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这辈子(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16:19:07
      评价慈禧太后这个人,得有个谱儿,也就是坐标系及参照物。这样才能有助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定论及定性的精确,否则容易扯得上天入地、没边没沿,将历史演变成很没谱儿的一件事。
    针对慈禧太后,这里我想立下一个三维坐标系:第一,女人;第二;最高执政;第三,改革者。围绕这个坐标系,我们才能在其内部找到合适的参照,并相应地对慈禧太后作出比较靠谱的评价。
    从感情上讲,我不太喜欢慈禧太后。从理智上讲,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标杆人物,甚至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往前,大名鼎鼎的武则天也只能置入第一第二两个坐标轴内,与第三个坐标轴无缘。特别是这里所谓的改革,并不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那种自身文化体系内部的改革,而是面对异质文明、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所做的哲学文化上的突破。一句话,慈禧太后主导的改革,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如果把文化分作三层,第一层、也就是最外一层是物质技术,第二层是制度组织,第三层、也就是核心的一层是价值灵魂的话,老佛爷先洋务、后维新、最后宪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版本的摸着石头过河,且一度摸到了河的最深处。
本文选自《休闲读品•天下》2011年第三辑:慈禧这辈子
      评价慈禧太后这个人,得有个谱儿,也就是坐标系及参照物。这样才能有助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定论及定性的精确,否则容易扯得上天入地、没边没沿,将历史演变成很没谱儿的一件事。
    针对慈禧太后,这里我想立下一个三维坐标系:第一,女人;第二;最高执政;第三,改革者。围绕这个坐标系,我们才能在其内部找到合适的参照,并相应地对慈禧太后作出比较靠谱的评价。
    从感情上讲,我不太喜欢慈禧太后。从理智上讲,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标杆人物,甚至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往前,大名鼎鼎的武则天也只能置入第一第二两个坐标轴内,与第三个坐标轴无缘。特别是这里所谓的改革,并不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那种自身文化体系内部的改革,而是面对异质文明、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所做的哲学文化上的突破。一句话,慈禧太后主导的改革,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如果把文化分作三层,第一层、也就是最外一层是物质技术,第二层是制度组织,第三层、也就是核心的一层是价值灵魂的话,老佛爷先洋务、后维新、最后宪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版本的摸着石头过河,且一度摸到了河的最深处。
本文选自《休闲读品•天下》2011年第三辑:慈禧这辈子
     老佛爷她老公——咸丰皇帝活着时常说的一句话是:我大清尚有人耶?
    有,这个人就是他老婆懿贵妃,他死之后的慈禧太后,在他之后执掌中国政权将近半个世纪。
    慈禧太后,芳名叶赫那拉•杏贞,小名杏儿。少数民族——满洲镶蓝旗人,后改隶镶黄。八旗也是分等级的:上三下五。镶黄、正黄、正白乃上三旗;正红、镶红、正蓝、镶蓝、镶白乃下五旗。1861年,也就是咸丰死的那一年,升级为太后的杏贞做了帘子后的国家领导人,就开了后门,把自家的旗籍成分做了涂改,由下五混进了上三!
    陈胜揭竿而起时吼曰:“壮士不死则已,死则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放到慈禧太后这里,则可以变成这样:“女士不嫁则已,嫁则嫁皇帝耳,贵妃太后宁有种乎?”
    没有!
    而且这种还可以涂改的。
    这些都可以归属励志篇吧?
    1835年11月29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杏贞出生。出生圣地,北京西四牌楼劈材胡同。她爹,时任吏部二等笔帖式。在满洲贵族那里,这算个不起眼的小官了。可是放现在没有背景的大学生眼里,这可是组织部里的公务员了,招人羡慕。女儿进宫前,这父亲做到了山西归绥道。待1852年(咸丰二年)女儿一进宫,女婿就给了他一个肥缺——安徽宁池太广道(府衙在芜湖)。民间俗语云:只有享不起的福,没有受不起的罪。可能是女儿带来的福气,当爹的消受不起。1853年(咸丰三年)太平天国攻克武汉三镇,沿长江直下,江西、安徽告急,所过之处,当地大小领导都跑,惠征当然也跑,也许是咸丰帝六亲不认,也许是女儿还没有得宠,总之,老丈人的官被女婿罢免,郁闷死,终年49岁。1862年(同治元年),已做了实质上的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女儿,追封父亲为三等承恩公。恩诏颁下,由慈禧的大弟照祥袭爵,但两年之后照祥也死了。慈禧的二弟桂祥继承父兄的班,人称桂公或者桂爷,这位就是慈禧的娘家代表了。
    杏贞4岁时开始在家馆读书写字,一直读到14岁,人称美才少女。1851年(咸丰元年),17岁的杏贞被组织上选为秀女。1852年(咸丰二年),18岁的杏贞被她的老公、大清最高领导咸丰封为兰贵人,入宫进驻储秀宫。贵人职称偏低。清制,皇帝老婆共有八级。第一级皇后,第二级皇贵妃,第三级贵妃,第四级妃,第五级嫔,第六级是贵人,第七级常在,第八级答应。据张鸣教授说,他们人民大学也是这样搞的,从讲师到教授划拉出十三级,比皇宫里还多了五级,可见大学之大。兰贵人这算是第六级吧,起点不高。不过事在人为,贵人明白,既然不能一步登天,那就一级一级的往上爬吧,大学教授也都是这样搞的嘛。
1854年(咸丰四年),由于长得好兼干得好——用普通话来讲,乃是以美色得宠;按野史讲,是用金钱买通内侍,让他们引导咸丰走近圆明园的“桐荫深处”,杏贞其时正在那儿大唱超女海选之类的小曲,于是咸丰就被钓上了。
    一般人喜欢渲染这样的故事,前一个故事是想说明,做女人,没有美色不行;后一个故事是想说明,做女人,光有美色不行,还得有心计。但是,中国传统语境下,女人有美色,就是一桩原罪了,再有些心计,吓,铁定不是好人了。总之,长得美,大家还可以原谅,但是美而有心计,就没法原谅了。总的导向,似乎大家都喜欢没心没肺的女人,比如咸丰皇后孝贞(后来的慈安太后)那样,头发长见识短,容易被人哄弄的。可是,男权社会里,女人本就弱势,再让她们集体智障,难免让人怀疑,不是中国男人集体有些衰,就是中国男人集体有阴谋!
