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各型歼7战斗机專題(歡迎補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22:43:12
<P>千龙特稿 转载            作者:里希特芬  </P>
<P>    新中国建国后,


我国先后引进多个型号的苏制米格系列歼击机,其中包括一代名机——米格-21。经我国科研人员的艰苦努力,在1966年成功的将国产化的米格-21——歼-7型歼击机送上了蓝天。经过多年的改进改型,歼-7发展出了多种改进改型,本文将从外观识别的角度分析各种歼-7改型的异同,以供读者参考。 </P>
<P></P>
<P>歼7原型机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9-15 10:11:38编辑过]
<P>千龙特稿 转载            作者:里希特芬  </P>
<P>    新中国建国后,


我国先后引进多个型号的苏制米格系列歼击机,其中包括一代名机——米格-21。经我国科研人员的艰苦努力,在1966年成功的将国产化的米格-21——歼-7型歼击机送上了蓝天。经过多年的改进改型,歼-7发展出了多种改进改型,本文将从外观识别的角度分析各种歼-7改型的异同,以供读者参考。 </P>
<P></P>
<P>歼7原型机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9-15 10:11:38编辑过]
<P>
</P>
<P>服役的歼7I战斗机</P>
<P>歼-7I </P>
<P>  1966年1月,歼-7原型机在沈阳飞机厂由葛文墉驾驶首飞。1964年和1965年航空工业部确定成都飞机厂和贵州飞机厂生产歼-7基型。该型与米格-21F-13较为相似,右翼根装有1门30mm机炮,可外挂2枚霹雳-2空空导弹或38枚火箭。发动机为一台涡喷-7发动机。1996年,由成飞在歼-7原型基础上发展的歼-7I昼间防空型诞生,约为部队生产了200架。I型较明显的外观变化是左翼根旁增加了1门机炮,解决了部队反映的歼-7机炮火力不足的问题。I型的进气道调节锥改为无级调节,以提高水平加速性能,而基型采用三级调节。I型的进气道唇口圆弧半径增加至2毫米,基型则为0.5毫米,改善了低速飞行时的空气流动特性,提高了起飞推力,当然唇口这一差异从图片上很难识别出来。近年国内媒体刊登了歼-7超音速靶机的一些照片,涂有红、绿条纹,可以辨认出是由歼-7I改进而来。
<P>  歼-7I衍生出了歼-7A出口型,采用涡喷-7B大推力发动机,电子设备有所改变。I型的减速伞舱安排在发动机喷口下方,垂尾根部与喷口之间无其他设备。A型的纺锤状减速伞舱则安排在垂尾根部和喷口之间,这改变了减速伞产生的力矩,缩短了着陆滑跑距离,同时避免了尾焰对减速伞的灼烧。这一改进为后来的各种歼-7改型所沿用。A型先后出口到了埃及、阿尔巴尼亚和坦桑尼亚等国家。值得指出的是,曾用于援助朝鲜的是歼-7I型,而并非歼-7A。 </P>
<P>
</P>
<P>空军装备的歼7IIA战斗机</P>
<P>歼-7II </P>
<P>  因为文革等原因的影响,歼-7I之后的改进型号的研制工作进展缓慢,1978年歼-7II型成功首飞,歼-7系列歼击机自此进入了成熟发展的阶段。II型外观上最大的变化是座舱盖与I型大不相同。I型的铰接式整体舱盖与米格-21早期型号一样,是向前开启的,与驾驶员座椅连接为一个整体。这一设计原本的用意,是在弹射时可对驾驶员起到屏蔽保护的作用。但由于联动系统比较复杂,加工质量粗糙,所以这种救生系统容易出现故障,甚至导致飞行员伤亡。因此米格-21后期型号对此进行了改进,歼-7II型也将座舱盖改为向后开启,前部设置固定风挡。歼-7II还在机腹中线增设了一个容量为720升的超音速副油箱,而以往体积较小的老式副油箱仅有480升容量。
<P>  歼-7B是歼-7II的出口型,1982年5月首飞,使用涡喷-7B延寿型发动机。B型可挂西方的近距空空导弹,主要是法国魔术R.550近距空空导弹,也可挂国产霹雳-2导弹。因此携带的导弹武器也成为了识别该型号的一个有力依据。B型曾出口到伊拉克和苏丹。此外,出口埃及的歼-7A的后40架交付之前,埃及客户追加了一些性能要求,为此这些歼-7A进行了改进,达到了歼-7II的性能水平,被定名为“歼-7II出口型”。歼-7II出口型有着一些独一无二的特征,例如保留了A型座舱后部的小窗口,而这个小窗口在歼-7II上是没有的。埃及的这些中国产歼击机曾与美军F-14进行模拟对抗,取得了三次击中美机的“战果”。据外电报道,伊拉克的歼-7B在与伊朗的战争中发挥了一定作用,有趣的是伊朗也进口了少量的歼-7N型歼击机。1983年,B型的改型歼-7W交付约旦用户。津巴布韦获得的歼-7命名为歼-7IIN,采用了歼-7M除航电系统之外的各种技术。 </P>
