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工作多金又潇洒?中共女谍每月生活费1块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11:43:45
http://cul.cn.yahoo.com/ypen/20111017/642831.html

摘自《聆听历史细节》 作者:王凡 出版:当代中国出版社
在时下一些电影里,中共从事地下工作的人员多是西装革履、锦衣金饰,经常出入灯红酒绿的舞厅、酒店,气派潇洒。可周惠年对我讲的情形,与之简直异如天壤。当时组织上给周惠年的生活费,每天只有四个铜板,一月仅一块多大洋。
四个铜板,在上海也就够一副大饼油条钱吧,可她要维持一天的生计,以至入冬了,她还靠几件单衣御寒。她默默地忍耐着,直到一天她冷颤瑟缩地与吴德峰、戚元德会面,组织上才了解她的窘境,给她十块大洋,用来购买夹衣、棉衣。
对艰苦的条件,周惠年时常考虑通过自己的劳作来改善,也可减轻组织的负担。闻知住守的机关附近,有一爿丝袜厂正在招工,周惠年去联系了一下,老板对她很满意,说妥每月30块大洋。她高兴得不得了,一来可为组织解决一点经费;另外自己有在工厂发动群众的经验,可借机开展工作。
她兴冲冲地向组织汇报请求批准,可吴德峰不同意。他说组织上交给她的工作是看机关,如果她上工了,来机关联系的人员就可能吃闭门羹,容易耽误大事。为了革命的需要,她放弃了这份很有诱惑力的工作,继续她一个月一块多大洋的生活。
数月后,吴德峰调到中共中央军委,主管交通总站的工作。周惠年也随之到军委,在军委招待所,负责接待从苏区来中央的团以上干部。
1930年秋,历时半年、涂炭中原大地的蒋、冯、阎大战结束,蒋介石立即腾出手来,向中共武装割据的地区进行围剿。10月,蒋介石调集十万之众,由江西省政府主席鲁涤平指挥,对毛泽东、朱德为首的湘赣边界根据地发起第一次“围剿”。
为了加强中共中央对各武装割据地区的领导,及时了解各地反“围剿”军事斗争的情况,在上海的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交通局,把军委交通总站和中央外交科归并交通局,直辖中央政治局,由周恩来、向忠发、李立三、余泽鸿、吴德峰组成领导委员会,吴德峰为局长。其任务是打通与各根据地的交通线,布置起严密的同全国联络的交通网。
通过这些交通线和交通网,把各地的情况尽快通报中央,把中央的指示和新精神送往各地;运送各根据地给中央的经费;护送各地赴中央的人员和中央派往各地的干部,是交通局的主要职责。周惠年一度在苏区向中央送经费的联络点,把从根据地送来的钱转交吴德峰,再由吴上缴中央。

