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丁卯之役说蝴蝶效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15:50:24
<P>     公元1626年(大明天启六年),努尔哈赤死,四子皇太极继位.他上台后分析后金形势时说:”父王不听我计,临终方悔……我气不过是东江,只因山险谷深,前埋后伏,且他奸细甚巧,我动静言语霎间便知,可恨,可恨!”(1)此时后金被大明,蒙古,朝鲜成弧形包围,皇太极为了摆脱战略上的困境,调整了对大明策略,“吩咐先抢东江,次犯宁远山海关诸城”(2).皇太极明里遣使与袁崇焕和谈,暗里将矛头指向东江,准备攻打毛文龙,以解后顾之忧.
     公元1627年(大明天启七年),一月八日,皇太极令大贝勒阿敏为帅,统济尔哈朗,阿齐格,岳托,硕托诸将,合兵八万,东征毛文龙.皇太极面授方略:”毛文龙近彼海岛,倚恃披猖,故整旅徂征,若朝鲜可取,则并取之.”(3)可见此次东征首为毛文龙,次为朝鲜.“丁卯之役”由此拉开。
    阿敏兵分两路,令济尔哈朗率军五万攻铁山,自带三万余骑兵攻义州.一月十三日,在朝鲜降将姜弘立引路下偷渡过鸭绿江,再遣朝鲜降将韩润等人化壮潜入义州.十四日,满军急攻义州,韩润为内应,城中大乱,义州陷,义州原来朝鲜军二万,大明屯田军一万,悉数被屠.
    毛文龙得知义州失守,另一路满军亦迫近铁山.满军势大兵多,毛文龙知军力兵力俱不如人,无法正面对抗,只好率先主力移师皮岛.铁山留毛有俊(孔有德之兄)领少量兵力随同百姓一同后撒.但济尔哈朗来势极快,毛有俊撒之不及,力战而死,铁山陷,满城被屠.至此,辽东除旅顺外全境沦陷.
     此时,满将阿敏因无水师,亦没利炮,望海兴叹,无可奈何.阿敏见义州轻取,认为朝鲜懦弱,可率军攻之,便率主力东攻,铁山诸城留兵不多.
     毛文龙移师皮岛后,精锐并没受损,”奴兵东袭,毛帅兵力未损.”(4)虽然有铁山之失,但时势恶劣.亦可原谅.朝庭并没怪责,得知朝鲜受袭后,考虑到”朝鲜不支,折而入奴,奴势益涨,非吾利.”(5)于是 “上令文龙相机战守,”(6).毛文龙兵不过三万,仍冒死入袭辽东与朝鲜,“五战五胜,……皆令人口咋心惊,色飞神动。”(7)辽东示警,全辽骚动,满将阿敏率军回师辽东,四月五日,文龙得讯“传集诸将,面授方略,度地远近险要,发兵设伏,出奇夹攻,俱约至十三日齐至义州鸭绿江边,水陆公开截杀.”(8)是役极为惨烈,文龙军大获全胜,“死伤贼六七千余,杀固山三名,牛录八名,并马骡千有余匹.”(9)这便是丁卯大捷.
