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 关于赔偿部分 自己算算大清的GDP到底几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18:27:34

第一节 列强瓜分中国的危局 一“和平吞并”与割地狂潮

  1895 年中日战争之后,以“三国干涉还辽”为契机,列强掀起瓜分中国 的狂潮。当时俄、德、法三国自恃“干涉还辽”有“功”,争相要求清政府 给予“回报”,而它们得到的每一个“回报”,又成为英国、美国、日本要 求给予“补偿”的借口。于是列强为控制和瓜分中国展开激烈角逐。它们竟 相向清政府兜揽政治性贷款,攫取筑路权、开矿权;它们强租土地,长期占 领,并且实行殖民统治;它们划分势力范围,企图瓜分中国。中华民族陷入 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之中。
1.列强对中国的金融控制 中日甲午战后,列强侵略中国的手段与战前相比有许多变化,其中之一
是一向并不显眼的资本输出一下子变得十分引人注目。当时清政府急需外国 的贷款和资金,这就为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列强进行资本输出打开了方便 之门。
俄法借款 甲午战后,根据中日《马关条约》和《辽南条约》的规定,
清政府必须向日本赔偿军费 2 亿两和“赎辽费”3000 万两库平银,分三期付 清,第一期付 8000 万两。当时清政府的全年收入不到 8000 万两,无力偿付 赔款,无奈,只好举借外债来还债。这正是列强所希望的。通过借款,债权 国不仅可以获得经济上的好处,牟取高额利润,而且可以攫取政治权益。因 此,英、俄、法、德等国都想承揽第一期借款。经过一番激烈争夺,俄法组 成的银行团获得了贷款权。1895 年 7 月 6 日清政府代表许景澄和俄法银行团 代表在彼得堡签订《四厘借款合同》。《合同》规定:借款总额为 4 亿法郎
(合库平银 9900 万两),年息 4 厘,94.125%折扣,36 年还清,用中国海
关收入作担保。
  英德借款 清政府为偿付第二期对日赔款,于 1896 年 3 月与英国的汇丰 银行和德国的德华银行签订《英德借款详细章程》。《章程》规定:借款总 额为 1600 万镑(约合 9760 万两),年息 5 厘,94%折扣,36 年还清,用中 国海关收入作担保。
  英德续借款 清政府两次借债还款后,还欠日本 7000 多万两,为此,又 筹借第三期外债。1898 年 3 月,清政府与汇丰、德华两银行签订《英德续借 款合同》。《合同》规定:借款总额为 1600 万镑(约合 11270 万两),年息
4.5 厘,83%折扣,45 年还清,以海关收入和苏州、淞沪、九江、浙江东部 等地的厘金以及宜昌、鄂岸的盐厘①作但保。
以上是清政府在 1895 年至 1898 年为偿付对日赔款而举借的三次外债, 这三次外债与甲午战前举借的外债有重要不同。甲午战前 30 年借外债 25 次, 多由地方政府向外国银行举借,数目不大,合计 4100 多万两,债期也短,偿



① 盐厘:对食盐征收的一种附加税,有入境税、出境税、落地税等不同的征收方法。创自 19 世纪 50 年代,
到 1914 年北洋政府把盐厘并入盐税正税,统一征收。

付本息并不困难,全部借款在战前已经还清。而战后 4 年间的 3 次大借款(另 外还有 4 次借款)数额巨大,共合库平银 30900 多万两,除去外国银行回扣, 清政府实得 26200 多万两,几乎都用于对日赔款。这笔外债使清政府须每年 偿付本息 2000 多万两,这相当于一年的关税收入。清政府的财政因此更加困 难,不得不饮鸩止渴,继续大量举借外债。结果,中国在金融和经济上更加 依赖列强。而且在这些借款合同和有关议定书中还附加许多政治性条件,其 中特别重要的是:第一,在英德两次借款合同中都规定在还款期间,中国海 关管理办法不变,即继续由英国人主管。第二,借款除以海关税收担保外, 还规定以某些地区的厘金和盐厘作担保,并且由掌管海关税务司的英国人赫 德派人代收,这就扩大了赫德的权力,使他能够更直接地干涉中国财政。借 款合同中附加的这些政治性条件,说明这些借款不是一般性借款,而是政治 性借款。列强企图通过这种政治性借款对中国进行“和平吞并”。
2.列强在中国攫取路权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另一种方式是投资铁路、矿务,攫取筑路和开矿的
利权。最先在中国抢得铁路修筑权的是法国。法国在 19 世纪 90 年代已在东 南亚地区建立起殖民统治,号称“印度支那帝国”,它以这个“帝国”为根 据,企图进一步向中国南部和西南部扩张。1895 年 6 月,法国以“干涉还辽” 有“功”,逼迫清政府签订《续议商务专条附章》和《续议界务专条附章》, 对中法在 1886 和 1887 年议定的商约和界约作了有利于法国的修订。在《续 议商务专条附章》中有关于修筑铁路的规定,允许法国在与中国协商后,把 它在越南修筑的或计划修筑的铁路“接至中国界内”。从此,法国逐步取得 在云南的筑路权。
与法国遥相呼应,俄国在中国东北也获得了筑路权。
  90 年代初,俄国开始修筑西起莫斯科东至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的 西伯利亚大铁路。按计划,这条铁路的赤塔以东一段沿石勒喀河和黑龙江北 岸修筑,但是这一带山高泽多,地形复杂,筑路条件极为困难,因此决定借 道中国东北修路,这样不仅地形有利,而且可以缩短铁路长度 1000 多俄里。 除此以外,这条铁路还将有利于俄国控制中国东北地区。
1896 年 5 月,沙皇尼古拉二世将举行加冕典礼,俄国政府想利用这个机
会就借地修路等问题和清政府秘密举行高级会谈,它指名要清政府派李鸿章 担任祝贺专使,前往彼得堡。清政府也欣然同意,因为它也想利用这个机会 进一步加强和俄国的关系。原来,甲午战后,清政府中已形成亲俄势力,这 主要是因为俄国带头参加干涉还辽,赢得了清政府的好感。
  4 月末,李鸿章到达彼得堡,受到国家元首规格的欢迎。在沙皇及其大 臣的威胁和利诱下,李鸿章于 6 月和俄国签订了《御敌互相助援条约》,又 称《中俄密约》。其主要内容是:(1)如果日本侵略俄国、中国,中俄两国 陆军则互相支援,彼此接济军火和粮食。(2)战时俄国军舰可以驶入中国任 何港口。(3)中国允许俄国西伯利亚铁路穿越黑龙江、吉林两省,无论战时 或平时,俄国都可以在这条铁路上运送兵员、军械和粮食。《中俄密约》使 俄国不费一枪一弹,就在事实上把中国东北变成了它的势力范围。《条约》 中虽然有中俄两国“御敌互相助援”的条款,但那不过是一纸空头支票。后 来的历史证明,俄国没有给清政府任何援助,相反,它在“共同御敌”的幌 子下,猎取在中国境内的筑路权和开矿权,并加强对中国的军事威胁。
按照《中俄密约》的规定,在中国境内修筑的铁路即中东铁路(又称东