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上海,周惠年在工作中显示了她的忠诚和勇敢,因而她又被调到更具风险的中央特科工作。特科的前身是中央军委直属的特务工作科,科长是顾顺章,下分特务股、情报股、保卫股、打击土匪的土匪股。中共中央机关重返上海后,特科改由中央特别委员会领导,周恩来直接指挥,顾顺章是实际负责人。
此时的特科下分四个科。
一科是总务科,负责总务,例如租住房、选择会议地点、掌管财务等。
二科是情报科。它成立于1928年4月,第一任科长是功勋卓著的名将陈赓。他除了任二科科长外,还是特科实际负责人顾顺章的副手。二科的主要任务是搜集各种情报,及时掌握敌情,并对敌方的侦探机构进行反间谍工作。经陈赓的筹划安排,一批忠诚勇敢的共产党人打入国民党的情报机构。钱壮飞成为国民党组织部党务调查科主任徐恩曾的机要秘书;李克农成为上海的国民党特务情报机构的实际负责人;胡底成为国民党华北情报网的实际负责人;宋再生成为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的政治密查员。也是通过陈赓的工作,国民党中央驻上海特务机构的特派员杨登瀛,成为特科的内线。当时陈赓化名王庸,人称“王先生”。周惠年回忆说:“那时我们常听说王先生、王先生的,后来得知他被捕了,可始终不知道他就是陈赓。因为很多人都用代号称呼,例如夏采曦老戴个眼镜,就被称为‘眼镜’。”
三科是行动科。科长由顾顺章亲自担任。三科的主要构成是令国民党特务和出卖组织的叛徒闻之胆寒的“红队”,主要任务是保卫党中央及其领导人的安全,例如在会议期间进行保卫;劫持、营救被捕的中共领导人;镇压出卖组织的叛徒和对中共构成威胁的奸细、特务。
四科是交通科。科长是李强。主要任务是保障上海及全国各地的秘密交通线网的正常运行,同时负责中共第一座地下无线电台报务。李强还是第一任台长。此外,每当中央有重要会议召开,四科还要承担与会人员的护送和会议文件的传递工作。
周惠年到特科后,归属三科领导。她的具体工作是住看机关,保存武器,有时为红队执行任务运送枪支弹药,有时传递有关行动的命令和情报。这些都是异常危险的,因为当时隐藏和携带枪支弹药,在租界内是严重的“违法”行为,可判极刑;若落在国民党特务手里,后果更不必说了。
周惠年回忆说:“那时我们去执行任务,必须慎之又慎。先乘有轨电车,然后进公园兜几个圈,再坐黄包车左绕右绕,确定后面没有‘尾巴’,才走向接头地点或执行任务的地点。”据说有些女同志最初执行这类任务,腿都有点哆嗦,可周惠年却从未犹疑过。用她儿子的话说:“从记事到现在,我们始终没有搞清楚我妈妈怕什么。在她思维的词汇库里,仿佛就没有‘畏惧’这个词儿似的。”
(责任编辑:文娜)http://cul.cn.yahoo.com/ypen/20111017/642831.html

摘自《聆听历史细节》 作者:王凡 出版:当代中国出版社
在时下一些电影里,中共从事地下工作的人员多是西装革履、锦衣金饰,经常出入灯红酒绿的舞厅、酒店,气派潇洒。可周惠年对我讲的情形,与之简直异如天壤。当时组织上给周惠年的生活费,每天只有四个铜板,一月仅一块多大洋。
四个铜板,在上海也就够一副大饼油条钱吧,可她要维持一天的生计,以至入冬了,她还靠几件单衣御寒。她默默地忍耐着,直到一天她冷颤瑟缩地与吴德峰、戚元德会面,组织上才了解她的窘境,给她十块大洋,用来购买夹衣、棉衣。
对艰苦的条件,周惠年时常考虑通过自己的劳作来改善,也可减轻组织的负担。闻知住守的机关附近,有一爿丝袜厂正在招工,周惠年去联系了一下,老板对她很满意,说妥每月30块大洋。她高兴得不得了,一来可为组织解决一点经费;另外自己有在工厂发动群众的经验,可借机开展工作。
她兴冲冲地向组织汇报请求批准,可吴德峰不同意。他说组织上交给她的工作是看机关,如果她上工了,来机关联系的人员就可能吃闭门羹,容易耽误大事。为了革命的需要,她放弃了这份很有诱惑力的工作,继续她一个月一块多大洋的生活。
数月后,吴德峰调到中共中央军委,主管交通总站的工作。周惠年也随之到军委,在军委招待所,负责接待从苏区来中央的团以上干部。
1930年秋,历时半年、涂炭中原大地的蒋、冯、阎大战结束,蒋介石立即腾出手来,向中共武装割据的地区进行围剿。10月,蒋介石调集十万之众,由江西省政府主席鲁涤平指挥,对毛泽东、朱德为首的湘赣边界根据地发起第一次“围剿”。
为了加强中共中央对各武装割据地区的领导,及时了解各地反“围剿”军事斗争的情况,在上海的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交通局,把军委交通总站和中央外交科归并交通局,直辖中央政治局,由周恩来、向忠发、李立三、余泽鸿、吴德峰组成领导委员会,吴德峰为局长。其任务是打通与各根据地的交通线,布置起严密的同全国联络的交通网。
通过这些交通线和交通网,把各地的情况尽快通报中央,把中央的指示和新精神送往各地;运送各根据地给中央的经费;护送各地赴中央的人员和中央派往各地的干部,是交通局的主要职责。周惠年一度在苏区向中央送经费的联络点,把从根据地送来的钱转交吴德峰,再由吴上缴中央。

