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宇宙、神秘的人:与宇宙和人类有关的12个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16:40:49
<br /><br />神秘的宇宙、神秘的人:与宇宙和人类有关的12个问题
2011年11月27日  来源: 科技日报   





  人类自从诞生伊始,就一直被几个问题所困扰:我们来自何处?宇宙为什么会存在?是否还存在其他宇宙?是否还存在另一个我?人类最终会灭绝吗?宇宙的终极命运是什么?等等。

  这些绵远而恒久的问题激起了无数科学家的兴趣,他们穷尽毕生心血,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近日,英国《新科学家》杂志为我们一一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这些答案或许远非最终答案,但俗话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探究和追寻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是人类这个宇宙中最奇特的存在最大的存在理由吧。

  1.我们从何处而来?

  为什么我们会在这儿呢?我们来自于何处呢?按照中非Boshongo人的传说,在我们出现之前,世界太初只有黑暗、水和伟大的上帝Bumba。有一天,Bumba胃痛发作,呕吐出太阳。太阳让一些水蒸发,留下大地。他仍然不舒服,又吐出了月亮、星辰以及随之而来的美洲豹、鳄鱼、乌龟等,最终吐出了人类。

  这个创世纪神话和很多神话一样,试图回答人类自诞生伊始就一直在追问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在此处?现在,我们拥有的一个强大的工具——科学可以为自己提供答案。

  大约80年前,科学家们首次发现了第一个科学证据。上世纪20年代,美国天文学家爱德温·哈勃开始用一个100英尺的望远镜在位于洛杉矶的威尔逊山天文台观察宇宙。哈勃发现,恒星并非均匀地分布于整个空间,而是大量聚集在被称为星系的集团之中。

  哈勃测量来自星系的光,进而能确定它们的速度。起初他估计,向我们飞来的星系和远离我们的星系一样多——这是在一个随时间不变的宇宙中应有的。但令哈勃惊讶的是,他发现几乎所有的星系都正在远离我们而去。而且,距离我们越远的星系,远离我们的速度也越快。我们身处的宇宙正在不断地膨胀,星系之间的距离随时间而增大。这一发现彻底颠覆了原先人们拥有的宇宙随时间保持不变这一认知。

  宇宙在膨胀是20世纪或任何世纪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它转变了宇宙是否有一个开端的争论。如果星系现在正在相互远离,那么,它们在过去一定更加靠近。如果它们过去的速度一直不变,那么,在大约150亿年之前,所有星系应该一个落在另一个上。这个时刻是宇宙的开端吗?

  很多科学家仍然不喜欢宇宙具有起点,因为,这似乎意味着物理学崩溃了。因此,人们不得不求助于“外援”,为方便起见,人们将其称为“上帝”,它决定了宇宙如何开始。为此,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些理论,这些理论认为,宇宙此时此刻正在膨胀,但是,宇宙没有起点,或许,我们最熟知的是1948年由英国天体学家邦迪、高尔德和霍伊尔提出的稳恒态理论。

  稳恒态理论认为,宇宙会永远存在,而且,在所有时间中都显得一样。但后来,科学家们发现,宇宙是存在起点的,因此,稳恒态理论被扔进了科学史的故纸堆。

  证实宇宙存在着一个非常稠密起点的观测证据出现在1965年10月,那时,科学家们发现了贯穿整个宇宙空间的微弱的微波背景。这些微波和人们使用的微波炉的微波是一样的,但比微波炉的微波微弱很多。它们只能将匹萨加热到零下270.4摄氏度,无法将匹萨化冻,更不用说烤熟它。实际上,你自己就可以观察到这些微波。把你的电视调到一个空的频道,在荧幕上看到的雪花的百分之几就归因于这个微波背景。

  唯一合情合理的解释是,该微波背景是宇宙早期非常热而稠密状态遗留下的辐射,随着宇宙不断膨胀,这种辐射慢慢冷却,直到我们今天观察到它的微弱残余。

  理论也支持这一观点,英国宇宙学家史蒂芬·霍金和英国数学家兼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教授已经证明,如果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正确的,那么,将存在一个奇点,这个奇点拥有无限的密度和时空曲率,时间在此处开始。

  宇宙开始于一场大爆炸,随后膨胀得越来越快,这就是宇宙暴胀理论,结果也证明,早期宇宙膨胀得更快,宇宙在比一秒还微小得多的时间里膨胀了1030倍。

  和通货膨胀不同,早期宇宙的暴胀是非常好的事情。它产生了一个非常巨大、均匀而平坦的宇宙,正如我们观察到的。然而,它不是完全均匀的,宇宙到处都有细小的变化,这些变化导致早期宇宙的温度与现在相比会有些许不同,这一点能在宇宙微波背景中观察到。

  这些变化意味着,有些地区膨胀的速度会稍慢一点,这些区域最终会停止膨胀并再次瓦解为星系和星星,星系和星星反过来会形成太阳系。

  我们自己的存在应归功于这些变化。如果早期宇宙完全光滑,将不会出现行星,因此,生命也不会诞生,我们是极早期宇宙的量子起伏的产物。

  尽管这一点越来越清楚,但还有很多问题悬而未决。我们为何在此?我们是宇宙中唯一能回答这些问题的生物吗?现在,我们正慢慢开始获得这些古老问题的答案。  

(中国科技网)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1-11/27/c_122341232.htm<br /><br />神秘的宇宙、神秘的人:与宇宙和人类有关的12个问题
2011年11月27日  来源: 科技日报   





  人类自从诞生伊始,就一直被几个问题所困扰:我们来自何处?宇宙为什么会存在?是否还存在其他宇宙?是否还存在另一个我?人类最终会灭绝吗?宇宙的终极命运是什么?等等。

  这些绵远而恒久的问题激起了无数科学家的兴趣,他们穷尽毕生心血,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近日,英国《新科学家》杂志为我们一一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这些答案或许远非最终答案,但俗话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探究和追寻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是人类这个宇宙中最奇特的存在最大的存在理由吧。

  1.我们从何处而来?

  为什么我们会在这儿呢?我们来自于何处呢?按照中非Boshongo人的传说,在我们出现之前,世界太初只有黑暗、水和伟大的上帝Bumba。有一天,Bumba胃痛发作,呕吐出太阳。太阳让一些水蒸发,留下大地。他仍然不舒服,又吐出了月亮、星辰以及随之而来的美洲豹、鳄鱼、乌龟等,最终吐出了人类。

  这个创世纪神话和很多神话一样,试图回答人类自诞生伊始就一直在追问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在此处?现在,我们拥有的一个强大的工具——科学可以为自己提供答案。

  大约80年前,科学家们首次发现了第一个科学证据。上世纪20年代,美国天文学家爱德温·哈勃开始用一个100英尺的望远镜在位于洛杉矶的威尔逊山天文台观察宇宙。哈勃发现,恒星并非均匀地分布于整个空间,而是大量聚集在被称为星系的集团之中。

  哈勃测量来自星系的光,进而能确定它们的速度。起初他估计,向我们飞来的星系和远离我们的星系一样多——这是在一个随时间不变的宇宙中应有的。但令哈勃惊讶的是,他发现几乎所有的星系都正在远离我们而去。而且,距离我们越远的星系,远离我们的速度也越快。我们身处的宇宙正在不断地膨胀,星系之间的距离随时间而增大。这一发现彻底颠覆了原先人们拥有的宇宙随时间保持不变这一认知。

  宇宙在膨胀是20世纪或任何世纪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它转变了宇宙是否有一个开端的争论。如果星系现在正在相互远离,那么,它们在过去一定更加靠近。如果它们过去的速度一直不变,那么,在大约150亿年之前,所有星系应该一个落在另一个上。这个时刻是宇宙的开端吗?

