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评出2011年十大涉华新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17:16:02
1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历史性转折让中日百感交集
  2月14日,日本公布2010年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为54742亿美元,低于中国1月公布的58786亿美元,中国正式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在人均GDP方面,日本仍是中国的约10倍,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追赶之路还十分漫长。
  【外媒视角】
  美国《华尔街日报》:这一历史性转折让中日百感交集,经济长期停滞的日本带着自省情绪退居第三,而在忧虑承担全球新责任的崛起的中国,那是一种伴随着谨慎的自豪。
  日本《东京新闻》:日本在经历这幕“银牌变铜牌的逆转大戏”之后面临的问题是,应该如何与这个今后将剑指美国的庞然大物打交道。
  新加坡《海峡时报》:中国正式超过日本,预计将在2 0 2 0年取代美国坐上世界第一的宝座。但是,通往世界第一的道路绝不同于世界第二,今后10年,中国必须更仔细地选择发展方式,与“冲刺”成为世界第二相比,要成为世界第一需要多得多的技巧和对平衡更敏锐的感觉。
  【专家点评】
  瑞士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维为:这是中国崛起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探索自己发展模式的巨大成功。这个模式的特点之一是板块互动:中国内部已经形成了一个人口大约为日本三倍的“准发达国家板块”和一个人口规模更大的“新兴经济体板块”。这两个板块之间的全方位良性互动推动了中国的迅速崛起,并将继续推动中国走向更大的辉煌。


  2 南海领土争议持续升温中国周边外交面临考验
  从上世纪70年代起,以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为代表的周边国家,陆续在南海争议海域钻井采油。围绕南海丰富资源的争夺,与领土争端掺合在一起,加剧了南海问题的复杂性。2011年南海风波再起,菲越等国不断挑起事端激化矛盾,导致南海争端不断升温。美国、日本、印度等竞相“插足”。中国在南海捍卫权益的形势更加严峻。中国首派大型渔政船常驻西沙,并在南海举行演习。
  【外媒视角】
  美国《纽约时报》:中美对抗的最新前线是一处热带海洋。在那里,开发丰富的近海油气储备的行动引发了一场类似于19世纪炮舰外交的冲突。
  西班牙《世界报》:南海是世界海上贸易的重要通道,其丰富的石油储备还不知道归谁所有,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国挑战美国霸权的中心地带。南海具备一切变成世界地缘政治火药桶的要素。
  【专家点评】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在2011年的中国周边外交环境中,南海领土争议的突出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事态。这种消极事态对中国和平发展的意志构成了重大考验,对中国的外交能力提出了重大挑战。这种麻烦还将持续,但不会影响中国崛起的总趋势,“时间在中国一边”。


  3 中国首艘航母下水试航解放军现代化全面提速
  8月10日,中国第一艘航母从大连港起航,进行为期5天的试水,引起全世界的巨大关注。这也成为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中又一代表性事件。该航母是在前苏联废旧航母“瓦良格”号基础上改造而成,主要用于科研试验和训练,距真正形成战斗力还有很长时间。11月29日和12月20日,该航母又先后两次出海,开展相关科研试验。国人百年航母梦圆,中国在建设一支“蓝水”海军的道路上跨出坚实的一步。
  【外媒视角】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此次试航对中国而言是真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但对仍是世界上实力最强的海军大国的美国而言,此事只是提醒人们,在未来的道路上,中国军队可能会构成更大的挑战。
  《澳大利亚人报》:“瓦良格”号的真正意义很可能在于北京想以此来展示国威。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唯一尚不拥有具备完全作战能力的航母的国家———这对十几亿中国人来说是一件没面子的事情。
  日本《读卖新闻》:美国正在加强对南海问题的干预,中国政府急于建造“瓦良格”号和国产航母,目的是通过构建航母战斗群来对抗美军。
  【专家点评】
  中国军事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罗援:中国拥有了第一艘航空母舰,是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一件带有标志性的大事,它是一个零的突破,不仅解决了有和无的问题,填补了我海军战斗力体系中的一项空白,而且,孕育着一个质的飞跃,表明我海军将实现军事转型,拥有海空一体的联合作战集群,为我军维护不断拓展的国家利益提供更强有力的战略支撑。加油!中国航母!


