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版”CPI七次言中 谁成就了“数据章鱼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6 17:53:35
凤凰网财经 > 财经资讯 > 大中华经济 > 正文2011年06月09日 01:42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陈舒扬
http://finance.ifeng.com/news/20110609/4125851.shtml
在有关部门彻查宏观经济数据泄密的敏感时刻,国家统计局将于下周二(6月14日)公布5月宏观经济数据。

就在6月8日,国际知名通讯社路透社即预测:中国5月CPI预计较上年同期上涨5.4%,追平3月份创下的32个月高位。

就物价指数等宏观数据进行调查,并抢先于国家统计局之前公布数据,已成为以路透社为代表的媒体及相关机构的“例行公事”。在这一“公事”上,路透社对数据“预测”的精确度,令人惊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收集2008年以来的数据发现,路透社已经累计7次精确“猜”对了我国的月度CPI数据。

在惊叹的同时,路透社如同世界杯期间那只神奇的“章鱼哥”的角色遭遇广泛质疑,并引发一个更深层的问题——究竟是谁在向境外通讯社泄密?

CPI数据2年7次“被发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阅资料发现,2008年开始,路透社多次援引“消息人士”的信息,准确预测CPI等宏观经济数据。

2008年4月11日,路透社援引“官方消息人士”的话称,中国3月CPI同比增幅料达8.3%。这一数据同一周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完全吻合。

2008年5月9日,路透社再引“消息人士”话:“中国4月CPI同比涨幅可能达8.5%”。这一预测与市场之前认为CPI将保持平稳的预期大不相同,而国家统计局于几天后公布的国民经济数据中,4月CPI数据同比增长恰为8.5%。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标题和正文都使用了“可能”等预测性词语,但细心的读者却发现,报道中还提到,“他们没有提供分类信息”,并且提供消息的人士表示,“数据也有可能在最后做小幅修改”。当下人们据此分析,两名接受采访的“消息人士”很可能就是参与或与统计工作非常接近的人士。

路透社“抢先公布”宏观数据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2008年6月10日,路透社发布《中国5月CPI同比上涨7.7%较上月明显回落》一文。国家统计局于两天后才公布这一数据。

2008年7月8日,路透社又引两位官方消息人士的说法称,中国6月份CPI同比上涨7.1%,上半年CPI同比上涨7.9%。这一次,路透社的文章中已经没有“可能”等预测性用语,俨然默认了该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7月15日,路透社再次以3位官方消息人士为消息源,称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10.4%。

这三个重要宏观经济指标,与国家统计局于当月17日才发布的数据果然无异。

至此,路透社屡屡提前“公布”经济数据之事开始受到媒体关注。2008年,《每日经济新闻》曾展开调查,并于2008年7月发表《CPI数据疑遭泄露续:路透社称发布前已传开》一文,相关学者亦建议司法介入调查。彼时,国家统计局官员否认内部人士泄密。

事实上,业界的怀疑并未妨碍路透社在对中国经济数据的预测上保持良好表现。

2010年6月8日,路透社对5月出口50%同比增速的预测,以及6月9日,路透社称“5月CPI同比上涨3.1%“,在其后双双“应验”。

今年2月14日,在统计局公布2011年首月宏观经济数据的前一天,路透社发文称,“据两位市场人士透露”,市场传言中国1月CPI同比上涨4.9%,低于市场预期,并指出“主要因官方调整了CPI的权重”。

2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CPI数据,的确并非此前市场普遍预测的5.3%,正是调整权重后的4.9%。

“泄密”链条查处难

据记者了解,提前获得关键经济数据的境外媒体并非路透社一家。业界人士担忧的是,究竟是谁在连续向境外机构泄露关键数据?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实,2008年12月份的进出口数据,以及2009年7月16日公布的当年上半年GDP数据,都曾被境外媒体准确预测。

