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能源决定胜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11:19:40
太平洋战争是日本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关键桥段,它希望借此驱离美、苏等国在亚洲的战略存在,了断中国依赖外援寻求生机的努力,最终打造以东京为中心、威慑亚太全境的地缘政治。但是,长期以来的对华战争,使其本来就逼仄不堪的资源状况更为艰困。日本人不但未能撼动美、英、荷等国对亚太能源格局的控制,反而因能源不继,使太平洋战争沦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收官环节。

事实上,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本身也是在能源严重短缺情况下的无奈之举。除了有限的几个煤矿之外,日本几乎没有什么能源可以支撑穷兵黩武的国策。1944年,美国秘密组织的战略轰炸调查团在对日本经济进行评估后指出:“日本的战争经济的能力不过可以在有限范围内支持短期战争,可以使用储备的武器、石油、船舶对尚未完成动员的敌人进行猛烈打击,但这仅仅限于一次。当这一出色的打击不能带来和平的时候,日本的命运就决定下来了。即使与相对于美国一半强的敌人进行长期战争,它的经济能力也是无法支持的”。

  为战争储备燃料

  为了克服资源匮乏问题,日本早在全面入侵中国以前,就谋求将海外殖民地与本土的能源储备进行整合、盘活和统制性消费。1920年代后期,日本成立直接听命于内阁的燃料调查委员会,对能源开发和研究进行指导性决策。1931年,日本因入侵中国东北而招致国际社会谴责。为应付随时可能恶化的周边局势,日本结束了燃料国策研讨,设立“液体燃料问题有关各省协议会”,决定“以同一原则共同决定强制实行燃料国策”,从能源储备、能源技术、地质调查和石油代用品开发等方面规划能源战略,以应付即将到来的全面侵华战争。

  “液体燃料问题有关各省协议会”要求石油精制业者和进口业者,保留原油、重油、挥发油年度生产额或进口额的50%不得出售,以随时满足国家的非常需要。该会还主导了针对日本本土和海外殖民地的地质调查,并准备实现库页岛北部油田“迅速而充分的开发”。燃料酒精工业和煤炭低温干馏工业也被纳入开发议程,后者在中国东北、朝鲜和南库页岛先后建立。日本还计划“实现抚顺页岩油的增产,完成煤炭液化的工业试验并努力实现企业化;扶植汽车用木炭瓦斯发生炉的生产”。

  “九一八”事变后,随着东北亚局势的不断恶化和侵华野心的膨胀,液体燃料政策不再只是日军大本营战略会议的讨论主题,而是成为帝国议会讨论通过的正式法律。1934年9月,《石油的民间义务储存》和《石油业法》先后颁布。民间储油成为法定义务,自由销售也改由官方分发配额。日本国内、台湾和南库页岛的油田地质调查渐次展开,官方扶植的北库页岛油田株式会社和婆罗洲石油株式会社宣告成立。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东北能源成为日军大本营“以战养战”战略的重要一环。由于“中国华北和满洲是某些重要原料的唯一供给地”,因此,旨在掠夺东北能源的“满洲五年计划”(1936-1941)从一开始就被确定为日本军备工业的孵化器之一。来自中国的煤炭,在抗日战争后期一直稳居日本所需煤炭总量的一半以上。这一计划还将液体燃料、电力事业和煤炭工业一起列入优先发展目标,“平时在日满使之能供给煤炭约一亿一千万吨,并使之准备在战时每年能增产二至三成”。

  本土和殖民地的能源生产和统制,并不能完全满足全面侵华战争的巨大消耗。中国有煤炭,却没有可以直接驱动战争机器的石油。日本战车唯有求诸于美国的石油供应,才能真正运转起来。后者及其盟友在日本侵华问题上的态度变化,成为影响日本战略决策的重要因素。

  石油:日本战车的软肋

  日本对美国石油极为依赖。据学者齐世荣推算,1937-1939年,日本所需石油来自美国的比例从80%增至85%,“石油精制技术及其设备依赖美国程度也很大”。鉴于此,英、法和中国都曾游说美国对日禁运,扼住其经济咽喉逼其停战。但美国总统罗斯福以中日未宣战为由,只愿意与各国协商解决中国问题,闭口不提石油禁运。甚至直到日机炸沉美舰“帕奈号”、攻击3艘美孚公司油轮之后,美方仍然没有采取行动,只让日方道歉赔偿了事。直到日本开始密集轰炸中国城市,在占领区贬低美元、限制美货进口,美方才开始实施“道义禁运”,但禁运范围也仅限于飞机和航空设备、飞机制造用金属和航空汽油的制造方法、设备及其相关技术资料。