    杏贞在后宫的弱智堆里,有些貌美,有些心计,有些气盛,认得几个字,书法美术都不错,这就是很好的资本了。就看运作资本的能力了。
    不管怎么说吧,第一次资本运作成功,杏贞晋了一级,被提拔为懿嫔。
    1856年(咸丰六年),懿嫔生子,政绩突出。这下资本更加雄厚了。
    说来也怪,咸丰皇帝后宫守着一堆女人,却近乎颗粒不收。1855年(咸丰五年),丽嫔他他拉氏生个闺女,这是咸丰唯一的女儿,后封荣安固伦公主,这公主于1873年(同治十二年)下嫁,第二年就逝世了,满打满算活了20年;1858(咸丰八年),玫贵人徐佳氏生下一个皇子,这孩子更可怜,没等起上名字就死了,后来被追封为悯郡王。总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就懿嫔生了个儿子,且活了下来。皇位后继有人,喜得咸丰诵诗云:“庶慰在天六年望,更欣率土万斯人”。高兴之余,当然是提拔孩子他娘,由懿嫔升级为懿妃。 
    1857年(咸丰七年),懿妃第三次晋级,是为懿贵妃。由于前面没有皇贵妃,懿贵妃就算是第二把交椅了,仅次于皇后。是年,杏贞23岁(注:咱这里恪守传统,用的都是虚岁)。这是典型的母以子贵吧。
    站在女人的角度,嫁到皇宫里,幸耶不幸耶?
    所嫁皇帝集中了诸多皇帝身上的弊病,且寿命不长,幸耶不幸耶?
    给皇帝生了唯一的皇子,但其寿命同样不长,幸耶不幸耶?
本文选自《休闲读品•天下》2011年第三辑:慈禧这辈子
一句话,慈禧太后主导的改革,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这个扯的太大了,洋务运动是地方督抚和中央少数人(如恭王、文祥)主导的。清末新政是被逼的,被全国舆论逼,被开明大臣逼(保守派全被庚子国难给清理了)、被形势逼,到了日俄战争之后,更是形势所迫,毛子都有斯托雷平改革了,他那拉氏也不能不大改了!


他那拉氏在洋务运动期间,最高明的一手就是放清流狗出去要洋务派,牵制洋务派,她老自己稳坐钓鱼台,绝对是君王之术,甚至比我朝太祖整人大帝玩的还娴熟。
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这个人应该是李文忠公!


清流党、义和团、庚子赔款
清流党——作用是牵制洋务派
义和团——真正祸害中国洋人没杀死几个,但是西药房、电线杆、铁路到时扒了不少,杀了很对对中国进步还有慈善事业做出过贡献的传教士
庚子赔款——欠了一屁股债

要说清流多少还促进了反腐倡廉不能一棍子打死,后两个则是世界笑话,中国悲剧!

他那拉氏在洋务运动期间,最高明的一手就是放清流狗出去要洋务派,牵制洋务派,她老自己稳坐钓鱼台,绝对是君王之术,甚至比我朝太祖整人大帝玩的还娴熟。
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这个人应该是李文忠公!


清流党、义和团、庚子赔款
清流党——作用是牵制洋务派
义和团——真正祸害中国洋人没杀死几个,但是西药房、电线杆、铁路到时扒了不少,杀了很对对中国进步还有慈善事业做出过贡献的传教士
庚子赔款——欠了一屁股债

要说清流多少还促进了反腐倡廉不能一棍子打死,后两个则是世界笑话,中国悲剧!


楼上少污蔑我大清圣母皇太后
晚清奸臣当道,群魔乱舞,若非圣母皇太后殚精竭虑,苦撑危局,力挽狂澜,早亡国灭种多时,真当洋人是天使下凡么?
所谓洋务派,无非挟洋自重,狐假虎威。卖天朝之祖产,换洋大人恩赐几杆洋枪,若不以清流节制,洋务派“各为其主”,中国势必四分五裂。慈禧太后她老人家就是从清理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保守派出头的,何来迂腐保守
改革者,诸事纷杂,矛盾错综,人人各怀鬼胎,岂是尔等以为登高一呼即可。
那些个维新人士,厚颜寡耻,为自身权势名利,不择手段。慈禧早就高瞻远瞩:不怕做错事,就怕用错人。鼓励光绪帝大胆尝试,可谓用心良苦。无奈那些维新小人哪里是为了中华富强,心中只有名利二字,实事不做,争权夺利倒是积极,党同伐异,致使朝廷四分五裂,不可收拾。光绪帝年轻识浅,不辨奸邪,若非慈禧干预,不知要成什么烂摊子。那康有为见事不谐,竟然上书“五国共治”中国的奏折,为一己之私,提出匪夷所思的瓜分中国的方案。又可笑那梁启超,脚底抹油逃往日本,在日本又大放厥词,胡编乱造慈禧挪用北洋军费,导致甲午战败的谣言,自己人在日本,托庇天皇翼下,还敢指责中国抗日不利。这维新派的人品可见一斑。说起来,日本倒是大力支持中国维新派,就是唯恐中国不乱
至于义和拳的兴起,又不是慈禧找人组织的。乃是西洋在中国传教,中国教民抱团仗势欺人,余众为自保也结成团伙相抗。慈禧莫非要站在教民这边?若果真如此,洋教必然势力大涨,教产膨胀,吞并土地田产,垄断商业买卖,后果如何?