<P>
</P>
<P>歼-7H战斗机,可看到携带的蓝色霹雳-8教练弹</P>
<P>歼-7IIA是歼-7II的改型,1984年首飞。歼-7IIA着重改进了火控设备,空速管缩短,移到机头右上方,并改为了固定安装,而以往型号上的空速管在进气口下方并可向上折起。该型的雷达天线罩有所变化,垂尾顶部安装有涂成绿色的甚高频天线。歼-7H(原命名为歼-7IIH)是在歼-7II上增加使用霹雳-8近距空空导弹能力的改型,1985年3月首飞。该型有四个外挂点,可携带通用挂梁,能使用霹雳-8导弹。以往的歼-7型号并不具备这一能力,因此是否配备霹雳-8是辨认歼-7H的一个有力证据。同时,H型垂尾顶端并没有IIA型上配有的绿色甚高频天线。歼-7H曾改为歼-7IIK,采用歼-7M的机翼和燃油系统,采用涡喷-7乙C发动机,用于出口。1990年后,斯里兰卡购买了4架歼-7BS,该型号是歼-7B的简化版本,有四个武器挂架。</P>
<P>
</P>
<P>歼-7M“空中哨兵”</P>
<P>  歼-7M是歼-7系列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出口型号,是歼-7IIA的改型,1983年首飞。歼-7M引进了国外7项电子火控设备,可使用霹雳-2、霹雳-7导弹或西方近距空空导弹。翼下挂点改为四个,可挂火箭、炸弹及副油箱。M型改进的核心是采用了大量西方先进电子设备,包括新型平视显示器和武器瞄准计算机等。在外观上看,M型的空速管与歼-7IIA一样移到机头右上方,此外进气口一侧加装了尖锥状的姿态传感器。座舱后方的天线接近四边形,长度缩短。在已有的公开图片上,M型常涂有上部及侧面为褐黄色、腹部为天蓝色的迷彩。除用于出口外,我军也装备了少量按照歼-7M标准改进的歼-7IIM型歼击机。</P>
<P>
</P>

<P>携带AIM-9的歼-7P战斗机</P>
<P>  歼-7P是M型的改进型,同样装备巴基斯坦空军,后来已服役的P型改装升级成为了歼-7MP。P型改进了座舱布局和导航电子设备,加装了座舱后视镜,改装外挂系统,使用马丁·贝克10L零零弹射座椅,驾驶杆缩短50mm以减轻飞行员手臂的疲劳程度。歼-7P、MP一般采用巴基斯坦的灰色迷彩,可使用AIM-9P和“魔术”近距空空导弹,垂尾上的甚高频天线明显缩小。MP型垂尾顶部两侧各装有两个雷达告警接收天线,由此可区分开P与MP型</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9-15 9:34:47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9-15 9:50:10编辑过]
<P></P>

<P>歼7C战斗机多采用迷彩涂装
</P>
<P>
</P>
<P>      歼7D原型机</P>
<P>  歼-7Ⅲ
<P>  在米格-21系列中,米格-21MF是较为重要的一个改型,在外观上看该型加大了背鳍、进气口和进气锥。进气锥的变化使得MF可采用尺寸更大、性能更好的雷达,同时解决了进气口唇部对雷达的干扰问题。我国的歼-7Ⅲ型与米格-21MF型相似,于1972年正式开始研制。歼-7Ⅲ型是我国第一种全天候战斗机,具有重大的意义。1982年,成飞的宋文骢担任该项目总设计师,1984年4月26日,歼-7Ⅲ在成都飞机厂首飞上天。
<P>  与歼-7I相比,歼-7Ⅲ的零件变化率为80%,成品变化率为43%,采用新材料37项,新成品190项。具体的改进包括配备了新型全天候截击雷达,具有空空和空地工作模式。从外观上识别该型歼击机,应注意加大了的背脊和进气锥,背脊从座舱延伸到垂直安定面,里面装有操纵杆、电子设备等。装备部队歼-7Ⅲ主要采用绿、蓝、褐色组成的深色迷彩,与歼-7其他型号采用的灰白色迷彩大不一样。背脊上不再有纤长的天线,垂尾顶端和进气口下方机身表面两处各加装了三根柱状敌我识别天线。进气口右上方除了安装有固定空速管,还有突起的气压传感器。尾翼弦长加大,以适应气动外形的改变,因此面积明显大于以往的歼-7。座舱盖与其他型号也有明显区别,向右侧开启,后部与背脊平整结合,而不像其他型号那样呈气泡状。风挡上方还有一个明显凸起的WG113-1甲型后视镜,这也是重要的识别特征之一。此外,Ⅲ型风挡前有一个凸起的附面层排出口,座舱下方接近机腹处有薄薄的机炮整流片,翼根上方的主轮舱凸起也显得比较大。 </P>
过时的东东,快点用J10替代吧!

