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虎师砺兵高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02:29:59


北京10月5日电/人民网-《人民日报》报道,济南军区某团兵发中原,远赴数千公里,首次砺兵雪域高原,全面锤炼作战硬功。

  该团作为战争年代敢打善拼、战功赫赫的“铁拳团”,近年来先后出色完成了汶川抗震救灾、“跨越—2009”军演等10多次重大任务。在这次前所未有、一切未知的远征中,尽管山高氧低、艰险重重,但“铁拳团”官兵凭着铁的意志和作风,向极限发起一次次挑战和冲锋,收获了一串串丰硕的练兵之果。

  铁血奔涌

  3天驯服高原反应

  进驻海拔4500米以上高原训练场的当天,“铁拳团”官兵首项任务是一天内搭好30顶帐篷。

  “高原空手行走相当于内地负重20公斤,加上高原反应,走三步就得喘一喘,以往5分钟就能搭好一顶帐篷,这里20分钟也难完成!”七连连长徐晓鹏刚上山就产生了严重的高原反应,仍坚持组织连队安营扎寨。

  据了解,该团100%的官兵此前从未到过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初来乍到,即便服用了抗高原反应药品, 90%以上官兵还是不同程度出现了头痛、嘴裂、呕吐、失眠等症状,但一想到时间紧、任务重,官兵之间就互相打气“坚持,坚持就是胜利。”

  “山高氧低,但‘铁拳团’官兵血液里含铁量高,撑得住!”团长魏德明诙谐地介绍,他们不仅按时盖起了两排整齐漂亮、功能齐全的“营房”,还在对面山坡上,用鹅卵石一笔一划地拼出了“高原砺精兵、雪域铸忠诚”十个醒目的大字。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炊事班好不容易做出了第一顿饭,官兵走进饭堂却傻了眼,由于气压低,水烧不开、饭煮不熟、菜炒不香,出笼的馒头又黑又硬,眼见许多战士吃了几口就要放碗筷,副团长吴朝社心生一计,以班为单位开展“吃馒头”比赛。

  这下热闹了,喊着号子、鼓着巴掌,一筐筐“铁疙瘩”硬是填进了官兵的肚子。一出饭堂,吴副团长就带人四处“取经”,很快掌握了一些“秘诀”,比如,蒸馒头时发面得加入少量奶粉、鸡蛋,先用高压锅蒸10分钟至7分熟,次日再蒸20分钟,直到“开花”才算熟透。

  3天后,官兵普遍反映“反应”不大了,团基础体能训练随之展开。第一项训练内容:轻装3000米跑。一开跑,该团这个项目纪录保持者、师“十大猛虎标兵”之一、七连四班长李永昌“嗖嗖”领先。谁想,没跑到2000米便晕倒在地。

  王牌折戟,全团顿时“炸”开了锅。团领导认为,训练拖不得,等不起,关键要尊重规律、科学施训。是夜,团领导机关一夜未眠,借鉴友邻部队高原训练成果,以氧饱和度、呼吸频率、血压等官兵人体机能参数作为组训重要依据,尽可能将人体机能参数相近的官兵编为一组训练,区分层次制定了“训练套餐”。

  新的组训模式备受青睐,仅用了短短一周时间,基础训练课目合格率达到95%,实现了高原病零重症、零住院。

  9月12日,团侦察分队前往海拔5700米的雪山之巅,锤炼走、打、吃、住、藏的能力。没有路,官兵只能循着牦牛走过的足迹向上攀爬,每走几步就感觉空气愈加稀薄,头痛、胸闷、恶心等反应加重,嘴唇和脸色呈现乌紫状。到达雪线抵近一看,其实是一层厚厚的冰川,只能用撬镐刨冰凿坑,手脚并用,艰难爬行。

  “快,拉我一下!”突然,战士王晓龙右脚踩偏不慎滑倒,双手死死抠住凸出的冰块,紧张气氛骤然加剧。“抓紧!抓紧!”不远的3名战友迅即拽住他,合力把他扯了上来,总算化险为夷。

