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兆光:不要再轻言“某地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05:09:59
如果在英文理论刊物上看到题为“Fuck Chineseness”(转译到中文刊物变成较文雅的“解构中国性”)的文章;如果了解身在海外、长着华人面孔的学者会因为别人误以为他/她是中国人而“不舒服”;如果“能不能对中国及中国性说不”被当作严肃的理论问题被提出;如果离散、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等来自西方的概念,频频出现在中国学人的论述里……处在“大国崛起”豪迈中的国人,也许能遥远地感知1990年代以来美国和西方中国研究的一些新动向。

香港城市大学的张隆溪教授撰文说:“脱离了中国本土,一些华人或饱受种族歧视,或极欲融入当地社会,或要靠西方理论在学界出人头地,或出于别的某种原因希望摆脱做中国人的包袱,甚至破除中国人‘血缘的神话’,这在一定程度上都不难理解。这是他们身份认同的选择,无可厚非。但是,把产生于自我生存状态和生活环境的思想感情,借助西方理论概念的权威来无限扩大,振振有词地解构中国本身以及‘中国性’,否认中国作为一个实体和民族国家的历史存在,实在是一种过度的自恋或自大……”

嗡嗡背景声中,葛兆光教授的新著《宅兹中国》于今年3月出版。在张隆溪看来,这是“掷地有声”的回应。

溽暑中的复旦校园静悄悄。葛兆光正在文史研究院的办公室里,准备下学期新开的课。中央空调是统一的26℃,不够抵挡大暑的热力;一台落地扇在嘶嘶摇头,环顾一室文献书籍。经历了2008年3次视网膜手术后,葛兆光正以尚存0.1-0.2裸视力的右眼,在一室故纸堆中孜孜不倦着。

传说葛先生写一本书要看上千册书,记者提及,他没有正面回答,只说:“我是学文献出身的,对文言没障碍,我看(古)书很快。”2000年,他请人翻拍了100册韩国《燕行录全集》及6册日本《燕行录全集日本所藏编》的照片,总共5万多页,在电脑上阅读——这些清代朝鲜人来中国后写下的日记、与时人交流的笔谈,令他如获至宝。5万多页一一看过,“所以后来眼睛出问题了”。

1990年代,他写完《中国思想史》前两卷。本来还计划写第3卷,从1895年到1989年——这是他所理解的中国的20世纪。当时念念不忘的,是民族、国家、现代、东西方之间的差异与冲突之类的大问题。

2000年前后,很多问题被国际、国内学界提出来,特别敏感的就是“民族国家”的问题。到底该怎样理解民族国家?中国和其他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很不一样,不是从帝国、民族国家走过来的,那它是怎样走过来的?

为什么中国至今跟周边存在许多领土问题?中国人对中国、亚洲、世界,为什么形成了现在这样的观念?这些都是需要回应的。

很大程度上《宅兹中国》可以视作对这些问题的一种回应。在葛兆光看来,过去的论述对“中国”本身不假思索。现在需要做的是面对中国的复杂性和历史变迁,先把历史基础夯实,再来回应国际的“时尚”问题、国内的“新潮”问题。他认为他只是把问题提了出来,算是“破”,而“立”是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
人物周刊:怎么想到用何尊(1963年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青铜器)铭文里“宅兹中国”这4个字作书名?“宅”字怎么解?

葛兆光:用作书名只是偶然。何尊铭文中的“中国”二字是目前知道的最早出现的“中国”。但在那个时代,“中国”只不过是指洛阳,“宅兹中国”就是说要在洛阳这个地方建立家园。“宅”,就是建立家园。

我常说要在历史中理解中国,中国是一个中心清楚但边缘不断变动的国家。汉族是非常稳定、延续性和文化凝聚力很强的族群,但中国融入了各种血缘和族群。无论五胡乱华、蒙古入侵还是满清入关,中国的这个中心一直清晰,但它的族群构成和国土边缘,是随着国力盛衰、战争、族群的迁徙不断变化的。

所以不要再轻易说“某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这样的话,这很容易制造麻烦。如果你说整个东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韩国人就要跟你干——

他们会说,古时候吉林集安是高句丽的。我们面临很多这类问题:我们有西藏、新疆、蒙古、台湾的问题;也有和朝鲜、日本、印度、越南的争端。

要知道,“领土”是政治概念,表明国家或政府的实际控制权。如果你用“自古以来”,别人也会用,只不过两个“自古”是截取不同时段的历史罢了。就像东北,唐朝时未必是我们的领土,但明清以来以鸭绿江为界,集安这些地方就是中国合法的领土。

韩国人试图以历史的疆域来衡量现在,而我们是以现在的疆域来倒推历史, 就很难互相沟通。所以我强调要区分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中国。

这对我们理解“中国”有很大好处,不然永远会纠缠不清。比如,岳飞是民族英雄还是内战将领?如果清朝是中国历史的有机部分,满清的祖先是女真,女真建立的是金国;宋朝跟金国打得死去活来,是不是窝里斗呢?

所以前些年对于岳飞在教科书里的定论就起了争议。但如果在历史、文化、政治上有所区分,承认历史上的中国疆域是不断变迁的,那个时代的宋朝将领岳飞,也许就可以看作是抗击女真的民族英雄。

人物周刊:区分后又怎么看归属问题?

葛兆光: 这涉及到学术界现在讨论的认同问题。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族群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之中,我倾向于优先考虑文化认同。政府不等于国家,国家不等于祖国——国家总在某个政府控制下,而祖国很大程度上是文化认同的概念。

不要简单用现在的领土概念套古代的王朝疆域。比如南宋的领土就很小,现在的领土基本上是清帝国奠定的。平定准格尔、大小金川,西藏金瓶掣签等,这些与领土确立有关的事件,都是要动用武力或依靠武力背景的
。人物周刊:在您看来,西方人观看中国时并不客观,也常有想象、猎奇的成分?