  很多科学家仍然不喜欢宇宙具有起点,因为,这似乎意味着物理学崩溃了。因此,人们不得不求助于“外援”,为方便起见,人们将其称为“上帝”,它决定了宇宙如何开始。为此,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些理论,这些理论认为,宇宙此时此刻正在膨胀,但是,宇宙没有起点,或许,我们最熟知的是1948年由英国天体学家邦迪、高尔德和霍伊尔提出的稳恒态理论。

  稳恒态理论认为,宇宙会永远存在,而且,在所有时间中都显得一样。但后来,科学家们发现,宇宙是存在起点的,因此,稳恒态理论被扔进了科学史的故纸堆。

  证实宇宙存在着一个非常稠密起点的观测证据出现在1965年10月,那时,科学家们发现了贯穿整个宇宙空间的微弱的微波背景。这些微波和人们使用的微波炉的微波是一样的,但比微波炉的微波微弱很多。它们只能将匹萨加热到零下270.4摄氏度,无法将匹萨化冻,更不用说烤熟它。实际上,你自己就可以观察到这些微波。把你的电视调到一个空的频道,在荧幕上看到的雪花的百分之几就归因于这个微波背景。

  唯一合情合理的解释是,该微波背景是宇宙早期非常热而稠密状态遗留下的辐射,随着宇宙不断膨胀,这种辐射慢慢冷却,直到我们今天观察到它的微弱残余。

  理论也支持这一观点,英国宇宙学家史蒂芬·霍金和英国数学家兼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教授已经证明,如果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正确的,那么,将存在一个奇点,这个奇点拥有无限的密度和时空曲率,时间在此处开始。

  宇宙开始于一场大爆炸,随后膨胀得越来越快,这就是宇宙暴胀理论,结果也证明,早期宇宙膨胀得更快,宇宙在比一秒还微小得多的时间里膨胀了1030倍。

  和通货膨胀不同,早期宇宙的暴胀是非常好的事情。它产生了一个非常巨大、均匀而平坦的宇宙,正如我们观察到的。然而,它不是完全均匀的,宇宙到处都有细小的变化,这些变化导致早期宇宙的温度与现在相比会有些许不同,这一点能在宇宙微波背景中观察到。

  这些变化意味着,有些地区膨胀的速度会稍慢一点,这些区域最终会停止膨胀并再次瓦解为星系和星星,星系和星星反过来会形成太阳系。

  我们自己的存在应归功于这些变化。如果早期宇宙完全光滑,将不会出现行星,因此,生命也不会诞生,我们是极早期宇宙的量子起伏的产物。

  尽管这一点越来越清楚,但还有很多问题悬而未决。我们为何在此?我们是宇宙中唯一能回答这些问题的生物吗?现在,我们正慢慢开始获得这些古老问题的答案。  

(中国科技网)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1-11/27/c_122341232.htm
  2.为什么宇宙会存在?

  《新科学家》记者阿曼达·杰夫特曾写到:“宇宙很大,真的很大。”如果我们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是正确的,那么,以前的宇宙会比现在小。确实,在某点上,宇宙甚至并不存在。大约137亿年前,时间和空间同时从“空”中产生。那么,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呢?

  或者,换句话说,万事万物为什么会存在呢?这是一个大问题,或许是最大的问题。宇宙从虚无中产生这个观点本身就让人头大,想象一下什么是虚无或许更让人崩溃。

  然而,从科学的角度而言,这也是一个合乎情理的问题。毕竟,有些基本的物理学法则认为,在很大程度上,你和宇宙中其他事物存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热力学第二定律是现有的最被接受的物理学法则之一。该法则认为,熵(entropy,指体系的混乱程度,在控制论、概率论、数论、天体物理、生命科学等领域都有重要应用)一直在增加。

  科学家们用熵作为衡量指标,来测量不改变系统外观的情况下,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可采用几种方式来排列。排列方式越多,熵越高;反之,越低。例如,一个热气中的分子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排列方式制造出同样的温度和压力,因此,该气体就是一个高熵系统。相反,人们无法在不将一个活体生物变成一个非活体生物的情况下,对该活体生物的分子进行重排,因此,该活体生物是一个低熵系统。

  按照同样的逻辑,虚无是我们周围最大的熵系统。人们能随心所欲地对其进行洗牌,并且,它仍然看起来是虚无。

  鉴于这一法则,很难观察到虚无是如何变成某些事物的,更不用说变成像宇宙那么庞大的事物了。但是,熵只是宇宙故事的一部分。对称性也和宇宙故事脱不了干系。自从宇宙诞生伊始,对称性的影响力似乎与日俱增。虚无的对称性就非常好,诺贝尔奖获得者、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弗朗克·韦尔切克表示:“虚无是完全对称的。”

  然而,在过去几十年中,科学家们已经知道,对称性是可以打破的。韦尔切克的专业是量子色动力学,这是一个描述夸克之间强相互作用的标准动力学理论,它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一个组成部分。该理论告诉我们,虚无是事物的不稳定状态。“你能够制造出一个没有夸克和反夸克粒子在其中的状态,它是完全不稳定的。”韦尔切克说,“它会自发地开始产生夸克—反夸克对。”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物理学家维克托·斯坦格表示,因此,虚无完美的对称性被破坏了,这会产生一个意想不到的结论:尽管存在熵,有是比虚无更加自然的状态。

  英国牛津大学的量子物理学家弗兰克·克洛斯也同意这个观点,他表示,根据量子理论,不存在“空”这一状态。“空”有精确的初始能量,对不确定的量子世界来说,“空”是一个非常苛刻的要素。相反,真空实际上充满了滚烫的粒子汤,它们在存在之间进进出出。从这个意义而言,包括你、我、月球以及我们宇宙中所有的一切事物都由量子真空受激而产生。

  宇宙的起源还有其他解释吗?韦尔切克表示,恐怕没有了,他说:“虚无和充满了各种物质的宇宙之间毫无障碍。”或许,大爆炸是虚无顺其自然的产物。

  当然,这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大爆炸之前有什么呢?大爆炸持续了多长时间呢?不幸的是,在这点上,基本概念让我们灰头土脸:“以前” 这个概念变得毫无意义。用史蒂芬·霍金的话来说,这些问题就像问南极之南是什么一样。

  即便如此,有来自于虚无这一想法可能会引发一个更令人抓耳挠腮的后果,那就是:或许虚无本身就不可能存在。

  为什么这么说呢?量子不确定性使时间和能量之间达到了平衡,因此,持续时间很长的事物拥有的能量一定很少。这就可以解释一个问题:我们的宇宙持续了数十亿年——在这么长的时间内,星系得以形成,生命进化为能对其存在性进行提问的双足动物,因此,宇宙的总能量一定很低。

  这也符合人们对早期宇宙的普遍认识:大爆炸之后,时空经历了一个突如其来的膨胀。这短时期的迅猛膨胀——暴胀为宇宙填充了巨大的能量。但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告诉我们,更多的时间—空间也意味引力更大。引力产生的拉力代表让宇宙膨胀的负能量,其能抵消暴胀产生的正能量——宇宙从虚无中产生,这种正能量不可或缺。麻省理工学院的宇宙学家阿兰·古斯表示:“我想要说的是,宇宙是最后的免费午餐。”古斯于30年前提出了暴胀理论。

  过去,物理学家们担心,万事万物从虚无中产生会违背很多物理学法则,比如能量守恒定律。但是,如果存在着初始能量来使其守恒,问题自然烟消云散。并且,从虚无中产生一个宇宙不仅变得似乎可行,而且还是可能的。古斯说:“可能更好的表达方式是,有即是无。”

  然而,上述种种解释还是无法让我们摆脱困境。我们对于宇宙万物生成的理解依赖物理学法则的合理性,尤其依赖量子不确定性的合理性。但是,那意味着,在宇宙存在之前,物理学法则就已经被编织入宇宙的“衣料”中。那么,物理学法则如何能超出时空而毫无理由地存在呢?或者,换句话说,为什么有一些不是虚无的事物事先就存在呢?