  上午10时许,侦察分队顺利到达山顶,海拔测试仪显示为5786米。其他战友忙着构工伪装、目标侦察、引导打击等课目训练的同时,炊事员范曙超开始张罗午餐,一小瓶汽油混合牦牛粪作燃料,用放大镜引燃白磷生出火来,煮、炖、炒、煎,足足倒腾了近两个小时,终于做出了四菜一汤。

  午饭刚过,天空乌云滚滚,狂风大作,鹅毛大雪瞬间飘落,不一会儿眼前全是白茫茫的一片,为防止发生险情,官兵只好回撤。没想到,下山更费力,指挥员在前面探一段路,确定没有危险后再让大家跟进走一程,循环往复,跌跌撞撞,下到山脚竟比登上山顶多用了整整一个小时。

  深夜,气温骤降至零下5摄氏度,官兵被一阵急促的哨声惊醒。10分钟后,该团野外露营课目训练随之展开。

  露营地设在30公里外的一处峡谷旁。夜黑风高、山路崎岖,车队闭灯前行,异常颠簸,人人暗地里捏了一把汗。行至峡谷时,团领导突然下令“徒步急行军穿越峡谷”。由于灯火管制,官兵借助微光夜视仪探明路况,快速行进。

  夜宿荒原,狼嚎阵阵。班长云光红、战士马宗瑛刚上哨,便发现哨位不远处绿光点点,顺手电光望去,10多只狼或蹲或站、虎视眈眈。家住城市的云班长从没见过这个场景,内心发怯,好在他知道“狼怕强光”,吩咐小马找来两支强光手电。对峙一阵后,狼群悻悻而去。

  铁肩担当

  一招一式千锤百炼

  海拔5100米的某无名山口,狂风怒号,大雪纷飞。该团6种不同型号的火箭筒弹首次实打,因不适应环境,加之射手按照“老皇历”瞄准射击,命中率不到50%。

  高原条件下火器的环境变了,必须以变应变,团“神炮手”何胜华主动担起这些火箭筒弹在不同天候、不同海拔的性能测试。

  雪域高原,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一天,时值火器在某高地测试进入关键阶段,何胜华突发高烧,军医建议住院治疗。权衡再三,他坚持前往,团领导只好安排军医随同。不巧的是,到现场后工作刚进展一半,天下起雨来,大家纷纷劝他回去休息,别把病情加重了,但他“倔”着硬撑到任务完成。

  历时一个月,何胜华先后区别8个不同海拔高度、阴晴雨雪不同天候,分别对这些火箭筒弹进行了数百次试验测试,耗费的心血、汗水凝集成了上千组数据信息,团里据此汇集的实用手册成了射手们的“掌中宝”,大大提高了高原条件下火箭筒弹的作战效能,直瞄打击精度提高近三成,杀伤效果提高近25%。

  庆功会上,何胜华说,作为内陆部队赴高原训练的先行者、趟路人,有责任、有担当做好这件事情,干不好有辱“铁拳团”的名声。

  在该团,有类似想法和行动的不止何胜华一人。团副参谋长李勇白天组织部队训练,晚上则加班加点研究轻武器单发精准速射、火炮简易射击、单甸地隐蔽伪装等一批适合高原地形特点的训练方法。据悉,该团先后采取人装试验、数据分析和对比论证等方法,对七大类武器装备、涉及单兵、分队的40多个训练课目进行了测试研练,摸索出了60多种高原条件下行之有效的训法打法。

  重任在肩,催生了李骞、杜帆和徐晓鹏等一批高原条件下组训“明白人”;千锤百炼,涌现出了“神炮排长”张松耀、“超视距”狙击手经龙等一批高原训练尖子。

  铁拳发力

  战马纵横险境绝地

  砰!砰!砰!随着3颗红色信号弹升空,一场加强装步连山地进攻战斗在某高原腹地打响。

  快速输送、机动支援、精确打击……铁流滚滚、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该团数辆某新型轮式步战车时而隐蔽集结,时而急速前出,时而与“敌”周旋,穿沟壑、越路障、闯险境,纵横驰骋,如履平地,成了最大的看点和亮点。

  这些“铁马”刚列装部队不久,是官兵的“宝贝疙瘩”,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显威高原,缘于该团下狠心、用狠劲,从难从严开展高原条件下新装备训练。

