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揭秘中国拆弹部队:离主战场最远 离炮火最近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15:41:00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1-06/01/c_121483019.htm



使用引爆设备排除半裸露大当量未爆弹药

    《解放军生活》杂志2011年6月刊(总第316期)策 划/本刊编辑部 移动阵容/陈延萍 李 芸 毛毛雨 乔 玉 刘金标 执 行/李 芸 刘金标 毛毛雨 李 凯 编 辑/李 芸

    ◎策划人语

有这样一支部队这样一群兵,他们每天都战斗在“生死线”上,与“死神”打交道,有人称他们是“坐在火山口上的人”,有人说他们是“天天与炮火交锋的官兵”,这就是拆弹部队。战争年代,硝烟过后,他们犹如战场的“清扫员”,穿越雷区,排除一颗颗未爆弹,为人们开创一片宁静的家园。和平时期,他们作为和平的护卫者,亲手将一颗颗退役的炮弹拆卸并最终销毁。都说拆弹的工作辛苦且危险,但他们义不容辞,无所畏惧,为了更多人的幸福和安宁,他们默默奉献着青春,甚至生命。这就是可爱的拆弹兵,充满传奇,更令人敬

大山深处对话拆弹兵

    在赣东北深山丛林中就有这样一支部队一群兵,他们每天要面对各种退役的炮弹并负责安全销毁。他们的工作很神秘,但更多的是危险。

2011年初春,我们编辑部一行4人走进了南京军区某报废武器弹药销毁站。在浓烈的硝烟和无处不在的爆炸声中,我们和这个拆弹王国新兵万诚超进行了一次简短的对话。

    “什么时候到这个部队的?”

    “一个月前。”

    “感觉怎么样?”

    “刚来的时候害怕,现在不怕了。”

    炮弹、引信、雷管、炸药,这些顷刻间就能让人血肉横飞的东西摆在眼前,感到害怕是正常的。

    万诚超只是那个在大门口上写着国家二类危险场所的报废弹药处理中心的一名值勤警卫,在他的军旅生涯中还远远够不上拆弹兵的资格。但他的怕与不怕却是来自内心的本能,就像我们一样,一进入那个场所,就被迎面而来的爆炸声与浓烈的硝烟所震慑,仿佛在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冷血无情的主人,接触它你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其实这个准备在我们进入弹药拆卸销毁现场前就已经有过多次的思考和想象。也就是在跟万诚超对话的几个小时前,这支部队的政治处主任顾勇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已经相当现代化的报废弹药销毁场所了,其安全措施和机械设备那都是国家级的,而他们已经连续22年成功销毁了5.1万吨数以万计的各类炮弹。我们不知道如何形容5.1万吨的炮弹到底是个什么概念。顾主任说:“形象点儿讲,我们的工作量就是两天一车皮,一年一座山。”日本的,美国的,苏联的,德国的,法国的,英国的,什么炮弹他们都处理过。从手工到机械化,他们所走的路就是中国拆弹兵的一个缩影。


拆卸引信

    一枚炮弹是这样退役的

    经过最后一道安全检查后我们告别万诚超,进入了这个报废弹药销毁中心的心脏部位,也就是拆弹兵工作的车间。迎接我们的是这个中心的负责人钟伟,1997年分配到这个部队后一直工作在弹药销毁战线上的一名老拆弹兵。紧接着,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五六个身穿工作服的战士,以及一台机器和一堆堆排放整齐的炮弹。钟主任告诉我们,这是某型高射炮弹,也是他们所销毁的炮弹家族中体格最小的一类。

    开箱,取弹,卸弹头引信,卸旋入式底火,弹体与装药筒分解,取发射药,药筒处理,回收。这是炮弹销毁作业线上,一枚报废炮弹从出现走向灭亡的程序。在这条作业线上,不停地有炮弹被送进来,然后有人把它们小心地放上作业台,取下引信,之后再由传输带把它送到各个工作点上进行分解,最后回收。就这样,一枚炮弹从弹膛满满到最后只剩下一个空弹壳,只需要10分钟时间,这一切看上去都很轻松自如。钟主任告诉我们,这看似轻松的工作,十次,一百次,成千上万次的重复起来却是一件非常考验人毅力的事。

    为此,钟伟主任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

    军区一位首长曾多次到这个销毁站检查工作,一次,他将这个中心的每一条流水线都看了一遍,但奇怪的是官兵们紧张有序地工作着,没有人向他起立报告,没有人和他握手搭话,甚至没有人正式看他一眼,朝他一笑。

    走走停停,端详眼前这群忙碌的人,首长看出了更多的不寻常:他们是那样心无旁骛,每个人的表情淡然而严肃,专注的目光总是盯着眼前的工作,手不停地重复着相同的动作,仿佛是与销毁线浑然一体的机器人。

