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探海7000米 吹响中国向深海进军号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18:14:06
“蛟龙”号探海7000米 吹响中国向深海进军号角

2011年07月24日  来源:羊城晚报 

    北京时间2011年7月21日凌晨(当地时间20日),中国载人深潜进行5000米海试,“蛟龙号”成功下潜。今晨5时许,蛟龙号潜水器已达4027米左右,突破去年创下的3759米纪录。王文胜 摄 图片来源:CFP视觉中国  
  3759米、4027米、5000米、7000米……
  这是一组开创中国载人潜海历史的数字。短短一年里,中国“蛟龙号”潜水器,在全世界的瞩目下,从零开始,下潜纪录一破再破,使得我国逐渐迈进深潜技术强国行列。
  去年7月13日,在我国南海3759米深处,中国“蛟龙”前无古人地“种”下一面五星红旗。自此,中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稍早前,“蛟龙”在太平洋再刷新深潜纪录。目前,它正赶赴太平洋深海,展开中国载人深潜的“创纪录之旅”———海试5000米。此次“蛟龙”将执行大约4次下潜,时间将持续至下月中旬。
  在“蛟龙”挑战5000米级海试背后,将是对70%全球海洋洋底的畅行无阻,如果未来深度目标达到7000米,这个覆盖率将高达99.8%!
  中国“蛟龙”海试屡屡成功,引来全世界的瞩目。尤其是,这一切,发生在中国启动深海勘探开发、东海及南海领土纠纷的背景下。
  尽管中国一再表明,“蛟龙”号是为了深海资源研发和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需要,但其军事潜能仍受到亚洲和西方国家的密切关注。有海外媒体直指,“蛟龙”号潜水器可深海截获敌国机密通信,大大提高解放军潜艇的大洋行动能力。
  7月21日凌晨,“蛟龙”号潜水器在东北太平洋海试区域开始了挑战5000米深度的第一次下潜试验,并成功下潜至4027米深海,突破了2010年创下的3759米纪录。
  5000米深度的载人深潜试验,是对3759米成功的延续,也是对未来冲击7000米深度最终目标的必经积累。原定于7月22日进行的第二次下潜试验虽因天气原因被迫取消,但3天后海况如果好转,试验仍将继续。
  担任海试保障警戒任务的“海洋六号”首席科学家杨胜雄称,完成本次5000米海试任务后,“海洋六号”还将继续开展“蛟龙”号7000米海试选区调查,为“蛟龙”号冲击7000米深度做好准备。
  优势
  三大领先技术全是自主研发
  在“蛟龙”号诞生之前,世界上只有美国、日本、法国、俄罗斯四个国家拥有载人深潜器。这些国家的深潜器最大工作深度为6500米,而“蛟龙”号的最大工作设计深度为7000米,具备深海探矿、海底高精度地形测量、可疑物探测与捕获、深海生物考察等功能,理论上它的工作范围可覆盖全球99.8%的海洋区域。
  与其他国家的载人深潜器相比,“蛟龙”号有何领先优势?