     毛文龙虽然取胜,但没法改变辽东满强明弱的局面,亦没法收复铁山长山诸城.但满人亦无法改变得了两线作战的局面.毛文龙据皮岛,掣胁辽东,满人压力极大,不得不在义州-铁山-复州一线布下万余重兵.但辽东三面为海,防不胜防.皇太极愤恨不止,“毛文龙之患,当速灭耳!文龙一日不灭,则奸叛一日不息,良民一日不宁,是为腹心之大患也!(10)
     毛文龙虽有铁山之失,但亦有丁卯之捷,而且对大明忠心耿耿,满人数次劝降,皆被严词拒绝.平心而论,在崇祯年间,对满人还能打打仗的也就只有毛文龙和袁崇焕了.但现在之人对毛文龙诬蔑抹黑甚多,犹其是经金庸那支乌鸦笔一番颠倒黑白的描绘之后,既忠且勇的毛文龙竟成了无能的代名词!!!而东江兵的战斗力更是被世人一贬再贬,竟给说成了一堆板桶!!!唉……
     后来袁崇焕以十二条罪冤杀毛文龙,皮岛日渐式微,部将孔有德耿精忠尚之信等相继降清。满人东患不复存在,亦再无两线之忧,得以从容入关作战,从而埋下了袁惨死的伏笔。
     在这里,我不想对袁崇焕杀毛文龙之事作任何评论,我想不明白的是为何这两人会如此水火不容?党争?有一点吧。擅权?两人都有。性格冲突?很大问题。……也许还有很多原因,但要真正说得清楚的,也只有当事人才能说得明白的了。
     有一个有趣的假设,如果袁崇焕与毛文龙精诚合作,共抗满人,这局面会是如何呢?这东有毛文龙掣胁,西有袁崇焕坚守,这会是如何的一个局面?依我看来,在这种情况之下,皇太极绝对不敢千里奔袭北京,那么袁崇焕就肯定死不了;袁崇焕死不了,那辽东的局势就不会恶化;辽东的局势不恶化,那大明朝就不用第二次加征六合米三厘银的辽饷;辽饷不用加征,那老百姓的日子就会好过一点;老百姓好过一点,那跟着李自成作反的人就会少一点;造反的人少了,那大明朝就不会再增加剿饷了;不再加饷了,那老百姓就更不会跟着李自成造反了;大明朝的日子好过了,李自成的日子就难过了;李自成日子难过,那练饷也不必再增了;没有了三饷,造反的人就越来越少;没有了人响应,李自成就完了;李自成完了,大明朝就再无内患了;大明朝没了内患,那满清的好日子就到头了……就好像一个蝴蝶效应,越卷越大,历史也会出现不同的局面,如果袁崇焕不杀毛文龙的话……
</P>
<P>注:
(1)《东江疏揭塘报节抄》卷六
(2)朝鲜〈李朝实录〉八
(3)〈清太宗实录〉卷二
(4)(6)〈三朝辽事实录〉卷十七
(5)〈明熹宗实录〉卷八十二 天启七年三月
(7)〈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四 毛帅东江
(8)(9)《东江疏揭塘报节抄》卷六
(10)〈三朝辽事实录〉卷七
〖</P><P>     公元1626年(大明天启六年),努尔哈赤死,四子皇太极继位.他上台后分析后金形势时说:”父王不听我计,临终方悔……我气不过是东江,只因山险谷深,前埋后伏,且他奸细甚巧,我动静言语霎间便知,可恨,可恨!”(1)此时后金被大明,蒙古,朝鲜成弧形包围,皇太极为了摆脱战略上的困境,调整了对大明策略,“吩咐先抢东江,次犯宁远山海关诸城”(2).皇太极明里遣使与袁崇焕和谈,暗里将矛头指向东江,准备攻打毛文龙,以解后顾之忧.
     公元1627年(大明天启七年),一月八日,皇太极令大贝勒阿敏为帅,统济尔哈朗,阿齐格,岳托,硕托诸将,合兵八万,东征毛文龙.皇太极面授方略:”毛文龙近彼海岛,倚恃披猖,故整旅徂征,若朝鲜可取,则并取之.”(3)可见此次东征首为毛文龙,次为朝鲜.“丁卯之役”由此拉开。
    阿敏兵分两路,令济尔哈朗率军五万攻铁山,自带三万余骑兵攻义州.一月十三日,在朝鲜降将姜弘立引路下偷渡过鸭绿江,再遣朝鲜降将韩润等人化壮潜入义州.十四日,满军急攻义州,韩润为内应,城中大乱,义州陷,义州原来朝鲜军二万,大明屯田军一万,悉数被屠.
    毛文龙得知义州失守,另一路满军亦迫近铁山.满军势大兵多,毛文龙知军力兵力俱不如人,无法正面对抗,只好率先主力移师皮岛.铁山留毛有俊(孔有德之兄)领少量兵力随同百姓一同后撒.但济尔哈朗来势极快,毛有俊撒之不及,力战而死,铁山陷,满城被屠.至此,辽东除旅顺外全境沦陷.
     此时,满将阿敏因无水师,亦没利炮,望海兴叹,无可奈何.阿敏见义州轻取,认为朝鲜懦弱,可率军攻之,便率主力东攻,铁山诸城留兵不多.