歼7D多采用灰白色涂装
<P></P>
<P>海军装备的歼7E战斗机</P>
<P>
歼-7Ⅲ的改型歼-7ⅢA又称歼-7IV,后称歼-7D,同时歼-7Ⅲ也改称歼-7C。D型针对C型上暴露出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改进,1995年装备部队。D型机体比C型更粗、更长,改装了新型平视显示器、新型火控雷达等设备,采用双联23mm机炮。加装了箔条/红外诱饵投放器。D型在外观上与Ⅲ型非常相似,仅垂尾尖端和根部的天线有所不同。歼-7Ⅲ和歼-7D的双管机炮都在机腹,翼根旁边没有机炮,这也是识别的一个依据。</P>
<P>
</P>
<P>空军装备的歼7E</P>
<P>  歼-7E </P>
<P>  歼-7E是在歼-7M的基础上,改机翼为双三角机翼设计的新型歼击机。E型的海军型命名为歼-7EH,还发展了出口型歼-7MG。这两种改型在机动性方面有重大改进。外观上最大的区别是,机翼从米格-21经典的大后掠三角翼改成了双三角翼,内翼后掠角57度,外翼后掠角42度,并增设了前后缘机动襟翼。歼-7E只有一门30-1机炮,使用涡喷-13F发动机。可携带通用挂梁,具有使用霹雳-8导弹的能力。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9-15 9:42:47编辑过]
<P></P>

<P>
歼-7PG战斗机</P>
<P>  歼-7PG是目前最新的歼-7出口型号,PG型与MG型同样采用了双三角翼布局,采用了机翼锂铝合金整体油箱。据称该型采用意大利的Grifo-7多功能机载雷达,配备新型平视显示器。歼-7PG采用新型的整体圆弧风挡玻璃和全新座舱布局,这是较为突出的识别特征。歼-7MG、PG的迷彩与以往的M、P等型号也不尽一致,MG、PG的机头部分采用深灰色迷彩,而M、P型机头则为浅色</P>
<P>
</P>
<P>歼-7FS技术验证机</P>
<P>  歼-7FS与歼-7MF
<P>  歼-7FS是成都飞机制造公司研制的一种歼-7改进型号。歼-7FS的外观有了重大的变化,进气道采用了机头下颌进气的方式,进气口上方突出一个较大的雷达罩。这种进气方式与美国的F-8、A-7等飞机类似。这种改进增大了雷达罩的容积,便于安装尺寸更大、性能更好的机载雷达。同时,将歼-7改为下颌式进气并不需要大幅度改动机身结构,是解决歼-7加装更大尺寸雷达的最为简单易行的方法</P>
<P>
</P>
<P>歼-7MF模型</P>
<P>  近期成飞多次公开展示了计划中的歼-7系列最新改进项目:歼-7MF。歼-7MF将采用机腹进气道,从而腾出机头空间安装更大尺寸的机载雷达,以获得完善的空地作战能力。因此机腹进气成为了该型最大的外观特征。此外,歼-7MF将延续歼-7E的双三角机翼和前缘机动襟翼,同时对航空电子等系统进行全面的改进升级。MF型还将采用整体风挡,外挂点增加到7个。 </P>
<P>
</P>

<P>空军装备的歼教-7</P>
<P>  歼教-7
<P>  歼教-7是以歼-7II为基础改进而成的双座教练机,由贵州航空工业集团于1987年成功研制定型。作为一种双座改型,歼教-7的研制中对歼-7的机体做了较多修改。首先是增加了教员座舱和设备,座舱的两个舱盖均向右侧开启,后座舱盖上部装有电动收放的前视潜望镜;其次为保持外形改变后的纵向稳定性,将单腹鳍改为双腹鳍;第三是教员座舱占据了一定机体空间,导致机体内载油减少,因此在背脊内安置了较大容量的油箱。歼教-7上安装了先进的飞行故障模拟系统和飞行状态记录仪。前者由教员操纵,可模拟出各种飞行中可能遇到的故障情况。后者用于记录飞机实际的飞行状态,可供返航后研究总结。歼教-7左机身内安装一门30mm机炮,比歼-7其他型号减少了一门机炮。歼教-7还衍生了歼教-7A、歼教-7B、歼教-7P、歼教-7N、歼教-7PG等型号。歼教-7P改型的后座舱教员视线比前舱学员视线高出50厘米左右,因此取消了潜望镜。这是分辨歼教-7与歼教-7P的一个要点。
<P>  区分歼-7与米格-21
<P>  区分歼-7与米格-21也是爱好者们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在大多数图片上,中、俄、印等国的歼-7或米格-21还是很好区分的,只要看清楚军徽即可辨认。但对于一些军徽被遮挡或不够清晰的图片,就需要进一步观察分析了。一般来说,歼-7多数采用白色涂装,而俄、印等国早期的米格-21外观保持铝金属原色,现有的米格-21MF、BIS和SMT等型号则常使用深色迷彩涂装。歼-7C虽然也采用深色迷彩,但只有深绿等三种颜色,而俄、印等国的迷彩则有四到六色。现在的歼-7一般在前机身涂有硕大的红色五位数编号,而苏联时期的米格-21虽然也涂有编号,但一般为两位数。俄、印装备的米格-21PF、PFM型号有背脊,但比MF、BIS等型号的背脊明显要短,而我国并未仿制装备过PF、PFM等型号。机载武器也是分辨歼-7和米格-21的重要标志,例如雷达制导型的AA-2空空导弹,以及AA-8空空导弹都不是歼-7所能携带的武器。总的来说,歼-7和米格-21的外观区别还是较为明显的。</P>
