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没有人还能这样幸福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06:00:24
俞平伯作为著名的红学家,已经随近年的红楼热而人尽皆知,殊不知,他也是一位昆曲家,他对昆曲的爱伴随着对太太许宝驯女史的爱情而共生,他对昆曲的痴迷与呵护,是世代文人对昆曲之爱的接力,他对昆曲传承付出的努力与艰辛,更莫如说是对夫人爱情的永久延续。

    俞平伯出身于书香门第,其曾祖是晚清著名的朴学大师俞樾(曲园),1917年,18岁在北京大学读书的俞平伯,遵父母之命娶了舅父许引之的女儿许宝驯为妻,这桩婚姻完全是旧式的,他的夫人许宝驯比俞平伯长四岁,是个裹小脚的典型旧式闺秀,但是,投身于新文化运动的俞平伯却没有因为这桩旧式婚姻而感到悲伤,相反,他与“知音好在垂髫际”的妻子成就了一桩令后人羡煞的爱情故事。

    许宝驯是位杭州才女,诗词书画,抚琴度曲,无所不通,特别擅长昆曲,不仅嗓音婉转悠扬,拍曲字正腔圆,而且能填词度曲。俞平伯一直为自己的妻子而感到骄傲,婚后夫妇二人情趣相投,诗词唱和,许宝驯为俞平伯抄誊创作,而俞平伯则渐受夫人雅好昆曲之薰染,极“妇唱夫随”之乐。俞平伯的嗓音不美,发音很特别,甚至可以说是有点儿五音不全,唱曲时常常引得妻子发笑,他于是深研曲学,终成昆曲研究大家。《俞平伯年谱》中写道:婚后,因夫人会唱昆曲,俞平伯偶闻音奏,摹其曲折,终不似也。后来俞平伯两次出国皆匆匆而返,据说很大原因就是丢不下夫人,舍不下温馨的家庭,更舍不得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巨大的磁场。他曾在自英国东归的途中,为夫人填了《玉楼春和清真韵寄环》一阙遥寄:花花草草随人住,形影相依无定处。江南人打渡头桡,海上客归云际路。消愁细把愁重数,执手正当三月暮。今朝悄对杏花天,那日双看杨柳絮。晚年俞平伯在整理《国外日记》时还这样写道,“余方弱冠,初作欧游,往返程途六万馀里,阅时则三月有半,而小住英伦只十二、三日,在当时留学界中传为笑谈。岂所谓‘十九年矣尚有童心’者欤,抑亦所谓‘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者耶”。多年以后,对于当年的选择,俞平伯依然无怨无悔。

    俞平伯与昆曲从此结缘,他与夫人为了学曲,专门延请笛师陈延甫至家中拍曲,后来俞平伯搬家到清华园,便更加频繁地在书房“秋荔亭”中学曲、唱曲、举办同期,“秋荔亭”也成为清华昆曲曲友们的集中活动场所,一时雅音不绝。1935年,在俞平伯夫妇的倡导下,“清华谷音社”在清华园俞平伯的寓所正式成立,取“空谷传声其音不绝”之意,俞先生被推为社长,他在《社约》里历述了歌诗曲乐对于陶冶性情和操守的功用,希望通过曲社 “涵咏风情,陶写性情”,“发豪情于宫徵、飞逸兴于管弦”,要承担起传承昆曲的责任。曲社的成员多是清华大学的教职员暨家属,如浦江清、沈有鼎、陈竹隐(朱自清夫人)、谭其骧等以及清华学生如华粹深、陶光(重华)、张宗和等。曲集还邀请北京各界著名业余曲家如唐兰、杨荫浏、曹安和、陆麟仲陆方剑霞夫妇、庞敦敏庞张织文夫妇、袁敏宣袁薇姐妹等参加。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举办同期五次,影响颇大。1937年北平沦陷,曲社解散,俞平伯婉拒周作人等邀往伪北京大学任教,生活顿入贫苦,但夫妻二人以唱曲自娱,虽卖物度日亦不为动,昆曲成为他们共同的精神寄托。