  和官兵一样,初上高原的“铁马”也出现了“水土不服”:缺氧,油料燃烧不充分,动力平均下降25%、射击精度下降24%、故障率增加30%。与内地相比,行进中排烟量明显过大,浓烟滚滚。官兵形象地说,“铁马”跑起来成了“黑马”,用起来成了“病驴”。

  建议纷至沓来:新装备造价不菲,信息化含量高,万一折腾坏了得不偿失;适应性训练嘛,新装备遛一遛、打一打就行了,没必要那么认真。团长魏德明态度异常鲜明:不仅要训,而且要真训实练、训有所获。为解决训练中遇到的难题,他还打电话邀请厂方专家前来指导。围绕“动得快、打得准、破得开、突得进、攻得下”等作战行动,采取找对手过招、开“诸葛亮会”等措施,检验和提高新装备的战法运用、指挥控制和装步协同等能力。

  俯仰角和超远距离射击,在平原地区都是新装备训练难点,放到高原条件下更是寸步难行。该团专门由一名团领导负责,带领官兵把步战车开到险境绝地,进行不同角度、不同高度和不同距离的射击研练,使难题迎刃而解。这次进攻战斗中,战车一边前出至某高地,一边在运动中打击“敌”目标,有效压制了对方火力。穿插至高地一隅后进行仰角射击,命中率100%。

  经过近一小时的激战,该团官兵驭“铁马”长驱直入,像一把尖刀插向“蓝军”阵地,全歼顽“敌”。

  我们有理由相信:初征高原,中原“铁拳”蓄势聚能,他日出击必将力如雷霆,威震雪域。


本篇文章来源于 www.xilu.com 原文链接:http://junshi.xilu.com/2011/1006/news_343_195291.html

北京10月5日电/人民网-《人民日报》报道,济南军区某团兵发中原,远赴数千公里,首次砺兵雪域高原,全面锤炼作战硬功。

  该团作为战争年代敢打善拼、战功赫赫的“铁拳团”,近年来先后出色完成了汶川抗震救灾、“跨越—2009”军演等10多次重大任务。在这次前所未有、一切未知的远征中,尽管山高氧低、艰险重重,但“铁拳团”官兵凭着铁的意志和作风,向极限发起一次次挑战和冲锋,收获了一串串丰硕的练兵之果。

  铁血奔涌

  3天驯服高原反应

  进驻海拔4500米以上高原训练场的当天,“铁拳团”官兵首项任务是一天内搭好30顶帐篷。

  “高原空手行走相当于内地负重20公斤,加上高原反应,走三步就得喘一喘,以往5分钟就能搭好一顶帐篷,这里20分钟也难完成!”七连连长徐晓鹏刚上山就产生了严重的高原反应,仍坚持组织连队安营扎寨。

  据了解,该团100%的官兵此前从未到过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初来乍到,即便服用了抗高原反应药品, 90%以上官兵还是不同程度出现了头痛、嘴裂、呕吐、失眠等症状,但一想到时间紧、任务重,官兵之间就互相打气“坚持,坚持就是胜利。”

  “山高氧低,但‘铁拳团’官兵血液里含铁量高,撑得住!”团长魏德明诙谐地介绍,他们不仅按时盖起了两排整齐漂亮、功能齐全的“营房”,还在对面山坡上,用鹅卵石一笔一划地拼出了“高原砺精兵、雪域铸忠诚”十个醒目的大字。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炊事班好不容易做出了第一顿饭,官兵走进饭堂却傻了眼,由于气压低,水烧不开、饭煮不熟、菜炒不香,出笼的馒头又黑又硬,眼见许多战士吃了几口就要放碗筷,副团长吴朝社心生一计,以班为单位开展“吃馒头”比赛。

  这下热闹了,喊着号子、鼓着巴掌,一筐筐“铁疙瘩”硬是填进了官兵的肚子。一出饭堂,吴副团长就带人四处“取经”,很快掌握了一些“秘诀”,比如,蒸馒头时发面得加入少量奶粉、鸡蛋,先用高压锅蒸10分钟至7分熟,次日再蒸20分钟,直到“开花”才算熟透。