2009年1月13日,海关总署公布了2008年12月以及2008年全年外贸数据,就在海关总署发布官方消息的前一天,美国道琼斯通讯社提前准确预测出了这一组数据,甚至连小数点后的数字都完全一致。

对此,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2010年曾在新闻发布会上被提问此事。盛来运称,“国家统计局非常谴责这种提前泄露还在保密期的数据的行为。”盛同时表示,国家统计局正在按照相关的规定和程序进一步了解和处理此事,这件事情将引起统计局更加注意加强数据发布方面的一些管理。

针对数据泄密,国家统计局不止一次表示“严厉谴责”、“严格调查”。近期已有媒体报道称,今年三四月份,国家统计局办公室一名秘书与央行研究局宏观经济研究处某研究员被有关部门带走调查,至今未回。

农业银行[2.78 0.00% 股吧]高级经济师何志成指出,美国的重要经济数据保密工作做得很好,而欧洲则每每有数据发布,网上提前就会有正确内容公布时。

他就此分析指出,其中原因在于,欧洲国家多,环节多,难以保密。而我国重要数据在发布之前会按照快报的方式报送有关国家主管部门,然后再发送央行、发改委、国研中心等部门,目的是为了进行一些修改和调整。也正因为有如此多环节,数据有可能在多个环节出现泄密点,且由于信息传送的范围太大,调查查处很难。

经济学界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对于已经出现的泄密链条,国家应该加大保密力度,同时从严调查泄密的嫌疑人员。相关新闻5月进出口增速料走软顺差或创年内新高每经记者胡健发自北京

明日(6月10日),海关总署将公布我国5月份进出口数据。业界预计,受全球及中国经济放缓影响,我国出口增速将会小幅下滑,但由于国内需求受到抑制,外贸顺差或创年内新高。

多家机构预测,5月外贸顺差或会达到175亿美元左右的水平,大幅高于4月份的114.3亿美元。进出口增速或双降

根据海关总署数据,4月份我国进口和出口增速均在20%~30%区间,其中出口29.9%的增速略强于此前预期。

高盛高华报告认为,5月份出口同比增速将放缓至20%,环比增速也将从4月份的26.9%降至约25.5%,较此前6个月超过40%的均值有明显回落。

兴业银行[13.38 -0.96% 股吧]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结合基础原材料和矿产资源近期价格走势变动,预计出口增速将降至23.5%。

瑞穗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分析称,5月PMI进口指数、新出口订单仍然处于低位,显示了国内外需求减少对外贸活动的影响。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较为复杂的情况下,中国出口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其放缓趋势符合预期。

进口方面,由于去年基数较低等原因,5月进口同比数据可能出现小幅上涨,但增速会有所放缓,与年初的强劲态势不可同日而语。

5月先行指标PMI的进口指数为50.5%,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已经显示了紧缩政策对国内需求的负面影响。

鲁政委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国内生产放缓、日本地震影响进一步显现,可能继续带动进口减速。同时,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可能助长贸易商的观望情绪。顺差或超170亿美元

鉴于去年5月出口基数高,而进口基数低,尽管机构均预计今年5月出口增速下降,但仍将创下近半年内的最大贸易顺差。

瑞银预计,外部需求减弱将造成5月份出口环比增速放缓,而库存偏高也将抑制进口的增长势头。尽管如此,5月份贸易顺差预计将超过170亿美元。

高盛高华预测,5月份贸易顺差将从4月的114亿美元升至166亿美元。兴业银行也预计,贸易顺差将比上个月增加56亿美元,最终达到170亿美元的水平。

中国一季度还曾出现7年内的首次季度逆差,若果然如预测的这样,今年二季度进出口便是出现了大反转,仅该季度两个月顺差就会再次达到近300亿美元。

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马兹晖认为,一季度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是欧美经济不景气,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且企业囤积原材料。他预测称,未来随着欧美经济逐步稳定,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最终会推动中国的出口产品价格上涨,与此同时,企业不可能无限制囤积原材料,进口增速就会放缓,而出口将会快速增长。
凤凰网财经 > 财经资讯 > 大中华经济 > 正文2011年06月09日 01:42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陈舒扬
http://finance.ifeng.com/news/20110609/4125851.shtml
在有关部门彻查宏观经济数据泄密的敏感时刻,国家统计局将于下周二(6月14日)公布5月宏观经济数据。

