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怪象:超低比例研发费拿下全球顶尖技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21:43:46
http://finance.ifeng.com/roll/20110729/4323228.shtml

2011年07月29日 01:19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字号:T|T

每经记者许金民张雨杨可瞻“7·23”动车事故发生前几个小时,铁道部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华武在成都参加“第三届交通运输工程国际学术会议”时还表示,“中国高铁的安全保障是可靠的”、“中国铁轨的质量比日本与欧洲所使用的更加优秀”。

既然已赶超日本、欧洲等高铁前辈,中国在高铁研发上应该所费不赀吧?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研究发现,情况恰恰相反——生产铁路机车的中国南车(601766,SH)、中国北车(601299,SH),其研发费用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指标,居然不如江铃汽车(000550,SZ)等传统设备制造业公司;负责研发高铁的中枢神经——电气化、信息化设备的5家企业,这一指标甚至还比不上一家生产化妆品塑料瓶的企业。造高铁的比不过造汽车的

作为我国“十二五”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两大“标杆”企业,中国南车、中国北车在研发上的投入究竟有多少?

WIND资讯统计显示,2006~2010年,中国南车的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35亿元、274亿元、358亿元、464亿元和649亿元,研发费用分别为3.2亿元、4.9亿元、9.4亿元、13.1亿元和24.4亿元。表面上,公司在研发上已逐年加大投入,但通过比较后可以发现,该费用在营收中所占比重仅为1.36%、1.78%、2.61%、2.82%和3.76%,5年均值为2.466%。

同在这5年间,中国北车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10亿元、264亿元、347亿元、405亿元和622亿元,研发费用分别为2.5亿元、4.3亿元、6.6亿元、4.9亿元和17.9亿元。研发费用占营收的比重分别为1.21%、1.64%、1.90%、1.21%和2.89%,5年均值为1.77%。其中,研发费用甚至在2009年出现负增长,同比减少25.34%,但当期的营收却在大幅增长。

资料显示,已渡过高铁研发这一“烧钱”阶段的西门子,其2009年、2010年研发费用占其营业收入的比例都超过5.1%,分别为39亿欧元和38.46亿欧元;很明显,南车、北车在研发投入上远逊于西门子。

比不过国外同行的同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还发现,作为研发时速超过300公里、同时乘坐上千人的全球顶尖机车制造商,中国北车在研发上的投入力度居然还比不上生产时速一百多公里、仅几人乘坐汽车的江铃汽车。

报表显示,江铃汽车近5年的营收分别为77亿元、85亿元、86亿元、104亿元和158亿元,但其研发费用分别达到1.1亿元、1.5亿元、1.8亿元、2亿元和5.5亿元,研发费用占营收的比重为1.44%、1.78%、2.08%、1.91%和3.51%,5年均值为2.144%,明显超过中国北车的1.77%。

生产整车的企业尚且如此,为高铁提供配套装备的公司也不例外,同样出现研发投入与顶尖技术不匹配的现象。

以生产高速车轮轴的太原重工(600169,SH)为例,2008~2010年,该公司实现年营收70亿元、81亿元和97亿元,在研发上的投入为1571万元、697万元和2282万元;研发费用占营收的比重仅为0.22%、0.09%和0.24%,3年均值为0.18%。

晋亿实业(601002,SH)、晋西车轴(600495,SH)、博深工具(002282,SH)等高铁配件公司也出现类似情况。高铁神经系统是怎样研发的

高铁设备制造企业的研发投入捉襟见肘,那么被业内喻为“高铁神经系统”,代表着高、精、尖技术的高铁电气化、信息化设备,其制造商在研发投入上又是怎样的情况?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对鼎汉技术(300011,SZ)、辉煌科技(002296,SZ)、特锐德(300001,SZ)、世纪瑞尔(300150,SZ)、佳讯飞鸿(300213,SZ)5家公司的数据进行了统计。

