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条边,大清王朝的败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4 00:56:59
翻开清代地图,可以看到,在东北松辽大地上,有两条构成个“人”字形的线段,那就是争议颇多的“柳条边”。

  何为老边何为新边

  这个地图上的“人”字,落到东北的黑土地上,可就够大了——

  那一撇,头起于吉林的法特哈(今舒兰市境内),经开原的威远堡,一直撇到山海关长城脚下;那一捺呢?从撇上的威远堡起,捺到凤凰城东南黄海边。

  清康熙二十八年,有个山阴学者杨宾,从浙江到东北宁古塔来探望被流放的父亲,亲眼目睹了柳条边的“风采”,并写在《柳边纪略》里。这篇第一手材料说,柳条边又叫条子边,是用土堆成的宽、高各3尺的土堤。堤上每隔5尺插柳条3株,柳条粗4寸,高6尺,埋入土内2尺,外剩4尺。各柳条之间再用绳连接,叫做“插柳结绳”,像中原地区的竹篱笆。土堤外侧,是一道上宽8尺、下宽5尺、深8尺的边壕。

  从长城脚下东北行,到威远堡再向东南到黄海边,环绕辽河平原西、北、东三面的大半圈,全长1900多华里,称之为“老边”,因盛京包括其内,又叫“盛京边墙”,归盛京将军管辖;从威远堡向东北到吉林北法特哈一段,全长690华里,称“新边”,归宁古塔将军(后改为吉林将军)管辖。老边、新边加在一起,总长为2590华里。柳条边,实际上也是那时东北地区的盛京、宁古塔(后为吉林)、内蒙等三个行政区域的分界线。

  衙门重地国课攸关

  柳条边上共设边门20座。

  自山海关起至黄海边的老边上,有边门16座,它们依次是:鸣水堂门、白石嘴门、梨树沟门、新台门、松岭子门、九宫台门、清河门、白土厂门、彰武台门、法库门、威远堡门、英额门、兴京门、碱厂门、叆阳门、凤凰城门,离现在沈阳城最近的是法库门。

  北起法特哈,南至威远堡的新边上有4座边门,它们是:法特哈(又名巴颜额佛罗)边门、伊通(又名易屯或一统)边门、克尔素边门(在今伊通县境内)、布尔图库边门(在今四平市东南半拉山)。

  边门有门楼,多数为砖瓦建筑。以著名的威远堡边门为例,门楼中间是过道门洞,两侧有耳房,一边耳房是囚室,另一边住巡差,门楼里面是边门防卫衙门。门洞上方挂一块《威远堡门》大字、长方匾额,匾额右下方有小字“盛京所属”字样。新边上的伊通门上,还挂了一块恐吓性木牌,上写“衙门重地,国课攸关,有敢故违,定行究办”。

  边门与边门之间距离不等,设有不等的边台。整个柳条边上共设台168座。老边上有140座,新边上有28座。台,多为撮土而堆成的土台,供八旗兵巡逻、瞭望之用。今吉林省的九台市,就是原来新边上从北数的第九个台子所在地。

皇太极是始作俑者

  偌大的工程,是分段分期修筑,前后共用40余年。

  由开原的威远堡斜向东南至黄海边这一东段,为一期工程,崇德三年开始动工。是年,后金(清)已夺得东北的大部分土地,正欲进关。皇太极在策划向关内进军的同时,开始了这段柳条边的修筑。所以说,柳条边的专利权在皇太极,他是真正的始作俑者。

  5年后,皇太极“壮志未酬身先死”,福临继位后进了北京,其不忘乃父遗志,于1661年,把这段柳条边修成。同时,还于1648-1654年搞了个二期工程,修筑成了威远堡至长城的西段柳条边。

  后来的康熙也不落后,于1670-1681年又搞了三期工程,修筑了威远堡到吉林北法特哈的北段的柳条边。

  流人最终完成的柳条边

  清初修筑柳条边,正是关东人口、劳动力奇缺的时期。明清间的战争,左一个右一个屠城,被杀戮的老百姓已没法统计。明朝势力撤出东北,十万难民跟随入关。顺治元年(1644年),清廷迁往北京,八旗兵及其家属结成车骑大队,从龙入关,去享受胜利果子。这种情况下,关东“野无农夫,市无商贾”。有的学者考证,当时东北剩下人口不足40万,不及今天一个中等县。辽宁省已不足8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仅有1.7人。