葛兆光:西方对中国的很多研究实际上有西方背景。他的问题意识是来自西方的,要解决的也是西方问题而不是中国问题。

比如,过去法国传教士研究中国的道教是为了证明天主教的高明。比如,为什么现在西方汉学家特别多地研究宁波、赣州、闽南、徽州、武汉等区域历史?因为他觉得一个大一统的整体国家是不可思议、不合理的——

欧洲过去都是一块一块,没有中国这么地域庞大、族群复杂、经济差异大的统一国家。比如,为什么在宋以后的中国历史里,美国人对科举制度的研究那么深入?因为他们非常重视社会阶层的流动,而西方是没有科举这种流动方式的。

前两年我有一个访谈,标题被定为“海外中国学本质上是外国学”,这个说法有点耸动,引起了一些争议。我的意思其实是说,海外中国学的问题意识、方法、兴趣都来自西方背景。然而现在中国很多学者是跟着它们在走,西方中国学好像变成了指路明灯。

人物周刊:所以您试着从周边、从近邻来观看中国?

葛兆光:中国的自我认识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天下”中心自居,完全是自我想象;第二阶段是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尺度来看中国,比如社会阶段论、生产力-生产关系,现在流行的则是公共领域、市民社会等等;

那么第三个阶段是不是可以通过日本、朝鲜、越南、印度、蒙古的眼睛来打量中国是怎么回事?这样做的好处是,发掘了许多新史料,从多个角度认识中国:他们看到的中国和我们以前的自我想象不太一样。

我总觉得,中国与西方的对比只能在大尺度上粗略地显现我们的特征,而与那些看似差异很小、曾经共享一个文化传统的国度的比较,才能让我们真正认识细部,确认什么才是“中国的”文化。

人物周刊:您能举例说说这些近邻是怎样看中国的吗?

葛兆光:比方说,清朝很多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我们没感觉到而朝鲜人注意到的。

朝鲜人发现清朝男女之大防越来越接近崩溃——也许是因为满族不像汉族那么讲究男女界限。朝鲜人在东北和北京还看到,清朝人举行丧礼时吹吹打打还演戏,他们就觉得清朝破坏了朱熹定下的丧礼规则。

还有,他们看到清朝下到平民上到大学士都在做生意,商业很发达。这些情形,我们过去都没注意到。所以在那个时代,捍卫传统宋明理学的反而是朝鲜士大夫,他们看到了一个已经发生变动的中国,看到那一段历史的变化和骚动。
人物周刊:那我们有没有带着中国的问题意识去观察西方的学术研究?

葛兆光:中国研究美国史、欧洲史、日本史的学者并不少,现在大学历史系里教外国史的至少占三分之一。做外国研究,关键并不在于有没有生活在那个世界,也不在于语言能力、文献能力是否赶得上外国人,而在于你的立场、角度、问题意识是不是清晰而且独到。

比如“蒙古袭来”这个事件。元朝曾经试图征服日本,后来战船被所谓“神风”吹翻,少量登陆军队被日本打败。日本人研究这一段历史,带有非常强烈的民族自尊, 他们的立场是:没有外敌,国家是不能自觉的,国家的强大、自立与外敌有关。

中国人研究这段历史是不是可以不用这个立场,而是放到当时整个世界几乎都是蒙古人天下的背景中来讨论呢?本来接受中国影响的日本,此时开始跟中国渐渐疏离乃至剥离,刺激了日本文化的独立和自觉。这就与日本人的研究不同质了,而且大可用很多中国的资料来叙述。

所以,在中国研究外国,如果想融入国际学术界的主流语境,既要进入国际学界——这叫“预流”,又必须强调自己独特的立场和问题意识。许多外国的中国研究很有自信是因为他自成一体。灰色的黄昏,灰色的树林,一只灰色的鸟飞进去,什么也没有,但如果是一只红色的鸟,那就有了。所以,进入国际学术界的前提,就是保持自己的分析立场、问题意识、独特角度。

人物周刊:所以您特别推崇1920-1930年代的清华国学院和中央研究院史语所。

葛兆光:1920年代前后,中国出现了一批最好的学者,他们在学术上努力“预流”,恰好这时候又有所谓中国史料的“四大发现”:甲骨卜辞、敦煌文书、居延汉简、大内档案。

胡适去看敦煌文书研究禅宗,陈寅恪在外国就知道这些东西很重要,一回来就做敦煌、佛经、中外交通的研究等等。所有这些学者,陈垣、傅斯年、陈寅恪、胡适看起来很西化,骨子里民族主义得厉害,想要把汉学中心从外国夺回来。

胡适好像主张“全盘西化”,但你去看他最典型的英文文章,都是讲中国好,讲中国的传统多么了不起。

傅斯年成立史语所,借鉴的是德国人那套研究方法:史料就是一切,但他想的是把“科学的东方学正统”从巴黎、东京搬回中国来。“九 一八事变”之后他迅速编写《东北史纲》,就是为了反驳日本的矢野仁一等人关于满蒙非中国的论述,强调东北是跟我们有非常深历史联系的中国领土,这是很民族主义的举动。
物周刊:《宅兹中国》的副题是: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叙述。这个“重建”里是不是包含了一种雄心,要建立一个科学的“中国学”正统,就像傅斯年当年想要重建科学的“东方学”正统一样?