就在6月8日,国际知名通讯社路透社即预测:中国5月CPI预计较上年同期上涨5.4%,追平3月份创下的32个月高位。

就物价指数等宏观数据进行调查,并抢先于国家统计局之前公布数据,已成为以路透社为代表的媒体及相关机构的“例行公事”。在这一“公事”上,路透社对数据“预测”的精确度,令人惊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收集2008年以来的数据发现,路透社已经累计7次精确“猜”对了我国的月度CPI数据。

在惊叹的同时,路透社如同世界杯期间那只神奇的“章鱼哥”的角色遭遇广泛质疑,并引发一个更深层的问题——究竟是谁在向境外通讯社泄密?

CPI数据2年7次“被发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阅资料发现,2008年开始,路透社多次援引“消息人士”的信息,准确预测CPI等宏观经济数据。

2008年4月11日,路透社援引“官方消息人士”的话称,中国3月CPI同比增幅料达8.3%。这一数据同一周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完全吻合。

2008年5月9日,路透社再引“消息人士”话:“中国4月CPI同比涨幅可能达8.5%”。这一预测与市场之前认为CPI将保持平稳的预期大不相同,而国家统计局于几天后公布的国民经济数据中,4月CPI数据同比增长恰为8.5%。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标题和正文都使用了“可能”等预测性词语,但细心的读者却发现,报道中还提到,“他们没有提供分类信息”,并且提供消息的人士表示,“数据也有可能在最后做小幅修改”。当下人们据此分析,两名接受采访的“消息人士”很可能就是参与或与统计工作非常接近的人士。

路透社“抢先公布”宏观数据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2008年6月10日,路透社发布《中国5月CPI同比上涨7.7%较上月明显回落》一文。国家统计局于两天后才公布这一数据。

2008年7月8日,路透社又引两位官方消息人士的说法称,中国6月份CPI同比上涨7.1%,上半年CPI同比上涨7.9%。这一次,路透社的文章中已经没有“可能”等预测性用语,俨然默认了该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7月15日,路透社再次以3位官方消息人士为消息源,称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10.4%。

这三个重要宏观经济指标,与国家统计局于当月17日才发布的数据果然无异。

至此,路透社屡屡提前“公布”经济数据之事开始受到媒体关注。2008年,《每日经济新闻》曾展开调查,并于2008年7月发表《CPI数据疑遭泄露续:路透社称发布前已传开》一文,相关学者亦建议司法介入调查。彼时,国家统计局官员否认内部人士泄密。

事实上,业界的怀疑并未妨碍路透社在对中国经济数据的预测上保持良好表现。

2010年6月8日,路透社对5月出口50%同比增速的预测,以及6月9日,路透社称“5月CPI同比上涨3.1%“,在其后双双“应验”。

今年2月14日,在统计局公布2011年首月宏观经济数据的前一天,路透社发文称,“据两位市场人士透露”,市场传言中国1月CPI同比上涨4.9%,低于市场预期,并指出“主要因官方调整了CPI的权重”。

2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CPI数据,的确并非此前市场普遍预测的5.3%,正是调整权重后的4.9%。

“泄密”链条查处难

据记者了解,提前获得关键经济数据的境外媒体并非路透社一家。业界人士担忧的是,究竟是谁在连续向境外机构泄露关键数据?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实,2008年12月份的进出口数据,以及2009年7月16日公布的当年上半年GDP数据,都曾被境外媒体准确预测。

2009年1月13日,海关总署公布了2008年12月以及2008年全年外贸数据,就在海关总署发布官方消息的前一天,美国道琼斯通讯社提前准确预测出了这一组数据,甚至连小数点后的数字都完全一致。

