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事业的消息 ,有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6 17:21:19
编者按:7月28日~30日,国务院国资委在黑龙江省大庆市举办了2011年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负责人研讨班,各中央企业领导、地方国资委负责人参加了交流和学习。
  研讨班上,4家中央企业做了交流发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代表集团公司作了题为《坚持自主创新为战略基点,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努力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报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集团公司在推动科技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力方面的主要经验和做法,并从国家战略高度指出“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动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并系统介绍了集团公司“十二五”科技创新工作思路。本报现全文刊登该报告。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 马兴瑞
  

    航天科技工业是我国的战略性高科技产业和国家的战略安全基石,发展航天事业,是党和国家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而作出的一项强国兴邦的战略决策。
  自1956年10月我国航天事业创建以来,一代代航天人依靠自主创新,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三大里程碑为代表的一系列辉煌成绩,独立自主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创新发展道路,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
  进入新世纪,党和国家明确把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第二代全球卫星导航定位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工程、新一代运载火箭等科技重大专项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并作出了实施一系列国防重点装备工程的重大决策,为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对中国航天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为了履行好“富国强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推动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神圣使命,正在全力推进“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建设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将“建设技术创新体系”确定为新时期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按照系统工程理念,扎扎实实地开展了首批创新型企业的建设,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实践,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第一方面,集团公司推动科技创新工作的几点做法。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工作的思路是以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技术发展战略为统领,以融合系统工程理念的技术创新平台为支撑,以集成创新、原始创新、产品创新、军民融合创新四大创新行动为重点,以国际竞争力为重要标尺,以创新队伍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系统推进科技创新工作。
  一、以技术发展战略统领创新发展,高度重视技术创新顶层设计和超前系统谋划部署,制订清晰的技术发展路线图,确保我国航天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
  创新首先要解决创新什么的问题,要有持之以恒的技术发展路线。航天发展的经验,就是将技术发展战略作为所有战略的前提,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等一系列的重大航天成就,都是技术创新发展战略引领发展方向的体现。
  每年制定研发计划、每五年制定技术发展规划与长远发展战略已经成为集团公司各单位的一种常态工作。特别是我们围绕航天2020年~2030年长远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组织了包括30位院士在内的专家完成了航天技术发展规划,从上万项技术中,确定了12个核心技术领域、16个专业技术领域、13个前沿技术领域和16个基础技术领域。比如,针对载人登月和深空探测,我们论证了载人登月“三步走”发展策略和深空探测发展路线图;针对进入空间的能力,确定了百吨级运载能力重型火箭的技术途径;针对未来我国空间安全领域发展,向国家提出了加速发展我国新型空天飞行器的建议。这些技术创新的顶层研究和谋划,有力地牵引和带动了中长期航天科技的创新发展,为航天科技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二、以航天系统工程理念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统筹优化配置内外部创新资源,打造融合开放的技术创新平台,为落实技术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多年以来,我们将航天系统工程理念贯彻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全过程,坚持“一个总体设计部,总指挥、总设计师两条指挥线”;坚持“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四步走的产品发展路线”;坚持“方案、初样、试样(正样)、装备定型四个技术状态控制”;坚持“零缺陷质量管理”,统筹推进技术创新的体系建设。