义和团运动绝非毫无意义,若非教民,其实主要也是中国人教民,有了这次血的教训,知道耶稣不是万能的,不能时时刻刻是他们的护身符,有所收敛的话。中国今天很可能就是一个比绿教还纯净的宗教国家。大家很清楚,中国人思想上虽然不是虔诚者,但却是对利益却算得很清楚,见入教可以为所欲为,还不蜂拥而至。
有人还好意思提庚子赔款,是哪几个省未战先降,鼓吹“东南互保”,致使京津孤军作战。
庚子赔款是一败涂地之下的无可奈何,这都要批评,那俄国所在的协约国集团节节胜利形势下,俄国“布列斯条约”赔款60亿,割让百万平方公里土地又怎么说?

楼上少污蔑我大清圣母皇太后
晚清奸臣当道,群魔乱舞,若非圣母皇太后殚精竭虑,苦撑危局,力挽狂澜,早亡国灭种多时,真当洋人是天使下凡么?
所谓洋务派,无非挟洋自重,狐假虎威。卖天朝之祖产,换洋大人恩赐几杆洋枪,若不以清流节制,洋务派“各为其主”,中国势必四分五裂。慈禧太后她老人家就是从清理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保守派出头的,何来迂腐保守
改革者,诸事纷杂,矛盾错综,人人各怀鬼胎,岂是尔等以为登高一呼即可。
那些个维新人士,厚颜寡耻,为自身权势名利,不择手段。慈禧早就高瞻远瞩:不怕做错事,就怕用错人。鼓励光绪帝大胆尝试,可谓用心良苦。无奈那些维新小人哪里是为了中华富强,心中只有名利二字,实事不做,争权夺利倒是积极,党同伐异,致使朝廷四分五裂,不可收拾。光绪帝年轻识浅,不辨奸邪,若非慈禧干预,不知要成什么烂摊子。那康有为见事不谐,竟然上书“五国共治”中国的奏折,为一己之私,提出匪夷所思的瓜分中国的方案。又可笑那梁启超,脚底抹油逃往日本,在日本又大放厥词,胡编乱造慈禧挪用北洋军费,导致甲午战败的谣言,自己人在日本,托庇天皇翼下,还敢指责中国抗日不利。这维新派的人品可见一斑。说起来,日本倒是大力支持中国维新派,就是唯恐中国不乱
至于义和拳的兴起,又不是慈禧找人组织的。乃是西洋在中国传教,中国教民抱团仗势欺人,余众为自保也结成团伙相抗。慈禧莫非要站在教民这边?若果真如此,洋教必然势力大涨,教产膨胀,吞并土地田产,垄断商业买卖,后果如何?
义和团运动绝非毫无意义,若非教民,其实主要也是中国人教民,有了这次血的教训,知道耶稣不是万能的,不能时时刻刻是他们的护身符,有所收敛的话。中国今天很可能就是一个比绿教还纯净的宗教国家。大家很清楚,中国人思想上虽然不是虔诚者,但却是对利益却算得很清楚,见入教可以为所欲为,还不蜂拥而至。
有人还好意思提庚子赔款,是哪几个省未战先降,鼓吹“东南互保”,致使京津孤军作战。
庚子赔款是一败涂地之下的无可奈何,这都要批评,那俄国所在的协约国集团节节胜利形势下,俄国“布列斯条约”赔款60亿,割让百万平方公里土地又怎么说?
      一个女人的幸福,与她所嫁的男人息息相关。
    慈禧太后现在的亲友团——那根正(原名叶赫那拉•根正)说他们家这位皇帝姑爷:“除了是一个病殃子外,懦弱无能是他一生的写照”。当然了,亲友团还有一句没有在这里说,除了懦弱无能,这个病殃子还跟诸多皇帝一样,纵情声色。
    没办法,后宫多娇,令无数皇帝竞折腰。皇帝不纵,也对不起恁多娇不是?
    咸丰皇帝,清文宗(1831-1861),爱新觉罗•奕詝,道光皇帝的第四个儿子,1850-1861年在位。
    比起前朝,清帝国在选择接班人时至少遵循了一定程度上的择优录取原则。鉴于嫡长子继位制的诸多毛病,雍正作过如下改革:一个是秘密立储,一个是择优不择长。前一个没问题,后一个就有些问题了:到底什么是优?优要不要与时俱进?总之,它本就是一件见仁见智的事,全看老子的口味儿了。
    道光共九子:大阿哥奕纬,二阿哥奕纲,三阿哥奕继,四阿哥奕詝,五阿哥奕誴,六阿哥奕訢,七阿哥奕譞,八阿哥奕詥,九阿哥奕譓。
    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65岁的道光开始考虑秘密立储问题。由于早夭、过继、年龄、潜质等诸多因素,9个候选人中,道光实际能选的只有老四与老六:老四奕詝当时16岁,老六奕訢当时15岁。
    按后来的历史发展以及老六的禀性,也许大家会认为,老六才是皇位继承人的最佳人选。但道光不这么看,他在老四与老六之间有些犹豫不定。当然他最后确定的是老四,中间经过了三次测试:
    第一次,诸皇子校猎南苑,结果老六获禽最多,老四却未发一矢,问之,就把他老师、山东大儒杜受田预先教的那套背了出来:“时方春和,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且不想以弓马一技之长与诸弟相争也。”这套以德治兽、孝悌皆具的假话哄得道光乐开了花,说:“是真君子之度也!”打猎的过程中,老六发现四哥不动手,策马到跟前慰问过的,这兄长给弟弟的回复是:我这两天身体不得劲儿,不敢骑着马跑来跑去的。看看,这位老四,不管跟老爹还是跟老弟,说假话都不带眨眼的!
    第二次,道光弄了两个盒子,一个金制、一个木制,金制的雕着龙,金光闪闪的;木制的刻着麒麟,漆得油黑发亮。道光让兄弟两个各挑一个。老四说:六弟先挑吧。老六听了,好像没听过儒家炮制的孔融让梨故事似的,下手就把金盒抓到了自己手里。老六手里抓获的是金盒,屁股底下失去的却是龙椅,最后只混个恭亲王的名号。这跟他的老师、来自四川的卓秉恬不会教授学生儒术有直接的关系!