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上海,周惠年在工作中显示了她的忠诚和勇敢,因而她又被调到更具风险的中央特科工作。特科的前身是中央军委直属的特务工作科,科长是顾顺章,下分特务股、情报股、保卫股、打击土匪的土匪股。中共中央机关重返上海后,特科改由中央特别委员会领导,周恩来直接指挥,顾顺章是实际负责人。
此时的特科下分四个科。
一科是总务科,负责总务,例如租住房、选择会议地点、掌管财务等。
二科是情报科。它成立于1928年4月,第一任科长是功勋卓著的名将陈赓。他除了任二科科长外,还是特科实际负责人顾顺章的副手。二科的主要任务是搜集各种情报,及时掌握敌情,并对敌方的侦探机构进行反间谍工作。经陈赓的筹划安排,一批忠诚勇敢的共产党人打入国民党的情报机构。钱壮飞成为国民党组织部党务调查科主任徐恩曾的机要秘书;李克农成为上海的国民党特务情报机构的实际负责人;胡底成为国民党华北情报网的实际负责人;宋再生成为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的政治密查员。也是通过陈赓的工作,国民党中央驻上海特务机构的特派员杨登瀛,成为特科的内线。当时陈赓化名王庸,人称“王先生”。周惠年回忆说:“那时我们常听说王先生、王先生的,后来得知他被捕了,可始终不知道他就是陈赓。因为很多人都用代号称呼,例如夏采曦老戴个眼镜,就被称为‘眼镜’。”
三科是行动科。科长由顾顺章亲自担任。三科的主要构成是令国民党特务和出卖组织的叛徒闻之胆寒的“红队”,主要任务是保卫党中央及其领导人的安全,例如在会议期间进行保卫;劫持、营救被捕的中共领导人;镇压出卖组织的叛徒和对中共构成威胁的奸细、特务。
四科是交通科。科长是李强。主要任务是保障上海及全国各地的秘密交通线网的正常运行,同时负责中共第一座地下无线电台报务。李强还是第一任台长。此外,每当中央有重要会议召开,四科还要承担与会人员的护送和会议文件的传递工作。
周惠年到特科后,归属三科领导。她的具体工作是住看机关,保存武器,有时为红队执行任务运送枪支弹药,有时传递有关行动的命令和情报。这些都是异常危险的,因为当时隐藏和携带枪支弹药,在租界内是严重的“违法”行为,可判极刑;若落在国民党特务手里,后果更不必说了。
周惠年回忆说:“那时我们去执行任务,必须慎之又慎。先乘有轨电车,然后进公园兜几个圈,再坐黄包车左绕右绕,确定后面没有‘尾巴’,才走向接头地点或执行任务的地点。”据说有些女同志最初执行这类任务,腿都有点哆嗦,可周惠年却从未犹疑过。用她儿子的话说:“从记事到现在,我们始终没有搞清楚我妈妈怕什么。在她思维的词汇库里,仿佛就没有‘畏惧’这个词儿似的。”
(责任编辑:文娜)
听我老师说当时的一块钱能买5袋大米。
毛当年是不是8元一月啊?还是大洋呢。
1930年代上海大概20块大洋一个月养活一家4-5口是可以的。所以她的钱还是不算多的。但当时我们家雇保姆在武汉也只要3个大洋就能雇到。
那年,那党,那人啊
那时候共产党是豁出命来干革命的
普通女工每月30块大洋? 包身工在哪里?疯狂压榨工人的资本家在哪里?
30块大洋够养一家老小了吧. 现在上海女工能的工资能养一家三口么?
万恶的旧社会啊!
没有信仰哪干的下来
30810C 发表于 2011-10-19 15:59
普通女工每月30块大洋? 包身工在哪里?疯狂压榨工人的资本家在哪里?
你怎么知道是普通女工?说不定是部门经理呢?
退一万步,就算多金又潇洒又怎么了?这可是随时掉脑袋的活!
kutoo 发表于 2011-10-19 17:37
退一万步,就算多金又潇洒又怎么了?这可是随时掉脑袋的活!
还要解放后熬过文革这一关
文革 肃反啊,有多少熬过了的

30810C 发表于 2011-10-19 16:02
30块大洋够养一家老小了吧. 现在上海女工能的工资能养一家三口么?
万恶的旧社会啊!


