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看这个歼十诞生传记的贴子说得怎么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19:06:49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worldlook/1/427546.shtml

求军史帝评价评价。

我先抄几段

----------------------------
首先声明,这篇东西是本人在《军事科普贴》里的发言,之前没打算单独开贴,也没想到能坚持写完,现在把有关歼10的东西整理出来单独开贴。写的东西大多不是我原创,也是七拼八凑的东西,大家爱拍砖拍砖,爱捞分捞分,随便。

  这篇东西,不能保证完全正确,但我可以保证大致方向正确,能够保证大家对歼10诞生的艰难历程有一个具体的认识。我的目的也仅此而已,尽管歼10诞生之艰难,是任何言语都显得无力形容的。
  
  这个帖子,大致可以算是本人的原创帖,我的帖子,欢迎大家讨论一切相关问题,欢迎拍砖和交流;但是,那些屁都不懂,就知道上纲上线的,动不动就是美分JY的,或者开口就只知道歼10抄XX,发动机XX的,滚出我的帖子。
  
  好了,闲话不表,书归正传;
  
  歼10的诞生,要从1981年开始。。。
  
  在1981年年底,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的邹家华向邓小平建议,开始搞新一代歼击机,预计初期投资在5亿元,在之后形成的正式报告上,邓小平批示“新歼项目较为重要,前期投资5亿左右,目前花钱也不多,拟同意”,就此,新一代歼击机项目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当时的中国空军,不是惨,也不是非常惨,而是非常非常惨,由于长期以来国内航空工业积贫积弱,外加当时的空军也是个百年不遇的极品,所以航空武器装备水平一直是个巨大的杯具。虽然早在1964年就由沈飞组装成功了第一架米格21/歼7,但是初期暴露的大量问题和历次政治运动的冲击,使得歼7在长时间内根本没有发挥作用,时任空军司令员吴法宪(这个更是极品中的极品)居然喊出“歼7是活棺材”“宁愿歼6不要歼7”“歼6万岁”等等口号。。。。。。直到1977年邓小平重新上台,主持国防工作会议,才提出“要更新空军装备,要停掉歼6,大力装备改进歼7替代歼6”,而之后四项改进的歼7Ⅱ到1979年才定型,而歼8白天型也是1980年才刚刚定型,直到在80年代初,空军装备的歼7和歼7I总共不过几十架,数千架战机的主体依然是战后第一代水平的歼6,还有大量亚音速的歼5,甚至到80年代中期,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的歼6甲,依然是“先进战机”,用来换装尖子部队。。。。。。与此同时,美国空军已经装备第三代的F15和F16上千架,美国海军的F14也装备10余年了,苏联的米格29也已经批量服役,苏27也即将开始进入空军和防空军服役,面对此情此景,真不知道还在幻想当年中国国土防空无比坚固的同学,是哪里来的如此自信?
  
  80年代初,属于中美关系的蜜月期,当时中美军事合作非常热络,黑鹰直升机、LM2500燃气轮机、反炮兵雷达等等大家知道的和不知道的武器,都是当时引进的。甚至美国有把中国吸纳为第16个北约成员国的建议,而中国也借机考察了幻影2000,F16和豹2坦克,都认真的进行了谈判,而美国也建议向中国销售F16,甚至F15!
  
  但是,邓公当年并没有选择F16,不仅仅因为美国供应的是缩水版的F16/79(换了J79涡喷发动机,飞行性能大降),跟重要的是,邓公从政治角度考虑,拒绝了这宗交易,其中的政治考量在这里我就不多加讨论了。总之,邓公依然下决心,研制自己的新一代歼击机,邓公确实堪称一代伟人。真不知道那些大骂邓公是买办误国的极左们,脑子里到底装了些什么。
  
  在新歼研制计划敲定之后,空军和国防科委随后对新歼击机的技术指标提出了要求,总体要求是:2000年左右服役,空战性能要比歼8好,要优于米格23,争取达到F16的水平,也就是说,当时新歼的设计目标,就是要求以苏联米格23为假想敌,力争达到当时正风靡一时的F16的水平。
  
  在1982年年初,由军队,国防科委和航空部主持,开始第一轮方案论证会。
  
  其实对新歼项目,各个厂所都有预研,但当时主要的方案是沈飞的歼13方案和洪都的强6衍生方案。沈飞歼13方案留到后面说,先说一下强6方案:
  
  强6是一款后变掠翼的强击机,技术来源是1979年通过秘密渠道从埃及换来的一家米格23MF,中国空军对米格23的后变掠翼技术非常感兴趣,于是将技术分解交与洪都仿制,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强6最终下马,但之后陆孝彭和洪都设计团队以强6为基础继续改进,把它改成了歼击机方案,也参与了方案论证,但是由于洪都本身实力有限,外加强6方案固有的结构复杂,重量大,可靠性差的弱点,一开始,洪都方案就不被人报以希望。
  
  总共只有两个方案,而洪都的方案又不被人看好,这样一来,沈飞歼13,在当时事实上也就已经被内定为胜出方案了。
  
  歼13方案,是由沈飞“2号任务”衍生而来的方案,歼13方案最早其实从1971年歼8首飞之后就开始了研制,当时空军对刚刚首飞的歼8性能不满意,尤其对其空战格斗性能非常吐槽。根据越南战争中的教训,空军认为需要研制一种轻小灵活,中低空格斗性能优秀的战机,用来取代歼6,是一款类似于早期型F16的格斗战斗机。这个项目当时被称为“2号任务”,由沈飞和601研制。
  
  沈飞/601在设计过程中大量参考了F16的气动布局,也就是常规边条翼布局,最初发动机计划采用正在研制的涡扇6(和在研的歼9使用同一款),但是1979年涡喷15项目立项之后,又计划改用涡喷15,但随着进入80年代后国民经济调整,项目没有进行下去,于1981年3月下马,在1982年年初的第一次论证会上,沈飞方案就是在歼13的基础上完善、丰富的。客观来说,歼13方案的研制基础是扎实的,是一个现实的,的确可以被造出来的一个方案。
  