对此,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2010年曾在新闻发布会上被提问此事。盛来运称,“国家统计局非常谴责这种提前泄露还在保密期的数据的行为。”盛同时表示,国家统计局正在按照相关的规定和程序进一步了解和处理此事,这件事情将引起统计局更加注意加强数据发布方面的一些管理。

针对数据泄密,国家统计局不止一次表示“严厉谴责”、“严格调查”。近期已有媒体报道称,今年三四月份,国家统计局办公室一名秘书与央行研究局宏观经济研究处某研究员被有关部门带走调查,至今未回。

农业银行[2.78 0.00% 股吧]高级经济师何志成指出,美国的重要经济数据保密工作做得很好,而欧洲则每每有数据发布,网上提前就会有正确内容公布时。

他就此分析指出,其中原因在于,欧洲国家多,环节多,难以保密。而我国重要数据在发布之前会按照快报的方式报送有关国家主管部门,然后再发送央行、发改委、国研中心等部门,目的是为了进行一些修改和调整。也正因为有如此多环节,数据有可能在多个环节出现泄密点,且由于信息传送的范围太大,调查查处很难。

经济学界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对于已经出现的泄密链条,国家应该加大保密力度,同时从严调查泄密的嫌疑人员。相关新闻5月进出口增速料走软顺差或创年内新高每经记者胡健发自北京

明日(6月10日),海关总署将公布我国5月份进出口数据。业界预计,受全球及中国经济放缓影响,我国出口增速将会小幅下滑,但由于国内需求受到抑制,外贸顺差或创年内新高。

多家机构预测,5月外贸顺差或会达到175亿美元左右的水平,大幅高于4月份的114.3亿美元。进出口增速或双降

根据海关总署数据,4月份我国进口和出口增速均在20%~30%区间,其中出口29.9%的增速略强于此前预期。

高盛高华报告认为,5月份出口同比增速将放缓至20%,环比增速也将从4月份的26.9%降至约25.5%,较此前6个月超过40%的均值有明显回落。

兴业银行[13.38 -0.96% 股吧]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结合基础原材料和矿产资源近期价格走势变动,预计出口增速将降至23.5%。

瑞穗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分析称,5月PMI进口指数、新出口订单仍然处于低位,显示了国内外需求减少对外贸活动的影响。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较为复杂的情况下,中国出口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其放缓趋势符合预期。

进口方面,由于去年基数较低等原因,5月进口同比数据可能出现小幅上涨,但增速会有所放缓,与年初的强劲态势不可同日而语。

5月先行指标PMI的进口指数为50.5%,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已经显示了紧缩政策对国内需求的负面影响。

鲁政委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国内生产放缓、日本地震影响进一步显现,可能继续带动进口减速。同时,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可能助长贸易商的观望情绪。顺差或超170亿美元

鉴于去年5月出口基数高,而进口基数低,尽管机构均预计今年5月出口增速下降,但仍将创下近半年内的最大贸易顺差。

瑞银预计,外部需求减弱将造成5月份出口环比增速放缓,而库存偏高也将抑制进口的增长势头。尽管如此,5月份贸易顺差预计将超过170亿美元。

高盛高华预测,5月份贸易顺差将从4月的114亿美元升至166亿美元。兴业银行也预计,贸易顺差将比上个月增加56亿美元,最终达到170亿美元的水平。

中国一季度还曾出现7年内的首次季度逆差,若果然如预测的这样,今年二季度进出口便是出现了大反转,仅该季度两个月顺差就会再次达到近300亿美元。

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马兹晖认为,一季度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是欧美经济不景气,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且企业囤积原材料。他预测称,未来随着欧美经济逐步稳定,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最终会推动中国的出口产品价格上涨,与此同时,企业不可能无限制囤积原材料,进口增速就会放缓,而出口将会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