  4 “神八”浩瀚太空追吻“天宫”中国航天技术又进一步
  9月29日和11月1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分别成功发射,准确入轨。11月3日和11月14日,“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在太空成功进行了两次交会对接试验。11月17日“神舟八号”飞船顺利返回地面,11月18日“天宫一号”转入长期运营模式。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完全掌握空间自动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标志着中国已成功开启了空间站时代的大门,为我国今后建造载人空间站、开展更大规模的空间探索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外媒视角】
  美国微软-全国广播网:一个更了解太空的中国会令西方的一些人感到紧张。
  路透社:这艘飞船的返回是中国日益增强的航天技术的最新展示。与此同时,它的军事和外交影响也在扩大,而美国的载人航天发射正由于预算限制和重点的变化而受阻。
  【专家点评】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读小学三年级时,站在高岗上,仰望星空,根据报纸上公布的卫星运行轨迹预测,我带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瞪大眼睛在天空中搜寻“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踪影。我相信,“神八”与“天宫一号”的对接成功也一定激发了今天的青少年对太空探索的热情。我希望这种对宇宙科学的热情终将有一天会超过孩子们对网游和超女的兴趣。我期盼着中国宇航员有一天飞向月球和火星。
[点击查看原图]

  5 中国首次试飞隐形战机奋起直追缩小与美差距
  1月11日,中国歼-20隐形战斗机样机进行首次升空飞行测试并成功着陆。此次试飞在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访华期间进行。由于歼-20隐形战机具有隐形、超音速巡航及高机动性能等特点,被认为将对目前世界上唯一投入使用的隐形战机———美国的F-22构成威胁。它的试飞成功标志着中国开发尖端军事技术的工作取得巨大进展,有可能改变亚洲空中力量战略博弈的地区平衡。
  【外媒视角】
  美国《新闻周刊》:这次试飞使中国进入了一个精英俱乐部,中国的加入意味着游戏规则的改变。
  英国《每日邮报》:试飞拉近了中国这个日益崛起的超级大国与美国之间的军力差距。
  【专家点评】
  国防大学教授戴旭:歼-20隐形战机试飞之时,美国第四代战机F-2 2正式列装美国空军已经6年。这是两国空军整体技术代差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空军奋起直追的证明。在一架飞机和一支军队后面,是整个国家的技术和工业实力。


  6 微力量深刻影响社会生活中国舆论格局出现新变化
  2011年,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开始使用微博等社交媒体,微博通过快速传递及信息不断叠加和增值,聚集了巨大的“微动力”。从年初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到年中的“7·23”动车追尾事故,再到年末的校车安全问题,微博与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形形色色的课题相遇,无数只言片语汇聚在一起迸发出的“微力量”,搅动社会舆论,也改变着事态发展的轨迹。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发布方式,微博对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介入和渗透日益广泛,对中国舆论格局影响越来越大。
  【外媒视角】
  新加坡《联合早报》:在成千上万粉丝的关注下,微博作为“人民之声”的舆论工具,有可能发展成为舆论的监督者甚至是引领者,或形成民主参与的机制。但微博也是把双刃剑,它可引领舆论也可以误导群众。
  英国《金融时报》:传统上说,官方垄断着信息,要求传统媒体作为其宣传机器的一部分传播新闻。若干年来以市场为导向的媒体改革和互联网、尤其是微博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情况。
  【专家点评】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微博的出现带来了公共权力的分化,话语权不再单一掌握在政府手中,微博极大地提升了整个社会的信息透明度和意见表达的均衡性与多元化,建构了对于真相追逐的公共空间。微博是促进社会民主开放和健康平衡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也促进了微力量阶层的崛起。微力量在2011年促进了一系列社会事件向改良的方向发展,成为推动社会改良的中坚力量。