  说到这里,还没有我们的主角成飞什么事,因为当时确实没他什么事,当时的成飞和611,刚刚经历了歼9项目的惨败,正在一门心思抓着歼7Ⅲ这根救命稻草。611所,这个1969年才由“601成都分所”独立而来的年轻设计所,和132成都飞机制造厂一起偏于西南一隅,资历浅人脉弱,一向姥姥不疼,舅舅不爱。这次新歼论证会,航空部压根也没通知611拿出方案参加,只是临时通知611,来4个人到北京参加评审会,帮忙参与评审各家方案。当时宋文骢(后来的歼10总设计师)还在011基地(后来的贵飞)做歼7Ⅲ的技术交底工作,得到通知后就回到成都,带上三个人出差北京,但是宋文骢留了一个心眼,就是让同事把611的新歼鸭翼方案的资料也带上了。PS:个人认为,宋文骢其实可能已经预感到,此行北京可能不仅仅是旁听评审会这么简单。
  
  说到这里,相信大家也猜到了,宋文骢带上的这个鸭翼方案,就是后来的歼10。其实,歼10,可以看做是歼9项目的延续,最早的歼10方案,实际上也是直接由歼9方案衍生而来的。歼9项目,是和歼8一起,作为歼7的后续机型被提出来的。在1964年成功仿制米格21/歼7上天之后,航空部就开始考虑歼7的后续机型问题。当时技术人员提出了两种方案:一是气动布局不做大改,在歼7基础上放大改双发;另一个则是气动布局大改,沿用单发,发动机使用在研的涡扇6。这两个方案,前者就是后来的歼8,而后者就是歼9。值得一提的是,第一个歼7放大改双发方案最早的提出者,恰恰就是时任601气动组组长的宋文骢。最早,歼8和歼9两个项目并行,但当时601根本没有能力并行两个项目,处于控制风险的考虑,技术保守的歼8方案被作为主攻方案重点保障,并在1971年很快上天。而歼9项目,当时只得到了601所大约十分之一的研制力量,事实上几乎不可能成功。后来沈阳601所成立成都分所,就直接把研制歼9的小组直接调去了成都。而这个601成都分所,也就是后来的成飞611所了,他们当时的任务,就是继续那个歼9项目。
  
  但是这个歼9,却成了新中国航空的一个极为深刻的教训,航空口和军队外行领导内行,瞎指挥瞎折腾,政治挂帅不顾科学规律的老毛病在歼9的研制过程中被表现的淋漓尽致。歼9项目前后先后3次更改设计指标,项目五次上马六次下马,光主方案就有6,7种,各种更改设计方案更是无以计数。经过前后十多年的反复折腾,歼9最终在1981年下马了事,连同涡扇6和霹雳4中距导弹一起完蛋,成为了一个深刻教训。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为了满足军方极高的技术指标,设计人员大胆采用了当时相当时髦的“抬式布局”(也就是鸭翼布局),而在歼9的反复折腾中,611所也对鸭翼布局做了很深的研究,把能做的鸭翼/主翼匹配方案都做了个遍,由此对鸭翼布局有了很深刻的理解,这种对鸭式布局的理解,在世界范围上来说,也是首屈一指的。可以说,没有失败的歼9,就没有后来的歼10,也不会有现在风光无限的611所。
  
  空军要搞新歼的消息,其实611所也早有耳闻,虽然没有接到提交方案的通知,但611还是在私下搞出了一个自己的方案,以备不时之需,而这个私下里搞出来的方案,也成了后来扭转局面的关键。可以说,机会只会给有准备的人,611的执着换来了近20年后歼10的腾空一跃。
宋文骢一行四人来到北京后,下榻到总装招待所,虽说他们是来参加“方案评审”,但是谁都知道,他们只是过来打打酱油的,而对面沈飞601的汇报团,有整整30多号人… …
  
  但是谁没有想到的是,当天晚上,时任航空部军机局副局长的王若松突然到房间找到宋文骢,开口就问611是不是也有一个新歼方案?并要求在明天的评审会上做一个汇报。宋文骢一下子懵了,因为出发前根本没有人通知611拿方案参加评审会。具体其中有何玄机?抑或是611的领导在宋文骢还在半路的时候跟航空部打了个小报告?这些现在都已经无从考证了,呵呵~~不过最终,王副局长还是为611争取到了15分钟的时间,在评审会休息的间隙对自己的鸭翼方案进行汇报。而这不起眼的15分钟,开始了一场戏剧性的翻盘。
  
  由于事先毫无准备,611的四个人啥都没有,宋文骢告诉另外三名同事,去隔壁兄弟单位的房间临时借几张明胶片和绘图工具,把一些重要图形、曲线和参数画在明胶片上,而汇报的内容,宋文骢则自己想办法。到第二天,611连个模型都没有,也只能用幻灯片来凑合着汇报了。
  
  第二天,在沈飞和洪都汇报的间隙,宋文骢上台汇报鸭翼方案,他只有15分钟,和几张加夜班搞出来的幻灯片,随后,宋文骢从未来战争的形态和需求入手,提出新歼要强调机动性,敏捷性,要有中距拦射,要有电子对抗等等….开始了评述自己的方案,当时他具体讲了些什么,已经无从可知,但结果却是,全场热烈鼓掌,在座所有人都对这个鸭翼方案惊艳不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本来已经一边倒内定的沈飞方案,开始出现变数。
  
  会议从16号开到了25号,会议上对新歼的气动布局,技战术指标,飞控,配套武器,雷达航电等细节进行了细致的讨论,最终会议决定,会议暂不确定新歼方案,601和611两家继续回去完善各自方案,3个月后再次召开论证会。
  
  就这样,611出人意料的逆转,开始和601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当宋文骢开完会回到611所并把会议情况做了通报之后,611全所振奋,611领导当即宣布集中全所一切力量,不惜代价的进一步完善方案,备战下一轮方案评审。
  