  尽管早有思想准备,但美国的有限禁运仍然使日本感到震惊。内阁开始对石油进行产业统制和消费管制,设立燃料局统管石油产业和市场。所有出租轿车被下令停驶,每辆客车和轻油车必须在原有基础上节油10%,自用车使用汽油也受到限制。凡属军政机关的汽车,要混用5%的酒精作为替代性燃料。普通公用客车、载重车、轻油车等则必须迅速改用木炭瓦斯发生炉。工矿业要通过经营合理化和设备改造,年节省重油10%。随着战事逐渐扩大,日本索性完全取缔了挥发油和重油的自由销售,开始凭票供应。新颁布的《国家总动员法》也规定,国家对原料和电力“统制运用”,可根据天皇敕令使用或征用所有企业和个人的能源设施和储备。

  除了主动在国内推行全民节能之外,日本还在美国收紧对日出口但尚未全面禁运的情况下,“军民共同全力进行石油进口”。1938年,协同企业株式会社从美国进口约71万吨原油、重油。“尽管是政府事业,也以民间业者进口的方式加以保密”。三井物产、浅野物产和三菱石油等日企也如法炮制,分别派人秘密在荷属东印度、中东和南美进行能源调查。三井物产董事长向井忠晴还受官方委托,以民间经济界代表身份与荷属东印度总督进行购油谈判。由于“以全国的力量积极进行着石油储备”,日本储油量激增。截至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海军石油存量为原油1435000吨,重油3624000吨,航空挥发油477500吨,占全国存量80%左右。这表明,日本已经为未来的太平洋海战做好了准备。

  随着希特勒在欧洲开战和日本宣布参加轴心国集团,美英等国对日本的能源封锁开始加强。1940年,焦急不安的日本声称“深切关怀足以改变荷属东印度群岛的任何事态”,威胁荷属东印度向日本提供石油、橡胶等13种战略物资。后者在美国支持下,没有满足日本要求。日军被迫占领法属印度支那,物色可对中国西南腹地大规模轰炸的基地。

  日本在东南亚和中国境内的军事行动,不但使美、荷两国无法获得印度支那的橡胶、锡和石油,而且美中贸易也大受影响。随着有关日本与德国、法国维希政权组建联盟的情报得到证实,美国开始放弃“中立”,打日拉中。

  美英外交部长会议之后,美国逐渐对日实施石油禁运,并促使荷兰也加入了禁运行列。日本从荷属东印度获得的每年180-190万吨的原油供应保证,最终只得到不足20吨。美、英还以收购方式控制了拉美地区的战略原料产地和石油制成品,使其断绝了与轴心国的能源贸易。

  经济封锁加快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在日美关系恶化之前,日本原本还与苏联保持着石油贸易关系,并有意北进,夺取苏联远东能源基地。但随着苏德战争爆发,作为德国同盟国的日本不得不放弃既定方针,改向能源储备丰富的东南亚进军。而美英荷等国的经济封锁,使日本除了放手一搏之外,别无它途。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回忆录中说,能源问题是日本的“束缚”,日本要么“与美国达成妥协”,要么“走向战争”。不久之后,天皇御前会议发布《适应形势变化的帝国国策纲要》,标志着南进国策最终形成。

  为油发动太平洋战争

  1941年9月,天皇御前会议对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利弊进行了评估。铃木企画院总裁指出,苏德开战使日本失去了与两国往来以获得原料的机会。“除帝国本身及在皇军威力之下的满洲、支那、法属印支、泰国的生产力以外,就依赖早已储备的重要物资了”。“在今天的英美全面经济绝交的情况下,帝国的国力将受到逐渐消耗。就至关重要的液体燃料来说,在民需方面即使实行极度严格的战时管制,到明年六七月份也将全部用尽储备。”“南方各地区重要地点如能在三四个月内确实为我国所占有,则可能在六个月左右获得石油、铝原料、镍、生橡胶、锡等”。

  次月成立的东条内阁对未来战局进行推演后也认为,石油和航空燃料的相对短缺和后继乏力,使得“维持、增强进行长期战争所必需的国力确是不容易,但如果充分利用有十分把握的初战胜利,并付出全部努力,在保持和增进国力上,确信要比坐待对手的压迫有利”。为了节省能源,日本决定对美国海军的珍珠港基地进行闪击。