回顾国产歼-7战斗机
1964年2月,在沈阳飞机厂利用进口的米格-21部件开始装配整机。同年7月首架“62式”试飞成功。11月20日仿制工作全面展开。1966年1月17日由员葛文塘驾驶首次试飞。到当年4月底,我国就制造了12架歼-7战斗机。在这段时间里,试飞中的原型机前后共完成29个起落,飞行速度达到了马赫数2.02。
我国最初生产的歼-7由一台WP-7涡轮喷气发动机驱动。该发动机是在苏联R-11F-300发动机的基础上,经多方面改进制成的,不仅采用了新工艺来制造发动机的涡轮叶片和其它重要零部件,而且还重新设计了加力燃烧室和压缩器。后期的发动机,涡轮叶片从31片减少到24片,提高了可靠性,减少了发动机对喘振和失速颤振的敏感性。歼-7原型机于1967年获得生产许可证。
随后,由于沈飞要承担歼-8战斗研制任务,1968年8月歼-7转至成都飞机制造厂生产。1969年6月,成飞改进研制的歼-7I首次试飞。这是根据部队使用意见对歼-7进行首次改型设计。由于“文革”影响,这批歼-7制造质量低劣,且原型机带离式求生系统成功率不高,故很快停产,生产数量不多。直到歼-7II出现之前,歼-7都没有进行新的改型设计。据国外报到,1979年自卫还击战期间,全国也只有数十架歼-7。当时为了“在质量上能和越南空军抗衡”,中央军委特意将装备歼-7的部队调往南疆,可见当时中国空军处境困难。
这个时期歼-7主要的生产型号包括:
歼-7原型:国产化的米枚-21F-13,昼夜防空型,是第一种装备空空导弹(AA-2“环礁”的中国仿制型,编号“霹雳”-2)的米枚-21改型。采用机头进气,具有3级调节的三元超音速进气道。主要武器是机身右侧一门30毫米航炮,翼下外挂两枚空空导弹。主要缺点是航程短,火力弱,无全天候作战能力。它的座舱盖和风挡合为一体,在风挡前缘和机身铰接,向前开启。这种设计是基于米枚-21F-13的救生方式的需要。该机采用带离式救生系统,弹射时舱盖自动扣合在座椅前面,保护飞行员免遭迎面气流吹袭,弹射之后再自动分离。这种方式由于比较复杂,救生成功率低。
歼-7I:在歼-7基础上改进的昼间防空型。主要改进是:机身左侧增加一门30毫米航炮;激波锥由3级调节改为无级调节;进气口唇口边沿圆弧半径由0.5毫米增加到2毫米,着陆阻力伞舱上移至垂尾根部。左侧航炮显然是针对歼-7火力弱的缺点而改进的。这种火力配置成了歼-7系列大部分改型的标准配置。阻力伞舱上移,使得放伞时对飞机产生的低头力矩变成抬头力矩,因而可以政治性等前起落架接地即可放伞,甚至可以空中放伞,着陆滑跑距离因此大幅度缩短。激波锥和进气唇口的改进则颇为耐人寻味:米格-21的典型作战剖面是以亚音速爬升到10000米,作加速上升转弯,约13000米达到马赫数1.8,以马赫数1.8爬高到19000米进行超音速截击,战斗结束后下滑减速返航。歼-7原型的3级调节进气道正与之匹配:激波锥一直到马赫数1.5前不动作,在速度达到马赫数1.5-1.9时前移,速度超过马赫数1.9时再向前移。激波锥改成无级调节后,可以适应各种速度下的进气调节需要;而进气唇口半径增大,则是为了改善低速下的进气特性。这两项改进对于激烈的高亚音速空战很有用。当时我国空军需要一种制空战斗机,而米格-21F-13是早期的昼间截击机,和我国空军的需求并不完全一致,这两项改进是我国为了满足自己的要求而在薄弱的技术水平上进行力所能及的探索。
F-7A:在歼-7基础上研制的出口型战斗机。发动机由原来的WP-7型改为WP-7乙型,加力推力从56.39千牛增加到58.8千牛,发动机寿命延长;改装部分机载电子设备;后期产品为外挂近距导弹敷设了电缆。主要出口埃及、阿尔巴尼亚和坦桑尼亚。其中出口埃及的型号后来按照F-7B的标准进行了改进。
从20世纪70年代末歼-7II出现到1990年歼-7E出现之前,是歼-7家族大发展的一个阶段。大部分型号的研制都出自此阶段。
1978年12月,歼-7II首次试飞。这在歼-7发展历程上可以算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当时提出了航空装备研制三步走-“改进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的发展战略。改进一代指的就是歼-7系列。因为殖-7II性能稳定可靠,技术成熟,遂成为日后歼-7家族大发展的的基石。歼-7家族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另两个型号F-7M和歼-7E均由歼-7II改进而来。其中F-7M于1983年8月首次试飞,针对歼-7固有的电子设备差、火力弱、航程短的主要缺点进行了改进,以其较高的效费比成为这一时期最成功的歼-7出口型号,也是此后所有歼-7出口改型的始祖。