 3.为什么宇宙刚好适合我们生活?

  如果让原子核胶着在一起的强核力(最强的一种作用力,有效距离亦最短,它负责将夸克结合成质子、中子等粒子以及将质子与中子结合成原子核)再强大百分之几,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内,太阳这样的恒星内部的氢燃料就会燃烧殆尽。如果那样,太阳系爆炸的时间可能发生得更早,那么,生命就不会出现在地球上。

  如果弱核力(造成放射性原子核或自由中子衰变的短程力,它负责放射性现象,只作用于自旋为1/2的物质粒子,而对诸如光子、引力子等自旋为0、1或2的粒子不起作用)再微弱百分之几,构成我们所处世界中的大部分物质的重元素将不会存在,更不用说人类自身了。

  如果重力比现在再微弱一点点,它将无法有效地挤压太阳的内核核心从而点燃核反应制造出太阳光;如果重力再强一点,太阳内的燃料早在数十亿年前就已燃烧殆尽,人类同样也不会出现。

  在物理学法则中,这样为了生命的出现而严丝合缝刚刚好的例子似乎随处可见。自然界中很多必须的参数——基本力的强度和基本粒子的质量似乎都经过了“精调”,“刚好适合”生命出现。宇宙似乎就是为了人类的出现而存在一样。

  那么,为什么会如此呢?一种可能性是:一个超级存在——“造物主”对宇宙进行了精调。尽管有很多人喜欢这种简单的解释,但迄今为止,科学家似乎还没有找到充分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点。另一个可能性是,宇宙没有任何其他选择。宇宙就是如此,而我们刚好就身处于这样一个与生命相契合的法则所统治的宇宙中。

  不管怎样,这都似乎暗示,我们的存在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在阐述与宇宙相关的一切事物如何出现时,史蒂芬·霍金就曾多次提到“幸运”这个词。整个宇宙能够存在,智能生命能够在宇宙中孕育并进化都是非常幸运的事情。然而,大多数物理学家们并不这么想。

  最有可能阐释宇宙为什么刚好精确地适合人类生存的解释或许令人觉得匪夷所思:我们的宇宙只是众多宇宙中的一个。每一个宇宙都有不同的物理学法则。我们发现自己身处的宇宙刚好拥有适合人类生存的法则,因为如非这样,我们就不会出现在这样的宇宙中了。

  “多重宇宙”这一概念并非空穴来风,科学家已经为其找到了理论支持。那就是弦理论。弦理论是现今我们对万物之理所做出的最好尝试,该理论预测,至少存在10500个宇宙,每个宇宙都拥有不同的物理学法则。整个撒哈拉沙漠只有1025粒沙子,由此可知,上述数据是多么惊人。

  另外一个可能性是,没有任何理论或者说法可以解释所有这一切。有人认为,整个精调理论完全是一派胡言,其中最著名的批评源于《精调谬论》一书的作者、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维克托·斯腾格,他在书中表示,根据精调理论,氢、氦、锂都不可能存在。

  包括碳、氮、氧、铁在内的所有你身体内的重元素都在遥远的恒星内形成。1952年,英国天文学家弗瑞德·霍伊尔指出,这些元素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宇宙学上的巧合。形成这些元素的关键一步是“3倍的阿尔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三个氦核熔融在一起形成一个C-12核。霍伊尔提出,在一个红色星球内,在特定温度下,要想让这一反应发生,C-12的能量必须精确地等于三个氦核的结合能,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

  然而,斯腾格指出,1989年,以色列理工大学的科研团队表示,他们研究结果表明,C-12的能级实际上一直都非常不同,但是,宇宙中仍然产生了生命必需的重元素。

  精调理论还有其他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源于一个事实:科学家们通过让一个参数——一种自然力(或一个亚原子的质量)不断变化,与此同时,其他参数保持恒定不变,结果,他们也发现了一些精调的例子。也就是说,一些值发生改变并不会改变整个结果本身。这似乎非常不切实际。不过,我们迄今仍然没有获得的万物之理很有可能可以说明物理参数之间的密切联系。也有科学家解释说,改变一个参数产生的影响有可能被其它参数的变化完全抵消,因此,得到的结果不变。

  而且,迄今为止,我们只有唯一一个生命正在不断演化的例子,因此,我们如何能确定其他星球上的法则就无法产生别的能和人类一样对其存在性进行深思的生命系统呢?

  另外,还有一个精准微调的例子很难被打发:宇宙因为暗能量而加速暴胀。量子理论预测,神秘暗能量的强度比我们观察到的值大10120倍。

  诺贝尔奖得主斯蒂芬·温伯格表示,这种不一致似乎非常意外。如果暗能量不是如此微小,不会出现星系,人类也不会出现。温伯格勉强接受的解释是,我们必须生活在一个暗能量的值“刚好”的宇宙中。温伯格表示:“暗能量仍然是唯一需要用多重宇宙观点进行解释的参量。我还没有看到其他物理常量经过精调的证据。”

 4.我们是宇宙中孤独的存在吗?

  当你凝视美丽的夜空时,你是否好奇地想知道,此时此刻有没有其他“人”正注视着你?宇宙中也有其他我们称为“神秘花火”的生命存在吗?

  直觉告诉我们,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我们可能并不孤单。每2000颗恒星中,就有一颗恒星人能用肉眼看到;在我们所处的星系中,大约存在着另外5000万颗这样的恒星,而我们身处的星系只是宇宙1000亿个星系中的一个。换句话说,我们围绕其旋转的这颗恒星只是亿亿个十亿颗恒星中的一颗,真的是沧海一束。宇宙的其他某个地方很有可能存在着和我们身处的地球一样的蓝色小点,那么,它是孵化出像我们一样的智能生命的摇篮吗?我们并不知道。然而,这并不能阻止人们希冀早日找出答案的美好愿望。

  1961年,年仅31岁的美国加州大学的天文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弗兰克·德雷克发明了一个估算外星文明数目的方程式,这就是著名的“绿岸公式”: N=R×Fp×Ne×Fl×Fi×Fc×L。这个公式看起来有点庞杂,它以一连串可能性的乘积来计算银河系中可能存在的文明社会的数量。

  其中,N代表银河系中的文明数量,它是几个可以求出的未知数的乘积。R是每年银河系中诞生的恒星数;Fp是拥有行星的恒星比数;Ne是行星系中“类地”行星的平均数;F1是类地行星中具有生命的行星比数;Fc是能够进行星际无线电通讯的智能生物比数;L是通讯文明的平均寿命。

  德雷克运用这个方程乐观地推导出,银河系中大约有1万个左右的先进文明,或者也可以表述为,大约20000万颗恒星中有一个先进文明。其中最近的文明可能距离我们约1000光年远。其他许多天文学家、生物学家也试图求解这个方程,但结果大相庭径。因为这一方程涉及七个变量,一些变量已被确定,另一些变量则很难确定。

  现在,我们也能够让一些数字与因子对号入座。我们知道,银河系每年诞生20颗恒星,另外,我们已经在除了太阳之外的其他恒星周围找到了560多颗行星,大约四分之一的恒星是拥有质量与地球一样的行星。但估算这些生物因子有点像猜谜。因此,我们实际上很难求出这个方程的精确解。不过,它给出了一个合理猜想的方向。