  围绕提升集成创新、原始创新的能力,集团公司初步建成了以航天总体和专业技术研发中心为主体、以13个国家级试验室、10个国家级工程中心为支撑的,涵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设计制造与集成全过程的技术创新体系。
  在此基础上,我们统筹内外部创新资源,将产学研结合作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并且重点从战略层面来推动,已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武汉大学、国防科大、北航、西工大等15所高校建立了35个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特别是与哈工大联合成立了空天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通过产权的结合形成了产学研相融合的技术创新实体,将高校的研发能力与集团公司的产业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有力推进了航天技术在前沿和基础领域的原始创新。
  此外,积极探索利用海外研发资源,集团公司下属的四维图新公司成功并购了荷兰Mapscape B.V.公司,这不仅是中国航天首次对西方发达国家研发资源的成功收购,同时也藉此成功成为下一代国际导航数据标准制定的参与方。
  三、以“集成创新”、“原始创新”、“产品创新”、“军民融合创新”为技术创新行动重点,准确把握航天科技工业的行业特点,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通过系统集成创新全面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实施。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市场竞争已经不再仅仅是单一技术与产品的竞争,而是产业链竞争,系统集成创新已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要方向。
  近几年来,集团公司不断提升系统集成创新能力,“十一五”期间圆满完成了“神舟七号”、“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等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重点型号任务;二代导航、高分对地观测、新一代运载、核高基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顺利实施。2010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15箭20星发射,发射次数与美国持平。
  
二是通过原始创新加强前沿技术研究,抢占航天未来发展制高点。
  要想实现国际一流,没有原始创新是绝对不可能的,而原始创新必须立足自力更生。从我国航天发展经验来看,没有十几年的技术探索与储备,载人航天与探月以及一大批关系国家战略安全的航天装备根本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十一五”期间,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基础研发机构,集团公司在11个重大领域数百项核心技术攻关中取得了突破,有力地牵引了以载人航天二期、三期和月球探测二期、三期工程为代表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若干个重大型号的立项研制;有力地推动了新一代导弹武器系统、航天运输系统和空间飞行器关键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有力地支持了空间机器人和深空探测等涉及国家重大战略安全的前沿技术的专项研究,为中国航天的“十三五”乃至2030年发展储备了大量技术。
  三是通过实施产品创新工程促进由“实验室出产品的科研模式”向“现代工业体系的产业发展模式”转型。
  传统航天工业是“多研制、多品种、小批量、少生产”的研究试验型,以满足取得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为主要目的。当前,航天工业已经向产业化发展,需要将“实验室出产品”模式转变为产品化、规模化、市场化的现代企业的工业生产模式。
  为此,集团公司组织实施了以产品成熟度为核心的航天产品工程,重点实现原理样机、工程样机、飞行试验、产品定型、重复稳定生产、高可靠水平等全过程技术创新管理,并且着重推进了产品定型、产品保证管理、成熟产品选用、产品首席专家、升级换代、产品工程技术管理等六个工作机制,为“十二五”发射百箭百星和国家重点任务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四是通过军民融合创新推进航天技术应用转化和航天产业链的延伸拓展。
  军工集团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是贯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
  集团公司大力推进“技术共生、能力共享、资源统筹”军民融合式发展,努力拓展航天技术向国民经济领域的转化应用,依托航天动力、航天太阳能、航天电子、航天制造、航天材料、航天空气动力等核心技术与能力,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产业等重大领域进行了重点布局,形成了煤化工、太阳能光伏、液压支架、集成电路、烟气脱硫等12项重大产业化项目。“十一五”期间,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的营业收入已经超过集团公司总收入的一半。
  四、以“国际竞争力”作为评价技术创新工作的重要标尺,积极参与国际商业航天、军贸、高端装备出口等领域竞争,努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国际市场航天技术和产品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标志着一个国家航天产业的综合实力。集团公司将航天技术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作为衡量科技创新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尺,以科技创新工作推动高技术装备“走出去”,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点。
  一是航天技术发展始终瞄准国际一流水平,不断增强技术研发能力和产品质量性能,这是赢得国际竞争的重要基础。
  中国航天经过55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很强的研发能力,拥有了3个系列12个型号的长征火箭,运载能力和可靠性都处于世界主流运载火箭之列;成功研制了各类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定位卫星等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应用卫星平台;同时具备了先进的研究设计、加工制造、测试试验和发射测控能力,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航天工业体系。
