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81岁女药学家屠呦呦离诺贝尔奖仅一步之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7 07:05:42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1-09/14/c_122028614.htm

   
     屠呦呦 女,生于1930年12月,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屠呦呦离诺奖一步之遥

     因发现青蒿素获拉斯克奖 该奖被看作诺奖“风向标”



 屠呦呦,一个因特别而好记的名字,属于一位年过80的中国女药学家。这位发现了治疗抗疟病药物青蒿素的代表性人物,如今出现在了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名单上。就在20天前,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预言性地公开指出,非院士的屠呦呦和另外一位中医科学家值得获得诺贝尔奖。网友感叹,“饶毅老师眼光确实与众不同。”

  饶毅在昨天接受北京晨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希望很大,事实上,她获得这个奖甚至比获得诺贝尔奖更厉害。”

  诺奖“风向标”

  迄今为止,共有超过300人次获得拉斯克奖,而其中有80位在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所以该奖项也被看作诺贝尔奖的“风向标”。

  美国期刊杂志《细胞》昨天发表的标题为《青蒿素:源自中草药园的发现》文章指出,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内显而易见。但也有少数,它们的诞生对人类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竿见影的。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青蒿素作为治疗疟疾的一线药物挽救了无数的生命,其中大部分是生活在全球最贫困地区的儿童。

  年龄或成唯一缺点

  此前,这位似乎已经被人们忘却的老中医科学家屠呦呦,因饶毅的一篇博文而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文章中提到,希望中国重视一些在国内做出了杰出工作而未获适当承认的科学家。“他们作出的贡献,在我看来,值得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而他们在国际国内的认可都远低于他们的实际贡献。两位皆非院士,其中一人可能从未被推荐过。”

  曾有丰富海外经历的饶毅在昨天接受采访时介绍说,拉斯克奖是个分量极高的奖项,有“美国的诺贝尔奖”之美誉,“获得这个奖,甚至比获得诺贝尔奖还要厉害。”

  饶毅说,“事实上,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希望非常大,只是现在年龄太大了。”

  记者昨天联系了屠呦呦所在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人员表示已经知道了她获奖的消息,但她本人正在国外无法接受采访,而对于获得此奖的评价,“最好由她本人来说”。

  发现权仍存争论

  根据饶毅的介绍,青蒿素发现于大型研究抗疟疾药物的“523任务”中,发现青蒿素的代表性人物是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屠呦呦出生于1930年,1951年至1955年就读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生药学专业,其后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她仅有大学本科学位,于1969年与其他几位中医研究院的研究人员一道被召集加入“523任务”。

  饶毅说,根据对青蒿素发现历史的分析,也存在很多争论,到底谁才是代表人物?但无异议的是,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对于发现青蒿的抗疟作用和进一步研究青蒿都很关键,具体分离纯化青蒿素的钟裕容,是屠呦呦研究小组的成员。 晨报记者 韩娜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1-09/14/c_122028614.htm

   
     屠呦呦 女,生于1930年12月,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屠呦呦离诺奖一步之遥

     因发现青蒿素获拉斯克奖 该奖被看作诺奖“风向标”



 屠呦呦,一个因特别而好记的名字,属于一位年过80的中国女药学家。这位发现了治疗抗疟病药物青蒿素的代表性人物,如今出现在了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名单上。就在20天前,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预言性地公开指出,非院士的屠呦呦和另外一位中医科学家值得获得诺贝尔奖。网友感叹,“饶毅老师眼光确实与众不同。”

  饶毅在昨天接受北京晨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希望很大,事实上,她获得这个奖甚至比获得诺贝尔奖更厉害。”

  诺奖“风向标”

  迄今为止,共有超过300人次获得拉斯克奖,而其中有80位在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所以该奖项也被看作诺贝尔奖的“风向标”。

  美国期刊杂志《细胞》昨天发表的标题为《青蒿素:源自中草药园的发现》文章指出,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内显而易见。但也有少数,它们的诞生对人类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竿见影的。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青蒿素作为治疗疟疾的一线药物挽救了无数的生命,其中大部分是生活在全球最贫困地区的儿童。