    第三次,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道光生病,觉得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希望最后决定一下人选,遂召二皇子入对。二皇子都知道这是最后一次机会了,所以各请命于其师,卓秉恬对自己的学生说:“上如有所垂询,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老师知道自己的学生聪明伶俐,学问优长,所以叫他发挥特长。杜受田对自己的学生说:“阿哥如条陈时政,智识万不敌六爷。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将不久于此位,阿哥惟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诚而已。”这老师知道自己的学生笨,只好因材施教,教他以孝藏拙。
    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当道光托付后事的时候,老六在一旁指点江山,粪土当年万户候,好像在参加国际大专辩论赛似的。老四则在一旁撅着屁股只管哭,不但哭得老六没法说下去了,还哭得道光也掉了泪。于是乎,老四就被立作接班人了。
    老四的帝位就是这样来的。凭这种坑蒙拐骗的儒术,面对中国四亿愚民,还好对付。问题是,从道光开始,清政府就面临了全新的文明及全新的敌人,也就是所谓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不好对付啊!
道光对付不了,任上发生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郁闷死。咸丰也对付不了,任上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他比他爹还要不堪,不遵守国际游戏规则,终于引狼入室,把英法联军引到了北京,自己却带着老婆孩子撒腿就跑。
    值得表扬的是,身为老婆之一的懿贵妃当时反对领导先跑。她说:“皇上在京,可以镇慑一切,圣驾若行,宗庙无主,恐为夷人踏毁。昔周室东迁,天子蒙尘,永为后世之羞。今若遽弃京城而去,辱莫甚焉!”
    由此可以看出,懿贵妃身为女人,比老公素质高了那么一截。只可惜,也仅是年轻时候的灵感一闪,或者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或者是无知无畏(直到今天,中国的诸多民族愤青还是处于这种状态)。因为八国联军进中国时,她上演了同样的一出,身为领导的她也先跑了!
    面对完全陌生的异质文明,反省可能是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时半会、更不是一个人所能搞掂的。但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大清从上到下基本就没什么反省。臣民们不反省也就罢了,领导也不反省,所以历史就只好重演了。咸丰上任之初,好歹下过两个罪己诏,后来发现罪己顶个球,就不再玩这把戏了,初登宝座的奋发向上没有了,开始纵情声色,并且把主意打到了汉家女儿身上。清室家法是极严的,入关之初,顺治帝之母孝庄怕福临被汉家女儿所诱,专门在宫门外竖二块铁牌,上书“敢以小脚女子入此门者斩”。也不知他们是怕小脚,还是怕汉女,总之,小脚的汉家女人成了满族皇帝的禁果。既是禁果,便分外甜了。皇帝前辈们,就是乾隆先生也仅是在南巡的时候在外面偷偷吃个野食,没成想咸丰先生敢于在这方面进行改革与突破,当然,主意还是由大臣们出的,说什么天下多事,圆明园地在郊外,内侍不够用,亲近左右也不能周全,不如雇些民间妇女入内打更,巡逻寝室四周,更番为役,皇帝就安全了。咸丰一听,妙极,马上弄进几十个汉家女子,每晚抽三位轮值寝宫之外,人手一梆铃,专供敲更。据说敲得最好的四位被咸丰赐曰牡丹春、杏花春、武陵春(另有一说称陀罗春)、海棠春,是为四春(除此之外,据说咸丰还特钟情一位汉族小寡妇)。天知道她们是如何敲的,敲来敲去,咸丰本来就病病歪歪的身子就更病歪了。于是就吃春药。吃春药吃坏了,御医建议他饮鹿血,借以补阳。于是圆明园里又养上了百只小鹿,专供领导喝血补精备敲更。
    面对这样一个老公,年轻气盛的杏贞大大的不爽。史载,杏贞受咸丰宠幸,有人吃她的醋;咸丰坐拥诸春,她也吃别人的醋;拉着孝贞皇后规劝一下皇帝吧,孝贞反而劝她宽容厚道,勿生嫉妒。这个皇后真没劲儿。
    咸丰北上抗夷的时候,没来得及带上那些鹿,身体就更差了。国事更是不堪,咸丰就有些破罐破摔。唱戏听曲,打猎泡妞,吃喝玩乐,甚至抽大烟,一样都不少。更不堪的是,这主子自此之后再也不敢回北京了,甚至恭亲王有可能取而代之他也不怕了。他就怕:回到北京后,夷人还来找麻烦咋办?还想公使驻京、亲递国书并且不叩头咋办?以至于那根正骂咸丰:“祖宗的脸面都让他丢尽了!”
    不只是脸面,命都丢了。
    1861年8月22日(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凌晨,大清第七代皇帝咸丰逝于热河(现承德)避暑山庄,也是郁闷死。享年31岁。①
    电影《戏说慈禧》在描写小寡妇的寡居生活时,曾给了这么一组镜头:太后的妹妹婉贞嫁给七王爷奕譞做了福晋,进宫去看太后。慈禧坐在床边,抚摩着床单说:“你和老七早上起来,床单一定是皱的。而我的却是平整的。我才29岁……”
    虽然有些戏说,但“床单不皱”对慈禧来讲应该是一个问题。虽然有关太后有喜的各种野史传说不断,但她毕竟不是武则天那样的女权主义者,敢于公开圈养诸多面首帅哥,供自己玩乐的!
    驻法公使裕庚的女儿德龄在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父亲任期届满之后随全家回到中国,在庆亲王奕劻的引荐下,和妹妹容龄一起进宫,成为慈禧太后的御前女官。在她的回忆录《紫禁城的黄昏》里,曾详尽描述逢到咸丰忌日,老寡妇就要不高兴一阵子:“这段时期,太后的一门心思全用在了已故的咸丰皇帝的身上,整天愁绪满怀,郁郁寡欢。我们所有的人都倍加小心,生怕惹她生气。她更加爱挑剔、易发怒,对谁都不说话,终日独自饮泣,不能自已。我有些不懂,为什么咸丰皇帝死了这么多年,太后还要如此悲痛不已。七月整整一个月中,所有女官都不准穿颜色鲜艳的衣服。我们大家穿的不是深蓝就是浅蓝,太后自己则一直穿着黑颜色的衣服,就连手帕也是黑色的。通常每月朔望要开演的戏院,在七月也一概关张。没有音乐,每件事情都在庄严肃穆中默默进行。事实上,整个宫廷都笼罩在深深的悲痛之中。”
    看样子,对孩子他爹感情还挺深的。虽然人品资质都不咋地,但聊胜于无啊!