  目前,集团公司不仅能够提供卫星制造、发射和在轨交付,也能够提供地面系统建设、地面运营服务以及包括技术培训在内的多项服务,为国际客户提供卫星制造、发射、测控、运营服务、技术培训以及轨位协调等天地一体化的整体解决方案,全面增强了中国航天的国际竞争力。
  二是发挥航天技术和产品的先进性以及较强的系统集成服务能力,在国际航天领域不断开拓。
  近年来,集团公司以整星出口、对外发射服务、卫星设备和技术出口为核心的国际业务稳步增长。
  5年来,集团公司共签署了宇航国际合同21项,签约额达到14.68亿美元,分别是“十五”期间的4.7倍和2.6倍,并实现了首次向俄罗斯出口航天产品。
  此外,集团公司还签署了总额达5.8亿美元的几内亚通信网建设项目。
  在导弹武器军贸领域,产品出口实现了快速增长,与多国建立了军贸合作关系,“十一五”期间合同额再创新高。
  航天技术应用产业高端装备出口也不断取得突破,“十一五”期间产品出口额累计达到了7.8亿美元,在新能源领域以“交钥匙”方式向意大利提供了太阳能光伏电站,在卫星应用领域为泰国建造了卫星地面站等。
  仅在今年上半年,集团公司就已签署了玻利维亚通信卫星、委内瑞拉遥感卫星2项在轨交付整星出口合同和土耳其GK-2卫星发射服务合同,并中标白俄罗斯通信卫星项目。这4个国际项目总金额近8亿美元,创造了新的纪录
  这些成绩是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始终遏制中国航天发展和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取得的,充分展示了中国航天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也表明了中国正在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
  五、不断完善技术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始终把人才作为技术创新核心要素,不断激发创新的动力与活力。
  将技术创新工作切实落到实处,关键是创新的机制,核心就是最大程度地激发创新人才的动力和活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技术创新机制和创新团队建设上有以下几点经验。
  一是建立了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通过建立健全人才的培养、使用、激励和保障机制,实行津贴向一线倾斜、向科技骨干倾斜,制定荣誉奖励、专家管理、特殊津贴等管理办法,对贡献突出的科技骨干实行政治待遇、荣誉奖励、推举专家、培训深造、职称评优“五优先”,极大地激发了人才的创新激情和活力。
  2010年集团公司又设立了航天功勋奖、创新奖和贡献奖,对获奖同志在全集团公司的工作会上进行表彰与宣传,此项举措进一步加强了对技术骨干人才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力度,对鼓励一线科技人员大胆创新和创造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二是建立了有效的创新投入机制。
  近年来,集团公司在积极争取国家投入的同时,不断加大技术创新的自主投入力度,在集团公司内部建立了相对配套的技术创新投入机制。比如我们统筹研发项目,除国家投入外,集团公司各级都要有相应的配套投入,形成共同投入机制。另外,集团公司将研发投入作为对各级考核的重要指标,要求每年必须增加经费投入。
  正是这样的机制导向,使得集团公司“十一五”期间自主投入实现了快速增长,累计达到60多亿元的规模。2010年自主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首次突破了5%,为培育和开辟新的技术和经济增长点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
  三是建立了完善的成果转化机制。
  2006年集团公司建立了独立的知识产权机构,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截至2010年底,集团公司共申请专利8372件,专利授权2040件,“十一五”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总量分别是“十五”的14.6倍和3.2倍;通过专利转让,累计创收5亿多元。
  集团公司连续两个任期被国资委授予“科技创新特别奖”,1999年成立以来共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48项,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3项、一等奖11项、二等奖30项。此外,集团公司还获得部级科学技术奖1589项。
  四是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我国航天事业一直将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激励人才作为发展的基石。
  近年来,集团公司选拔、培养和造就了一支以30位“两院”院士、101名国家级专家和一大批中青年技术带头人为领军人才的技术创新团队。集团公司先后引进的1000多名博士、9000多名硕士以及200多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大部分已成为技术创新的生力军。目前,集团公司14万员工中,拥有博士学位的2000多人、硕士学位的2万人、学士学位的超过5万人。
  第二方面,集团公司“十二五”推动科技创新工作的主要思路。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大会上指出:“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和经验表明,只有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发展的基点放在自主创新上,才能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抢占科技制高点、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才能牢牢把握发展的战略主动权,切实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十二五”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动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按照国资委“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深入实施“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国际化经营、人才强企、和谐发展”五大战略的要求,我们提出了“六个转型”的战略实施途径:
  一是不断提升系统集成能力,加快实现从产品制造商向系统集成商转型;