    看着看着,首长的眼眶湿润了。首长经常到部队检查工作,也许这是首次无人对他笑脸相迎。他说,这是他所见过的最具职业表情特征的人群。他情不自禁,向这些不看他一眼的人庄重地敬了一个军礼。

    目不斜视,耳不妄听,只是因为工作的需要。确实,在我们进入销毁车间的这段时间里,这群有血有肉的“机器人”,从不为拆弹之外的事分心,却对销毁线上一丝一毫的异常有着非同寻常的敏感。


手榴弹的“告别仪式”

    离开高射炮弹拆卸车间,我们走向不远处的一个掩体,那里其实就是一个天然的石洞,一排矮小的房子就建在石洞里面,一声声震耳欲聋的响声不时从里面传出。钟伟主任告诉我们,这是销毁中心最危险的场所,手榴弹销毁现场。

    其实,手榴弹作为中国人最熟悉的一种武器,不论是在影视剧还是爷爷辈的故事里都有详细的描述,也不管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后来的抗美援朝等战场上它都是战士们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最简单的一种搏杀。一拧盖,一拉绳,往外一甩,一声巨响过后就见战果了……当然,现代战争中那些带柄的手榴弹也许已经被更具杀伤力和轻巧的手雷所代替,但那些曾经从战场上退下来的,或者是还没有机会送向战场的手榴弹已经结束了他们的历史使命。可以说为了我们更安全地生活,于是,有了我们今天所见的手榴弹销毁。

    我们小心地走进手榴弹销毁车间,一股刺鼻的硝烟味迎面扑来,当然,那不是手榴弹爆炸的味道,因为手榴弹到了这里必须享受“安乐死”的待遇,但它木柄上的雷管却必须在这里爆炸,为手榴弹作为在这个中心中的“危险分子”身份,迎回了一点尊严。

    时间回到2009年的一天,手榴弹销毁工房正在集中销毁某型手榴弹,职工崔英坐在上弹间的控制座上,一手将弹放入传送带,一手操纵着控制按钮。工房内回响着“咔嗒咔嗒”的机械声,嘈杂之中,她突然听到传送带上好像发出“嗞”的一声响,立刻警觉地盯住监视屏,只见一枚木柄被拔断的手榴弹正在传送带上“哧哧”地冒烟……

    “坏了,传送带的下一环还有4个人呢!”

    来不及多想,她“咔”的一声按下停机键,并大喊一声:“要爆炸了,快跑!”大家刚跨过安全线,“轰”的一声,手榴弹在抗爆间内爆炸了。

    毫发无伤的大伙儿走进抗爆间,只见屋顶、墙壁上炸出了数十个小弹坑,灯管和监控探头被炸得粉碎,缓冲玻璃无一幸免,地上满是弹片、石块和碎玻璃,看得大家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

    这是钟伟给我们讲的一个发生在兄弟单位的突发事件,其实拆卸手榴弹之所以危险,就是因为它的事故概率比其他任何弹种都高。手榴弹正常销毁爆炸发生率为十万分之一,在销毁手榴弹时,事故是难免的,拆弹兵们要做的就是在各种事故中保证不伤到人,因此,这样的流水车间其安全设置是关系到官兵的生死存亡的。

    给这些手榴弹“行刑”的是一个叫做“手榴弹拔弹机”的机械设备。它被安装在抗爆小室内,除了天然的山洞起到抗爆作用外,四周还建起了抗爆墙,手榴弹从墙外的一个小洞送入,交由机器进行弹体与弹柄的分解,而这个机器上的手榴弹与收集弹体、弹柄容器之间必须要有防殉爆的措施。拆卸过程中操作员就要像玩电子游戏一样,全神贯注地注视着电子屏幕,随时准备应急处置。因为这个销毁的过程中一旦出现断柄,就有可能造成拉火环被拉出,产生爆炸的危险。因此,拔弹过程中,出现断柄时,操作员必须立即停机,并切断电源,小心剪断拉火绳,取出弹体和弹柄,分别装箱运走,断柄弹要在销毁场炸毁处理。

    钟伟主任还告诉我们,在手榴弹销毁线上,每人一天要拆2000枚左右的手榴弹,一天下来,眼睛看得直掉眼泪。在这里,每拔出30枚手榴弹后,拆弹兵们都要进入抗爆室,清理洒落在导引槽等处的炸药,并将弹体和弹柄运走。而弹柄的处理在这里还有最后一道工序,那就是将拉火环拉出,让木柄里的雷管爆炸。在征得同意后,我们跟着技师马落典走进抗爆小室,房间里布满了那些爆炸后的痕迹,而由钢筋混凝土堆砌的着落点已经被炸出了一个大洞……


去发射药

药筒处理前,都需要经过最后一道工序--底火击发

炮弹家族的隆重“葬礼”