  柳条边到底是由什么人修筑的呢?清朝官方文字,对此有点讳莫如深,我们不妨从另一个方面去求解。清初顺、康、雍三朝发来东北的流犯超过10万人,这些流人多数判决词里都有一句话:“给披甲人为奴”。而多数流放点,如盛京、尚阳堡、开原、铁岭、抚顺、威远堡、英额门、兴京、辽阳、锦州、船厂、乌拉、都伯纳等,都在柳条边沿线,或距离不远。一个尚阳堡,康熙七年就收有流人3500余人,加上家眷,共有5914人。让他们中的多数去“为奴”服“劳役”修筑柳条边,完成了朝廷的工程,又惩罚了流犯,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柳条边,是东北流人的血汗。

  老边保家新边保财

  清朝这几个还不算昏庸的皇帝,下这么大的力气,搞这么大的工程,目的何在呢?它修筑于国之腹地,显然没有抵御外敌的功能。史家说:“清初修筑柳条边的目的,是为保护‘龙兴之地’,防止满族汉化,独占东北特产”。

  先说老边,它西接长城,东南连接黄海、渤海,正好形成一个巨型的篱笆围墙。圈里是“边内”、或称“边里”,包括了今天辽宁的大部分地区。它把满族祖宗发祥之地的建州女真地区、圣地赫图阿拉、盛京沈阳,及他们祖先的沈阳故宫、永陵、福陵、昭陵,与“边外”隔离开来,封锁起来,保护起来。南防汉人,西防蒙古人,北防建州以外的其他部落的满族。

  再说后来修筑的新边,又把人所共知的许多贵重特产,如人参、貂皮、鹿茸、东珠、海东青(雕)、水獭、鲟鱼、鳇鱼、松籽、榛子等等的长白山区,圈了起来。防止蒙古族游牧业向东扩展,禁止长白山区以外的人进山。只准自己的“打牲乌拉”,“夏采珠、捕鱼,秋采参,冬猎貂鼠”。明显地与民夺利,霸占资源。

绕雷区百姓叫苦不迭

  对于老百姓来说,柳条边就是红线,就是雷区,不经边门,穿越就是犯法,要受到严惩。康熙十二年题准:“凡在禁河(区)内采捕蛤蜊及采蜂蜜,捕水獭、采东珠者,照偷采人参例,为首者拟绞监候,为从者枷两月,鞭一百”。如“雇人偷刨人参”,“不分旗、民,俱发云南等省从军”。“只身潜往偷刨者,得参一两以下,杖60,徒一年;至五两者,杖100,流3000里;为从者未得参,各减一等”。“将本人印票卖他人者,买卖之人各枷两月,鞭100”。

  边门衙门设苏喇章京一人,笔贴式一人,披甲(八旗兵)10名。管理出入通行事务。衙门内摆着大眼枷、黑红棒和皮鞭子,是管来往行人的。

  边台设千总三四人,台丁150-200人,负责巡视、维护。据《奉天通志》记载:“康熙年间平定逆藩吴三桂俘虏,编管盛京部,拨往边台充当苦役”,这些苦役就是台丁,他们春夏修壕补边,10月开始向朝廷贡奉山货。

  谁想穿越柳条边,必须持有所在地区衙门发给的“印票”(通行证),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边门,登记后方可通过。出入边门的车马是要收税的,出200文,进400文。甚至连死人出葬通过,也要纳税。比现代出国还要难。

  柳条边堵死了挖参、猎茸、采集山货的谋生之路,更给沿边的老百姓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比如辽北的昌图地区,那时尚未设县,办事、购物习惯去开原。筑起柳条边(老边)后,不能直行,西绕法库门须行230里,东绕威远堡门,也得多走几十里路。而新边修成后,东绕的路干脆被堵死了,去一次开原,多走几百里,老百姓叫苦不迭。盛京将军富俊,为此上奏朝廷,请示再开一个边门。然而,不但没被核准,反倒挨了嘉庆皇帝一顿痛批:“边门申画界限,定制已久,岂有因一二处民人行走迂绕,即议增设之理! ”

  大清皇帝的自我欣赏

  史载,康熙三次、乾隆四次“东巡”,到东北来祭祖或巡视。每次都驻足柳条边上,品味祖先的杰作,作诗以吟咏。

  1682年,康熙第二次东巡,路过柳条边,诗兴大发。挥笔写七绝《柳条边望月》一首:

  “雨过高天霁晚虹,关山迢递月明中。春风寂寂吹杨柳,摇曳寒光度远空”。够美了。

  乾隆1743年首次东巡,从东段英额门过柳条边,便写下《入英峨门》七律:“霓旌摇曳晓曦明,故国人人喜气迎。三月关山征辔远,而今屈指到兴京。区别只用柳条边,堪作金汤巩万年。不是秦皇关竟海,空留遗迹障幽燕。”

  一个是自恋,给自己脸上贴金;一个像王婆叫卖苦瓜。

闯关东大潮冲垮柳条边

  顺治十年,老边还没修成,官方就发觉辽河东西之腹地“荒城废堡,败瓦颓垣,沃野千里,有土无人,全无可恃”。关东特产固然重要,而黎民百姓、包括大清皇帝都得吃粮食啊!那高粱大豆也不能没有啊,黑土地得要人去种啊!于是正式颁布《辽东招民开垦令》,以给地、给口粮、给种子、给耕牛,招民多了给官为条件,以招人来关东……如浙江义乌人陈达德,顺治十一年招徕民户140家,被授予辽阳知县。一方面封禁,一方面招人,用自己的手打自己的脸!

  乾隆五十七年,直隶、山东大旱,大批逃荒灾民被堵,聚集山海关,颇有闹事的苗头。乾隆赶紧传谕,“又何必查验禁止”,允许灾民出关进入关东禁区,给政策放宽开了个头。史家称之为“弛禁”。以后,乾隆五十九年、嘉庆二年、五年、六年连续发大水,这条弛禁令,延续施行了11年。

  随之而来的是闯关东大潮,断断续续约250万人,从海上、陆上涌入关东禁地。

  同时,盗挖盗采的潜流,时时渗透着本就松疏的柳条边。《柳边纪略》记载,“走山者(指盗采人参者)众多,岁不下万余人”。史家说:“清朝中期,偷采人参者每年也有3万到4万人”。

  嘉庆五年以后,清政府在吉林新边以外设立了一个长春厅,把新边边外的长春连同下面好大一块垦田区域,归吉林将军管辖。嘉庆十一年,同样在新边外设立了一个昌图厅,归奉天将军跨边管辖。这是官方首先在柳条边上开了口子。

  柳条边的实际作用,已经弱化得形同虚设了。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柳条边,从嘉庆朝起,已日趋有名无实。以后各朝皇帝只是为了撑住祖辈的面子,才勉强地维持着它的存在。到清末,随着大清朝的日薄西山,它连一片柳叶、一段壕墙也没有留下……

  修筑柳条边的目的是逆历史潮流的圈和禁,当然什么也没圈住,什么也没禁得了。真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柳条边从修筑到废弃,折射出它的始作俑者们,刚刚从深山里走出来,虽然君临天下,但骨子里还深深地打着奴隶主和部落酋长的烙印,狭隘、自私、偏执、短视,缺一点海纳百川的包容,少一些高瞻远瞩的睿智。柳条边,没法和长城相比。长城是防卫外敌入侵,且留下宏伟的建筑文化遗产;而柳条边是清代版的“画地为牢”,制造的是分裂,留下的是破坏植被的疤痕……

  柳条边,与那些“跑马圈地”、“薙(tì同剃)发令”、“闭关锁国”一样,都是皇太极、福临、玄烨们撰写的历史大书中的败笔。

http://liaoning.nen.com.cn/liaoning/310/3873310_3.shtml

翻开清代地图,可以看到,在东北松辽大地上,有两条构成个“人”字形的线段,那就是争议颇多的“柳条边”。

  何为老边何为新边

  这个地图上的“人”字,落到东北的黑土地上,可就够大了——

  那一撇,头起于吉林的法特哈(今舒兰市境内),经开原的威远堡,一直撇到山海关长城脚下;那一捺呢?从撇上的威远堡起,捺到凤凰城东南黄海边。

  清康熙二十八年,有个山阴学者杨宾,从浙江到东北宁古塔来探望被流放的父亲,亲眼目睹了柳条边的“风采”,并写在《柳边纪略》里。这篇第一手材料说,柳条边又叫条子边,是用土堆成的宽、高各3尺的土堤。堤上每隔5尺插柳条3株,柳条粗4寸,高6尺,埋入土内2尺,外剩4尺。各柳条之间再用绳连接,叫做“插柳结绳”,像中原地区的竹篱笆。土堤外侧,是一道上宽8尺、下宽5尺、深8尺的边壕。

