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7会议引各界猜测 迹象表明人民币升值进倒计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22:15:24
<P>来源:新华网</P>
    中国财长和央行行长首次参加G7会议引起各界对人民币升值的猜测。
<P>    尽管金人庆和周小川都在G7会议上强调,人民币汇率需要保持稳定,中国的汇率改革没有时间表,但诸多迹象表明,人民币汇率调整已经进入倒计时。
<P>    从某种程度讲,中国参加G7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就意味着中国已经准备对国际社会承担更多的责任。虽然,中国参加G7会议尚属首次,也不是正式成员。但中国能够参加G7会议,不仅表明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地位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更说明中国愿意参与国际对话,愿意对世界经济增长承担一定的国际责任。而G7财长会议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协调各国的货币政策,特别是协调汇率政策,以维护世界经济的稳定。那么,中国作为一个对话国,虽然没有必须承担的责任,但中国是一个负责任、好面子的大国,对于主要发达国家要求中国改革汇率机制的要求,必然要有所承诺。而事实上,周小川也表示“中国正在诚心诚意推进这项改革”。中国的诚意表现在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的“近年来,我们在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方面做了大量的相关改革工作。包括: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步伐加快;人民币经常项目实现了可兑换;资本项目管制逐步放宽;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稳步扩大,进入中国证券市场的境外机构和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不断增多;金融市场准入及其业务限制正在放宽,金融市场的产品和范围不断扩大”。从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基础工作看,有的已经完成,有的还在进行之中。而实际情况与一年前相比,国有银行的改制工作进展已经取得突破,QFII也在继续扩大投资规模。也就是说,人民币汇率调整的基础要比一年前好得多。
<P>    我在今年3月份曾经发表评论说,通过人民币升值,可以抑制进口品价格,进而抑制消费品价格水平的上涨幅度。也许让人民币升值,是对付通胀的最佳办法。如果说,年中调整汇率波动幅度,让人民币升值时机不够成熟的话,那么现在条件已经具备。
<P>    除了国际投机性资金有所回流外,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升高,已经要求中国必须对国际贸易条件恶化状况作出反应。而解决进口价格偏高问题,特别是抑制由于原油价格居高不下可能导致的成本推动型通胀,最好的手段就是对人民币升值。
<P>    通过调整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从而让人民币对美元适度升值的作法,不仅可以缓解进口价格升高产生的通胀压力,还可以兑现对国际社会的承诺。其收获不仅是经济上的,也有政治上和战略上的。
<P>    汇率调整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作。中央政府的决策不仅考虑经济后果,更要综合地考虑政治因素,而中美关系则是决定汇率改革进度的核心因素之一。
<P>    在美国大选的紧要关头,人民币的适当升值无疑会对未来的中美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
<P>    这是一个四两拨千斤的手段。
<P>    如果央行对于月内是否加息还在犹豫不决,那么让人民币升值,已经到了出手的时候了。
<P>    也许央行已经拿起了棋子。</P>(责任编辑:马轶群)<P>来源:新华网</P>
    中国财长和央行行长首次参加G7会议引起各界对人民币升值的猜测。
<P>    尽管金人庆和周小川都在G7会议上强调,人民币汇率需要保持稳定,中国的汇率改革没有时间表,但诸多迹象表明,人民币汇率调整已经进入倒计时。
<P>    从某种程度讲,中国参加G7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就意味着中国已经准备对国际社会承担更多的责任。虽然,中国参加G7会议尚属首次,也不是正式成员。但中国能够参加G7会议,不仅表明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地位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更说明中国愿意参与国际对话,愿意对世界经济增长承担一定的国际责任。而G7财长会议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协调各国的货币政策,特别是协调汇率政策,以维护世界经济的稳定。那么,中国作为一个对话国,虽然没有必须承担的责任,但中国是一个负责任、好面子的大国,对于主要发达国家要求中国改革汇率机制的要求,必然要有所承诺。而事实上,周小川也表示“中国正在诚心诚意推进这项改革”。中国的诚意表现在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的“近年来,我们在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方面做了大量的相关改革工作。包括: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步伐加快;人民币经常项目实现了可兑换;资本项目管制逐步放宽;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稳步扩大,进入中国证券市场的境外机构和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不断增多;金融市场准入及其业务限制正在放宽,金融市场的产品和范围不断扩大”。从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基础工作看,有的已经完成,有的还在进行之中。而实际情况与一年前相比,国有银行的改制工作进展已经取得突破,QFII也在继续扩大投资规模。也就是说,人民币汇率调整的基础要比一年前好得多。
<P>    我在今年3月份曾经发表评论说,通过人民币升值,可以抑制进口品价格,进而抑制消费品价格水平的上涨幅度。也许让人民币升值,是对付通胀的最佳办法。如果说,年中调整汇率波动幅度,让人民币升值时机不够成熟的话,那么现在条件已经具备。
<P>    除了国际投机性资金有所回流外,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升高,已经要求中国必须对国际贸易条件恶化状况作出反应。而解决进口价格偏高问题,特别是抑制由于原油价格居高不下可能导致的成本推动型通胀,最好的手段就是对人民币升值。
<P>    通过调整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从而让人民币对美元适度升值的作法,不仅可以缓解进口价格升高产生的通胀压力,还可以兑现对国际社会的承诺。其收获不仅是经济上的,也有政治上和战略上的。
<P>    汇率调整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作。中央政府的决策不仅考虑经济后果,更要综合地考虑政治因素,而中美关系则是决定汇率改革进度的核心因素之一。
<P>    在美国大选的紧要关头,人民币的适当升值无疑会对未来的中美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
<P>    这是一个四两拨千斤的手段。
<P>    如果央行对于月内是否加息还在犹豫不决,那么让人民币升值,已经到了出手的时候了。
<P>    也许央行已经拿起了棋子。</P>(责任编辑:马轶群)
<P>傅亚晨:宏观环境已无升值需求 人民币不会突然升值
中国金融网 http://www.zgjrw.com</P><P>人民币将于10月15日突然升值?近日,这一爆炸性消息突然传遍了网络上的各大财经专栏,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10月1日,西方七国特别会议(G7)在华盛顿召开,中国的两位部长级人物金人庆和周小川首次应邀出席,人民币汇率制度在会上被再次提及。一些专业人士据此猜测,人民币汇率调整已经进入倒计时。
<P>    另有消息称:人民币升值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实现,并猜测这一时间可能是10月15日,幅度为7%—10%之间。
    关于人民币升值的传言是否真实可信?人民币升值对于长春经济有无影响?昨日,长春税务学院金融系主任傅亚晨教授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他表示:人民币不会突然升值。
权威信息未显升值迹象
    记者(以下简称“记”):近日,“人民币将突然升值”的传言不绝于耳,您认为人民币汇率会否如传言的一样在10月15日左右突然升值?
    傅亚晨(以下简称“傅”):关于人民币升值的传闻由来已久,但事实上,综合目前权威方面传递出的各种信息来看,人民币在短期内升值的可能性不大。
    本次出席G7会议的中国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和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会议上正式向世界提出了中国汇率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标: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这一表态语意并不明晰,没有确切表达出中国官方关于人民币升值问题的态度。而在此前的两年时间里,权威部门也从未传递出关于人民币汇率走向的任何明确信息,因而不会毫无征兆地突然提高人民币汇率。
    <B>宏观环境已无升值需求</B>  
    记:目前来看,人民币汇率是否有升值必要?
    傅:随着几个月来美联储连续加息,促使美元汇率走强,同时中国利率仍保持较低水平,一些人因此呼吁为防止资本外流,主张人民币加息或升值。但事实上,美元经过连续加息后目前一年期利率为1.75%,而中国一年期居民储蓄存款利率为1.98%,两者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尚不会致使中国资本大量外流。
    此外,从目前的国内外客观经济环境来看,中国的对外贸易顺差正在缩小,储蓄存款余额也在不断下降,资本供大于求的状况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因此,可以说人民币汇率暂时还不存在“非升值不可”的必要。
    记:有消息称,如果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在7%—10%之间,是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您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人民币是否存在小幅度升值的可能性?人民币升值与加息预期关系怎样?
    傅:从升值幅度上来看,无论是7%还是10%,都同样会打开人民币的“升值通道”,因此,一旦升值,这个幅度就不会限定在特定的范围之内。
    同时,加息将会直接助推人民币在国际外汇市场上汇率走高,这种联动效应可能会导致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增加。关于人民币加息的呼声,在国内也已经持续了半年多的时间,但央行之所以迟迟未动,也许正是考虑到人民币利率与汇率之间的“正向联动关系”。
人民币升值对长春影响甚微
    记: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以及长春本地经济会产生哪些影响?
    傅:如果人民币升值,将会削弱企业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但同时却有利于进口的购买力。比如,石油等生产原料的进口价格将会变得低廉,对市民而言,却可能以较低的价格买到进口轿车。
    由于长春不属于外向型经济城市,不是资本流入流出的敏感地区,人民币升值不会对城市经济发展带来过多影响,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P><p><p><P></P>来源:中国金融网/中新网 作者:寇铁锋 编辑:子菡</P>
<P>升值是肯定的,算是给小布施帮忙吧。</P>
简直是放P,光看到升值对进口的有利影响,却没看到对出口的巨大影响。我们每年有巨大的贸易顺差,这也是外汇储备不断攀高的原因,如果一旦人民币升值,必然对我国的出口造成重大影响,引发经济危机也不是危言耸听的事情。
人民币到底应不应该升值?</P>新华网 最近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的讨论成为国际上一个十分关注的话题。先有日本财相在七国财长会上提出要求,后有美国财长斯诺讲话和印尼召开的亚欧会议的声明,都呼吁人民币升值,近日,美国“健全美元联盟”又提出欲通过“301条款”促使人民币升值,7月16日格林斯潘的讲话,更是让世人在全球通货紧缩压力面前再次聚焦人民币。可谓是官民联合、齐心协力向人民币汇率问题发难。这场由日本挑起、美国担纲主演的人民币汇率之争全面上演,再次使中国成为世界关注的中心。那么,人民币到底应不应该升值呢?