    报废弹药的销毁,除了拆卸分解,还有烧毁和炸毁。烧毁仅限于一些小当量的枪弹和引信以及发射药等,而需要炸毁的则多是那些来路不明或者是严重损坏的问题弹,它的危险性是最大的,也是最能让人感到紧张和刺激的。

    在参观完销毁中心后,我们提议要去烧炸场看一看,因为采访前我们曾从照片上看过,除去危险不讲,那是一个非常壮观的场面,也是最能反映拆弹兵职业特性的场所。陪我们去的是这个部队的业务技术处处长钮雪冰。

    钮处长是一名在销毁场上工作了十几年的老销毁员,从学员到领导,一直从事着跟拆弹有关的事情,可以说是一名非常优秀的老拆弹兵。在他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一个山坳中,一面厚重的围墙出现在眼前,围墙中间有一扇铁门,顺着铁门望去,三面都是笔直的天然石壁。进入铁门,一种紧张的感觉从空气中隐隐约约地漫了过来,我们的眼前堆放着好多刚刚烧毁过的弹药残渣,有迫击炮弹,有枪弹,还有一些火工品,而四周那些江西特有的红石已经被硝烟熏得发黑,那该是个什么样的场景呢?我们没有机会见证那些惊心动魄的时刻,那些烈焰与硝烟,那些布满了火药味的空气中或者还掺杂着一些爆炸声,那就是拆弹兵的战场,虽然没有敌我战斗的战场那般激烈,但也到处是战火,充满危险。

    炮弹、引信、雷管、炸药……这就是钮处长和他的战友们军旅生涯中的主要内容。在这里的官兵,他们的军人履历里,除了新兵连的三个月,基本上都是在弹药堆中摸爬滚打的。也许是因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处在紧张高危的拆弹排障战线上,眼前的这些拆弹兵们看上去都比同龄人显得苍老成熟。

    拆弹,只有一次机会。“干这一行只能有100%的成功,不能出现哪怕是万分之一的失误!”钮处长说,“因为失误就意味着死亡。”穿过烧炸场,我们进入了炸毁塔,这是我们此行的最后一个现场,而这个地点也是所有作业线中最危险的。从一路上的交谈中,我们知道其实这是个新式设备,仅仅在去年年底使用过一次,当时出于安全考虑,全程只上三个人,全是领导,除钮处长还有部队长施东胜和另外一名基层主官何正文,他们分两次成功地对一批不明状况的炮弹进行了炸毁处理。

    钮处长告诉我们,炸毁塔的安全指数比较高,而在炸毁塔修建之前对于那些高危弹药他们都是采取现场炸毁的,每一次炸毁的时候,都得把报废炮弹摆放在坑里,再在周围填土固定,最后安放炸药和雷管。这些工序听起来并不复杂,可是做起来却好似在刀尖上跳舞,稍不留神,就可能酿成大祸。因为这些炮弹都是不可拆分的,里面还有引信和炸药。一旦出险,那将是无法挽回的。

    其实,不管国内还是国外,关于烧毁和炸毁过程中的涉险故事很多,在来这里之前,我们已经从各类媒体上了解过了,在销毁场上干久了的人,多多少少都会留下一些“纪念”,有内在的,也有外伤,他们能做的就是静下心来,努力遵守安全操作的规则,提高工作中的安全系数,让自己和战友们少受一些皮肉之苦,让世界多一点和谐。

    告别这支部队时,我们在营门前专用铁路站台上看到了长长的一排火车皮,官兵们正在忙碌地搬运着从四面八方运来的报废弹药。带着一种尊敬而又复杂的心情,我的眼睛往站台上一扫,偶然发现这两天曾经陪伴过我们的部队长、政委以及机关的其他常委都在其中。我们想,只要战争的威胁依然存在,造弹的和拆弹的就必须存在。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牺牲奉献只能是远离人群的默默无闻,但他们将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执着,镌刻在大山深处。他们将对人民的热爱、对和平的向往、对英勇的诠释,熔铸在创造的一个个奇迹中,体现在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上。(文/李海保 本刊记者 刘金标 图/乔 玉)

拆弹尖兵:

    夏瑶

    南京军区报废武器弹药销毁站上士,多次被评为报废弹药销毁工作先进个人、弹药销毁机构建设先进个人、优秀士兵等,在销毁机具的保养维修上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技术,特别是在某型全弹分解机的故障排除中更有自己独到的一面,通常情况下调换卡具需要20分钟,而他只需5〜8分钟,在机具出现故障时能够第一时间判断并排除包括电路、液压系统等问题,被大家誉为“机件专家”。

董华辉

    南京军区报废武器弹药销毁站上士,2007年荣立三等功,能够独立完成多种型号炮弹的拆卸、排爆、销毁任务,在后膛炮弹弹丸的铝粉炸药倒空工序中,只需通过弹丸的弹口落地声就能判断弹内是否存留铝粉炸药,练就了一手“听声判物”的绝活。