  据下一次评审会只有短短3个月时间,而事实上611的10号方案还远没有601的10号方案完善,诸多设计还处于设想阶段。611的方案脱胎于之前下马的歼9,虽说歼9在研制过程中对鸭式布局进行了上万次吹风,但具体到歼10方案,如果要进一步完善,仍需要上万次吹风,短短三个月时间,对611所来说是个严峻的考验。
  
  但庆幸的是,位于西南的与611所同期建设起来的庞大风洞群,给611完善方案提供了基础,宋文骢来到位于绵阳安县的风洞基地,却发现基地的试验已经排满,而时间只有3个月,无奈之下,宋文骢和611领导找到基地领导开后门,一番软磨硬泡外加“威逼利诱”之后,基地领导最终同意611利用晚上的时间开夜车,尽量配合工作。
  
  就在这3个月中,611集中了全所能够集中的所有资源,完善了提出的10号方案,最终拿出了4个备选方案:
  
  一号方案:鸭式布局,腹部进气
  二号方案:鸭式布局,两侧进气
  三号方案:增加鸭翼面积,放宽静不稳定性
  四号方案:作为保险,减小鸭翼面积,回归静稳定布局
  
  注:在当时,我们还没有“鸭式布局”这个说法,准确的说应该是“无尾加前翼”布局。
  
  现在我们看到的歼十,可以说是一号和三号方案的结合体,但要说明的一点事,此时的10号方案,跟我们现在看到的歼10,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比如当时的歼10鸭翼,是有锯齿的,进气道也是类似F16的椭圆形固定进气道,鸭翼面积也更小,翼身融合度也更低。。。等等
  
  1982年4月,第二次选型会,按期在北京召开,此时,宋文骢带领611所的人带上四套方案,再次参加会议。
  
  相比611这次的有备而来,601的10号方案,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在3个月时间里,601仅仅对歼13方案做了进一步的充实,并没有做太多的更改,依然是以歼13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类似F16的常规边条布局,对于611的静不稳定鸭翼方案能不能搞出来,601是很不以为然的。
  
  这次选型会,基本是601和611之间的PK,洪都已经彻底沦为酱油男了,此次611的汇报队伍一共有20多人,而601的队伍依然庞大,有30多号人,各类资料也非常齐全。
  
  接下来的5天会议中,601和611对各自的10号新歼方案进行了细致汇报,并且对发动机,雷达,飞控,武器等等子系统进行了讨论。
  
  会议第一天,由601先汇报,601的汇报时间,从上一次的2小时,充实到了第二次的10几个小时… …但总体与第一次论证会时没有区别。
  
  会议第二天,轮到611汇报,宋文骢为主汇报人,宋文骢详细汇报了鸭式布局的涡原理,气动特征,技战术指标等等方面,并提出有腹部和两侧进气两种不同方案;而针对当时对“静不稳定布局”风险过大的质疑,宋文骢也提出了四号方案作为保险,也就是减小鸭翼面积,回归静稳定布局,作为后路。还提出假如飞控方面进展顺利,则可以加大鸭翼面积,在一、二号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静不稳定度,这就是三号方案。
  
  五天的会议结果是,在场的专家和军队一致倾向于成飞611的鸭翼方案,尤其是军方,态度更是一边倒,而在航空口,“部分专家”对成飞方案,尤其是成飞方案中静不稳定布局,表示风险过大,从而转为支持601的方案,但这种意见,并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而始终归于少数派。
  
  虽然会议上表现出一致的倾向性,但由于依然存在不同意见,外加一些不便明说,大家都懂的因素,第二次会议依然没有确定最终方案,会议决定,两家回去之后继续完善方案,择机再次召开选型会议。
  
  事实上,第二次选型会议结束后,结果其实已经揭晓了,此时的601自己都已经不抱希望,而是指望私下的活动,当然,在之后的一年多时间,601和611两边,都没少私下活动,中国国情嘛,大家都懂的。
  
  611汇报团队回到成都之后,全所上下自然更加振奋,由于军方和专家组已经表现出很强的倾向性,而且其他单位的参加会议的同志也私下对611方案表示赞同,所以611决定再接再厉,进一步继续完善方案。 而601那边,则已经心知肚明了,所以回去后也就没有再做太多的工作。
  

作者:springfield1903 回复日期:2012-01-10 23:07:16  回复  

  对于为何611的方案能够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战胜本已被内定的601方案呢?本人认为有几点原因:
  
  第一,611方案各方面确实优于601方案;新歼选型,目标其实很明确,就是力争赶超F16,各家方案均以F16作为参考目标,气动布局也多参照F16(从三家方案都是腹部进气为主就知道了)。601方案脱胎于歼13,而歼13整体布局恰恰参考F16,可以说601方案是占得天时地利的,但601的保守最终让他付出了代价,歼13整体没有采用静不稳定布局,电传飞控,翼身融合等三代机的设计理念。设计之初,歼13是作为替代歼6的格斗机存在的,空军最初对歼13的要求中,有一条是“突出中低空,跨音速区间机动性,雷达可有可无”,一句“雷达可有可无”,就决定了歼13在设计理念上对超视距空战重视不多,可以说这是落后时代的。歼13总体布局参考F16却达不到F16的水准,况且在雷达,发动机,导弹,电子设备等子系统上与F16的差距显而易见,可以说歼13即使能够在2000年前服役,也完全不可能达到F16的水准,更妄论赶超了。新歼赶超F16的目标,601方案是不可能达成的,这是601落败的根本原因。
  
  而反观611方案,大胆采用当时还属新鲜事物的鸭式布局,属于“三代半”比较先进的布局,更加大胆的采用当时在国内还属于空白的静不稳定布局,虽然招致风险过大的质疑,但毫无疑问,军队对这种更加时髦的方案更加青睐。611还在研制歼9时,就将“拦射”概念,也就是超视距空战概念引入,在宋文骢的主持下,当时611对还属于新鲜事物的超视距空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不同距离和角度下的超视距空战建立了详尽的数学模型,而这些成果,也直接被10号方案所继承。在第一次那场仅仅15分钟的汇报中,宋文骢就很聪明的从歼13方案的缺陷下手,从“未来空战怎么打”切入,来汇报自己的方案,指出歼13方案诸多落后于时代的缺陷,最终得以翻盘,不能不说,宋文骢的空军地勤出身,对空战有实际的理解,比闭门造车的书呆子们要强得多。
  