友邦惊诧——美日矛头直指人民币升值

国外鼓噪人民币升值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人民币汇率过低。有人提出应将人民币汇率确定在1美元兑4.2元人民币左右的水平。二是中国外汇储备过高。中国入世一年多,并没有出现进口激增,相反贸易顺差大幅增加,外汇储备达到3400亿美元。三是中国廉价商品大量出口造成世界通货紧缩。有人认为,近年来,中国廉价产品大量出口导致日本和欧美通货紧缩,中国应使人民币升值,在世界经济中担负相应责任。
人民币汇率之争本质上仍然是贸易问题之争。美国之所以施压人民币升值,是认为中国实行的“盯住美元汇率”政策,使美元贬值的积极效用没能全面发挥,只是“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刺激了中国产品的出口”,尤其是2002年美元贬值的同时,美国外贸逆差却创出了4352亿美元的历史峰值,对华贸易逆差达到1031亿美元。实际上美国外贸逆差剧增的原因不在于中国的人民币汇率政策本身,而是美国产业结构调整、对外直接投资扩大、个人消费支出的增长、以及美元贬值的J曲线效应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迫使人民币升值,是美国推行金融霸权主义的又一例证。金融霸权作为军事霸权和经济霸权的延伸,美国凭借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随意按照自己的意志强制性地推行其政策,不断获取霸权利润,维护其“金融霸权国”地位。美国通过美元贬值,既能减轻其外债负担,每次美元大幅贬值都能使美国债务减少三分之一,又能刺激其产品的出口,还能转嫁其各种经济危机,成为其对其他国家进行剥削的主要形式。此次人民币汇率之争的根本目的,就是美国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阻碍中国商品大规模进入美国。施压人民币升值与美国对华反倾销政策一起,构成了布什政府对华经贸政策调整的新内容。

迫使人民币升值,是日本争夺未来“亚元”主导权的战略举措。近年来,关于“亚元”问题的讨论已越来越热,谁能成为未来亚元的主导,已变成一个日益敏感的话题。日本由于其经济十年来的萎靡不振,日元充当亚洲货币主导的可能性在变小。而中国由于经济高速增长,已经逐渐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因此人民币的价值日趋明显,在中国周边国家已经开始形成一个“人民币地带”,导致日本对此忧心忡忡。在2002年日本对华出现50亿美元顺差的背景下,日本财长盐川正十郎提出议案,提请七国集团通过“与1985年针对日元的‘广场协议’类似的文件”,逼迫人民币升值,将全球压制人民币升值的声浪推至顶峰,目的就在于想通过人民币升值,打垮人民币对日元的挑战,确保日元的未来主导地位。

迫使人民币升值,标志着中国对外经济摩擦正在由微观层面向制度层面扩散。近年来,中国对外经济摩擦日益加剧,但更多的还仅仅局限于微观经济摩擦。加入WTO以后,中国处于制度大调整阶段,制度性因素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受到关注。此次美日欧等国施压人民币升值,使得制度性经济摩擦在中国对外经济摩擦中的份额开始加重。

如果人民币迫于压力而现在升值,将对中国的吸引外资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欧元之父”蒙代尔甚至认为,如果人民币现在升值,将对中国吸引外资造成很大打击,中国经济增长将至少因此下降2至3个百分点。

重新评估——人民币升值严重影响中国经济

人民币汇率升值有6大危害</B>:人民币在资本帐户下是不能自由兑换的,也就是说决定汇率的机制不是市场,改变没有意义;人民币升值会给中国的通货紧缩带来更大的压力;人民币汇率升值将导致对外资吸引力的下降,减少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给中国的外贸出口造成极大的伤害;人民币汇率升值会降低中国企业的利润率,增大就业压力;财政赤字将由于人民币汇率的升值而增加,同时影响货币政策的稳定。

人民币升值会对中国的优势产业产生严重损害。从国际分工格局来看,相对于发达国家以研究开发和服务业为主来讲,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是以制造业为主的,这种贸易结构极易受到汇率水平变动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出口商生产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则会相应提高:相对于发达国家以资本技术优势参与国际分工来讲,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是以劳动力成本为优势的。作为中国优势企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产品档次不高,附加值含量低,在国际市场价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出口利润的下降将严重影响出口商的积极性。由于非典的影响,二季度国外向国内工业企业产品订货比原来减少的企业达41%,预计下半年减少的企业达33%,而增加的只有19%。与此同时,国际贸易领域新的保护主义又不断抬头,一些发达国家设置各种非关税壁垒如环保标准、质量标准、技术和卫生标准等对进口实行限制,并滥用反倾销手段保护其国内市场,中国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很容易受到反倾销措施的限制,出口形势并不乐观。如此时人民币升值则会是使目前这种状况更加恶化。

人民币升值,恶化当前就业形势:外商投资企业对吸引国内劳动力是一个重要的渠道,尤其是现在的情况更是如此,受非典影响就业需求下降,5月份下跌总数近2万个职位,非典影响较重的旅游、餐饮、商贸等属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占就业的比重是其所占GDP比重的3倍,所以此时人民币升值不仅会影响吸引外资,而且也会加剧当前就业形势的恶化。

人民币升值会使国内企业的风险加大:中国一直实行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如果人民币升值则会加大企业的外汇风险管理成本。汇率的变动引起进口材料、外销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从而必然影响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从财务角度来看,主要是指对受险资产和负债进行调整,改变风险净头寸的强度和币种,从而实现对外汇风险的管理。如果现在人民币升值使其对美元这种硬通货的汇率发生变动,那么将会给许多进出口企业带来额外的负担和慌张,势必带来外汇风险成本的加大。

在1985年,为了遏制廉价日货出口狂潮,美、法、德、英的财政首脑就采取过相应的手段,迫使日本签署了“广场协议”,从而逼迫日元升值30%。而“广场协议”被公认是引发日本经济衰退的罪魁祸首。当这段历史被提及的时候,奇怪,盐川正十郎为什么非得让中国重蹈日本的覆辙。

前车之鉴——人民币升值是重蹈日元升值覆辙

盐川正十郎的提案则更像一场政治阴谋。手拿一张一百元的人民币,如果是一个小孩问:这值多少?那么,这个小孩一定还幼稚到没有学会用钱。如果是日本财长盐川正十郎问,这值多少?那么,这就会引发一场风波。而这场风波就是在七国集团财长会议上的一项提案——日本要求人民币升值。其实,站在日本人的立场上考虑,盐川正十郎提出这个问题并非没有道理。首先,日本经济一直处于低谷,凭什么你中国却一枝独秀?中国的一枝独秀我们日本也有贡献,你看,日本从你们那里进口了多少商品。其次,人民币只有升值,日元才能够贬值,这样日本的出口产品才有竞争力。