魏绍伟

    南京军区报废武器弹药销毁站四级军士长,1997年入伍以来一直工作在弹药销毁作业线上,负责弹药拆卸程序中的底火击发。他完成底火击发百发百中,每分钟可完成75个,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士兵和优秀销毁员。



空军排弹场里的十万个为什么

    一台既像推土机又像装甲车的勘察车在排弹现场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钻到地下的炸弹如何发现又如何排除?常用的引爆方式都有哪几种?走进空军某场务技术试验中心,这些答案都可以一一得到解答。


人员装备集结

    “呜……呜……”随着空袭警报声骤然响起,“敌机”凭借空中优势,对机场实施猛烈“轰炸”,使机场遭到毁灭性打击,致使平坦的跑道上瞬间被炸开数个弹坑,火光冲天。敌情通报显示:因遭“敌”空袭,机场部分道面受损,飞机无法起降。战情就是命令,机场排弹兵紧急出动,迅速对未爆炸弹及受损道面进行快速修补。在弥漫的硝烟中,钻入地下的未爆炸弹,不一会儿的时间就被精确探测引爆,消除了对机场及周围设施造成的安全威胁。被“炸”开的裂缝,也被新型道面快修装备覆盖,一架架战机随即升空直奔作战空域。

    这是空军某场务技术试验中心与某军分区进行的一次机场排弹抢修实兵演练。在演练中,我们看到一台既像推土机又像装甲车的勘察车,它在排弹现场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钻到地下的炸弹如何发现又如何排除?常用的引爆方式都有哪几种?走进试验中心,这些答案都可以一一得到解答。

    这个既像推土机又像装甲车的大家伙是什么?

    “这个叫未爆弹清障勘察车。”刘教员介绍道,“别看这辆勘察车有几十吨重,但是很灵活。可以代替人来完成遭到破坏机场的快速清障勘察,现场查明地表未爆弹数量、方位及机场被破坏程度,评估机场受损情况,这样就很大程度地确保了排弹人员的生命安全。”我们钻进车的“肚子”里,发现虽然空间不大,却“五脏”俱全。车内乘员通过装在勘察车上的摄像监视装置、探照灯装置、单目头盔夜视仪等,在车内就可以观察到机场的受损情况,并通过安置通路标示,来标注出安全区域。

    在演习录像里,我们就曾看见排弹战士穿着一件迷彩的防护服,戴着一个透明的面罩,顶着烈日在训练场上排弹。“虽然防护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排弹官兵安全,但是对于近距离、威力大的炸弹来说,也只能相对地降低伤害,所以勘察车是一种很好的保障。”刘教员这样说。

    为了亲身体验那种感觉,我也借了一套防护服“打扮”起来。在几名战士的帮助下,我套上了防护服,那感觉就像是身上套了重重的盔甲。在这春寒料峭的季节,我穿上防护服后全然感觉不到寒意了。头盔刚戴上的时候还没什么感觉,但是几分钟之后,我就觉得脖子酸疼,有点儿抬不起来了。这套衣服虽然给了排弹官兵们安全的保护,但对他们的体力也是种考验。“未爆弹清障勘察车还可以用来清除机场道面的地雷、子母弹等小当量弹药。”听了刘教员的介绍,我心里还是有点儿打鼓。这又不是坦克,能抵御得住地雷的威力吗?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他。“可别小看他,勘察车是采用79式坦克底盘变型设计,机械排障装置与磁模拟扫雷器配合作业。磁模拟扫雷器用于扫除单一磁引信非触发地雷,也可以排除部分磁震动、磁声复合引信弹药。”刘教员一边拍着勘察车厚重的底盘,一边给我们解释磁模拟扫雷器的功能,“这样就可以清除机场道面的小当量弹药,并对浮土道面进行粗略整平,这主要是依靠车前的铲刀来完成。”

铺设网格为什么能探测到地下未爆弹的位置?

    在未爆弹清障勘察车做完前期的工作后,就需要排弹官兵使用各种仪器近距离来探测,从而确定下一步的行动。数字航弹探测器、铯光泵磁力仪这些陌生的名字在我们脑子里又打下一个个问号。“数字型探测器和磁力仪是未爆弹探测的主要设备。”吴教员看出了我们心中的疑问,“这个就是数字型探测器。”吴教员拿出了一根分了几段的金属管,末端有一个液晶显示屏。他给我们做了个示范:用金属探头在地面上来回滑过,如果地下有可疑物体,探测器就会发出报警声,显示屏上就会分析地下可疑物体的形态和构成。“这个我在电视上看见过,扫雷都会用到它。”我兴奋地说。听名字觉得陌生,这次终于见到实物了。“用数字型探测器进行初探,确定未爆弹大致位置。该仪器采用点阵液晶显示屏、触摸薄膜开关,接缝均做防水处理,可在雨雪天使用。”