  对此,“蛟龙”号的总设计师徐芑南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蛟龙”号在技术上有三个领先优势:一是先进的近底自动航行功能和悬停定位功能,便于目标搜索和定位,在海底自由前后航行;二是高速水声通信功能,可将水下的语音、图像、文字等信息实时传输到母船上;三是它装备的充油银锌蓄电池容量很强大,可保证水下作业时间。
  让徐芑南骄傲的是,“蛟龙”号是一条地道的“中国龙”。据了解,“蛟龙”号是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深海载人潜水器。从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到详细设计,全部由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自主完成。总装联调和海上试验也由中国独立完成。“蛟龙”号的耐压结构、生命保障、远程水声通讯、系统控制等关键技术,都是中国技术突破的,只有少许非核心零部件靠进口。
  重任
  通过深潜开发丰富海底资源
  新技术带来新希望。官方表示,“蛟龙”号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在最佳位置勘探并开采这些丰富的矿产资源。
  “蛟龙”号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向媒体透露,今年除了海试,“蛟龙”号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海实”。“根据我们的准备来看,深潜5000米一方面是试验潜水器的各项性能,但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任务是海洋实验,也就是实际应用”。
  事实上,根据国际海底管理局分配,从2001年,中国就拥有太平洋中部矿区的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面积有75000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渤海那么大。
  “那里藏有丰富的矿产和稀有金属,这次‘蛟龙’号潜水器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帮助科学家开发这个矿区,并直接到深海进行科学研究。这次,来自浙江杭州的海洋二所也有科学家一起出海。”在刘峰看来,5000米海试不是为了挑战深海,而是为了开发深海。
  “按照目前的设计,‘蛟龙’号可以达到7000米深海,算是全球载人潜水器最深的了,它足以显示我国在载人深潜技术上的国际领先,但我们也深知,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开发深海资源,服务科学研究”。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秘书长金建才表示,“蛟龙”号的任务包括在国际海底管理局指定的75000平方公里区域内,采集海底图片和录像片段,并探测海下的地势和地质情况。在国际海底管理局的许可下,一旦技术成熟,中国将能够在该区域勘探矿产和其他资源作商业用途。
  探秘
  潜航员心理要过硬不能有体味
  此次,搭载“蛟龙”号探海的潜航员是叶聪、唐嘉陵和付文韬。
  三人当中,主驾驶叶聪偏胖,但唐嘉陵和付文韬体重总共不到138公斤,正好满足了“蛟龙”号240公斤的最大荷载。
  在深海的工作环境中,3名潜航员在一个直径只有2.1米、封闭的载人舱里,一坐就是八九个小时,需要超人的耐力和心理承受力。
  成为潜航员有何特殊要求?叶聪曾透露,除了专业基础好、身体素质好,潜航员的身体还不能有异味。
  叶聪说:“首先必须有船舶、电器专业等背景和基础,不能有心脏病、传染病,身体还不能有异味。深潜器里面空间很小,如果身体有异味,会影响同伴的工作。心理方面不能有幽闭恐惧症,做精细的作业需要镇定,操作动作要很精准”。
  回忆潜航员选拔的经历,叶聪印象最深刻的是被测试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他被关在黑屋子里检测身体变化,其间有人为制造的一些突发事件,比如突然的灯光和声响,“如果受到外界刺激心跳加速,情绪波动大,就无法胜任潜航员工作。”
  “人类如果不借助任何器械的帮助,只能潜到水下30米深的地方。但在远远超出人体承受极限的数千米的水下,生命仍然找到了独特的适应之道。那里并不是一个完全死寂的世界。”潜航员管理办公室主任吉国在一次访谈中提到。“深潜是对潜航员身心的双重考验。在3000米级海试时,潜航员最长要在水里待9个小时左右,其中要工作5个小时。在5000米级的试验中,上述时间都相应增加,心理考验可想而知。”任吉国说。
  羊城晚报记者 孙朝方 吕楠芳 实习生 宋丽莎
  著名军事评论员马鼎盛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
  “蛟龙”号证明中国有实力进军深海
  尽管中国一再表示,研究载人深海潜水器的目的是为了科学考察,但这并未能阻挡外界对“蛟龙”号军事潜能的关注。
  7月22日,著名军事评论员、凤凰卫视主持人马鼎盛(见上图)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应对南海之争,中国如果没有开发的能力,收回主权是空谈,如今“蛟龙”号向世界证明,中国有向深海进军的实力。
  羊城晚报:中国在深海技术方面起步较晚,但是现在进步这么快,是由哪些原因决定的?
  马鼎盛:国家需要就产生动力。中国的潜艇,特别是核潜艇是比较拿得出手的。当年经济极端困难时期,毛泽东下决心:“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羊城晚报:外媒猜测,“蛟龙”号能为中国武装部队和国家安全机构执行关键的任务,其中包括打入外国海上光纤通信电缆以拦截外交和商业机密,找到消失的核武器和导弹,以及绘制高精度海床地图以协助中国日益强大的潜艇舰队的行动。你如何评价“蛟龙”号的军事潜能?