本文选自《休闲读品•天下》2011年第三辑:慈禧这辈子
     咸丰死后,其唯一的儿子,6岁的载淳继位,年号祺祥。
作为载淳的亲生母亲,慈禧应该很满意了吧。虽然失去了丈夫,但收获了儿子。而且这儿子连个竞争对手都没有,直接上位了。
小皇帝登基后,谕内阁给两个娘上了尊号:孝贞皇后钮祜禄氏升级为母后皇太后,懿贵妃叶赫那拉氏升级为圣母皇太后;前者住到了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的东暖阁,后者住到了西暖阁,所以又有了东太后与西太后的俗称。一个月之后,儿皇帝又谕内阁,给两个娘上了徽号,前者为慈安,后者为慈禧。
不过,慈禧心里也有不爽的地方。
第一,咸丰之前差点把慈禧先行除掉,也就是行钩弋夫人之典。钩弋夫人,汉武帝的宠姬,汉昭帝弗陵的母亲。弗陵聪明可爱,汉武帝晚年希望选他为皇帝接班人。但弗陵年少,其母却青春正盛,汉武帝担心自己死后钩弋夫人以子专权,让汉家天下再出一个吕后什么的,所以狠了狠心,下诏赐其死了。有些版本,认为是咸丰主动想起了钩弋夫人之典;有些版本,认为是肃顺启发咸丰想到的,咸丰最后心软没下手,反而酒后泄露给了老婆。
第二,咸丰死后,以肃顺为首的赞襄政务八大臣欺负人家孤儿寡母。
肃顺(1816-1861),满洲镶蓝旗人,爱新觉罗氏,字雨亭,又字豫亭、裕亭。清太祖努尔哈赤之侄济尔哈朗的七世孙。父亲和硕郑亲王乌尔恭额是济尔哈朗的第十二代王爵继承人。乌尔恭额有正老婆(嫡福晋)一人,副老婆(侧福晋)两人,副副老婆(庶福晋)五人。八个老婆共生八子。正老婆无子,副老婆各有一子,但只有排行老三的端华长大成人,所以继承了父亲的爵位,是为郑亲王。肃顺是副副老婆生的,排行老六,妾婢之子,只落个闲散宗室。
此前,咸丰御前重用着两位宗室庸人,一个是郑亲王端华,肃顺的三哥,郑亲王第十三代掌爵人。一个是怡亲王载垣,康熙帝第十三子允祥的五世孙。两个亲王虽然兼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官与衔,但是在内忧外患的局势中,这些官衔也让他们难受:“苦于汉文不甚通达,且自觉才短,对于咸丰帝的意见,多不能发展,知肃顺习汉文,又多知风俗利病,遂合荐其才可大用。”于是肃顺也成了咸丰的骨干大臣。君臣四个形成了这样的官态链:端华听肃顺的,载垣听端华的,而咸丰听端华、肃顺、载垣等三人的。那么肃顺到底有什么本事呢?或者说什么叫“习汉文”、“知风俗利病”呢?
所谓的习汉文,首先是熟悉汉文的意思。但是肃顺除了习汉文,更习汉人。他说:“满人暮气深,非重用汉人,不能已乱。”他说:“咱们旗人混蛋多,懂得什么。”“满人糊涂不通,不能为国家出力,惟知要钱耳。”这些话总结起来,意思有两个。第一,长期处于特权状态的满人旗人,都沦为混蛋兼糊涂蛋了。正因了民间那句话,权力让人智商退化。第二,值此乱世之秋,我们满人就别出头露面出乖露丑了,让汉人替咱维护江山社稷吧。众所周知,满洲入关后,政权运行首崇满人。顺治时期规定,各部院衙门堂司,悉令满人掌印。六部虽设满汉尚书各一人,但满人掌实权。康熙中期将理藩院中的汉人尽行裁去,独存满人;督抚中汉人十无一二。乾隆时期巡抚满汉各半,但总督仍无一汉人。至于高级武职,汉人更是不得沾边。据《清朝野史大观》载,大清宫内有专供满臣阅看的立碑:“大略本朝君临汉土,汉人虽悉为臣仆,然究非同族。今虽用汉人为大臣,然不过用以羁縻之而已。我子孙须时时省记此意,不可轻授汉人以大权,但可使供奔走之役云云。”②如此说来,中原乃满洲的殖民地而已,偶而用个汉人,也叫以汉治汉!咸丰时期,中原又面临着被西人殖民的风险。两害相较取其轻,肃顺知道,不重用汉人是不行了,否则西人进入中原,意味着满人退出中原。所以他力主破除满汉观念,重用汉人。曾国藩、胡林冀、左宗棠、郭嵩焘等都得到了肃顺的推崇、提拔、重用和维护。
所谓的“知风俗利病”,也就是肃顺早年做闲散宗室时在市井上混过,“习知京师五城诸坊利病”。据说肃顺整日在街上晃荡,“好为侠邪游,惟酒食鹰犬是务”。到了冬天,他会盘着辫子,反披羊皮大褂,牵狗走街头。当然,表面上是个混子,实质上却是个有心人,否则京师五城诸坊利病,他是不会习知的。而且这哥们儿还有一利:“接人一面,终身能道其形貌;治一案牍,经年能举其词。”可能太熟悉这个社会了,所以第一次蒙咸丰帝召见时,他就提出了乱世用重典,颇得皇帝的欢心。于是以肃顺为核心,形成了所谓的肃党。肃顺坐大之后,在乱世用重典方面,玩了些大手笔。第一,在“戊午科场案”中坚持力斩大学士、主考官柏葰。第二,对外持强硬态度,坚持力斩主和派、前大学士耆英。
柏葰、耆英之死是否有助于帝国内政的进步与帝国外事的成功呢?否。别说杀两个大腕了,就是把帝国官员全部杀完,也无济于事。帝国内忧是所有封建统治者解决不了的,那是个周期率问题。制度不转型,文化不改良,再重典也不行。帝国外患是大清末世统治者解决不了的,西风压倒东风那是一定的。因为西风是涅磐文化,有哲学的突破,有境界的提升;东风是蝉蜕文化,只有轮回,顶多蜕个皮。凤不战胜蝉,天理何在?