  二是延伸拓展产业链和价值链,加快实现从以制造为主向制造与服务相结合转型;
  三是调整产业结构,统筹能力建设,加快实现从以航天型号为主的任务型向军民融合发展的任务能力型转型;
  四是推动股权多元化和资产证券化,加快实现从以单一产权为主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产权转型;
  五是全面提升信息化能力,加快实现从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化精细化管理转型;
  六是深入推进国际化发展,加快实现从以国内市场为主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并重转型,进入世界大型航天企业集团前列。
  实现“六个转型”,核心还是要坚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系统工程理念,统筹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实现科技创新工作的“三个转变”:
  一是从跟踪模仿创新向开创性、原始性创新转变,围绕重大航天技术前沿领域,大力推动原始创新,逐步在一些关键领域形成引领世界航天技术发展的优势能力;
  二是从单项技术创新为主向系统级、体系化集成创新转变,努力形成以系统创新为牵引、以专业技术创新为支撑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
  三是从面向性能指标的技术创新为主向面向科研生产装备全寿命周期的能力创新转变,通过设计、加工、制造的流程创新、试验验证技术创新、工艺技术创新以及组织管理模式创新等,提高新技术的转化效率,真正实现竞争实力的增强。
  “十二五”期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承担的科技创新任务十分艰巨、繁重。仅今年,集团公司就将组织21次运载火箭发射24颗卫星、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和神舟八号飞船,以及若干次洲际战略导弹飞行试验,实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初步完成第二代导航卫星一期组网建设任务,实现一系列国防重点装备工程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
  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和国资委等上级机关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圆满地完成好承担的科技创新任务,为建设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和推动我国迈向世界航天强国、为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航天报

http://www.spacechina.com/xwzx_zyxw_Details.shtml?recno=77951编者按:7月28日~30日,国务院国资委在黑龙江省大庆市举办了2011年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负责人研讨班,各中央企业领导、地方国资委负责人参加了交流和学习。
  研讨班上,4家中央企业做了交流发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代表集团公司作了题为《坚持自主创新为战略基点,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努力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报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集团公司在推动科技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力方面的主要经验和做法,并从国家战略高度指出“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动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并系统介绍了集团公司“十二五”科技创新工作思路。本报现全文刊登该报告。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 马兴瑞
  

    航天科技工业是我国的战略性高科技产业和国家的战略安全基石,发展航天事业,是党和国家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而作出的一项强国兴邦的战略决策。
  自1956年10月我国航天事业创建以来,一代代航天人依靠自主创新,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三大里程碑为代表的一系列辉煌成绩,独立自主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创新发展道路,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
  进入新世纪,党和国家明确把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第二代全球卫星导航定位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工程、新一代运载火箭等科技重大专项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并作出了实施一系列国防重点装备工程的重大决策,为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对中国航天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为了履行好“富国强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推动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神圣使命,正在全力推进“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建设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将“建设技术创新体系”确定为新时期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按照系统工程理念,扎扎实实地开展了首批创新型企业的建设,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实践,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第一方面,集团公司推动科技创新工作的几点做法。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工作的思路是以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技术发展战略为统领,以融合系统工程理念的技术创新平台为支撑,以集成创新、原始创新、产品创新、军民融合创新四大创新行动为重点,以国际竞争力为重要标尺,以创新队伍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系统推进科技创新工作。