省铁路)交由俄国的华俄道胜银行承办经理。为此,清政府和华俄道胜银行
于 1896 年 9 月签订了《合办东省铁路公司章程》。华俄道胜银行是由俄国政 府控制的,因此俄国事实上掌管了中东铁路。
  甲午战后,列强在华争夺铁路修筑权的斗争主要集中于三大铁路干线, 即芦汉(从芦沟桥至汉口)、津镇(从天津至镇江)、粤汉(从汉口至广州) 三条贯通南北的铁路上。它们的争夺在 1898 和 1899 年间达到白热化程度。 结果,有俄国和法国资本的比利时银行团于 1898 年 6 月获得了芦汉铁路修筑 权。英国和德国于 1899 年 5 月获得了津镇铁路修筑权。美国于 1898 年 4 月 获得了粤汉铁路修筑权。
  据统计,到 1898 年 11 月,列强在华共夺得 6420 英里铁路投资权,其中 英国夺得 2800 英里,俄国 1530 英里,德国 720 英里,比利时 650 英里,法
国 420 英里,美国 300 英里。 夺取在华铁路修筑权,给列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铁路借款为剩余
资本找到了获取高额利润的机会。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谁掌握了筑路权, 谁就控制了铁路和铁路沿线的广阔地区,它的政治势力和影响也就到达那 里。因此,争夺筑路权的斗争和划分势力范围的斗争是紧密联系、互为因果 的。也正因为这样,中国近代的铁路分布并不取决于中国自己发展经济的需 要,而取决于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的需要。
3.列强在中国抢夺矿权
  最先在中国取得采矿权的也是法国。法国通过在 1896 年签订的《续议商 务专条附章》,取得了在云南、广西、广东的采矿权。1899 年法国又取得在 四川的采矿权。英国在 1898 至 1899 两年间取得了在山西、河南、直隶(今 河北)、四川等省的采矿权。德国则包揽了山东的采矿权。俄国通过修筑中 东铁路和南满支线,掠得铁路沿线的矿产资源。
4.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如果说金融控制和争夺路权、矿权是“和平吞并”,那么强占租借地就 是赤裸裸的瓜分和直接的殖民统治。从 1897 年底,列强在华掀起割地狂潮, 它的起点是德国强占胶州湾。1897 年冬天,德国以在山东巨野教案中有两名 德国传教士被杀为借口,派遣远东舰队驶往胶州湾,占领沿岸各地,并于 1898
年 3 月 6 日逼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强行租借胶州湾和湾内各岛,
租期 99 年。紧随德国之后,俄国于 3 月 27 日逼迫清政府签订《旅大租地条 约》,5 月 7 日又签订《续订旅大租地条约》,强行租借旅顺、大连及附近 水面,租期 25 年。就在中俄签订《旅大租地条约》的第二天,英国驻华公使 窦讷乐向总理衙门提出租借威海卫的要求,并于 7 月 1 日逼迫清政府签订《订 租威海卫专条》,强行租借威海卫及附近水面,租期与俄国租借旅顺的期限 相同。1898 年 6 月 9 日,英国又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 行租借九龙半岛上后来被称作“新界”的地面和附近海湾,租期 99 年。法国 则于 1898 年 4 月逼迫清政府同意它租借广州湾,并于 1899 年 11 月 16 日正 式签订《广州湾租界条约》,规定租期 99 年。
  从 1898 年 3 月到 6 月,不到一百天的时间里,德、俄、英、法四国就攫 取了中国从北到南五处重要海湾港口——旅大、威海卫、胶州、九龙、广州 湾,建立租借地。在有关条约中,虽然规定租借地“自主之权,仍全归中国”, 但同时又规定,租借期内,中国不得治理,由租借国治理,这就在事实上把 主权出卖给列强,而且列强不付分文租金。所谓租借地就是列强割据中国领
  
