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工程却痛失民心 谁动了贫困山民的奶酪(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16:46:58
<P>来源: 荆楚网</P>
<P>为了帮助郧西县高山上的贫困农民“迁移扶贫”,国家某局千里迢迢送来巨额“扶贫款”。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许多自主搬迁下来的农民的房上,无端地挂上了“迁移扶贫”的牌子,或喷涂上了“迁移扶贫”的红字,而他们并没有真正享受到这一关爱。三五年过去了,无人过问。人们不禁发出质疑——是谁动了贫困山民的“奶酪”?</P>
<P>  “民心工程”痛失民心</P>
<P>  地处鄂西北山区的郧西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至2003年,全县低收入和贫困人口仍有12万,其中人平年均纯收入625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5万人。</P>
<P>  1994年11月,国务院确定国家某局定点帮扶郧西县,其中一个重点工程就是“迁移扶贫”。</P>
<P>  何谓“迁移扶贫”,简单地说,就是将那些生存环境恶劣、“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贫困地区人口,迁移到水、电、路较方便,生态环境较好的地方的一种扶贫方法,这是一项造福贫困山民的“民心工程”。</P>
<P>  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国家某局的领导和同志们满怀深情,带来大量资金,投入到郧西扶贫攻坚的战斗中。</P>
<P>  记者从有关扶贫汇报材料中获悉,仅1998年至2000年,该局共投入310万元,协助725户贫困山民“迁移扶贫”,户平应获得“扶贫款”4200余元。</P>
<P>  然而,今年9月15日、16日,记者沿该县关防乡、景阳乡、上津镇的公路进行随机采访时,却惊奇地发现,路边房上高挂“迁移扶贫”红牌子或是喷涂“迁移扶贫”红字的农户,确实都是从大山里迁移而来的,但这些农房大都是农民在“迁移扶贫”之前用自己的“血汗钱”建造起来的,他们或者是所得“扶贫款”极少,或者根本是分文未得。</P>
<P>  在这3个乡镇,记者直接调查的19户所谓“迁移扶贫”的农户中,有1户获得100元的“扶贫款”,有9户获得200元的“扶贫款”(其中一户不愿领取),有6户没得分文,有1户是乡政府为其整理的地基,有2户是真正享受的“迁移扶贫房”,每套大约优惠4000余元。</P>
<P>  综合有关信息,记者确知国家某局每年按期将“扶贫款”送至郧西县,然而,大量的“迁移扶贫”农户,并没有真正享受到这些好心人千里迢迢送来的关爱。</P>
<P>  淳朴的山民或是抱怨,或是嘲笑,或是无奈,“民心工程”痛失民心。  </P>
<P>  盖自己的房子挂别人的牌子</P>
<P>  在这个贫困山区,能靠自己的力量迁移下来的基本上是经济状况相对较好的农民,大量真正贫困的山民还住在山上。于是,看着这些相对富裕农民的房上“迁移扶贫”的红牌子、红字,一些不了解真相的农民禁不住抱怨,这到底是“扶贫”还是“扶富”?</P>
<P>  景阳乡吴家扁村二组祝和平、陈明珍夫妇,就是当地的富裕户。原来他们就住在高山上,1997年他们下山来艰苦创业,2000年,用10万元建起了小楼房,后又开店卖百货,买车搞运输,生意做得红红火火。</P>
<P>  他们告诉记者,大约在2001年3月,乡领导来到他们家,说是要给他们挂“光荣牌”。陈明珍说:“这是我们自己盖的房子,和‘迁移扶贫’有什么关系?我们生活得还可以,应该把‘扶贫款’送给那些真正贫困的农民。”</P>