葛兆光: 我没有那样大的雄心。过去的中国论述是把“中国”当作一个天经地义的前提,对“中国”本身不假思索。我的“重建”,是要讨论中国的复杂性和历史变迁,先把历史基础夯实,把这个前提讨论清楚,再来回应国际的“时尚”问题、国内的“新潮”问题。

我把问题提出来是“破”,而“立”是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和大量史料来完成的。这本书有很多缺陷,不能够完整贯彻一个新的叙述模式,是断断续续写的。我现在精力不行了,眼睛也不行了,只是把问题提出来,希望有人来回应。

既中国又普世的共识

人物周刊:从这本书里能看出您对西方的理论、方法、工具有一种自觉和警惕。

葛兆光:2000年前后很多问题被国际、国内学界提出来,特别敏感的就是“民族国家”的问题。我注意到中国学界回应时的一些现象,最主要的是:

以学术面貌出现的一些论述,看来好像在批评西方,实际是“貌似反西方的西方论述”,问题、概念、逻辑都是来自西方最时尚的理论,他们把历史问题变成了抽象文本。同时,恐怕也暗合了现时政治意识形态的某种需要。

我对现在的新理论、新思潮有一些反感,有人爱用现成的、洋人的理论去套中国问题。看来好像是高屋建瓴、笼罩一切,其实是把历史抽空了。

最新的理论常常是“深刻的片面”,是聚焦在一点上的真知灼见,一旦全面铺开就不对了。我并不是刻意要反潮流,但脱离时空背景的理论移植是揠苗助长。不要花样翻新地去搞一些别人看不懂的东西。我们总把理论当时装,穿了又脱,越新越好。一百年来,我们的心情太迫切,跟修高铁一样,赶快赶快,然后就成世界第一了。

整个20世纪,中国在试图走自己的路,在东西方之间挣扎,在世界主义和民族主义之间挣扎。“五四”以来中国一直在追求现代化,尽管当中经历了建国17年、“文革”10年的曲折,到1980年代仍然回到了“五四”的路子。

这条路到1989年前后,经历了非常大的转折,中国发生的事件和苏东解体都说明了这一点。1992年邓小平南巡以后,出现社群主义、自由主义、追求现代性、批判现代性、追求自由主义的民主宪政、回到大民主时代等种种主张……

从经济、法律、文化各个角度出发,判断、思路都不一样,使得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如何在纷乱的思想世界里找到一个既中国又普世的价值,作为大家的共识。
物周刊:您能大致描述一下这个寻找中的共识吗?

葛兆光:这离我的专业太远了,也许我不能表达得很清楚,虽然私下里我们都会讨论。第一个是普遍价值,包括人权、民主、自由,这必须是大家共享的,不能因为它们最初出现在西方,就说这和我们没有关系。

第二,如果承认有普遍价值和一般道路,就要警惕政治上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对文化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则有必要重新考虑。有人认为中国崛起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政府强势、国家独立。

我也承认,强势政府在处理经济问题的时候有方便之处,可是,它真能给人民带来自由、民主、平等的生活吗?

我接受这样一种区分:文化与文明不一样。文明是普遍性,大家按照一个规则来生活,在全球文明中互相沟通、互相交流;文化是各个民族仍然保持各自不一样的地方。我觉得在政治、经济上,我们不能不接受一个文明的规则,但在文化上,多元文化的民族主义还是可以接受的。

这个学界会好吗?

人物周刊:您怎么评价当下的学界?

葛兆光:中国的学界,我只说文史领域,现在是一个四分五裂、共识崩溃的状况。当下的学术评价有3个互相冲突的标准:第一个是数字化评鉴的制度约束,就是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A&HCI(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核心期刊等等。这背后当然有政治意识形态的控制,评奖啊,职称啊,收入啊,都在这个评价系统之内,大学的人苦于这套评鉴制度已久。

第二个是传媒的标准。传媒也是个帝国,力量很大,它跟市场联系在一起。有些很不入流的东西经过传媒、市场的包装一下子很红,大学反过来也受其很大影响。比如校长会觉得学校有一些常在中央电视台露脸的名人也不错,可以提升声誉;同时公众因明星学者的出现对真才实学的评鉴也有所改变。

第三个才是学界自己心里的那杆秤,当然,也只是部分精英同行会有评议。我们去书店都知道,90%的书是可出可不出的,学术杂志上90%的文章是可看可不看的。这个标准实际上最弱、最没有实效,但可能也是最准确的。
另外可能还有第四把尺子:外国学者的评价。所谓“出口转内销”,贴上了洋标签也会好些。影响洋人评价的,不外乎他的学术背景、问题意识、政治观点,以及他的兴趣和偏见,但有时他们也会考虑到现实利益而稍作妥协。

人物周刊:学界的这种现状肯定会影响到年轻学人,如果他们想做独立的研究,还有没有可能?

葛兆光:必须承认,衣食无忧是学术独立的前提。现在刚刚进入学界的年轻人,条件比我们当年好太多了,衣食不追求奢华的话也过得去。我们学院里年轻人的收入在我看来虽然并不高,但也还算不错,住房也有津贴。我研究生毕业后曾在扬州师院任教,大多数时候是跟人合住的。直到80年代末在北京,住的也只是9平米的房,窗子在高处,仿佛监狱,又好像仓库。住上三室一厅的房子是在2000年,那是当了副教授15年、正教授八九年后了。

现在,只要你不直接去批评政治,政治也不会来找你麻烦;图书馆条件好了许多,还有网络;对外交流条件也很好,出国容易,学校鼓励并提供费用。这样的条件,难道还不够你独立做学术吗?

只是现在整个社会的价值底线崩溃了。政治的干预、经济的诱惑和社会的影响,真是很大。余英时先生觉得,中国现在还是有一批人坚持在做严谨认真的学术,而且越出学术范围,对社会有所关怀。这我也相信。但当我想到梁漱溟那本自述《这个世界会好吗?》,就很感慨,想说:这个学术界会好吗?