  7 中国甬温线发生动车追尾事故高铁建设由追速度转向重安全
  7月23日晚,北京南至福州D301次列车与杭州至福州南D3115次列车在温州郊区发生追尾事故,造成40人死亡。“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是中国自2008年以来发生的最严重铁路事故。这起事故后,铁道部门在全铁路系统展开安全大检查,并对高铁实行降速。中国高铁发展从速度转向质量以及高铁发展遭遇资金难题等引起各界高度关注。12月28日,国务院公布事故调查报告,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
  【外媒视角】
  美国《华尔街日报》:面对灾难,我们需要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从失败挫折中吸取经验教训,而不是因噎废食。虽然中国有关部门在这次事故中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一次灾难便把中国高铁以及它的优点拒之门外。
  韩国《朝鲜日报》:高速发展的中国患上了“世界第一强迫症”,一味追求“世界第一”,而将安全抛之脑后。高铁事故就是中国一味追求“世界第一”而酿成的悲剧。动车事故也给飞驰的中国提了一个醒儿。
  【专家点评】
  国际问题专家陶短房:“7·23”动车追尾事故仅从伤亡人数本身便足以引人关注,事故发生后又因触及诸多当代最敏感、公众最关心话题而成为2011年的焦点。至今,中外把“7·23”当作“中国畸形高速增长”范例的解说依然流行,尽管他们中很多人依旧错误地将“动车追尾”误为“高铁撞车”。


(个人补充点:CL第一时间发出现场照片,也是我决心要成为CL一员的重要推动力)

  8 “郭美美炫富”重创红会公信力慈善机构增透明度重建信任
  6月,网名为“郭美美baby”的女子在微博上炫富,并自称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引发公众对中国红十字会等官方慈善机构的质疑,媒体也掀起一场披露慈善机构违规行为的运动。受此事件影响,各地红十字会收到的慈善捐款锐减,中国慈善机构深陷信任危机。面对质疑,包括中国红十字会和中国慈善总会等机构相继公布捐款账目和审计报告等,力图增加透明度重建公众信任。
  【外媒视角】
  英国《金融时报》:郭美美事件在中国引起巨大反响是因为中国的慈善活动一直受到严重质疑。不善管理使一些慈善活动成为贿赂和逃税的渠道。但这也反映出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即公众对经常是靠政府关系致富的最富有群体缺乏信任。
  新加坡《联合早报》:郭美美事件反映中国公益组织的运作长期欠缺透明度,需要建立起透明化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专家点评】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杨锐:郭美美的红会事件让我们感到社会的道德底线受到严重冲击。这场危机的关键词是“不信任”。伴随国家的崛起是民众爆发出来的不安全感,这是不合乎逻辑的。利益驱动的社会发展急需道德重建。
[点击查看原图]

  9 中国公民利比亚大撤离彰显国力增强地位提升
  由于利比亚局势紧张,2月21日,中国政府通过陆海空联动,调派民航包机,租用大型邮轮、远洋渔船、大客车等交通工具,火速展开大规模的紧急撤离行动。3月5日晚,最后一架接回安置在第三国的中国公民包机在上海虹桥机场落地,35860名在利比亚人员全部撤离。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有组织撤离海外中国公民行动,表明了中国政府保护海外公民的意愿,彰显了中国日益增强的国力,大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
  【外媒视角】
  美国外交学会网站:中国坚决保护本国公民、并派出军舰为撤侨船只护航的行为,比美国的“含蓄及谨慎”更像一个“超级大国”。
  英国《泰晤士报》:这是中国第一次动用海军开展这种人道主义行动,防务分析人士认为此举可能表明北京的想法发生重大转变,中国军队的灵活性和它从母港远距离出兵的能力迅速增强。此举还暗示,北京的地缘政治影响力在上升,该国公民在全球的散布范围在扩大。
  【专家点评】
  《舰船知识》网络版主编宋晓军:中国从利比亚撤侨3万多人,是冷战结束以来较大规模的一次撤侨,它既是中国外交在海外公民保护上的一个成功案例,也是中国军队为走出去的企业、产品和人员保驾护航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新中国海军第一次前往地中海撤离侨民,这是继海军在索马里护航以来,执行的又一次划时代意义的非战争时期的任务,是中国军队转型期的一个里程碑。