咸丰临终时,朝廷的政治势力分作两大股:一股在承德,核心力量就是咸丰临终任命的赞襄政务八大臣: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他们以肃顺为首,可称作“承德集团”。另一股在北京,以恭亲王奕訢为首,其背后的力量有军机大臣、户部左侍郎文祥;奕訢老丈人、大学士桂良;内务府大臣宝鋆;户部尚书周祖培等。除此之外,还有自家兄弟一大堆——老五惇亲王奕誴、老七醇郡王奕譞、老八钟郡王奕詥、老九孚郡王奕譓等,可称“北京集团”。
咸丰临终前做了三件事:第一件,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第二件,命御前大臣载垣、端华、景寿,大学士肃顺和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第三件,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慈禧代掌)。顾命大臣拟旨后要上盖“御赏”印章,下盖“同道堂”印章。这也算大清版的三权分立吧,顾命八大臣、钮祜禄氏、小皇帝,各占一权,却没有“北京集团”的戏。
大清版的三权分立并不均衡,因为它事实上就是两极:八大臣一极,孤儿寡母们一极。所以八大臣同两宫太后之间很快发生了矛盾。矛盾的核心就是一个字:权!当然从个人好恶方面来讲,慈禧与肃顺之间早就互相看不惯了:一是当年跟着老公巡幸木兰时,懿贵妃坐的那破车忒难受,娇娇媚媚地跟肃六爷要求好一些的车辆时,这六爷居然直愣愣地说,兵慌马乱的,我哪顾得上这些事啊。二是咸丰与肃顺差点对懿贵妃行钩弋夫人之典,咸丰酒后还透露给了老婆。三是咸丰刚死,这肃老六就不把贵妃放在眼里了,而且在东西两太后之间抬高东风贬低西风。是可忍孰不可忍?想来想去,只有联手小叔子恭亲王奕訢了。
在爱新觉罗家,奕訢还算是个人才!
道光临死前立老四奕詝做皇帝,只是相中了他炒作出来的仁孝,至于才华,那还是老六奕訢文武双全,勇谋兼备。中国传统,以德治国,所以道光最终没选老六。但是内心里觉得老六受了委屈,所以当年秘密立储时搞的是一纸两谕:皇四子奕詝立为太子,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
皇四子成功后,给老六亲王的封号前加了个“恭”字,意思很明白:老六,虽然你有的是才华,但是在我面前,你得夹着尾巴恭着点儿。
老六不夹尾巴也不行。因为做了皇帝的老四仅让老六负责一些礼仪性的工作。1853年(咸丰三年),太平天国北伐了,形势危急,咸丰帝这才想到重用老六,任命他署理领侍卫内大臣,相当于皇帝近卫队队长,领导的全是上三旗中的优秀武术青年。稍后,咸丰干脆破了祖例,命老六在军机大臣上行走。由于军机大臣相当于事实上的宰相,所以清制规定,皇子或者亲王不得担任军机大臣。特例只有两个,一个是雍正初设军机处时让自己最亲爱的十三老弟允祥入值军机,一个是嘉庆因白莲教起义而让成亲王永瑆暂时入值军机。咸丰这次打破祖制让老六入军机,第一是由于国内政局危机,太平天国声势日甚一日。第二是左看右看,满人里愣是挑不出几个人材来,奕訢算是满人中的尖子了,再不用,我大清尚有人耶?1855年(咸丰五年)太平军北伐失败,咸丰对有功人员大加封赏,恭亲王奕訢当然也不例外,小子就犯了原先的老毛病,动不动像个小保安似的我骄傲,乘生母生病期间(咸丰生母早逝,咸丰本人是由奕訢生母抚养成人的),逼老四封她为皇太后。最后,他成功了,可是兄弟感情更差了。其母死后,没等丧事办完,咸丰帝就找了个“于一切礼仪,多有疏略之处”的借口解除了奕訢的军机大臣、宗人府宗令、正黄旗满洲都统等职务,同时警告他“自知敬慎,勿再蹈愆尤”。兄弟感情破裂,老六又回家坐冷板凳去了。后来虽然又授予奕訢都统、内大臣等职务,但对奕訢来讲,也发挥不了什么才干。
慈禧当然知道老六的才气远远高于自己的老公。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后,就是她向咸丰帝力荐奕訢出山的,而在咸丰帝逃至避暑山庄后,奕訢更是不负众望,成功地把北京的烂摊子摆布得井井有条。最值得称道的应该是以下两条:第一,虽然英法联军还算“厚道”,跟中国历史上的夷人有些差别,既没有追到避暑山庄去,也没有在北京坐下称孤道寡。但是如果不是老六的周旋,不定局势怎么发展呢。第二,老六本人也很“厚道”。他明明知道前朝土木堡的故事——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因大明政府给的贡赏太少带兵内犯,明英宗北上亲征,不幸在土木堡被俘。廷臣为应急,联合奏请皇太后立英宗弟弟郕王即皇帝位,是为景帝,以第二年为景泰元年,英宗就此成了在异域政治避难的太上皇……老六愣是没让历史重演,取四哥而代之,真的挺厚道的。
现在,肃顺集团比老公在世时更排挤北京集团了,老六更委屈了。杏贞深深地明白: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她自然会想到老六,更会拉老六合作。
本文选自《休闲读品•天下》2011年第三辑:慈禧这辈子

鬼子六也没太大折腾的余地 景泰不是他学得的