  从长城脚下东北行,到威远堡再向东南到黄海边,环绕辽河平原西、北、东三面的大半圈,全长1900多华里,称之为“老边”,因盛京包括其内,又叫“盛京边墙”,归盛京将军管辖;从威远堡向东北到吉林北法特哈一段,全长690华里,称“新边”,归宁古塔将军(后改为吉林将军)管辖。老边、新边加在一起,总长为2590华里。柳条边,实际上也是那时东北地区的盛京、宁古塔(后为吉林)、内蒙等三个行政区域的分界线。

  衙门重地国课攸关

  柳条边上共设边门20座。

  自山海关起至黄海边的老边上,有边门16座,它们依次是:鸣水堂门、白石嘴门、梨树沟门、新台门、松岭子门、九宫台门、清河门、白土厂门、彰武台门、法库门、威远堡门、英额门、兴京门、碱厂门、叆阳门、凤凰城门,离现在沈阳城最近的是法库门。

  北起法特哈,南至威远堡的新边上有4座边门,它们是:法特哈(又名巴颜额佛罗)边门、伊通(又名易屯或一统)边门、克尔素边门(在今伊通县境内)、布尔图库边门(在今四平市东南半拉山)。

  边门有门楼,多数为砖瓦建筑。以著名的威远堡边门为例,门楼中间是过道门洞,两侧有耳房,一边耳房是囚室,另一边住巡差,门楼里面是边门防卫衙门。门洞上方挂一块《威远堡门》大字、长方匾额,匾额右下方有小字“盛京所属”字样。新边上的伊通门上,还挂了一块恐吓性木牌,上写“衙门重地,国课攸关,有敢故违,定行究办”。

  边门与边门之间距离不等,设有不等的边台。整个柳条边上共设台168座。老边上有140座,新边上有28座。台,多为撮土而堆成的土台,供八旗兵巡逻、瞭望之用。今吉林省的九台市,就是原来新边上从北数的第九个台子所在地。

皇太极是始作俑者

  偌大的工程,是分段分期修筑,前后共用40余年。

  由开原的威远堡斜向东南至黄海边这一东段,为一期工程,崇德三年开始动工。是年,后金(清)已夺得东北的大部分土地,正欲进关。皇太极在策划向关内进军的同时,开始了这段柳条边的修筑。所以说,柳条边的专利权在皇太极,他是真正的始作俑者。

  5年后,皇太极“壮志未酬身先死”,福临继位后进了北京,其不忘乃父遗志,于1661年,把这段柳条边修成。同时,还于1648-1654年搞了个二期工程,修筑成了威远堡至长城的西段柳条边。

  后来的康熙也不落后,于1670-1681年又搞了三期工程,修筑了威远堡到吉林北法特哈的北段的柳条边。

  流人最终完成的柳条边

  清初修筑柳条边,正是关东人口、劳动力奇缺的时期。明清间的战争,左一个右一个屠城,被杀戮的老百姓已没法统计。明朝势力撤出东北,十万难民跟随入关。顺治元年(1644年),清廷迁往北京,八旗兵及其家属结成车骑大队,从龙入关,去享受胜利果子。这种情况下,关东“野无农夫,市无商贾”。有的学者考证,当时东北剩下人口不足40万,不及今天一个中等县。辽宁省已不足8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仅有1.7人。

  柳条边到底是由什么人修筑的呢?清朝官方文字,对此有点讳莫如深,我们不妨从另一个方面去求解。清初顺、康、雍三朝发来东北的流犯超过10万人,这些流人多数判决词里都有一句话:“给披甲人为奴”。而多数流放点,如盛京、尚阳堡、开原、铁岭、抚顺、威远堡、英额门、兴京、辽阳、锦州、船厂、乌拉、都伯纳等,都在柳条边沿线,或距离不远。一个尚阳堡,康熙七年就收有流人3500余人,加上家眷,共有5914人。让他们中的多数去“为奴”服“劳役”修筑柳条边,完成了朝廷的工程,又惩罚了流犯,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柳条边,是东北流人的血汗。

  老边保家新边保财

  清朝这几个还不算昏庸的皇帝,下这么大的力气,搞这么大的工程,目的何在呢?它修筑于国之腹地,显然没有抵御外敌的功能。史家说:“清初修筑柳条边的目的,是为保护‘龙兴之地’,防止满族汉化,独占东北特产”。

  先说老边,它西接长城,东南连接黄海、渤海,正好形成一个巨型的篱笆围墙。圈里是“边内”、或称“边里”,包括了今天辽宁的大部分地区。它把满族祖宗发祥之地的建州女真地区、圣地赫图阿拉、盛京沈阳,及他们祖先的沈阳故宫、永陵、福陵、昭陵,与“边外”隔离开来,封锁起来,保护起来。南防汉人,西防蒙古人,北防建州以外的其他部落的满族。