<P>  儿子放学回家后,一看到那个“迁移扶贫”的牌子很恼火,还说:“盖自己的房子,怎么挂别人的牌子?”</P>
<P>  自从挂了牌子之后,祝家就经常被农民说三道四,说是这样一个当地“首富”还在“占国家的便宜”。祝和平一气之下,将牌子取下来,丢在屋内角落。</P>
<P>  2002年底,乡领导两次要祝和平去领200元的“扶贫款”,他就是不去,说是“不想背这个名声”。</P>
<P>  关防乡土地岭三组的王致远也是这样一个“富裕户”,1999年,他花7万元建起的楼房,2001年3月被乡领导莫名其妙地挂上了“迁移扶贫”的牌子,“报酬”是乡领导给了他200元钱。</P>
<P>  农民们告诉记者,真正需要“迁移扶贫”的农民还住在高山上,许多人还在温饱线上挣扎。  </P>
<P>  应付上级检查农民成为“道具”</P>
<P>  “丑媳妇总得见公婆”,如此“迁移扶贫”要应付检查,就让人伤脑筋。</P>
<P>  景阳乡鱼池村二组的尹德学兄弟也是从高山上搬到路边的,为了盖新房,兄弟俩在河南宝丰的小煤窑里打工10年,用生命换来了10余万元钱。</P>
<P>  1995年,兄弟俩都盖起了新房,谁知5年之后,乡领导竟然在他们的房上挂上了“迁移扶贫”的牌子,并许诺等上级领导验收之后,乡政府给他们两万元的“扶贫款”。乡领导还强调,上级检查的时候,一定要说是乡上给了两万元的“扶贫款”,“拣好听的说”。</P>
<P>  尹德学告诉记者,2001年3月检查时,他们在兰滩管理区当主任的远房叔叔被请来坐镇,要兄弟俩配合乡领导的工作。有的乡领导甚至威胁说,如果你们说错了话,是要“负法律责任的”。</P>
<P>  也不知道是哪一级的领导一溜车队前来检查,尹德学兄弟非常地配合,双方皆大欢喜。</P>
<P>  如此“检查”倒是蒙混过关了,但最后乡领导通知他们去领“扶贫款”时,竟是一户200元。尹德学兄弟俩感到受到了愚弄,拒绝领款,后在乡干部的一番“好言相劝”下,才拿了这笔小款。</P>
<P>  耿正秀也是鱼池村二组的农民,她家的“迁移扶贫”的牌子原是挂在一个叫尹德进的土房上。2001年3月上级领导来检查时,乡领导感到土房挂“迁移扶贫”的牌子,有损景阳乡的形象,临时换到了她家的房上。乡领导也是教她说,“是上级领导给了我们一万元,帮助建起的新房”,并许诺事后给3000元的“扶贫款”。</P>
<P>  应付完上级检查之后,当她去乡政府要这笔“扶贫款”时,乡领导嘲笑她说,你还“拿根棒槌当根针”,也是200元给打发了。</P>
<P>  关于这200元的“扶贫款”,景阳乡吴家扁村一组农民吴统安、鱼池村二组农民耿正秀、骡马店村五组农民白益香告诉记者一个令人怀疑的细节。吴统安的200元钱是乡领导送上门来的,她发现要签收的收款单据上,没有填上具体数字,出于对乡领导的信任,她的丈夫刘新春还是签了名字;而耿正秀则是在一张白纸上签的名;白益香是自己到乡政府拿的钱,她将私章递给乡干部,也不知道他盖的纸上面写的是什么,总之拿了200元钱。  </P>
<P>  “百户扶贫迁移工程”如何经得起推敲</P>
<P>  在上津镇云岭村(林场),记者看到一些农民的房上喷涂有“百户扶贫迁移工程”字样。</P>
<P>  在一个叫“乞儿沟”的地方,住房编号为“39号”的农民王定喜告诉记者,这是村里建的“迁移扶贫房”,一套三间,他大约在五六年前,以5600元的价格购进,从山上搬了过来。如果按当时的价格,建造这套房子大约要一万元。</P>
<P>  关于“百户扶贫迁移工程”,他说,村里就建了18套房子,被15户农民购进,价格都在五六千元一套,所谓“百户扶贫迁移工程”的其它房屋都是农民自己盖的,林场没有补贴钱。</P>
<P>  记者又采访了几个房上喷涂“百户扶贫迁移工程”的农民,他们证实了这一说法。</P>
<P>  云岭村二组农民吴行国是1997年建的土房,谁知1999年村里给喷涂上了“百户扶贫迁移工程”字样,也没给一分钱。他说,反正乡里、村里经常在农房上刷什么标语,也没当回事。</P>