    当排弹官兵发现可疑区域后,就以未爆弹疑似点为中心,按照正南正北方向铺设探测网格。就见几名战士以一个点为中心,迅速打开一个布满了无数个小格的网,并固定好。这个网四四方方,就好像一个下围棋的棋盘,用这个就可以确定地下未爆弹的位置?我心里充满了怀疑。“这个探测网格可不是普通的网格,他是用无磁材料制成,铺设方便、撤收快速。为磁力仪提供探点,探测地下未爆弹的位置,起到坐标的作用。”吴教员边说边拿起了一个像掌上电脑一样的东西操作起来。“以探测网格西南角为探测起点,使用铯光泵磁力仪,南北方向S形路线对网格节点进行逐点探测。你们看,已经把磁力仪精探得到的数据,传输到电脑中了。”吴教员说话间,屏幕上显示出一排排数字,正在快速地运算,“进行数据处理,即可得到未爆弹的三维坐标、弹径等参数。根据计算机得出的数据,以探测网格为坐标系,探测起点为坐标原点,就可以在网格内标出地下未爆弹的精确坐标。”

    不同的炸弹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引爆方式?

    确定了未爆弹的位置,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拆除炸弹了吧。我还满心期待以为会看见电影中经常出现的场景:排弹人员在决定剪蓝色的线、还是红色的线时,犹豫不决。最后,紧张的音乐响起,当剪刀剪断一根线的同时,气氛达到了高潮。结果是他们顺利地排除了险情。当听到指挥员一声“准备引爆”的令下,我脑子里的场景一下子卡了壳。要引爆,我没听错吧,那不是加重了机场的损毁程度?陪同我们参观的杨参谋告诉我:“和销毁废旧弹药不同,我们主要是为了未来战争做准备。战时,为了及时修复机场,必须马上将未爆弹引爆。因为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去拆弹,而且我们所处理的也多是大型的炮弹。最终的目标就是排除障碍后,快速恢复机场的起飞保障能力。”

    “起爆的方法也有好几种,现在我们来看看这种比较有特点的地下未爆弹的起爆过程。”李教员招呼我们来到刚才探测出地下未爆弹的地方。“既然位置已经确定了,怎么将它引爆呢?是把它挖出来,还是把地挖开后再将其引爆。”我正想着,就看见一旁的中士小陈打开了一个箱子,从里面取出托盘,拧上支撑腿;然后又拿出一个圆盘放在支架上,挂上铅锤,使铅锤对准未爆弹中心标志。他拧下保护帽,调整支撑腿观察水平仪气泡正对中心,然后将导爆管雷管插入钻地引爆弹的雷管孔中,让我们所有人员隐蔽。随后一声巨响,深埋在地下的炸弹就这样被解决掉了。“这种引爆弹用于排除地下未爆弹,能够排除机场道面下侵彻深度达3米、弹壁厚30毫米的未爆弹。采用引爆弹排除地下未爆弹,相比传统开挖后排除或者移走未爆弹的方式,更加安全、高效。”李建华教员给我们讲解起来。

    李教员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员因为粗心大意,在操作之前忘了用手摸湿地除去身上的静电,幸好教员及时提醒。“其实在大多数人眼里,觉得排弹这个行业很危险。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但是只要胆大心细,按着规范的操作流程来就不会出现事故。”在一次进行点火管起爆法训练中,15秒的导火索燃烧爆炸时间,要求在第12秒扔出炸药。一名战士因为紧张,炸药没有扔出安全距离,看着“哧哧”地冒着火苗和白烟的导火索,战士呆住了,此刻距爆炸只剩下3秒时间,情况万分紧急,一旁监督作业的李建华没有丝毫迟疑,箭步冲上去将战士扑倒,就在两人身体着地的瞬间,炸药爆炸,除了一身的尘土和“嗡嗡”的耳鸣,没受到任何伤害。如果不是他对炸药性能的了解,迅速做出合理的处置,后果将不堪设想。我问他遇到这种情况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怕不怕,考虑到后果没有?李教员微笑着说:“干这一行,危险时刻存在,我是凭经验将危险降到最低。我把弹药、雷管、炸药当成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热爱它们,熟悉它们的特点,操作处理起来就会自信、自如了。”(文图/李德战 胡继东 刘从军 本刊记者 毛毛雨)

  海军拆弹兵的四大“兵器”

    “炉子烧弹”:将弹药分批放入高温的烧毁炉内,利用高温将弹药引爆。

    “水刀切弹”:利用小股具有较强穿透力的水流对一些不可拆卸或难以拆卸的弹丸进行切割。

    “自动拆弹”:将炮弹放入弹槽内,利用设备实现引信、弹丸、药筒三大元件安全分离。

    “蒸箱蒸弹”:利用高温蒸汽对弹丸进行加热,使弹丸内的炸药融化流出或软化。



报废弹药处理前同样要进行严格地清点

    4月13日上午,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海装某弹药修理试验站检修所所长、工程师贾海东拿着刚刚领到的装药销毁批次清单,从站长张振兴的办公室走了出来。