  再说后来修筑的新边,又把人所共知的许多贵重特产,如人参、貂皮、鹿茸、东珠、海东青(雕)、水獭、鲟鱼、鳇鱼、松籽、榛子等等的长白山区,圈了起来。防止蒙古族游牧业向东扩展,禁止长白山区以外的人进山。只准自己的“打牲乌拉”,“夏采珠、捕鱼,秋采参,冬猎貂鼠”。明显地与民夺利,霸占资源。

绕雷区百姓叫苦不迭

  对于老百姓来说,柳条边就是红线,就是雷区,不经边门,穿越就是犯法,要受到严惩。康熙十二年题准:“凡在禁河(区)内采捕蛤蜊及采蜂蜜,捕水獭、采东珠者,照偷采人参例,为首者拟绞监候,为从者枷两月,鞭一百”。如“雇人偷刨人参”,“不分旗、民,俱发云南等省从军”。“只身潜往偷刨者,得参一两以下,杖60,徒一年;至五两者,杖100,流3000里;为从者未得参,各减一等”。“将本人印票卖他人者,买卖之人各枷两月,鞭100”。

  边门衙门设苏喇章京一人,笔贴式一人,披甲(八旗兵)10名。管理出入通行事务。衙门内摆着大眼枷、黑红棒和皮鞭子,是管来往行人的。

  边台设千总三四人,台丁150-200人,负责巡视、维护。据《奉天通志》记载:“康熙年间平定逆藩吴三桂俘虏,编管盛京部,拨往边台充当苦役”,这些苦役就是台丁,他们春夏修壕补边,10月开始向朝廷贡奉山货。

  谁想穿越柳条边,必须持有所在地区衙门发给的“印票”(通行证),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边门,登记后方可通过。出入边门的车马是要收税的,出200文,进400文。甚至连死人出葬通过,也要纳税。比现代出国还要难。

  柳条边堵死了挖参、猎茸、采集山货的谋生之路,更给沿边的老百姓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比如辽北的昌图地区,那时尚未设县,办事、购物习惯去开原。筑起柳条边(老边)后,不能直行,西绕法库门须行230里,东绕威远堡门,也得多走几十里路。而新边修成后,东绕的路干脆被堵死了,去一次开原,多走几百里,老百姓叫苦不迭。盛京将军富俊,为此上奏朝廷,请示再开一个边门。然而,不但没被核准,反倒挨了嘉庆皇帝一顿痛批:“边门申画界限,定制已久,岂有因一二处民人行走迂绕,即议增设之理! ”

  大清皇帝的自我欣赏

  史载,康熙三次、乾隆四次“东巡”,到东北来祭祖或巡视。每次都驻足柳条边上,品味祖先的杰作,作诗以吟咏。

  1682年,康熙第二次东巡,路过柳条边,诗兴大发。挥笔写七绝《柳条边望月》一首:

  “雨过高天霁晚虹,关山迢递月明中。春风寂寂吹杨柳,摇曳寒光度远空”。够美了。

  乾隆1743年首次东巡,从东段英额门过柳条边,便写下《入英峨门》七律:“霓旌摇曳晓曦明,故国人人喜气迎。三月关山征辔远,而今屈指到兴京。区别只用柳条边,堪作金汤巩万年。不是秦皇关竟海,空留遗迹障幽燕。”

  一个是自恋,给自己脸上贴金;一个像王婆叫卖苦瓜。

闯关东大潮冲垮柳条边

  顺治十年,老边还没修成,官方就发觉辽河东西之腹地“荒城废堡,败瓦颓垣,沃野千里,有土无人,全无可恃”。关东特产固然重要,而黎民百姓、包括大清皇帝都得吃粮食啊!那高粱大豆也不能没有啊,黑土地得要人去种啊!于是正式颁布《辽东招民开垦令》,以给地、给口粮、给种子、给耕牛,招民多了给官为条件,以招人来关东……如浙江义乌人陈达德,顺治十一年招徕民户140家,被授予辽阳知县。一方面封禁,一方面招人,用自己的手打自己的脸!