  10 中共庆祝建党九十周年中国模式引起世界关注
  自1921年创立至今,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90年光辉岁月。在她90岁之际,全国上下举行各种纪念活动,从唱“红歌”、“红色旅游”,到红色影视剧热播,中国掀起一股红色热潮。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发表了重要讲话(外媒习惯称之为“七一讲话”),90周年纪念活动被推向高潮。国际社会对中共90年辉煌历程和领导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高度赞赏,中国发展模式引发世界广泛关注和解读。
  【外媒视角】
  韩国《中央日报》:90年间,始于一叶扁舟的中国共产党已经成长为一艘巨舰。中国日益增加的国际影响力使得国际社会密切关注中国共产党将带领中国走向哪里。我们现在已经生活在了“不懂中共就不懂中国”的时代。
  路透社:世界两个超级大国之一的苏联于1991年解体后,不少中国共产党员在开闭门会议时曾抱头痛哭,苏联与苏共的结局让他们感到唇亡齿寒。但是,二十年过后,中国共产党非但没有步苏共的后尘,反而变得更强、更富、更自信。
  日本《朝日新闻》:近30年来,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高速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不同,中国大胆地实行了改革开放并引进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发挥的作用值得大书一笔。
  【专家点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尹韵公: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改变了中国现代史的进程和方向。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鲜明而突出地强调了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着力强调了“四个危险”等等,不仅激起了国内社会各界的巨大反响,而且还引起了国外舆论的格外关注。这充分表明,我们党是一个忧患意识强烈的党,更是一个责任重大、使命艰巨的执政党。

转载:参考消息ww.cankaoxx.com/news/BBS/3834.html1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历史性转折让中日百感交集
  2月14日,日本公布2010年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为54742亿美元,低于中国1月公布的58786亿美元,中国正式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在人均GDP方面,日本仍是中国的约10倍,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追赶之路还十分漫长。
  【外媒视角】
  美国《华尔街日报》:这一历史性转折让中日百感交集,经济长期停滞的日本带着自省情绪退居第三,而在忧虑承担全球新责任的崛起的中国,那是一种伴随着谨慎的自豪。
  日本《东京新闻》:日本在经历这幕“银牌变铜牌的逆转大戏”之后面临的问题是,应该如何与这个今后将剑指美国的庞然大物打交道。
  新加坡《海峡时报》:中国正式超过日本,预计将在2 0 2 0年取代美国坐上世界第一的宝座。但是,通往世界第一的道路绝不同于世界第二,今后10年,中国必须更仔细地选择发展方式,与“冲刺”成为世界第二相比,要成为世界第一需要多得多的技巧和对平衡更敏锐的感觉。
  【专家点评】
  瑞士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维为:这是中国崛起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探索自己发展模式的巨大成功。这个模式的特点之一是板块互动:中国内部已经形成了一个人口大约为日本三倍的“准发达国家板块”和一个人口规模更大的“新兴经济体板块”。这两个板块之间的全方位良性互动推动了中国的迅速崛起,并将继续推动中国走向更大的辉煌。