<P>  吴行国说,公路沿线不少半新的农房都喷涂了“百户扶贫迁移工程”字样,除了“乞儿沟”的15户农民“捡了便宜”之外,没听说有农民拿到钱的。  </P>
<P>  淳朴山民心存期望</P>
<P>  上津镇伍裕平村九组60岁的农妇何大珍一看就是个有主见的人。1996年,她家花4万元建起新房搬下山来,借的2万元债务靠儿子、媳妇近几年打工赚钱才还完。1999年,她不识字的老母亲一人在家,有人来喷涂了“迁移扶贫”的字样,至今没见到一分钱。</P>
<P>  过年时,她的儿子回来后气不过,说是靠自己打工赚的“血汗钱”盖的房子,凭什么要喷涂“迁移扶贫”的字。他要把字刮了,何大珍说:“不要刮,让它在那里,总会有个说法。”</P>
<P>  她对记者说:“也没有人来检查,到底‘扶贫款’哪里去了,也要有个说法。”</P>
<P>  上津镇绞肠关村是省政府确定的“特困村”,三组农妇李清荣为“迁移扶贫”4个字搞得很恼火。1997年,有十余家从山上搬到这个叫做“郭家沟口”的地方。1999年,李清荣看到别人的新房都刷上了“迁移扶贫”的红字,而自己的房上光溜溜的,以为刷了字就有“扶贫款”,她非常恼火。待后来得知还是水中捞月,她又不免有些庆幸。</P>
<P>  记者前来调查时,她发现“扶贫款”可能失而复得,又向记者提出要求:“如果上级领导来补发‘扶贫款’,一定要给我的房上也刷上‘迁移扶贫’4个字。” </P>
<P>http://cimg.163.com/news/2004/10/10/2004101013272585f23.jpg</P>
<P>自己盖的房子,却被强行挂上了“迁移扶贫”的牌子</P>
<P>http://cimg.163.com/news/2004/10/10/2004101013280426673.jpg</P>
<P>“迁移扶贫房”,事实上是一个危房</P><P>来源: 荆楚网</P>
<P>为了帮助郧西县高山上的贫困农民“迁移扶贫”,国家某局千里迢迢送来巨额“扶贫款”。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许多自主搬迁下来的农民的房上,无端地挂上了“迁移扶贫”的牌子,或喷涂上了“迁移扶贫”的红字,而他们并没有真正享受到这一关爱。三五年过去了,无人过问。人们不禁发出质疑——是谁动了贫困山民的“奶酪”?</P>
<P>  “民心工程”痛失民心</P>
<P>  地处鄂西北山区的郧西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至2003年,全县低收入和贫困人口仍有12万,其中人平年均纯收入625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5万人。</P>
<P>  1994年11月,国务院确定国家某局定点帮扶郧西县,其中一个重点工程就是“迁移扶贫”。</P>
<P>  何谓“迁移扶贫”,简单地说,就是将那些生存环境恶劣、“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贫困地区人口,迁移到水、电、路较方便,生态环境较好的地方的一种扶贫方法,这是一项造福贫困山民的“民心工程”。</P>
<P>  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国家某局的领导和同志们满怀深情,带来大量资金,投入到郧西扶贫攻坚的战斗中。</P>
<P>  记者从有关扶贫汇报材料中获悉,仅1998年至2000年,该局共投入310万元,协助725户贫困山民“迁移扶贫”,户平应获得“扶贫款”4200余元。</P>