中国政府也不会忘记“广场协议”给日本带来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日美经济摩擦不断,美国采取了所谓的“敲打日本”的政策,不断强迫日元升值,尤其是1985年7月的“广场协议”后,日元对美元等主要国际货币不断升值,日元对美元在不足10年的时间内升值了4倍多,日本出口产业几乎丧失了价格优势,不得不向劳动力成本更低廉的周边东亚国家迁徙,鼎盛的日本经济丧失了国际竞争力,最终陷入到漫无边际的衰退之中。因此,作为人均收入不足800美元的中国,若任由人民币升值而不顾国内的实际情况,将是一条成本高昂的危险之旅。

在汇率是否应该升值方面,日本是前车之鉴。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日本钢材、汽车、机械和半导体的出口快速增长,出现巨额的贸易顺差,这使得欧洲和美国的工业界深感不安,并由此产生了不少贸易争端。美国的财政部长们和权威人士常常威吓日本让日元升值。日本一方面正式同意"自愿"限制这类出口,另一方面默许通过日元升值来解决这些争端。结果从1971年1美元兑360日元上升到今天的116日元左右。理论上,在开放的经济中,经常性账户顺差由一国净储蓄倾向而非汇率决定;汇率最终决定国内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事实也正是如此,日元的大幅升值不但没有消除日本的贸易顺差,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日元的坚挺还对日本衰退中的经济强加了通货紧缩压力,并迫使其名义利率趋于0。日本也因此掉入我们常说的"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趋于无效。

中国今天已经介于通货紧缩的边缘。虽然2003年消费价格指数有望出现0.1%的上扬,但人民币的任何升值都可能使中国经济陷入通货紧缩之中。在国内价格会继续下降和人民币会继续升值的市场预期下,中国会掉入和日本相同的陷阱中,到那时面对通货紧缩,货币政策将束手无策。

归根到底,汇率的变动与各国国内的利率水平、货币供应量、国民收入水平以及物价水平等因素是密切相关的,一种货币到底是升值还是贬值应该由市场说了算,而不是由政治说了算。由此看来,盐川正十郎的提案只能停留在“提案”的份上,中国不是1985年的日本,而“广场协议”也不能简单的复制。

当全球面临通货紧缩压力之时,世界再次聚焦人民币——猜测人民币汇率能否顶住升值的压力。五年前,在亚洲金融危机最深重的时刻,世界关注人民币———猜测人民币汇率能否顶住贬值的压力。五年河东,五年河西。五年前,我们选择了稳定,五年后的今天,我们该怎么办?

稳定强势——经济学专家均不赞成人民币升值

史蒂芬·罗奇:中国已成为这个混乱世界的主要替罪羊。目前,在要求中国重新审视人民币汇率政策方面,全球声音变得非常一致。这是个严重的错误,在这一点上,世界对于中国的理解大错特错。我非常担忧,施压人民币升值的背后含义:某些国家不愿意承担他们自己的责任,包括日本在内,走弱的国家不从自身找原因,而将原因归咎于自身之外的其他国家是很正常的。现在,中国已成为这个混乱世界的主要替罪羊。全球经济堪忧与人民币汇率关系不大。因为大部分人忽略了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主要原因——劳动力成本、技术、基础设施、人力资本以及对改革的热情与坚持。正像中国必须学会如何与世界共存那样,世界也必须学习如何与中国共存。欧洲和日本不断指责中国这样的替罪羊,真实反映了他们的经济是多么的令人失望。

“欧元之父”蒙代尔八大理由论证:人民币升值现在不合适。一是人民币不是可兑换的,而人民币自由兑换是中国经济长期的目标,人为地升值人民币会延缓人民币可兑换的时间的到来。“我的观点是慢慢的放开人民币兑换的范围,人民币的汇率保持稳定。”二是如果人民币升值就会加速通货紧缩,就会造成更大压力,人民币升值物价肯定会降下来,因为进口品的价格会下降。三是人民币升值会减少国外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因为大家知道人民币会升值就不会现在投资,而要等到人民币升值以后投进来。人民币升值还使得外国投资者的利润会减少,利润率下降,投资就会减缓。如果人民币升值,外国直接投资肯定会减少。四是人民币升值会降低利润率。五是人民币升值会减少经济增长。六是人民币升值会增加失业压力。七是人民币升值会增加财政赤字。八是人民币升值会导致人民币政策的不稳定。

高盛(亚洲)首席经济学家胡祖六博士:即使对人民币一次性升值10%-15%,它对校正美国贸易赤字的效果不大,对日本经济不景气的“治疗作用”轻微,对欧元区GDP的影响也几乎为零。

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我是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坚定支持者。对于日本财长关于人民币汇率的讲话我是不能同意的。我个人认为,当前人民币确实被低估了,但没有外国人说的那么多(有外电报道人民币被低估20%—30%)。人民币汇率是否升值在当前还不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升值或不升值,天都不会塌下来。