  2 南海领土争议持续升温中国周边外交面临考验
  从上世纪70年代起,以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为代表的周边国家,陆续在南海争议海域钻井采油。围绕南海丰富资源的争夺,与领土争端掺合在一起,加剧了南海问题的复杂性。2011年南海风波再起,菲越等国不断挑起事端激化矛盾,导致南海争端不断升温。美国、日本、印度等竞相“插足”。中国在南海捍卫权益的形势更加严峻。中国首派大型渔政船常驻西沙,并在南海举行演习。
  【外媒视角】
  美国《纽约时报》:中美对抗的最新前线是一处热带海洋。在那里,开发丰富的近海油气储备的行动引发了一场类似于19世纪炮舰外交的冲突。
  西班牙《世界报》:南海是世界海上贸易的重要通道,其丰富的石油储备还不知道归谁所有,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国挑战美国霸权的中心地带。南海具备一切变成世界地缘政治火药桶的要素。
  【专家点评】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在2011年的中国周边外交环境中,南海领土争议的突出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事态。这种消极事态对中国和平发展的意志构成了重大考验,对中国的外交能力提出了重大挑战。这种麻烦还将持续,但不会影响中国崛起的总趋势,“时间在中国一边”。


  3 中国首艘航母下水试航解放军现代化全面提速
  8月10日,中国第一艘航母从大连港起航,进行为期5天的试水,引起全世界的巨大关注。这也成为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中又一代表性事件。该航母是在前苏联废旧航母“瓦良格”号基础上改造而成,主要用于科研试验和训练,距真正形成战斗力还有很长时间。11月29日和12月20日,该航母又先后两次出海,开展相关科研试验。国人百年航母梦圆,中国在建设一支“蓝水”海军的道路上跨出坚实的一步。
  【外媒视角】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此次试航对中国而言是真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但对仍是世界上实力最强的海军大国的美国而言,此事只是提醒人们,在未来的道路上,中国军队可能会构成更大的挑战。
  《澳大利亚人报》:“瓦良格”号的真正意义很可能在于北京想以此来展示国威。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唯一尚不拥有具备完全作战能力的航母的国家———这对十几亿中国人来说是一件没面子的事情。
  日本《读卖新闻》:美国正在加强对南海问题的干预,中国政府急于建造“瓦良格”号和国产航母,目的是通过构建航母战斗群来对抗美军。
  【专家点评】
  中国军事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罗援:中国拥有了第一艘航空母舰,是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一件带有标志性的大事,它是一个零的突破,不仅解决了有和无的问题,填补了我海军战斗力体系中的一项空白,而且,孕育着一个质的飞跃,表明我海军将实现军事转型,拥有海空一体的联合作战集群,为我军维护不断拓展的国家利益提供更强有力的战略支撑。加油!中国航母!


  4 “神八”浩瀚太空追吻“天宫”中国航天技术又进一步
  9月29日和11月1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分别成功发射,准确入轨。11月3日和11月14日,“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在太空成功进行了两次交会对接试验。11月17日“神舟八号”飞船顺利返回地面,11月18日“天宫一号”转入长期运营模式。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完全掌握空间自动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标志着中国已成功开启了空间站时代的大门,为我国今后建造载人空间站、开展更大规模的空间探索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外媒视角】
  美国微软-全国广播网:一个更了解太空的中国会令西方的一些人感到紧张。
  路透社:这艘飞船的返回是中国日益增强的航天技术的最新展示。与此同时,它的军事和外交影响也在扩大,而美国的载人航天发射正由于预算限制和重点的变化而受阻。
  【专家点评】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读小学三年级时,站在高岗上,仰望星空,根据报纸上公布的卫星运行轨迹预测,我带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瞪大眼睛在天空中搜寻“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踪影。我相信,“神八”与“天宫一号”的对接成功也一定激发了今天的青少年对太空探索的热情。我希望这种对宇宙科学的热情终将有一天会超过孩子们对网游和超女的兴趣。我期盼着中国宇航员有一天飞向月球和火星。
[点击查看原图]