  有一些天文学家认为,生命几乎可以出现在任何宜居的行星上。也有人怀疑,简单生命可能非常常见,但智能生命却相当罕见。另外有些人则认为,我们的星球是独一无二的。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物理学家保罗·戴维斯表示:“生命能否如此简单地形成呢?我们完全蒙在鼓里。”

  如果其他星球上也有类似于人的生命,那么,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这一点呢?在火星上发现生命可能于事无补,因为,火星上的生命很可能与地球公民具有同样的起源。“毫无疑问,地球与火星之间的碰撞会在彼此之间来回传递微生物,火星和地球并非完全独立的生态系统。”戴维斯说。

  或许,在土星的第六号“月亮”——土卫六“泰坦(Titan)”上更有可能发现生命存在的踪迹。太空生物学家们将“泰坦”视为疑似存在外星生命的地区。泰坦是太阳系内唯一表面有液体存在(尽管只是乙烷湖)的其他地方。“我们认为,如果泰坦上存在生命,其起源将会与地球生命的起源不同,泰坦上的生命将会讲述另外一个故事。”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天体生物学家德克·舒尔策-马库奇表示,“如果我们能发现一个另外的起源,那么,我们或许就能说,宇宙中可能还有很多生命存在。”

  在我们所处的太阳系中发现外星微生物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证明人类并不孤独。但是,我们真正想知道的是,在太阳系外,是否还存在着其他智能生物。50年来,天文学家们使用射电望远镜对天空进行了深度扫描,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但迄今为止,还是一无所获。

  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ET(外星人)并不存在。外星人可能也不知道我们的存在。能到达太阳系外的、能证明人类存在的唯一证据是射电信号和遍布城市上空的各种光线。“自从二战以来,我们一直发射的只有强大的射电信号。”位于美国加州的地外文明搜索研究所(SETI Institute)的赛思·肖斯塔克表示。因此,我们的“名片”散落进浩淼太空的时间只有70光年。如果银河系像伦敦那么大,那么,地球只是伦敦西区纳尔逊圆柱的基座,我们的射频信号目前还没有离开特拉法加广场呢。

  “即使太阳系外挤满了外星人,它们也并不知道人类在这儿。”肖斯塔克说。反之,也成立。鉴于宇宙如此广袤无垠,而光速有限,大多数星星和行星或许都没法看到。

  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那就是,智能生命与人类是独立的。毕竟,人类智能存在的历史只是地球这本历史书的“一个小篇章”,人类智能的存在可能仅仅只是一种转瞬即逝的状态。希望临近的星球不仅存在着智能生命而且它现在就有智能生命,这可能是一个奢望。

  但是,假如我们确实与外星生命取得了联系,我们将做何种反应呢?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现在已经有了备用计划。很多宗教团体也宣称,他们能接受存在外星生命这种观点,但是,根本的问题是我们不知道这一切何时会发生。

  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我们永远不会发现外星人的“芳踪”。即使地球并非唯一存在智能生命的星球,显然,我们也能安然无恙地继续我们的存在。但是,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总会不断涌现出一种感觉:情况可能并非如此,终有一天,我们会与外星人相谈甚欢。

5.我是一个全息图吗?

  看看你的周围:墙壁、椅子、身体……所有这一切看上去都是真实存在的。然而,是否存在着这样一种可能性:我们在宇宙中看到的所有事物,包括你和我在内,都只不过是一个全息图呢?

  这听起来似乎很可笑,然而,已经有些证据表明,这可能是真实的,或许,我们多年前就知道这一点了。如果情况果真如此,那将彻底改变我们对现实的看法。

  这个想法已经在人们心中盘旋很久了,其最初源于史蒂芬·霍金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个明显的悖论——黑洞信息悖论。霍金论证道,黑洞事实上并不是“全黑”的,其质量会以射线(霍金射线)的形式缓慢释放出来,致使黑洞不断蒸发直至消亡殆尽。因此,这就带来了一道难题,由于霍金射线并不传递有关黑洞内部的任何信息,当黑洞消亡时,坍塌成黑洞的星体的所有信息也随之消亡,这跟目前公认的信息守恒原则相悖。

  1972年,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雅各布·伯肯斯坦证明,黑洞的熵,即黑洞的信息量,与它的视界表面积成正比。视界是包围黑洞的一个理论表面,视界由无数临界点构成,物质或光线一旦越过这些临界点,坠入视界以内就再也无法返回。理论学家据此证明,发生在视界处的微观量子波动调制了黑洞内部的信息,因此,当黑洞蒸发时并不存在神秘的信息损失。后来,弦理论学家们也证实,坍塌成为黑洞的星体的信息会被调制到视界上凹凸不平的团块中,视界随后将信息印刷于慢慢远离黑洞的霍金辐射线上,如此一来,黑洞消亡时,也不会出现信息损失。

  这解决了霍金悖论,也提供了深刻的物理理解:前期星体的所有三维信息可完全调制到后期黑洞的二维视界中——就像信用卡和纸币上常见的三维全息图是在二维胶片上蚀刻而成,当光线在它上面发生折射时,就出现了三维图像一样。后来,美国斯坦福大学理论物理学家、弦论创始人之一李奥纳特·苏士侃和诺贝尔奖获得者赫拉德·特霍夫特将这一理解扩展到整个宇宙。他们认为,如果一个三维星球能将信息调制到黑洞的二维视界上,那么,整个宇宙可能都会适用这种情况。我们的日常生活可能只是发生在遥远地方的物理过程的全息投射。因为,毕竟,宇宙的视界为420亿光年,而宇宙大爆炸迄今仅仅137亿年,也就是说,宇宙视界之外的事物根本无法被人类看到。

  听起来这似乎有点疯狂,但我们已看到其或许是真实存在的迹象。长久以来,理论物理学家们一直认为,宇宙上的空间—时间是一个个微小的颗粒。既然一个二维表面无法存储足够的信息来完美地呈现一个三维物体,那么,这些颗粒将在全息图中变得更大。“身处全息宇宙中就好像身处三维电影中。”美国费米实验室粒子物理分部的物理学家克雷格·奥甘表示:“在更大的层面上,宇宙很光滑而且是三维的,但如果你走近一点看,它是平面的,上面布满凹凸不平的颗粒。”

  奥甘最近认真查看了位于德国汉诺威的一个相当灵敏的运动检测器GEO600(一台长达600米的探测器)上的读数,GEO600主要用于探测引力波——时空上的“涟漪”引力波由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提出,指中子星和黑洞这样的超密度天体加速运动时给宇宙时空带来的扰动。引力波被认为是宇宙中最猛烈的事件,例如,两颗中子星碰撞时可能会产生引力波,这种引力波能从地球上观测到。

  尽管GEO600引力波探测器的灵敏度非常高,但迄今还没有发现引力波的“芳踪”。不过,2008年,图像上一个意想不到的抖动让科学家们抓耳挠腮,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奥甘指出,它可能源于时空颗粒的“量子波动”。正常情况下,这些波动太小而无法被探测到。而现在,这些波动大到出现在GEO600的读数上,这就直接证明,宇宙真的是全息图。

  不过,伯肯斯坦对这一解释持谨慎态度,他说:“宇宙是一个巨大的全息图这一想法仅仅是一个假设,其证据也只是一些偶然出现的特殊情况。”奥甘表示,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正在建造的更好设备——“全息干涉仪”有可能提供新的证据,他希望该设备几年后能完成并投入使用。

  如果最新设备能够让科学家们如愿以偿,获得新的积极结果,这将挑战我们对于自身所处宇宙的假设。它或许能证明,宇宙中所发生的任何事情只是距离我们所处之地几十亿光年外的某个平滑表面上发生的某个事情的投射,尽管我们并不知道“某个事情”是什么或者“某个事情”如何自证其在世界中的存在。或许,最新发现可能对我们所处的宇宙以及庸碌的日常生活毫无影响,但真的如此吗?