  乾隆五十七年,直隶、山东大旱,大批逃荒灾民被堵,聚集山海关,颇有闹事的苗头。乾隆赶紧传谕,“又何必查验禁止”,允许灾民出关进入关东禁区,给政策放宽开了个头。史家称之为“弛禁”。以后,乾隆五十九年、嘉庆二年、五年、六年连续发大水,这条弛禁令,延续施行了11年。

  随之而来的是闯关东大潮,断断续续约250万人,从海上、陆上涌入关东禁地。

  同时,盗挖盗采的潜流,时时渗透着本就松疏的柳条边。《柳边纪略》记载,“走山者(指盗采人参者)众多,岁不下万余人”。史家说:“清朝中期,偷采人参者每年也有3万到4万人”。

  嘉庆五年以后,清政府在吉林新边以外设立了一个长春厅,把新边边外的长春连同下面好大一块垦田区域,归吉林将军管辖。嘉庆十一年,同样在新边外设立了一个昌图厅,归奉天将军跨边管辖。这是官方首先在柳条边上开了口子。

  柳条边的实际作用,已经弱化得形同虚设了。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柳条边,从嘉庆朝起,已日趋有名无实。以后各朝皇帝只是为了撑住祖辈的面子,才勉强地维持着它的存在。到清末,随着大清朝的日薄西山,它连一片柳叶、一段壕墙也没有留下……

  修筑柳条边的目的是逆历史潮流的圈和禁,当然什么也没圈住,什么也没禁得了。真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柳条边从修筑到废弃,折射出它的始作俑者们,刚刚从深山里走出来,虽然君临天下,但骨子里还深深地打着奴隶主和部落酋长的烙印,狭隘、自私、偏执、短视,缺一点海纳百川的包容,少一些高瞻远瞩的睿智。柳条边,没法和长城相比。长城是防卫外敌入侵,且留下宏伟的建筑文化遗产;而柳条边是清代版的“画地为牢”,制造的是分裂,留下的是破坏植被的疤痕……

  柳条边,与那些“跑马圈地”、“薙(tì同剃)发令”、“闭关锁国”一样,都是皇太极、福临、玄烨们撰写的历史大书中的败笔。

http://liaoning.nen.com.cn/liaoning/310/3873310_3.shtml

这个文章提出一个数字 辽东争夺期间 明朝入关难民为10万

大约一年前 一个吹嘘明朝人口有4亿的孩子 还在说逃入关的边民据关口统计有200万呢
一篇不提及明朝辽东长城的文章 谈论柳条边的的起源 那么基本上就是瞎扯淡了

随便查看一下地图就可知 清柳条边南部环形部分和明辽东长城所包围的地域90%都是重合的 大部分地段上 柳条边就是沿明墙而建

明朝在辽东设置边墙 一样是防备其他民族设置隔阂 明人不能随意出关 蒙古人女真人也不能随意入关 哪怕某个部落是一直归顺朝廷的
只有指定的时间和指定的地点 双方才能互市

所以文章的倒数第二段 真是奇思妙想 狗屁不通

zhepro 发表于 2012-1-9 16:46
一篇不提及明朝辽东长城的文章 谈论柳条边的的起源 那么基本上就是瞎扯淡了

随便查看一下地图就可知 清柳 ...


通古斯有本事就在《北京条约》之后继续封禁东北。
zhepro 发表于 2012-1-9 16:46
一篇不提及明朝辽东长城的文章 谈论柳条边的的起源 那么基本上就是瞎扯淡了

随便查看一下地图就可知 清柳 ...


通古斯有本事就在《北京条约》之后继续封禁东北。

zhepro 发表于 2012-1-9 16:46
一篇不提及明朝辽东长城的文章 谈论柳条边的的起源 那么基本上就是瞎扯淡了

随便查看一下地图就可知 清柳 ...


第一,明长城本来就是用来防御的。明朝可不像某些人那样喜欢强盗来和自己家的女人搞什么鸟的民族融合。
第二,某些人不是整天嚷嚷说鞑清是中国正统王朝,这个正统王朝为什么不允许自己人开发自己的国土??
zhepro 发表于 2012-1-9 16:46
一篇不提及明朝辽东长城的文章 谈论柳条边的的起源 那么基本上就是瞎扯淡了

随便查看一下地图就可知 清柳 ...


第一,明长城本来就是用来防御的。明朝可不像某些人那样喜欢强盗来和自己家的女人搞什么鸟的民族融合。
第二,某些人不是整天嚷嚷说鞑清是中国正统王朝,这个正统王朝为什么不允许自己人开发自己的国土??
感觉某人是外国人啊,与外国人一样的口吻,比如“某些人不是说满蒙是中国领土么,怎么中国领土上的长城是防范满蒙的呢”?

这只是我们几个民族之间的历史旧事,不劳您挂心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