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战的真正目的:证明美国仍是历史进程“定调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00:12:02
伊战的真正目的:证明美国仍是历史进程“定调者”

 http://www.gmw.cn 2011-12-22  来源:天津网-数字报刊  

  美国历史不乏标志性的终结:1929年10月的金融危机终结了20年代美国经济的繁荣;日本投降日标志着二战的结束。本月19日,最后一批美军战斗部队从伊拉克撤离,标志着伊拉克战争——美国越战以后最惨痛战争的结束,也标志着“后冷战时代”的结束。

  一场本来是稳操胜券的战争却经历了长达9年的时间,一场本来是展示美国“天下无敌”的战争,却以美国“力量是有限的”的教训而收场。美国学者安德鲁·巴塞维奇说,伊战让美国人对“后冷战”的期望成为泡影。

  冷战刚刚结束,已经成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急于通过一场战争来证明自己的超级地位。1991年,时任美国总统的老布什发动了美国第一次针对萨达姆的战争“沙漠风暴计划”,即第一次海湾战争。老布什同时宣布“世界新秩序”的到来。美国媒体对这个新时代的意义有多重解读:

  一是意识形态的意义:苏联的终结标志着“自由民主的胜利,一场决定性和不可逆转的胜利”;

  二是经济的意义:冷战的结束解放了全球化的力量;商品、资本、思想和人员的自由流动为创造财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三是军事意义:先进的信息技术将对战争产生革命性影响;美军将利用这次革命取得前所未有的战斗力。

  美国人认为,“美国的民主方式应该被全球采用”。他们自认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比自己更能够适应全球化的趋势。至于高科技军事力量,“沙漠风暴计划”已经证明了美军在这方面的优势。

  上述的这些看法让美国人的自信膨胀到了极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第二次就职时说,“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唯一的不可缺少的国家。”美国众议院议长金里奇说,“没有哪国能够像今天的美国这样领导全世界。”美国人认为,历史将证明:“未来属于美国和那些拥抱美国方式的人。”

  然而,“9·11”事件很快证明,美国这个超级大国“不是历史的设计师,更像是牺牲者”。小布什发动的“全球反恐战争”不像是为了反击恐怖分子对美国本土的进一步攻击,倒像是为了打击任何敢于怀疑美国超级地位的念头,粉碎任何怀疑美国将主导世界未来的想法。因此,伊拉克战争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证明美国仍然是历史进程的“定调者”。

  打伊拉克在美国看来如“探囊取物”。伊拉克战争持续了将近9年,虽然死亡人数远比不上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但后果却超乎了美国人的想象。安德鲁·巴塞维奇说,伊战几乎将美国在二战中辛苦积攒下来的道德和政治资本败光了。

  伊战之后,未来的世界或许将再也见不到“Made in USA(美国制造)”这个牌子。美国人对“世界是平的”的热情迅速下降。正当美国在忙于战争的时候,新兴经济体开始崛起。在美国国内,美国人对市场经济的崇拜催生了金融腐败,最终导致了“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

  伊战不仅透支了美国的国力,也将透支美国的自信。伊战或许让美国看到了武力的局限性。美国在利比亚行动中的所作所为或许说明,美国政府已经在国际关系中减少使用武力。美国在针对卡扎菲政权的军事行动中不再像以前那样一马当先,而是始终处于“配角”地位。美国或许已经明白,战争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战争并不划算。

  实际上,二战之后的几十年,战争没有改变任何国家的边界,战争也没有迫使任何国家从地球上消失。朝鲜战争造成近100万人死亡,却以双方回到战争开始的地方而告终,造成65万人死亡的两伊战争以及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战争都是同样的结果,以色列1967年发动的第三次中东战争,虽然夺取了不少土地,却从来没有获得真正的和平。在历史上,财富来源于土地,战争能够获利。如今,财富来源于贸易,战争只能带来伤痛。这或许就是为何战争和冲突越来越遭人唾弃,和平和发展越来越成为潮流的原因。





http://mil.gmw.cn/2011-12/22/content_3230649.htm伊战的真正目的:证明美国仍是历史进程“定调者”

 http://www.gmw.cn 2011-12-22  来源:天津网-数字报刊  

  美国历史不乏标志性的终结:1929年10月的金融危机终结了20年代美国经济的繁荣;日本投降日标志着二战的结束。本月19日,最后一批美军战斗部队从伊拉克撤离,标志着伊拉克战争——美国越战以后最惨痛战争的结束,也标志着“后冷战时代”的结束。