 6.我是一个真实的存在还是僵尸?

  我们现在还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当法国哲学家勒奈·笛卡尔写下“我思,故我在”这句名言时,他就一针见血地表示:你作为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体而存在的唯一证据是你思考自己的存在性的意识经验。你只能知道自己的想法,无从了解别人的意识和想法,因此,你将永远不会知道别人是否拥有自我意识。

  笛卡尔写下那句名言是在1644年,从那以后,人们在这一问题上取得的进步乏善可陈。如果有些进步,那就是我们甚至不那么确信自己存在这个事实。

  计算机变得足够强大,让我们能制造出替代的世界,这一切仿佛就发生在昨天。现在,我们拥有无数游戏和模拟,它们都是我们身处世界内的世界。随着技术不断向前发展,这些模拟世界将变得越来越复杂。“原初”宇宙最终将被几乎无限数量的先进的虚拟文明所填充。很难想象这些文明中没有像你我一样具有自主独立意识的生物。

  英国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院院长尼克·博斯特罗姆首先提出了上述观点。这个简单的事实使一种情况变得似是而非,那就是,我们的存在实际上是一个由更加先进的文明实体运行的模拟。

  博斯特罗姆指出,唯一能确信这一点的方式是,有一条信息突然跃入你的眼前,并告诉你:“你正生活在一个计算机模拟中。”上述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然而,尽管我们无法证明这一点,我们也能发现一些与我们的存在有关的蛛丝马迹。

  但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经济学家罗宾·汉森却并不那么确信。他表示,如果情况果真如此,而且,我们也确实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那么,运行这个模拟的“操作员”很可能会让每件事情回到最初,让我们毫无踪迹可循。汉森说:“如果它们不希望我们注意它们的话,我们甚至不会注意到。”不论如何,寻找真相可能就是寻找麻烦,我们可能会被控诉破坏了造物主的乐趣,说不定造物主一怒之下,会拔掉电源,让我们灭绝呢。

  不过,汉森也表示:“小模拟应该远远多于大模拟。”因此,他认为,他极有可能生活在一个他是唯一有意识、有趣的生物的模拟中。换句话说,其他人都是临时演员或者僵尸。然而,究竟情况如何他也无法知道。

  当然,我们现在拥有非常先进的技术——在笛卡尔所处的时代,这些技术可能会被看成巫术:能够看到人脑中的情况并阅读他的思想。不幸的是,那并不会让我们距离知道他们是否是有感觉的人更进一步。“即使测量脑电波,你也无法确切地知道他们拥有什么样的经历。”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布鲁斯·胡德表示。

  不过,从某种角度而言,脑部扫描确实已经颠覆了笛卡尔的格言。美国斯坦福大学哲学家保罗·斯科科瓦奇表示,你也可能是一具僵尸,即使你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事实就是如此。

  斯科科瓦奇的坚持基于一个信念,那些研究脑部扫描的神经科学家们也持有这一信念——我们没有自由意志。机器中没有鬼魂,我们的行为不由完全超出我们自己控制的大脑的状态所驱使,他说:“因此,我认为,我可能只是一个幻觉。”

  因此,情况可能就是,你生活在一个计算机模拟中,在其中,你是唯一拥有自我意识的生物。我可能是一具僵尸,你也可能是。谁知道呢?

  7.存在另外一个我吗?

  在波兰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执导的电影《两生花》中,少女维罗妮卡问道:“你说,冥冥之中会不会有另外一个和你一模一样的人,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不是孤单的?”在电影中,她遇到了另外一个自己。虽然这类文艺电影与科学无关,但现代物理学家对这个问题给出了一个和电影中非常相似的答案:是的,在广袤的太空中,有可能存在一个一模一样的自己。虽然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拥抱对方,但我们相互守望。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并不孤独。

  马库斯·尚恩在《新科学家》杂志网站刊发文章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尚恩指出,在距离地球很遥远的地方,存在着一个和银河系非常相似的星系,其中有一颗看起来与太阳极其相似的恒星。而且,这颗恒星的第三颗行星看起来就像地球的双胞胎姊妹。在这颗行星上,生活着一个人,她不仅与你外貌相似,而且过着同样的生活。

  有科学家认为,实际上,在一望无垠的太空中,存在着无数个像银河系一样的星系,其中包含无数个你以及你所爱的人的复本,直到此刻,她和你完全一样。

  这些平行世界的存在并非空穴来风。科学家们确实已提出很多奇特的理论,比如多重宇宙理论,来证实上述可能性的存在;也有科学家用量子力学来解释“多重世界”的存在,量子力学认为,宇宙会持续不断地分叉。科学家们认为,多个平行世界的存在是宇宙标准模型不可避免的结果。

  所有这些理论推演都需要一些合理的解释。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最遥远的事物是137亿年前宇宙大爆炸后发出的光线。更遥远地方发出的光还没有到达我们的眼中,它们超出了我们的宇宙视界。

  大爆炸遗留下来的辐射很明显地证实,宇宙经历过一个转瞬即逝的急速膨胀时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暴胀时期。暴胀理论认为,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还存在着无数个宇宙。

  我们可观察到的宇宙就像泡沫一样,在其外部,还存在着无数个其他的泡沫,这些泡沫也有同样的宇宙视界。每个宇宙经历和我们身处的宇宙遭遇过的同样的大爆炸,也有同样的物理学法则。然而,并不是说所有宇宙都能“存活”下来,只要将大爆炸的各个“参数”进行微调,各种宇宙就会出现不同的情况。比如,将我们身处的宇宙的膨胀速率调低一点,这个宇宙就不可能演化到今天的模样,通俗地说,如果没有一个精确的膨胀率,这个宇宙不是无限制地膨胀下去,就是早就坍缩得无影无踪了,所以,重点是“恰到好处,严丝合缝”,只要稍微出现一点偏差,轻则不会演化出星系和恒星,重则无法存在下去。

  因此,发现另外一个和我们一样的宇宙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量子机制却并不这样认为,它讲述了另外一个故事。

  当我们将宇宙无限放大,我们就会发现,宇宙表面布满小颗粒,整个宇宙就像一个国际象棋棋盘。大爆炸之后的瞬间,我们可观测的宇宙只包含几个“方块”,只有这几个地方适合物质“居住”,正是这些物质演变为我们现在身处的星系。

  我们身处的宇宙泡沫附近的泡沫包含有一些排列稍微不同的物质,它们的邻居也是如此。依此类推。但是,最终,我们会穷尽泡沫中物质所有可能的排列方式,从而发现一个与我们身处的泡沫一样的泡沫。结果,历史能够采用的方式是有限的。假定宇宙是无限的,必定存在着无限数量的就像我们的历史一样的历史,加上无数个与我们不同的历史。

  另外,如果你能在任何方向行进得足够远,你也会碰巧遇到一个与我们身处的宇宙一样的宇宙以及一模一样的自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宇宙学家马克斯·铁马克经过计算得出,为了找到最近的那个与你一模一样的自己,你将要旅行101028米。

  虽然我们得出了这个距离,而且,也可以通过这个途径去寻找与自己身处的宇宙一样的宇宙。但是,有一个不好的消息,那就是,即使你有足够的勇气和耐心,也将无法看到另一个宇宙中的“你”。因为,当你踏上这个旅程时,还会有更多宇宙出现,你每踏出一步,都将伴随着下一个宇宙泡沫的出现,当你找到那个与你一模一样的自己时,所有星星或许都已燃烧殆尽。

  要想避免出现存在着另外一个与你一模一样的人这样一个结果,唯一的方式就是我们的宇宙标准模型和量子理论是错误。然而,这一点几乎是不可能的。美国梅德福塔夫茨大学的宇宙学家亚历山大·维连金25年来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他说:“我从来没有为存在着无数个亚历山大·维连金而高兴过,不幸的是,我认为这很可能是真的。”

  宇宙显然被某种看不见的“手”精心谐调过,因此,刚好适合我们生存,这一事实可能告诉我们,存在着具有其他物理学法则的宇宙。而按照量子力学关于多重宇宙的解释,所有可能的历史和未来——包括你的历史和未来都可能存在着无数不同的版本。如果情况真是如此,一定存在着一个宇宙,在其中,你是温布尔登网球比赛的冠军。

  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人知道是否存在这些宇宙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协调。多重宇宙是一个新兴的正在慢慢成型的观点和科研领域。尘埃还未落定,找到那个一模一样的自己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旅程。

  8.自我是什么?