土进行直接统治的殖民地,是列强确立、保持、强化在华势力范围的军事基 地和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据点。
  通过资本输出、抢夺路权矿权、强占租界港湾等方式和手段,帝国主义 各国在中国的不同地区取得了经济、政治乃至军事地位的优势,为了确保和 扩大优势,各国或者迫使清政府发表声明,保证不把它们已取得优势的地区 出让给其他国家,或者彼此间达成协议(有时只是一种默契),承认对方在 中国某一地区具有特殊利益,这就是所谓划分势力范围。
  从 1897 年 3 月法国强迫清政府向它保证把海南岛给它“作为停船趸煤之 所”而永远不让与任何他国,到 1898 年 4 月日本迫使清政府发表声明保证不 割让福建,在一年多时间里,列强已基本划出各自在华的势力范围。大体上, 俄国的势力范围在长城以北,德国在山东,英国在长江流域和云南、广东两 省的一部分,日本在福建,法国在广西和云南、广东两省邻近越南的地区。

二 美国的对华“门户开放”政策


  当列强争相在中国强占租界港湾、划分势力范围的时候,美国正忙于和 西班牙争夺菲律宾,一时顾不上参加瓜分中国,但是它对自己的在华利益十 分关注,并且怀着和其他列强同样的侵略野心。
19 世纪 90 年代,美国的经济获得更大发展,工业总产值已跃居世界领
先地位,号称“世界工厂”的英国也落在它的后面。生产的发展,产品的增 加,资本的积累,使美国资产阶级急迫要求在海外开拓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 而土地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中国则被美国工商界看作是一个“不可 估量的”、“最大的世界市场”。但是在美西战争之后,列强在华的势力范 围已经大体划定,重要和富庶地区都被分割占有,美国已很难插足,它无论 要划出一片势力范围,还是要抢夺一个海港,都必然要和其他列强发生尖锐 冲突。美国的军事力量还不能同其他列强相比,因此美国政府不能凭借武力 去要求重新划分势力范围。而且,更重要的是,美国工商界也不欢迎划分势 力范围,它有更大的野心,它要拥有整个中国市场。由于以上两方面原因, 美国没有在华强租海港和划分势力范围,而是宣布“门户开放政策”。
1899 年 9 月 24 日,美国国务卿海约翰训令驻英、德、俄、法、日、意
六国公使,向各驻在国政府递交一项照会,要求各国同意在华实行美国提出 的门户开放政策。这一政策的要点如下:
1.各国对于他国在中国所取得的任何“利益范围”或租借地内的任何条
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2.中国现行的约定关税率,对于运往 “利益范围”内一切口岸的所有货物,无论属于何国,均应适用,其税款概 由中国政府征收。3.各国在其“利益范围”内的任何口岸,对其他国家入港 船舶所征收的入港费,不得高于对本国船舶所征收的入港费。在各自“范围” 内修筑、管理或经营的铁路,对其他国家运输的货物所征收的费用应与对本 国运输同样的货物所征收的费用相等。①
上述三项原则有两个基本要点:第一、承认列强在华已划定的“利益范 围”中的特殊利益和各项既得利权。第二、保证各国在“利益范围”中得到 “平等待遇”即“自由贸易”。



① 世界知识出版社编:《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 1 辑,第 450 页。

  除此以外,在门户开放政策中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求“各列强在 北京采取一致行动,以赞助为巩固清朝政府及维持中国完整所急需之行政改 革”。②这里提到“巩固清政府”和“维持中国完整”,很有迷惑性,似乎美 国在要求其他列强捍卫中国的独立自主和领土完整,其实不然,因为列强强 占租界,划分势力范围,已使中国在事实上失去了主权和完整,而只在形式 上保持主权和完整。美国既表示尊重列强的上述行径,它所谓“维持中国完 整”,当然只是维护中国在形式上的完整,而不是真正的完整。而且,即使 保持形式上的完整,也不是出于美国政治家所说的对中国的友好,而是出于 不得已的客观形势。在当时,无论美国或其他列强,谁也没有力量独占中国, 而如果把中国分割成一块块殖民地,不仅会引起列强间你死我活地争夺,而 且会进一步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乃至革命,这显然不利于列强在华的根 本利益,因此必须维护中国在形式上的完整,以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 国人民的反抗,在实际上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使中国成为 共享的殖民地。
由于门户开放政策既承认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又利于它们在华进一步 扩张,因此得到列强不同程度的赞同。


英镑折换成白银的价格,从1比6点多两 上升到到最后的1比7点多两

而当时英国海军每年的军费就高达1000多万英镑,    1894年英国海军军费1740万英镑    换句话说
英国每年光海军的开支就和大清全国的财政收入差不多      脑子不知道被谁洗了     杜撰出个GDP第一
第一节 列强瓜分中国的危局 一“和平吞并”与割地狂潮