  一、以技术发展战略统领创新发展,高度重视技术创新顶层设计和超前系统谋划部署,制订清晰的技术发展路线图,确保我国航天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
  创新首先要解决创新什么的问题,要有持之以恒的技术发展路线。航天发展的经验,就是将技术发展战略作为所有战略的前提,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等一系列的重大航天成就,都是技术创新发展战略引领发展方向的体现。
  每年制定研发计划、每五年制定技术发展规划与长远发展战略已经成为集团公司各单位的一种常态工作。特别是我们围绕航天2020年~2030年长远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组织了包括30位院士在内的专家完成了航天技术发展规划,从上万项技术中,确定了12个核心技术领域、16个专业技术领域、13个前沿技术领域和16个基础技术领域。比如,针对载人登月和深空探测,我们论证了载人登月“三步走”发展策略和深空探测发展路线图;针对进入空间的能力,确定了百吨级运载能力重型火箭的技术途径;针对未来我国空间安全领域发展,向国家提出了加速发展我国新型空天飞行器的建议。这些技术创新的顶层研究和谋划,有力地牵引和带动了中长期航天科技的创新发展,为航天科技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二、以航天系统工程理念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统筹优化配置内外部创新资源,打造融合开放的技术创新平台,为落实技术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多年以来,我们将航天系统工程理念贯彻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全过程,坚持“一个总体设计部,总指挥、总设计师两条指挥线”;坚持“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四步走的产品发展路线”;坚持“方案、初样、试样(正样)、装备定型四个技术状态控制”;坚持“零缺陷质量管理”,统筹推进技术创新的体系建设。
  围绕提升集成创新、原始创新的能力,集团公司初步建成了以航天总体和专业技术研发中心为主体、以13个国家级试验室、10个国家级工程中心为支撑的,涵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设计制造与集成全过程的技术创新体系。
  在此基础上,我们统筹内外部创新资源,将产学研结合作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并且重点从战略层面来推动,已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武汉大学、国防科大、北航、西工大等15所高校建立了35个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特别是与哈工大联合成立了空天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通过产权的结合形成了产学研相融合的技术创新实体,将高校的研发能力与集团公司的产业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有力推进了航天技术在前沿和基础领域的原始创新。
  此外,积极探索利用海外研发资源,集团公司下属的四维图新公司成功并购了荷兰Mapscape B.V.公司,这不仅是中国航天首次对西方发达国家研发资源的成功收购,同时也藉此成功成为下一代国际导航数据标准制定的参与方。
  三、以“集成创新”、“原始创新”、“产品创新”、“军民融合创新”为技术创新行动重点,准确把握航天科技工业的行业特点,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通过系统集成创新全面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实施。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市场竞争已经不再仅仅是单一技术与产品的竞争,而是产业链竞争,系统集成创新已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要方向。
  近几年来,集团公司不断提升系统集成创新能力,“十一五”期间圆满完成了“神舟七号”、“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等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重点型号任务;二代导航、高分对地观测、新一代运载、核高基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顺利实施。2010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15箭20星发射,发射次数与美国持平。
  
二是通过原始创新加强前沿技术研究,抢占航天未来发展制高点。
  要想实现国际一流,没有原始创新是绝对不可能的,而原始创新必须立足自力更生。从我国航天发展经验来看,没有十几年的技术探索与储备,载人航天与探月以及一大批关系国家战略安全的航天装备根本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十一五”期间,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基础研发机构,集团公司在11个重大领域数百项核心技术攻关中取得了突破,有力地牵引了以载人航天二期、三期和月球探测二期、三期工程为代表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若干个重大型号的立项研制;有力地推动了新一代导弹武器系统、航天运输系统和空间飞行器关键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有力地支持了空间机器人和深空探测等涉及国家重大战略安全的前沿技术的专项研究,为中国航天的“十三五”乃至2030年发展储备了大量技术。
  三是通过实施产品创新工程促进由“实验室出产品的科研模式”向“现代工业体系的产业发展模式”转型。
  传统航天工业是“多研制、多品种、小批量、少生产”的研究试验型,以满足取得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为主要目的。当前,航天工业已经向产业化发展,需要将“实验室出产品”模式转变为产品化、规模化、市场化的现代企业的工业生产模式。