<P>  然而,今年9月15日、16日,记者沿该县关防乡、景阳乡、上津镇的公路进行随机采访时,却惊奇地发现,路边房上高挂“迁移扶贫”红牌子或是喷涂“迁移扶贫”红字的农户,确实都是从大山里迁移而来的,但这些农房大都是农民在“迁移扶贫”之前用自己的“血汗钱”建造起来的,他们或者是所得“扶贫款”极少,或者根本是分文未得。</P>
<P>  在这3个乡镇,记者直接调查的19户所谓“迁移扶贫”的农户中,有1户获得100元的“扶贫款”,有9户获得200元的“扶贫款”(其中一户不愿领取),有6户没得分文,有1户是乡政府为其整理的地基,有2户是真正享受的“迁移扶贫房”,每套大约优惠4000余元。</P>
<P>  综合有关信息,记者确知国家某局每年按期将“扶贫款”送至郧西县,然而,大量的“迁移扶贫”农户,并没有真正享受到这些好心人千里迢迢送来的关爱。</P>
<P>  淳朴的山民或是抱怨,或是嘲笑,或是无奈,“民心工程”痛失民心。  </P>
<P>  盖自己的房子挂别人的牌子</P>
<P>  在这个贫困山区,能靠自己的力量迁移下来的基本上是经济状况相对较好的农民,大量真正贫困的山民还住在山上。于是,看着这些相对富裕农民的房上“迁移扶贫”的红牌子、红字,一些不了解真相的农民禁不住抱怨,这到底是“扶贫”还是“扶富”?</P>
<P>  景阳乡吴家扁村二组祝和平、陈明珍夫妇,就是当地的富裕户。原来他们就住在高山上,1997年他们下山来艰苦创业,2000年,用10万元建起了小楼房,后又开店卖百货,买车搞运输,生意做得红红火火。</P>
<P>  他们告诉记者,大约在2001年3月,乡领导来到他们家,说是要给他们挂“光荣牌”。陈明珍说:“这是我们自己盖的房子,和‘迁移扶贫’有什么关系?我们生活得还可以,应该把‘扶贫款’送给那些真正贫困的农民。”</P>
<P>  儿子放学回家后,一看到那个“迁移扶贫”的牌子很恼火,还说:“盖自己的房子,怎么挂别人的牌子?”</P>
<P>  自从挂了牌子之后,祝家就经常被农民说三道四,说是这样一个当地“首富”还在“占国家的便宜”。祝和平一气之下,将牌子取下来,丢在屋内角落。</P>
<P>  2002年底,乡领导两次要祝和平去领200元的“扶贫款”,他就是不去,说是“不想背这个名声”。</P>
<P>  关防乡土地岭三组的王致远也是这样一个“富裕户”,1999年,他花7万元建起的楼房,2001年3月被乡领导莫名其妙地挂上了“迁移扶贫”的牌子,“报酬”是乡领导给了他200元钱。</P>
<P>  农民们告诉记者,真正需要“迁移扶贫”的农民还住在高山上,许多人还在温饱线上挣扎。  </P>
<P>  应付上级检查农民成为“道具”</P>
<P>  “丑媳妇总得见公婆”,如此“迁移扶贫”要应付检查,就让人伤脑筋。</P>
<P>  景阳乡鱼池村二组的尹德学兄弟也是从高山上搬到路边的,为了盖新房,兄弟俩在河南宝丰的小煤窑里打工10年,用生命换来了10余万元钱。</P>
<P>  1995年,兄弟俩都盖起了新房,谁知5年之后,乡领导竟然在他们的房上挂上了“迁移扶贫”的牌子,并许诺等上级领导验收之后,乡政府给他们两万元的“扶贫款”。乡领导还强调,上级检查的时候,一定要说是乡上给了两万元的“扶贫款”,“拣好听的说”。</P>
<P>  尹德学告诉记者,2001年3月检查时,他们在兰滩管理区当主任的远房叔叔被请来坐镇,要兄弟俩配合乡领导的工作。有的乡领导甚至威胁说,如果你们说错了话,是要“负法律责任的”。</P>
<P>  也不知道是哪一级的领导一溜车队前来检查,尹德学兄弟非常地配合,双方皆大欢喜。</P>
<P>  如此“检查”倒是蒙混过关了,但最后乡领导通知他们去领“扶贫款”时,竟是一户200元。尹德学兄弟俩感到受到了愚弄,拒绝领款,后在乡干部的一番“好言相劝”下,才拿了这笔小款。</P>
<P>  耿正秀也是鱼池村二组的农民,她家的“迁移扶贫”的牌子原是挂在一个叫尹德进的土房上。2001年3月上级领导来检查时,乡领导感到土房挂“迁移扶贫”的牌子,有损景阳乡的形象,临时换到了她家的房上。乡领导也是教她说,“是上级领导给了我们一万元,帮助建起的新房”,并许诺事后给3000元的“扶贫款”。</P>