  1895 年中日战争之后,以“三国干涉还辽”为契机,列强掀起瓜分中国 的狂潮。当时俄、德、法三国自恃“干涉还辽”有“功”,争相要求清政府 给予“回报”,而它们得到的每一个“回报”,又成为英国、美国、日本要 求给予“补偿”的借口。于是列强为控制和瓜分中国展开激烈角逐。它们竟 相向清政府兜揽政治性贷款,攫取筑路权、开矿权;它们强租土地,长期占 领,并且实行殖民统治;它们划分势力范围,企图瓜分中国。中华民族陷入 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之中。
1.列强对中国的金融控制 中日甲午战后,列强侵略中国的手段与战前相比有许多变化,其中之一
是一向并不显眼的资本输出一下子变得十分引人注目。当时清政府急需外国 的贷款和资金,这就为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列强进行资本输出打开了方便 之门。
俄法借款 甲午战后,根据中日《马关条约》和《辽南条约》的规定,
清政府必须向日本赔偿军费 2 亿两和“赎辽费”3000 万两库平银,分三期付 清,第一期付 8000 万两。当时清政府的全年收入不到 8000 万两,无力偿付 赔款,无奈,只好举借外债来还债。这正是列强所希望的。通过借款,债权 国不仅可以获得经济上的好处,牟取高额利润,而且可以攫取政治权益。因 此,英、俄、法、德等国都想承揽第一期借款。经过一番激烈争夺,俄法组 成的银行团获得了贷款权。1895 年 7 月 6 日清政府代表许景澄和俄法银行团 代表在彼得堡签订《四厘借款合同》。《合同》规定:借款总额为 4 亿法郎
(合库平银 9900 万两),年息 4 厘,94.125%折扣,36 年还清,用中国海
关收入作担保。
  英德借款 清政府为偿付第二期对日赔款,于 1896 年 3 月与英国的汇丰 银行和德国的德华银行签订《英德借款详细章程》。《章程》规定:借款总 额为 1600 万镑(约合 9760 万两),年息 5 厘,94%折扣,36 年还清,用中 国海关收入作担保。
  英德续借款 清政府两次借债还款后,还欠日本 7000 多万两,为此,又 筹借第三期外债。1898 年 3 月,清政府与汇丰、德华两银行签订《英德续借 款合同》。《合同》规定:借款总额为 1600 万镑(约合 11270 万两),年息
4.5 厘,83%折扣,45 年还清,以海关收入和苏州、淞沪、九江、浙江东部 等地的厘金以及宜昌、鄂岸的盐厘①作但保。
以上是清政府在 1895 年至 1898 年为偿付对日赔款而举借的三次外债, 这三次外债与甲午战前举借的外债有重要不同。甲午战前 30 年借外债 25 次, 多由地方政府向外国银行举借,数目不大,合计 4100 多万两,债期也短,偿



① 盐厘:对食盐征收的一种附加税,有入境税、出境税、落地税等不同的征收方法。创自 19 世纪 50 年代,
到 1914 年北洋政府把盐厘并入盐税正税,统一征收。

付本息并不困难,全部借款在战前已经还清。而战后 4 年间的 3 次大借款(另 外还有 4 次借款)数额巨大,共合库平银 30900 多万两,除去外国银行回扣, 清政府实得 26200 多万两,几乎都用于对日赔款。这笔外债使清政府须每年 偿付本息 2000 多万两,这相当于一年的关税收入。清政府的财政因此更加困 难,不得不饮鸩止渴,继续大量举借外债。结果,中国在金融和经济上更加 依赖列强。而且在这些借款合同和有关议定书中还附加许多政治性条件,其 中特别重要的是:第一,在英德两次借款合同中都规定在还款期间,中国海 关管理办法不变,即继续由英国人主管。第二,借款除以海关税收担保外, 还规定以某些地区的厘金和盐厘作担保,并且由掌管海关税务司的英国人赫 德派人代收,这就扩大了赫德的权力,使他能够更直接地干涉中国财政。借 款合同中附加的这些政治性条件,说明这些借款不是一般性借款,而是政治 性借款。列强企图通过这种政治性借款对中国进行“和平吞并”。
2.列强在中国攫取路权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另一种方式是投资铁路、矿务,攫取筑路和开矿的
利权。最先在中国抢得铁路修筑权的是法国。法国在 19 世纪 90 年代已在东 南亚地区建立起殖民统治,号称“印度支那帝国”,它以这个“帝国”为根 据,企图进一步向中国南部和西南部扩张。1895 年 6 月,法国以“干涉还辽” 有“功”,逼迫清政府签订《续议商务专条附章》和《续议界务专条附章》, 对中法在 1886 和 1887 年议定的商约和界约作了有利于法国的修订。在《续 议商务专条附章》中有关于修筑铁路的规定,允许法国在与中国协商后,把 它在越南修筑的或计划修筑的铁路“接至中国界内”。从此,法国逐步取得 在云南的筑路权。
与法国遥相呼应,俄国在中国东北也获得了筑路权。
  90 年代初,俄国开始修筑西起莫斯科东至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的 西伯利亚大铁路。按计划,这条铁路的赤塔以东一段沿石勒喀河和黑龙江北 岸修筑,但是这一带山高泽多,地形复杂,筑路条件极为困难,因此决定借 道中国东北修路,这样不仅地形有利,而且可以缩短铁路长度 1000 多俄里。 除此以外,这条铁路还将有利于俄国控制中国东北地区。
1896 年 5 月,沙皇尼古拉二世将举行加冕典礼,俄国政府想利用这个机
会就借地修路等问题和清政府秘密举行高级会谈,它指名要清政府派李鸿章 担任祝贺专使,前往彼得堡。清政府也欣然同意,因为它也想利用这个机会 进一步加强和俄国的关系。原来,甲午战后,清政府中已形成亲俄势力,这 主要是因为俄国带头参加干涉还辽,赢得了清政府的好感。
  4 月末,李鸿章到达彼得堡,受到国家元首规格的欢迎。在沙皇及其大 臣的威胁和利诱下,李鸿章于 6 月和俄国签订了《御敌互相助援条约》,又 称《中俄密约》。其主要内容是:(1)如果日本侵略俄国、中国,中俄两国 陆军则互相支援,彼此接济军火和粮食。(2)战时俄国军舰可以驶入中国任 何港口。(3)中国允许俄国西伯利亚铁路穿越黑龙江、吉林两省,无论战时 或平时,俄国都可以在这条铁路上运送兵员、军械和粮食。《中俄密约》使 俄国不费一枪一弹,就在事实上把中国东北变成了它的势力范围。《条约》 中虽然有中俄两国“御敌互相助援”的条款,但那不过是一纸空头支票。后 来的历史证明,俄国没有给清政府任何援助,相反,它在“共同御敌”的幌 子下,猎取在中国境内的筑路权和开矿权,并加强对中国的军事威胁。
按照《中俄密约》的规定,在中国境内修筑的铁路即中东铁路(又称东