(实习生郁琳对本文亦有贡献)
链接地址:http://news.ifeng.com/mil/4/detail_2011_08/20/8557125_0.shtml

如果在英文理论刊物上看到题为“Fuck Chineseness”(转译到中文刊物变成较文雅的“解构中国性”)的文章;如果了解身在海外、长着华人面孔的学者会因为别人误以为他/她是中国人而“不舒服”;如果“能不能对中国及中国性说不”被当作严肃的理论问题被提出;如果离散、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等来自西方的概念,频频出现在中国学人的论述里……处在“大国崛起”豪迈中的国人,也许能遥远地感知1990年代以来美国和西方中国研究的一些新动向。

香港城市大学的张隆溪教授撰文说:“脱离了中国本土,一些华人或饱受种族歧视,或极欲融入当地社会,或要靠西方理论在学界出人头地,或出于别的某种原因希望摆脱做中国人的包袱,甚至破除中国人‘血缘的神话’,这在一定程度上都不难理解。这是他们身份认同的选择,无可厚非。但是,把产生于自我生存状态和生活环境的思想感情,借助西方理论概念的权威来无限扩大,振振有词地解构中国本身以及‘中国性’,否认中国作为一个实体和民族国家的历史存在,实在是一种过度的自恋或自大……”

嗡嗡背景声中,葛兆光教授的新著《宅兹中国》于今年3月出版。在张隆溪看来,这是“掷地有声”的回应。

溽暑中的复旦校园静悄悄。葛兆光正在文史研究院的办公室里,准备下学期新开的课。中央空调是统一的26℃,不够抵挡大暑的热力;一台落地扇在嘶嘶摇头,环顾一室文献书籍。经历了2008年3次视网膜手术后,葛兆光正以尚存0.1-0.2裸视力的右眼,在一室故纸堆中孜孜不倦着。

传说葛先生写一本书要看上千册书,记者提及,他没有正面回答,只说:“我是学文献出身的,对文言没障碍,我看(古)书很快。”2000年,他请人翻拍了100册韩国《燕行录全集》及6册日本《燕行录全集日本所藏编》的照片,总共5万多页,在电脑上阅读——这些清代朝鲜人来中国后写下的日记、与时人交流的笔谈,令他如获至宝。5万多页一一看过,“所以后来眼睛出问题了”。

1990年代,他写完《中国思想史》前两卷。本来还计划写第3卷,从1895年到1989年——这是他所理解的中国的20世纪。当时念念不忘的,是民族、国家、现代、东西方之间的差异与冲突之类的大问题。

2000年前后,很多问题被国际、国内学界提出来,特别敏感的就是“民族国家”的问题。到底该怎样理解民族国家?中国和其他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很不一样,不是从帝国、民族国家走过来的,那它是怎样走过来的?

为什么中国至今跟周边存在许多领土问题?中国人对中国、亚洲、世界,为什么形成了现在这样的观念?这些都是需要回应的。

很大程度上《宅兹中国》可以视作对这些问题的一种回应。在葛兆光看来,过去的论述对“中国”本身不假思索。现在需要做的是面对中国的复杂性和历史变迁,先把历史基础夯实,再来回应国际的“时尚”问题、国内的“新潮”问题。他认为他只是把问题提了出来,算是“破”,而“立”是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
人物周刊:怎么想到用何尊(1963年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青铜器)铭文里“宅兹中国”这4个字作书名?“宅”字怎么解?

葛兆光:用作书名只是偶然。何尊铭文中的“中国”二字是目前知道的最早出现的“中国”。但在那个时代,“中国”只不过是指洛阳,“宅兹中国”就是说要在洛阳这个地方建立家园。“宅”,就是建立家园。

我常说要在历史中理解中国,中国是一个中心清楚但边缘不断变动的国家。汉族是非常稳定、延续性和文化凝聚力很强的族群,但中国融入了各种血缘和族群。无论五胡乱华、蒙古入侵还是满清入关,中国的这个中心一直清晰,但它的族群构成和国土边缘,是随着国力盛衰、战争、族群的迁徙不断变化的。

所以不要再轻易说“某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这样的话,这很容易制造麻烦。如果你说整个东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韩国人就要跟你干——

他们会说,古时候吉林集安是高句丽的。我们面临很多这类问题:我们有西藏、新疆、蒙古、台湾的问题;也有和朝鲜、日本、印度、越南的争端。

要知道,“领土”是政治概念,表明国家或政府的实际控制权。如果你用“自古以来”,别人也会用,只不过两个“自古”是截取不同时段的历史罢了。就像东北,唐朝时未必是我们的领土,但明清以来以鸭绿江为界,集安这些地方就是中国合法的领土。

韩国人试图以历史的疆域来衡量现在,而我们是以现在的疆域来倒推历史, 就很难互相沟通。所以我强调要区分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中国。

这对我们理解“中国”有很大好处,不然永远会纠缠不清。比如,岳飞是民族英雄还是内战将领?如果清朝是中国历史的有机部分,满清的祖先是女真,女真建立的是金国;宋朝跟金国打得死去活来,是不是窝里斗呢?

所以前些年对于岳飞在教科书里的定论就起了争议。但如果在历史、文化、政治上有所区分,承认历史上的中国疆域是不断变迁的,那个时代的宋朝将领岳飞,也许就可以看作是抗击女真的民族英雄。

人物周刊:区分后又怎么看归属问题?

葛兆光: 这涉及到学术界现在讨论的认同问题。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族群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之中,我倾向于优先考虑文化认同。政府不等于国家,国家不等于祖国——国家总在某个政府控制下,而祖国很大程度上是文化认同的概念。

不要简单用现在的领土概念套古代的王朝疆域。比如南宋的领土就很小,现在的领土基本上是清帝国奠定的。平定准格尔、大小金川,西藏金瓶掣签等,这些与领土确立有关的事件,都是要动用武力或依靠武力背景的
。人物周刊:在您看来,西方人观看中国时并不客观,也常有想象、猎奇的成分?

葛兆光:西方对中国的很多研究实际上有西方背景。他的问题意识是来自西方的,要解决的也是西方问题而不是中国问题。

比如,过去法国传教士研究中国的道教是为了证明天主教的高明。比如,为什么现在西方汉学家特别多地研究宁波、赣州、闽南、徽州、武汉等区域历史?因为他觉得一个大一统的整体国家是不可思议、不合理的——

欧洲过去都是一块一块,没有中国这么地域庞大、族群复杂、经济差异大的统一国家。比如,为什么在宋以后的中国历史里,美国人对科举制度的研究那么深入?因为他们非常重视社会阶层的流动,而西方是没有科举这种流动方式的。

前两年我有一个访谈,标题被定为“海外中国学本质上是外国学”,这个说法有点耸动,引起了一些争议。我的意思其实是说,海外中国学的问题意识、方法、兴趣都来自西方背景。然而现在中国很多学者是跟着它们在走,西方中国学好像变成了指路明灯。

人物周刊:所以您试着从周边、从近邻来观看中国?