  马鼎盛:“蛟龙”号能深潜海底,能承受700个大气压,这个比较困难,全世界好像只有美英法日能做到,俄罗斯都不行,中国在这方面看来是有突破。再有一个就是通讯遥控,电子方面,通过几千米的海水可以进行通讯。机械方面,可以遥控。这些都可以用在军事上。
  羊城晚报:有媒体说中国完成了7000米海试之后,就可能奔赴南海展开“真正行动”。你怎么理解?
  马鼎盛:现在中国仍在试验阶段,但是它有向海洋进军、远海进军、深海进军的实力。这也是一个国家的战略。这其中有经济原因,也可能有军事原因。
  经济原因应该是海底勘测油气田和矿产,或者铺设需要的海底光纤或者电缆,这是民用的。如果是军用的也是同样道理:或者是为了保护海底基地,或者是在核潜艇经过的地方做一些侦测,或者找核潜艇航道。
  羊城晚报:当前南海形势复杂,你觉得中国选择在这个时候进行5000米级海试是巧合还是刻意安排?
  马鼎盛:有什么力量打什么仗。“蛟龙”号在这个时候海试,倒不是迫于外部压力,周边各国早已联合欧美先进国家动手开发了,而且已经得利。美国是长期在中国近海行动的,现在中国要开始恢复它在远海深海地区的活动。
  羊城晚报:目前来讲,中国深潜的技术有没有可能跟美国抗衡?
  马鼎盛:对峙和对抗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外交政策。现在中国已经有一定的力量,但不是说要强硬,而是要保护国家的合法权益,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外交方针。
  羊城晚报:如果在南海发生潜艇战,你觉得解放军会有优势吗?
  马鼎盛:不会有潜艇战。在冷战时期,前苏联和美国的潜艇,包括核潜艇在大洋上都发生过互相追逐,但是不会开火。不过,海底碰撞极容易发生,因为各国潜艇在海底都是静音状态,那就很可能是看不到彼此的。所以说,在深海角逐是相当危险的,大家也要有这个思想准备,但也不会一碰到就升级为战争。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7-24/3205218.shtml

“蛟龙”号探海7000米 吹响中国向深海进军号角

2011年07月24日  来源:羊城晚报 

    北京时间2011年7月21日凌晨(当地时间20日),中国载人深潜进行5000米海试,“蛟龙号”成功下潜。今晨5时许,蛟龙号潜水器已达4027米左右,突破去年创下的3759米纪录。王文胜 摄 图片来源:CFP视觉中国  
  3759米、4027米、5000米、7000米……
  这是一组开创中国载人潜海历史的数字。短短一年里,中国“蛟龙号”潜水器,在全世界的瞩目下,从零开始,下潜纪录一破再破,使得我国逐渐迈进深潜技术强国行列。
  去年7月13日,在我国南海3759米深处,中国“蛟龙”前无古人地“种”下一面五星红旗。自此,中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稍早前,“蛟龙”在太平洋再刷新深潜纪录。目前,它正赶赴太平洋深海,展开中国载人深潜的“创纪录之旅”———海试5000米。此次“蛟龙”将执行大约4次下潜,时间将持续至下月中旬。
  在“蛟龙”挑战5000米级海试背后,将是对70%全球海洋洋底的畅行无阻,如果未来深度目标达到7000米,这个覆盖率将高达99.8%!