省铁路)交由俄国的华俄道胜银行承办经理。为此,清政府和华俄道胜银行
于 1896 年 9 月签订了《合办东省铁路公司章程》。华俄道胜银行是由俄国政 府控制的,因此俄国事实上掌管了中东铁路。
  甲午战后,列强在华争夺铁路修筑权的斗争主要集中于三大铁路干线, 即芦汉(从芦沟桥至汉口)、津镇(从天津至镇江)、粤汉(从汉口至广州) 三条贯通南北的铁路上。它们的争夺在 1898 和 1899 年间达到白热化程度。 结果,有俄国和法国资本的比利时银行团于 1898 年 6 月获得了芦汉铁路修筑 权。英国和德国于 1899 年 5 月获得了津镇铁路修筑权。美国于 1898 年 4 月 获得了粤汉铁路修筑权。
  据统计,到 1898 年 11 月,列强在华共夺得 6420 英里铁路投资权,其中 英国夺得 2800 英里,俄国 1530 英里,德国 720 英里,比利时 650 英里,法
国 420 英里,美国 300 英里。 夺取在华铁路修筑权,给列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铁路借款为剩余
资本找到了获取高额利润的机会。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谁掌握了筑路权, 谁就控制了铁路和铁路沿线的广阔地区,它的政治势力和影响也就到达那 里。因此,争夺筑路权的斗争和划分势力范围的斗争是紧密联系、互为因果 的。也正因为这样,中国近代的铁路分布并不取决于中国自己发展经济的需 要,而取决于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的需要。
3.列强在中国抢夺矿权
  最先在中国取得采矿权的也是法国。法国通过在 1896 年签订的《续议商 务专条附章》,取得了在云南、广西、广东的采矿权。1899 年法国又取得在 四川的采矿权。英国在 1898 至 1899 两年间取得了在山西、河南、直隶(今 河北)、四川等省的采矿权。德国则包揽了山东的采矿权。俄国通过修筑中 东铁路和南满支线,掠得铁路沿线的矿产资源。
4.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如果说金融控制和争夺路权、矿权是“和平吞并”,那么强占租借地就 是赤裸裸的瓜分和直接的殖民统治。从 1897 年底,列强在华掀起割地狂潮, 它的起点是德国强占胶州湾。1897 年冬天,德国以在山东巨野教案中有两名 德国传教士被杀为借口,派遣远东舰队驶往胶州湾,占领沿岸各地,并于 1898
年 3 月 6 日逼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强行租借胶州湾和湾内各岛,
租期 99 年。紧随德国之后,俄国于 3 月 27 日逼迫清政府签订《旅大租地条 约》,5 月 7 日又签订《续订旅大租地条约》,强行租借旅顺、大连及附近 水面,租期 25 年。就在中俄签订《旅大租地条约》的第二天,英国驻华公使 窦讷乐向总理衙门提出租借威海卫的要求,并于 7 月 1 日逼迫清政府签订《订 租威海卫专条》,强行租借威海卫及附近水面,租期与俄国租借旅顺的期限 相同。1898 年 6 月 9 日,英国又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 行租借九龙半岛上后来被称作“新界”的地面和附近海湾,租期 99 年。法国 则于 1898 年 4 月逼迫清政府同意它租借广州湾,并于 1899 年 11 月 16 日正 式签订《广州湾租界条约》,规定租期 99 年。
  从 1898 年 3 月到 6 月,不到一百天的时间里,德、俄、英、法四国就攫 取了中国从北到南五处重要海湾港口——旅大、威海卫、胶州、九龙、广州 湾,建立租借地。在有关条约中,虽然规定租借地“自主之权,仍全归中国”, 但同时又规定,租借期内,中国不得治理,由租借国治理,这就在事实上把 主权出卖给列强,而且列强不付分文租金。所谓租借地就是列强割据中国领
  
土进行直接统治的殖民地,是列强确立、保持、强化在华势力范围的军事基 地和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据点。
  通过资本输出、抢夺路权矿权、强占租界港湾等方式和手段,帝国主义 各国在中国的不同地区取得了经济、政治乃至军事地位的优势,为了确保和 扩大优势,各国或者迫使清政府发表声明,保证不把它们已取得优势的地区 出让给其他国家,或者彼此间达成协议(有时只是一种默契),承认对方在 中国某一地区具有特殊利益,这就是所谓划分势力范围。
  从 1897 年 3 月法国强迫清政府向它保证把海南岛给它“作为停船趸煤之 所”而永远不让与任何他国,到 1898 年 4 月日本迫使清政府发表声明保证不 割让福建,在一年多时间里,列强已基本划出各自在华的势力范围。大体上, 俄国的势力范围在长城以北,德国在山东,英国在长江流域和云南、广东两 省的一部分,日本在福建,法国在广西和云南、广东两省邻近越南的地区。