     毛文龙移师皮岛后,精锐并没受损,”奴兵东袭,毛帅兵力未损.”(4)虽然有铁山之失,但时势恶劣.亦可原谅.朝庭并没怪责,得知朝鲜受袭后,考虑到”朝鲜不支,折而入奴,奴势益涨,非吾利.”(5)于是 “上令文龙相机战守,”(6).毛文龙兵不过三万,仍冒死入袭辽东与朝鲜,“五战五胜,……皆令人口咋心惊,色飞神动。”(7)辽东示警,全辽骚动,满将阿敏率军回师辽东,四月五日,文龙得讯“传集诸将,面授方略,度地远近险要,发兵设伏,出奇夹攻,俱约至十三日齐至义州鸭绿江边,水陆公开截杀.”(8)是役极为惨烈,文龙军大获全胜,“死伤贼六七千余,杀固山三名,牛录八名,并马骡千有余匹.”(9)这便是丁卯大捷.
     毛文龙虽然取胜,但没法改变辽东满强明弱的局面,亦没法收复铁山长山诸城.但满人亦无法改变得了两线作战的局面.毛文龙据皮岛,掣胁辽东,满人压力极大,不得不在义州-铁山-复州一线布下万余重兵.但辽东三面为海,防不胜防.皇太极愤恨不止,“毛文龙之患,当速灭耳!文龙一日不灭,则奸叛一日不息,良民一日不宁,是为腹心之大患也!(10)
     毛文龙虽有铁山之失,但亦有丁卯之捷,而且对大明忠心耿耿,满人数次劝降,皆被严词拒绝.平心而论,在崇祯年间,对满人还能打打仗的也就只有毛文龙和袁崇焕了.但现在之人对毛文龙诬蔑抹黑甚多,犹其是经金庸那支乌鸦笔一番颠倒黑白的描绘之后,既忠且勇的毛文龙竟成了无能的代名词!!!而东江兵的战斗力更是被世人一贬再贬,竟给说成了一堆板桶!!!唉……
     后来袁崇焕以十二条罪冤杀毛文龙,皮岛日渐式微,部将孔有德耿精忠尚之信等相继降清。满人东患不复存在,亦再无两线之忧,得以从容入关作战,从而埋下了袁惨死的伏笔。
     在这里,我不想对袁崇焕杀毛文龙之事作任何评论,我想不明白的是为何这两人会如此水火不容?党争?有一点吧。擅权?两人都有。性格冲突?很大问题。……也许还有很多原因,但要真正说得清楚的,也只有当事人才能说得明白的了。
     有一个有趣的假设,如果袁崇焕与毛文龙精诚合作,共抗满人,这局面会是如何呢?这东有毛文龙掣胁,西有袁崇焕坚守,这会是如何的一个局面?依我看来,在这种情况之下,皇太极绝对不敢千里奔袭北京,那么袁崇焕就肯定死不了;袁崇焕死不了,那辽东的局势就不会恶化;辽东的局势不恶化,那大明朝就不用第二次加征六合米三厘银的辽饷;辽饷不用加征,那老百姓的日子就会好过一点;老百姓好过一点,那跟着李自成作反的人就会少一点;造反的人少了,那大明朝就不会再增加剿饷了;不再加饷了,那老百姓就更不会跟着李自成造反了;大明朝的日子好过了,李自成的日子就难过了;李自成日子难过,那练饷也不必再增了;没有了三饷,造反的人就越来越少;没有了人响应,李自成就完了;李自成完了,大明朝就再无内患了;大明朝没了内患,那满清的好日子就到头了……就好像一个蝴蝶效应,越卷越大,历史也会出现不同的局面,如果袁崇焕不杀毛文龙的话……
</P>
<P>注:
(1)《东江疏揭塘报节抄》卷六
(2)朝鲜〈李朝实录〉八
(3)〈清太宗实录〉卷二
(4)(6)〈三朝辽事实录〉卷十七
(5)〈明熹宗实录〉卷八十二 天启七年三月
(7)〈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四 毛帅东江
(8)(9)《东江疏揭塘报节抄》卷六
(10)〈三朝辽事实录〉卷七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