咸丰死后的第三天,杏贞就与肃顺集团较量了一番。这一次较量关涉的是对大清版三权分立的解释与执行。八大臣的解释是:第一,皇帝的谕旨由王大臣拟订;第二,皇后只管钤印,不得改动;第三,臣下的奏折一律不进呈皇太后阅看。
慈禧太后一看恼了:耶,这不是叫我们做橡皮图章吗?虽然有些恼,但慈禧还是从容地道出了自己的意见:第一,皇帝的遗诏是派八大臣“赞襄一切政务”,赞襄就是从旁参赞襄助皇帝处理政务,而不是像顺治朝多尔衮摄政一样,直接代皇帝处理政务。第二,如今皇帝虽然年幼,不能担当政务,但先帝生前已做出安排,用“御赏”和“同道堂”二印代皇帝行使权力,并非将皇权全部委托给八大臣。你们八大臣的意见,不仅违反祖制,而且置先帝遗命于不顾,更置他所赐两宫太后御印于不顾。如此,你们不是在藐视皇权吗?肃顺等人一听,傻了,小寡妇说得句句在理啊。他们一傻,小寡妇乘势提出了自己的修正意见:今后章疏奏折依旧先行呈览,谕旨则由赞襄政务的八大臣拟进,经两宫皇太后和皇帝阅后,加盖两印以为凭信。所有一切应用朱笔处,均以此代之。尚书、侍郎、总督、巡抚之任用,先由八大臣提出名单,最后由两宫太后裁定。其他官员之任用,则由赞襄政务八大臣提出候选人数名,开列他们的履历、评语等,在皇帝面前抽签,最后需两宫太后认可才能正式任命。八个傻男人反驳不力,在第一轮较量中,败北。
虽然第一轮较量中占了上风,但慈禧并没有轻松,当务之急,她得与小叔子接上头。有关接头,有很多版本。不管哪个版本,恭亲王这会儿正着急呢,哥哥死了,自己这个做弟弟的没有进入赞襄之列不说,连去热河吊孝的权利都没有,只给了一个“恭理丧仪大臣”的名分,相于皇帝治丧委员会里一委员!他一再请求赴热河叩谒梓宫(皇帝的棺材),承德那边却不吐口,正请求的当口,看到两位嫂嫂对自己的热切呼唤,啥也不说了,他安排一下就化妆成萨满,急奔热河而去。
1861年9月5日(咸丰十一年八月初一),奕訢千里奔丧到了热河,八大臣一看人家兄弟已来了,就不好意思再拒绝了。于是,奕訢得以在哥哥的棺材前痛哭一顿。与此同时,慈禧那边派太监数次传话,要求单独召见奕訢“以探问京城被劫后情况”。于是叔嫂单独相见了。这一见就坏了,双方胸中各横了一根竹竿子。
奕訢回京了,承德的两极还在较量中,因为北京帮有人上折,要求太后垂帘听政,承德帮当然气急。双方一度吵得吓出小皇帝一裤腿尿来!慈禧虽然也气急,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八个爷们加到一块儿,不如一个小娘们有政治智慧。慈禧知道,小叔子远在北京,自己一个小寡妇,斗不过八个大男人,好女不吃眼前亏,就从了吧。于是她一百八十度大转变,暂且从了他们。八个傻男人,以为小寡妇们终于服劲了,八张脸笑成了八朵菊花。他们没想到,小寡妇已亲手拟定了关于政变的草诏,并着老七奕譞修改一下。为什么说是她亲拟的呢?理由很简单——错别字太多,大清一般官员,还真写不出这样的文件来:“八月十一日,朕召见载垣等。虽董元醇奏敬陈管见一折,请皇太后暂时权理朝正(政),数年后朕能亲理庶务,在(再)行归正(政)。又在亲王中简派一二人,令其辅弼。又在大臣中简派一二人充任师傅之任。以上三端,正合朕议(意)。虽我朝向无太后垂帘之仪,朕受大行皇考大行皇帝托付之重,何敢违祖宗旧制,此所为(谓)是(事)贵从权,面谕载垣等,著照所请传旨。该王大臣阳奉阴违,自行改写,敬(竟)敢抵赖,是成(诚)何心!该大臣看朕年幼,皇太后不明国事所至(致)。该王大臣如此胆大!又上年圣驾巡幸热河之议,据(俱)是载垣、端华、肃顺等三人之议。朕仰体圣心左右为难所至(致),在山庄升遐,该大臣讧驾垒垒(累累),抗旨之罪不可近(尽)数。求七兄弟改写。进成(城)后,在(再)传恭亲王总理赞襄正(政)务,是否求兄弟著议。”
如此看来,字写得正确与执政能力也没啥关系。相反,错别字越多,本事倒是越大。您倒是一个错别字都没有,但您更适合做小学语文教师不是?小寡妇虽然一堆别字,但是别字背后全是心机与手腕,背地里就这样张下了网,表面上却一直退却,故八大臣与两宫太后暂时合作愉快,他们决定,于10月26日(九月二十三),恭奉大行皇帝梓宫回京。
按照惯例,回京的方式应该是这样的:咸丰帝梓宫起运前,小皇帝作为唯一的孝子跪在灵车旁边,等候梓宫登上灵车。小皇帝恭送后,再抄小道赶赴当天梓宫停放的地方,恭候灵驾前来,再行奠礼。以后每天皆如此,直到京师。
慈禧以小皇帝年龄太小,经不起折腾为借口,找八大臣商议。八大臣没有多想,就对小皇帝行程作了变通:小皇帝在热河行宫恭送梓宫登上灵车之后,抄小道先行回京,所有梓宫沿途一切事宜,由睿亲王仁寿等敬觐办理,俟灵驾到京之日,皇上在东华门外跪迎。这样既累不着皇帝龙体,又可告慰大行皇帝在天之灵。
八个傻男人,前面既允许奕訢哭灵会嫂,这会儿又允许两宫太后与小皇帝先行回京,太厚道了。对他们来讲,也太致命了:第一,小皇帝与两宫太后可以提前几天到达京师,正好布置政变;第二,小皇帝、两宫皇太后与大行梓宫分开走,导致八大臣必须分成两批回京,载垣、端华护送两宫太后与小皇帝先行,肃顺等人则护送咸丰帝的梓宫垫后。八大臣被分隔,力量当然减少,更重要的是,载垣与端华虽然先期到京,但缺失了他们八人中的灵魂人物肃顺,应变能力大大降低!于是就悲剧了。