二 美国的对华“门户开放”政策


  当列强争相在中国强占租界港湾、划分势力范围的时候,美国正忙于和 西班牙争夺菲律宾,一时顾不上参加瓜分中国,但是它对自己的在华利益十 分关注,并且怀着和其他列强同样的侵略野心。
19 世纪 90 年代,美国的经济获得更大发展,工业总产值已跃居世界领
先地位,号称“世界工厂”的英国也落在它的后面。生产的发展,产品的增 加,资本的积累,使美国资产阶级急迫要求在海外开拓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 而土地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中国则被美国工商界看作是一个“不可 估量的”、“最大的世界市场”。但是在美西战争之后,列强在华的势力范 围已经大体划定,重要和富庶地区都被分割占有,美国已很难插足,它无论 要划出一片势力范围,还是要抢夺一个海港,都必然要和其他列强发生尖锐 冲突。美国的军事力量还不能同其他列强相比,因此美国政府不能凭借武力 去要求重新划分势力范围。而且,更重要的是,美国工商界也不欢迎划分势 力范围,它有更大的野心,它要拥有整个中国市场。由于以上两方面原因, 美国没有在华强租海港和划分势力范围,而是宣布“门户开放政策”。
1899 年 9 月 24 日,美国国务卿海约翰训令驻英、德、俄、法、日、意
六国公使,向各驻在国政府递交一项照会,要求各国同意在华实行美国提出 的门户开放政策。这一政策的要点如下:
1.各国对于他国在中国所取得的任何“利益范围”或租借地内的任何条
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2.中国现行的约定关税率,对于运往 “利益范围”内一切口岸的所有货物,无论属于何国,均应适用,其税款概 由中国政府征收。3.各国在其“利益范围”内的任何口岸,对其他国家入港 船舶所征收的入港费,不得高于对本国船舶所征收的入港费。在各自“范围” 内修筑、管理或经营的铁路,对其他国家运输的货物所征收的费用应与对本 国运输同样的货物所征收的费用相等。①
上述三项原则有两个基本要点:第一、承认列强在华已划定的“利益范 围”中的特殊利益和各项既得利权。第二、保证各国在“利益范围”中得到 “平等待遇”即“自由贸易”。



① 世界知识出版社编:《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 1 辑,第 450 页。

  除此以外,在门户开放政策中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求“各列强在 北京采取一致行动,以赞助为巩固清朝政府及维持中国完整所急需之行政改 革”。②这里提到“巩固清政府”和“维持中国完整”,很有迷惑性,似乎美 国在要求其他列强捍卫中国的独立自主和领土完整,其实不然,因为列强强 占租界,划分势力范围,已使中国在事实上失去了主权和完整,而只在形式 上保持主权和完整。美国既表示尊重列强的上述行径,它所谓“维持中国完 整”,当然只是维护中国在形式上的完整,而不是真正的完整。而且,即使 保持形式上的完整,也不是出于美国政治家所说的对中国的友好,而是出于 不得已的客观形势。在当时,无论美国或其他列强,谁也没有力量独占中国, 而如果把中国分割成一块块殖民地,不仅会引起列强间你死我活地争夺,而 且会进一步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乃至革命,这显然不利于列强在华的根 本利益,因此必须维护中国在形式上的完整,以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 国人民的反抗,在实际上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使中国成为 共享的殖民地。
由于门户开放政策既承认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又利于它们在华进一步 扩张,因此得到列强不同程度的赞同。


英镑折换成白银的价格,从1比6点多两 上升到到最后的1比7点多两

而当时英国海军每年的军费就高达1000多万英镑,    1894年英国海军军费1740万英镑    换句话说
英国每年光海军的开支就和大清全国的财政收入差不多      脑子不知道被谁洗了     杜撰出个GDP第一
附上链接    http://www.lantianyu.net/pdf52/ts011081_6.htm     全世界大清赔款第一  这个真的当之无愧
忙碌的蚂蚁3 发表于 2012-1-1 19:13
附上链接    http://www.lantianyu.net/pdf52/ts011081_6.htm     全世界大清赔款第一  这个真的当之无愧
这个也没第一,德国、法国的赔款要多得多。普法战争,法国赔20+亿法郎加割地。
俄毛打克里米亚,赔英、法、土耳其好像也有几亿卢布
德国一战二战赔得更是多了

kalasiki 发表于 2012-1-1 19:18
这个也没第一,德国、法国的赔款要多得多。普法战争,法国赔20+亿法郎加割地。
俄毛打克里米亚,赔英、法 ...


兄弟计算下清朝总共需要赔款的数量     我大约计算了下    不到9亿两白银    就算4法郎兑换一两白银吧

30多亿法郎
kalasiki 发表于 2012-1-1 19:18
这个也没第一,德国、法国的赔款要多得多。普法战争,法国赔20+亿法郎加割地。
俄毛打克里米亚,赔英、法 ...