  一场本来是稳操胜券的战争却经历了长达9年的时间,一场本来是展示美国“天下无敌”的战争,却以美国“力量是有限的”的教训而收场。美国学者安德鲁·巴塞维奇说,伊战让美国人对“后冷战”的期望成为泡影。

  冷战刚刚结束,已经成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急于通过一场战争来证明自己的超级地位。1991年,时任美国总统的老布什发动了美国第一次针对萨达姆的战争“沙漠风暴计划”,即第一次海湾战争。老布什同时宣布“世界新秩序”的到来。美国媒体对这个新时代的意义有多重解读:

  一是意识形态的意义:苏联的终结标志着“自由民主的胜利,一场决定性和不可逆转的胜利”;

  二是经济的意义:冷战的结束解放了全球化的力量;商品、资本、思想和人员的自由流动为创造财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三是军事意义:先进的信息技术将对战争产生革命性影响;美军将利用这次革命取得前所未有的战斗力。

  美国人认为,“美国的民主方式应该被全球采用”。他们自认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比自己更能够适应全球化的趋势。至于高科技军事力量,“沙漠风暴计划”已经证明了美军在这方面的优势。

  上述的这些看法让美国人的自信膨胀到了极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第二次就职时说,“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唯一的不可缺少的国家。”美国众议院议长金里奇说,“没有哪国能够像今天的美国这样领导全世界。”美国人认为,历史将证明:“未来属于美国和那些拥抱美国方式的人。”

  然而,“9·11”事件很快证明,美国这个超级大国“不是历史的设计师,更像是牺牲者”。小布什发动的“全球反恐战争”不像是为了反击恐怖分子对美国本土的进一步攻击,倒像是为了打击任何敢于怀疑美国超级地位的念头,粉碎任何怀疑美国将主导世界未来的想法。因此,伊拉克战争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证明美国仍然是历史进程的“定调者”。

  打伊拉克在美国看来如“探囊取物”。伊拉克战争持续了将近9年,虽然死亡人数远比不上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但后果却超乎了美国人的想象。安德鲁·巴塞维奇说,伊战几乎将美国在二战中辛苦积攒下来的道德和政治资本败光了。

  伊战之后,未来的世界或许将再也见不到“Made in USA(美国制造)”这个牌子。美国人对“世界是平的”的热情迅速下降。正当美国在忙于战争的时候,新兴经济体开始崛起。在美国国内,美国人对市场经济的崇拜催生了金融腐败,最终导致了“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

  伊战不仅透支了美国的国力,也将透支美国的自信。伊战或许让美国看到了武力的局限性。美国在利比亚行动中的所作所为或许说明,美国政府已经在国际关系中减少使用武力。美国在针对卡扎菲政权的军事行动中不再像以前那样一马当先,而是始终处于“配角”地位。美国或许已经明白,战争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战争并不划算。

  实际上,二战之后的几十年,战争没有改变任何国家的边界,战争也没有迫使任何国家从地球上消失。朝鲜战争造成近100万人死亡,却以双方回到战争开始的地方而告终,造成65万人死亡的两伊战争以及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战争都是同样的结果,以色列1967年发动的第三次中东战争,虽然夺取了不少土地,却从来没有获得真正的和平。在历史上,财富来源于土地,战争能够获利。如今,财富来源于贸易,战争只能带来伤痛。这或许就是为何战争和冲突越来越遭人唾弃,和平和发展越来越成为潮流的原因。





http://mil.gmw.cn/2011-12/22/content_3230649.htm
思路广啊  为了说明自己是boss 搞得自己差点在boss的位置上跌个跟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