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面临“移民大考” 倒逼社会管理创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23:11:31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11-28/3490016.shtml

2011年11月28日 09:29 来源:半月谈


    7月7日,淅川县大石桥乡东湾村一位乘上移民班车的村民让车下的乡亲为她抓一把故乡的土

  “移民大考”逼出社会管理创新

  编者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跨流域生态调水工程,也是我国继三峡工程后最大的移民迁安工程。按照规划,河南、湖北两省丹江口库区共需搬迁33万人,其中河南省淅川县需搬迁安置农村移民16.2万人,单县移民人数为我国水库移民史之最。据了解,三峡工程农村移民37万人,搬迁用了17年;小浪底工程移民14.6万人,用11年时间完成搬迁;而河南丹江口库区移民工作两年多完成,每年平均搬迁8万多人,任务难度之大、强度之高,在我国水利移民史上从未有过。

  “16万多移民,185个行政村,我们摸排化解各种矛盾纠纷3600多起,处置重大群体性事件隐患84起,没让移民带着问题、矛盾、遗憾离开。”河南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基本完成后,淅川县信访局局长王达忠作了一个统计,他说:“这组沉甸甸的数字在水利移民史上写下了值得骄傲的一笔。”(《半月谈》2011年第22期)

  7月7日,淅川县大石桥乡东湾村一位乘上移民班车的村民让车下的乡亲为她抓一把故乡的土

  移民考验社会管理

  “大爷,知道为什么让您搬家吗?”

  “北京渴!南水北调!”

  “您愿意搬吗?”

  “总不能渴北京人吧。我响应党的号召,搬!”

  这是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赵川与淅川县盛湾镇姚营村一位91岁老人的对话,也是一张值得永久珍藏的移民心灵底片。

  2011年10月底,历时两年多的河南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16.2万移民大搬迁落下大幕。这次新中国成立以来强度、密度最大的水库移民,留下的不仅有无数的感动,还有对政府工作的思考和启示。河南省南水北调办、省政府移民办主任王树山说,在新形势下,移民工作是一道复杂的社会管理方程式,需要从化解历史现实矛盾、调整利益分配、理顺移民情绪等多个方面入手破解。

  真心尊重移民

  “这是一场没有退路的大考,作为一级党组织,必须交出让群众满意的答卷。”2009年,河南作出移民工作“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决策后,时任淅川县香花镇党委书记的徐虎向干部们下达了动员令。

  河南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16.2万移民全部集中在淅川县,涉及11个乡镇185个村,在两年多时间里,需外迁安置到河南25个县126个乡镇。

  淅川县大石桥乡党委书记罗建伟的父亲上世纪70年代曾任淅川县移民局局长,他对罗建伟说:“我那时移民工作好做些。今天移民赶上了好政策,工作却难做了,得用真心动真情,不能伤了一点移民的心。”

  去年6月16日,滔河乡凌岗村移民搬迁前夜,原淅川县委书记袁耀生来到移民凌增岐家。凌增岐说:“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和‘县太爷’喝酒,不过吃过饭就要走了,成别的地方的人了。这里前靠山、后靠水,真不想走。”

  面对县委书记,凌增岐欲言又止、泪水难禁,其情其景只能用“悲壮”形容。

  为了南水北调工程搬离故土,每位移民都作出了巨大牺牲。因此,在顾全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尊重他们、理解他们,耐心做工作,维护好他们的具体利益,成为当地干部的共识。

  香花镇干部张才漫带一个村的70多名代表去安置地分房,早上8点去的,晚上8点还没回来。徐虎给她打电话,她说:“群众不抓阄,我午饭还没吃。”徐虎说:“不行先停停。”张才漫说:“再坚持几分钟,或许有转机。”回来后群众告诉徐虎,张才漫晕倒两次,群众把她放在木板上躺一会儿,她醒来后继续做工作,在场的人都被感动了。

  大石桥乡张湾村农民陈寿宽是个老“抗迁户”,上世纪70年代丹江口水库蓄水时,水淹到屋前才后撤。这次陈寿宽又给干部出了个难题。他说:“我最近从新疆引种了一棵啤酒花,长得很好,想在全县推广,带动群众致富。可搬迁地不适合啤酒花生长,我要留下来种啤酒花。”

  大石桥乡党委书记罗建伟说:“碰到这种无理要求,我们心里也很恼火,但想想他那种故土难舍之情,心中也就释然了,还是耐心地做工作。”先分析这花是籽播,一年只能引种20棵,短期内很难在全县推广。然后又向他保证,政府会交给专人照顾,花一定会越长越好。反复做工作之后,陈寿宽的态度终于转变了。

  香花镇刘楼村曹龙勋曾是拒迁带头人。一天晚上9点多,他去找镇党委书记徐虎理论,一进办公室,看见嘴上起泡、双眼通红的徐虎在泡方便面,当时眼泪就下来了,说:“我同意走。”

  淅川县移民局局长冀建说,一碗方便面感动一个拒迁户,群众不善良吗?不厚道吗?这次成功搬迁,很重要的就是因为农民身上那种朴实、宽厚、豁达、包容的传统美德在起作用。

  广泛的民主协商

  “由村里人组成的迁安委员会是大伙的主心骨,说俺想说的话,办俺关心的事。”在唐河县东王集乡鱼关新村里,65岁的移民姜金富感慨地说。

  南阳市副市长崔军认为,实现和谐搬迁,就要从满足移民发展愿望和多样化需求出发,一切以“移民为本”做好工作。迁安委员会下通群众、上联政府,参与每个环节,使整个搬迁充分尊重了群众意愿,起到了政府“包办”所起不到的作用。

  上集乡魏营村离淅川县城不到10公里,经济发展快,群众收入高。迁安委员会到荥阳市安置点考查后,群众对土地质量有意见,拒绝在搬迁协议书上签字。后来,安置县调整了部分土地,问题才妥善解决。盛湾乡马川村安置地在宝丰县,原计划将村民一分为二,征求了群众意见后,最终合成一个村。

  2009年2月的一天,唐河县委办公楼会议室中聚集了20多支建筑施工队的代表,竞标新村建设工程。淅川县鱼关村11名迁安委员和两名乡镇干部组成评委会,打分评标。迁安委员王泽福说:“户型由群众选,谁来建群众定,建筑质量也由群众全程把关。”

  新村一开建,王泽福就带领2名委员长驻工地。其间,群众代表半个月一班轮流监督。王泽福说:“在唐河县质监部门帮助下,从打地基到新房封顶,实现了全程监督。村旁边有一座砖场,想卖砖给施工队,我们检验后发现不合格,始终没买他们一块砖。”

  鱼关村支书王文华说:“迁安委员会分为理财组、工程监督组、调解组、协调组,是政府的好帮手,群众的代言人。”按搬迁规定,老人必须和一户子女合户搬迁以节省宅基地,而鱼关村有20多户老人长期单独生活。迁安委员带头“合户”,最终,鱼关村搬迁户由210多户减至189户。

  滔河乡乡长何丽说,迁安组织解决了政府解决不了的难题。在搬迁中,政府最头痛的是“假移民”,有的人去世了,没销户;有的姑娘出嫁了,没迁户。我们把清理任务交给迁安组织,代表们先清己、再清人,仅姬家营村就清理“虚挂户口”22人。

  “民生关怀”融入细节

  8月10日,记者来到次日将搬迁的淅川县盛湾镇兴化寺村,只见一座凉棚下集中着卫生、公安、公路、移民、电力5个服务站,由100多名县乡干部组成的服务队正帮群众装车。这个村的搬迁方案有24项、连图带表107页。在一份特护病人名单上,36人的病因、年龄、车号、陪护人员等写得清清楚楚。

  南阳市移民局局长王玉献说:“从动员到安置,移民工作分10个阶段、200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的具体民生问题,我们都尽量考虑到,各项措施、方案,摞在一起有三层楼高。”

  去年8月12日,168辆客车、580多辆货车、30多辆救护车、130多辆工作车,先后从淅川7个村出发,将5236名移民送往安置地,创造了我国水库移民单日人数最多纪录。