    回到作业区后,贾海东立即组织检修所官兵按照清单的批次要求,将库存的某型弹药转运至作业场所准备进行拆卸。检修技师王景峰手捧着销毁清单所列项目、内容,一一对所有战斗装药的生产诸元、装配批次等进行核对登记,并按照作业要求将炮弹排序。戴上手套、穿上防静电服……一切准备就绪后,贾海东带领销毁小组成员按照药筒除油、卸底火、底火室喷水、药筒去紧塞盖、药筒倒发射药、空药筒清理检查、发射药烧毁和药筒运输等规程将炮弹中战斗装药取出逐一销毁。这是海军销毁某型舰炮战斗装药的真实写照,也是海军弹药拆卸销毁作业中最基本、最平常的一个做法。而常年完成这些任务的就是海军拆弹兵,一群掌握着特殊“兵器”的官兵。

    “炉子烧弹”

    【装备介绍】机动式烧毁炉是将固定式火工品烧毁装置安装到一辆拖车上,实现了远距离机动、适地展开,便携式的目标。它特有的15米拆装传送带实现了间接投料作业,主要适用于80克以下TNT当量的火工品烧毁就地销毁,解决了危险品弹药就地销毁的技术难题,避免了危险品弹药运输及炸毁作业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

    【辉煌战绩】去年3月下旬,海装某弹药修理试验站接到海装军械保障部的命令,海后某基地导弹仓库库存的鱼雷引火管、甲火焰雷管等2.7万余枚危险火工品急需销毁。领受任务后,站长张振兴、总工程师张普军立即带领检修所机动销毁小组和机动烧毁炉赶赴任务地区。

    上午8时,随着总指挥张振兴一声令下:“展开烧毁炉!”5名队员迅速到位,对机动烧毁炉进行安装调试。“王景峰,你负责调试传输带!”“申圣楠,你和毛正举负责安装防爆板……”队长贾海东就展开烧毁炉任务进行分工。经过15分钟的紧张作业,一个纵深为25米长的机动烧毁炉正式亮相于官兵眼前。组装设备完成后,队员们来不及擦拭额头上的汗珠,立即对设备进行调试。只见检修技师张亮右手转动控制阀,整个机动烧毁炉瞬间运作起来。机器的轰鸣声与传输带转动发出的声音交相映辉,宛如一曲动听的交响曲。

    调试好设备后,处废队队员们开始对部分退役鱼水雷火工品进行试烧。随着再一次发令:“开始试烧!”各队员迅速就位,负责搬运火工品的申圣楠等人将试烧火工品搬运至作业场地离机动烧毁炉近20米的距离处。张亮来到控制阀前,准备开动机器。技术指导蒋伙金站在机动烧毁炉旁,时刻注视着处废队队员们的一举一动。申圣楠将火工品倒在传输带上的装药盒内,一盒、两盒、三盒……随着电源打开,机器转动起来,10秒钟后,第1盒火工品被送入炉内,随即发出一阵阵的爆炸声。经过近3天的连续作业,机动销毁小组圆满完成了任务。

    “水刀切弹”

    【装备介绍】“水刀”全称为超高压水射流弹药切割机。它主要是利用超高压水射流技术,对一些不可拆卸或难以拆卸的弹丸进行切割。有效解决了疑难弹药的销毁问题,提高了安全操作系数,实现了人弹分离,安全性可靠性较高。该设备是全军唯一一台利用超高压水射流切割弹体的设备,属全军首创。

    【辉煌战绩】有一年,海军部队一大批废旧弹药销毁工作在天南海北全面展开。然而,各基地、舰航在清查、销毁废旧弹药时遇到了同样的难题:由于技术、人员等原因,基层部队对一些存放时间久、不便运输、情况复杂的废旧弹药,无法自行销毁。为了能够安全、顺利完成此次大型的弹药销毁任务,海装机关立即选调弹药技术人员组成废旧弹药机动处废队。该站高级工程师蒋伙金等3名技术骨干参与执行机动处废任务。

    由于历史原因,驻青岛某部的废旧弹药库存特别多,不仅存放时间长,而且种类繁多,官兵们给它们起了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外号——“坏弹”。其中,5枚距今100多年的日本明治时期的280毫米穿甲弹,因为没有相关资料,一直“压”在仓库里,没人敢碰。面对困难,蒋伙金没有退缩。待弹药转运至销毁场后,他便把现场围观的官兵、处废队员安排到安全地带,然后自己一个人与那几枚炮弹进行“亲密接触”。了解其详细状况后,他决定用“水刀”对其进行切割销毁。为了确保弹体在放入切割专用的水池中引信不受震动,处废队队员在起重机上另加滑轮、靠人力托举,才把重达300多公斤的“坏弹”放稳。眼看着细细的高压水流像刀子般钻蚀厚厚的弹壁,大家都不禁为蒋伙金捏了一把汗。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艰苦作业,最终安全、顺利地销毁了第一枚弹。处废队先后成功切割了包括八国联军及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发射入土的未爆弹46发。

