中心,他任中心主任。如今,他培养出的学生多数已成为国防战线的重要技术骨干,有的是国家“千百万工程”培养对象,有的是国防科研重大项目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有的已成长为我国高能激光工程的新一代领军人物。
这个。。涉密不?不涉密我就转了啊
计算了对流冷却下 500kW DF激光器 Ca F2 输出窗口的温升 ,得到了平板形和球壳形输出窗口的应力分布和光束的位相分布 ;分析了窗口形状对应力和位相分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