葛兆光:中国的自我认识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天下”中心自居,完全是自我想象;第二阶段是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尺度来看中国,比如社会阶段论、生产力-生产关系,现在流行的则是公共领域、市民社会等等;

那么第三个阶段是不是可以通过日本、朝鲜、越南、印度、蒙古的眼睛来打量中国是怎么回事?这样做的好处是,发掘了许多新史料,从多个角度认识中国:他们看到的中国和我们以前的自我想象不太一样。

我总觉得,中国与西方的对比只能在大尺度上粗略地显现我们的特征,而与那些看似差异很小、曾经共享一个文化传统的国度的比较,才能让我们真正认识细部,确认什么才是“中国的”文化。

人物周刊:您能举例说说这些近邻是怎样看中国的吗?

葛兆光:比方说,清朝很多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我们没感觉到而朝鲜人注意到的。

朝鲜人发现清朝男女之大防越来越接近崩溃——也许是因为满族不像汉族那么讲究男女界限。朝鲜人在东北和北京还看到,清朝人举行丧礼时吹吹打打还演戏,他们就觉得清朝破坏了朱熹定下的丧礼规则。

还有,他们看到清朝下到平民上到大学士都在做生意,商业很发达。这些情形,我们过去都没注意到。所以在那个时代,捍卫传统宋明理学的反而是朝鲜士大夫,他们看到了一个已经发生变动的中国,看到那一段历史的变化和骚动。
人物周刊:那我们有没有带着中国的问题意识去观察西方的学术研究?

葛兆光:中国研究美国史、欧洲史、日本史的学者并不少,现在大学历史系里教外国史的至少占三分之一。做外国研究,关键并不在于有没有生活在那个世界,也不在于语言能力、文献能力是否赶得上外国人,而在于你的立场、角度、问题意识是不是清晰而且独到。

比如“蒙古袭来”这个事件。元朝曾经试图征服日本,后来战船被所谓“神风”吹翻,少量登陆军队被日本打败。日本人研究这一段历史,带有非常强烈的民族自尊, 他们的立场是:没有外敌,国家是不能自觉的,国家的强大、自立与外敌有关。

中国人研究这段历史是不是可以不用这个立场,而是放到当时整个世界几乎都是蒙古人天下的背景中来讨论呢?本来接受中国影响的日本,此时开始跟中国渐渐疏离乃至剥离,刺激了日本文化的独立和自觉。这就与日本人的研究不同质了,而且大可用很多中国的资料来叙述。

所以,在中国研究外国,如果想融入国际学术界的主流语境,既要进入国际学界——这叫“预流”,又必须强调自己独特的立场和问题意识。许多外国的中国研究很有自信是因为他自成一体。灰色的黄昏,灰色的树林,一只灰色的鸟飞进去,什么也没有,但如果是一只红色的鸟,那就有了。所以,进入国际学术界的前提,就是保持自己的分析立场、问题意识、独特角度。

人物周刊:所以您特别推崇1920-1930年代的清华国学院和中央研究院史语所。

葛兆光:1920年代前后,中国出现了一批最好的学者,他们在学术上努力“预流”,恰好这时候又有所谓中国史料的“四大发现”:甲骨卜辞、敦煌文书、居延汉简、大内档案。

胡适去看敦煌文书研究禅宗,陈寅恪在外国就知道这些东西很重要,一回来就做敦煌、佛经、中外交通的研究等等。所有这些学者,陈垣、傅斯年、陈寅恪、胡适看起来很西化,骨子里民族主义得厉害,想要把汉学中心从外国夺回来。

胡适好像主张“全盘西化”,但你去看他最典型的英文文章,都是讲中国好,讲中国的传统多么了不起。

傅斯年成立史语所,借鉴的是德国人那套研究方法:史料就是一切,但他想的是把“科学的东方学正统”从巴黎、东京搬回中国来。“九 一八事变”之后他迅速编写《东北史纲》,就是为了反驳日本的矢野仁一等人关于满蒙非中国的论述,强调东北是跟我们有非常深历史联系的中国领土,这是很民族主义的举动。
物周刊:《宅兹中国》的副题是: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叙述。这个“重建”里是不是包含了一种雄心,要建立一个科学的“中国学”正统,就像傅斯年当年想要重建科学的“东方学”正统一样?

葛兆光: 我没有那样大的雄心。过去的中国论述是把“中国”当作一个天经地义的前提,对“中国”本身不假思索。我的“重建”,是要讨论中国的复杂性和历史变迁,先把历史基础夯实,把这个前提讨论清楚,再来回应国际的“时尚”问题、国内的“新潮”问题。

我把问题提出来是“破”,而“立”是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和大量史料来完成的。这本书有很多缺陷,不能够完整贯彻一个新的叙述模式,是断断续续写的。我现在精力不行了,眼睛也不行了,只是把问题提出来,希望有人来回应。

既中国又普世的共识

人物周刊:从这本书里能看出您对西方的理论、方法、工具有一种自觉和警惕。

葛兆光:2000年前后很多问题被国际、国内学界提出来,特别敏感的就是“民族国家”的问题。我注意到中国学界回应时的一些现象,最主要的是:

以学术面貌出现的一些论述,看来好像在批评西方,实际是“貌似反西方的西方论述”,问题、概念、逻辑都是来自西方最时尚的理论,他们把历史问题变成了抽象文本。同时,恐怕也暗合了现时政治意识形态的某种需要。