  5 中国首次试飞隐形战机奋起直追缩小与美差距
  1月11日,中国歼-20隐形战斗机样机进行首次升空飞行测试并成功着陆。此次试飞在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访华期间进行。由于歼-20隐形战机具有隐形、超音速巡航及高机动性能等特点,被认为将对目前世界上唯一投入使用的隐形战机———美国的F-22构成威胁。它的试飞成功标志着中国开发尖端军事技术的工作取得巨大进展,有可能改变亚洲空中力量战略博弈的地区平衡。
  【外媒视角】
  美国《新闻周刊》:这次试飞使中国进入了一个精英俱乐部,中国的加入意味着游戏规则的改变。
  英国《每日邮报》:试飞拉近了中国这个日益崛起的超级大国与美国之间的军力差距。
  【专家点评】
  国防大学教授戴旭:歼-20隐形战机试飞之时,美国第四代战机F-2 2正式列装美国空军已经6年。这是两国空军整体技术代差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空军奋起直追的证明。在一架飞机和一支军队后面,是整个国家的技术和工业实力。


  6 微力量深刻影响社会生活中国舆论格局出现新变化
  2011年,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开始使用微博等社交媒体,微博通过快速传递及信息不断叠加和增值,聚集了巨大的“微动力”。从年初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到年中的“7·23”动车追尾事故,再到年末的校车安全问题,微博与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形形色色的课题相遇,无数只言片语汇聚在一起迸发出的“微力量”,搅动社会舆论,也改变着事态发展的轨迹。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发布方式,微博对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介入和渗透日益广泛,对中国舆论格局影响越来越大。
  【外媒视角】
  新加坡《联合早报》:在成千上万粉丝的关注下,微博作为“人民之声”的舆论工具,有可能发展成为舆论的监督者甚至是引领者,或形成民主参与的机制。但微博也是把双刃剑,它可引领舆论也可以误导群众。
  英国《金融时报》:传统上说,官方垄断着信息,要求传统媒体作为其宣传机器的一部分传播新闻。若干年来以市场为导向的媒体改革和互联网、尤其是微博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情况。
  【专家点评】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微博的出现带来了公共权力的分化,话语权不再单一掌握在政府手中,微博极大地提升了整个社会的信息透明度和意见表达的均衡性与多元化,建构了对于真相追逐的公共空间。微博是促进社会民主开放和健康平衡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也促进了微力量阶层的崛起。微力量在2011年促进了一系列社会事件向改良的方向发展,成为推动社会改良的中坚力量。


  7 中国甬温线发生动车追尾事故高铁建设由追速度转向重安全
  7月23日晚,北京南至福州D301次列车与杭州至福州南D3115次列车在温州郊区发生追尾事故,造成40人死亡。“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是中国自2008年以来发生的最严重铁路事故。这起事故后,铁道部门在全铁路系统展开安全大检查,并对高铁实行降速。中国高铁发展从速度转向质量以及高铁发展遭遇资金难题等引起各界高度关注。12月28日,国务院公布事故调查报告,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
  【外媒视角】
  美国《华尔街日报》:面对灾难,我们需要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从失败挫折中吸取经验教训,而不是因噎废食。虽然中国有关部门在这次事故中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一次灾难便把中国高铁以及它的优点拒之门外。
  韩国《朝鲜日报》:高速发展的中国患上了“世界第一强迫症”,一味追求“世界第一”,而将安全抛之脑后。高铁事故就是中国一味追求“世界第一”而酿成的悲剧。动车事故也给飞驰的中国提了一个醒儿。
  【专家点评】
  国际问题专家陶短房:“7·23”动车追尾事故仅从伤亡人数本身便足以引人关注,事故发生后又因触及诸多当代最敏感、公众最关心话题而成为2011年的焦点。至今,中外把“7·23”当作“中国畸形高速增长”范例的解说依然流行,尽管他们中很多人依旧错误地将“动车追尾”误为“高铁撞车”。


(个人补充点:CL第一时间发出现场照片,也是我决心要成为CL一员的重要推动力)