这么嗨干吗,当时上海普通女工收入又不是没记载养自个都勉强
1923年上海烟厂女工一天10小时挣9块钱,厂里扣饭费4元,到手5元
30年代纺织厂女工一天12小时工钱是每天三角八分,合每月11块多点
30810C 发表于 2011-10-19 16:02
30块大洋够养一家老小了吧. 现在上海女工能的工资能养一家三口么?
万恶的旧社会啊!


这么嗨干吗,当时上海普通女工收入又不是没记载养自个都勉强
1923年上海烟厂女工一天10小时挣9块钱,厂里扣饭费4元,到手5元
30年代纺织厂女工一天12小时工钱是每天三角八分,合每月11块多点
stbayi 发表于 2011-10-19 16:39
你怎么知道是普通女工?说不定是部门经理呢?
现在高级技工收入是普通女工几倍也正常,认得一开数控机床的牛人少妇,年入10万
铁索寒 发表于 2011-10-20 13:09
现在高级技工收入是普通女工几倍也正常,认得一开数控机床的牛人少妇,年入10万
很正常了。我知道有些高级的技工能超过20万……
stbayi 发表于 2011-10-20 16:02
很正常了。我知道有些高级的技工能超过20万……
在俺老家小县城1女的收入能抵得上3-5个公务员还是很牛的
想当年七八块大洋可以养活一家老小(七八块大洋是当时一般职员的标准收入),一家老小中包括保姆
要大炮不要黄油 发表于 2011-10-20 20:37
想当年七八块大洋可以养活一家老小(七八块大洋是当时一般职员的标准收入),一家老小中包括保姆
这是哪国的大洋?
毛主席当北大图书管理员的时侯月入8块大洋只能勉强度日
http://ent.163.com/10/1024/13/6JOUULS000032DGD.html
银元时代的上海物价与生活
2010-10-24 11:59:00 来源: 黑龙江新闻网(哈尔滨)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银元时代的上海物价与生活 10-10-24 09:37 来源: [发表评论] [10条]

民国名记包天笑在其自传《钏影楼回忆录》中说,1906年他到上海租房子,开始在派克路、白克路(现南京西路、凤阳路)找,连找几天都无结果,后来他发现一张招租,说在北面一点的爱文义路(现北京西路)胜业里一幢石库门有空房。贴招租的房东当时讲清住一间厢房,每月房租7元(以下均指银元)。当时上海一家大面粉厂的工人,一个月的收入也不过7到10元,而包天笑当时在《时报》任编辑,每月薪水80元。

房租高低主要看地段和时期,公共租界以外的地段,1906年左右的房租并不算贵,比如在虹口区一栋房子的月租金也可能只要3到4元。但到了30年代特别是“一二八事变”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亭子间的月租都已经涨到了20元(之前一般是7到8元),而且招租广告刚贴出去,往往浆糊还没有干,房子已经租出去了。

上海的亭子间,可以说是石库门房子里最差的房间。它位于灶披间之上、晒台之下的空间,高度两米左右,面积六到七平方米,朝向北面,大多用作堆放杂物,或者居住佣人。在二三十年代,很多年轻的作家来到上海谋生,往往先找这种房子栖身,以至于后来出了一个新名词,叫“亭子间文人”。

一些专门从事写作的作家文人,收入大体是可以的,如郁达夫在二十年代末期,每个月的版税收入有100到200元,而当时一个熟练工人的月收入大概在30到40元,这已经足以养活一家五口人了。后来被杀的左翼作家柔石每月的收入在百元左右,此外每年另有版税800元,年轻的女作家丁玲月收入也有70元。至于没有名气、初来乍到的一般撰稿人,他们每月的稿费收入只有二三十元,只够上海一月的生活费,可谓是标准的“亭子间文人”。

据陈明川先生在其著作《文化人与钱》一书中的统计,著名作家鲁迅的平均月收入大约是420元左右,而与他同时期或者早一些的文化人收入并不比鲁迅低,如北京大学文科学长陈独秀的月薪为400元,主编《新青年》杂志还另有每月200元的编辑费,这样算下来,陈独秀每月收入为600元;蔡元培做北京大学校长,月薪600元,另外还有翻译的稿费(每千字7元)及出版物中的版税,收入是不菲的。