  由此,军队选择风险虽大,但明显更有赶超F16希望的611方案,并表现出一边倒的态度,也是情理之中的。
  
  第二,客观来讲,611具备601不具备的,对外合作的机会和成果。611和成飞一向在国内处于边缘地带,改革开放之后,被迫立足于对外合作和出口以求生存,从歼7M项目和英国马可尼公司合作开始,接触西方先进技术的机会要比601多得多,在歼10方案中,之所以敢大胆地提出静不稳定布局和先进火控系统的方案,客观是也是有对外合作作为保证的,事实上,611在后来歼10的设计中,和以色列,法国,俄罗斯进行了广泛的技术合作,歼10的全套航电和雷达,就是从以色列原装引进后加以国产化的产物,而在飞控,结构设计方面,以色列和法国也给予了重要的技术帮助,其中软件开发,人员培训甚至共同设计,都有。而反观601,则一门心思闭门造车,完全立足国内,整体方案必然保守,但此时的军队已经对国内航空业水准不抱任何幻想,由此抛弃601方案,也是情理之中的。
  
  第三,也是一个原因,就是军队此时对601和沈飞的忍耐已经到达极限;军队对航空业,尤其是沈飞601一直存在严重不满,601穷极10余年之力搞出来的歼8,根本不堪使用,毛病一大堆,更要命的是,601从来不积极解决问题,而是习惯性的把责任推给军队。当年80年代初歼8白刚刚装备部队,时任歼8第一团团长的就是现任副总参谋长的马晓天将军,歼8装备部队后陆续发现操纵性差,尾翼震颤的毛病,而总师顾诵芬则把责任坚决推给部队,称这是飞行员操作不当造成的,后来官司闹大了,马晓天差点被解职转业,逼得马晓天当着空军司令的面和顾诵芬拍桌子大骂,才让顾诵芬勉强承认歼8设计有缺陷.. ..空军对601这种态度,早已深恶痛绝。
  
  而在1984年大阅兵中,歼8由于技术问题,没能参加阅兵,部队火气非常大,以致时任国防部长的张爱萍将军说出“沈飞别搞其他的了,把歼8弄好就行了”这种话。在新歼选型中,军队已经很难再信任沈飞,转而扶持当时相对弱小但更有前途的成飞,也是必然之举。当时的军队和航空部,就有“要把成飞变成中国的达索”的说法,其中大力扶持之意,溢于言表。
  
  虽然611方案事实上已经基本胜出,但这才是艰难道路的开始,歼10方案的激进,必然带来高风险,这一点上,航空口部分专家的质疑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中国当时完全没有接触过静不稳定布局和电传飞控,能不能搞下去没人知道。而601此时也对611能否把方案进行下去很不以为然,611承受的压力,丝毫没有因为竞标的胜出而有任何的减轻
  
  事实上,82年4月的选型会刚结束,航空部一位副部长就找到宋文骢,直截了当的问611对自己方案到底有没有把握,言下之意,就是你611必须给我摊牌,你是真心打算做出来,还只是在这里忽悠人。宋文骢当时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一定能够搞出来!副部长这才放下心来。
  
  除了航空口自己人的质疑,军队的态度也给611无形的压力,前面已经说过了,30多年惨不忍睹的经历,已经让空军对自己的航空工业不抱任何幻想,每一次吹牛放卫星和推卸责任的背后,就是空军进一步加深的失落和不信任,当然空军自身也有责任,但是本国航空工业的羸弱,确实大家都不得不认账的。
  
  当时的空军,已经很多次向中央提出要买幻影2000,空军在之前详细考察了幻影2000,对这种既能高空高速截击,又能中低空格斗,还能对地攻击的先进战机心仪不已。葛文墉将军还亲身试飞了幻影2000,得出的结论是,幻影2000在高空高速性能上和歼8差不多,但航电雷达非常先进,中低空机动性好,假如对方飞行员不犯错,我们“没有任何机会”,双方的谈判一度接近成交,双方都非常有诚意,但是法国人在价格上的坚持让他们付出了代价,邓小平亲自出面,会见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希望法国能给个友情价,但密特朗没有给邓小平这个面子,法国人坚持6000万美元的单价,对当时的中国而言,无异于天价,当时准备的所有采购资金,只够买24架空机,这还不算配套武器和配件,最终这笔交易没有成功,而中国则转投了美国,才有了后来的“和平典范”,而相信当沈飞开始“和平典范”计划的时候,看成飞的眼神,应该充满了某种傲慢的不屑,呵呵~~
  
  虽然幻影2000后来最终泡汤,但是对当时的宋文骢和航空部来说,这无异于军队对他们的表态——“你们搞不出,我就去找法国人买”,航空部副部长就坦率对宋文骢的说,空军很多次提出要买幻影2000,假如你的把握不大,就不要搞了,让空军去买幻影吧;而此时的宋文骢没有退路,他回答,空军要买是他们的事,我只管搞出来自己的方案。副部长问宋文骢最终方案出台还要多久?宋回答说2年,最终,副部长对宋文骢表示了支持,但要求宋文骢必须在一年时间内拿出最终方案!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worldlook/1/427546.shtml

求军史帝评价评价。

我先抄几段

----------------------------
首先声明,这篇东西是本人在《军事科普贴》里的发言,之前没打算单独开贴,也没想到能坚持写完,现在把有关歼10的东西整理出来单独开贴。写的东西大多不是我原创,也是七拼八凑的东西,大家爱拍砖拍砖,爱捞分捞分,随便。