我对现在的新理论、新思潮有一些反感,有人爱用现成的、洋人的理论去套中国问题。看来好像是高屋建瓴、笼罩一切,其实是把历史抽空了。

最新的理论常常是“深刻的片面”,是聚焦在一点上的真知灼见,一旦全面铺开就不对了。我并不是刻意要反潮流,但脱离时空背景的理论移植是揠苗助长。不要花样翻新地去搞一些别人看不懂的东西。我们总把理论当时装,穿了又脱,越新越好。一百年来,我们的心情太迫切,跟修高铁一样,赶快赶快,然后就成世界第一了。

整个20世纪,中国在试图走自己的路,在东西方之间挣扎,在世界主义和民族主义之间挣扎。“五四”以来中国一直在追求现代化,尽管当中经历了建国17年、“文革”10年的曲折,到1980年代仍然回到了“五四”的路子。

这条路到1989年前后,经历了非常大的转折,中国发生的事件和苏东解体都说明了这一点。1992年邓小平南巡以后,出现社群主义、自由主义、追求现代性、批判现代性、追求自由主义的民主宪政、回到大民主时代等种种主张……

从经济、法律、文化各个角度出发,判断、思路都不一样,使得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如何在纷乱的思想世界里找到一个既中国又普世的价值,作为大家的共识。
物周刊:您能大致描述一下这个寻找中的共识吗?

葛兆光:这离我的专业太远了,也许我不能表达得很清楚,虽然私下里我们都会讨论。第一个是普遍价值,包括人权、民主、自由,这必须是大家共享的,不能因为它们最初出现在西方,就说这和我们没有关系。

第二,如果承认有普遍价值和一般道路,就要警惕政治上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对文化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则有必要重新考虑。有人认为中国崛起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政府强势、国家独立。

我也承认,强势政府在处理经济问题的时候有方便之处,可是,它真能给人民带来自由、民主、平等的生活吗?

我接受这样一种区分:文化与文明不一样。文明是普遍性,大家按照一个规则来生活,在全球文明中互相沟通、互相交流;文化是各个民族仍然保持各自不一样的地方。我觉得在政治、经济上,我们不能不接受一个文明的规则,但在文化上,多元文化的民族主义还是可以接受的。

这个学界会好吗?

人物周刊:您怎么评价当下的学界?

葛兆光:中国的学界,我只说文史领域,现在是一个四分五裂、共识崩溃的状况。当下的学术评价有3个互相冲突的标准:第一个是数字化评鉴的制度约束,就是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A&HCI(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核心期刊等等。这背后当然有政治意识形态的控制,评奖啊,职称啊,收入啊,都在这个评价系统之内,大学的人苦于这套评鉴制度已久。

第二个是传媒的标准。传媒也是个帝国,力量很大,它跟市场联系在一起。有些很不入流的东西经过传媒、市场的包装一下子很红,大学反过来也受其很大影响。比如校长会觉得学校有一些常在中央电视台露脸的名人也不错,可以提升声誉;同时公众因明星学者的出现对真才实学的评鉴也有所改变。

第三个才是学界自己心里的那杆秤,当然,也只是部分精英同行会有评议。我们去书店都知道,90%的书是可出可不出的,学术杂志上90%的文章是可看可不看的。这个标准实际上最弱、最没有实效,但可能也是最准确的。
另外可能还有第四把尺子:外国学者的评价。所谓“出口转内销”,贴上了洋标签也会好些。影响洋人评价的,不外乎他的学术背景、问题意识、政治观点,以及他的兴趣和偏见,但有时他们也会考虑到现实利益而稍作妥协。

人物周刊:学界的这种现状肯定会影响到年轻学人,如果他们想做独立的研究,还有没有可能?

葛兆光:必须承认,衣食无忧是学术独立的前提。现在刚刚进入学界的年轻人,条件比我们当年好太多了,衣食不追求奢华的话也过得去。我们学院里年轻人的收入在我看来虽然并不高,但也还算不错,住房也有津贴。我研究生毕业后曾在扬州师院任教,大多数时候是跟人合住的。直到80年代末在北京,住的也只是9平米的房,窗子在高处,仿佛监狱,又好像仓库。住上三室一厅的房子是在2000年,那是当了副教授15年、正教授八九年后了。

现在,只要你不直接去批评政治,政治也不会来找你麻烦;图书馆条件好了许多,还有网络;对外交流条件也很好,出国容易,学校鼓励并提供费用。这样的条件,难道还不够你独立做学术吗?

只是现在整个社会的价值底线崩溃了。政治的干预、经济的诱惑和社会的影响,真是很大。余英时先生觉得,中国现在还是有一批人坚持在做严谨认真的学术,而且越出学术范围,对社会有所关怀。这我也相信。但当我想到梁漱溟那本自述《这个世界会好吗?》,就很感慨,想说:这个学术界会好吗?

(实习生郁琳对本文亦有贡献)
链接地址:http://news.ifeng.com/mil/4/detail_2011_08/20/8557125_0.shtml

看棒子的书“如获至宝”.......
孙殿英 发表于 2011-8-22 10:48
看棒子的书“如获至宝”.......
朝鲜李朝在清使节的各种记录历来是清史的重要材料
现在的中国不是以前的中国,就如同现在的枪不同于过去的枪。
很有道理,教科书一直宣称的“某地自古以来确实是中国领土”细想想还真站不住脚,中国目前一半以上的领土的所有权实际上都是在清朝取得的。当然,对待领土争端是不能让步的,这关乎国家民族的核心利益。


原来在这位砖家的认知里,高句丽=高丽?

有这种自命不凡的砖家在,中国的文史界不四分五裂思想混乱也难

现在的中国不是以前的中国,现在的中国传承了以前的中国

除非你不认同中国文化、历史的传承

原来在这位砖家的认知里,高句丽=高丽?