  有条不紊的搬迁源于高效的指挥系统。淅川移民指挥中心由17个部门组成,调度车辆、应急处置、预报天气……全天“准军事化”运转,使搬迁过程中没出一起安全事故。

  南水北调工程成败在移民,移民关键在建房。为了快搬迁、建好房,河南推出了“双委托”机制:移民委托迁安组织,迁安组织委托当地政府建房。

  河南选出了30多种户型,由移民讨论选定;在质量监督方面,建立了企业自控、政府监督、社会监理、移民参与的“四位一体”机制,迁安代表参与招标到房屋交工全过程。邓州市督司镇党委书记马黎升说:“在住房质量上,政府承担了无限责任。督司的乡干部每人包一户房子,每天公布进度。通过给移民盖房,我又多了一门手艺,学会了制建筑图。”

  与淅川相邻的邓州市总共接纳移民30345人,是安置量最大的一个县级市。回忆起刚到邓州市孟楼镇张义岗村时的情景,移民曹明俊至今难忘:“欢迎仪式后,每户移民都由‘包户干部’领到新家,并收到标有干部姓名、职务、手机号的‘连心卡’。进门先看到一个大礼包,有面条、肉、油、煤炉、煤球,炉火都事先生好了。”

  唐河副县长李海宪说:“移民最大的损失不是物质上的,而是与亲情和故土的脱离,所以我们工作的重点就是拿出真情来弥补移民的感情损失,让移民心随身走。”

  今年5月4日,河南省南阳市为丹江口库区移民举行了主题为“迁安两地结同心,情系移民红线牵”的“百年情缘——百对移民新人集体婚礼”活动。此次活动的百对新人均来自南阳市7个县市区的移民新村,新人年龄从20多岁到60多岁不等。

  年近70岁的单长军是其中年龄最大的新人,2010年他从淅川县的香花镇移民到新野县,结识了当地的姚桂兰。“变化太大了,住上了楼房,政府不仅给米、给面、给补贴,还为我们操办婚事。”单长军说。(半月谈记者 罗辉 林嵬 李鹏)
  扎根新的热土

  2009年8月25日,对于世代居住在丹江口库边的河南省淅川县金河乡姚湾村村民来说是个难以忘怀的日子。这天天还没亮,全村老老少少1094口挎上包袱,在县乡干部的陪伴下,踏上了前往数百公里之外的郑州市中牟县的移民搬迁之路。

  中牟县毗邻郑州,紧靠黄河,土地平整,水资源充足,是远近闻名的水产、蔬菜、花草特色县。然而对于刚刚迁来的移民来说,这里不过是一片陌生的土地。

  发展前景激励人

  为了使搬来的移民“可发展、能致富”,中牟县在搬迁前对姚湾村进行了先期调查,依据库区居民的生活习惯和当地的农业特色,确定了“水产养殖、高效种植、劳务输出和特色副业”四大致富途径。

  为此,中牟县专门为姚湾村240多户移民挖了占地380余亩的32个连片鱼塘。“我们一直生活在库区,养鱼大家熟,都争着养,可塘少户多不够分,最后只能抓阄承包。”姚湾村副支书姚先佩说。

  但没养多久,许多移民就反映:以前在水库里养鱼用网箱,饲料用得少,鱼还不生病,现在在塘里养,跟以前区别很大,根本养不活!按照迁安两地为姚湾村量身打造的3年发展规划,今后还要在该村建大棚、盖猪场、盖鸡舍,村民对于这些项目更是不感兴趣——熟悉的养鱼都不行,这棚里种菜、场里养猪养鸡能搞好?

  意识到问题的中牟县政府当即决定,对全县的移民集中进行技术培训,同时鼓励迁来的年轻人到农技学校学习。2009年9月,为期一个月的移民集中培训正式进村开课。

  培训结束后,当地政府又组织姚湾村村民到山东寿光学习大棚蔬菜种植,并从邻村和山东分别聘请了养鱼和种菜能手进村指导,村里的种植、养殖业逐渐发展起来。

  “去年我们算了笔账,一个鱼塘一年净挣2.5万,一个大棚一两万,现在人人忙致富,就是想打牌,也只能找‘起牌手都哆嗦’的老人了。”姚先佩说。

  如今,沿水泥公路进入姚湾移民村,只见漂亮的农舍整齐划一,村南是连片鱼塘,村北是几个养殖场,村边上还有几十座蔬菜大棚,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老家人均7分坡地,一年200块都没人租,现在有的群众把地租给别人搞规模生产,一亩地收租赁费600块还嫌低。按照规划,明年我们准备再建30个大棚、2500头规模的生猪养殖场。”姚先佩深有感触地说,“故土难离,搬迁后半年内确实很想家,但组织起来搞发展后,致富前景激励着大家,慢慢地根也就在这儿扎下了。”

  情感抚慰稳定人

  在外人看来,移民一句“不愿搬”顶多是不适应,而在几年来从头至尾采访搬迁移民的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赵川眼里,“那是一般人很难体会的伤痛,是人生中又一次脐带断裂”。

  赵川说:“守着土坯青瓦的老房子,生活了一辈又一辈,当村民亲手将祖屋的最后一堵山墙推倒,荡起的一大片土灰后,常常可见满脸沧桑的老人热泪横流,紧攥拐杖的手抖个不停……”

  南阳市统战部部长、父亲这次也是移民的刘朝瑞告诉记者,移民稳定有三难:一是熟悉的山没了、水没了,过去的自然、生存环境不复存在;二是群体文化和生产方式变了,方言不同,种植、养殖项目不同,包括以前吃米现在吃面,连生活方式都不同了。三是信息链断裂了,这是最重要的,农民至少有一半的信息来自熟人社会,这个熟人社会既包括本村村民,也包括十里八乡的熟人、亲戚,移民后熟人信息链不再完整,移民在情感上就会感觉孤独无助。

  姚湾村也不例外。生生插入一个陌生的地方后,感情纽带突然隔断,姚湾村的矛盾一下子爆发出来。虽然是在农场建起的新村,可安置之初,村民还是为当地风沙大、土地不够平整、出行不方便、水渠没硬化等各种问题屡屡上访。2009年搬迁之后,当地政府为移民犁了地、给了种、分了肥,可村民就是不种地,最后无奈之下,政府替移民把麦种播到地里。

  为了真正了解移民,倾听他们的情感诉求,中牟县精选数百名县乡干部开展以驻点调研、驻点谈心、驻点帮扶、驻点培训、驻点工作为主要内容的“五驻点”活动,通过这一活动,解决移民反映的问题达320余个。

  在畅通了移民情感诉求的干群渠道后,中牟县还加强了移民工作的合作机制:全县安排20个县直单位对口帮扶移民村,深入家家户户排解矛盾;与迁出地淅川县结成友好县,由淅川县金河镇党委书记挂职中牟县党组成员,列席全县重大移民工作会议,搬迁后改组的移民村支部书记则列席迁入镇的移民工作会。

  除了为移民排忧解难,迁安两地还鼓励和组织移民村与周围村一起搞文艺活动,以文艺为载体加速移民融合。“搬来后,淅川老家为我们演出了2场大戏,中牟县送来了3场文艺演出,还组织村民与当地人一起唱戏、玩船、扭秧歌、踩高跷,这些现在都成了我们的保留节目,去年,演得好的还专门被请到了郑州演出。”姚先佩说。

  今年10月26日,河南省对外宣布,省内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的外迁移民搬迁全部结束。姚湾村村民说:“现在许多亲戚朋友都搬到荥阳、新郑和新乡了,以后走亲戚也方便,在这儿安家扎根就更踏实了。”而让姚先佩感动的是,搬到中牟的2年多,全村共有13位老人去世,除个别回乡探亲病逝外,其余的全部火化后葬在了中牟当地。