  这篇东西,不能保证完全正确,但我可以保证大致方向正确,能够保证大家对歼10诞生的艰难历程有一个具体的认识。我的目的也仅此而已,尽管歼10诞生之艰难,是任何言语都显得无力形容的。
  
  这个帖子,大致可以算是本人的原创帖,我的帖子,欢迎大家讨论一切相关问题,欢迎拍砖和交流;但是,那些屁都不懂,就知道上纲上线的,动不动就是美分JY的,或者开口就只知道歼10抄XX,发动机XX的,滚出我的帖子。
  
  好了,闲话不表,书归正传;
  
  歼10的诞生,要从1981年开始。。。
  
  在1981年年底,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的邹家华向邓小平建议,开始搞新一代歼击机,预计初期投资在5亿元,在之后形成的正式报告上,邓小平批示“新歼项目较为重要,前期投资5亿左右,目前花钱也不多,拟同意”,就此,新一代歼击机项目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当时的中国空军,不是惨,也不是非常惨,而是非常非常惨,由于长期以来国内航空工业积贫积弱,外加当时的空军也是个百年不遇的极品,所以航空武器装备水平一直是个巨大的杯具。虽然早在1964年就由沈飞组装成功了第一架米格21/歼7,但是初期暴露的大量问题和历次政治运动的冲击,使得歼7在长时间内根本没有发挥作用,时任空军司令员吴法宪(这个更是极品中的极品)居然喊出“歼7是活棺材”“宁愿歼6不要歼7”“歼6万岁”等等口号。。。。。。直到1977年邓小平重新上台,主持国防工作会议,才提出“要更新空军装备,要停掉歼6,大力装备改进歼7替代歼6”,而之后四项改进的歼7Ⅱ到1979年才定型,而歼8白天型也是1980年才刚刚定型,直到在80年代初,空军装备的歼7和歼7I总共不过几十架,数千架战机的主体依然是战后第一代水平的歼6,还有大量亚音速的歼5,甚至到80年代中期,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的歼6甲,依然是“先进战机”,用来换装尖子部队。。。。。。与此同时,美国空军已经装备第三代的F15和F16上千架,美国海军的F14也装备10余年了,苏联的米格29也已经批量服役,苏27也即将开始进入空军和防空军服役,面对此情此景,真不知道还在幻想当年中国国土防空无比坚固的同学,是哪里来的如此自信?
  
  80年代初,属于中美关系的蜜月期,当时中美军事合作非常热络,黑鹰直升机、LM2500燃气轮机、反炮兵雷达等等大家知道的和不知道的武器,都是当时引进的。甚至美国有把中国吸纳为第16个北约成员国的建议,而中国也借机考察了幻影2000,F16和豹2坦克,都认真的进行了谈判,而美国也建议向中国销售F16,甚至F15!
  
  但是,邓公当年并没有选择F16,不仅仅因为美国供应的是缩水版的F16/79(换了J79涡喷发动机,飞行性能大降),跟重要的是,邓公从政治角度考虑,拒绝了这宗交易,其中的政治考量在这里我就不多加讨论了。总之,邓公依然下决心,研制自己的新一代歼击机,邓公确实堪称一代伟人。真不知道那些大骂邓公是买办误国的极左们,脑子里到底装了些什么。
  
  在新歼研制计划敲定之后,空军和国防科委随后对新歼击机的技术指标提出了要求,总体要求是:2000年左右服役,空战性能要比歼8好,要优于米格23,争取达到F16的水平,也就是说,当时新歼的设计目标,就是要求以苏联米格23为假想敌,力争达到当时正风靡一时的F16的水平。
  
  在1982年年初,由军队,国防科委和航空部主持,开始第一轮方案论证会。
  
  其实对新歼项目,各个厂所都有预研,但当时主要的方案是沈飞的歼13方案和洪都的强6衍生方案。沈飞歼13方案留到后面说,先说一下强6方案:
  
  强6是一款后变掠翼的强击机,技术来源是1979年通过秘密渠道从埃及换来的一家米格23MF,中国空军对米格23的后变掠翼技术非常感兴趣,于是将技术分解交与洪都仿制,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强6最终下马,但之后陆孝彭和洪都设计团队以强6为基础继续改进,把它改成了歼击机方案,也参与了方案论证,但是由于洪都本身实力有限,外加强6方案固有的结构复杂,重量大,可靠性差的弱点,一开始,洪都方案就不被人报以希望。
  
  总共只有两个方案,而洪都的方案又不被人看好,这样一来,沈飞歼13,在当时事实上也就已经被内定为胜出方案了。
  
  歼13方案,是由沈飞“2号任务”衍生而来的方案,歼13方案最早其实从1971年歼8首飞之后就开始了研制,当时空军对刚刚首飞的歼8性能不满意,尤其对其空战格斗性能非常吐槽。根据越南战争中的教训,空军认为需要研制一种轻小灵活,中低空格斗性能优秀的战机,用来取代歼6,是一款类似于早期型F16的格斗战斗机。这个项目当时被称为“2号任务”,由沈飞和601研制。
  
  沈飞/601在设计过程中大量参考了F16的气动布局,也就是常规边条翼布局,最初发动机计划采用正在研制的涡扇6(和在研的歼9使用同一款),但是1979年涡喷15项目立项之后,又计划改用涡喷15,但随着进入80年代后国民经济调整,项目没有进行下去,于1981年3月下马,在1982年年初的第一次论证会上,沈飞方案就是在歼13的基础上完善、丰富的。客观来说,歼13方案的研制基础是扎实的,是一个现实的,的确可以被造出来的一个方案。
  