易宪容:面对海外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论争,中国要主动出击。所谓主动出击就是对内全面地检讨现行人民币汇率水平与汇率制度,用成本收益的分析方法全面地来计算人民币汇率在哪一种水平上收益最好成本最低,通过何种方式在什么时候调整人民币汇率可达最优的水平。</P>
<P>    一个国家的货币,如果大家都乐意使用并喜欢持有它,那么这就意味着该货币将要升值,否则就意味着这种货币将要贬值,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真理。----安脑酷</P>人民币汇率需要缓慢而稳定的升值</P>安岗(酷脑俺) </P><P>    当全球面临通货紧缩压力之时,世界再次聚焦人民币——分分猜测人民币汇率将要升值?如果人民币真的需要升值,将如何升、怎样升才能对老百姓及政府都有利?</P><P>    自2002年以来,海外刮起了一股要求人民币升值的狂风。先是日本财相在七国财长会议上提出类似于1985年针对日元的"广场协议"那样的文件,要求人民币升值;随后美国政府一些官员也明确表示人民币应该升值。由于美元走低,欧洲和东亚一些国家担心中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冲击,也不同程度地加入了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行列。对于当前海内外对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和强烈预期,我们应该怎么看待?人民币是否被低估了呢?衡量货币汇率是否合理主要有哪些标准吗?</P>反对人民币升值、希望人民币稳定的声音</P>    罗纳德·麦金农(Ronald McKinnon,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系教授,金融深化论的创始人。他在60年代作为韩国政府顾问,曾成功地指导了韩国的金融改革)认为:人民币升值是一个危险的坏建议,近年来中国出口的猛增已经引起一些老牌工业化国家的不满,抱怨中国产品太便宜了。在中国的贸易顺差急速增长的同时,自1994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直稳定在8.3左右。许多经济学家已经建议现在应该允许人民币升值。我认为这是一个危险的坏建议。
  在汇率是否应该升值方面,日本是前车之鉴。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日本钢材、汽车、机械和半导体的出口快速增长,出现巨额的贸易顺差,这使得欧洲和美国的工业界深感不安,并由此产生了不少贸易争端。美国的财政部长们和权威人士常常威吓日本让日元升值。日本一方面正式同意“自愿”限制这类产品出口,另一方面默许通过日元升值来解决这些争端。结果从1971年1美元兑360日元上升到今天的116日元左右(85年为250,96年达到87)。理论上,在开放的经济中,经常性账户顺差由一国净储蓄倾向而非汇率决定;汇率最终决定国内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事实也正是如此,日元的大幅升值不但没有消除日本的贸易顺差,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日元的坚挺还对日本衰退中的经济强加了通货紧缩压力,并迫使其名义利率趋于0。日本也因此掉入我们常说的"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趋于无效。[日本的经济问题,从表象上看根源是日圆升值,本人认为主要原因是日圆升值太快带来的负面影响。日圆升值必然带来出口产品价格下降,产品成本比重上升,如果货币升值太快,必然销售价格低于产生成本,由于企业没有正利润,自然问题咄咄]。
  中国今天已经介于通货紧缩的边缘。虽然2003年消费价格指数有望出现0.1%的上扬,但人民币的任何升值都可能使中国经济陷入通货紧缩之中。在国内价格会继续下降和人民币会继续升值的市场预期下,中国会掉入和日本相同的陷阱中,到那时面对通货紧缩,货币政策将束手无策。
    在决定一个既定的汇率体制是否可以维持的过程中,预期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在维持一美元兑8.3人民币的汇率中已经经历了许多忧虑的日子。为了维护东亚地区的整体利益,中国顶住了压力和许多不良的外国建议,在1997-98年东南亚危机中没有让人民币贬值。现在,在长达8年的汇率稳定之后,中国政府应该把一美元兑8.3人民币视为平衡汇率,未来不会因金融事件的涨落而变化。尤其重要的是,不要谈论要使其可变化。随着外汇管制的放松,在这一中心汇率上下有一定波动是可以的;但市场应该明白中心汇率本身不在讨论之列。
  中国的私人投资者、企业和金融机构拥有可观的海外美元流动资产。这一美元悬置额估计占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0-20%。这些资产比负债的流动性要强的多。因此,即使是一个简单的升值暗示,就可能导致抛售美元和人民币的大幅升值。结果将是国内通货紧缩,接近于0的利率流动陷阱。该如何消除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呢?中国政府不仅要稳定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而且要给市场一个可信的承诺--不会改变该汇率(作者认为:日元的升值本身没有错,错的是政府控制不利,致使货币升值的速度太快)。</P>  谭雅玲(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常务理事):我个人一直坚持人民币应保持稳定的观点,因为现在外围经济形势太动荡。究竟美元就这样一路贬下去,还是会走强,没有一个定数,毕竟美国经济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这时候动汇率是一点好处都没有的。在全球化的今天,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的格局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无论其经济实力、政策的运用空间还是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都远远高于我们,在他们的经济处于不确定的状态中的时候,我们动汇率只会带来被动和负面效应。这方面泰国、阿根廷、巴西是前车之鉴,他们都是由于动汇率造成货币大幅度波动,引发金融市场投资信心的不稳定,导致外资大量外流,最终导致金融危机和动荡,泰国甚至同时出现货币和银行危机。
  我们周边东南亚国家的汇率都是盯住美元的,按理说美元贬值这些国家货币也应该贬值,因为他们资本项目下是完全开放的。相反,由于韩国和泰国股市投资旺盛带动了本国货币的升值。现在韩国和泰国已经感觉到汇率升值的压力了,泰国已经开始干预汇率。它们插手干预汇率市场以消除汇率升值负面影响的做法值得我们关注。日本去年经过货币贬值后已经意识到汇率的变动对其经济大国形象和利益是一种伤害。
  汇率问题对贸易比较敏感,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更应该有长远的应对措施。我们的贸易缺乏长远的战略意识,应对眼前的东西特别多。如贸易结构问题讨论了很长时间了,还有就是数量超过质量,以量取胜,缺乏产品竞争优势。长远的战略考虑需要改革有一个突破口,有一个选择问题,不能老从短线角度考虑问题。我个人感觉,美国人能就眼前看未来,所以政策驾驭非常灵活,他的主导力和影响性也都在上升。我们的基础虽然不是很好,但我们应该学习美国的长远战略意识,这样人民币汇率机制和人民币汇率政策的制定就比较自如。
  现在经济问题的综合连带性太大了,从一个市场一个角度去看问题或者去预期一种走向已经困难了,而经济全球化大大地强化了这种复杂性。货币的汇率机制不是单个层面的汇率升降和汇率市场状况。它的关联面很多,与银行支撑和保障作用,还有整个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保障能力都是紧密相连的。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只是一个方面,但整个金融体制的稳定和金融政策的驾驭能力,对汇率稳定是一个有力的支撑。
  举个例子,美元的强势地位是有其经济基础的。第一,它的GDP占全球的30%;第二,美国的银行体系稳健。即使美国经济目前处于衰退阶段,但美国银行的盈利水平一直是往上走的,全球1000家大银行美国占了200多家,500强跨国公司占了1/2。美元的强势是经济实力和银行效率使然。
  大家谈汇率不能脱离银行层面和金融体制层面。对于我国来讲,原来金融是自成体系的。加入WTO后逐渐在开放,而这个开放的外部环境不是特别好,即大家通常所说的"动荡性太大,不确定性太大,不明朗性太大。"这给金融改革潜在的风险压力非常大。因为有这种不确定性,你就很难预期到它会发生什么,像9.11事件、倒萨战争等等一系列政治和军事层面是很难预料的。
    人民币汇率问题应该把金融体系的稳定、银行业的稳健、整个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完善和健全都考虑进去,不能单从货币价值的高低去评估汇率机制和汇率水平合适与否。实际上,金融体系的健全完善对汇率的影响是最大的,还有银行效率的保障,银行机制的健全、银行风险的减小。我国现在金融最缺乏的是效率的问题,银行在这方面更突出一些。还有像不良资产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影响金融改革的重要问题。日本的经济改革和金融改革始终到不了位,究其原因在于银行呆坏帐对整个经济改革和金融改革的牵制非常明显。所以,人民币汇率问题不能忽视金融体制中相对较弱一环--银行。
  汇率制度的改革应该是一个长远的目标,改革的时机选择非常重要。这既要看国内的经济基础,如外汇储备情况和国际收支状况;更要看国际环境,国际环境相对比较稳定对汇率制度改革所带来的风险比较小。目前我们面对的国际环境不好,我认为汇率制度不动为宜。现在整个市场投机性太大了,投机性太大正反映了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投资的方向不明确,短线投机性热钱在市场上流动性非常大。比如说油价、金价、汇率、股市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都在做短线,导致市场价格短期波动比较大,反过来价格波动对经济复苏和稳定是不利的。这是一种恶性的环节交织在一块儿。
  另外,国家汇率要改变的话要看国内的基础发展状况,相关配套的东西。如财政政策的匹配问题,经济市场的改革问题等。其中财政政策是最重要的。从美国经济发展来看,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的支持面是非常大的,在克林顿政府期间,美国财政出现赢余,强势货币政策应运而生。去年美国财政又是巨额赤字,这使强势美元受到的阻力和质疑也非常大。俄罗斯、巴西、日本都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不匹配导致了危机出现或经济下降。