  社会融入带动人

  如果说老人长眠中牟,从感情上稳定了移民;那7户和当地人结亲的移民家庭则带动了全村移民加速融入当地社会,让姚湾村成了当地熟人社会关系中的一环。

  26岁的姚周峰在2009年之前和妻子在深圳打工多年。听说移民搬迁,像村里许多年轻人一样,姚周峰意识到这是一个可以改变个人甚至全村生存状态的机遇。辞去工作,搬至中牟后,姚周峰和父亲当年就承包了移民村里的17亩鱼塘。

  距乔迁新居不到半年的2009年底, 姚周峰的妹妹出嫁到了离中牟姚湾移民新村不远的官地庙村。“当地群众不排外,父亲是电工,邻里乡亲互帮几回忙,熟悉之后这事也就水到渠成了。”妹妹的出嫁,让全家甚至全村担心“被欺生”的疑虑彻底打消了。

  现在,跟着邻村师傅学养鱼、互相借钱搞发展、节日文艺交流在村里成了常事。姚周峰说:“光邻村朋友借给我搞养鱼的钱都有十几万了。”姚先佩说:“村里搞起文艺演出后,我们逢年过节就会到邻村走一遭,邻村有个红白喜事,我们也会过去搭个手帮个忙,几回下来,有个打工的活儿邻村也都先照顾我们。”

  据介绍,目前,仅邻村种草种花大户吸纳的姚湾村妇女劳动力就有数十人,每天早上车接、晚上车送,每个人一天有五六十元的收入。

  中牟县移民办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让移民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县乡多次到周边村庄进行宣传,营造融洽的氛围,提倡村与村互相帮扶。

  如今,融入当地社会后的姚湾村村民不仅没人返乡投亲,有人还把留在家乡的亲戚也搬了过来。今年3月姚周峰的父亲在外出买鱼苗的路上不幸遭遇车祸,当场身亡。在周边群众的帮助下,姚周峰把父亲葬在中牟后,挑起了全家的大梁,“我已经把远在淅川的姐姐接了过来,全家都要在这里扎根”。(半月谈记者 罗辉 李鹏 林嵬)
  丹江畔,那九座坟茔

  他们走了,又永远地留下来了。当一渠生命之水向北静静流去时,可否有人记得,为了给这水让路,他们献出了生命?

  在16万多移民波澜壮阔的大搬迁中,他们用一颗颗心燃起火光,为移民照亮道路;他们工作在基层乡村,却以生命为纽带,连起了国家和移民;他们9个人中,6人是在工作时猝然倒下的,没能给家人留一句话。

  喝上丹江水的人,应该记住他们——淅川县累死在移民工作岗位上的9名基层干部。

  忠诚、尽责——“落实国家政策不能有虚假,是啥就是啥”

  “多报点淹没地坏你啥事了?你这个叛徒!”今年4月的一个下午,上集镇韦岭村一组20多名群众冲进组长韦华峰家,七嘴八舌骂个不停。患有严重肝腹水的韦华峰躺在床上委屈得直哭,只重复一句话:“落实国家政策不能有虚假,是啥就是啥。”

  原来,一些群众想多报淹没地,多沾点“政策光”,已多次到镇里缠闹。县水利局用仪器测量,群众不认账。韦华峰领人用皮尺又量了一遍,向乡里报告:“数据一样,就这么多地。”

  村支书韦建国说:“听说他被围攻,我骑摩托往他家赶。离他家五六里地时,看见他倒在路边的荒坡上,撕心地哭。”韦建国知道,肝腹水一动气可能会要命,赶紧把他往摩托车上扶,可韦华峰根本坐不上去了,于是就打了120。

  入院20多天后,37岁的韦华峰去世了。“我一点不后悔,我是组长,这是我的职责。”这是他留下的话。

  “为群众而死,不伟大也伟大”,这是村民给香花镇土门村马宝庆写的挽联。由于在水泥厂工作过,马宝庆被选为迁安代表,到邓州市监督移民新村建设。50多岁的马宝庆在工地上一住一个月,天天干到晚上10点多。去年12月13日晚,来了大风雪,马宝庆说:“我头痛,特别乏。”第二天一早,人们看到马宝庆摇摇晃晃往工地走,裤子都穿反了。大家劝他回工棚休息,可走到一半,他一头栽倒在地上,突发脑溢血去世。

  2009年12月23日早上8点多,香花镇柴沟村支书武胜才的邻居觉得有点怪,胜才咋还没出门?他媳妇不在家,是不是心脏病又犯了?进屋一看,武胜才蜷在床上,已没了体温。

  武胜才生命中最后一天是同镇干部罗军一起度过的。22日,为排查矛盾,他俩把7个村民组跑了一遍。罗军早9点到武胜才家,见他在接待来访群众,谈完后也顾不上吃饭,拿块馒头就走。上午他们跑了几个组,14点多才吃了碗面条。下午,他们又划船到不通路的瓜地沟组走访,接着又开村干部会,19点多才吃了几口晚饭。罗军说:“他累一天,没吃好也没休息好,我看了他的手机,凌晨2点还在跟群众通话。”

  忍耐、奉献——“移民是大事,我尽点微薄的力量”

  今年6月16日,气温高达40摄氏度。上集镇司法所副所长王玉敏在白石崖村帮移民装车。这时他的肺气肿已非常严重了,浑身浮肿,可木头、摩托车、家具、100多斤的粮食,硬是帮移民往车上抬。有一家的妇女闹情绪不愿意搬,王玉敏蹲在一块石头边,靠着树根做工作。直到下午两点多他才吃上午饭,手抖得连菜都夹不住。

  上集镇司法所所长王志红劝他:“歇一歇吧。”王玉敏笑笑说:“移民是大事,我尽点微薄的力量;等移民搬完了,我再歇。”17日早晨5点,王玉敏吃力地骑着自行车赶10多里路到白石崖村送移民。

  6月21日,王志红给王玉敏打了一天电话,就是不接。晚上她赶到王玉敏家,见他仰面朝天,已经僵硬了。在他衣袋里只翻出30元钱,他儿子说家里还有10万元的外债,是在给已去世3年的母亲治病时欠下的。

  自移民工作开始后,王玉敏骑着自行车,跑遍了上集乡所有移民村,只要“有难有结”,就有他的身影。2010年8月19日,张营村移民认为房屋分配不公不肯搬迁。王玉敏提出抓阄分房子。移民说:“你朝这儿一坐,就是公正、公平。”为了保证分房顺利进行,他在村里住了两天。临走时村民硬塞给一袋面,王玉敏说:“这是俺应该做的,哪能要东西。”

  2009年8月,上集镇魏营村将搬往荥阳市,可部分群众有抵触情绪,说:“死也要死在淅川。”镇干部李春英的丈夫是魏营村人,在县一高任教务主任,在村里孩子上学上没少帮着出主意想办法。为了劝大家早搬迁,李春英和丈夫一起回村做乡亲们的工作。可以前的笑脸突然变成冷脸,一些群众说,说别的可以,说搬迁别进门。一天,他俩做工作到晚上9点多,回家的路上,由于太疲劳,丈夫骑的摩托车和迎面而来的农用车相撞,李春英被摔出去5米多远,当场死亡。

  担当、执著——“把群众的需求当成自己的追求”

  “要尽快把土地分到户。”谁都没想到,这句话成了移民村——南阳市宛城区高庙乡东湾村支书赵竹林的遗嘱。今年1月2日19时,赵竹林闭上了双眼。去世前3小时,他还在开“分地会”。

  提起赵竹林,群众直落泪:“他是为移民尽快过上好日子累死的,才当了4个多月支书,37岁就走了。”

  2009年12月,移民新村开工建设,被群众选为迁安委员会副主任的赵竹林带人入驻工地,一干就是4个多月。在封顶施工关键阶段,有一天他突然晕倒了,但为了让群众住上“放心房”,他没有休息,也没有去检查身体,而是咬牙坚持,直到因劳累过度去世。在整理赵竹林的遗物时,村民发现了一个笔记本,上面详细记录着工程的100多道工序和数据。