“自动拆弹”

    【装备介绍】小口径弹药自动拆卸机是通过精度定位,使接收传感器反馈采样信号,形成电液开关量控制,使设备自动循环往复工作,将炮弹自动分解成引信、弹丸、药筒三大元件或有选择地分解。该机能安全、高效地拆毁或换件修理炮弹,清除事故隐患,恢复弹药性能,延长弹药储存寿命。

    【辉煌战绩】前不久,该站检修所接到上级紧急拆毁2000发实习弹的任务。接到任务后,所长贾海东心中暗自想:我有小口径弹药自动拆卸机难道还怕完成不了任务吗?小口径弹药自动拆卸机是该站自主研发的科技产品,曾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设备研发成功后,拆卸弹药的效率提高了,安全性能也有了大幅的提升。

    在对设备一番目测后,毛正举给盛装发射药的箱内注入一些水,许金阳拿出润滑脂油给机具台面薄薄地涂了一层。根据作业弹药的品种,他们协力将配套机具和卡具安装到炮弹全自动拆卸系统各相应的部位。经过一番测试,拆卸机状况良好,可以正常作业。按照操作规程,毛正举从身后的炮弹输送带上搬起一枚炮弹装入进弹槽内,许金阳根据拆卸弹种选定键盘上的弹种型号,按下“自动与手动”键,打开空气开关,然后按下电机键启动油压泵电机,设备开始自动作业。一系列连续操作后,一个完整的炮弹被分解成几个零散的部件。随即,毛正举将分解完的弹丸、药筒等元件分别装入周转箱内。紧接着,毛正举又拿起一个炮弹填入槽内,许金阳再一次按照刚才的操作流程开始作业。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作业,经过20天的连续作业,他们最终圆满完成了拆弹任务。

    “蒸箱蒸弹”

    【装备介绍】“蒸箱”全称为蒸汽倒药锅。它主要是采取高温蒸汽对弹丸进行加热,使弹丸内的炸药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融化流出或软化。采取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倒药工作效率,提高安全操作系数,有效地缓解了以往人工倒药带来的安全隐患和工作效率较低的问题。

    【辉煌战绩】“自从有了这个‘蒸箱’后,再麻烦的弹我们都可以消灭它!”站在蒸汽倒药锅前,站长张振兴毫不掩饰自己的喜悦。

    去年,海军下达了一项把1000发某型舰炮弹改装成实习弹的任务。用舰炮弹改装实习弹,不仅要取下引信,而且还要倒出弹体内的炸药。短短一个月时间,要完成这项任务确实有点难,因为舰炮弹内的炸药倒药十分费劲,也很危险。要想按时完成任务,就必须要利用高温蒸汽熏蒸的方法倒药。确定作业方案后,检修所销毁小组按照方案规定的步骤开始准备。

    上午开始作业前,申圣楠来到作业区供气间内提前烧起了锅炉。大约1个小时以后,贾海东带领8名销毁小组成员将已经去掉引信、铅垫、纸垫、传爆管以及药型罩的炮弹运送至作业地点。在对设备进行调试后,贾海东、张亮穿上防毒服、戴上防毒口罩将炮弹放入倒药车,并推入至倒药室内,然后再打开汽门开始蒸汽融化作业。作业期间,他们始终使箱内气压保持在两三帕左右。30分钟后,打开箱门,只见弹丸内的炸药已全部融化流出,融化后的炸药通过流药管缓缓流到沉淀槽中。过了一会儿,他们将已经凝固成片状的炸药装入专用储备箱内,等待下次集中烧毁。

    呛鼻难闻的火药味弥漫在空气中,虽然戴着口罩,官兵们仍然感觉胃里有些难受,即便如此大家都默默忍受着。经过全体销毁小组的轮番上阵,原本需要一个月完成的任务,结果只用了半个月就完成了。由于倒药进度比较快,他们所承担的改装任务也提前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文/杨国勇 陆文强 图/杨国勇)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1-06/01/c_121483019.htm



使用引爆设备排除半裸露大当量未爆弹药

    《解放军生活》杂志2011年6月刊(总第316期)策 划/本刊编辑部 移动阵容/陈延萍 李 芸 毛毛雨 乔 玉 刘金标 执 行/李 芸 刘金标 毛毛雨 李 凯 编 辑/李 芸