  说到这里,还没有我们的主角成飞什么事,因为当时确实没他什么事,当时的成飞和611,刚刚经历了歼9项目的惨败,正在一门心思抓着歼7Ⅲ这根救命稻草。611所,这个1969年才由“601成都分所”独立而来的年轻设计所,和132成都飞机制造厂一起偏于西南一隅,资历浅人脉弱,一向姥姥不疼,舅舅不爱。这次新歼论证会,航空部压根也没通知611拿出方案参加,只是临时通知611,来4个人到北京参加评审会,帮忙参与评审各家方案。当时宋文骢(后来的歼10总设计师)还在011基地(后来的贵飞)做歼7Ⅲ的技术交底工作,得到通知后就回到成都,带上三个人出差北京,但是宋文骢留了一个心眼,就是让同事把611的新歼鸭翼方案的资料也带上了。PS:个人认为,宋文骢其实可能已经预感到,此行北京可能不仅仅是旁听评审会这么简单。
  
  说到这里,相信大家也猜到了,宋文骢带上的这个鸭翼方案,就是后来的歼10。其实,歼10,可以看做是歼9项目的延续,最早的歼10方案,实际上也是直接由歼9方案衍生而来的。歼9项目,是和歼8一起,作为歼7的后续机型被提出来的。在1964年成功仿制米格21/歼7上天之后,航空部就开始考虑歼7的后续机型问题。当时技术人员提出了两种方案:一是气动布局不做大改,在歼7基础上放大改双发;另一个则是气动布局大改,沿用单发,发动机使用在研的涡扇6。这两个方案,前者就是后来的歼8,而后者就是歼9。值得一提的是,第一个歼7放大改双发方案最早的提出者,恰恰就是时任601气动组组长的宋文骢。最早,歼8和歼9两个项目并行,但当时601根本没有能力并行两个项目,处于控制风险的考虑,技术保守的歼8方案被作为主攻方案重点保障,并在1971年很快上天。而歼9项目,当时只得到了601所大约十分之一的研制力量,事实上几乎不可能成功。后来沈阳601所成立成都分所,就直接把研制歼9的小组直接调去了成都。而这个601成都分所,也就是后来的成飞611所了,他们当时的任务,就是继续那个歼9项目。
  
  但是这个歼9,却成了新中国航空的一个极为深刻的教训,航空口和军队外行领导内行,瞎指挥瞎折腾,政治挂帅不顾科学规律的老毛病在歼9的研制过程中被表现的淋漓尽致。歼9项目前后先后3次更改设计指标,项目五次上马六次下马,光主方案就有6,7种,各种更改设计方案更是无以计数。经过前后十多年的反复折腾,歼9最终在1981年下马了事,连同涡扇6和霹雳4中距导弹一起完蛋,成为了一个深刻教训。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为了满足军方极高的技术指标,设计人员大胆采用了当时相当时髦的“抬式布局”(也就是鸭翼布局),而在歼9的反复折腾中,611所也对鸭翼布局做了很深的研究,把能做的鸭翼/主翼匹配方案都做了个遍,由此对鸭翼布局有了很深刻的理解,这种对鸭式布局的理解,在世界范围上来说,也是首屈一指的。可以说,没有失败的歼9,就没有后来的歼10,也不会有现在风光无限的611所。
  
  空军要搞新歼的消息,其实611所也早有耳闻,虽然没有接到提交方案的通知,但611还是在私下搞出了一个自己的方案,以备不时之需,而这个私下里搞出来的方案,也成了后来扭转局面的关键。可以说,机会只会给有准备的人,611的执着换来了近20年后歼10的腾空一跃。
宋文骢一行四人来到北京后,下榻到总装招待所,虽说他们是来参加“方案评审”,但是谁都知道,他们只是过来打打酱油的,而对面沈飞601的汇报团,有整整30多号人… …
  
  但是谁没有想到的是,当天晚上,时任航空部军机局副局长的王若松突然到房间找到宋文骢,开口就问611是不是也有一个新歼方案?并要求在明天的评审会上做一个汇报。宋文骢一下子懵了,因为出发前根本没有人通知611拿方案参加评审会。具体其中有何玄机?抑或是611的领导在宋文骢还在半路的时候跟航空部打了个小报告?这些现在都已经无从考证了,呵呵~~不过最终,王副局长还是为611争取到了15分钟的时间,在评审会休息的间隙对自己的鸭翼方案进行汇报。而这不起眼的15分钟,开始了一场戏剧性的翻盘。
  
  由于事先毫无准备,611的四个人啥都没有,宋文骢告诉另外三名同事,去隔壁兄弟单位的房间临时借几张明胶片和绘图工具,把一些重要图形、曲线和参数画在明胶片上,而汇报的内容,宋文骢则自己想办法。到第二天,611连个模型都没有,也只能用幻灯片来凑合着汇报了。
  
  第二天,在沈飞和洪都汇报的间隙,宋文骢上台汇报鸭翼方案,他只有15分钟,和几张加夜班搞出来的幻灯片,随后,宋文骢从未来战争的形态和需求入手,提出新歼要强调机动性,敏捷性,要有中距拦射,要有电子对抗等等….开始了评述自己的方案,当时他具体讲了些什么,已经无从可知,但结果却是,全场热烈鼓掌,在座所有人都对这个鸭翼方案惊艳不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本来已经一边倒内定的沈飞方案,开始出现变数。
  
  会议从16号开到了25号,会议上对新歼的气动布局,技战术指标,飞控,配套武器,雷达航电等细节进行了细致的讨论,最终会议决定,会议暂不确定新歼方案,601和611两家继续回去完善各自方案,3个月后再次召开论证会。
  
  就这样,611出人意料的逆转,开始和601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当宋文骢开完会回到611所并把会议情况做了通报之后,611全所振奋,611领导当即宣布集中全所一切力量,不惜代价的进一步完善方案,备战下一轮方案评审。
  
  据下一次评审会只有短短3个月时间,而事实上611的10号方案还远没有601的10号方案完善,诸多设计还处于设想阶段。611的方案脱胎于之前下马的歼9,虽说歼9在研制过程中对鸭式布局进行了上万次吹风,但具体到歼10方案,如果要进一步完善,仍需要上万次吹风,短短三个月时间,对611所来说是个严峻的考验。
  