  2010年7月,淅川县东湾村1559名移民搬到高庙乡。由于群众间有矛盾,地分不下去。为了不误农时,赵竹林带领村组干部种麦。没有化肥、种子,就去赊;人手不够,就租大型机械。“从9月25日忙到10月15日,竹林每天早上3点起床,晚上10点才回家,有时就露宿在地头,看管化肥、种子。”妻子罗小芬说。

  村干部赵青国说:“他把群众的需求当成自己的追求,在工作上,从来都相信没有过不去的坎,一次不行就来一百次,可就是没过去自己这道坎。”

  2009年11月,淅川第一批移民搬迁启动。51岁的淅川县委机关党委副书记马有志主动请缨,担任马蹬镇向阳村工作队长。这个村依山靠水,农民种田捕鱼,日子过得不错,拒迁情绪重。马有志吃住在村里,耐心说服动员,最忙的一天,连续召开8次党小组会。2010年4月16日下午,马有志乘车前往向阳村,还没出城,突然晕了过去,于当晚9时去世。

  今年1月2日,九重镇桦栎扒村支书范恒雨带着群众代表,冒雪来到移民安置点,现场解决房屋建设中的问题和矛盾。由于部分代表情绪激动,他耐着性子解释。可能觉得不舒服,他走出工棚透透气。棚里的人又吵了一阵,见范恒雨没回来,就出去找,发现他已倒在雪地里,漫天飞舞的雪花轻轻地覆盖在他身上。

  从此他再也没醒来,直至7月16日因脑缺氧死亡。

  儿子范丽峰说:“父亲干了35年村干部,早想退了,可移民工作启动后,群众又把他选上来了。以前,他身体非常好,家里10亩地都是他种,这两年,突然憔悴了。”

  今年7月12日,香花镇白龙沟村民喜迁新居,可两天后,乌龙泉组组长陈新杰就病逝了。村民们说,组织群众搬家中老陈过度操劳。都63岁了,还不分轻重帮别人搬东西,他可是百分之百的好人。(半月谈记者 罗辉 林嵬 李鹏)
  “和谐移民”的启示

  两年前的8月,当河南淅川16.2万移民搬迁工作启动时,许多人都为其前景打上了一个沉重的问号。毕竟,如此短的时间、如此大的移民量,在中国水利移民史上前所未有。然而,经过两年多的奋战,到移民工作结束时,河南交出了“安全、顺利、和谐搬迁”和“不伤、不亡、不掉、安全无事故”的出色答卷。记者在跟踪采访中感到,这次移民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其不少理念和做法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其一,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移民工作始终,时刻牢记体谅移民、尊重移民,尽最大可能满足移民的各种要求。

  本次移民是科学发展观提出后的首次大移民,整个移民过程中,“以人为本、和谐搬迁”的理念显得尤其突出。前期注重化解矛盾,做到“六到户”,即政策宣讲到户、干部走访到户、问题解决到户、矛盾调解到户、议题公示到户、群众评议到户,逐户逐人走访,排查矛盾纠纷。

  在移民点的选择上,坚持靠近城市、靠近乡镇、靠近市场、靠近主要交通道路的“四靠近”原则。移民点的最终确定要经过四个步骤:迁出地县乡干部到安置区“第一看”,当地县乡干部带领村组干部“第二看”,组织移民迁安委员会代表“第三看”,最后才是对接成功后,签订对接协议。

  在移民迁入地,当地政府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扎实组织移民新居建设,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卫生所、农村超市、群众文化广场等公益设施,为搬迁移民营造功能配套、方便、舒适的人居环境。搬迁后,各级干部还要深入移民家中,及时为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努力使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其二,坚持提前谋划,制度先行,把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在前面,尽量减少整个移民搬迁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可能。

  面对千头万绪的移民工作,河南省在国家政策框架允许的范围内,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研究出台了《河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工作实施方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优惠政策》等一系列具体措施,在项目、就医、入学、就业等方面提前部署,出台了一揽子惠民政策,给移民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河南把整个移民安置工作划分为实物人口核查、规划设计、安置对接、新村建设、移民搬迁、生产安置、移民培训和库底清理、后续稳定、发展致富等10个阶段200个工作环节,对每个阶段和每个环节的工作任务、时间要求和工作流程予以明确,一环扣一环,按计划分步骤有序推进。

  南阳市副市长崔军说,这次的移民工作,主要突出一个“细”字。比如对特殊人口的排查护送,搬迁车队的进出、有序停放、途中的速度控制,每辆搬迁车由哪个干部护送、哪辆警车开道,就连中途停车吃饭、上厕所的问题全部考虑在内。同时,充分考虑移民的风俗民情,对老年移民备用的棺材,我们也都考虑到了,组织车辆统一编号运输,确保搬迁安全。

  其三,充分尊重移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力避用行政命令和政府单方面决策的方式推进移民工作。

  在移民迁出地,各级各部门分包到组、到户、到人,宣传政策,让移民明白拆迁范围、补偿标准、安置办法、奖励政策。广泛开展“六讲八比对”活动:讲意义、讲大局、讲形势、讲政策、讲法制、讲安置地奉献,比土地、比区位、比补偿、比规划、比补助、比发展环境、比发展前景、比过去的移民政策,力争使移民由“被动搬迁”变“主动搬迁”。

  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实行阳光操作保障公平。管好用好每一分与移民有关的钱,实行“五支笔”联审。工程承包拨款申请,需经工程指挥、移民专干、乡镇财税会计、移民工作站长及乡长共同审核签字。涉及移民切身利益的移民身份认定、实物登记、补偿资金兑付等,都予以公示。

  对移民最为关心的建房问题,河南省移民安置指挥部办公室等部门专门下发《河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新村建设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管理办法》,其核心是建立“政府监督、中介监理、企业自控、移民参与”四位一体的监管体系。移民村迁安组织及移民群众代表提前介入,从新村选址、新村规划到户型选择、房屋建设,全过程参与,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管理,及时发现并提出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各种质量问题。

  其四,把移民的社会融入作为工作重点,在帮助移民发展经济、尽快致富的同时,在心理适应、社会和文化融合等方面提供帮助。

  河南省南水北调办、省政府移民办主任王树山说,移民的居住地由山区、库区变为平原,生存环境发生了较大改变,加上社会关系的临时割裂和邻里关系的临时阻断,移民群众到新的安置地以后,生活比较单调,心情比较复杂,心理比较脆弱,因此移民帮扶工作就不能仅仅局限于经济发展,还要包括心理疏导、促进社会融合等各方面。

  为此,河南省卫生厅专门举办了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健康知识与心理干预技术培训,来自移民安置地的数百名县、乡、村三级医务人员接受了相关知识的指导,回去后对于移民搬迁前后常见的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强迫等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

  此外,河南还通过对移民新村周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组织移民与迁入地群众进行联欢、文艺会演等,让移民群体迅速融入新的社会结构中。今年5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南阳市,为丹江口库区移民举行了主题为“迁安两地结同心,情系移民红线牵”的“百年情缘——百对移民新人集体婚礼”活动。南阳市南水北调移民局局长王玉献介绍,自移民开始以来的两年多时间里,已有数百名移民与当地居民喜结良缘,这大大加快了移民的社会融入步伐。

  总的来看,这次移民搬迁工作当地付出了极大的艰辛,到目前为止,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由于迁安两地在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社会习俗等方面,可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有人也将移民工作称为“天下第一难”。加之,此次移民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开展的,农民自主意识、维权意识普遍增强,各种利益问题和矛盾纠纷交织,为移民工作增添了新的难度,也给当地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考验。

  其实,河南此次移民所破解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当前我国社会管理所面临诸多难题的集中体现,比如社会利益分化下的各种矛盾纠纷,比如某些时候可能出现的地方发展与尊重群众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比如群众现代意识增强后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科学施政的强烈需求,比如随着城市化加快而产生的新市民融入问题等。

  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已经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今年2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胡锦涛总书记在开班式上的讲话强调了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重要意义,并指出,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

  应该说,河南此次移民是一个样本——面对诸多问题在短时间内的集中呈现,通过种种社会管理创新方法予以应对、破解,许多经验值得借鉴、推广。(半月谈记者 罗辉 林嵬 李鹏)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11-28/3490016.shtml