两宫太后及小皇帝于10月31日(九月二十八)抵达京郊。慈禧不待进城,即在郊外召见奕訢,商议具体步骤。
11月1日(九月二十九),两宫太后的轿子到达北京德胜门。按照筹划好的算盘,恭亲王奕訢带着大群王公官员前来迎接,两宫太后当场向众人哭诉八大臣无礼非臣、欺负她们孤儿寡母。这是双簧。北京集团群情激奋,要求太后治他们的罪。西太后故意问:“彼为赞襄王大臣,可径予治罪乎?”周祖培曰:“皇太后可降旨先令解任,再予拿问。”于是恭王奉上提前派人写好的治罪诏书,二位太后分别用印,这逮捕令就准备好了。
11月2日(九月三十),群臣朝会,恭王宣布拿问载垣、端华、肃顺等人的诏书,先期到京的载、端一时反应不过来,傻乎乎的质问:“我辈未入,诏从何来?”没人回答他们的问题,侍卫一拥而上,把两人拿下了。那边,肃顺刚到密云,睿亲王仁寿、醇郡王奕譞带了人马前去捉拿,破门而入,从床上把他捉住了。肃顺如梦方醒,跳骂道:“悔不该早治此婢!”押至宗人府,碰见载垣、端华二人,怒道:“若早从吾言,何至有今日!”二人无可奈何,答曰:“事已至此,还说什么!”据说,肃顺等人也曾密谋过在返京途中兵变,但由于多种原因,载垣没敢动手。八大臣也就玩完!
11月8日(十月初六),慈禧对八大臣做出了处分决定:载垣、端华自尽;肃顺斩立决;其余五人革职。可谓是一锅端掉。受株连的人不多,仅处分了与肃顺来往密切的六名官员和五名太监。为了显示自己的大度,慈禧宣布将肃顺等人家中抄得的书信及账簿统统“公开焚毁,毋庸呈览”。小寡妇有这样的气度着实让人惊叹!
中国历史上,这样漂亮的政变实属稀罕。
本文选自《休闲读品•天下》2011年第三辑:慈禧这辈子
政变成功后的第九天,也就是11月11日(十月初九),小皇帝在太和殿举行登基大典,年号由“祺祥”改为“同治”,以明年为同治元年。
所谓的同治,除了两宫同治、两宫与儿子同治之外,应该还有个叔嫂同治。这么一同治,就同治出个“同治中兴”,当然,也不乏相互之间的权力斗争。
政变一成功,首先是叔嫂坐地分赃。
慈禧刚开始并不小气,从政变成功后,接连下发了奖赏奕訢的谕旨:恭亲王奕訢著授为议政王,在军机处行走;著恭亲王补授宗人府宗令;著奕訢补授总管内务府大臣;著奕訢管理宗人府银库;赏赐奕訢亲王爵世袭罔替……奕訢也不傻,知道做官得低调,特别是亲王爵世袭罔替,他说什么也不敢接了,坚拒,据说拒得声泪俱下的。两宫太后没有办法,只好改赐亲王双俸,为此特颁上谕,加以表彰,并且声明这是暂时办法,等皇帝亲政后再行办理,恢复世袭罔替。
关于世袭罔替,截止到奕訢这个时候,大清立国近二百年,仅有九人受此封赏。除雍正朝怡亲王允祥外,其他八位均是开国元勋,前面说过,他们是顺治年间的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克勤郡王岳托、庄亲王硕塞和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等八王。人称铁帽子王!
可以这样说,政变成功后的头两个月里,慈禧太后对小叔子的轮番奖赏,能把人砸昏过去。不过慈禧没有发昏,她心里有谱儿。授予恭亲王奕訢“议政王”,一个“议”字,离摄政王多尔衮之“摄”字差了老远。虽然随后又令奕訢掌管军机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内务府、宗人府等重要部门,然而奕訢权力的行使,必须遵行帘子后面皇太后的允准,加盖两宫太后钤印才能生效。一句话,小叔子就是嫂嫂的助理。
只不过助着助着,小叔子会发现:这个嫂嫂不一般!
本文选自《休闲读品•天下》2011年第三辑:慈禧这辈子
集成在一个帖子里分段发布是很好么?这样看不便阅读。

肃顺其实不该死的,后来所谓的同光中兴,主要还是靠他重用那些汉臣起的头,如果与后来针对老六那样,撤他的职,冷藏一段时间,以后又用得着的机会再用他,可能会好一些。
欢迎楼主来到超大历史区。如果楼主有长篇连载发表,请仿照叶归根与哈揖两位网友,集中在一个主题内发表,便于网友搜索浏览和集中讨论,也便于提高帖子的点击率。谢谢你的合作!
毛头 发表于 2011-12-10 12:38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可以看出您对历史也很感兴趣啊 :handshake
观弈书童 发表于 2011-12-13 15:28
欢迎楼主来到超大历史区。如果楼主有长篇连载发表,请仿照叶归根与哈揖两位网友,集中在一个主题内发表,便 ...
好的  谢谢
对老佛爷没人说不?
一句话,慈禧太后主导的改革,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这句话,褒义好重,不怕闪到老太婆的腰么。。。。。。

开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主要力量来自西方,老太婆不过是被动应对罢了。。。。

至于她在应对过程中的表现,我觉得只是很符合她做为一个中国清朝实际统治者的身份而已。。。。。

他做的一些事情,也许是进步的,但无法阻止整个王朝被推翻的命运,裱糊匠的领头人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