    俞平伯夫妇旧式才子佳人般的昆曲之爱就这样一直延续着,即便是1954年俞平伯遭到大批判后,他对昆曲的兴致未减反增,乃至到了欲罢不能的地步。他们不仅继续延请笛师拍曲,就连接待客人也往往要唱一曲才罢,夏天常到颐和园租一艘乌篷船,带着笛师,把船漂在湖上唱曲子,过了几年直似书中才有的神仙生活。

    1956年,俞平伯在居所老君堂发起并与北京诸业余曲家创办了北京昆曲研习社,俞平伯被选为主任委员。领导曲社的八年间,俞平伯认真地领引北京曲家曲友们研究、传习昆曲,不少几乎已绝迹的曲目,在俞平伯手下恢复了青春。1957年,俞平伯与其弟子华粹深合作将《牡丹亭》缩编后由北京昆曲研习社搬上舞台,在纪念汤显祖逝世三百四十周年时上演于文联礼堂,1959年又作为唯一业余昆曲团体参加建国十周年的献礼演出,大获成功,周总理、陈叔通、郑振铎、叶圣陶、张奚若等人都前来观看。

    1969年,七十高龄的俞平伯被下放到河南干校,按理夫人是可以不去的,但当许宝驯得知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后,毅然申请要与丈夫一起,“一肩行李出燕郊”。这个曾经来客人都会躲进珠帘的大家闺秀在最艰苦的日子里展现出无比的勇气,在河南干校农家小住的日子里,夫妇俩“负戴相依晨夕新,双鱼涸辙自温存。烧柴汲水寻常事,都付秋窗共讨论”。

    1971年,俞平伯夫妇从干校回到北京,生活稍归平静,俞家又重闻昆腔声。虽然曲社活动被停止了,但俞平伯夫妇像往常一样,常常在家中组织曲集。当然,在曲集上,俞平伯更多充当的是配角,主角永远是他的夫人,夫人唱,他打鼓。俞平伯擅鼓板,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唱片公司曾为欧阳予倩灌制了几张昆曲唱片,唱片上特地标明“俞平伯司鼓”,足见俞平伯为昆曲司鼓的水平之高。我的老师朱復先生当年作为青年昆曲爱好者时常上俞家,他回忆道:“俞老每次约十来个人来家中,他报开场白,用老式录音机录下唱曲过程。我见他用毛笔敲打桌面,笔套敲飞了,竟没有察觉到。

    1976年2月16日下午,在永安南里十号俞平伯的寓所,十来个曲友围坐在一起,俞平伯报开场白,然后按下老式录音机的录音键,录下唱曲全过程。俞平伯唱的是俞夫人许宝驯作词、友人谢锡恩作曲的《鹧鸪天·八十自嘲》:“少小不谙世俗情,老来犹乏应酬能。躬逢盛世容吾拙,白首相将度岁春。心寂寞,意沉吟。天涯芳草倚阑人。如梭岁月无知过,试问新来学习增。”他那略带走音的唱腔,却唱出夫妻二人相敬相扶、白首共度的流逝岁月,在昆曲的旋律中,那段寂寞日子也活出了滋味。

    俞平伯无论在生活上还是精神上,都十分依赖妻子。1976年许宝驯因病住院,与丈夫分开不到一个月,俞平伯竟写了22封信给她,信中除了询问关心,更多的是悄悄话。他在信中嘱咐妻子:“只可写给你看看,原信笺请为保存。上面的款识,似青年时所写,然已八旬。”

    1977年,俞平伯许宝驯夫妇结婚六十周年之际,俞平伯写下一百句七言长诗《重圆花烛歌》,将夫妇“嬿婉同心六十年”、“悲欢离合幻尘缘,寂寥情味堪娱老,几见当窗秋月圆”的经历尽收诗中,这首诗是俞平伯晚年的代表作,被叶圣陶誉为“注入了毕生情感”,妻弟许宝骙、弟子周颖南都撰写了文章,这些唱和,是对这对伉俪凤凰于飞、和鸣锵锵最好的祝福。

    1982年2月7日,是俞平伯生命中最无助的一天,与他陪伴六十余载的妻子去世了。妻子的去世令高龄的俞平伯“惊慌失措,欲哭无泪形同木立”(《壬戌两月日记·跋》),在自己生命最后八年里,俞平伯为妻子写下了二十多首悼亡诗,“待我余年尽,与君同寂灭”,“逝者固不复,而亦不可分”,“反顾欲语谁,方知人已去”,“枯鱼无泪点,空自待天明”,“八旬丧淑偶,独对孤帷哭”,并且坚持把妻子的骨灰安放在自己的卧室内。他不再唱昆曲,甚至不愿意再与人讨论昆曲,“六十四年夫妻付之南柯一梦,若昔云古槐书屋者,非即槐安国欤?”