  3天后,官兵普遍反映“反应”不大了,团基础体能训练随之展开。第一项训练内容:轻装3000米跑。一开跑,该团这个项目纪录保持者、师“十大猛虎标兵”之一、七连四班长李永昌“嗖嗖”领先。谁想,没跑到2000米便晕倒在地。

  王牌折戟,全团顿时“炸”开了锅。团领导认为,训练拖不得,等不起,关键要尊重规律、科学施训。是夜,团领导机关一夜未眠,借鉴友邻部队高原训练成果,以氧饱和度、呼吸频率、血压等官兵人体机能参数作为组训重要依据,尽可能将人体机能参数相近的官兵编为一组训练,区分层次制定了“训练套餐”。

  新的组训模式备受青睐,仅用了短短一周时间,基础训练课目合格率达到95%,实现了高原病零重症、零住院。

  9月12日,团侦察分队前往海拔5700米的雪山之巅,锤炼走、打、吃、住、藏的能力。没有路,官兵只能循着牦牛走过的足迹向上攀爬,每走几步就感觉空气愈加稀薄,头痛、胸闷、恶心等反应加重,嘴唇和脸色呈现乌紫状。到达雪线抵近一看,其实是一层厚厚的冰川,只能用撬镐刨冰凿坑,手脚并用,艰难爬行。

  “快,拉我一下!”突然,战士王晓龙右脚踩偏不慎滑倒,双手死死抠住凸出的冰块,紧张气氛骤然加剧。“抓紧!抓紧!”不远的3名战友迅即拽住他,合力把他扯了上来,总算化险为夷。

  上午10时许,侦察分队顺利到达山顶,海拔测试仪显示为5786米。其他战友忙着构工伪装、目标侦察、引导打击等课目训练的同时,炊事员范曙超开始张罗午餐,一小瓶汽油混合牦牛粪作燃料,用放大镜引燃白磷生出火来,煮、炖、炒、煎,足足倒腾了近两个小时,终于做出了四菜一汤。

  午饭刚过,天空乌云滚滚,狂风大作,鹅毛大雪瞬间飘落,不一会儿眼前全是白茫茫的一片,为防止发生险情,官兵只好回撤。没想到,下山更费力,指挥员在前面探一段路,确定没有危险后再让大家跟进走一程,循环往复,跌跌撞撞,下到山脚竟比登上山顶多用了整整一个小时。

  深夜,气温骤降至零下5摄氏度,官兵被一阵急促的哨声惊醒。10分钟后,该团野外露营课目训练随之展开。

  露营地设在30公里外的一处峡谷旁。夜黑风高、山路崎岖,车队闭灯前行,异常颠簸,人人暗地里捏了一把汗。行至峡谷时,团领导突然下令“徒步急行军穿越峡谷”。由于灯火管制,官兵借助微光夜视仪探明路况,快速行进。

  夜宿荒原,狼嚎阵阵。班长云光红、战士马宗瑛刚上哨,便发现哨位不远处绿光点点,顺手电光望去,10多只狼或蹲或站、虎视眈眈。家住城市的云班长从没见过这个场景,内心发怯,好在他知道“狼怕强光”,吩咐小马找来两支强光手电。对峙一阵后,狼群悻悻而去。

  铁肩担当

  一招一式千锤百炼

  海拔5100米的某无名山口,狂风怒号,大雪纷飞。该团6种不同型号的火箭筒弹首次实打,因不适应环境,加之射手按照“老皇历”瞄准射击,命中率不到50%。

  高原条件下火器的环境变了,必须以变应变,团“神炮手”何胜华主动担起这些火箭筒弹在不同天候、不同海拔的性能测试。

  雪域高原,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一天,时值火器在某高地测试进入关键阶段,何胜华突发高烧,军医建议住院治疗。权衡再三,他坚持前往,团领导只好安排军医随同。不巧的是,到现场后工作刚进展一半,天下起雨来,大家纷纷劝他回去休息,别把病情加重了,但他“倔”着硬撑到任务完成。