2011年11月28日 09:29 来源:半月谈


    7月7日,淅川县大石桥乡东湾村一位乘上移民班车的村民让车下的乡亲为她抓一把故乡的土

  “移民大考”逼出社会管理创新

  编者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跨流域生态调水工程,也是我国继三峡工程后最大的移民迁安工程。按照规划,河南、湖北两省丹江口库区共需搬迁33万人,其中河南省淅川县需搬迁安置农村移民16.2万人,单县移民人数为我国水库移民史之最。据了解,三峡工程农村移民37万人,搬迁用了17年;小浪底工程移民14.6万人,用11年时间完成搬迁;而河南丹江口库区移民工作两年多完成,每年平均搬迁8万多人,任务难度之大、强度之高,在我国水利移民史上从未有过。

  “16万多移民,185个行政村,我们摸排化解各种矛盾纠纷3600多起,处置重大群体性事件隐患84起,没让移民带着问题、矛盾、遗憾离开。”河南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基本完成后,淅川县信访局局长王达忠作了一个统计,他说:“这组沉甸甸的数字在水利移民史上写下了值得骄傲的一笔。”(《半月谈》2011年第22期)

  7月7日,淅川县大石桥乡东湾村一位乘上移民班车的村民让车下的乡亲为她抓一把故乡的土

  移民考验社会管理

  “大爷,知道为什么让您搬家吗?”

  “北京渴!南水北调!”

  “您愿意搬吗?”

  “总不能渴北京人吧。我响应党的号召,搬!”

  这是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赵川与淅川县盛湾镇姚营村一位91岁老人的对话,也是一张值得永久珍藏的移民心灵底片。

  2011年10月底,历时两年多的河南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16.2万移民大搬迁落下大幕。这次新中国成立以来强度、密度最大的水库移民,留下的不仅有无数的感动,还有对政府工作的思考和启示。河南省南水北调办、省政府移民办主任王树山说,在新形势下,移民工作是一道复杂的社会管理方程式,需要从化解历史现实矛盾、调整利益分配、理顺移民情绪等多个方面入手破解。

  真心尊重移民

  “这是一场没有退路的大考,作为一级党组织,必须交出让群众满意的答卷。”2009年,河南作出移民工作“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决策后,时任淅川县香花镇党委书记的徐虎向干部们下达了动员令。

  河南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16.2万移民全部集中在淅川县,涉及11个乡镇185个村,在两年多时间里,需外迁安置到河南25个县126个乡镇。

  淅川县大石桥乡党委书记罗建伟的父亲上世纪70年代曾任淅川县移民局局长,他对罗建伟说:“我那时移民工作好做些。今天移民赶上了好政策,工作却难做了,得用真心动真情,不能伤了一点移民的心。”

  去年6月16日,滔河乡凌岗村移民搬迁前夜,原淅川县委书记袁耀生来到移民凌增岐家。凌增岐说:“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和‘县太爷’喝酒,不过吃过饭就要走了,成别的地方的人了。这里前靠山、后靠水,真不想走。”

  面对县委书记,凌增岐欲言又止、泪水难禁,其情其景只能用“悲壮”形容。

  为了南水北调工程搬离故土,每位移民都作出了巨大牺牲。因此,在顾全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尊重他们、理解他们,耐心做工作,维护好他们的具体利益,成为当地干部的共识。

  香花镇干部张才漫带一个村的70多名代表去安置地分房,早上8点去的,晚上8点还没回来。徐虎给她打电话,她说:“群众不抓阄,我午饭还没吃。”徐虎说:“不行先停停。”张才漫说:“再坚持几分钟,或许有转机。”回来后群众告诉徐虎,张才漫晕倒两次,群众把她放在木板上躺一会儿,她醒来后继续做工作,在场的人都被感动了。

  大石桥乡张湾村农民陈寿宽是个老“抗迁户”,上世纪70年代丹江口水库蓄水时,水淹到屋前才后撤。这次陈寿宽又给干部出了个难题。他说:“我最近从新疆引种了一棵啤酒花,长得很好,想在全县推广,带动群众致富。可搬迁地不适合啤酒花生长,我要留下来种啤酒花。”

  大石桥乡党委书记罗建伟说:“碰到这种无理要求,我们心里也很恼火,但想想他那种故土难舍之情,心中也就释然了,还是耐心地做工作。”先分析这花是籽播,一年只能引种20棵,短期内很难在全县推广。然后又向他保证,政府会交给专人照顾,花一定会越长越好。反复做工作之后,陈寿宽的态度终于转变了。

  香花镇刘楼村曹龙勋曾是拒迁带头人。一天晚上9点多,他去找镇党委书记徐虎理论,一进办公室,看见嘴上起泡、双眼通红的徐虎在泡方便面,当时眼泪就下来了,说:“我同意走。”

  淅川县移民局局长冀建说,一碗方便面感动一个拒迁户,群众不善良吗?不厚道吗?这次成功搬迁,很重要的就是因为农民身上那种朴实、宽厚、豁达、包容的传统美德在起作用。

  广泛的民主协商

  “由村里人组成的迁安委员会是大伙的主心骨,说俺想说的话,办俺关心的事。”在唐河县东王集乡鱼关新村里,65岁的移民姜金富感慨地说。

  南阳市副市长崔军认为,实现和谐搬迁,就要从满足移民发展愿望和多样化需求出发,一切以“移民为本”做好工作。迁安委员会下通群众、上联政府,参与每个环节,使整个搬迁充分尊重了群众意愿,起到了政府“包办”所起不到的作用。

  上集乡魏营村离淅川县城不到10公里,经济发展快,群众收入高。迁安委员会到荥阳市安置点考查后,群众对土地质量有意见,拒绝在搬迁协议书上签字。后来,安置县调整了部分土地,问题才妥善解决。盛湾乡马川村安置地在宝丰县,原计划将村民一分为二,征求了群众意见后,最终合成一个村。

  2009年2月的一天,唐河县委办公楼会议室中聚集了20多支建筑施工队的代表,竞标新村建设工程。淅川县鱼关村11名迁安委员和两名乡镇干部组成评委会,打分评标。迁安委员王泽福说:“户型由群众选,谁来建群众定,建筑质量也由群众全程把关。”

  新村一开建,王泽福就带领2名委员长驻工地。其间,群众代表半个月一班轮流监督。王泽福说:“在唐河县质监部门帮助下,从打地基到新房封顶,实现了全程监督。村旁边有一座砖场,想卖砖给施工队,我们检验后发现不合格,始终没买他们一块砖。”

  鱼关村支书王文华说:“迁安委员会分为理财组、工程监督组、调解组、协调组,是政府的好帮手,群众的代言人。”按搬迁规定,老人必须和一户子女合户搬迁以节省宅基地,而鱼关村有20多户老人长期单独生活。迁安委员带头“合户”,最终,鱼关村搬迁户由210多户减至189户。

  滔河乡乡长何丽说,迁安组织解决了政府解决不了的难题。在搬迁中,政府最头痛的是“假移民”,有的人去世了,没销户;有的姑娘出嫁了,没迁户。我们把清理任务交给迁安组织,代表们先清己、再清人,仅姬家营村就清理“虚挂户口”22人。

  “民生关怀”融入细节

  8月10日,记者来到次日将搬迁的淅川县盛湾镇兴化寺村,只见一座凉棚下集中着卫生、公安、公路、移民、电力5个服务站,由100多名县乡干部组成的服务队正帮群众装车。这个村的搬迁方案有24项、连图带表107页。在一份特护病人名单上,36人的病因、年龄、车号、陪护人员等写得清清楚楚。

  南阳市移民局局长王玉献说:“从动员到安置,移民工作分10个阶段、200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的具体民生问题,我们都尽量考虑到,各项措施、方案,摞在一起有三层楼高。”

  去年8月12日,168辆客车、580多辆货车、30多辆救护车、130多辆工作车,先后从淅川7个村出发,将5236名移民送往安置地,创造了我国水库移民单日人数最多纪录。