兄弟计算下清朝总共需要赔款的数量     我大约计算了下    不到9亿两白银    就算4法郎兑换一两白银吧

30多亿法郎
忙碌的蚂蚁3 发表于 2012-1-1 19:28
兄弟计算下清朝总共需要赔款的数量     我大约计算了下    不到9亿两白银    就算4法郎兑换一两白银吧
...
普法战争查了下,赔款50亿法郎,损失200亿法郎。割地两块。
不过工业国就是工业国,也就2年赔完。
中国其实一年收入也就英国海军军费而已,这么赔是吐血了。
19世纪中叶的5法郎是重25克、含银量90%的银币,按此推算,50亿法郎相当于纯银22500吨
80010 发表于 2012-1-1 20:40
大清GDP第一完全是JY和脑残满粉意淫出来的东西,当年没GDP统计,按照财政收入统计,英国当时财政收入是清 ...
实际上在一些人手里,统计学已经成了阴谋统计了。
话说苏联在己方协约国节节胜利的时候对德签订《布列斯合约》,赔款60亿金马克,割让土地上百万平方公里,那才是大手笔,大清怎么也赶不上啊
还在折腾鸡的屁、、、

累不累?
用所有的赔款打一次仗的勇气没有
戴上校好像特别喜欢扯这个数据,也让我对他的第一印象大打折扣,所以这么多年来一直把他跟卖狗皮膏药的等同。
80010 发表于 2012-1-1 20:40
大清GDP第一完全是JY和脑残满粉意淫出来的东西,当年没GDP统计,按照财政收入统计,英国当时财政收入是清 ...
人家说这是大清轻徭薄赋,永不加赋的结果。。。推导下去还能得出国穷民富,藏富于民的结论
霏菲飞 发表于 2012-1-2 00:00
人家说这是大清轻徭薄赋,永不加赋的结果。。。推导下去还能得出国穷民富,藏富于民的结论
国穷民富,藏富于民的结果是啥?
这些公知还能吹下去吗?
霏菲飞 发表于 2012-1-2 00:00
人家说这是大清轻徭薄赋,永不加赋的结果。。。推导下去还能得出国穷民富,藏富于民的结论
总结的不错,把哥经常对JY说的话说了
gdp和财政收入不是一回事儿。
特警4587 发表于 2012-1-2 07:30
gdp和财政收入不是一回事儿。
确实不是一回事儿,不过GDP总量和财政收入数目是成正比的,只有GDP总量大了,财政收入才能跟着水涨船高。不过,工业国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肯定要比农业国高,这也就是说,工业国的财政效率更高。因此估计西方发达国家GDP总量高于清政府的倍数应该没有财政收入高于清政府的倍数高。
据说晚清的财政收入还不如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
英国每年光海军的开支就和大清全国的财政收入差不多  
——————如果拿着你的逻辑,财政收入高GDP就高。好吧,我告诉你一组数字

日本1955年财政收入是33亿美元
中国1955年财政收入是101亿美元

日本1956年财政收入是34亿美元
中国1956年财政收入是113.8亿美元

日本1957年财政收入是44亿美元
中国1957年财政收入是123.2亿美元

日本1958年财政收入是49亿美元
中国1958年财政收入是153.3亿美元

日本1959年财政收入是52亿美元
中国1959年财政收入是198亿美元

日本1960年财政收入是67亿美元
中国1960年财政收入是亿美元232.6亿美元

可见整个五十年代有数据的年份里,中国财政收入几乎是日本3-4倍。

如果按着你的逻辑,财政收入高就代表GDP就高,那是不是证明五十年代中国GDP比日本高(我是按着你的逻辑,找了一组两国50年代政府财政收入的数据)
毛头的马甲 发表于 2012-1-2 12:04
英国每年光海军的开支就和大清全国的财政收入差不多  
——————如果拿着你的逻辑,财政收入高GDP就高。 ...
荒谬,日本在战后是被阉割了的国家,尤其是5、60年代,几乎没有国防开支!

和中国有可比性么?
清末中国的人口已经达到四亿,但清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却和北宋时期差不多,可北宋的时候中国才1亿多人。
毛头的马甲 发表于 2012-1-2 12:04
英国每年光海军的开支就和大清全国的财政收入差不多  
——————如果拿着你的逻辑,财政收入高GDP就高。 ...
我也告诉你一个数字:日本2009年名义GDP大约是1955年名义GDP的60倍。而日本2009年的全口径财政收入超过2万亿美元。
毛头的马甲 发表于 2012-1-2 12:04
英国每年光海军的开支就和大清全国的财政收入差不多  
——————如果拿着你的逻辑,财政收入高GDP就高。 ...
这数据肯定有问题,要不就是特殊时期不具可比性。
日本2008年财政收入1.66万亿美元,如果1955年是33亿的话,暴涨了500倍。
http://www.mof.gov.cn/zhuantihui ... 0101101_345416.html 见第二个表格
特警4587 发表于 2012-1-2 07:30
gdp和财政收入不是一回事儿。
你说的是大清国藏富于民是吧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会不会被别人笑掉大牙;P
毛头的马甲 发表于 2012-1-2 12:04
英国每年光海军的开支就和大清全国的财政收入差不多  
——————如果拿着你的逻辑,财政收入高GDP就高。 ...
你这个估计是税收收入不是财政收入。小日本特色,自己统计的税收收入范围比别国小很多,一般只占全部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不不到。
毛头的马甲 发表于 2012-1-2 12:04
英国每年光海军的开支就和大清全国的财政收入差不多  
——————如果拿着你的逻辑,财政收入高GDP就高。 ...
不要睁着眼睛说慌了  中国历年GDP和财政收入 如下
年份  GDP    财政收入 (亿人民币)   

1950            62         
1951           125     
1952    679    174     
1953    824    213     
1954    859    245     
1955    910    249     
1956   1028    280     
1957   1068    303     
1958   1307    380     
1959   1439    487     
1960   1457    572     
1961   1220    356     
1962   1149    314     
1963   1233    342     
1964   1454    399     
1965   1716    473   
1966   1868    559   
1967   1774    419     
1968   1723    361     
1969   1938    527   
毛头的马甲 发表于 2012-1-2 12:04
英国每年光海军的开支就和大清全国的财政收入差不多  
——————如果拿着你的逻辑,财政收入高GDP就高。 ...
请你以后不要继续忽悠我们了        我们不想被别人随便洗脑{:soso_e120:}

日本收入的原始数据来了



未命名250.jpg
赔款占国库收入的比率? 国库收入占全国全部收入(朝廷收入+ 地方收入+ 地主收入+ 富商收入+ 农业收入)的比率?