  当我们醒来时,它在那儿;当我们睡觉时,它又悄然离去,可能再次出现在我们的梦境中。它是一种感觉,就好像我们将其固定在自己的身体内,我们用它控制和感受着自己的内心世界。它是我们个体的感觉,在时间的流逝中不断延展,从我们的第一个记忆延展到此时此刻此地再到可想象的未来。它是我们对自己的感觉,它就是我们的自我。

  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什么是自我?它是真实的存在还是只是人们的一个幻觉?如果它是真实的存在,那么,它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在何处可以找到它呢?

  不同的哲学传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其中最极端的当属佛教中的“无我”这一概念,这个概念认为,你只是想法和感受的集合体,而且很快就会烟消云散。另一个极端的理解是二元论概念,这一概念与哈佛大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和诺贝尔奖得主、神经科学家约翰·埃克尔斯有关。他们认为,自我以一个单独的“场”而存在,这个“场”同大脑有关并控制大脑。

  现代科学正慢慢向佛教靠近。科学家们认为,我们的自我意识不是实体,不是确实的存在,而是源于大脑的多用途处理过程。

  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家塞思·吉莉安和玛莎·法拉提出了一个与自我有关的观点,该观点认为,自我有三个层次:身体自我(源于人们对自身的感觉)、心理自我(构成了我们的自然观、自我记忆以及区分自我和他者的能力)以及一个更高层次的主导感,这种感觉将身体自我的行为归结于心理自我。

  我们正在逐步揭示与这三个层次有关的大脑过程。例如,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神经科学家奥拉夫·布兰科和同事已经证明,身体自我集中在颞顶皮层,它会将来自于感觉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制造出一种具体感——一种在特定的地方置于一个特定的身体内的感觉。如果颞顶皮层接收到互相矛盾的输入,这种感觉会被显著地分裂,导致身体产生魂魄出窍的体验。

  科学家们已经证明,很难发现自我中的主导感(其为我们的行为负责)的位置。在科学家们进行的一个功能核磁扫描(MRI)研究中,手持操作杆的志愿者们在一个计算机屏幕前移动图片。当志愿者们感到他们已经开始行动时,大脑的前岛被激活,但当志愿者将行动归因于经验时,顶叶右下部皮层开始发亮。其他研究人员也借用不同的实验,找出了更多似乎可以为主导感负责的脑部区域。

  在大脑内部,自我似乎既无处不在又无迹可寻。德国美茵茨约翰内斯古滕贝格大学的认知哲学家托马斯·梅岑格表示:“如果你列出‘自我需要什么’,大脑中可能没有一个区域能够脱离干系。”这表示自我只是一个幻象。我们被自己的大脑愚弄,相信我们是真实存在而且没有改变的。

  精神紊乱也使这一点非常清晰,那就是,我们认为大脑未被“侵犯”,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例如,罹患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会有一些妄想,他们认为,某人或某事正在将一些经验和想法移植入他们的大脑内。英国萨塞克斯大学的亚尼·塞特表示:“在某种情况下,这是自我发生了混乱,因为这些人正在做事情,但他们没有感到自己正在做这些事情。那是主导感发生了紊乱。”

  另一个令人震惊的情况是自我感丧失症患者,这些人会持续感到他们的身体完全不受自己控制。

  还有,从小到大,我们被反复教导,不断积累自己的回忆从而逐渐形成所谓的“自我”,这也是一个错误的倾向。研究已经证明,每次我们回忆过去的某个片段,我们记住的细节都不同,这些与自我有关的细节慢慢地改变了我们自己,这真是一个悖论。

  因此,尽管自我似乎是恒定不变的,但实际上会不断变化。我们与一年前的自己不同,与此同时,我们也将与一年后的自己不同。我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的唯一原因是大脑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让我们自欺欺人。

9.我们的意识源自何处?
  让我们认真想想,在出生前的那一刻,你在什么地方?然后再想想,在你死后的那一刻,你又去向何方呢?

  答案很无情,没有任何地方。你的生命只是对地球进行的一次简短拜访,因为某个原因开始,也不可避免地会终结。

  但是,你的存在是一个什么样的突然袭击呢?就像整个宇宙一样,你的意识从虚无中急急产生,并进化成一个充满了各种好奇和神秘的丰富且复杂的实体。

  深入思考这些会让我们大吃一惊,头脑中会立刻涌现出无数个令人惊诧的问题:我的意识真的存在吗?意识这样一个事物如何从虚无中产生呢?它是否能超越死亡而存在呢?意识究竟是什么?

  真的很难回答这些问题。哲学家托马斯·内格尔曾经问道:“作为一只蝙蝠是什么样子的?”内格尔曾指出,关于心灵状态的有些事实只能从第一人称的观点才能知道,这种只有从第一人称的角度才能感受到的事实无法转变成第三人称的物理事实。以蝙蝠为例,蝙蝠通过生理上的声呐或回声定位系统来“看”或确定周围物体的距离和形状,我们可以了解蝙蝠的这种生理物理过程,包括其大脑的有关生理过程,我们甚至能根据其原理制造声呐或B超仪来探知水下物体的形状和人体内部的情况,但我们似乎依然无法知道当我们成为蝙蝠时,我们会有怎样的经验。就像一个天生的盲人可以有关于“红”的所有物理学、光学甚至生物学的知识,但却很难有明眼人关于“红”的感觉经验一样。

  内格尔想要强调的事情是,对于人来说,没有办法知道“成为一只蝙蝠是什么样子”。从本质上来讲,这就是意识之谜。

  现在,神经学家和哲学家分成为两大阵营。其中一方认为,意识是大脑的一个突生属性,而且,一旦我们完全理解神经活动错综复杂的工作,意识将一览无余。另一方则怀疑,事情不会这么简单。他们也同意意识源于大脑,但他们认为,内格尔的问题可能永远没有答案:知道一只蝙蝠大脑的所有细节并不能告诉我们,作为一只蝙蝠是什么样子。这常常被称为意识的“难题”,而且,从科学角度而言,现在似乎很难回答。

  同时,“也还有一些所谓的简单问题需要我们思考。”英国萨塞克斯大学的安尼尔·赛思表示。其中之一是在大脑的活动中寻找意识的“签名”,科学家们希望这些“签名”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意识究竟是什么。现在,科学家们已经发现,当我们思考某些问题时,大脑的某些区域非常活跃;而当我们没有思考问题时,大脑的这些区域则保持安静,法国国家健康与医疗研究所的认知学家丹尼斯拉斯·代哈尔尼和同事已经在我们的额叶和顶骨叶发现了这样的区域。

  这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神经科学研究所的伯纳德·巴尔斯提出的意识理论一致。巴尔斯提出了一个假设:最“非意识”的经验由大脑内特定的区域(视觉皮质)来处理。当信息被发送到一个名为环球协作平台的神经网络那儿(这一区域也由德哈尔找出)时,我们只是意识到这个活动。

  但是,其他人则认为,上述理论并不能回答一切问题。赛思质疑说:“环球协作平台理论真的能解释意识?还是只能告诉我们与意识有关的一些事情?”