在这个阶段,另一个比较重要的事件就是歼-7III的研制。严格来说,歼-7III不应算是国产歼-7家族的成员,因为它实际上不是由歼-7II直接改进而来的,而是我国用一小批歼-6从埃及换一架米枚-21MF后,对其加以仿制改进而成的。同时换来的还有一架米格-23,则成为歼-8II研制的基础。之所以命名为歼-7III(以前曾称歼-7大改或歼-7甲),恐怕就是为了给人该机是歼-7II改进型的错觉,以掩盖原型机的来源。不管怎样,歼-7III的出现使得歼-7系列第一次具备了全天候作战能力。
我国第一种两倍音速的高级教练机歼教-7也是出现在这个阶段。它的出现解决了当时空军缺乏高级教练机的困境。当时广泛使用的歼教-6是由跨音速的歼-6改进而来,和两倍音速的歼-7、歼-8操纵特性有较大差别,飞行员由歼教-6直接改装歼-7/8跨度较大。歼教-7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并且直到现在依旧是我国空军主要的高级教练机。
当时由于苏联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以美国为首的的西方国家不得不采取与我国接近的策略以抗衡苏联。借此机会,我国引进了一批性能比较先进的航空电子设备用于改进国产战机,同时也引入了先进的西方营销观念,与西方电子厂商合作,将歼-7机体与西方航电设备结合研制出一批效费比较高的出口型歼-7,并取得了迄今为止我国军机外销的最好纪录。
这个阶段歼-7系列发展速度非常快,研制的型号之多在中国航空史上也是空前的,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14种之多。
这个时期的WP-7B和WP-13发动机是两种对歼-7系列及至歼-8系列都产生重要影响的涡喷发动机。
WP-7B:该发动机利用了专门为歼-8飞机研制的WP-7A发动机的一系列改进技术、结构和机械加工工艺,采用了新的燃烧室火焰筒、新的高温轴承、密封技术和合成燃油。重新设计的加力燃烧室采用了新的隔热措施,可免除后机身被烧事故。后机身被烧事故是歼-7/米格-21F飞机普遍存在的问题。改进的WP-7BM发动机上,原来以汽油为燃料的起动装置已被使用煤油的起动装置所取代。诸多改进措施使得发动机减轻了重量,提高了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其大修间隔时间相对于WP-7增加了一倍,达到200小时。WP-7B标志着我国在发动机研制上已取得了重大的进步。歼-7II及其大部分改型均选用该发动机或其改进型作为动力。
WP-13:虽然有资料认为该发动机系WP-7的改进型,但结合该发动机出现时间及配套机型判断,应该是米格-21MF所用的P-13-300涡喷发动机的国内仿制型。该发动机推力较大,最大推力50千牛,加力推力64.72千牛。通过对有压气机和轴承的改进大大降低了发动机的振动水平,在结构材料上增加了钛合金,同时在燃料系统中安装了集成电路金属探伤设备以防止渗漏。这些改进明显提高了发动机的可靠性和寿命。这两个发动机系列以其较好的性能、可靠性和可维护性成为20世纪80、90年代我国空军主力战机的首选动力,对于歼-7后期改进型和歼-8II系列改型性能的提高功不可没。
这个时期的各型歼-7包括:
歼-7II:在歼-7I基础上的改进型,曾称为歼-7I改。主要改进有:改用新型“零高度-低速度”火箭弹射救生装置,西方称为HTY-2型,取代原来不甚可靠的带离式弹射救生装置;座舱盖也相应改为独立前风挡和后铰接式的舱盖两部分,这种结构形成为此后除歼-7III系列和歼教-7系列外所有歼-7改型的标准构形;配备了新设计的720升超音速副油箱,增大了载油量,扩大了作战半径;值得一提的是该机弹射救生系统1985年连续5次应急弹射均获成功,因此深受我空军依赖。
F-7B:歼-7II的出口型,1982年5月16日首次试飞。改进了电子设备和仪表,延长了机体寿命,能发射法国R550“魔术”近距格斗导弹,主要出口伊拉克和苏丹。该机的另一个用户是埃及。埃及的F-7B其实是由F-7A升级而来。
F-7BS:首飞日期不详,虽然该机于1991年才露面,但其实是F-7B的简化出口型。该机采用F-7B的机身和国产的电子设备,但取消了平视显示器和其它一些先进设备,翼下挂点增加到4个。该机主要出口装备斯里兰卡空军第5中队。
歼-7H:“H”即为轰炸之意,是在歼-7II基础上增强了对地攻击能力的改型。1985年3月首次试飞。该型改用通用外挂梁;改装煤油启动的WP-7BM发动机;主起落架支柱加强,采用无内胎轮胎;改装了发射控制电路。
歼-7IIA:1984年3月7日首次试飞,试飞员余文明。在歼-7II的基础上加装由英国引进的火控设备和国内相应配套设备;将机头空速管支臂缩短,由机头下方移至机头右侧上方,并改为固定式;改进了雷达天线罩;以甚高频VHF天线取代垂尾翼尖。
F-7M:在歼-7IIA基础上发展的出口型,绰号“空中卫士”。1983年8月31日首飞。与歼-7IIA基本相同,加装了1979年5月进口的GEC•马可尼航空电子公司的956平视显示器和武器瞄准计算机、226型“空中巡逻兵”测距雷达、大气数据计算机、多频段保密通讯电台、雷达高度表以及为新增的电子设备而改进的机载电力系统。该机采用了WP-7B(BM)型发动机,改装了防鸟撞风档,增强了起落架结构,增加了一对翼下挂点,具有发射我国PL-7近距格斗导弹的能力。这种导弹仿制于法国R550“魔术”I型。飞机结构改进类同歼-7IIA,外观与歼-7II很容易区分。