  为此,集团公司组织实施了以产品成熟度为核心的航天产品工程,重点实现原理样机、工程样机、飞行试验、产品定型、重复稳定生产、高可靠水平等全过程技术创新管理,并且着重推进了产品定型、产品保证管理、成熟产品选用、产品首席专家、升级换代、产品工程技术管理等六个工作机制,为“十二五”发射百箭百星和国家重点任务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四是通过军民融合创新推进航天技术应用转化和航天产业链的延伸拓展。
  军工集团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是贯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
  集团公司大力推进“技术共生、能力共享、资源统筹”军民融合式发展,努力拓展航天技术向国民经济领域的转化应用,依托航天动力、航天太阳能、航天电子、航天制造、航天材料、航天空气动力等核心技术与能力,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产业等重大领域进行了重点布局,形成了煤化工、太阳能光伏、液压支架、集成电路、烟气脱硫等12项重大产业化项目。“十一五”期间,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的营业收入已经超过集团公司总收入的一半。
  四、以“国际竞争力”作为评价技术创新工作的重要标尺,积极参与国际商业航天、军贸、高端装备出口等领域竞争,努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国际市场航天技术和产品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标志着一个国家航天产业的综合实力。集团公司将航天技术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作为衡量科技创新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尺,以科技创新工作推动高技术装备“走出去”,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点。
  一是航天技术发展始终瞄准国际一流水平,不断增强技术研发能力和产品质量性能,这是赢得国际竞争的重要基础。
  中国航天经过55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很强的研发能力,拥有了3个系列12个型号的长征火箭,运载能力和可靠性都处于世界主流运载火箭之列;成功研制了各类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定位卫星等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应用卫星平台;同时具备了先进的研究设计、加工制造、测试试验和发射测控能力,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航天工业体系。
  目前,集团公司不仅能够提供卫星制造、发射和在轨交付,也能够提供地面系统建设、地面运营服务以及包括技术培训在内的多项服务,为国际客户提供卫星制造、发射、测控、运营服务、技术培训以及轨位协调等天地一体化的整体解决方案,全面增强了中国航天的国际竞争力。
  二是发挥航天技术和产品的先进性以及较强的系统集成服务能力,在国际航天领域不断开拓。
  近年来,集团公司以整星出口、对外发射服务、卫星设备和技术出口为核心的国际业务稳步增长。
  5年来,集团公司共签署了宇航国际合同21项,签约额达到14.68亿美元,分别是“十五”期间的4.7倍和2.6倍,并实现了首次向俄罗斯出口航天产品。
  此外,集团公司还签署了总额达5.8亿美元的几内亚通信网建设项目。
  在导弹武器军贸领域,产品出口实现了快速增长,与多国建立了军贸合作关系,“十一五”期间合同额再创新高。
  航天技术应用产业高端装备出口也不断取得突破,“十一五”期间产品出口额累计达到了7.8亿美元,在新能源领域以“交钥匙”方式向意大利提供了太阳能光伏电站,在卫星应用领域为泰国建造了卫星地面站等。
  仅在今年上半年,集团公司就已签署了玻利维亚通信卫星、委内瑞拉遥感卫星2项在轨交付整星出口合同和土耳其GK-2卫星发射服务合同,并中标白俄罗斯通信卫星项目。这4个国际项目总金额近8亿美元,创造了新的纪录
  这些成绩是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始终遏制中国航天发展和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取得的,充分展示了中国航天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也表明了中国正在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
  五、不断完善技术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始终把人才作为技术创新核心要素,不断激发创新的动力与活力。
  将技术创新工作切实落到实处,关键是创新的机制,核心就是最大程度地激发创新人才的动力和活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技术创新机制和创新团队建设上有以下几点经验。
  一是建立了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通过建立健全人才的培养、使用、激励和保障机制,实行津贴向一线倾斜、向科技骨干倾斜,制定荣誉奖励、专家管理、特殊津贴等管理办法,对贡献突出的科技骨干实行政治待遇、荣誉奖励、推举专家、培训深造、职称评优“五优先”,极大地激发了人才的创新激情和活力。
  2010年集团公司又设立了航天功勋奖、创新奖和贡献奖,对获奖同志在全集团公司的工作会上进行表彰与宣传,此项举措进一步加强了对技术骨干人才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力度,对鼓励一线科技人员大胆创新和创造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二是建立了有效的创新投入机制。
  近年来,集团公司在积极争取国家投入的同时,不断加大技术创新的自主投入力度,在集团公司内部建立了相对配套的技术创新投入机制。比如我们统筹研发项目,除国家投入外,集团公司各级都要有相应的配套投入,形成共同投入机制。另外,集团公司将研发投入作为对各级考核的重要指标,要求每年必须增加经费投入。
  正是这样的机制导向,使得集团公司“十一五”期间自主投入实现了快速增长,累计达到60多亿元的规模。2010年自主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首次突破了5%,为培育和开辟新的技术和经济增长点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
  三是建立了完善的成果转化机制。
  2006年集团公司建立了独立的知识产权机构,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截至2010年底,集团公司共申请专利8372件,专利授权2040件,“十一五”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总量分别是“十五”的14.6倍和3.2倍;通过专利转让,累计创收5亿多元。