  至于个人意识能否在人死亡之后继续这一问题,德国美茵茨约翰内斯古滕贝格大学的认知哲学家托马斯·梅岑格表示:“大脑死亡之后,任何形式的自我意识几乎都不可能存在。”

  尽管非常不可能,但也绝非完全不可能。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基乌尼诺·托诺尼认为,意识是包括大脑在内的复杂物质同信息整合而成的产物。赛思表示:“根据托诺尼的理论,如果一个人可以建立能采用和大脑一样的方式整合信息的一个设备或一套系统,那么,这套设备或系统就能产生同样的意识体验。”这样的一台机器能使意识在人死后存活,但它将仍然不知道作为一只蝙蝠是什么样子的,正好应验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10.计算机超过人类会怎样?

  人类的大脑非常不可思议,它是我们所知的宇宙中最复杂的事物,但是,我们可以建立其他可与之竞争和抗衡的机器。

  在人这一层级上的人工智能很可能并不会驻留太长时间。2050年前,人工智能可能变得比人类更聪明。很多科学家甚至认为,未来10年内一切就可能会发生。

  届时,人类将首次被剥夺“地球上最聪明的存在”这一称号,这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1993年,美国数学家和科幻小说作者弗诺·文奇将人类走下“最聪明的存在”宝座的那个时刻称为“奇点”,因为他认为这将是一个改变世界面貌的转折点。那么,这一切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没有人真正知道。“就像蟑螂和狗试图预测人类技术的未来一样。”美国通用人工智能会议主席本·戈策尔表示。

  但是,这也并不能阻止人类不断思考届时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场景。一个引人注目的可能性是人工智能将让人类灭绝,如果在军队实验室研制的机器人倾巢而出的话,这一切似乎很有可能会发生。

  英国牛津大学的物理学家兼畅销书作家戴维·多伊奇认为,避免“人工智能群起攻击人类”这一灾难发生的一种方法是,欢迎人工智能进入现有机构中。但是,即便这一方法可行,我们如何同更聪明、更快捷而且能一天24小时、一周7天永不疲倦、永不生病的人工智能竞争呢?人工智能很可能很快超越我们迄今在科学、技术以及艺术等领域取得的一切成就。我们此前的一切创造很快将无立锥之地。

  那么,无论如何,人工智能接管世界似乎都已成为定局。可以令我们感到乐观的一个理由是,它们将不会像我们脆弱的人类一样被黏附在地球上。实际上,人工智能可能更喜欢离开地球。戈策尔表示:“它们在超冷太空中的表现可能会更好。”

  因此,并非注定我们必须同人工智能争夺能源和资源,即使争夺,我们打赢这场战役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征服其他星系后,人工智能会很乐意让人类呆在现在这个潮湿的小星球上。它们可能会对我们很冷漠,就像我们对蚂蚁那样;它们也可能把地球作为自然保护区来管理。

  届时,人类似乎如蝼蚁一样卑微和渺小,但是,人类可能不会介意这一事实。很多人会开始纯粹因为兴趣而进行科学研究和艺术工作,而不会将时间花在同机器比较上。

  对于戈策尔来说,最好的景象是,人工智能为想和它们一样留在地球的人类以及希望有机会慢慢改变自己不再是人类的人提供一个“人类保护区”。他说:“你可能希望这是一个循序渐进慢慢发生的过程,因此,每前进一步,你仍然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保持自己仍然是人类并且死亡或者转化为其他几乎不死的超级生命?不管怎样,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绝佳的机会。

 11.人类会灭绝吗?

  与必死无疑角力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毁灭和消失不仅仅是个体无法逃脱的命运,而且,终有一天,整个人类本身也将不复存在。就像所有物种一样,人类最终要么灭绝要么进化成其他事物。纯粹从存在主义的角度而言,后者听起来似乎无限完美,那么,我们的终极命运是什么呢?我们有什么机会呢?

  首先,好消息是:时间站在我们这边。一般而言,哺乳动物物种会持续约100万年,随后它们会进化成其他事物或灭绝。以此进行测算,人类大约还有80万年的生存时间。

  但是,得出这一数据的基础只是因为我们是另外一种哺乳动物。不过,还有一个想法越来越引人注意,那就是,我们已经如此显著地改变了游戏规则,使得与哺乳动物有关的这一规则对我们可能不再起作用,不是吗?

  让我们先从进化开始讨论吧。进化包含两个关键的元素:变异和选择。进化产生的关键是基因变异,并且,我们迄今也确实还没有逃脱变异的藩篱。“我们可能增加了变异发生变化的机率。”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克里斯托弗·威尔斯表示,我们身处的世界里充斥着人造的会导致基因变异的物质。

  一般而言,更适应环境的个体更有可能存活并将基因传递下去。但是,我们已经改变了自然选择的法则,医药和技术也在不断增加人类的生存能力,自然选择对人来说仍然适用吗?

  似乎还是适用的。基因组分析取得的进步让我们很容易了解到,自然选择仍然富有生命力而且也在起作用。有一项研究发现,在过去5万年间,约有1800个基因变异已变得非常常见。另一项研究表明,在岁月的变迁中,自然选择过程实际上在不断加速,或许通过占领身处的世界并制造出复杂的文化,人类对很多新的选择压力的适应能力正在不断增强。

  “认为人类将停止进化毫无道理。”美国耶鲁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斯蒂芬·斯特恩斯表示,他的研究表明,现代人类还在持续不断地进化着,“唯一的问题是,随着我们持续不断地进化,我们将采用何种方式改变自身。”

  如果没有让我们形成今天模样的强大的、无所不在的力量,我们可能会漫无目的地进化,但是,即便如此,漫无目的进化的累积效应也很明显。理论人类学家、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克里斯·斯丁格博士预测道,在距离现在数十万年的遥远的未来,我们的后代已经繁衍生息了很多代,而且,其基因和身体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使他们不再能与现今的人类交叉繁殖,因此,将出现一个新物种。

  这种新物种可能会被看成一种古人类,但它的外貌和身体特征究竟如何,人们还不得而知。

  戏剧性事件将让一切加速。“一场流行病就有可能将人类的数量减少90%。”美国塔夫茨大学的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表示。躲过这场灾难的人将作为新物种而出现。

  极端天气可能也有同样的影响。威尔斯说,如果有人离开地球并在其他地方安居乐业,繁衍生息,不可避免地也会出现新物种。

  生殖技术取得的进步使人们能将最希望遗留给后代的特征挑选出来,以引导人类自身不断进化。我们在计算机、机器人、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领域不断取得的进步使我们能重建甚至扩展自己的身体和大脑,有人甚至会变成超人。“对于这些变化,很少有人会像今天生活在北美的阿米什人(他们过着与世隔绝的最原始的农耕生活,恪守着古老的传统和生活方式,没有电灯、电话等一切现代生活的基本设施,没有汽车,交通靠步行或四轮马车)一样完全置身事外。”美国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预测。

  当然,人类会灭绝也是一种可能性。来自于其他物种的竞争、被捕食、失去遗传多样性都是造成其他物种灭绝的“罪魁祸首”。不过,因为人类的数量众多,而且我们在所有物种中都起支配作用,因此没有其他物种会威胁到我们的生存。

  但是,我们自己做的一些事情可能引发环境灾难从而导致人类灭绝。另外,我们也对过去发生的诸如小行星撞击地球、超级火山等大浩劫束手无策,这些大浩劫也可能导致人类灭绝。

  同时,人类这个物种本身特有的不屈不挠的好奇心会促使我们创造出新的东西,导致人类灭绝。比如,有人就假想纳米科技会制造出一种机器人“灰蛊”,它会不断自我复制而失去控制,从而消耗掉整个地球的资源,进而造成人类的灭绝。另外,还有人可能用基因过程方法制造出其他致命的生命形式,导致人类灭绝。

  尽管我们无法预测自己的未来,但有一件事情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我们的存在本身只是一个偶然,其之渺小仿佛沧海一粟,而其存在之短暂则恍如白驹过隙。

12.宇宙如何终结?