  虽然1941年底的珍珠港突袭,使日本在战争初期夺取东南亚石油等战略资源的目标基本实现,但若没有足够的燃油供给,海上生命线仍无保证。1942年6月,日军在中途岛海战中惨败,战争机器陷入动力严重不足状态。美国学者丹尼尔•耶金的研究显示,“到1944年,(日本)被击沉的油轮数目已远远超过新油轮的建造。日本的石油进口在1943财政年度的首季达到巅峰,到1944年同期,进口量已不到一年前的半数,而到1945年的第一季度,日本的石油进口已经全然不见了”。

  能源短缺使日本战力受到严重限制。在日本,“军需工业以航空工业和造船为中心,汽车工业的发展则极为迟缓,重型坦克始终未造一辆。这是因为日本的军备计划的目标在于太平洋岛屿上的战斗,而不是本土作战。在亚洲大陆进行的地面作战的补给,大部分由满洲的工业来进行”。随着中国抗战的步步胜利,日本已经很难从“满洲”获得能源补给。而在海上,燃料短缺和管制使“海军舰艇、各部队的训练和舰艇、飞机的作战行动明显受到了影响”。

  由于本土储油太少,联合舰队主要舰艇被迫离开本土周边,远赴昭南等地,以便直接取得南方产油,并在那里训练待命。在莱特岛海战期间,海军甚至为征用六艘油船而与陆军发生龃龉。后者指责海军此举“妨碍南方石油回运,使国内储油枯竭,甚至主张撤销联合舰队”。日本学者回忆说,“这件事是本土储备量减少危及国家生存的例证。”

  能源接近枯竭的绝望,使日军不得不把自杀式袭击确定为最后的武器。但即便如此,在使用零号战机组成神风攻击队对莱特岛美军攻击之后,日本也不得不因其耗油太多而研制“樱花”系列特攻机。此款战机最初设想安装以过氧化氢为燃料的火箭推进,但因形势急迫和原料不足,改用火药火箭推进。“机身及尾翼使用轻合金”,主翼则使用木材。与此同时,在随后的冲绳列岛激战中,联合舰队最后的特攻攻击队“大和”号等9艘战舰也很快全军覆没,因为此前海军已经“用尽了最后的库存重油”。与日本相反,美国不但利用经济和外交手段掌握了丰富的能源储备,其核能开发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45年8月,美军用两颗原子弹结束了太平洋战争。在能源领域的竞争弱势,最终决定了日本饮恨太平洋的历史宿命。


http://opinion.hexun.com/2011-10-13/134166939.html太平洋战争是日本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关键桥段,它希望借此驱离美、苏等国在亚洲的战略存在,了断中国依赖外援寻求生机的努力,最终打造以东京为中心、威慑亚太全境的地缘政治。但是,长期以来的对华战争,使其本来就逼仄不堪的资源状况更为艰困。日本人不但未能撼动美、英、荷等国对亚太能源格局的控制,反而因能源不继,使太平洋战争沦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收官环节。

事实上,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本身也是在能源严重短缺情况下的无奈之举。除了有限的几个煤矿之外,日本几乎没有什么能源可以支撑穷兵黩武的国策。1944年,美国秘密组织的战略轰炸调查团在对日本经济进行评估后指出:“日本的战争经济的能力不过可以在有限范围内支持短期战争,可以使用储备的武器、石油、船舶对尚未完成动员的敌人进行猛烈打击,但这仅仅限于一次。当这一出色的打击不能带来和平的时候,日本的命运就决定下来了。即使与相对于美国一半强的敌人进行长期战争,它的经济能力也是无法支持的”。

  为战争储备燃料

  为了克服资源匮乏问题,日本早在全面入侵中国以前,就谋求将海外殖民地与本土的能源储备进行整合、盘活和统制性消费。1920年代后期,日本成立直接听命于内阁的燃料调查委员会,对能源开发和研究进行指导性决策。1931年,日本因入侵中国东北而招致国际社会谴责。为应付随时可能恶化的周边局势,日本结束了燃料国策研讨,设立“液体燃料问题有关各省协议会”,决定“以同一原则共同决定强制实行燃料国策”,从能源储备、能源技术、地质调查和石油代用品开发等方面规划能源战略,以应付即将到来的全面侵华战争。

  “液体燃料问题有关各省协议会”要求石油精制业者和进口业者,保留原油、重油、挥发油年度生产额或进口额的50%不得出售,以随时满足国家的非常需要。该会还主导了针对日本本土和海外殖民地的地质调查,并准备实现库页岛北部油田“迅速而充分的开发”。燃料酒精工业和煤炭低温干馏工业也被纳入开发议程,后者在中国东北、朝鲜和南库页岛先后建立。日本还计划“实现抚顺页岩油的增产,完成煤炭液化的工业试验并努力实现企业化;扶植汽车用木炭瓦斯发生炉的生产”。