  集团公司连续两个任期被国资委授予“科技创新特别奖”,1999年成立以来共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48项,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3项、一等奖11项、二等奖30项。此外,集团公司还获得部级科学技术奖1589项。
  四是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我国航天事业一直将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激励人才作为发展的基石。
  近年来,集团公司选拔、培养和造就了一支以30位“两院”院士、101名国家级专家和一大批中青年技术带头人为领军人才的技术创新团队。集团公司先后引进的1000多名博士、9000多名硕士以及200多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大部分已成为技术创新的生力军。目前,集团公司14万员工中,拥有博士学位的2000多人、硕士学位的2万人、学士学位的超过5万人。
  第二方面,集团公司“十二五”推动科技创新工作的主要思路。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大会上指出:“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和经验表明,只有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发展的基点放在自主创新上,才能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抢占科技制高点、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才能牢牢把握发展的战略主动权,切实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十二五”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动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按照国资委“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深入实施“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国际化经营、人才强企、和谐发展”五大战略的要求,我们提出了“六个转型”的战略实施途径:
  一是不断提升系统集成能力,加快实现从产品制造商向系统集成商转型;
  二是延伸拓展产业链和价值链,加快实现从以制造为主向制造与服务相结合转型;
  三是调整产业结构,统筹能力建设,加快实现从以航天型号为主的任务型向军民融合发展的任务能力型转型;
  四是推动股权多元化和资产证券化,加快实现从以单一产权为主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产权转型;
  五是全面提升信息化能力,加快实现从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化精细化管理转型;
  六是深入推进国际化发展,加快实现从以国内市场为主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并重转型,进入世界大型航天企业集团前列。
  实现“六个转型”,核心还是要坚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系统工程理念,统筹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实现科技创新工作的“三个转变”:
  一是从跟踪模仿创新向开创性、原始性创新转变,围绕重大航天技术前沿领域,大力推动原始创新,逐步在一些关键领域形成引领世界航天技术发展的优势能力;
  二是从单项技术创新为主向系统级、体系化集成创新转变,努力形成以系统创新为牵引、以专业技术创新为支撑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
  三是从面向性能指标的技术创新为主向面向科研生产装备全寿命周期的能力创新转变,通过设计、加工、制造的流程创新、试验验证技术创新、工艺技术创新以及组织管理模式创新等,提高新技术的转化效率,真正实现竞争实力的增强。
  “十二五”期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承担的科技创新任务十分艰巨、繁重。仅今年,集团公司就将组织21次运载火箭发射24颗卫星、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和神舟八号飞船,以及若干次洲际战略导弹飞行试验,实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初步完成第二代导航卫星一期组网建设任务,实现一系列国防重点装备工程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
  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和国资委等上级机关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圆满地完成好承担的科技创新任务,为建设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和推动我国迈向世界航天强国、为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航天报

http://www.spacechina.com/xwzx_zyxw_Details.shtml?recno=77951
我关心新一代火箭
若干次洲际战略导弹飞行试验…
俺看中的是这一句“推动股权多元化和资产证券化,加快实现从以单一产权为主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产权转型”
中航的股票这两年都炒翻天,下面就看航天了
现在航空进步很快,航天科技加油啊。
仅今年就将组织21发火箭24颗卫星,看来后半年有戏看了。
sf0521 发表于 2011-8-6 10:41
若干次洲际战略导弹飞行试验…
哈哈,我也发现了这句是亮点,不知道到时候会不会公开报道
现在射了几发了
以及若干次洲际战略导弹飞行试验,
核高基?已实施?是啥?
警惕国有资产被瓜分,中国航天,我们的骄傲
大推力运载火箭是王道啊!
好吧,我承认我喜欢这个“以及若干次洲际战略导弹飞行试验”
高空YOYO 发表于 2011-8-6 11:01
核高基?已实施?是啥?
核心电子元气件 高端通用芯片 和基础软件 16个重大专项目中位列第1
红字部分我都喜欢
洲际捣蛋...........介个我喜欢。。。。。

长五正常吧?打天宫2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