有这种自命不凡的砖家在,中国的文史界不四分五裂思想混乱也难

现在的中国不是以前的中国,现在的中国传承了以前的中国

除非你不认同中国文化、历史的传承
他们会说,古时候吉林集安是高句丽的
...葛是引韩国某些人的说法,这个说法确实存在


这个专家是希望学术界将历史与政治分开来算,将历代的中国和历代的中华民族分开来看,这个从学术界看来是没错的,但是从现实政治上讲就是错的,其实这是篇纯学术的文章,LZ将它拿到论坛上来以政治眼光让众人评价,本身就说明你根本没读懂全文

这个专家也希望搞学术的就不要搞政治,要由学术独立性,从某种程度上,我是赞成这篇文章观点的

这个专家是希望学术界将历史与政治分开来算,将历代的中国和历代的中华民族分开来看,这个从学术界看来是没错的,但是从现实政治上讲就是错的,其实这是篇纯学术的文章,LZ将它拿到论坛上来以政治眼光让众人评价,本身就说明你根本没读懂全文

这个专家也希望搞学术的就不要搞政治,要由学术独立性,从某种程度上,我是赞成这篇文章观点的

tonny20034 发表于 2011-8-22 10:54
很有道理,教科书一直宣称的“某地自古以来确实是中国领土”细想想还真站不住脚,中国目前一半以上的领土的 ...


没什么错,中国人自己有一套王朝承继观念,蒙元倒台了,朱元璋还是把忽必烈请进历代帝王庙,我看这么说没什么问题,“自古”也没说自多古,清朝是古,夏朝也是古,随便一个古就比某大国的历史长,某大国敢说自己是印第安原住民的继承者么,就是敢说,印第安原住民建立了国家么?
tonny20034 发表于 2011-8-22 10:54
很有道理,教科书一直宣称的“某地自古以来确实是中国领土”细想想还真站不住脚,中国目前一半以上的领土的 ...


没什么错,中国人自己有一套王朝承继观念,蒙元倒台了,朱元璋还是把忽必烈请进历代帝王庙,我看这么说没什么问题,“自古”也没说自多古,清朝是古,夏朝也是古,随便一个古就比某大国的历史长,某大国敢说自己是印第安原住民的继承者么,就是敢说,印第安原住民建立了国家么?
tonny20034 发表于 2011-8-22 10:54
很有道理,教科书一直宣称的“某地自古以来确实是中国领土”细想想还真站不住脚,中国目前一半以上的领土的 ...
国与国问题上,拳头大才是真理,历史的古文堆是用来证实和坚持自己提出的主张的工具
tonny20034 发表于 2011-8-22 10:54
很有道理,教科书一直宣称的“某地自古以来确实是中国领土”细想想还真站不住脚,中国目前一半以上的领土的 ...
难得有个明理的啊,其实所谓自古以来的,在现代国家主体认知上没有权威性。按这个调调,欧洲各国都能对周围一堆的国家提出领土要求。英法德意大一统也跟本没问题。这个口号至少在欧美占主流的意识形态里不太被接受。现成的搭个小草棚,停条小渔船都来得更有实际意义。
居庸叠翠 发表于 2011-8-22 11:01
没什么错,中国人自己有一套王朝承继观念,蒙元倒台了,朱元璋还是把忽必烈请进历代帝王庙,我看这么说 ...
+10086
嗯嗯
居庸叠翠 发表于 2011-8-22 11:01
没什么错,中国人自己有一套王朝承继观念,蒙元倒台了,朱元璋还是把忽必烈请进历代帝王庙,我看这么说 ...
支持!说得太好了!
南方系的文章!
不天 发表于 2011-8-22 12:14
南方系的文章!
所以必有祸心!
上次看超大发的那个台湾节目视频
我们以前都是寒国的地盘
鸦片战争以前都算古代史,说自古以来也没错嘛:P
能控制的当然要这么说,控制不了的还是承认现实为好。
shengyue 发表于 2011-8-22 10:58
原来在这位砖家的认知里,高句丽=高丽?

有这种自命不凡的砖家在,中国的文史界不四分五裂思想混乱也难
...
套用某网友的经典回复 高句丽灭亡的年份和高丽成立的年份相减等于250
在领土问题上自己揭短,作真理党做到了屁股都不长了,厉害!
中国人大一统的观念真是太深入人心了。
f22 发表于 2011-8-22 11:00
他们会说,古时候吉林集安是高句丽的
...葛是引韩国某些人的说法,这个说法确实存在
你看文不看上下文的?总是断章取义?

下面这是原文:

所以不要再轻易说“某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这样的话,这很容易制造麻烦。如果你说整个东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韩国人就要跟你干——

他们会说,古时候吉林集安是高句丽的。我们面临很多这类问题:我们有西藏、新疆、蒙古、台湾的问题;也有和朝鲜、日本、印度、越南的争端。
----------------------------------------------------

就因为会引来麻烦,所以我们不能说“整个东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因为韩国人认为“高句丽=高丽”;所以西藏、新疆、内蒙古、台湾其实都是别人的都应该独立的,所以和韩国、日本、印度、越南等邻国的领土纠纷我们都是没有权利的不能去坚持的
这个砖家学文史研究文史到底学了些什么研究了些什么?
这种无耻观点还有人支持,难怪汪精卫要翻身,汉奸总是同门总是要惺惺相惜的

soarcom 发表于 2011-8-22 13:17
套用某网友的经典回复 高句丽灭亡的年份和高丽成立的年份相减等于250


你没看不仅所谓的“文史”砖家认为不应该为此引来麻烦
向来唯南方系马首是从的老右也在大力维护着的吗
见到错误的史学观点不是运用自己的知识去纠正反驳别人的观点
而是觉得提出自己的主张就会带来麻烦
所以别人要那就给他们,他们没证据甚至可以为他们创造证据
至于我们自己的文史资料,那只是故纸堆不足为凭
这些文人砖家死一个少一个,死2个少一双,全死绝了这世界就清净了
soarcom 发表于 2011-8-22 13:17
套用某网友的经典回复 高句丽灭亡的年份和高丽成立的年份相减等于250