    俞平伯变得寡言少语,常将自己关在卧室,将自己关在与妻子的美好回忆中,即使在他病重期间,他无论如何不肯离开放着妻子骨灰的卧室,并且亲笔拟好与妻子合葬的碑文:”德清俞平伯,杭州许宝驯合葬之墓。”

    1990年10月15日,俞平伯先生在南沙沟寓所永远停止了心跳,享年91岁。

    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注:文章参与了俞平伯传、俞平伯年谱、朱復先生撰俞平伯条目、许宝骙等人著俞平伯纪念文章等

附:俞平伯1977年书《重贺花烛歌》并序,其夫妻六十年情深可见矣



转帖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e7fd600100qwal.html
俞平伯作为著名的红学家,已经随近年的红楼热而人尽皆知,殊不知,他也是一位昆曲家,他对昆曲的爱伴随着对太太许宝驯女史的爱情而共生,他对昆曲的痴迷与呵护,是世代文人对昆曲之爱的接力,他对昆曲传承付出的努力与艰辛,更莫如说是对夫人爱情的永久延续。

    俞平伯出身于书香门第,其曾祖是晚清著名的朴学大师俞樾(曲园),1917年,18岁在北京大学读书的俞平伯,遵父母之命娶了舅父许引之的女儿许宝驯为妻,这桩婚姻完全是旧式的,他的夫人许宝驯比俞平伯长四岁,是个裹小脚的典型旧式闺秀,但是,投身于新文化运动的俞平伯却没有因为这桩旧式婚姻而感到悲伤,相反,他与“知音好在垂髫际”的妻子成就了一桩令后人羡煞的爱情故事。

    许宝驯是位杭州才女,诗词书画,抚琴度曲,无所不通,特别擅长昆曲,不仅嗓音婉转悠扬,拍曲字正腔圆,而且能填词度曲。俞平伯一直为自己的妻子而感到骄傲,婚后夫妇二人情趣相投,诗词唱和,许宝驯为俞平伯抄誊创作,而俞平伯则渐受夫人雅好昆曲之薰染,极“妇唱夫随”之乐。俞平伯的嗓音不美,发音很特别,甚至可以说是有点儿五音不全,唱曲时常常引得妻子发笑,他于是深研曲学,终成昆曲研究大家。《俞平伯年谱》中写道:婚后,因夫人会唱昆曲,俞平伯偶闻音奏,摹其曲折,终不似也。后来俞平伯两次出国皆匆匆而返,据说很大原因就是丢不下夫人,舍不下温馨的家庭,更舍不得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巨大的磁场。他曾在自英国东归的途中,为夫人填了《玉楼春和清真韵寄环》一阙遥寄:花花草草随人住,形影相依无定处。江南人打渡头桡,海上客归云际路。消愁细把愁重数,执手正当三月暮。今朝悄对杏花天,那日双看杨柳絮。晚年俞平伯在整理《国外日记》时还这样写道,“余方弱冠,初作欧游,往返程途六万馀里,阅时则三月有半,而小住英伦只十二、三日,在当时留学界中传为笑谈。岂所谓‘十九年矣尚有童心’者欤,抑亦所谓‘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者耶”。多年以后,对于当年的选择,俞平伯依然无怨无悔。