歼-7IIM:在F-7M 根据空军的要求进行改进的型号,基本上和F-7M相同,只装备我国空军。
F-7P:针对巴基斯坦空军的出口型,绰号“天空闪电”。1988年6月首飞。该机在F-7M基础上,根据巴基斯坦空军的要求进行了24项改进,包括:操纵杆缩短50毫米,以减轻飞行员手臂疲劳;加装电子设备和后视镜;改进外挂系统,增加外侧机翼挂架携带空空导弹的能力,使总携弹量达到4枚,可以携带“响尾蛇”、“魔术”和国产的PL-5、PL-7近距格斗导弹和多种火箭、炸弹;安装马丁•贝克公司的MK-10“零-零”弹射座椅。据报道,有些F-7P并没有改装MK-10弹射座椅,而是装备我国的HTY-4“零高度-低速度”弹射座椅,其弹射速度下限为140千米/小时,性能较好,不但用于F-7P,也用于歼-8战斗机。它有良好的自动分离性能,可利用先弹出的稳定伞快速将降落伞打开。其不足之处是在起飞前必须打开至少11个弹射保险销。巴基斯坦空军共有4个中队装备F-7P,分别是驻拉菲齐的第20、18中队,驻马斯鲁尔的第2中队第1飞行队以及驻米安瓦利的第25中队。
F-7MP:该机是F-7P的进一步改进型。这次改进主要是针对座舱显示和导航系统。新的导航系统整合了柯林斯公司的AN/ARN-147VOR/ILS甚高频全向信标系统/仪表着陆系统接收机、AN/ARN-149ADF自动定向系统和ProLine II DME数字式距离测量设备。总计100套电子设备于1989年初交付我国,F-7MP则在1989年中开始交付巴基斯坦。1993年,中国又为F-7P和F-7MP订购了意大利FIAR公司的Grifo-7火控雷达,搜索距离达55千米,以替换原来的GEC•马可尼公司的“空中巡逻兵”雷达。
歼-7III:我国仿制的米格-21FM全天候截击机。1984年4月26日原型机首次试飞,试飞员余明文。该机沿用了歼-7II 18%的设计,整机变化相当大。主要改进包括:采用较大推力的WP-13发动机;扩大背脊以容纳更多的燃油;采用J波段的JL-7截击雷达,为此扩大了机头进气口和激波锥;向右侧开启座舱盖,并在舱盖项部中央增加了后视增;装备了与F-7P相同的HTY-4“零高度-低速度”弹射座椅;采用在当时国内比较先进的火控系统;改用1门23毫米双管航炮,并配备HK-03D航空照相枪;垂尾弦长加大,以保证前机身改进后仍有足够的航向稳定性;在垂尾中加装了LJ-2全向雷达警告接收机;采用和F-7M类似的4个机翼外挂点,增加了武器挂载能力;采用吹气襟翼;安装新型电子设备等。该机虽然具备全天候昼夜截击能力,但由于气动外形的修改和重量增加,使得机动性反而有所下降,机内燃油续航能力更下降至不足1000千米,因此不是很受空军和海航欢迎。据国外报道,该机于1996年停产。
歼-7D:这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改变飞机改型命名规则后的名称,相当歼-7IV。歼-7D间用名歼-7III改或歼-7IIIA。为了发挥歼-7III的优点,弥补它的不足,由成飞对对歼-7III进行改进设计,换装了推力更大的发动机,更新了座舱设备,改进了火控系统和武器。歼-7D型在全天候作战效能方面大为提高。
歼教-7:由贵州飞机工业公司生产的超音速高级战斗/教练机,主要用于歼-7、歼-8的配套训练,兼有一定的空战和对地攻击能力。1981年开始以歼-7II为基础进行改进设计,1985年开始以歼-7II为基础进行改进设计,1985年7月5日首飞,试飞员严秀福。1987年设计定型。主要特点是前后座舱盖均向右开启,后座舱盖上部装有电动收放的前视潜望镜;后机身下方有双腹鳍;外形上兼有歼-7II和米格-21US的特点;由于增加了后座座舱,使得机内燃油量减小。该机在背脊还增设了一个“马鞍”形油箱,同时取消1门航炮以容纳更多的燃油。即便如此,该机的续航力仍下降不少,属于短航程飞机。
FT-7:歼教-7的出口型,曾以此名称参加多次国际航展,并和F-7M一起组队前往友好国家进行推销飞行表演,有少量出口。
FT-7P:在巴基斯坦空军引进F-7P之后,针对其要求在FT-7基础上研制的F-7P的双座战斗教练型,只装备该国空军。
另据资料表明,歼-7的改型还有F-7MB、F-7N等几个出口型号。
还有一种型号虽不属于歼-7家族,但确实与歼-7关系密切,这就是颇有些名气的超-7多用途战斗机。该机研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最早只是将机头进气改为两侧进气,采用先进的西方大口径火控雷达,换装美国的F404涡扇发动机。早期超-7除了机头雷达罩和两侧进气道以外,和F-7M没什么两样。这种设计被巴基斯坦空军拒绝,理由是飞机太贵,性能又不足以对抗印度的米格-29。后来美国格鲁门公司获得授权,介入超-7计划,提出了飞机改用边条翼加40度后掠梯形翼、改装双腹鳍的设计,之后又进一步修改进气道设计,改为内倾10度以提高大迎角下的进气效率。但国际风云变幻莫测,由于美国对我国实话全面制裁,撤销技术支持,格鲁门公司退出计划,超-7计划搁浅。