  “九一八”事变后,随着东北亚局势的不断恶化和侵华野心的膨胀,液体燃料政策不再只是日军大本营战略会议的讨论主题,而是成为帝国议会讨论通过的正式法律。1934年9月,《石油的民间义务储存》和《石油业法》先后颁布。民间储油成为法定义务,自由销售也改由官方分发配额。日本国内、台湾和南库页岛的油田地质调查渐次展开,官方扶植的北库页岛油田株式会社和婆罗洲石油株式会社宣告成立。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东北能源成为日军大本营“以战养战”战略的重要一环。由于“中国华北和满洲是某些重要原料的唯一供给地”,因此,旨在掠夺东北能源的“满洲五年计划”(1936-1941)从一开始就被确定为日本军备工业的孵化器之一。来自中国的煤炭,在抗日战争后期一直稳居日本所需煤炭总量的一半以上。这一计划还将液体燃料、电力事业和煤炭工业一起列入优先发展目标,“平时在日满使之能供给煤炭约一亿一千万吨,并使之准备在战时每年能增产二至三成”。

  本土和殖民地的能源生产和统制,并不能完全满足全面侵华战争的巨大消耗。中国有煤炭,却没有可以直接驱动战争机器的石油。日本战车唯有求诸于美国的石油供应,才能真正运转起来。后者及其盟友在日本侵华问题上的态度变化,成为影响日本战略决策的重要因素。

  石油:日本战车的软肋

  日本对美国石油极为依赖。据学者齐世荣推算,1937-1939年,日本所需石油来自美国的比例从80%增至85%,“石油精制技术及其设备依赖美国程度也很大”。鉴于此,英、法和中国都曾游说美国对日禁运,扼住其经济咽喉逼其停战。但美国总统罗斯福以中日未宣战为由,只愿意与各国协商解决中国问题,闭口不提石油禁运。甚至直到日机炸沉美舰“帕奈号”、攻击3艘美孚公司油轮之后,美方仍然没有采取行动,只让日方道歉赔偿了事。直到日本开始密集轰炸中国城市,在占领区贬低美元、限制美货进口,美方才开始实施“道义禁运”,但禁运范围也仅限于飞机和航空设备、飞机制造用金属和航空汽油的制造方法、设备及其相关技术资料。

  尽管早有思想准备,但美国的有限禁运仍然使日本感到震惊。内阁开始对石油进行产业统制和消费管制,设立燃料局统管石油产业和市场。所有出租轿车被下令停驶,每辆客车和轻油车必须在原有基础上节油10%,自用车使用汽油也受到限制。凡属军政机关的汽车,要混用5%的酒精作为替代性燃料。普通公用客车、载重车、轻油车等则必须迅速改用木炭瓦斯发生炉。工矿业要通过经营合理化和设备改造,年节省重油10%。随着战事逐渐扩大,日本索性完全取缔了挥发油和重油的自由销售,开始凭票供应。新颁布的《国家总动员法》也规定,国家对原料和电力“统制运用”,可根据天皇敕令使用或征用所有企业和个人的能源设施和储备。

  除了主动在国内推行全民节能之外,日本还在美国收紧对日出口但尚未全面禁运的情况下,“军民共同全力进行石油进口”。1938年,协同企业株式会社从美国进口约71万吨原油、重油。“尽管是政府事业,也以民间业者进口的方式加以保密”。三井物产、浅野物产和三菱石油等日企也如法炮制,分别派人秘密在荷属东印度、中东和南美进行能源调查。三井物产董事长向井忠晴还受官方委托,以民间经济界代表身份与荷属东印度总督进行购油谈判。由于“以全国的力量积极进行着石油储备”,日本储油量激增。截至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海军石油存量为原油1435000吨,重油3624000吨,航空挥发油477500吨,占全国存量80%左右。这表明,日本已经为未来的太平洋海战做好了准备。

  随着希特勒在欧洲开战和日本宣布参加轴心国集团,美英等国对日本的能源封锁开始加强。1940年,焦急不安的日本声称“深切关怀足以改变荷属东印度群岛的任何事态”,威胁荷属东印度向日本提供石油、橡胶等13种战略物资。后者在美国支持下,没有满足日本要求。日军被迫占领法属印度支那,物色可对中国西南腹地大规模轰炸的基地。

  日本在东南亚和中国境内的军事行动,不但使美、荷两国无法获得印度支那的橡胶、锡和石油,而且美中贸易也大受影响。随着有关日本与德国、法国维希政权组建联盟的情报得到证实,美国开始放弃“中立”,打日拉中。