  此外,还有贸易逆差问题、利率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信心和心理问题。现在经济现象用传统的金融理论似乎已经不能完全解释清楚了。你看欧洲央行降息,降息之后应该是打压汇率提升股市,结果正好相反--汇市猛涨,股市猛跌。美联储的降息也难逃这样的命运。可见,人们对信心和心理的依托远远超过实体经济的支撑。</P>    早在2001年底,钟伟就已公开提出“应该警惕针对人民币的第二次阴谋”。他说,“我没有看到升值的必要,我只看到了贬值的压力。”2002年,中国外汇储备超过3000亿美元。但钟伟认为,此信号传达的人民币升值压力是虚增的压力,很大程度上是目前强制结售汇制度的产物。1995年之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分为政府、企业和民间三块。而在实施强制结售汇制度后,企业不得持有超过外汇账户上限的外汇,银行不得持有超过外汇结算周转头寸上限的外汇,甚至连外国直接投资也必须由央行通过人民币的外汇占款发行的方式全部吃进,本应并存的政府、企业和个人三块“蓄水池”的储备,基本都注入到了官方储备。</P>  另一方面,在贸易顺差的表象下,中国的贸易收支体系存在着结构性缺陷。2002年,中国的货物贸易顺差约为300亿美元,但服务贸易和收益转移的逆差却达100亿美元,结果经常项目的顺差仍然不过在200亿美元的水平;2002年中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大约为500亿美元,但金融账户却有高达250亿美元的逆差,结果资本项目的顺差不过在250亿美元。这还完全没有考虑中国外债统计口径和资本外逃等方面的问题。</P>  目前的日本舆论显然夸大了中国目前的产业基础及国际竞争力。先看钢铁。2002年,中国的钢铁业面临的现实形势是,为了应对美国“201条款”和外部倾销不得不对进口产品加征“反倾销特别关税”。这显然意味着,中国钢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与日本在70年代初期相比尚相差甚远。再看汽车。虽然2002年中国汽车产业的产量和销量都实现了36%的年增长速度,但总规模也才不过310万辆左右,同年美国在不景气状态下的汽车销量仍达1100万量,而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六倍。目前全世界的汽车产量约为5400万辆,中国产量所占比重不过5.74%。中国汽车在出口中所占比重更是微乎其微,在世界汽车贸易中中国几乎是单纯的买方。事实是,目前中国的产业基础与日本相比,别说1985年“广场协议”时的水平,连日元第一次升值时的水平也尚未实现。日本根据什么说,应当形成迫使人民币升值的新的“广场协议”呢? </P>    事实上,日本正在受惠于中日间的贸易发展。根据日本财务省的统计数字,2002年日本对中国贸易顺差高达2.75万亿日元。日本人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意图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并非仅仅是针对中国目前家电等产业的出口态势而发的。其真正目的是企图阻止中国提高自己重要基础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努力,例如钢铁业和汽车业。人民币升值,日本在钢铁业高端产品上的竞争力就将增强,中国钢铁工业升级的进程就将严重受阻。目前中国正在扩张的轿车生产能力中,日资背景已经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人民币升值,靠进口部件组装的日本轿车就将获得极大竞争力,而我国提高汽车国产化率水平的进程就将举步维艰。我们已经注意到,目前全世界的石油加工能力超过40亿吨,而全世界的石油产量只有33亿吨。在国际油价暴涨的形势下,已经注定要有一大批石油石化行业的下游生产能力要面临“出局”的命运。在亚太地区聚积的10亿多吨石油加工能力中,中国占2.26亿吨,日本占2.39亿吨。事关孰生孰死。日本在这个时候急迫地要对人民币施以“广场协议”,其真正用心何在,不是显而易见了么?</P>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戴尔——
    人民币汇率升值有6大危害:1,人民币在资本帐户下是不能自由兑换的,也就是说决定汇率的机制不是市场,改变没有意义;2,人民币升值会给中国的通货紧缩带来更大的压力;3,人民币汇率升值将导致对外资吸引力的下降,减少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4,给中国的外贸出口造成极大的伤害;5,人民币汇率升值会降低中国企业的利润率,增大就业压力;6,财政赤字将由于人民币汇率的升值而增加,同时影响货币政策的稳定。(作者注:这就要产生一个问题,当资本性项目可以自由兑换发生时,如果有十万亿美元突然要求投资中国,按8.3的汇率我们能承受吗?回答是肯定的,不能。由此人民币必然在短时间内大幅升值,日本的历史将在中国重演。本人可以肯定的说:“只有在资本性项目可以自由兑换时,人民币的兑换必须是市场认可的汇率,也只有这样日本的历史才不会在中国重演”)。</P>希望人民币升值的声音</P>  余永定(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导,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代会长):我是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坚定支持者。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我一直坚定地支持人民币不贬值政策。对于日本财长关于人民币汇率的讲话我是不能同意的。但是,我也不认为人民币汇率应该永远盯住美元而不能有所变化。我们在决定自己的汇率政策时不应受其政治化观点的影响。我个人认为,当前人民币确实被低估了。但没有外国人说的那么多(有外电报道人民币被低估20%—30%)。我想强调一点,人民币汇率是否升值在当前还不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升值或不升值,天都不会塌下来。比人民币汇率变动更为重要的问题是汇率制度问题。
  人民币的升值会强化投资者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短期投机性"热钱"的流入可能明显增加,从而对中国的宏观经济稳定造成诸多不利影响。如何通过资本管制和其他方式抑制投机性短期资本的流入则是需要我们进一步考虑的问题。尤其在控制短期投机性资本流入问题上,我们不能忘记资本管制这个武器。
    目前,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一旦扩大人民币兑美元的浮动范围,人民币将会升值。但是,由于所允许的升值幅度有限,中国的进出口将不会受到很大影响。
  经验证明,中国进出口对汇率变动的弹性不大。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在主要贸易对象国市场中的出口份额就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由于我国出口中以来料加工为主,人民币汇率适度升值不会严重影响中国的出口竞争力。与此同时,适度升值还可以促进外贸出口企业的优胜劣汰、改善中国的贸易条件、推动企业进行结构性调整、提高出口利润率。此外,还会对减轻央行对冲操作压力等方面带来积极影响。
  我国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采取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实属迫不得已。作为一种固定汇率制度,盯住美元有利有弊。譬如,在90年代凡发生货币危机的国家无不是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的国家(绝大多数都是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反之,凡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都未发生货币危机。
  根据公认的经济理论,在固定汇率、资本自由流动和独立的货币政策三者之中,只能取其二。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必须保持独立的货币政策。这是毫无疑问的。同时,中国已经选择了逐步实现资本项目自由化的道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迟早得放弃固定汇率,让人民币与美元脱钩而自由浮动。
  现在的问题不是人民币是否应该与美元脱钩,而是在什么时候和以什么方式脱钩。我认为,目前可能是人民币开始同美元脱钩的较好时机。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人民币面临巨大的贬值压力,资本外逃严重,一旦让人民币贬值,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就有可能失控、一泻千里,从而使中国陷入严重的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另一方面,由于人民币坚持不贬值,中国的出口承受了巨大压力。当时经济学家的广泛共识是:人民币应该与美元脱钩(实际上是不再承担人民币不贬值的承诺),而脱钩的最佳时机是人民币没有贬值压力、市场不再预期人民币将会贬值的时候。
  目前,人民币坚挺、资本外逃基本停止、市场预期人民币升值而不是贬值。在此情况下,人民币开始改变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将不会对中国的货币稳定产生严重不利影响。我们应当抓紧时机,使人民币开始同美元脱钩,一味等待更好的时机可能会使我们丧失时机。
  从操作的层面来说,最安全的办法是先让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浮动范围有所扩大。例如,以1美元兑换8.27人民币为中心,允许上浮或下浮1个百分点或至多不超过3个百分点。这样做至少有三个作用:
  首先,向外界发出信号: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是充分考虑其他国家的利益的,中国正在努力解决同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不平衡问题。
    其次,向企业和金融机构发出信号:今后外汇风险将会增加,企业和金融机构应当做好相应准备,加强风险的防范。同时,中国应逐步建立外汇远期市场,为企业和金融机构规避汇率风险提供必要的金融工具。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如果在若干年之后,中国的国际收支发生不利变化,人民币需要贬值时,由于已恢复了有管理的浮动,企业和金融机构具备了较强的应变能力,人民币汇率可以随时调整,大幅下调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将大大减少。
  随着经验的增加,我们可以使浮动幅度进一步扩大,如使浮动幅度围绕中心值上下浮动10%-15%。我认为,在目前汇率制度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浮动区间是一种慎重的办法。</P>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杨帆称,人民币中期升值趋势自1994年即已确立,之所以目前还没有升值,是因为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收购多余外汇所致。据估算,我国主管部门平均每月要动用人民币买进大约50亿美元,才能维持目前的汇率。杨帆认为,人民币内在的升值压力源于三个方面:国内储蓄大大超过投资,资本过剩;劳动密集型产业过剩;因优惠政策,外资每年以500亿美元的速度大量涌入。