  年龄或成唯一缺点

  此前,这位似乎已经被人们忘却的老中医科学家屠呦呦,因饶毅的一篇博文而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文章中提到,希望中国重视一些在国内做出了杰出工作而未获适当承认的科学家。“他们作出的贡献,在我看来,值得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而他们在国际国内的认可都远低于他们的实际贡献。两位皆非院士,其中一人可能从未被推荐过。”

  曾有丰富海外经历的饶毅在昨天接受采访时介绍说,拉斯克奖是个分量极高的奖项,有“美国的诺贝尔奖”之美誉,“获得这个奖,甚至比获得诺贝尔奖还要厉害。”

  饶毅说,“事实上,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希望非常大,只是现在年龄太大了。”

  记者昨天联系了屠呦呦所在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人员表示已经知道了她获奖的消息,但她本人正在国外无法接受采访,而对于获得此奖的评价,“最好由她本人来说”。

  发现权仍存争论

  根据饶毅的介绍,青蒿素发现于大型研究抗疟疾药物的“523任务”中,发现青蒿素的代表性人物是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屠呦呦出生于1930年,1951年至1955年就读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生药学专业,其后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她仅有大学本科学位,于1969年与其他几位中医研究院的研究人员一道被召集加入“523任务”。

  饶毅说,根据对青蒿素发现历史的分析,也存在很多争论,到底谁才是代表人物?但无异议的是,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对于发现青蒿的抗疟作用和进一步研究青蒿都很关键,具体分离纯化青蒿素的钟裕容,是屠呦呦研究小组的成员。 晨报记者 韩娜
            屠呦呦获国际医学大奖 失败190多次后提取青蒿素
    9月12日,2011年度拉斯克奖的获奖名单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这也是至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离诺奖只有一步之遥。

    记者登录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网站,但该网站并没有公布屠呦呦获奖的相关信息,工作人员表示,由于正式的颁奖典礼还没有进行,所以并未更新。

  昨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在科学网上发博客详细介绍了屠呦呦和她的青蒿素。饶毅认为,尽管在青蒿素到底是谁先发现的,曾引起争议,但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这一步,至今被认为是当时发现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昨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屠呦呦的同事表示,由于拉斯克奖颁奖在20日左右,记者电话期间,屠呦呦已经在飞往美国的飞机上。“她基本上每天还来上班,特意嘱咐了,年纪大了,不让随意把电话外给。”其同事说,不便于透露其他情况。

  屠呦呦获奖也引发了科学界的讨论。不少学者认为,屠呦呦今年80岁高龄,其履历除了发现青蒿素之外,关于她的介绍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但她的成就与袁隆平的水稻一样获得世界承认。

  “拉斯克奖”被看作是诺贝尔奖的“风向标”,素有“美国的诺贝尔奖”之誉。1997年以来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中,近一半也是拉斯克奖得主。

  ■ 成就

  失败190多次后提取青蒿素

  青蒿素是从中药黄花蒿中提取的一种抗疟成分,具有抗白血病和免疫调节功能。

  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此时正值美越交战,美国政府称,1967—1970年,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万人,疟疾同样困扰越军。美国不惜投入,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最终也未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越南则求助于中国。

  1967年,中国正处于“文革”时期,毛主席和周总理下令,联合研发抗疟新药。1967年5月23日在北京召开“全国疟疾防治研究协作会议”, “5·23”就成了当时研究防治疟疾新药项目的代号。

  遍布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开始研发抗疟新药。中药部分的不同研究小组开始尝试多种中药,包括常山、乌头、乌梅、鳖甲、青蒿等成千上万种中药,筛选出的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均未能有令人满意的效果。
  1969年,39岁的屠呦呦加入“5·23”。她从整理历代医籍开始,四处走访老中医,编辑了以640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继而组织鼠疟筛选抗疟药物。

  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但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

  但历史记载认为青蒿确实可以治疗疟疾,并且收效显著。屠呦呦认为,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就被破坏掉了。她改用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

  1971年10月4日,经历了190多次的失败之后,在实验室里,屠呦呦终于从中药正品青蒿的菊科植物的成株叶子的中性提取部分,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

  ■ 焦点

  青蒿素发现者曾存争议


  “文革”期间,有几年相当大量的科学刊物完全停刊。无论是论文还是报刊上的文章,有段时间几乎都不标明作者,特别是个人作者,要么不标作者、要么用集体作者(如“青蒿素协作组”、“胰岛素合作组”)。不标明作者对以后确定科研工作的功劳带来较大困难,这也是青蒿素成就归属有争论的原因之一。