  有条不紊的搬迁源于高效的指挥系统。淅川移民指挥中心由17个部门组成,调度车辆、应急处置、预报天气……全天“准军事化”运转,使搬迁过程中没出一起安全事故。

  南水北调工程成败在移民,移民关键在建房。为了快搬迁、建好房,河南推出了“双委托”机制:移民委托迁安组织,迁安组织委托当地政府建房。

  河南选出了30多种户型,由移民讨论选定;在质量监督方面,建立了企业自控、政府监督、社会监理、移民参与的“四位一体”机制,迁安代表参与招标到房屋交工全过程。邓州市督司镇党委书记马黎升说:“在住房质量上,政府承担了无限责任。督司的乡干部每人包一户房子,每天公布进度。通过给移民盖房,我又多了一门手艺,学会了制建筑图。”

  与淅川相邻的邓州市总共接纳移民30345人,是安置量最大的一个县级市。回忆起刚到邓州市孟楼镇张义岗村时的情景,移民曹明俊至今难忘:“欢迎仪式后,每户移民都由‘包户干部’领到新家,并收到标有干部姓名、职务、手机号的‘连心卡’。进门先看到一个大礼包,有面条、肉、油、煤炉、煤球,炉火都事先生好了。”

  唐河副县长李海宪说:“移民最大的损失不是物质上的,而是与亲情和故土的脱离,所以我们工作的重点就是拿出真情来弥补移民的感情损失,让移民心随身走。”

  今年5月4日,河南省南阳市为丹江口库区移民举行了主题为“迁安两地结同心,情系移民红线牵”的“百年情缘——百对移民新人集体婚礼”活动。此次活动的百对新人均来自南阳市7个县市区的移民新村,新人年龄从20多岁到60多岁不等。

  年近70岁的单长军是其中年龄最大的新人,2010年他从淅川县的香花镇移民到新野县,结识了当地的姚桂兰。“变化太大了,住上了楼房,政府不仅给米、给面、给补贴,还为我们操办婚事。”单长军说。(半月谈记者 罗辉 林嵬 李鹏)
  扎根新的热土

  2009年8月25日,对于世代居住在丹江口库边的河南省淅川县金河乡姚湾村村民来说是个难以忘怀的日子。这天天还没亮,全村老老少少1094口挎上包袱,在县乡干部的陪伴下,踏上了前往数百公里之外的郑州市中牟县的移民搬迁之路。

  中牟县毗邻郑州,紧靠黄河,土地平整,水资源充足,是远近闻名的水产、蔬菜、花草特色县。然而对于刚刚迁来的移民来说,这里不过是一片陌生的土地。

  发展前景激励人

  为了使搬来的移民“可发展、能致富”,中牟县在搬迁前对姚湾村进行了先期调查,依据库区居民的生活习惯和当地的农业特色,确定了“水产养殖、高效种植、劳务输出和特色副业”四大致富途径。

  为此,中牟县专门为姚湾村240多户移民挖了占地380余亩的32个连片鱼塘。“我们一直生活在库区,养鱼大家熟,都争着养,可塘少户多不够分,最后只能抓阄承包。”姚湾村副支书姚先佩说。

  但没养多久,许多移民就反映:以前在水库里养鱼用网箱,饲料用得少,鱼还不生病,现在在塘里养,跟以前区别很大,根本养不活!按照迁安两地为姚湾村量身打造的3年发展规划,今后还要在该村建大棚、盖猪场、盖鸡舍,村民对于这些项目更是不感兴趣——熟悉的养鱼都不行,这棚里种菜、场里养猪养鸡能搞好?

  意识到问题的中牟县政府当即决定,对全县的移民集中进行技术培训,同时鼓励迁来的年轻人到农技学校学习。2009年9月,为期一个月的移民集中培训正式进村开课。

  培训结束后,当地政府又组织姚湾村村民到山东寿光学习大棚蔬菜种植,并从邻村和山东分别聘请了养鱼和种菜能手进村指导,村里的种植、养殖业逐渐发展起来。

  “去年我们算了笔账,一个鱼塘一年净挣2.5万,一个大棚一两万,现在人人忙致富,就是想打牌,也只能找‘起牌手都哆嗦’的老人了。”姚先佩说。

  如今,沿水泥公路进入姚湾移民村,只见漂亮的农舍整齐划一,村南是连片鱼塘,村北是几个养殖场,村边上还有几十座蔬菜大棚,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老家人均7分坡地,一年200块都没人租,现在有的群众把地租给别人搞规模生产,一亩地收租赁费600块还嫌低。按照规划,明年我们准备再建30个大棚、2500头规模的生猪养殖场。”姚先佩深有感触地说,“故土难离,搬迁后半年内确实很想家,但组织起来搞发展后,致富前景激励着大家,慢慢地根也就在这儿扎下了。”

  情感抚慰稳定人

  在外人看来,移民一句“不愿搬”顶多是不适应,而在几年来从头至尾采访搬迁移民的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赵川眼里,“那是一般人很难体会的伤痛,是人生中又一次脐带断裂”。

  赵川说:“守着土坯青瓦的老房子,生活了一辈又一辈,当村民亲手将祖屋的最后一堵山墙推倒,荡起的一大片土灰后,常常可见满脸沧桑的老人热泪横流,紧攥拐杖的手抖个不停……”

  南阳市统战部部长、父亲这次也是移民的刘朝瑞告诉记者,移民稳定有三难:一是熟悉的山没了、水没了,过去的自然、生存环境不复存在;二是群体文化和生产方式变了,方言不同,种植、养殖项目不同,包括以前吃米现在吃面,连生活方式都不同了。三是信息链断裂了,这是最重要的,农民至少有一半的信息来自熟人社会,这个熟人社会既包括本村村民,也包括十里八乡的熟人、亲戚,移民后熟人信息链不再完整,移民在情感上就会感觉孤独无助。

  姚湾村也不例外。生生插入一个陌生的地方后,感情纽带突然隔断,姚湾村的矛盾一下子爆发出来。虽然是在农场建起的新村,可安置之初,村民还是为当地风沙大、土地不够平整、出行不方便、水渠没硬化等各种问题屡屡上访。2009年搬迁之后,当地政府为移民犁了地、给了种、分了肥,可村民就是不种地,最后无奈之下,政府替移民把麦种播到地里。

  为了真正了解移民,倾听他们的情感诉求,中牟县精选数百名县乡干部开展以驻点调研、驻点谈心、驻点帮扶、驻点培训、驻点工作为主要内容的“五驻点”活动,通过这一活动,解决移民反映的问题达320余个。

  在畅通了移民情感诉求的干群渠道后,中牟县还加强了移民工作的合作机制:全县安排20个县直单位对口帮扶移民村,深入家家户户排解矛盾;与迁出地淅川县结成友好县,由淅川县金河镇党委书记挂职中牟县党组成员,列席全县重大移民工作会议,搬迁后改组的移民村支部书记则列席迁入镇的移民工作会。

  除了为移民排忧解难,迁安两地还鼓励和组织移民村与周围村一起搞文艺活动,以文艺为载体加速移民融合。“搬来后,淅川老家为我们演出了2场大戏,中牟县送来了3场文艺演出,还组织村民与当地人一起唱戏、玩船、扭秧歌、踩高跷,这些现在都成了我们的保留节目,去年,演得好的还专门被请到了郑州演出。”姚先佩说。

  今年10月26日,河南省对外宣布,省内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的外迁移民搬迁全部结束。姚湾村村民说:“现在许多亲戚朋友都搬到荥阳、新郑和新乡了,以后走亲戚也方便,在这儿安家扎根就更踏实了。”而让姚先佩感动的是,搬到中牟的2年多,全村共有13位老人去世,除个别回乡探亲病逝外,其余的全部火化后葬在了中牟当地。