  历时一个月,何胜华先后区别8个不同海拔高度、阴晴雨雪不同天候,分别对这些火箭筒弹进行了数百次试验测试,耗费的心血、汗水凝集成了上千组数据信息,团里据此汇集的实用手册成了射手们的“掌中宝”,大大提高了高原条件下火箭筒弹的作战效能,直瞄打击精度提高近三成,杀伤效果提高近25%。

  庆功会上,何胜华说,作为内陆部队赴高原训练的先行者、趟路人,有责任、有担当做好这件事情,干不好有辱“铁拳团”的名声。

  在该团,有类似想法和行动的不止何胜华一人。团副参谋长李勇白天组织部队训练,晚上则加班加点研究轻武器单发精准速射、火炮简易射击、单甸地隐蔽伪装等一批适合高原地形特点的训练方法。据悉,该团先后采取人装试验、数据分析和对比论证等方法,对七大类武器装备、涉及单兵、分队的40多个训练课目进行了测试研练,摸索出了60多种高原条件下行之有效的训法打法。

  重任在肩,催生了李骞、杜帆和徐晓鹏等一批高原条件下组训“明白人”;千锤百炼,涌现出了“神炮排长”张松耀、“超视距”狙击手经龙等一批高原训练尖子。

  铁拳发力

  战马纵横险境绝地

  砰!砰!砰!随着3颗红色信号弹升空,一场加强装步连山地进攻战斗在某高原腹地打响。

  快速输送、机动支援、精确打击……铁流滚滚、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该团数辆某新型轮式步战车时而隐蔽集结,时而急速前出,时而与“敌”周旋,穿沟壑、越路障、闯险境,纵横驰骋,如履平地,成了最大的看点和亮点。

  这些“铁马”刚列装部队不久,是官兵的“宝贝疙瘩”,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显威高原,缘于该团下狠心、用狠劲,从难从严开展高原条件下新装备训练。

  和官兵一样,初上高原的“铁马”也出现了“水土不服”:缺氧,油料燃烧不充分,动力平均下降25%、射击精度下降24%、故障率增加30%。与内地相比,行进中排烟量明显过大,浓烟滚滚。官兵形象地说,“铁马”跑起来成了“黑马”,用起来成了“病驴”。

  建议纷至沓来:新装备造价不菲,信息化含量高,万一折腾坏了得不偿失;适应性训练嘛,新装备遛一遛、打一打就行了,没必要那么认真。团长魏德明态度异常鲜明:不仅要训,而且要真训实练、训有所获。为解决训练中遇到的难题,他还打电话邀请厂方专家前来指导。围绕“动得快、打得准、破得开、突得进、攻得下”等作战行动,采取找对手过招、开“诸葛亮会”等措施,检验和提高新装备的战法运用、指挥控制和装步协同等能力。

  俯仰角和超远距离射击,在平原地区都是新装备训练难点,放到高原条件下更是寸步难行。该团专门由一名团领导负责,带领官兵把步战车开到险境绝地,进行不同角度、不同高度和不同距离的射击研练,使难题迎刃而解。这次进攻战斗中,战车一边前出至某高地,一边在运动中打击“敌”目标,有效压制了对方火力。穿插至高地一隅后进行仰角射击,命中率100%。

  经过近一小时的激战,该团官兵驭“铁马”长驱直入,像一把尖刀插向“蓝军”阵地,全歼顽“敌”。

  我们有理由相信:初征高原,中原“铁拳”蓄势聚能,他日出击必将力如雷霆,威震雪域。


本篇文章来源于 www.xilu.com 原文链接:http://junshi.xilu.com/2011/1006/news_343_195291.html
好吧,我本来想进来看图的,可是看到这么多官文有点慌……
162师485团,71620部队。
机械化是行了,但信息化却没有。
军妓搞错了,铁拳团是40军118师352团,118师已改旅,铁拳团也被缩编!
2011-10-9 16:06 上传



现在怎么这么张扬呢?连路标都是个老虎头,跟做广告一样,生怕别人不知道。以前可不是这样子啊!
abc1990 发表于 2011-10-9 13:32
机械化是行了,但信息化却没有。
信息化,这是真正的机密,谁敢泻要法办的
“快,拉我一下!”突然,战士王晓龙右脚踩偏不慎滑倒,双手死死抠住凸出的冰块,紧张气氛骤然加剧。“抓紧!抓紧!”不远的3名战友迅即拽住他,合力把他扯了上来,总算化险为夷。