    首先,中国对于出口的依存度没有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那样强。日本历来执行的是“贸易兴国”政策,出口对其经济的影响在50%以上。中国虽然从上个世纪90年代由于出口的迅猛增长,GDP对于外贸的依存度由80年代的0.7%上升到7%,但远低于当时日本的水平。
    其次,人民币的升值对于中国吸引外资应该是个好消息。20世纪90年代,美国实行的强势美元政策,这虽然对美国的出口起了负面影响,但由于资本投入会在美国赚到客观存在的汇差,于是,大量资本开始涌入美国,支持了经济高速增长。何帆认为,一旦人民币升值,上述现象一定会出现在中国。</P>
人民币正在被逼向“广场协议”我们如何进行应对?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2002年底,当人们沉浸在中国经济继续在世界上“一枝独秀”的自豪感中时,日本和美国的官员先后对支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发起攻击。在他们眼中,人民币汇率被严重低估,并要求人民币升值。人民币汇率机制正处在微妙的变化之中。
    2002年12月初,盐川财相在一次日本国会会议上,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指出人民币的币值目前被严重低估,公开要求中国政府提高人民币汇率。同时他表示,日本将在G7(西方7国)会议上,把人民币汇率问题作为一项议题,要求其他国家通过类似于1985年针对日元的“广场协议”那样的文件,逼迫人民币升值。
    这一期间,美国新闻媒体也援引美国一些专家有关“中国正在输出通货紧缩”的观点,要求人民币升值。泰国央行行长蒂耶通近来也屡次指出,中国是导致亚洲其他地区陷入通货紧缩的一个原因。再早些时候,2002年9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曾呼吁中国考虑采用更具弹性的汇率机制。
    面对连续10年的经济困境,日本的历届政府已经施展出了浑身解数,“零利率”刺激国内消费,支持日元贬值促进出口等措施都收效甚微,但最让日本政府感到满意的是日元贬值。它使得日本的经常贸易顺差的巨幅增加,成为日本经济中为数不多的亮点。问题是日元继续贬值的空间已经很小,因此,日本现在能采用的最好方法,就是通过其他国家货币的升值来达到日元的相对贬值。
    另一方面,日本从战后百废待兴的状态摇身变成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大国,都得力于进入美国市场的方便。专家指出,虽然美国对日本有庞大的贸易逆差,但两国的贸易关系还是双向发展的。不过,日本财务省截止到2002年10月的数据显示,过去10个月日美之间这种传统的贸易互动已经结束。不但日本的整体贸易盈余收缩,中国输日的货物数额比上年同期增加了9%,达到6.31万亿日元,而美国输日货物只有6.04万亿日元。中国巨额外汇储备和贸易顺差为日本要求人民币升值提供了“口实”。而2002年前11个月中国外汇储备又增加了624亿美元,总额创纪录地达到了2746亿美元。
  6月19日,“健全美元联盟”(Coalition for a sound Dollar)在美国开会,讨论是否提请美国政府动用“301条款”来迫使人民币升值;欧盟委员会上个月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欧盟15国决定,将于今年10月率先上调中国在“普遍优惠制”(GSP)下享有的出口商品优惠关税,即由目前的3.5%提高到5%,而2004年上半年,将正式取消给予中国的“普惠制”(“普惠制”是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出口制成品和半制成品(包括某些初级产品)的一种普遍的、非歧视的、非互惠的关税优惠制度。目前,全球有28个国家给予中国“普惠制”待遇,其中,欧盟15国超过总数量的一半)。
  今年5月,在G8财长会议上,美国财长斯诺首次提出人民币升值的问题;进入6月,他更多次在公开场合“敦促”中国政府改变人民币汇率制度,并一再要求人民币升值。“健全美元联盟”称,中国经济近几年来一直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而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不到3%,欧盟和其他一些国家则更低。该联盟指称中国政府“在外汇市场上大量买入美元,人为地维持人民币低汇率”;这种做法再不制止,“将对全球贸易伙伴造成极大打击”。
  专家分析,该联盟提出通过“301条款”促使人民币升值,主要因为美国出口商无法忍耐美国持续的贸易逆差所致。美元贬值本应有助于美国制造商在全球贸易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并减缓美国贸易逆差的增长。但是,由于中国采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基本固定了美元与人民币的比价关系,以至形成了美元与人民币“同升同贬”的态势。根据美国贸易代表处的数据显示,2002年美国贸易逆差达到了4000多亿美元。中国已经连续三年成为美国最大逆差国。
  由于美国“301条款”本身的含混性,不排除美国政府将其对人民币升值施加压力的可能。迄今,美国政府运用“301条款”总共发起了121起调查,其中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案例16起。但按照“301条款”,美国政府可以对一切“不公正(不利于美国的)贸易行为进行制裁”。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何帆研究员也指出,美国在贸易谈判中一直奉行“LINK”(关联谈判)原则,也就是将一种贸易问题扩大化。比如,将知识产权问题和农产品问题结合起来进行贸易谈判。因此,在目前持续巨额贸易赤字的背景下,美国极有可能将贸易问题和人民币汇率制度联系起来,向中国讨价还价。
  2004年是美国的“大选年”,布什政府为了获得制造业团体众多选票的支持,加之其一贯的“鹰派政策”,如果“健全美元联盟”做出决定,要求政府动用“301条款”对付中国,很有可能会得到美国政府的响应。
  一旦美国动用了“301条款”对人民币汇率施压,将会是国际贸易领域的一个十分不好的开端——以汇率制度为借口进行贸易保护主义。同时,还可能引发“羊群效应”,使日本、欧盟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一拥而上,采取类似措施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施加影响,逼迫人民币升值。
  在国际社会普遍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舆论压力下,国际金融市场也提高了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很多分析认为,中国会在近期将人民币汇率温和上扬2%~2.5%。
  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最终目的,是打击中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尽管“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世界市场的主要产品,但中国产品的一个致命弱点是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目前所占的市场份额,主要依靠中国产品价格的低廉。
  长期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币升值是必然趋势,但在没有形成中国的特有品牌前,人民币名义汇率不宜进行大幅调整;即使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中国也应该按照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汇率进行控制,否则,就会像日本和德国那样,将自己大好的经济前景毁于一旦。
  中国急需的是重新证明自己的汇率制度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而不是“盯住汇率制”。过于僵硬、政治化的汇率制度,会给国家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中国从1994年开始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由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中国政府出面担保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这一政策保护了亚洲国家的货币没有因恶性贸易竞争而发生进一步恶性贬值,这无疑为亚洲、为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此后中国的汇率一直在政策的作用下异常稳定,这也成为现在国际社会攻击中国的口实。
  因此,现在必须向外界证明中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需要加强中国人民银行作为独立货币政策的制订与执行者的地位,为它代表中国对外谈判增加主动权。
  而且,“升值预期要比升值本身更重要”。升值本身并不可怕,升值无非是调整价格;但升值的预期要比升值本身可怕。中国要调整的应当是人民币汇率制度,而不是汇率本身;汇率制度调整的目的在于使它更加灵活,为原来的有管理的汇率制度正名。另外,还要消除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此次人民币汇率之争的根本目的,就是美国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阻碍中国商品大规模进入美国。施压人民币升值与美国对华反倾销政策一起,构成了布什政府对华经贸政策调整的新内容
  自去年时任美国财长奥尼尔发表对人民币汇价的意见以来,现任财长斯诺也终于公开提出人民币升值的问题,近日美国“健全美元联盟”又提出欲通过“301条款”促使人民币升值,可谓是官民联合、齐心协力向人民币汇率问题发难。这场由日本挑起、美国担纲主演的人民币汇率之争全面上演,再次使中国成为世界关注的中心。</P>  目前的人民币汇率之争本质上仍然是贸易问题之争。美国之所以施压人民币升值,是认为中国实行的“盯住美元汇率”政策,使美元贬值的积极效用没能全面发挥,只是“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刺激了中国产品的出口”,尤其是2002年美元贬值的同时,美国外贸逆差却创出了4352亿美元的历史峰值,对华贸易逆差达到1031亿美元;2002年美国对日贸易逆差由2001年的690亿美元上升到700亿美元;对欧盟贸易逆差由2001年的612亿美元上升到821亿美元;对墨西哥贸易逆差由2001年的300亿美元上升到372亿美元。</P>  迫使人民币升值,标志着中国对外经济摩擦正在由微观层面向制度层面扩散。近年来,中国对外经济摩擦日益加剧,但更多的还仅仅局限于微观经济摩擦。加入WTO以后,中国处于制度大调整阶段,制度性因素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受到关注。此次美日欧等国施压人民币升值,使得制度性经济摩擦在中国对外经济摩擦中的份额开始加重。</P>  面对美日欧等国越来越为强大的人民币升值压力,中国表现出了十分冷静的处理策略,正如《华尔街日报》评论指出的那样,“人民币汇率问题中国自有主张”。是否有利于中国的国家利益与经济安全是中国政府处理人民币汇率之争的惟一标准,但不管如何,此次人民币汇率之争还是带给了我们以下启示:</P>  一、中国必须加快出口市场多元化步伐。