你没看不仅所谓的“文史”砖家认为不应该为此引来麻烦
向来唯南方系马首是从的老右也在大力维护着的吗
见到错误的史学观点不是运用自己的知识去纠正反驳别人的观点
而是觉得提出自己的主张就会带来麻烦
所以别人要那就给他们,他们没证据甚至可以为他们创造证据
至于我们自己的文史资料,那只是故纸堆不足为凭
这些文人砖家死一个少一个,死2个少一双,全死绝了这世界就清净了


中国一直在变化,所以5000年来一直存在,其他那些保持纯正性的文明古国早就成沙了,也许以后运气不好真冒出个zhyslghg也有可能,但是估计也是变种的YSL几百年后估计又重建孔子学院神马的,中国应该指意识形态,中央之国

中国一直在变化,所以5000年来一直存在,其他那些保持纯正性的文明古国早就成沙了,也许以后运气不好真冒出个zhyslghg也有可能,但是估计也是变种的YSL几百年后估计又重建孔子学院神马的,中国应该指意识形态,中央之国
evang82 发表于 2011-8-22 16:06
中国一直在变化,所以5000年来一直存在,其他那些保持纯正性的文明古国早就成沙了,也许以后运气不好真冒出 ...
中国最重要就在于自己文化的传承以及传承中的不断包容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这一点千百年来从没变过从没中断过
所以中华文明也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但是现在某些人就是故意漠视这点故意将之割裂
其居心之险恶不用言语
文人,不了解政治。
真有这担心可以引用《 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 的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凡是在我国大炮射程范围之内的都是“某地自古以来是我领土” 都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和大炮说理去吧~

'汉秉威信,总率万国,日月所照,皆为臣妾"

                                   --- 后汉书 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传第七十九

"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家之臣妾"

                                    ---据传为.汉宣定胡碑(这个没找到出处,可能是文学作品中杜撰)

凡是在我国大炮射程范围之内的都是“某地自古以来是我领土” 都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和大炮说理去吧~

'汉秉威信,总率万国,日月所照,皆为臣妾"

                                   --- 后汉书 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传第七十九

"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家之臣妾"

                                    ---据传为.汉宣定胡碑(这个没找到出处,可能是文学作品中杜撰)
扯什么蛋、还想把清朝从中国历史里分离出去?我就要说、怎么着吧
文人误国一点都没错!
南方系发表这言论一点也不奇怪
南方系这几天是疯了是吧,中国需要新的秦皇汉武毛太祖把这帮鸟文人送去洗厕所。
典型的脑子坏了。。。
如果天下大同了,你说这些我一点儿意见都没有。。。
这就是典型的“隔江犹唱后庭花”。。。
我们绝不会说纽约,华盛顿,伦敦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但是被人扒掉裤子干了菊花,然后乐呵呵的说这菊花本来就不是我的。。
这纯粹就是脑子里装多了屎。。
孙殿英 发表于 2011-8-22 10:48
看棒子的书“如获至宝”.......
搞明史,吴晗不算大牛也算二牛吧

都从李朝实录里扒了本《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

比如永乐时朱棣宫廷里那场著名的、杀掉不少嫔妃和宫女的“鱼吕之乱”,明实录里就讳莫如深,最后还是从李朝太宗实录里发掘出的本末

shengyue 发表于 2011-8-22 16:02
你看文不看上下文的?总是断章取义?

下面这是原文:


葛的意思类似于西方学者对于(西方)主权的理解:

一个国家,对一个地区实行实际占有、实行有效统治、得到国际社会承认,即是对该地区拥有主权的合法理由

西藏问题即是如此。西方政客也许会接见这个人、接见那个人,但西方国家是承认中国对西藏的主权的

所以用不着动辄跟祥林嫂受气包似地反复论证某某地方“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这样反而显得底气不足

你看美国就从来不论证“新墨西哥州自古以来是美国领土”
shengyue 发表于 2011-8-22 16:02
你看文不看上下文的?总是断章取义?

下面这是原文:


葛的意思类似于西方学者对于(西方)主权的理解:

一个国家,对一个地区实行实际占有、实行有效统治、得到国际社会承认,即是对该地区拥有主权的合法理由

西藏问题即是如此。西方政客也许会接见这个人、接见那个人,但西方国家是承认中国对西藏的主权的

所以用不着动辄跟祥林嫂受气包似地反复论证某某地方“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这样反而显得底气不足

你看美国就从来不论证“新墨西哥州自古以来是美国领土”
这个是棒子吧?
“如果你说整个东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韩国人就要跟你干”

难道东北自古是韩国的?高句丽=韩国?


应该说某地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现在太软弱了,菲佣国都敢欺负到头上来,缩头乌龟战术也不能做成这样,整天躺在床上享受垄断利润的坏处。
这人也说了,政治的归政治,文化的归文化。那么“领土”这个概念本身就是政治的。没有政权,就没有领土。
这些书呆子就是吃饱了撑的,这种声音你学术圈子去叫叫就好了。天下利益最大,一切学术各种脱离实际的务虚研究都必须为利益的维护和拓展服务,要以这个为基础。
其实真相在违背利益时并不重要,不能带来实际利益的知识和学术其实是无用的知识和有害的学术,只会带来另外一个王莽。
一句话,知识必须出效益,不然就是废物点心。
shengyue 发表于 2011-8-22 16:02
你看文不看上下文的?总是断章取义?

下面这是原文:
老右确实从来不说"XX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老右只说,有本事过来拿
用自古来YY一般是地方在人家手而自己有没机会或底气去去回来时用来YY的
如中国之于钓鱼岛南沙,如韩国之于集安
f22 发表于 2011-8-22 20:24
老右确实从来不说"XX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老右只说,有本事过来拿
用自古来YY一般是地方在人家手而自己 ...
那日本之竹岛,北方四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