在二三十年代,上海工人的月工资一般为20元上下,家庭月收入超过50元的话,就基本达到小康水平;如家庭月收入有一两百元,就可算是中产阶层。张治中在回忆录中说,他于1921年因失去军职而避居上海,在法租界租了一个楼面是16元,这个房间用布帘隔开,一间做卧室,一间作书房,他与妻子及一个孩子每月的生活费是50元,这还是比较拮据的。

民国时期上海人家的生活水平还不错,普通人家每个月一般吃四次荤菜(肉、鱼、蛋、海鲜等),通常为每月的初二、初八、十六和二十三,这几天叫做“当荤”,其他日子则以蔬菜、豆制品为下饭菜,前面陈存仁先生说他八九岁的时候一个月只能吃一次荤,说明当时他家的生活是比较困难的。

按上海的习惯,如果家里来客人的话,那就必须以荤菜为主,“无荤不成饭”,蔬菜则是配菜。至于那些拉黄包车的苦力,他们一般只能吃蔬菜、豆腐、咸鱼等,这在当时被认为是“极为低廉而粗劣”的伙食了。就像当时一首儿歌唱的:“当肚皮饿格时候,我们马上拿起筷,奔向厨房间,看看有点儿啥小菜,又是青菜炒豆腐,叫我哪能来下饭?”

二十年代后的上海米价,每百斤通常在8元到13元上下浮动,这与房租一样,是低收入家庭的主要支出,省也省不下来的,所以米价一上涨,那些老百姓不免要摇头叹息,说日子过不下去了,但对于高薪人士来说,这点儿浮动根本就算不了什么。

当时的上海交通,主要以人力车为主,起价多为十个铜板,按里程议价,但由于竞争激烈且毫无技术含量,人力车夫的收入是非常低的,大都在每月10元多点,仅能够维持一个人的生存。上海的电车,从法租界到公共租界是一枚铜元,在公共租界兜一圈也是一枚铜元;十多年后,又有了出差汽车(即今日之“的士”),从大世界到南市,车价就要1元以上,而当时一辆小汽车的价格也不过1000元左右。

上海的世家子弟结婚,礼金也是很高的,据《白银时代生活史》的作者、上海名中医陈存仁透露,大概在2000到3000元。与上海的物价相比,北京就要便宜得多了。陈存仁在新婚之后与妻子去北京度蜜月,第一晚在六国饭店住了一宿,房价6元,这个价格恐怕可以与现在的五星级饭店相媲美了。设施并不比六国饭店差的东华客栈,当时的房租是每晚1元6角,当时住的人已经是非官即贵了。当时北京的房租也不贵,一个大四合院租给四户人家,每家的月租金也不过8元。


会花钱,还得会赚钱才行,而其中最厉害的是以钱赚钱,那就是买地皮。在高人的指点下,陈存仁在静安寺路愚园路(今常德路)花5200元买了一块面积3亩7分的地,不到3年的时间,陈存仁便以3万元的价格出手,而数年之后,更是涨到了10万元,可见投资地产是何等一本万利的生意。当然,适当的购买一些艺术品、珍贵首饰甚至是皮货也不错,譬如陈太太在北京花60元买了两件玄狐的皮筒子,后来被人用600元买去;而当时花120元买的一对翡翠耳环,在隔了二三十年后,陈家夫妇到了香港,以原价一千倍的价格出手,后来更是涨到了五千倍的价格。由此或许可以看出,银元时代的物价相对还是比较稳固的,等到了纸币年代,那就完全取决于政府的信用及对通货膨胀的控制了。

作者:金满楼

据《新金融观察》
fanzl1984 发表于 2011-10-17 23:25
听我老师说当时的一块钱能买5袋大米。
二十年代后的上海米价,每百斤通常在8元到13元上下浮动
你让现在那些红男绿女们,穿上破旧衣服演老革命的青年往事,他们懂当年是什么社会现实么?懂信仰来自何处么?知道长期斗争的复杂与残酷么?能想象自己戴着白狗帽子混迹于敌营,亲自参与拷问甚至处决己方同志时,内心万分煎熬,表面上还要镇定自若地谈笑,这种灵魂被撕裂的折磨么?能在自己暴露后,一边受刑,一边还要想尽办法与敌人周旋,玩心理战么?。。。。现在的人,哪怕是那些红色家庭的后代,也全都是物质主义者,搞地下工作?给外国势力搞地下工作还差不离,就这还要提前在国外留后路,不然还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