出口多元化口号我们已经喊了很多年,但时至今日,中国对美国市场的出口依存度不仅没有降低,反而不断扩大,2002年中国对美出口依存度由1993年的3.12%跃升到5.65%,是十年来的最高值,这是美国动辄对中国发动经济摩擦的资本所在。</P>  因此,中国要想真正做到出口市场多元化,必须采取加快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的步伐。在东亚自由贸易区问题上,中国完全可以暂时撇开日本,与韩国先行一步,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这样既可以加快中韩两国贸易发展,又可以迫使日本在对华政策上有所调整。</P>  二、中国应对美经济摩擦不能仅仅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还应另辟蹊径。以目前的中美贸易发展而言,美国在其中显然占据优势,如果中国仅对美国的部分商品采取反倾销应对美国的对华反倾销,最终中国难以达到保护自身利益的目的。</P>  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在美国对华服务贸易方面加强监督与调查,对某些美国的对华服务贸易倾销行为采取反倾销立案指控。这样就可以达到以美国内服务贸易部门制衡商品制造贸易部门的目的,使中美贸易纠纷向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P>  三、辩证看待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的商品出口当然不利,这会削弱中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但反过来看,国际社会共同关注中国的人民币币值问题,恰恰说明了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上升,为未来人民币走向真正的国际货币创造了条件,从这个角度看,促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P>  当然,根据保罗·克鲁格曼的“永恒的三角形”理论,一个国家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与资本的自由流动性三个要素中,只能选择其中两个。而根据中国入世协议,中国终究将会从“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稳定”的金融模式向“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自由流动”的金融模式转变,因此实现这一转变时机的选择与维护中国的金融安全变得十分重要。</P>
日元汇率升值变化分析</P><P>    日本认为,中国经济具有3大优势:廉价劳动力、高技术水平和廉价的货币。这些是任何其他国家都不能同时兼有的,而三大因素中日本可能干涉的,只有最后一点——人民币汇率。</P><P>    日元汇率的变动加剧了亚洲经济增长的上下波动。总的来说,亚洲经济景气在日元升值期(1986—1988、1991—1995、1999—2000)趋于上升,在日元贬值期(1989—1990、1996—1998)趋于下降,迄今这样的模式已延续了15年。同时,许多亚洲国家在日元升值期经历了泡沫经济的膨胀、在日元贬值期经历了泡沫经济的崩溃。日元的升值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1年2月从1美元对360日元升值为306日元(固定汇率),第二阶段为1973年2月到1985年9月逐步升值为1美元兑240-250日元(浮动汇率),第三个阶段为1985年“广场协议”迄今,日元升值为1美元对90-140日元。 </P><P>    战后,日本的产业发展、经济振兴以及“国际贸易立国”是怎样实现的?是在长达20余年的锁定日元低汇率的背景下实现的。1949年,为控制持续不断的通货膨胀、改革当时存在的多重汇率,日本在美国占领当局的帮助下制定了“道奇计划”和“经济安定九原则”,将美元与日元的汇率锁定为1:360。正是这个固定汇率的实施,使日本产业获得了重返国际市场的机会。以此为开端,日本国民经济的外贸依存度从1946年至1950年的12.3%迅速提高为1956年至1960年的23.4%。进入60年代后,日本的出口产业更是迅速发展,出口贸易急剧增长。60年代前期日本出口指数的年均增长率为17.9%,后期为15.1%,几乎为同期世界贸易增长速度的两倍。日元的这个低币值的固定汇率一直实行到1973年2月。在这期间,日本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在1951至1955年、1956至1960年、1961至1965年和1966至1970年四个区间内,日本的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分别达到8.2%、8.7%、9.7%和12.2%。 <P>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日元在1971年2月第一次升值时的产业基础。由于受惠于长达20余年的1美元兑360日元的固定汇率,日本出口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为提高。1961至1965年和1966至1970年,日本出口总额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7.9%和15.1%。1971年时,日本普通钢、热轧薄板和冷轧钢板的成本分别只相当于美国同期成本的56%、70%和68%。1970年,日本的汽车产量与1960年相比增长了10倍以上,并成长为世界第三大汽车出口国。钢铁与汽车两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标志着日本工业化阶段发展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正是在这样的产业背景下,迫于当时美国的“新经济政策”,日本才于1971年12月将美元与日元的汇率从1360调整为1306。
     从70年代初期开始,日本进一步加快了自己产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高开放度化”的进程,在汽车等产业领域成为了美国的强大竞争对手。1975年,日本跃居汽车出口的世界第一大国,出口量达268万辆。1980年,日本向美出口汽车和从美国进口汽车的数量分别是394.7万辆和1.05万辆,呈现出极为悬殊的比例。1981年,日本尽管实行对欧美市场的“自主限制”,汽车出口仍达605万辆;同年排世界汽车出口第二位的联邦德国仅出口215万辆,而一向号称汽车大国的美国当年仅出口了69万辆。正是这样一个严重不均衡的市场格局引发了此后长达数年的日美汽车贸易摩擦。在这一过程中,日本政府采取了“口惠实不至”的对外贸易政策以给本国产业发展争取更大的时间余地。1980年5月,日美双方达成鼓励日本汽车企业到美国投资设厂的协议。但这个软弱的协议对企业几乎没有形成什么约束力,日本汽车厂家也没有多少到美国投资设厂的积极性。1981年以后,日美间几乎每年都就日本“自主限制”的问题进行谈判。但日美汽车贸易的严重不平衡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美国对日的贸易赤字不断扩大,特别是日本的汽车产品大举占领美国市场,使两国的贸易矛盾终于激化。年复一年的拖延终于让美国人失去了耐心。1985年9月,在美国的策划下,美、日、英、法和原联邦德国的财长和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召开秘密会议,就美元高估及美国巨幅经常收支赤字问题,协商采取联合行动,降低美元对日元和欧洲货币的比价。这就是“广场协议”产生的由来。此后,日元升值进入了第三阶段。
    自《广场协议》生效后,先是传播效应使美元比价下降,随后形成市场认同感,各国在外汇市场上主动协调干预,抛出美元,买入本国货币或日元、德国马克等。这进一步诱导美元下跌。至1996年的十年间,日元与美元的兑换比例由1985年的250:1上升到87:1,升值近3倍。只是当美国认为若美元再继续下跌,将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美国也难免于难,这才主动出面干预使美元回升。而众所周知,此后的1997年就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且随后演变成一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
    在日元急剧升值后,日本便实行超低利率以试图抵消日元升值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从1987年2月到1989年5月,2.5%的超低利率实行了两年零三个月。这直接为“泡沫经济”埋下了伏笔。超低利率下,日本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设备投资热潮,企业全力增加战略性投资,而停止由于日元升值而难以为继的产品,或者转移到低工资的国家生产……从而导致了国内经济过热,泡沫空前膨胀。
    另外,这时在亚洲之外的西方发达国家可谓春风得意,他们大多走出了经济衰退。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时的一家英国杂志甚至以“感谢日本”为刊首语,指出世界经济之所以能摆脱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经济危机正是受惠于日本经济的强劲增势。
    因此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日元的狂飙,在如今看来,对日本甚至整个亚洲来说是多么的不幸,90年代伊始的“泡沫经济”的破灭为20世纪最后10年的日本经济蒙上了一层阴影。到如今,13年过去了,日本经济颓势依然,再难振昔日雄风,其根本就源于此。如今的日本人还在品尝着这一苦果,谁也说不清何时是了。更为不幸的是,这层阴影一直消散不去,最终演化为一场深重的金融危机。更由于日本经济在亚洲的绝对地位,致使亚洲金融危机“走向”全球,而演变成为一场世界性金融危机……而统统这些,不能不说均与《广场协议》直接相关。</P><P>    对上面的这些观点,本人不敢苟同。鄙人认为,日元升值是应该的,错误的是升值的方法。由于日元升值太快(就向一个普通的人乘做火箭升空一样,如果不进行充分的准备,将有99.9%的人在升空过程中要出问题),致使大量出口企业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面积亏损,而出口企业又是日本经济的支柱产业,所以出现上面的问题也是自然。    </P>
人民币汇率缓慢稳定升值利大于弊</P><P>    中国目前实施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主要通过政府的政治承诺和货币支持来保证汇率,实际上是与美元完全“挂钩”,过度强调了管理而浮动体现微弱。这无形中使中国的企业和个人投资者对于汇率的敏感度大大降低。因此,随着人民币在国际上作用的增强,中国政府应该首先对于目前的汇率制度进行改革,即汇率制度的“非政治化”--强调市场对汇率的决定作用。
    根据高盛(亚洲)经济研究部人士的预期,按目前市场远期合约溢价反映,人民币有七八成机会升值约1%。由于要求人民币升值的主要依据是“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和贸易顺差”,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和商务部都已开始着手紧急研究对策。