  社会融入带动人

  如果说老人长眠中牟,从感情上稳定了移民;那7户和当地人结亲的移民家庭则带动了全村移民加速融入当地社会,让姚湾村成了当地熟人社会关系中的一环。

  26岁的姚周峰在2009年之前和妻子在深圳打工多年。听说移民搬迁,像村里许多年轻人一样,姚周峰意识到这是一个可以改变个人甚至全村生存状态的机遇。辞去工作,搬至中牟后,姚周峰和父亲当年就承包了移民村里的17亩鱼塘。

  距乔迁新居不到半年的2009年底, 姚周峰的妹妹出嫁到了离中牟姚湾移民新村不远的官地庙村。“当地群众不排外,父亲是电工,邻里乡亲互帮几回忙,熟悉之后这事也就水到渠成了。”妹妹的出嫁,让全家甚至全村担心“被欺生”的疑虑彻底打消了。

  现在,跟着邻村师傅学养鱼、互相借钱搞发展、节日文艺交流在村里成了常事。姚周峰说:“光邻村朋友借给我搞养鱼的钱都有十几万了。”姚先佩说:“村里搞起文艺演出后,我们逢年过节就会到邻村走一遭,邻村有个红白喜事,我们也会过去搭个手帮个忙,几回下来,有个打工的活儿邻村也都先照顾我们。”

  据介绍,目前,仅邻村种草种花大户吸纳的姚湾村妇女劳动力就有数十人,每天早上车接、晚上车送,每个人一天有五六十元的收入。

  中牟县移民办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让移民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县乡多次到周边村庄进行宣传,营造融洽的氛围,提倡村与村互相帮扶。

  如今,融入当地社会后的姚湾村村民不仅没人返乡投亲,有人还把留在家乡的亲戚也搬了过来。今年3月姚周峰的父亲在外出买鱼苗的路上不幸遭遇车祸,当场身亡。在周边群众的帮助下,姚周峰把父亲葬在中牟后,挑起了全家的大梁,“我已经把远在淅川的姐姐接了过来,全家都要在这里扎根”。(半月谈记者 罗辉 李鹏 林嵬)
  丹江畔,那九座坟茔

  他们走了,又永远地留下来了。当一渠生命之水向北静静流去时,可否有人记得,为了给这水让路,他们献出了生命?

  在16万多移民波澜壮阔的大搬迁中,他们用一颗颗心燃起火光,为移民照亮道路;他们工作在基层乡村,却以生命为纽带,连起了国家和移民;他们9个人中,6人是在工作时猝然倒下的,没能给家人留一句话。

  喝上丹江水的人,应该记住他们——淅川县累死在移民工作岗位上的9名基层干部。

  忠诚、尽责——“落实国家政策不能有虚假,是啥就是啥”

  “多报点淹没地坏你啥事了?你这个叛徒!”今年4月的一个下午,上集镇韦岭村一组20多名群众冲进组长韦华峰家,七嘴八舌骂个不停。患有严重肝腹水的韦华峰躺在床上委屈得直哭,只重复一句话:“落实国家政策不能有虚假,是啥就是啥。”

  原来,一些群众想多报淹没地,多沾点“政策光”,已多次到镇里缠闹。县水利局用仪器测量,群众不认账。韦华峰领人用皮尺又量了一遍,向乡里报告:“数据一样,就这么多地。”

  村支书韦建国说:“听说他被围攻,我骑摩托往他家赶。离他家五六里地时,看见他倒在路边的荒坡上,撕心地哭。”韦建国知道,肝腹水一动气可能会要命,赶紧把他往摩托车上扶,可韦华峰根本坐不上去了,于是就打了120。

  入院20多天后,37岁的韦华峰去世了。“我一点不后悔,我是组长,这是我的职责。”这是他留下的话。

  “为群众而死,不伟大也伟大”,这是村民给香花镇土门村马宝庆写的挽联。由于在水泥厂工作过,马宝庆被选为迁安代表,到邓州市监督移民新村建设。50多岁的马宝庆在工地上一住一个月,天天干到晚上10点多。去年12月13日晚,来了大风雪,马宝庆说:“我头痛,特别乏。”第二天一早,人们看到马宝庆摇摇晃晃往工地走,裤子都穿反了。大家劝他回工棚休息,可走到一半,他一头栽倒在地上,突发脑溢血去世。

  2009年12月23日早上8点多,香花镇柴沟村支书武胜才的邻居觉得有点怪,胜才咋还没出门?他媳妇不在家,是不是心脏病又犯了?进屋一看,武胜才蜷在床上,已没了体温。

  武胜才生命中最后一天是同镇干部罗军一起度过的。22日,为排查矛盾,他俩把7个村民组跑了一遍。罗军早9点到武胜才家,见他在接待来访群众,谈完后也顾不上吃饭,拿块馒头就走。上午他们跑了几个组,14点多才吃了碗面条。下午,他们又划船到不通路的瓜地沟组走访,接着又开村干部会,19点多才吃了几口晚饭。罗军说:“他累一天,没吃好也没休息好,我看了他的手机,凌晨2点还在跟群众通话。”

  忍耐、奉献——“移民是大事,我尽点微薄的力量”

  今年6月16日,气温高达40摄氏度。上集镇司法所副所长王玉敏在白石崖村帮移民装车。这时他的肺气肿已非常严重了,浑身浮肿,可木头、摩托车、家具、100多斤的粮食,硬是帮移民往车上抬。有一家的妇女闹情绪不愿意搬,王玉敏蹲在一块石头边,靠着树根做工作。直到下午两点多他才吃上午饭,手抖得连菜都夹不住。

  上集镇司法所所长王志红劝他:“歇一歇吧。”王玉敏笑笑说:“移民是大事,我尽点微薄的力量;等移民搬完了,我再歇。”17日早晨5点,王玉敏吃力地骑着自行车赶10多里路到白石崖村送移民。

  6月21日,王志红给王玉敏打了一天电话,就是不接。晚上她赶到王玉敏家,见他仰面朝天,已经僵硬了。在他衣袋里只翻出30元钱,他儿子说家里还有10万元的外债,是在给已去世3年的母亲治病时欠下的。

  自移民工作开始后,王玉敏骑着自行车,跑遍了上集乡所有移民村,只要“有难有结”,就有他的身影。2010年8月19日,张营村移民认为房屋分配不公不肯搬迁。王玉敏提出抓阄分房子。移民说:“你朝这儿一坐,就是公正、公平。”为了保证分房顺利进行,他在村里住了两天。临走时村民硬塞给一袋面,王玉敏说:“这是俺应该做的,哪能要东西。”

  2009年8月,上集镇魏营村将搬往荥阳市,可部分群众有抵触情绪,说:“死也要死在淅川。”镇干部李春英的丈夫是魏营村人,在县一高任教务主任,在村里孩子上学上没少帮着出主意想办法。为了劝大家早搬迁,李春英和丈夫一起回村做乡亲们的工作。可以前的笑脸突然变成冷脸,一些群众说,说别的可以,说搬迁别进门。一天,他俩做工作到晚上9点多,回家的路上,由于太疲劳,丈夫骑的摩托车和迎面而来的农用车相撞,李春英被摔出去5米多远,当场死亡。

  担当、执著——“把群众的需求当成自己的追求”

  “要尽快把土地分到户。”谁都没想到,这句话成了移民村——南阳市宛城区高庙乡东湾村支书赵竹林的遗嘱。今年1月2日19时,赵竹林闭上了双眼。去世前3小时,他还在开“分地会”。

  提起赵竹林,群众直落泪:“他是为移民尽快过上好日子累死的,才当了4个多月支书,37岁就走了。”

  2009年12月,移民新村开工建设,被群众选为迁安委员会副主任的赵竹林带人入驻工地,一干就是4个多月。在封顶施工关键阶段,有一天他突然晕倒了,但为了让群众住上“放心房”,他没有休息,也没有去检查身体,而是咬牙坚持,直到因劳累过度去世。在整理赵竹林的遗物时,村民发现了一个笔记本,上面详细记录着工程的100多道工序和数据。