辉煌科技是高铁信号监测系统、防灾安全系统的主承包商,该公司2008~2010年在研发上的投入占年营收的比重分别为6.45%、6.35%和5.08%。

世纪瑞尔负责铁路综合视频监控、防灾安全监控、通信监控等系统的研发工作,近3年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5.85%、5.76%和4.92%。

特锐德的主营业务为铁路箱式变电站及配套设备生产和销售,近3年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4.06%、3.71%和3.43%。

负责常规铁路调度、应急指挥、铁路防灾安全监控产品开发的佳讯飞鸿,2007~2009年这一指标分别为9.34%、8.30%和8.09%。

鼎汉技术的主打产品为轨道交通智能电源系统,近3年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则为2.89%、3.59%和5.76%。

5家公司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的算术平均值为5.5%,看上去的确比中国南车、中国北车要好,但是,需要明确的是,与南、北车这样的“巨无霸”企业相比,这几家公司都是小型企业,其中1家中小板公司、4家创业板公司,在营业收入规模较小的创业期,研发投入的占比理应更大。

记者发现,主营空管自动化系统的川大智胜(002253,SZ),其产品为我国民航主用系统供应商,相当于民航的“中枢神经系统”,其研发投入明显超过高铁系的5家上市公司。统计显示,最近3年川大智胜的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13.11%、25.85%和17.08%,远远超过辉煌科技等高铁配套公司。

此外,记者随意翻看了一家深市中小板企业——通产丽星(002243,SZ),其主营业务是生产和销售化妆品塑料包装产品,专门为宝洁、联合利华、欧莱雅等国际著名化妆商提供洗面奶、洗发水、化妆品等包装用塑料瓶。然而就是这样一家公司,其2006~2010年实现年营业收入3.7亿元、4.8亿元、5.7亿元、5.9亿元和7.1亿元,在研发上的投入达到1644万元、1663万元、3223万元、3913万元和4638万元,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43%、3.51%、5.62%、6.68%和6.50%,其平均值为5.35%,也高于前面的高铁配套公司。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http://finance.ifeng.com/roll/20110729/4323228.shtml

2011年07月29日 01:19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字号:T|T

每经记者许金民张雨杨可瞻“7·23”动车事故发生前几个小时,铁道部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华武在成都参加“第三届交通运输工程国际学术会议”时还表示,“中国高铁的安全保障是可靠的”、“中国铁轨的质量比日本与欧洲所使用的更加优秀”。

既然已赶超日本、欧洲等高铁前辈,中国在高铁研发上应该所费不赀吧?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研究发现,情况恰恰相反——生产铁路机车的中国南车(601766,SH)、中国北车(601299,SH),其研发费用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指标,居然不如江铃汽车(000550,SZ)等传统设备制造业公司;负责研发高铁的中枢神经——电气化、信息化设备的5家企业,这一指标甚至还比不上一家生产化妆品塑料瓶的企业。造高铁的比不过造汽车的

作为我国“十二五”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两大“标杆”企业,中国南车、中国北车在研发上的投入究竟有多少?

WIND资讯统计显示,2006~2010年,中国南车的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35亿元、274亿元、358亿元、464亿元和649亿元,研发费用分别为3.2亿元、4.9亿元、9.4亿元、13.1亿元和24.4亿元。表面上,公司在研发上已逐年加大投入,但通过比较后可以发现,该费用在营收中所占比重仅为1.36%、1.78%、2.61%、2.82%和3.76%,5年均值为2.466%。

同在这5年间,中国北车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10亿元、264亿元、347亿元、405亿元和622亿元,研发费用分别为2.5亿元、4.3亿元、6.6亿元、4.9亿元和17.9亿元。研发费用占营收的比重分别为1.21%、1.64%、1.90%、1.21%和2.89%,5年均值为1.77%。其中,研发费用甚至在2009年出现负增长,同比减少25.34%,但当期的营收却在大幅增长。

资料显示,已渡过高铁研发这一“烧钱”阶段的西门子,其2009年、2010年研发费用占其营业收入的比例都超过5.1%,分别为39亿欧元和38.46亿欧元;很明显,南车、北车在研发投入上远逊于西门子。