  8 “郭美美炫富”重创红会公信力慈善机构增透明度重建信任
  6月,网名为“郭美美baby”的女子在微博上炫富,并自称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引发公众对中国红十字会等官方慈善机构的质疑,媒体也掀起一场披露慈善机构违规行为的运动。受此事件影响,各地红十字会收到的慈善捐款锐减,中国慈善机构深陷信任危机。面对质疑,包括中国红十字会和中国慈善总会等机构相继公布捐款账目和审计报告等,力图增加透明度重建公众信任。
  【外媒视角】
  英国《金融时报》:郭美美事件在中国引起巨大反响是因为中国的慈善活动一直受到严重质疑。不善管理使一些慈善活动成为贿赂和逃税的渠道。但这也反映出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即公众对经常是靠政府关系致富的最富有群体缺乏信任。
  新加坡《联合早报》:郭美美事件反映中国公益组织的运作长期欠缺透明度,需要建立起透明化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专家点评】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杨锐:郭美美的红会事件让我们感到社会的道德底线受到严重冲击。这场危机的关键词是“不信任”。伴随国家的崛起是民众爆发出来的不安全感,这是不合乎逻辑的。利益驱动的社会发展急需道德重建。
[点击查看原图]

  9 中国公民利比亚大撤离彰显国力增强地位提升
  由于利比亚局势紧张,2月21日,中国政府通过陆海空联动,调派民航包机,租用大型邮轮、远洋渔船、大客车等交通工具,火速展开大规模的紧急撤离行动。3月5日晚,最后一架接回安置在第三国的中国公民包机在上海虹桥机场落地,35860名在利比亚人员全部撤离。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有组织撤离海外中国公民行动,表明了中国政府保护海外公民的意愿,彰显了中国日益增强的国力,大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
  【外媒视角】
  美国外交学会网站:中国坚决保护本国公民、并派出军舰为撤侨船只护航的行为,比美国的“含蓄及谨慎”更像一个“超级大国”。
  英国《泰晤士报》:这是中国第一次动用海军开展这种人道主义行动,防务分析人士认为此举可能表明北京的想法发生重大转变,中国军队的灵活性和它从母港远距离出兵的能力迅速增强。此举还暗示,北京的地缘政治影响力在上升,该国公民在全球的散布范围在扩大。
  【专家点评】
  《舰船知识》网络版主编宋晓军:中国从利比亚撤侨3万多人,是冷战结束以来较大规模的一次撤侨,它既是中国外交在海外公民保护上的一个成功案例,也是中国军队为走出去的企业、产品和人员保驾护航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新中国海军第一次前往地中海撤离侨民,这是继海军在索马里护航以来,执行的又一次划时代意义的非战争时期的任务,是中国军队转型期的一个里程碑。


  10 中共庆祝建党九十周年中国模式引起世界关注
  自1921年创立至今,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90年光辉岁月。在她90岁之际,全国上下举行各种纪念活动,从唱“红歌”、“红色旅游”,到红色影视剧热播,中国掀起一股红色热潮。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发表了重要讲话(外媒习惯称之为“七一讲话”),90周年纪念活动被推向高潮。国际社会对中共90年辉煌历程和领导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高度赞赏,中国发展模式引发世界广泛关注和解读。
  【外媒视角】
  韩国《中央日报》:90年间,始于一叶扁舟的中国共产党已经成长为一艘巨舰。中国日益增加的国际影响力使得国际社会密切关注中国共产党将带领中国走向哪里。我们现在已经生活在了“不懂中共就不懂中国”的时代。
  路透社:世界两个超级大国之一的苏联于1991年解体后,不少中国共产党员在开闭门会议时曾抱头痛哭,苏联与苏共的结局让他们感到唇亡齿寒。但是,二十年过后,中国共产党非但没有步苏共的后尘,反而变得更强、更富、更自信。
  日本《朝日新闻》:近30年来,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高速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不同,中国大胆地实行了改革开放并引进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发挥的作用值得大书一笔。
  【专家点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尹韵公: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改变了中国现代史的进程和方向。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鲜明而突出地强调了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着力强调了“四个危险”等等,不仅激起了国内社会各界的巨大反响,而且还引起了国外舆论的格外关注。这充分表明,我们党是一个忧患意识强烈的党,更是一个责任重大、使命艰巨的执政党。

转载:参考消息ww.cankaoxx.com/news/BBS/3834.html
还算靠谱,基本都是年内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