  2010年7月,淅川县东湾村1559名移民搬到高庙乡。由于群众间有矛盾,地分不下去。为了不误农时,赵竹林带领村组干部种麦。没有化肥、种子,就去赊;人手不够,就租大型机械。“从9月25日忙到10月15日,竹林每天早上3点起床,晚上10点才回家,有时就露宿在地头,看管化肥、种子。”妻子罗小芬说。

  村干部赵青国说:“他把群众的需求当成自己的追求,在工作上,从来都相信没有过不去的坎,一次不行就来一百次,可就是没过去自己这道坎。”

  2009年11月,淅川第一批移民搬迁启动。51岁的淅川县委机关党委副书记马有志主动请缨,担任马蹬镇向阳村工作队长。这个村依山靠水,农民种田捕鱼,日子过得不错,拒迁情绪重。马有志吃住在村里,耐心说服动员,最忙的一天,连续召开8次党小组会。2010年4月16日下午,马有志乘车前往向阳村,还没出城,突然晕了过去,于当晚9时去世。

  今年1月2日,九重镇桦栎扒村支书范恒雨带着群众代表,冒雪来到移民安置点,现场解决房屋建设中的问题和矛盾。由于部分代表情绪激动,他耐着性子解释。可能觉得不舒服,他走出工棚透透气。棚里的人又吵了一阵,见范恒雨没回来,就出去找,发现他已倒在雪地里,漫天飞舞的雪花轻轻地覆盖在他身上。

  从此他再也没醒来,直至7月16日因脑缺氧死亡。

  儿子范丽峰说:“父亲干了35年村干部,早想退了,可移民工作启动后,群众又把他选上来了。以前,他身体非常好,家里10亩地都是他种,这两年,突然憔悴了。”

  今年7月12日,香花镇白龙沟村民喜迁新居,可两天后,乌龙泉组组长陈新杰就病逝了。村民们说,组织群众搬家中老陈过度操劳。都63岁了,还不分轻重帮别人搬东西,他可是百分之百的好人。(半月谈记者 罗辉 林嵬 李鹏)
  “和谐移民”的启示

  两年前的8月,当河南淅川16.2万移民搬迁工作启动时,许多人都为其前景打上了一个沉重的问号。毕竟,如此短的时间、如此大的移民量,在中国水利移民史上前所未有。然而,经过两年多的奋战,到移民工作结束时,河南交出了“安全、顺利、和谐搬迁”和“不伤、不亡、不掉、安全无事故”的出色答卷。记者在跟踪采访中感到,这次移民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其不少理念和做法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其一,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移民工作始终,时刻牢记体谅移民、尊重移民,尽最大可能满足移民的各种要求。

  本次移民是科学发展观提出后的首次大移民,整个移民过程中,“以人为本、和谐搬迁”的理念显得尤其突出。前期注重化解矛盾,做到“六到户”,即政策宣讲到户、干部走访到户、问题解决到户、矛盾调解到户、议题公示到户、群众评议到户,逐户逐人走访,排查矛盾纠纷。

  在移民点的选择上,坚持靠近城市、靠近乡镇、靠近市场、靠近主要交通道路的“四靠近”原则。移民点的最终确定要经过四个步骤:迁出地县乡干部到安置区“第一看”,当地县乡干部带领村组干部“第二看”,组织移民迁安委员会代表“第三看”,最后才是对接成功后,签订对接协议。

  在移民迁入地,当地政府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扎实组织移民新居建设,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卫生所、农村超市、群众文化广场等公益设施,为搬迁移民营造功能配套、方便、舒适的人居环境。搬迁后,各级干部还要深入移民家中,及时为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努力使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其二,坚持提前谋划,制度先行,把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在前面,尽量减少整个移民搬迁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可能。

  面对千头万绪的移民工作,河南省在国家政策框架允许的范围内,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研究出台了《河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工作实施方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优惠政策》等一系列具体措施,在项目、就医、入学、就业等方面提前部署,出台了一揽子惠民政策,给移民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河南把整个移民安置工作划分为实物人口核查、规划设计、安置对接、新村建设、移民搬迁、生产安置、移民培训和库底清理、后续稳定、发展致富等10个阶段200个工作环节,对每个阶段和每个环节的工作任务、时间要求和工作流程予以明确,一环扣一环,按计划分步骤有序推进。

  南阳市副市长崔军说,这次的移民工作,主要突出一个“细”字。比如对特殊人口的排查护送,搬迁车队的进出、有序停放、途中的速度控制,每辆搬迁车由哪个干部护送、哪辆警车开道,就连中途停车吃饭、上厕所的问题全部考虑在内。同时,充分考虑移民的风俗民情,对老年移民备用的棺材,我们也都考虑到了,组织车辆统一编号运输,确保搬迁安全。

  其三,充分尊重移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力避用行政命令和政府单方面决策的方式推进移民工作。

  在移民迁出地,各级各部门分包到组、到户、到人,宣传政策,让移民明白拆迁范围、补偿标准、安置办法、奖励政策。广泛开展“六讲八比对”活动:讲意义、讲大局、讲形势、讲政策、讲法制、讲安置地奉献,比土地、比区位、比补偿、比规划、比补助、比发展环境、比发展前景、比过去的移民政策,力争使移民由“被动搬迁”变“主动搬迁”。

  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实行阳光操作保障公平。管好用好每一分与移民有关的钱,实行“五支笔”联审。工程承包拨款申请,需经工程指挥、移民专干、乡镇财税会计、移民工作站长及乡长共同审核签字。涉及移民切身利益的移民身份认定、实物登记、补偿资金兑付等,都予以公示。

  对移民最为关心的建房问题,河南省移民安置指挥部办公室等部门专门下发《河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新村建设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管理办法》,其核心是建立“政府监督、中介监理、企业自控、移民参与”四位一体的监管体系。移民村迁安组织及移民群众代表提前介入,从新村选址、新村规划到户型选择、房屋建设,全过程参与,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管理,及时发现并提出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各种质量问题。

  其四,把移民的社会融入作为工作重点,在帮助移民发展经济、尽快致富的同时,在心理适应、社会和文化融合等方面提供帮助。

  河南省南水北调办、省政府移民办主任王树山说,移民的居住地由山区、库区变为平原,生存环境发生了较大改变,加上社会关系的临时割裂和邻里关系的临时阻断,移民群众到新的安置地以后,生活比较单调,心情比较复杂,心理比较脆弱,因此移民帮扶工作就不能仅仅局限于经济发展,还要包括心理疏导、促进社会融合等各方面。

  为此,河南省卫生厅专门举办了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健康知识与心理干预技术培训,来自移民安置地的数百名县、乡、村三级医务人员接受了相关知识的指导,回去后对于移民搬迁前后常见的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强迫等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

  此外,河南还通过对移民新村周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组织移民与迁入地群众进行联欢、文艺会演等,让移民群体迅速融入新的社会结构中。今年5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南阳市,为丹江口库区移民举行了主题为“迁安两地结同心,情系移民红线牵”的“百年情缘——百对移民新人集体婚礼”活动。南阳市南水北调移民局局长王玉献介绍,自移民开始以来的两年多时间里,已有数百名移民与当地居民喜结良缘,这大大加快了移民的社会融入步伐。

  总的来看,这次移民搬迁工作当地付出了极大的艰辛,到目前为止,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由于迁安两地在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社会习俗等方面,可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有人也将移民工作称为“天下第一难”。加之,此次移民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开展的,农民自主意识、维权意识普遍增强,各种利益问题和矛盾纠纷交织,为移民工作增添了新的难度,也给当地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考验。

  其实,河南此次移民所破解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当前我国社会管理所面临诸多难题的集中体现,比如社会利益分化下的各种矛盾纠纷,比如某些时候可能出现的地方发展与尊重群众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比如群众现代意识增强后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科学施政的强烈需求,比如随着城市化加快而产生的新市民融入问题等。

  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已经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今年2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胡锦涛总书记在开班式上的讲话强调了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重要意义,并指出,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

  应该说,河南此次移民是一个样本——面对诸多问题在短时间内的集中呈现,通过种种社会管理创新方法予以应对、破解,许多经验值得借鉴、推广。(半月谈记者 罗辉 林嵬 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