<P>  应付完上级检查之后,当她去乡政府要这笔“扶贫款”时,乡领导嘲笑她说,你还“拿根棒槌当根针”,也是200元给打发了。</P>
<P>  关于这200元的“扶贫款”,景阳乡吴家扁村一组农民吴统安、鱼池村二组农民耿正秀、骡马店村五组农民白益香告诉记者一个令人怀疑的细节。吴统安的200元钱是乡领导送上门来的,她发现要签收的收款单据上,没有填上具体数字,出于对乡领导的信任,她的丈夫刘新春还是签了名字;而耿正秀则是在一张白纸上签的名;白益香是自己到乡政府拿的钱,她将私章递给乡干部,也不知道他盖的纸上面写的是什么,总之拿了200元钱。  </P>
<P>  “百户扶贫迁移工程”如何经得起推敲</P>
<P>  在上津镇云岭村(林场),记者看到一些农民的房上喷涂有“百户扶贫迁移工程”字样。</P>
<P>  在一个叫“乞儿沟”的地方,住房编号为“39号”的农民王定喜告诉记者,这是村里建的“迁移扶贫房”,一套三间,他大约在五六年前,以5600元的价格购进,从山上搬了过来。如果按当时的价格,建造这套房子大约要一万元。</P>
<P>  关于“百户扶贫迁移工程”,他说,村里就建了18套房子,被15户农民购进,价格都在五六千元一套,所谓“百户扶贫迁移工程”的其它房屋都是农民自己盖的,林场没有补贴钱。</P>
<P>  记者又采访了几个房上喷涂“百户扶贫迁移工程”的农民,他们证实了这一说法。</P>
<P>  云岭村二组农民吴行国是1997年建的土房,谁知1999年村里给喷涂上了“百户扶贫迁移工程”字样,也没给一分钱。他说,反正乡里、村里经常在农房上刷什么标语,也没当回事。</P>
<P>  吴行国说,公路沿线不少半新的农房都喷涂了“百户扶贫迁移工程”字样,除了“乞儿沟”的15户农民“捡了便宜”之外,没听说有农民拿到钱的。  </P>
<P>  淳朴山民心存期望</P>
<P>  上津镇伍裕平村九组60岁的农妇何大珍一看就是个有主见的人。1996年,她家花4万元建起新房搬下山来,借的2万元债务靠儿子、媳妇近几年打工赚钱才还完。1999年,她不识字的老母亲一人在家,有人来喷涂了“迁移扶贫”的字样,至今没见到一分钱。</P>
<P>  过年时,她的儿子回来后气不过,说是靠自己打工赚的“血汗钱”盖的房子,凭什么要喷涂“迁移扶贫”的字。他要把字刮了,何大珍说:“不要刮,让它在那里,总会有个说法。”</P>
<P>  她对记者说:“也没有人来检查,到底‘扶贫款’哪里去了,也要有个说法。”</P>
<P>  上津镇绞肠关村是省政府确定的“特困村”,三组农妇李清荣为“迁移扶贫”4个字搞得很恼火。1997年,有十余家从山上搬到这个叫做“郭家沟口”的地方。1999年,李清荣看到别人的新房都刷上了“迁移扶贫”的红字,而自己的房上光溜溜的,以为刷了字就有“扶贫款”,她非常恼火。待后来得知还是水中捞月,她又不免有些庆幸。</P>
<P>  记者前来调查时,她发现“扶贫款”可能失而复得,又向记者提出要求:“如果上级领导来补发‘扶贫款’,一定要给我的房上也刷上‘迁移扶贫’4个字。” </P>
<P>http://cimg.163.com/news/2004/10/10/2004101013272585f23.jpg</P>
<P>自己盖的房子,却被强行挂上了“迁移扶贫”的牌子</P>
<P>http://cimg.163.com/news/2004/10/10/2004101013280426673.jpg</P>
<P>“迁移扶贫房”,事实上是一个危房</P>
<P>这样的官员,杀就一个字,我只说一次</P>
<P>现在我们那儿地方官当官的唯一目的就捞!</P><P>哪儿好捞哪儿捞</P><P>一点点的职位高低反而不重要了</P><P>看看这个就知道了</P><P>腐败已经TMD深入人心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