  美英外交部长会议之后,美国逐渐对日实施石油禁运,并促使荷兰也加入了禁运行列。日本从荷属东印度获得的每年180-190万吨的原油供应保证,最终只得到不足20吨。美、英还以收购方式控制了拉美地区的战略原料产地和石油制成品,使其断绝了与轴心国的能源贸易。

  经济封锁加快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在日美关系恶化之前,日本原本还与苏联保持着石油贸易关系,并有意北进,夺取苏联远东能源基地。但随着苏德战争爆发,作为德国同盟国的日本不得不放弃既定方针,改向能源储备丰富的东南亚进军。而美英荷等国的经济封锁,使日本除了放手一搏之外,别无它途。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回忆录中说,能源问题是日本的“束缚”,日本要么“与美国达成妥协”,要么“走向战争”。不久之后,天皇御前会议发布《适应形势变化的帝国国策纲要》,标志着南进国策最终形成。

  为油发动太平洋战争

  1941年9月,天皇御前会议对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利弊进行了评估。铃木企画院总裁指出,苏德开战使日本失去了与两国往来以获得原料的机会。“除帝国本身及在皇军威力之下的满洲、支那、法属印支、泰国的生产力以外,就依赖早已储备的重要物资了”。“在今天的英美全面经济绝交的情况下,帝国的国力将受到逐渐消耗。就至关重要的液体燃料来说,在民需方面即使实行极度严格的战时管制,到明年六七月份也将全部用尽储备。”“南方各地区重要地点如能在三四个月内确实为我国所占有,则可能在六个月左右获得石油、铝原料、镍、生橡胶、锡等”。

  次月成立的东条内阁对未来战局进行推演后也认为,石油和航空燃料的相对短缺和后继乏力,使得“维持、增强进行长期战争所必需的国力确是不容易,但如果充分利用有十分把握的初战胜利,并付出全部努力,在保持和增进国力上,确信要比坐待对手的压迫有利”。为了节省能源,日本决定对美国海军的珍珠港基地进行闪击。

  虽然1941年底的珍珠港突袭,使日本在战争初期夺取东南亚石油等战略资源的目标基本实现,但若没有足够的燃油供给,海上生命线仍无保证。1942年6月,日军在中途岛海战中惨败,战争机器陷入动力严重不足状态。美国学者丹尼尔•耶金的研究显示,“到1944年,(日本)被击沉的油轮数目已远远超过新油轮的建造。日本的石油进口在1943财政年度的首季达到巅峰,到1944年同期,进口量已不到一年前的半数,而到1945年的第一季度,日本的石油进口已经全然不见了”。

  能源短缺使日本战力受到严重限制。在日本,“军需工业以航空工业和造船为中心,汽车工业的发展则极为迟缓,重型坦克始终未造一辆。这是因为日本的军备计划的目标在于太平洋岛屿上的战斗,而不是本土作战。在亚洲大陆进行的地面作战的补给,大部分由满洲的工业来进行”。随着中国抗战的步步胜利,日本已经很难从“满洲”获得能源补给。而在海上,燃料短缺和管制使“海军舰艇、各部队的训练和舰艇、飞机的作战行动明显受到了影响”。

  由于本土储油太少,联合舰队主要舰艇被迫离开本土周边,远赴昭南等地,以便直接取得南方产油,并在那里训练待命。在莱特岛海战期间,海军甚至为征用六艘油船而与陆军发生龃龉。后者指责海军此举“妨碍南方石油回运,使国内储油枯竭,甚至主张撤销联合舰队”。日本学者回忆说,“这件事是本土储备量减少危及国家生存的例证。”

  能源接近枯竭的绝望,使日军不得不把自杀式袭击确定为最后的武器。但即便如此,在使用零号战机组成神风攻击队对莱特岛美军攻击之后,日本也不得不因其耗油太多而研制“樱花”系列特攻机。此款战机最初设想安装以过氧化氢为燃料的火箭推进,但因形势急迫和原料不足,改用火药火箭推进。“机身及尾翼使用轻合金”,主翼则使用木材。与此同时,在随后的冲绳列岛激战中,联合舰队最后的特攻攻击队“大和”号等9艘战舰也很快全军覆没,因为此前海军已经“用尽了最后的库存重油”。与日本相反,美国不但利用经济和外交手段掌握了丰富的能源储备,其核能开发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45年8月,美军用两颗原子弹结束了太平洋战争。在能源领域的竞争弱势,最终决定了日本饮恨太平洋的历史宿命。


http://opinion.hexun.com/2011-10-13/134166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