比不过国外同行的同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还发现,作为研发时速超过300公里、同时乘坐上千人的全球顶尖机车制造商,中国北车在研发上的投入力度居然还比不上生产时速一百多公里、仅几人乘坐汽车的江铃汽车。

报表显示,江铃汽车近5年的营收分别为77亿元、85亿元、86亿元、104亿元和158亿元,但其研发费用分别达到1.1亿元、1.5亿元、1.8亿元、2亿元和5.5亿元,研发费用占营收的比重为1.44%、1.78%、2.08%、1.91%和3.51%,5年均值为2.144%,明显超过中国北车的1.77%。

生产整车的企业尚且如此,为高铁提供配套装备的公司也不例外,同样出现研发投入与顶尖技术不匹配的现象。

以生产高速车轮轴的太原重工(600169,SH)为例,2008~2010年,该公司实现年营收70亿元、81亿元和97亿元,在研发上的投入为1571万元、697万元和2282万元;研发费用占营收的比重仅为0.22%、0.09%和0.24%,3年均值为0.18%。

晋亿实业(601002,SH)、晋西车轴(600495,SH)、博深工具(002282,SH)等高铁配件公司也出现类似情况。高铁神经系统是怎样研发的

高铁设备制造企业的研发投入捉襟见肘,那么被业内喻为“高铁神经系统”,代表着高、精、尖技术的高铁电气化、信息化设备,其制造商在研发投入上又是怎样的情况?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对鼎汉技术(300011,SZ)、辉煌科技(002296,SZ)、特锐德(300001,SZ)、世纪瑞尔(300150,SZ)、佳讯飞鸿(300213,SZ)5家公司的数据进行了统计。

辉煌科技是高铁信号监测系统、防灾安全系统的主承包商,该公司2008~2010年在研发上的投入占年营收的比重分别为6.45%、6.35%和5.08%。

世纪瑞尔负责铁路综合视频监控、防灾安全监控、通信监控等系统的研发工作,近3年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5.85%、5.76%和4.92%。

特锐德的主营业务为铁路箱式变电站及配套设备生产和销售,近3年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4.06%、3.71%和3.43%。

负责常规铁路调度、应急指挥、铁路防灾安全监控产品开发的佳讯飞鸿,2007~2009年这一指标分别为9.34%、8.30%和8.09%。

鼎汉技术的主打产品为轨道交通智能电源系统,近3年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则为2.89%、3.59%和5.76%。

5家公司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的算术平均值为5.5%,看上去的确比中国南车、中国北车要好,但是,需要明确的是,与南、北车这样的“巨无霸”企业相比,这几家公司都是小型企业,其中1家中小板公司、4家创业板公司,在营业收入规模较小的创业期,研发投入的占比理应更大。

记者发现,主营空管自动化系统的川大智胜(002253,SZ),其产品为我国民航主用系统供应商,相当于民航的“中枢神经系统”,其研发投入明显超过高铁系的5家上市公司。统计显示,最近3年川大智胜的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13.11%、25.85%和17.08%,远远超过辉煌科技等高铁配套公司。

此外,记者随意翻看了一家深市中小板企业——通产丽星(002243,SZ),其主营业务是生产和销售化妆品塑料包装产品,专门为宝洁、联合利华、欧莱雅等国际著名化妆商提供洗面奶、洗发水、化妆品等包装用塑料瓶。然而就是这样一家公司,其2006~2010年实现年营业收入3.7亿元、4.8亿元、5.7亿元、5.9亿元和7.1亿元,在研发上的投入达到1644万元、1663万元、3223万元、3913万元和4638万元,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43%、3.51%、5.62%、6.68%和6.50%,其平均值为5.35%,也高于前面的高铁配套公司。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不用研发 过几年落后了  

再去洋人那引进 引进回来又是自主知识产权
自主知识产权  

反正我是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