直到1990年歼-7E出现,我国真正吃透了米格-21的全部技术。歼-7E是根据自己国情和航空技术水平推出的新一代改型。此时的歼-7改型已是实实在在土生土长的中国货,其水平一点也不比洋货差,甚至在很多方面更胜一筹。
1990年,是歼-7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这一年,采用双三角翼的歼-7E首次试飞。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已经完全掌握了米格-21的技术,同时自己的航空技术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不再只是进行一些更换电子设备之类的小改,已经可以对飞机的气动外形进行适合自己要求的修改。这种级别的改进,其意义与设计一种新机相比也毫不逊色。没有完全掌握原型机的技术,是不可能进行这种改进的。笔者认为我国航空业有一个毛病就是急于改进,引进一种飞机就急忙改些细枝末节推出,看似进步迅速,其实是作秀,根本没有掌握其核心技术。歼-6如此,歼-7早期也。其实让我国学到东西最多的,就是歼-7。而这里,距最初引进米格-21已经29年了。
这个时期有两个比较著名的型号,即FC-1和F-7MF。前者是超-7计划的延续,后者则是在歼-7E的基础上对整机气动外形再次进行全面改进的型号。这两个型号已经不属真正意义上歼-7家族的成员了,其技术跨度之大,比“幻影”III至“幻影”2000的跨度有过之而无不及。歼-7家族发展到了这两个型号,已经完全看不出米格-21的影子,而成为一个独立的系列。
这个时期的外销型号主要是结合了歼-7E的双三角翼和F-7M技术的F-7MG和F-7PG。其中F-7MG曾在1996年珠海航展上进行飞行表演,其低速通场时迎角竟然拉到了近40度!让国外人士吃了一惊,称之为“改进最好的过时飞机”。“过时”之谓,意指该机不具备超视距作战能力,所用的技术也已经落后。
这一阶段研制的型号不多,但是精品辈出,有歼-7E/EB、F-7MG、F-7PG、歼-7FS、歼-7FS2和F-7MF,共计7个型号。FC-1虽不是歼-7家族成员,但却是超-7的后继者。
歼-7E:歼-7II的改进型,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歼-7家族成员,也是歼-7家族第三阶段发展的基础,其双三角翼成为这个阶段所有歼-7改型的典型外形特征。1990年首次试飞。其主要改进是:选用西工大设计的双三角翼,这种机翼亚跨音速性能较好,同时由于展弦比增大,加上增设的前后缘机动襟翼,使得机翼的升力系数大幅度提高,提高了亚、跨音速机动性能;发动机改用WP-13F型,推力增大,油耗降低;加装了平显武器瞄准系统、大气数据计算机等;换装了航姿系统、无线电罗盘、信标接收机、无线电高度表、超短波电台等,加挂高性能空空导弹,除了F-7M所能挂的导弹外,还携带PL-8中距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歼-7E的改进,很大程度上也各PL-8有关:PL-8较重,歼-7挂装之后重心移动超过限制,如果要不想在机头增加配重,就只能修改气动外形,现在的双三角翼正是这种修改的结果);增加武器外挂能力,在机翼两端各加一个外挂点,增强了空对地火力;增加了压力加油系统,液压系统采用密闭加油;对平尾和副翼进行设计改进等。改进后的飞机其低空格斗能力、起降性能、对地火力、续航时间都有了显著的提高:爬升率提高24%,瞬时盘旋角速度提高50%,近距格斗能力提高84%,综合机动性提高43%,综合作战能力提高35%以上。
歼-7EB:用歼-7E专门改装的表演型飞机,装备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主要改进是拆除武器系统,改装特技飞行所需的高精度仪表。在外观上,可以看到其机头左侧的迎角探测器整流罩明显加大。
F-7MG:在20世纪80年代歼-7最成功的外销型F-7M基础上,结合的双三角翼设计的改型。该机气动性能和歼-7E相仿,但仍采用国外的航电设备。所说装备了英国GEC•马可尼公司的“超空中巡逻兵”雷达,工作在X波段,测角精度10密位,测速精度30米/秒,有5种工作模式,可以搜索8个目标并攻击其中1个,具有下视下射能力;另一说是意大利FIAR公司的Grifo火控雷达,工作在I波段。除与雷达配套的系统外,其它航电设备和F-7M/MP同级或略有改进。
F-7PG:F-7MG的改进性,由型号里的“P”可以看出,该机依然是专门为巴基斯坦空军设计的。1997年,该机获得巴基斯坦空军的第一份订单。