  但庆幸的是,位于西南的与611所同期建设起来的庞大风洞群,给611完善方案提供了基础,宋文骢来到位于绵阳安县的风洞基地,却发现基地的试验已经排满,而时间只有3个月,无奈之下,宋文骢和611领导找到基地领导开后门,一番软磨硬泡外加“威逼利诱”之后,基地领导最终同意611利用晚上的时间开夜车,尽量配合工作。
  
  就在这3个月中,611集中了全所能够集中的所有资源,完善了提出的10号方案,最终拿出了4个备选方案:
  
  一号方案:鸭式布局,腹部进气
  二号方案:鸭式布局,两侧进气
  三号方案:增加鸭翼面积,放宽静不稳定性
  四号方案:作为保险,减小鸭翼面积,回归静稳定布局
  
  注:在当时,我们还没有“鸭式布局”这个说法,准确的说应该是“无尾加前翼”布局。
  
  现在我们看到的歼十,可以说是一号和三号方案的结合体,但要说明的一点事,此时的10号方案,跟我们现在看到的歼10,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比如当时的歼10鸭翼,是有锯齿的,进气道也是类似F16的椭圆形固定进气道,鸭翼面积也更小,翼身融合度也更低。。。等等
  
  1982年4月,第二次选型会,按期在北京召开,此时,宋文骢带领611所的人带上四套方案,再次参加会议。
  
  相比611这次的有备而来,601的10号方案,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在3个月时间里,601仅仅对歼13方案做了进一步的充实,并没有做太多的更改,依然是以歼13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类似F16的常规边条布局,对于611的静不稳定鸭翼方案能不能搞出来,601是很不以为然的。
  
  这次选型会,基本是601和611之间的PK,洪都已经彻底沦为酱油男了,此次611的汇报队伍一共有20多人,而601的队伍依然庞大,有30多号人,各类资料也非常齐全。
  
  接下来的5天会议中,601和611对各自的10号新歼方案进行了细致汇报,并且对发动机,雷达,飞控,武器等等子系统进行了讨论。
  
  会议第一天,由601先汇报,601的汇报时间,从上一次的2小时,充实到了第二次的10几个小时… …但总体与第一次论证会时没有区别。
  
  会议第二天,轮到611汇报,宋文骢为主汇报人,宋文骢详细汇报了鸭式布局的涡原理,气动特征,技战术指标等等方面,并提出有腹部和两侧进气两种不同方案;而针对当时对“静不稳定布局”风险过大的质疑,宋文骢也提出了四号方案作为保险,也就是减小鸭翼面积,回归静稳定布局,作为后路。还提出假如飞控方面进展顺利,则可以加大鸭翼面积,在一、二号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静不稳定度,这就是三号方案。
  
  五天的会议结果是,在场的专家和军队一致倾向于成飞611的鸭翼方案,尤其是军方,态度更是一边倒,而在航空口,“部分专家”对成飞方案,尤其是成飞方案中静不稳定布局,表示风险过大,从而转为支持601的方案,但这种意见,并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而始终归于少数派。
  
  虽然会议上表现出一致的倾向性,但由于依然存在不同意见,外加一些不便明说,大家都懂的因素,第二次会议依然没有确定最终方案,会议决定,两家回去之后继续完善方案,择机再次召开选型会议。
  
  事实上,第二次选型会议结束后,结果其实已经揭晓了,此时的601自己都已经不抱希望,而是指望私下的活动,当然,在之后的一年多时间,601和611两边,都没少私下活动,中国国情嘛,大家都懂的。
  
  611汇报团队回到成都之后,全所上下自然更加振奋,由于军方和专家组已经表现出很强的倾向性,而且其他单位的参加会议的同志也私下对611方案表示赞同,所以611决定再接再厉,进一步继续完善方案。 而601那边,则已经心知肚明了,所以回去后也就没有再做太多的工作。
  

作者:springfield1903 回复日期:2012-01-10 23:07:16  回复  

  对于为何611的方案能够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战胜本已被内定的601方案呢?本人认为有几点原因:
  
  第一,611方案各方面确实优于601方案;新歼选型,目标其实很明确,就是力争赶超F16,各家方案均以F16作为参考目标,气动布局也多参照F16(从三家方案都是腹部进气为主就知道了)。601方案脱胎于歼13,而歼13整体布局恰恰参考F16,可以说601方案是占得天时地利的,但601的保守最终让他付出了代价,歼13整体没有采用静不稳定布局,电传飞控,翼身融合等三代机的设计理念。设计之初,歼13是作为替代歼6的格斗机存在的,空军最初对歼13的要求中,有一条是“突出中低空,跨音速区间机动性,雷达可有可无”,一句“雷达可有可无”,就决定了歼13在设计理念上对超视距空战重视不多,可以说这是落后时代的。歼13总体布局参考F16却达不到F16的水准,况且在雷达,发动机,导弹,电子设备等子系统上与F16的差距显而易见,可以说歼13即使能够在2000年前服役,也完全不可能达到F16的水准,更妄论赶超了。新歼赶超F16的目标,601方案是不可能达成的,这是601落败的根本原因。
  
  而反观611方案,大胆采用当时还属新鲜事物的鸭式布局,属于“三代半”比较先进的布局,更加大胆的采用当时在国内还属于空白的静不稳定布局,虽然招致风险过大的质疑,但毫无疑问,军队对这种更加时髦的方案更加青睐。611还在研制歼9时,就将“拦射”概念,也就是超视距空战概念引入,在宋文骢的主持下,当时611对还属于新鲜事物的超视距空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不同距离和角度下的超视距空战建立了详尽的数学模型,而这些成果,也直接被10号方案所继承。在第一次那场仅仅15分钟的汇报中,宋文骢就很聪明的从歼13方案的缺陷下手,从“未来空战怎么打”切入,来汇报自己的方案,指出歼13方案诸多落后于时代的缺陷,最终得以翻盘,不能不说,宋文骢的空军地勤出身,对空战有实际的理解,比闭门造车的书呆子们要强得多。
  
