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师”的一点感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4 17:55:40


这年头,“大师”是个时髦的词。

在网络上,常见各种讨论和感叹,我们这个时代怎么没有大师,怎样培养大师,或者民国时代,好多大师啊......诸如此类。

还有,相似的,关于培养杰出人才问题,令温家宝总理“刺痛”的“钱学森之问”等等。很多网友会谈到这个“钱学森之问”,这也算“大师”之问吧,许多人为此忧心忡忡状。

本以为这已经是老生常谈,不新鲜的话题了。结果刚才还看到这里一个帖子谈到“民国时代为何出那么多大师”云云。

尽管许多人,包括一些领导人对“大师”顶礼膜拜,充满向往,对“大师”灿若繁星的民国时代无限憧憬。不过,本人不以为然。

民国时期的“大师”,水平真的多高,以至于我们现在得保持仰望么?我看大多不见得。放在一个时代来看,那自然每个时代都有特出之人。学界有点著名学者,本来正常,随时都有。

要评价一个时代,不是看若干“大师”,得看总体的科教水平。民国时期,中国的科教水平如何呢?大家觉得那时很高么?甚至我们现在得仰望么?大家不难联想到那个时代的中国是怎样的状况,识文断字的人有多少...

这些问题,我想属于不必论证之列。

而且,民国时期的“大师”们,其学术水平,以现在的标准评价,大家觉得远超当今么?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吗?这里我说的并非知识的内容,这个随着时代的推移自然会不断积累更新,我是说学术水平,学术能力。

总之,本人是不相信“大师”们,至少当今常被列出名字的民国大师们,他们中的多数能把我等后辈都踩在脚下。

因为在一堆文盲中,识几个字,能把话说清楚的,就显得很特别了。一个出了许多“大师”的时代,是可疑的,不难让人联想到有文化的人一共才多少。

我想说,在当今,我们不需要追求“大师”,不需要追求出若干个名字闪着金光,拿这奖那奖炸药奖的“杰出人才”。我不觉得学术成就非要炸药奖来盖个章,我也不认为,中国更需要拿奖的大师,而不是实实在在的成果。

这种氛围,或者说刻意营造这种氛围,是错的,轻的说是不必要的,说的严重点,还有害。

我们不需要“大师”,那需要什么呢?我们需要“小师”,很多很多的“小师”。在文理工管、工农建交(不是银行)等各学科领域,各行各业,能踏踏实实在本职工作中干出点小成绩来的“小师”。

科研或学术领域,也并非多么特殊,一个科研工作者,在自己的岗位上,在实验室里,搞出一点实在的成果;一个文史工作者,在故纸堆中有了新发现,厘清了谬传已久的一段历史,就是对国家,对人民,甚至对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这种贡献,哪怕虽小,也是值得尊敬的荣誉。

同样的,不仅在学术界,一个技术工人,练就精湛的技艺,在生产中提出一点革新;或者一个经营管理者,在管理上有了一点创新,提高了效益;一个服务人员,在勤奋工作中还投入了自己的思考,用新的方法提高了服务效率;这些同样是对国家,对人民,甚至对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这种贡献,哪怕虽小,也是值得尊敬的荣誉。

我们就需要这样的“小师”,很多很多的“小师”,让我们成为这样的“小师”。这个时代,需要的是踏踏实实的“小师”。

而且,当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能够大量培养“小师”时,对憧憬“大师”的人们而言,也是好事。因为千百个“小师”中,不免会有成就大些的,这不就有“大师”了吗?

即使欲求“大师”,也要走“小师”道路。

依我看,新中国为“小师”们提供的成长环境,远好于民国时代,显然比民国时代要进步得多。

所以说,旨在培养“大师”的工程,长吁短叹呼唤“大师”的杂文家、时评家们,可以已矣。

至于,“大师”们的民国时代,让它永远成为历史吧。



这年头,“大师”是个时髦的词。

在网络上,常见各种讨论和感叹,我们这个时代怎么没有大师,怎样培养大师,或者民国时代,好多大师啊......诸如此类。

还有,相似的,关于培养杰出人才问题,令温家宝总理“刺痛”的“钱学森之问”等等。很多网友会谈到这个“钱学森之问”,这也算“大师”之问吧,许多人为此忧心忡忡状。

本以为这已经是老生常谈,不新鲜的话题了。结果刚才还看到这里一个帖子谈到“民国时代为何出那么多大师”云云。

尽管许多人,包括一些领导人对“大师”顶礼膜拜,充满向往,对“大师”灿若繁星的民国时代无限憧憬。不过,本人不以为然。

民国时期的“大师”,水平真的多高,以至于我们现在得保持仰望么?我看大多不见得。放在一个时代来看,那自然每个时代都有特出之人。学界有点著名学者,本来正常,随时都有。

要评价一个时代,不是看若干“大师”,得看总体的科教水平。民国时期,中国的科教水平如何呢?大家觉得那时很高么?甚至我们现在得仰望么?大家不难联想到那个时代的中国是怎样的状况,识文断字的人有多少...