  宇宙会不会灭亡?会不会瞬间瓦解?自我塌缩,还是慢慢僵死?宇宙如何灭亡是整个宇宙最伟大的谜团。物理学家们一直想要告诉我们有关宇宙终极命运的答案。

  此前,科学家们认为,宇宙中支配性的力量是恒星和其他物质之间的引力,这就意味着宇宙的未来只有两种可能:要么引力作用使宇宙向内塌缩,就像泄气的气球,宇宙回归原始大小——这就是宇宙大收缩论;要么宇宙一直膨胀下去,直到所有恒星的核反应堆耗尽,宇宙变得寒冷直至灭亡,并且由于膨胀使得地球最近的邻居都在远离,地球最终会成为恒星和银河系中一个被孤立的群落——这就是宇宙大寒论。

  过去,大部分科学家相信后者更有可能。然而,1998年,科学家们对从遥远超新星到达地球上的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一种神奇的力量(暗能量)使宇宙加速膨胀。这一发现或许将修改宇宙的命运。

  2011年10月4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索尔·珀尔马特、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和太空探测科学研究所天文学教授亚当·里斯和持有美国和澳大利亚双重国籍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布赖恩·施密特因为对宇宙膨胀的研究而荣膺当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3名科学家对几十颗处于爆炸状态的恒星即“超新星”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宇宙正在不断膨胀,而且膨胀速度不断增加。

  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审委员会认定,3名获奖者的研究结果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而由此开启的研究领域更是被专家称为“可以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比拟”。“将近一个世纪,一种公认的看法是,宇宙正在扩张,这是大约140亿年前大爆炸的结果。”评审委员会说,“不过,发现宇宙的膨胀正在加速,令人惊异。如果膨胀继续加速,宇宙将以冰冻状态终结。”

  除此之外,科学界还有其他一些关于宇宙终极命运的观点。2003年5月,美国新罕布什尔达特茅斯大学的物理学家罗伯特·卡德威尔提出了宇宙将以“大撕裂”这种方式壮烈死亡的观点。该假说认为,宇宙中的物质,从恒星和星系到原子和亚原子粒子,在未来会因为宇宙的膨胀进一步被撕裂。

  卡德威尔告诉英国《新科学家》杂志说:“直到不久前,我们还认为宇宙可能有两种结局:向内收缩挤压崩溃(大收缩理论),或无限膨胀,密度无限被稀释,直到变得更冷并最终死亡(大寒理论)。现在,我们认为可能还存在第三种可能——大撕裂(相对于宇宙起源大爆炸)。”

  卡德维尔称,宇宙将在数百数千亿年后毁于可怕的“大撕裂”。届时,由宇宙暗能量质变生成的“幻能”会撕裂宇宙中的一切物质,直至一颗微小的原子核。由于幻能不断增加,在宇宙终结前一年左右,它将把地球扯离开太阳系。在宇宙终结之前一小时,幻能将撕碎地球。

  随后,宇宙中会再次出现某种令人喜爱的宇宙力,其强度让现在宇宙中的排斥力相形见绌,这种力会再次让星系聚合到一起,以很高的速度相互碰撞,最后,所有物质会在一次大坍塌中撞击到一起,温度和密度都极高,就像是宇宙最初大爆炸的反转。

  不过,科学家们表示,人们并不需要为此感到烦恼。无论是大撕裂还是大坍塌,都不会很快发生。科学家们对遥远的古老的超新星(它们描绘了宇宙膨胀的历史)的观测表明,暗能量正在慢慢发生变化,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意味着大撕裂或大收缩至少发生在数十亿年之后。据有关宇宙学家说:“大撕裂将来即使真的发生,也不会早于550亿年以后。”有的计算表明,大撕裂如果发生,它将发生在900亿年以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学家安德烈·林德计算出,我们的宇宙距离大收缩至少还有250亿年,几乎是宇宙现在年龄的两倍。

  除此之外,还有科学家认为,宇宙可能会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结局——宇宙真空会突然变成某种完全不同的物质。这些科学家们表示,空无一物的真空仍然有能量就暗示了其天性可能是不稳定的,它可能在任何时候跃迁到完全不同的状态。如果真空可以进入更低能量的状态,它将首先发生在空间中的某点,接着向外延伸,真空会不断地发生变形,变形的速度仅比光速慢一点点,未来,某个地方的真空可能会砰然衰变,然后包含新状态真空的“气泡”会以光速变大直到吞噬整个宇宙。

  从理论而言,我们会提前得到一些警告,但是不会提前很长时间。“一百万分之一秒(1微秒)而已。”美国塔夫茨大学的宇宙学家亚历山大·维连金表示。届时,一种诡异的力量可能会使月球变成外浆,冲向地球。

  维连金认为,这样的终结几乎是不可避免的,除非一个大撕裂先让我们终结,真空最终将落进入负能量状态。变形之后,空间接着会对自己施加强大的引力,让宇宙中留下的物质进入大收缩中。

  如果上述景象真的发生,没有人知道空间会变成什么样子,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和现在很不一样,到那时,我们和我们熟悉的所有物质都将不复存在。

  然而,并非万事万物都将以此作为终结。最新研究表明,宇宙死亡和重生循环出现的可能性也很大。

  就像很多理论学家们所预测的那样,如果我们身处的宇宙仅仅是不断出现分支且成长中的多重宇宙中的一个,那么,即使每个“分支”的寿命有限,这些宇宙组成的宇宙整体将持续下来。而且,对我们身处的宇宙来说,一直存在着复活的希望:新的宇宙可能会从灰烬中产生(这些灰烬出现在一个大反弹或某些人类还未命名的大事件中)。并且,如果宇宙出现大冰冻,宇宙就会获得足够的时间以至于一个随机的量子波动就可能诱发一个全新的大爆炸,届时就将出现一个全新的宇宙。如果万物如此循环反复,将永不终结。


(记者 刘霞 综合外电)

赞一个,喜欢这样的科普
明年上了火星就能有些发现了
记忆是最奇妙的
很有启发性的科普文


记得有这么一个理论:宇宙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如果不存在的话,就不会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

记得有这么一个理论:宇宙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如果不存在的话,就不会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
太奇妙了,也太可怕了。。想想宇宙的一些事,真的很可怕。。。

但一想,人生苦短,好好生活 吧。。有意义的生活。
物理学好像越来越像是一种巫术了。
夏风 发表于 2011-12-3 20:13
物理学好像越来越像是一种巫术了。
专业的物理学当然是很正经的,但科普性质的东西就不可避免地巫术化了。
光荣的神棍 发表于 2011-12-2 20:53
记得有这么一个理论:宇宙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如果不存在的话,就不会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
我思故我在
500亿年前是个什么玩意呢,能量奇点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又依托什么存在的呢,奇点外又是什么呢,装奇点的东西之外又是什么呢,再之外呢。为什么要炸呢。基本粒子寿命是多少呢,都有上百亿年了。爆炸前没空间,那宇宙是怎么撑这么大的呢。宇宙外是不是象星系样还有许多。能量又是什么呢,为什么能变物质,能量寿命是永恒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