  由此,军队选择风险虽大,但明显更有赶超F16希望的611方案,并表现出一边倒的态度,也是情理之中的。
  
  第二,客观来讲,611具备601不具备的,对外合作的机会和成果。611和成飞一向在国内处于边缘地带,改革开放之后,被迫立足于对外合作和出口以求生存,从歼7M项目和英国马可尼公司合作开始,接触西方先进技术的机会要比601多得多,在歼10方案中,之所以敢大胆地提出静不稳定布局和先进火控系统的方案,客观是也是有对外合作作为保证的,事实上,611在后来歼10的设计中,和以色列,法国,俄罗斯进行了广泛的技术合作,歼10的全套航电和雷达,就是从以色列原装引进后加以国产化的产物,而在飞控,结构设计方面,以色列和法国也给予了重要的技术帮助,其中软件开发,人员培训甚至共同设计,都有。而反观601,则一门心思闭门造车,完全立足国内,整体方案必然保守,但此时的军队已经对国内航空业水准不抱任何幻想,由此抛弃601方案,也是情理之中的。
  
  第三,也是一个原因,就是军队此时对601和沈飞的忍耐已经到达极限;军队对航空业,尤其是沈飞601一直存在严重不满,601穷极10余年之力搞出来的歼8,根本不堪使用,毛病一大堆,更要命的是,601从来不积极解决问题,而是习惯性的把责任推给军队。当年80年代初歼8白刚刚装备部队,时任歼8第一团团长的就是现任副总参谋长的马晓天将军,歼8装备部队后陆续发现操纵性差,尾翼震颤的毛病,而总师顾诵芬则把责任坚决推给部队,称这是飞行员操作不当造成的,后来官司闹大了,马晓天差点被解职转业,逼得马晓天当着空军司令的面和顾诵芬拍桌子大骂,才让顾诵芬勉强承认歼8设计有缺陷.. ..空军对601这种态度,早已深恶痛绝。
  
  而在1984年大阅兵中,歼8由于技术问题,没能参加阅兵,部队火气非常大,以致时任国防部长的张爱萍将军说出“沈飞别搞其他的了,把歼8弄好就行了”这种话。在新歼选型中,军队已经很难再信任沈飞,转而扶持当时相对弱小但更有前途的成飞,也是必然之举。当时的军队和航空部,就有“要把成飞变成中国的达索”的说法,其中大力扶持之意,溢于言表。
  
  虽然611方案事实上已经基本胜出,但这才是艰难道路的开始,歼10方案的激进,必然带来高风险,这一点上,航空口部分专家的质疑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中国当时完全没有接触过静不稳定布局和电传飞控,能不能搞下去没人知道。而601此时也对611能否把方案进行下去很不以为然,611承受的压力,丝毫没有因为竞标的胜出而有任何的减轻
  
  事实上,82年4月的选型会刚结束,航空部一位副部长就找到宋文骢,直截了当的问611对自己方案到底有没有把握,言下之意,就是你611必须给我摊牌,你是真心打算做出来,还只是在这里忽悠人。宋文骢当时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一定能够搞出来!副部长这才放下心来。
  
  除了航空口自己人的质疑,军队的态度也给611无形的压力,前面已经说过了,30多年惨不忍睹的经历,已经让空军对自己的航空工业不抱任何幻想,每一次吹牛放卫星和推卸责任的背后,就是空军进一步加深的失落和不信任,当然空军自身也有责任,但是本国航空工业的羸弱,确实大家都不得不认账的。
  
  当时的空军,已经很多次向中央提出要买幻影2000,空军在之前详细考察了幻影2000,对这种既能高空高速截击,又能中低空格斗,还能对地攻击的先进战机心仪不已。葛文墉将军还亲身试飞了幻影2000,得出的结论是,幻影2000在高空高速性能上和歼8差不多,但航电雷达非常先进,中低空机动性好,假如对方飞行员不犯错,我们“没有任何机会”,双方的谈判一度接近成交,双方都非常有诚意,但是法国人在价格上的坚持让他们付出了代价,邓小平亲自出面,会见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希望法国能给个友情价,但密特朗没有给邓小平这个面子,法国人坚持6000万美元的单价,对当时的中国而言,无异于天价,当时准备的所有采购资金,只够买24架空机,这还不算配套武器和配件,最终这笔交易没有成功,而中国则转投了美国,才有了后来的“和平典范”,而相信当沈飞开始“和平典范”计划的时候,看成飞的眼神,应该充满了某种傲慢的不屑,呵呵~~
  
  虽然幻影2000后来最终泡汤,但是对当时的宋文骢和航空部来说,这无异于军队对他们的表态——“你们搞不出,我就去找法国人买”,航空部副部长就坦率对宋文骢的说,空军很多次提出要买幻影2000,假如你的把握不大,就不要搞了,让空军去买幻影吧;而此时的宋文骢没有退路,他回答,空军要买是他们的事,我只管搞出来自己的方案。副部长问宋文骢最终方案出台还要多久?宋回答说2年,最终,副部长对宋文骢表示了支持,但要求宋文骢必须在一年时间内拿出最终方案!
这个貌似有人发了
重复帖了
打脸帖就不要发了一次又一次啦。。。
春田算是天涯国观里比较靠谱的人了,人家也没说是自己原创
打脸帖就不要发了一次又一次啦。。。
打sf的脸?
zhuang696 发表于 2012-1-12 00:06
打sf的脸?
呵呵,看这东西谁脸上火辣辣就是打谁的脸。。。。就怕已经被打习惯,脸皮比城墙厚
发重了,也不全
其中有些地方不准确,80年代的时候M2K怎么可能要6000万美元,92年给台湾的报价才5400万美元。
再看一遍,对沈四更加翘首以盼!
zhuang696 发表于 2012-1-12 00:05
春田算是天涯国观里比较靠谱的人了,人家也没说是自己原创
就是呀。
学习了,有前詹性
马晓天还有被歼八搞到差点转业的经历啊
我肿么觉得不是第二次看到此文了?
呵呵……很跌荡起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