看这一句 我还以为是小说呢
我们有理由相信:初征高原,中原“铁拳”蓄势聚能,他日出击必将力如雷霆,威震雪域。
铁血167 发表于 2011-10-9 16:16
“快,拉我一下!”突然,战士王晓龙右脚踩偏不慎滑倒,双手死死抠住凸出的冰块,紧张气氛骤然加剧。“抓紧 ...
看文字描述还是很有气势的。现在130没了,跟印度PK只有135亲自出马了

woody 发表于 2011-10-9 16:21
我们有理由相信:初征高原,中原“铁拳”蓄势聚能,他日出击必将力如雷霆,威震雪域。


新华网的这段评论还是给予了充分肯定,说的还是很中肯的。这个部队的确很不错

评论:不让生命禁区成为安全盲区
     一支驻守在中原地区的部队,奔赴数千公里外的雪域高原进行军事训练。免不了要消耗众多人力、物力,要面对艰难险阻,要经受身心的折磨。
    这有必要吗?是不是自讨苦吃?
    中国是一个高原高寒地区分布广泛的国家。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构成了中国西部的巨大屏障。仅青藏高原的面积,就有250万平方公里之多,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4。
    虽然雪域高原偏远而艰苦,分布着许多“生命的禁区”,但它们的每一寸、每一片,都是祖国伟岸身躯的一部分。它们的安全,直接关系着国家和人民的安全。担负保家卫国神圣使命的军队,怎么能够不去那里训练和战斗?

    自古以来,高原、大泽和绝壁高耸的地方,常常被当作军事行动的禁地。然而,就是在这些地方,产生了最突然的危机。
    阿尔卑斯山高耸入云,严寒期长,被视为难以逾越的天险。
    然而,公元前218年,迦太基名将汉尼拔率领军队出其不意从西班牙翻越比利牛斯山和阿尔卑斯山,直逼罗马中心。1800年时,拿破仑率领一支军队又一次奇迹般的穿过阿尔卑斯山,出其不意的在马伦哥战胜阿布斯堡王朝的军队。
    战争,往往从最没有可能的地方撕开一道突破口。安全,绝不会有真正的盲区!
    把全国各地的部队,拉到国土上最严酷的环境中训练,哪怕是生命的禁区也不能例外;让全军官兵能够经受各种复杂自然条件的考验,在每一片国土上反击侵略者,这是履行使命的必然要求。
    济南军区某团官兵“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其价值不言而喻。
    当然,征服生命禁区,消灭战斗力盲区,确保每一寸国土都安全,不经过艰苦奋斗是难以实现的。
    于是,部队进驻海拔4500米以上高原训练场,在90%以上官兵出现头痛、嘴裂、呕吐、失眠等高原反应的情况下多种锤炼体能技能;前往海拔5700米的雪山之巅,掌握严酷环境中走、打、吃、住、藏的本领;对7大类武器装备、40多个训练课目进行测试研练,摸索60多种适应高原条件的训法打法……
   “自讨苦吃”的训练,反映出部队对高原地区军事训练规律的科学理解,也展示了人民子弟兵担当使命的执着追求。
   我们祈愿,在那片神奇的高原上永远不会出现战火。我们祝福,在生命禁区中的国土永远保持安宁。但我们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和平与安宁也不会自动送来。为此,培养更多能够抵达最艰苦的国土,执行最艰巨战斗使命的勇敢军人,就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冯春梅)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1-09/30/c_122110673_5.htm
woody 发表于 2011-10-9 16:21
我们有理由相信:初征高原,中原“铁拳”蓄势聚能,他日出击必将力如雷霆,威震雪域。


新华网的这段评论还是给予了充分肯定,说的还是很中肯的。这个部队的确很不错

评论:不让生命禁区成为安全盲区
     一支驻守在中原地区的部队,奔赴数千公里外的雪域高原进行军事训练。免不了要消耗众多人力、物力,要面对艰难险阻,要经受身心的折磨。
    这有必要吗?是不是自讨苦吃?
    中国是一个高原高寒地区分布广泛的国家。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构成了中国西部的巨大屏障。仅青藏高原的面积,就有250万平方公里之多,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4。
    虽然雪域高原偏远而艰苦,分布着许多“生命的禁区”,但它们的每一寸、每一片,都是祖国伟岸身躯的一部分。它们的安全,直接关系着国家和人民的安全。担负保家卫国神圣使命的军队,怎么能够不去那里训练和战斗?