  中国“蛟龙”海试屡屡成功,引来全世界的瞩目。尤其是,这一切,发生在中国启动深海勘探开发、东海及南海领土纠纷的背景下。
  尽管中国一再表明,“蛟龙”号是为了深海资源研发和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需要,但其军事潜能仍受到亚洲和西方国家的密切关注。有海外媒体直指,“蛟龙”号潜水器可深海截获敌国机密通信,大大提高解放军潜艇的大洋行动能力。
  7月21日凌晨,“蛟龙”号潜水器在东北太平洋海试区域开始了挑战5000米深度的第一次下潜试验,并成功下潜至4027米深海,突破了2010年创下的3759米纪录。
  5000米深度的载人深潜试验,是对3759米成功的延续,也是对未来冲击7000米深度最终目标的必经积累。原定于7月22日进行的第二次下潜试验虽因天气原因被迫取消,但3天后海况如果好转,试验仍将继续。
  担任海试保障警戒任务的“海洋六号”首席科学家杨胜雄称,完成本次5000米海试任务后,“海洋六号”还将继续开展“蛟龙”号7000米海试选区调查,为“蛟龙”号冲击7000米深度做好准备。
  优势
  三大领先技术全是自主研发
  在“蛟龙”号诞生之前,世界上只有美国、日本、法国、俄罗斯四个国家拥有载人深潜器。这些国家的深潜器最大工作深度为6500米,而“蛟龙”号的最大工作设计深度为7000米,具备深海探矿、海底高精度地形测量、可疑物探测与捕获、深海生物考察等功能,理论上它的工作范围可覆盖全球99.8%的海洋区域。
  与其他国家的载人深潜器相比,“蛟龙”号有何领先优势?
  对此,“蛟龙”号的总设计师徐芑南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蛟龙”号在技术上有三个领先优势:一是先进的近底自动航行功能和悬停定位功能,便于目标搜索和定位,在海底自由前后航行;二是高速水声通信功能,可将水下的语音、图像、文字等信息实时传输到母船上;三是它装备的充油银锌蓄电池容量很强大,可保证水下作业时间。
  让徐芑南骄傲的是,“蛟龙”号是一条地道的“中国龙”。据了解,“蛟龙”号是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深海载人潜水器。从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到详细设计,全部由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自主完成。总装联调和海上试验也由中国独立完成。“蛟龙”号的耐压结构、生命保障、远程水声通讯、系统控制等关键技术,都是中国技术突破的,只有少许非核心零部件靠进口。
  重任
  通过深潜开发丰富海底资源
  新技术带来新希望。官方表示,“蛟龙”号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在最佳位置勘探并开采这些丰富的矿产资源。
  “蛟龙”号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向媒体透露,今年除了海试,“蛟龙”号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海实”。“根据我们的准备来看,深潜5000米一方面是试验潜水器的各项性能,但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任务是海洋实验,也就是实际应用”。
  事实上,根据国际海底管理局分配,从2001年,中国就拥有太平洋中部矿区的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面积有75000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渤海那么大。
  “那里藏有丰富的矿产和稀有金属,这次‘蛟龙’号潜水器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帮助科学家开发这个矿区,并直接到深海进行科学研究。这次,来自浙江杭州的海洋二所也有科学家一起出海。”在刘峰看来,5000米海试不是为了挑战深海,而是为了开发深海。
  “按照目前的设计,‘蛟龙’号可以达到7000米深海,算是全球载人潜水器最深的了,它足以显示我国在载人深潜技术上的国际领先,但我们也深知,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开发深海资源,服务科学研究”。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秘书长金建才表示,“蛟龙”号的任务包括在国际海底管理局指定的75000平方公里区域内,采集海底图片和录像片段,并探测海下的地势和地质情况。在国际海底管理局的许可下,一旦技术成熟,中国将能够在该区域勘探矿产和其他资源作商业用途。
  探秘
  潜航员心理要过硬不能有体味
  此次,搭载“蛟龙”号探海的潜航员是叶聪、唐嘉陵和付文韬。