和绅超过国库十几倍的财产应不应该算入总GDP,有10亿两白银啊!
给和绅行贿的那些人的家产也绝不会少吧?他们不会把一半的收入都拿出来行贿吧?
给行贿的人行贿的人的收入数目.........
给行贿的人行贿的人的行贿的人收入数目.........
大道至真 发表于 2012-1-1 22:13
实际上在一些人手里,统计学已经成了阴谋统计了。
给我权重,我可以创造出一个世界:D
何止统计学有阴谋,进了行就知道整个经济学——数学体系下的所有玩意儿都可以成为大忽悠;P,连统计表都是忽悠出来的
武装土豆 发表于 2012-1-2 17:33
赔款占国库收入的比率? 国库收入占全国全部收入(朝廷收入+ 地方收入+ 地主收入+ 富商收入+ 农业收入)的比 ...
那些财产又不是一年积累起来的。
芭比 发表于 2012-1-2 17:35
那些财产又不是一年积累起来的。
我知道不是一年累计的,但我问的这是不是GDP?
平均起来和绅一年也贪了将近国库的全部收入了.......
和绅也要花钱是不?他的钱可能还不止10亿两呢?
忙碌的蚂蚁3 发表于 2012-1-2 17:22
请你以后不要继续忽悠我们了        我们不想被别人随便洗脑

日本收入的原始数据来了
这个只是日本中央政府的一般会计收入,而1946年,日本中央政府一般会计、特别会计合计扣除重复计算和债务收入为1624.08亿日元,地方财政1946年无数据。
1947年,日本中央财政收入4198.85亿日元,日本地方都府道县收入640.78亿日元,日本市町村财政收入无数据。

1952年,日本中央财政收入20008.68亿日元,日本地方都府道县收入4810.88亿日元,日本市町村财政收入无数据。中央和都府道县收入合计24819.56亿日元。

日本中央财政收入(1922-2003):http://www.stat.go.jp/data/chouki/zuhyou/05-01.xls
日本地方都府道县财政收入(1947-2008):http://www.stat.go.jp/data/chouki/zuhyou/05-12-d.xls
市町村财政收入(1985-2008):http://www.stat.go.jp/data/chouki/zuhyou/05-12-e.xls
武装土豆 发表于 2012-1-2 17:41
我知道不是一年累计的,但我问的这是不是GDP?
平均起来和绅一年也贪了将近国库的全部收入了.......
和 ...
当然不是,GDP是社会增加值,财产不能按照这个标准来计算。
芭比 发表于 2012-1-2 18:22
当然不是,GDP是社会增加值,财产不能按照这个标准来计算。
GDP是总值还是增加值? 鬼子今年GDP好像没增加,不能算0吧?

说回和绅,我不相信他一个人赚了10亿两,其他人都是亏的。如果一个官能贪10亿两,全部贪官能贪多少?
这些钱最终是不是社会财富?
GDP是一年的增加值。
notheal 发表于 2012-1-2 17:52
这个只是日本中央政府的一般会计收入,而1946年,日本中央政府一般会计、特别会计合计扣除重复计算和债务 ...
50年代 日本已经工业开始大发展了       中国还在一穷二白中前进      50年代日本完成汽车工业体系后  68年产量超过西德     成为世界第二      从业人口高达490多万    是当时日本人口的百分之10     中国当时有多大规模的工业?

50年代     日本钢铁产量是中国的20倍以上      到1953年日本粗钢产量恢复战前最高水平,达766万吨。
到1955年日本的钢铁设备生产能力为:炼铁824万吨,炼钢1128万吨,热轧1958万吨。 从1951年到1970年20年间,日本钢铁界建成了12个从炼铁到炼钢流水作业的钢铁厂,所建成的钢厂在当时均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 中国有啥?   

武装土豆 发表于 2012-1-2 18:32
GDP是总值还是增加值? 鬼子今年GDP好像没增加,不能算0吧?

说回和绅,我不相信他一个人赚了10亿两, ...
只能说今年的GDP比去年的GDP没有增加,不等于今年的GDP就是0,你这是什么逻辑啊?

打个比方吧,一个强盗一年从别人家里抢了价值1000万元的财物,但是他对GDP的贡献为0。一个企业家开工厂,一年创造了1000万元的工业增加值,那么他对GDP的贡献是1000万元。
芭比 发表于 2012-1-2 19:11
只能说今年的GDP比去年的GDP没有增加,不等于今年的GDP就是0,你这是什么逻辑啊?

打个比方吧,一个强 ...
隐含GDP?再问一下,房东收到的房租收入算GDP不?
武装土豆 发表于 2012-1-2 19:37
隐含GDP?再问一下,房东收到的房租收入算GDP不?
按照中国的算法,应该算,但能不能统计准确有疑问。

自住房,中国不算,西方算。
武装土豆 发表于 2012-1-2 19:37
隐含GDP?再问一下,房东收到的房租收入算GDP不?
房东向房客提供了租房的服务,得到的房租收入当然算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