    自古以来,高原、大泽和绝壁高耸的地方,常常被当作军事行动的禁地。然而,就是在这些地方,产生了最突然的危机。
    阿尔卑斯山高耸入云,严寒期长,被视为难以逾越的天险。
    然而,公元前218年,迦太基名将汉尼拔率领军队出其不意从西班牙翻越比利牛斯山和阿尔卑斯山,直逼罗马中心。1800年时,拿破仑率领一支军队又一次奇迹般的穿过阿尔卑斯山,出其不意的在马伦哥战胜阿布斯堡王朝的军队。
    战争,往往从最没有可能的地方撕开一道突破口。安全,绝不会有真正的盲区!
    把全国各地的部队,拉到国土上最严酷的环境中训练,哪怕是生命的禁区也不能例外;让全军官兵能够经受各种复杂自然条件的考验,在每一片国土上反击侵略者,这是履行使命的必然要求。
    济南军区某团官兵“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其价值不言而喻。
    当然,征服生命禁区,消灭战斗力盲区,确保每一寸国土都安全,不经过艰苦奋斗是难以实现的。
    于是,部队进驻海拔4500米以上高原训练场,在90%以上官兵出现头痛、嘴裂、呕吐、失眠等高原反应的情况下多种锤炼体能技能;前往海拔5700米的雪山之巅,掌握严酷环境中走、打、吃、住、藏的本领;对7大类武器装备、40多个训练课目进行测试研练,摸索60多种适应高原条件的训法打法……
   “自讨苦吃”的训练,反映出部队对高原地区军事训练规律的科学理解,也展示了人民子弟兵担当使命的执着追求。
   我们祈愿,在那片神奇的高原上永远不会出现战火。我们祝福,在生命禁区中的国土永远保持安宁。但我们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和平与安宁也不会自动送来。为此,培养更多能够抵达最艰苦的国土,执行最艰巨战斗使命的勇敢军人,就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冯春梅)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1-09/30/c_122110673_5.htm
和这个贴子对比来看更有趣味
印军拒不撤出锡亚琴冰川居高临下瞰中国 (http://lt.cjdby.net/thread-1245770-1-1.html)

-----------------------------
对于一支善于仰攻的部队, 站得再高也白搭
在青岛的动车站看到过该部队的一个T战兵士官。

跟阿诺的对手戏那些型男差不多,一身肉疙瘩。眼神犀利!作训服边挺缝直,这部队的形象保持不错滴。
高速上也遇到过几次出勤务的车队,细节确实抓得狠
钢刀团是那个团呀
abx19831117 发表于 2011-10-9 21:36
钢刀团是那个团呀
484团,71643部队
豫E的啊,呵呵。
当年瓦弄之战不就是54军打得吗
张郃的fans 发表于 2011-10-10 01:21
当年瓦弄之战不就是54军打得吗
是130,就是后来的160师、160旅。现在130没了,没人给打前阵了,所以135只好硬着头皮去了
作为战略预备队就应该经常到可能的作战地域搞适应性训练,向当地驻军取经!
战略预备队全域训练是必须的
79年162师485团入越作战26天,深入越境80余公里,奉广州军区前指命令随师机动作战行程490多公里,先后参加了攻克复和、广渊,配合友军会攻高平、重庆和在复和地区搜剿残敌等5次战斗,共毙敌524名,俘敌12名,缴获了一批武器装备和作战物资。作战中全团阵亡62人(其中干部2人,战士60人),负伤242人(其中干23人,战219人)。485团3营7连打天津时曾被东野8纵授予“金汤桥连”荣誉称号,在班占西侧长型高地进攻战斗中与敌遭遇,狭路相逢勇者胜,将越军阵地攻克,以伤亡39人的代价毙敌91名,战后被中央军委授予“突击英雄连”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