  三人当中,主驾驶叶聪偏胖,但唐嘉陵和付文韬体重总共不到138公斤,正好满足了“蛟龙”号240公斤的最大荷载。
  在深海的工作环境中,3名潜航员在一个直径只有2.1米、封闭的载人舱里,一坐就是八九个小时,需要超人的耐力和心理承受力。
  成为潜航员有何特殊要求?叶聪曾透露,除了专业基础好、身体素质好,潜航员的身体还不能有异味。
  叶聪说:“首先必须有船舶、电器专业等背景和基础,不能有心脏病、传染病,身体还不能有异味。深潜器里面空间很小,如果身体有异味,会影响同伴的工作。心理方面不能有幽闭恐惧症,做精细的作业需要镇定,操作动作要很精准”。
  回忆潜航员选拔的经历,叶聪印象最深刻的是被测试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他被关在黑屋子里检测身体变化,其间有人为制造的一些突发事件,比如突然的灯光和声响,“如果受到外界刺激心跳加速,情绪波动大,就无法胜任潜航员工作。”
  “人类如果不借助任何器械的帮助,只能潜到水下30米深的地方。但在远远超出人体承受极限的数千米的水下,生命仍然找到了独特的适应之道。那里并不是一个完全死寂的世界。”潜航员管理办公室主任吉国在一次访谈中提到。“深潜是对潜航员身心的双重考验。在3000米级海试时,潜航员最长要在水里待9个小时左右,其中要工作5个小时。在5000米级的试验中,上述时间都相应增加,心理考验可想而知。”任吉国说。
  羊城晚报记者 孙朝方 吕楠芳 实习生 宋丽莎
  著名军事评论员马鼎盛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
  “蛟龙”号证明中国有实力进军深海
  尽管中国一再表示,研究载人深海潜水器的目的是为了科学考察,但这并未能阻挡外界对“蛟龙”号军事潜能的关注。
  7月22日,著名军事评论员、凤凰卫视主持人马鼎盛(见上图)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应对南海之争,中国如果没有开发的能力,收回主权是空谈,如今“蛟龙”号向世界证明,中国有向深海进军的实力。
  羊城晚报:中国在深海技术方面起步较晚,但是现在进步这么快,是由哪些原因决定的?
  马鼎盛:国家需要就产生动力。中国的潜艇,特别是核潜艇是比较拿得出手的。当年经济极端困难时期,毛泽东下决心:“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羊城晚报:外媒猜测,“蛟龙”号能为中国武装部队和国家安全机构执行关键的任务,其中包括打入外国海上光纤通信电缆以拦截外交和商业机密,找到消失的核武器和导弹,以及绘制高精度海床地图以协助中国日益强大的潜艇舰队的行动。你如何评价“蛟龙”号的军事潜能?
  马鼎盛:“蛟龙”号能深潜海底,能承受700个大气压,这个比较困难,全世界好像只有美英法日能做到,俄罗斯都不行,中国在这方面看来是有突破。再有一个就是通讯遥控,电子方面,通过几千米的海水可以进行通讯。机械方面,可以遥控。这些都可以用在军事上。
  羊城晚报:有媒体说中国完成了7000米海试之后,就可能奔赴南海展开“真正行动”。你怎么理解?
  马鼎盛:现在中国仍在试验阶段,但是它有向海洋进军、远海进军、深海进军的实力。这也是一个国家的战略。这其中有经济原因,也可能有军事原因。
  经济原因应该是海底勘测油气田和矿产,或者铺设需要的海底光纤或者电缆,这是民用的。如果是军用的也是同样道理:或者是为了保护海底基地,或者是在核潜艇经过的地方做一些侦测,或者找核潜艇航道。
  羊城晚报:当前南海形势复杂,你觉得中国选择在这个时候进行5000米级海试是巧合还是刻意安排?
  马鼎盛:有什么力量打什么仗。“蛟龙”号在这个时候海试,倒不是迫于外部压力,周边各国早已联合欧美先进国家动手开发了,而且已经得利。美国是长期在中国近海行动的,现在中国要开始恢复它在远海深海地区的活动。
  羊城晚报:目前来讲,中国深潜的技术有没有可能跟美国抗衡?
  马鼎盛:对峙和对抗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外交政策。现在中国已经有一定的力量,但不是说要强硬,而是要保护国家的合法权益,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外交方针。
  羊城晚报:如果在南海发生潜艇战,你觉得解放军会有优势吗?
  马鼎盛:不会有潜艇战。在冷战时期,前苏联和美国的潜艇,包括核潜艇在大洋上都发生过互相追逐,但是不会开火。不过,海底碰撞极容易发生,因为各国潜艇在海底都是静音状态,那就很可能是看不到彼此的。所以说,在深海角逐是相当危险的,大家也要有这个思想准备,但也不会一碰到就升级为战争。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7-24/3205218.shtml

国家英雄
著名军事评论员马鼎盛……
差不多快找到威震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