    俞平伯与昆曲从此结缘,他与夫人为了学曲,专门延请笛师陈延甫至家中拍曲,后来俞平伯搬家到清华园,便更加频繁地在书房“秋荔亭”中学曲、唱曲、举办同期,“秋荔亭”也成为清华昆曲曲友们的集中活动场所,一时雅音不绝。1935年,在俞平伯夫妇的倡导下,“清华谷音社”在清华园俞平伯的寓所正式成立,取“空谷传声其音不绝”之意,俞先生被推为社长,他在《社约》里历述了歌诗曲乐对于陶冶性情和操守的功用,希望通过曲社 “涵咏风情,陶写性情”,“发豪情于宫徵、飞逸兴于管弦”,要承担起传承昆曲的责任。曲社的成员多是清华大学的教职员暨家属,如浦江清、沈有鼎、陈竹隐(朱自清夫人)、谭其骧等以及清华学生如华粹深、陶光(重华)、张宗和等。曲集还邀请北京各界著名业余曲家如唐兰、杨荫浏、曹安和、陆麟仲陆方剑霞夫妇、庞敦敏庞张织文夫妇、袁敏宣袁薇姐妹等参加。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举办同期五次,影响颇大。1937年北平沦陷,曲社解散,俞平伯婉拒周作人等邀往伪北京大学任教,生活顿入贫苦,但夫妻二人以唱曲自娱,虽卖物度日亦不为动,昆曲成为他们共同的精神寄托。

    俞平伯夫妇旧式才子佳人般的昆曲之爱就这样一直延续着,即便是1954年俞平伯遭到大批判后,他对昆曲的兴致未减反增,乃至到了欲罢不能的地步。他们不仅继续延请笛师拍曲,就连接待客人也往往要唱一曲才罢,夏天常到颐和园租一艘乌篷船,带着笛师,把船漂在湖上唱曲子,过了几年直似书中才有的神仙生活。

    1956年,俞平伯在居所老君堂发起并与北京诸业余曲家创办了北京昆曲研习社,俞平伯被选为主任委员。领导曲社的八年间,俞平伯认真地领引北京曲家曲友们研究、传习昆曲,不少几乎已绝迹的曲目,在俞平伯手下恢复了青春。1957年,俞平伯与其弟子华粹深合作将《牡丹亭》缩编后由北京昆曲研习社搬上舞台,在纪念汤显祖逝世三百四十周年时上演于文联礼堂,1959年又作为唯一业余昆曲团体参加建国十周年的献礼演出,大获成功,周总理、陈叔通、郑振铎、叶圣陶、张奚若等人都前来观看。

    1969年,七十高龄的俞平伯被下放到河南干校,按理夫人是可以不去的,但当许宝驯得知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后,毅然申请要与丈夫一起,“一肩行李出燕郊”。这个曾经来客人都会躲进珠帘的大家闺秀在最艰苦的日子里展现出无比的勇气,在河南干校农家小住的日子里,夫妇俩“负戴相依晨夕新,双鱼涸辙自温存。烧柴汲水寻常事,都付秋窗共讨论”。

    1971年,俞平伯夫妇从干校回到北京,生活稍归平静,俞家又重闻昆腔声。虽然曲社活动被停止了,但俞平伯夫妇像往常一样,常常在家中组织曲集。当然,在曲集上,俞平伯更多充当的是配角,主角永远是他的夫人,夫人唱,他打鼓。俞平伯擅鼓板,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唱片公司曾为欧阳予倩灌制了几张昆曲唱片,唱片上特地标明“俞平伯司鼓”,足见俞平伯为昆曲司鼓的水平之高。我的老师朱復先生当年作为青年昆曲爱好者时常上俞家,他回忆道:“俞老每次约十来个人来家中,他报开场白,用老式录音机录下唱曲过程。我见他用毛笔敲打桌面,笔套敲飞了,竟没有察觉到。

    1976年2月16日下午,在永安南里十号俞平伯的寓所,十来个曲友围坐在一起,俞平伯报开场白,然后按下老式录音机的录音键,录下唱曲全过程。俞平伯唱的是俞夫人许宝驯作词、友人谢锡恩作曲的《鹧鸪天·八十自嘲》:“少小不谙世俗情,老来犹乏应酬能。躬逢盛世容吾拙,白首相将度岁春。心寂寞,意沉吟。天涯芳草倚阑人。如梭岁月无知过,试问新来学习增。”他那略带走音的唱腔,却唱出夫妻二人相敬相扶、白首共度的流逝岁月,在昆曲的旋律中,那段寂寞日子也活出了滋味。