  来自央行的消息说,那些信用良好的中国企业,不久可望用自己的外汇收入购买国外债券。这有利于改变外汇市场供大于求而央行不得不被迫买进的局面,从而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央行这项正在拟议的规定有望于今后几个月出台,香港金管局(HKMA)将充当这项业务的清算机构。按照现行规定,中国企业的外汇收入绝大部分需向央行兑换成人民币,以提高外汇储备和国内货币供给。
  新计划还会放宽对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成员企业的海外投资限制。该结算公司拥有1200位机构会员,其中大部分是非金融机构。这项业务所涉及的金额可能达500亿~800亿美元。
  商务部的一位人士也透露,商务部政策研究室正在对调整中国进出口结构进行论证;中国很可能改变实行多年的以出口为主的外贸政策,加大对进口的扶植力度。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据,中国目前外汇储备达3160亿美元,是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外汇储备国。尽管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最近在国际清算银行年会上表示,人民币汇率将保持稳定。但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行动正在加紧进行。</P><P>    一直关注中国货币制度改革的高盛亚洲董事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胡祖六认为,倡导人民币汇率重估和维持现状不变的人,实际上还在呼吁延续人民币与美元实际挂钩的汇率制度,这两种方式不但对解决全球经济面临的问题无济于事,还会在中长期对中国经济造成伤害。</P><P>  他认为,中国目前更明智,也是更可行的一个选项是“制度改革”,就是以名副其实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取代现行的固定的汇率制度。中国现行的汇率制度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一直稳定于8.28∶1的水平。有专家认为,中国的汇率制度,仅仅是名义上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实际上是固定汇率制。</P><P>  自2002年2月美元从最高点贬值以来,世界上许多经济学家和政府纷纷要求中国对人民币币值进行重估,其中以日本财长盐川正十郎的呼声最大。这些“重估派”认为,中国通过人为地将人民币维持在弱势水平上,从而增强其出口竞争力,使美国经常项目逆差日益加大,并引起世界其他国家出现通货紧缩。</P><P><P></P>  “运用全球汇率均衡模型,高盛公司测试的结果是,人民币的低估幅度只有15%左右。”他说,人民币被严重低估是言过其实,但在国内,央行说人民币是“合适”的汇率水平,这个说法也不是完全能成立。“去年中国的外汇储备增加了740亿美元,2003年一季度又增加了300亿,到今年一季度储备已达到3160亿美元。抛开汇率模型不谈,仅从外汇储备的增长看,显然,人民币被轻微低估了。中国的央行在大量购买外汇,使人民币的名义汇率保持在1∶8.27左右。如果汇率自由浮动的话,那人民币肯定已经升值了。
<P>  有关中国应当实行灵活汇率制度的讨论由来已久,其中被认为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资本项目的开放问题。中国的经常项目已经放开,但资本项目还没有完全放开,在这种情况下实行灵活的汇率制度,会不会导致外汇需求没有真实反映出来?例如一家企业想到海外投资,但是由于外汇管制,这种需求在市场中体现不出来,这样形成的汇率价格能成为由市场供求决定的浮动汇率吗?</P><P>  对此,作者认为:人民币搞浮动汇率同放开资本项目他们之间没有本质与必然的关系,这两个问题不能混为一谈。把人民币汇率放开了,依然可以对资本项目实行必要的管制,这两者并不矛盾。在这种情况下,由人民银行来决定汇率,而不是由金融交易来决定汇率,这是完全可以的。</P><P>  假设一直不放开汇率,无论国内企业到海外投资,还是QFII进中国市场,都没有汇率风险,只有道德风险,他们没有汇率风险管理意识。如果等到资本项目完全放开后再放开汇率,那是很恐怖的(日本的情况就是这样)。我们要让每一个进口企业、出口企业,每一个银行都知道,不只有利率风险,还有汇率风险。这样有利于他们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另外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既然目前人民币被低估,一旦放开汇率制度,人民币就可能有一定的升值,那对外资、外贸乃至A股市场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外资到中国来,看的是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包括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股市的发展、上市公司治理的改善等等,并非价值被低估的货币;汇率绝对不是重要因素。</P><P>    谁在掏钱维持号称“全球老大”的美国政府的日常运转?想当然的回答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广大纳税人。这个回答并不全对。因为当前的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巨大,光靠纳税人的贡献还不够开销,因而不得不大量举债。而最大的债主是谁?是日本和中国。中国3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很大一部分买的是美国政府公债。中国成为了全球最强大的帝国的最大债主之一。这个事实本身显示了中国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去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仅次于美国;对全球贸易增长的贡献,仅次于美国和日本。靠经济实力说话的人民币自然而然也就获得了更大国际事务话语权,这是好事。</P><P><P></P>  正如1994年以前人为高估人民币币值的政策被迫放弃一样,人为低估人民币币值也是难以持续的,因为在汇率的问题上,政策干预,虽能一时起作用,但最终还是市场说了算。只要中国能够保持经济高增长,同时推动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进程,那么,人民币升值,成为区域乃至世界货币将为时不远。而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中国的经济增长会在不远的将来突然停步;中国的货币当局也一再表示,人民币将走向完全可自由兑换。实际上,人民币的上升之旅已经开始,起点就是1994年1月1日的大幅贬值。这一年,人民币官方汇率向市场汇率并拢,由上一年的1美元兑5.80元人民币调整为1美元兑8.70元人民币,贬值幅度为33%。从那时起到去年末,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的情况是,人民币相对于美元、欧元(1999年以前为德国马克)和日元名义升值幅度分别为5.1%、17.9%和17%;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实际升值分别为18.5%、39.4%和62.9%。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的结果也反映了同样的趋势。 <p><P>  虽然如此,但在当前,试图诱导人民币大幅升值,不具备现实条件。人民币现时仍不可以自由兑换,其汇率形成机制离真正的市场化还有不小的距离。而早在今年3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郭树清就明确表示,将致力于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如有必要和可能,会考虑进一步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范围。不久前公布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一季度报告也强调,无意更改现行的汇率政策。因此,不能让人民币汇率会来一场突变,但人民币的上升之旅将会以温和的方式继续下去。本人建议这样进行:</P><P>    首先政府要明确,中国的汇率政策机制是真正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由汇率管理部门每年初确定今年的基准汇率中心值,许可外汇市场以此为中心进行上下波动,幅度为3%,如果在年内有一半的交易日成交在上涨3%的位置,那么来年的基准汇率中心值就上调3%、反之孑然。</P><P>    如果汇率每年都上涨3%,需要24年人民币汇率才将翻一番。日本汇率十年的涨幅的路程我们要走35年到50年才能完成,这样就大大减少汇率变化对经济的不利影响。相反的由于汇率每年只上涨3%,对进口企业而言,成本每年将下降3%,利润空间放大有利于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对出口企业而言,由于成本每年增加3%,将逼使企业淘汰落后产品、增大产品附加值高的商品出口,有利于企业树立品牌战略。对大量的工业原料产生企业而言,由于我国初级产品价格偏高,致使小煤窑等五小企业厉禁不止,其根源就在于有利可涂。如果原料价格每年下降3%,只需要3年到5年,这些五小企业由于工艺落后、成本高自然就会被淘汰。</P>
<P>倭寇是美国的经济殖民地,是一条美国狗,主人叫它日元升值,它敢说个不字吗?明知道会给经济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也只好咽着血泪同意升值。</P><P>中国可不是倭寇,美国佬说什么我们都不一定理他,金部长和周行长的话说的很清楚了,一切以我为主,对中国不利的事情绝对不可能做。</P><P>中国可能在明年年底前调整汇率缓慢升值百分之七到百分之十,然后保持和美元汇率的基本稳定,但波动范围可能比现在稍大一些。</P>
笑话,不懂经济不要乱说!升值能抑制通胀?升值容易引起通胀!
不可以升值!!!!!
今天CCTV已经出来辟谣了!
<B>以下是引用<I>xsx</I>在2004-10-12 19:25:00的发言:</B>
简直是放P,光看到升值对进口的有利影响,却没看到对出口的巨大影响。我们每年有巨大的贸易顺差,这也是外汇储备不断攀高的原因,如果一旦人民币升值,必然对我国的出口造成重大影响,引发经济危机也不是危言耸听的事情。
<B>以下是引用<I>ccv</I>在2004-10-13 14:16:00的发言:</B>


[em02]
<P>让人民币升值就意味着我们卖出同样的东西确实少拿了钱,谁亏!</P>
<B>以下是引用<I>sandbitch</I>在2004-10-13 15:57:00的发言:</B>

<P>让人民币升值就意味着我们卖出同样的东西确实少拿了钱,谁亏!</P>

<P>
<P>醒醒!
<P>出口时是用美元结算的。
<P>假设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了,那么相当于我们的货物在国际市场上涨价了(在国内是按人民币算,当然没涨价),如果我们还能卖出相同数量的货物,那么我们拿到手的美元当然多了。</P>
从目前来看,肯定不可能升的,对国家没有什么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