  同时,北京的青蒿素、山东的黄花蒿素和云南的黄蒿素初步被认为是相同的药物,三个地方谁先发现青蒿素引起争议。当年参与“5·23”任务的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吴毓林2009年发表文章“青蒿素———历史和现实的启示”一文中强调“青蒿素的发现是团队协作的成果”。

  媒体采访屠呦呦问及“到底是谁是发现了青蒿素”时,她本人表示,看《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书就知道。该书的序言(三)中,表述为屠呦呦是青蒿素的第一发明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是青蒿素的第一发明单位。(新京报 记者 仲玉维)
中国人在诺贝尔奖上还是受歧视的
北京的青蒿素、山东的黄花蒿素和云南的黄蒿素初步被认为是相同的药物,三个地方谁先发现青蒿素引起争议。当年参与“5·23”任务的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吴毓林2009年发表文章“青蒿素———历史和现实的启示”一文中强调“青蒿素的发现是团队协作的成果”。

这个发现权岂是可以随便出让的。谁都知道这里面一天一地差别大了去了。
诺贝尔医学奖因为药物得奖的只有一例链霉素吧。
药学家?有什么用?有哈药制药六厂的药好么?别人可是蓝瓶的。
三面红旗 发表于 2011-9-14 13:27
诺贝尔医学奖因为药物得奖的只有一例链霉素吧。
好像蓝色小药片也和诺奖有关


1967年,中国正处于“文革”时期,毛主席和周总理下令,联合研发抗疟新药
----------------------------------------------------------------------------------------
青蒿素、牛胰岛素、氢弹、洲际导弹、核潜艇、卫星、杂交水稻......这些密集出现的世界级别的科技成果除了文革时期,还有哪个时代能与之媲美?

1967年,中国正处于“文革”时期,毛主席和周总理下令,联合研发抗疟新药
----------------------------------------------------------------------------------------
青蒿素、牛胰岛素、氢弹、洲际导弹、核潜艇、卫星、杂交水稻......这些密集出现的世界级别的科技成果除了文革时期,还有哪个时代能与之媲美?
当年参与“5·23”任务的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吴毓林2009年发表文章“青蒿素———历史和现实的启示”一文中强调“青蒿素的发现是团队协作的成果”。

-----------------当年我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未能获诺奖的因素很多,但其中之一好像就是强调团体协作结果,推不出代表人物。
这明字让人印象深刻。
这名字令人印象深刻。
关门,放gemzar!!
别扯什么诺贝尔,不如搞个院士玩玩先!
songdewen 发表于 2011-9-14 15:30
1967年,中国正处于“文革”时期,毛主席和周总理下令,联合研发抗疟新药
------------------------------ ...
换个角度思考,如果没有文革,出得成果更多。
是啊。现在没有WG了,科研成果于是滚滚而来,水变油啊,三鹿奶粉啊,仪器都检测不出来的地沟油啊,瘦肉精啊,论文靠剪刀浆糊数据靠臆测。
疾风迅雷 发表于 2011-9-14 16:55
这明字让人印象深刻。
老太太的名字挺好的,应该和《短歌行》有关。
是啊。现在没有WG了,科研成果于是滚滚而来,水变油啊,三鹿奶粉啊,仪器都检测不出来的地沟油啊,瘦肉精啊 ...
九斤老太又来扯蛋了?只要智商过50的都承认现在比WG强的十万八千里!
wwww130 发表于 2011-9-14 16:57
关门,放gemzar!!
是应嘎放 方舟子
她要是欧美人早就获诺奖了,诺奖对欧美人相对宽松,对其他地区人相对严格,这一点很容易判断出来
诺贝尔奖奖励基础研究
说白了就是短期内拿不到经济利益的研究
诺奖就是鼓励科学家去做这样的研究 诺贝尔本人是搞发明的出身 太清楚实际应用黄金万两 基础研究放屁不响这个道理了
当年奖励发现NO受体的时候 西地那非是看好作为心血管的药 诺奖也不知道最后会卖成ED药那么赚钱 而且发现NO受体的人和做出西地那非的人也不是一帮人
青霉素是英国人发明 但最后是美国第一个大规模开始生产 所以弗莱明也没赚到什么钱
想想看 如果青蒿素当初是被欧美人发现 那么这玩意会在热带地区卖出多少钱?
人工合成胰岛素这个如果是先被瑞典的诺和诺德掌握……
所以说中国手里拿到过两个洋鳖所谓的“重磅炸弹”药物 但是都没有拿去赚钱
像这样的东西 诺奖是不会奖的
岳麓惊行 发表于 2011-9-14 20:15
她要是欧美人早就获诺奖了,诺奖对欧美人相对宽松,对其他地区人相对严格,这一点很容易判断出来
日本人这些年拿奖可是拿得有点手软了,感情人家终于脱亚入欧成功了
中医哦同志们,是中医哦
还有人怀念WG的,送他回去吧
八宝山老妖 发表于 2011-9-14 18:25
换个角度思考,如果没有文革,出得成果更多。
不用换角度,现在就没有你说的那什么革。晒晒成果吧!
岳麓惊行 发表于 2011-9-14 20:15
她要是欧美人早就获诺奖了,诺奖对欧美人相对宽松,对其他地区人相对严格,这一点很容易判断出来
酸葡萄也没吃到只好说些这种话。
凤百羽 发表于 2011-9-14 19:00
九斤老太又来扯蛋了?只要智商过50的都承认现在比WG强的十万八千里!
如果从科研环境的角度论,那时的人起码是在为国家民族振兴而倾力工作,现在都在争荣誉争头衔,考虑人多了,考虑事就少了
八宝山老妖 发表于 2011-9-14 18:25
换个角度思考,如果没有文革,出得成果更多。
都举例子对比下。比如文革前十年的成果,和文革后十年的成果。
要说是这老太太第一个提出使用乙醚提取的,俺是不太相信。。。。。。