    俞平伯无论在生活上还是精神上,都十分依赖妻子。1976年许宝驯因病住院,与丈夫分开不到一个月,俞平伯竟写了22封信给她,信中除了询问关心,更多的是悄悄话。他在信中嘱咐妻子:“只可写给你看看,原信笺请为保存。上面的款识,似青年时所写,然已八旬。”

    1977年,俞平伯许宝驯夫妇结婚六十周年之际,俞平伯写下一百句七言长诗《重圆花烛歌》,将夫妇“嬿婉同心六十年”、“悲欢离合幻尘缘,寂寥情味堪娱老,几见当窗秋月圆”的经历尽收诗中,这首诗是俞平伯晚年的代表作,被叶圣陶誉为“注入了毕生情感”,妻弟许宝骙、弟子周颖南都撰写了文章,这些唱和,是对这对伉俪凤凰于飞、和鸣锵锵最好的祝福。

    1982年2月7日,是俞平伯生命中最无助的一天,与他陪伴六十余载的妻子去世了。妻子的去世令高龄的俞平伯“惊慌失措,欲哭无泪形同木立”(《壬戌两月日记·跋》),在自己生命最后八年里,俞平伯为妻子写下了二十多首悼亡诗,“待我余年尽,与君同寂灭”,“逝者固不复,而亦不可分”,“反顾欲语谁,方知人已去”,“枯鱼无泪点,空自待天明”,“八旬丧淑偶,独对孤帷哭”,并且坚持把妻子的骨灰安放在自己的卧室内。他不再唱昆曲,甚至不愿意再与人讨论昆曲,“六十四年夫妻付之南柯一梦,若昔云古槐书屋者,非即槐安国欤?”

    俞平伯变得寡言少语,常将自己关在卧室,将自己关在与妻子的美好回忆中,即使在他病重期间,他无论如何不肯离开放着妻子骨灰的卧室,并且亲笔拟好与妻子合葬的碑文:”德清俞平伯,杭州许宝驯合葬之墓。”

    1990年10月15日,俞平伯先生在南沙沟寓所永远停止了心跳,享年91岁。

    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注:文章参与了俞平伯传、俞平伯年谱、朱復先生撰俞平伯条目、许宝骙等人著俞平伯纪念文章等

附:俞平伯1977年书《重贺花烛歌》并序,其夫妻六十年情深可见矣



转帖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e7fd600100qwal.html
看书上写的,比这个还幸福动人~
12老屎不要沉浸在他人的幸福当中,要珍惜和表姐的美好时光。{:soso__1926974326024464749_3:}
lgn12 发表于 2011-12-26 22:32
看书上写的,比这个还幸福动人~
{:wu:} 12叔和俞平伯一样幸福的哦
珍惜自己的幸福最重要哦
2楼很亮
有时关于表姐表弟的,LZ能跳出来吗?
知己难遇,幸福何等奢侈。。。。。。。。
失落的破坏者 发表于 2011-12-27 07:41
有时关于表姐表弟的,LZ能跳出来吗?
没有嘛~我的意思是这样的婚姻很幸福嘛~
不求物质,精神世界却是相当丰富
又有所成就~
其实.我也想知道黑5老师能不能跳出>< ...........
lgn12 发表于 2011-12-27 08:53
没有嘛~我的意思是这样的婚姻很幸福嘛~
不求物质,精神世界却是相当丰富
又有所成就~
唉,你是GDH当然可以追求这样的精神层面的东东了,我等卢瑟还是先挣钱填饱肚子吧
骗子,没有表姐,害我白激动了
lgn12 发表于 2011-12-26 22:32
看书上写的,比这个还幸福动人~
12老师乃也很幸福的不是吗、?
华夏冉闵 发表于 2011-12-27 16:38
骗子,没有表姐,害我白激动了
读一下原文第二段..........
知己难遇,幸福何等奢侈。。。。。。。。
华夏冉闵 发表于 2011-12-27 16:38
骗子,没有表姐,害我白激动了
狠点打,让他往歪了想。。。。
lgn12 发表于 2011-12-27 17:22
读一下原文第二段..........
你们欺负我们这些文化低,我读了两遍才明白
东方-英杰 发表于 2011-12-27 18:24
狠点打,让他往歪了想。。。。
打谁哦?
原来还是不离表姐
12老师打算只在精神世界里推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