歼-7FS:该机是一种专门研制的试验机,“S”代表“试验”之意。1998年6月8日首飞成功,试飞员为钱学林。该型飞机主要用于技术验证飞行。从外形上看,与原有歼-7系列战斗机的最大区别是将原机头进气变为下颌式进气。优点是增加了机头窖,便于安装大功率的机载雷达,并非象大多数评论认为的那样为提高进气效率。这种设计由于其进气道前缘前伸,在大迎角下反而会遮蔽气流,导致进气效率的下降。之所以采用这种设计,是因为歼-7系列战斗机的机载雷达只能装在直径狭小的进气口整流锥内,致使雷达扫描天线的大小受到严格限制,若雷达天线直径太大会造成进气量减小,无法满足发动机的正常工作要求,所以仅装备小功率的测距雷达,如GEC•马可尼公司的“空中巡逻兵”226型火控雷达。它的作用距离基本在20千米左右,而且只能跟踪单一目标,无法赋予战斗机进行视距外空战能力,从而影响作战效能的发挥。歼-7FS正是为了找到通过简单改装即可赋予歼-7系列具备超视距作战能力的途径而设计的,设计目标就是:一要可以容纳大型雷达天线,二要改装代价小。歼-7FS的设计合得该机可以保留原来的前机身大部分结构,甚至连前起落架都可以不必修改或小改,只要对前机身下半部进行修改即可,改装代价可谓小得不能再小了。通过上述巧妙改进之后,雷达舱允许装置的雷达扫描天线直径超过了600毫米,完全可以选用类似于俄罗斯“甲虫”系列的先进火控雷达作为标准装备。此外,为了进一步改善动力性能,歼-7FS换装了WP-13FII型发动机。这种发动机是在原歼-8II型战斗机上装载的WP-13型发动机的基础上改进的双转子涡轮喷气发动机。推力增加到约8000千克,这使得歼-7FS的机动能力较原歼-7系列战斗机有了大幅度提高。如最大爬升率从139千米/秒增加到199.8米/秒;在5000米高度,飞行马赫数从0.6加速到1的时间由35秒减少到28.7秒;起飞滑跑距离也缩短了200米等等。歼-7FS还将逐步改善其机载电子设备,计划更换雷达冷却系统、电路系统、飞行参数记录系统、武器管理系统、GPS导航系统和多功能座舱显示器。歼-7FS真正意义不是生产新机,而在于改装。它探索了一条代价很小、但却能赋予整个歼-7机群乃至米格-21超视距作战能力的道路,不必付出性能下降的代价。相比之下,20世纪90年代推出的两种米格-21现代化改型方案米格-21-2000和米格-21-93由于重量增大,性能均有所下降,并且只适用于米格-21后期型。
歼-7FS-2:该机是歼-7FS的进一步改进型,就是利用了歼-7E上的双三角翼,这种改进对于飞机飞行性能的意义自不待言,还进一步增加了这种下颌进气改进方案的吸引力。如果将这种改进方案进一步发展为改装套件,用于米格-21改装市场,其竞争力应该远远超过米格-21-2000和米格-21-93。
F-7MF:这是歼-7家族的最新最现代化的一种改型,说它是歼-7乃至米格-21的终极改型也不为过,因为已经改得不象歼-7了。该机模型在2000年珠海航展上首次展出。从模型看,该机采用了三角翼面布局,机翼仍然采用歼-7E的双三角翼设计,但鸭翼面积非常小,让人怀疑它的作用,有人认为有控制焦点的作用,也有认为是起涡流发生器的作用,但无论哪种作用,似乎都不会很明显。F-7MF采用腹部进气,为机头雷达留出了空间,其进气道外形却让人想起成飞研制的另一种战斗机,在珠海第一展厅看到模型,着实让人感到吃惊。该机可以看作是一架具备了超视距作战能力的歼-7E,如果研制成功,相信会成为低档战斗机市场的一项非常有吸引力的选择。
FC-1:该机系因美国制裁而暂时搁浅的超-7计划的延续。1995年,该机再度推出时,名称改为现名FC-1,合作者换成了米高扬设计局。总体设计经过修改:增加了机身尾撑/后边条;垂尾经过切尖修形,顶部改为天线;发动机由F404换成RD-93涡扇发动机,该发动机系米格-29所用的RD-33的改进型;起落架系统全面修改,结构形式类似F-16;雷达采用英国的“蓝鹰”。2001年,FC-1推出木质样机,并进行了两项重大改进:操纵系统由原来的系统改为二余度电传操纵系统,雷达改用以色列ELTA公司的EL/M-2032多功能火控雷达。有报道说该机装备了着舰钩,由此推测该机有可能成为中国第一代固定翼舰载机。很多人认为所谓“着舰钩”很可能是美式战斗机通常装备的着陆拦阻钩。美国战斗机紧急着陆时为防止冲出跑道通常使用拦阻钩,而我们则使用拦阻网。由于FC-1主要用户巴基斯坦空军颇多美式装备,设计有拦阻钩并不出奇。
歼-7系列的发展走到这里算是告一段落。40年间,共有数百架各型歼-7装备我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此外还有超过400架出口到各个国家,包括:阿尔巴尼亚(12架F-7A),孟加拉(16架F-7M),埃及(约90架F-7A升级来的F-7B),缅甸(24架F-7M),伊朗(18架F-7M),伊拉克(约90架F-7B),巴基斯坦(20架F-7P和60架F-7MP以及数量不详的F-7PG),斯里兰卡(4架F-7BS),苏丹(15架F-7B,1996年再交付7架),坦桑尼亚(16架F-7A)和津巴布韦(22架F-7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