让俺这种补考十多门的猪脑子选萃取剂都会首先想到乙醚氯仿酒精老三样。。。。。。


现在的成果,要获得洋人主流科学界承认,起码也要十来二十年之后,某些人现在就急着下结论,是什么心理?

当然中国国力的增强,国际上话语权的增加会缩短这个过程。。

不过话说回来,洋大人不承认的土鳖科技成果难道就不算成功?洋大人不承认,成果就不发挥作用?

青蒿素这例子,几十年前就在中国获奖,并且临床应用,洋大人到了今天才给予承认,结果就有人跳出来,说没有洋人的承认,此成果就要被埋没,中国人甚至识别能力都没有,简直搞笑之极,估计洋人不颁奖承认,这种在中医基础上获得研究成果,在某些人嘴里那是跟巫术伪医术无异的东西,如果有疗效,那也是碰巧患者自愈了,老实说洋人认可不认可,无损这些成果发挥作用,但掌握世界话语权的洋人现在才承认其价值,那是洋人的错失埋没,该检讨的是洋人,可惜某些中国人却急着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现在的成果,要获得洋人主流科学界承认,起码也要十来二十年之后,某些人现在就急着下结论,是什么心理?

当然中国国力的增强,国际上话语权的增加会缩短这个过程。。

不过话说回来,洋大人不承认的土鳖科技成果难道就不算成功?洋大人不承认,成果就不发挥作用?

青蒿素这例子,几十年前就在中国获奖,并且临床应用,洋大人到了今天才给予承认,结果就有人跳出来,说没有洋人的承认,此成果就要被埋没,中国人甚至识别能力都没有,简直搞笑之极,估计洋人不颁奖承认,这种在中医基础上获得研究成果,在某些人嘴里那是跟巫术伪医术无异的东西,如果有疗效,那也是碰巧患者自愈了,老实说洋人认可不认可,无损这些成果发挥作用,但掌握世界话语权的洋人现在才承认其价值,那是洋人的错失埋没,该检讨的是洋人,可惜某些中国人却急着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牛胰岛素、两弹一星以及运载火箭、杂交水稻全都是在文革前就开始的项目,恰恰相反,如卫星、杂交水稻、洲际导弹的研制,都受到了文革的干扰,拖缓了实验进程,科研人员被打倒……这些看当事人回忆录都有,难道还需要我去一一找出来?
至于现在,从中子弹、固体燃料洲际导弹、大推力运载火箭、四代机、超级计算机、新一代杂交水稻、各类卫星……这样的对比还有意义吗?
文革期间有高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