这些问题,我想属于不必论证之列。

而且,民国时期的“大师”们,其学术水平,以现在的标准评价,大家觉得远超当今么?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吗?这里我说的并非知识的内容,这个随着时代的推移自然会不断积累更新,我是说学术水平,学术能力。

总之,本人是不相信“大师”们,至少当今常被列出名字的民国大师们,他们中的多数能把我等后辈都踩在脚下。

因为在一堆文盲中,识几个字,能把话说清楚的,就显得很特别了。一个出了许多“大师”的时代,是可疑的,不难让人联想到有文化的人一共才多少。

我想说,在当今,我们不需要追求“大师”,不需要追求出若干个名字闪着金光,拿这奖那奖炸药奖的“杰出人才”。我不觉得学术成就非要炸药奖来盖个章,我也不认为,中国更需要拿奖的大师,而不是实实在在的成果。

这种氛围,或者说刻意营造这种氛围,是错的,轻的说是不必要的,说的严重点,还有害。

我们不需要“大师”,那需要什么呢?我们需要“小师”,很多很多的“小师”。在文理工管、工农建交(不是银行)等各学科领域,各行各业,能踏踏实实在本职工作中干出点小成绩来的“小师”。

科研或学术领域,也并非多么特殊,一个科研工作者,在自己的岗位上,在实验室里,搞出一点实在的成果;一个文史工作者,在故纸堆中有了新发现,厘清了谬传已久的一段历史,就是对国家,对人民,甚至对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这种贡献,哪怕虽小,也是值得尊敬的荣誉。

同样的,不仅在学术界,一个技术工人,练就精湛的技艺,在生产中提出一点革新;或者一个经营管理者,在管理上有了一点创新,提高了效益;一个服务人员,在勤奋工作中还投入了自己的思考,用新的方法提高了服务效率;这些同样是对国家,对人民,甚至对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这种贡献,哪怕虽小,也是值得尊敬的荣誉。

我们就需要这样的“小师”,很多很多的“小师”,让我们成为这样的“小师”。这个时代,需要的是踏踏实实的“小师”。

而且,当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能够大量培养“小师”时,对憧憬“大师”的人们而言,也是好事。因为千百个“小师”中,不免会有成就大些的,这不就有“大师”了吗?

即使欲求“大师”,也要走“小师”道路。

依我看,新中国为“小师”们提供的成长环境,远好于民国时代,显然比民国时代要进步得多。

所以说,旨在培养“大师”的工程,长吁短叹呼唤“大师”的杂文家、时评家们,可以已矣。

至于,“大师”们的民国时代,让它永远成为历史吧。

好杂文,有理
楼主,你要培养那么多小师,让想当大师的公知吃啥啊。
人家可是高等人

akula971 发表于 2011-12-9 21:40
楼主,你要培养那么多小师,让想当大师的公知吃啥啊。
人家可是高等人
在微博上看到“士大夫”的高论了,

如果有什么能让高人一等的士大夫们不好受,我会感到很好受。:D
要有士大夫的待遇,却没有士大夫所应有的自尊和荣誉感,这些人呐
称得上“大师”的至少得能拿出些东西,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和专著这类的,而不是在百家扯蛋或者微薄上胡诌。

三面红旗 发表于 2011-12-10 13:11
称得上“大师”的至少得能拿出些东西,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和专著这类的,而不是在百家扯蛋或者微薄上胡诌。


现在学术领域和社会分工分得很细,如果一个国家已经有了相当的科教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那要在此基础上出几个贡献巨大、影响广泛的特出人物(不妨这样定义“大师”吧),是很不容易的。

正常情况是,许许多多的人在自己的岗位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细流汇成江河,砖石垒成大厦,共同组成推动整个领域发展进步的力量。


三面红旗 发表于 2011-12-10 13:11
称得上“大师”的至少得能拿出些东西,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和专著这类的,而不是在百家扯蛋或者微薄上胡诌。


现在学术领域和社会分工分得很细,如果一个国家已经有了相当的科教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那要在此基础上出几个贡献巨大、影响广泛的特出人物(不妨这样定义“大师”吧),是很不容易的。

正常情况是,许许多多的人在自己的岗位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细流汇成江河,砖石垒成大厦,共同组成推动整个领域发展进步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