    ◎策划人语

有这样一支部队这样一群兵,他们每天都战斗在“生死线”上,与“死神”打交道,有人称他们是“坐在火山口上的人”,有人说他们是“天天与炮火交锋的官兵”,这就是拆弹部队。战争年代,硝烟过后,他们犹如战场的“清扫员”,穿越雷区,排除一颗颗未爆弹,为人们开创一片宁静的家园。和平时期,他们作为和平的护卫者,亲手将一颗颗退役的炮弹拆卸并最终销毁。都说拆弹的工作辛苦且危险,但他们义不容辞,无所畏惧,为了更多人的幸福和安宁,他们默默奉献着青春,甚至生命。这就是可爱的拆弹兵,充满传奇,更令人敬

大山深处对话拆弹兵

    在赣东北深山丛林中就有这样一支部队一群兵,他们每天要面对各种退役的炮弹并负责安全销毁。他们的工作很神秘,但更多的是危险。

2011年初春,我们编辑部一行4人走进了南京军区某报废武器弹药销毁站。在浓烈的硝烟和无处不在的爆炸声中,我们和这个拆弹王国新兵万诚超进行了一次简短的对话。

    “什么时候到这个部队的?”

    “一个月前。”

    “感觉怎么样?”

    “刚来的时候害怕,现在不怕了。”

    炮弹、引信、雷管、炸药,这些顷刻间就能让人血肉横飞的东西摆在眼前,感到害怕是正常的。

    万诚超只是那个在大门口上写着国家二类危险场所的报废弹药处理中心的一名值勤警卫,在他的军旅生涯中还远远够不上拆弹兵的资格。但他的怕与不怕却是来自内心的本能,就像我们一样,一进入那个场所,就被迎面而来的爆炸声与浓烈的硝烟所震慑,仿佛在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冷血无情的主人,接触它你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其实这个准备在我们进入弹药拆卸销毁现场前就已经有过多次的思考和想象。也就是在跟万诚超对话的几个小时前,这支部队的政治处主任顾勇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已经相当现代化的报废弹药销毁场所了,其安全措施和机械设备那都是国家级的,而他们已经连续22年成功销毁了5.1万吨数以万计的各类炮弹。我们不知道如何形容5.1万吨的炮弹到底是个什么概念。顾主任说:“形象点儿讲,我们的工作量就是两天一车皮,一年一座山。”日本的,美国的,苏联的,德国的,法国的,英国的,什么炮弹他们都处理过。从手工到机械化,他们所走的路就是中国拆弹兵的一个缩影。


拆卸引信

    一枚炮弹是这样退役的

    经过最后一道安全检查后我们告别万诚超,进入了这个报废弹药销毁中心的心脏部位,也就是拆弹兵工作的车间。迎接我们的是这个中心的负责人钟伟,1997年分配到这个部队后一直工作在弹药销毁战线上的一名老拆弹兵。紧接着,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五六个身穿工作服的战士,以及一台机器和一堆堆排放整齐的炮弹。钟主任告诉我们,这是某型高射炮弹,也是他们所销毁的炮弹家族中体格最小的一类。

    开箱,取弹,卸弹头引信,卸旋入式底火,弹体与装药筒分解,取发射药,药筒处理,回收。这是炮弹销毁作业线上,一枚报废炮弹从出现走向灭亡的程序。在这条作业线上,不停地有炮弹被送进来,然后有人把它们小心地放上作业台,取下引信,之后再由传输带把它送到各个工作点上进行分解,最后回收。就这样,一枚炮弹从弹膛满满到最后只剩下一个空弹壳,只需要10分钟时间,这一切看上去都很轻松自如。钟主任告诉我们,这看似轻松的工作,十次,一百次,成千上万次的重复起来却是一件非常考验人毅力的事。

    为此,钟伟主任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

    军区一位首长曾多次到这个销毁站检查工作,一次,他将这个中心的每一条流水线都看了一遍,但奇怪的是官兵们紧张有序地工作着,没有人向他起立报告,没有人和他握手搭话,甚至没有人正式看他一眼,朝他一笑。

    走走停停,端详眼前这群忙碌的人,首长看出了更多的不寻常:他们是那样心无旁骛,每个人的表情淡然而严肃,专注的目光总是盯着眼前的工作,手不停地重复着相同的动作,仿佛是与销毁线浑然一体的机器人。

    看着看着,首长的眼眶湿润了。首长经常到部队检查工作,也许这是首次无人对他笑脸相迎。他说,这是他所见过的最具职业表情特征的人群。他情不自禁,向这些不看他一眼的人庄重地敬了一个军礼。

    目不斜视,耳不妄听,只是因为工作的需要。确实,在我们进入销毁车间的这段时间里,这群有血有肉的“机器人”,从不为拆弹之外的事分心,却对销毁线上一丝一毫的异常有着非同寻常的敏感。


手榴弹的“告别仪式”

    离开高射炮弹拆卸车间,我们走向不远处的一个掩体,那里其实就是一个天然的石洞,一排矮小的房子就建在石洞里面,一声声震耳欲聋的响声不时从里面传出。钟伟主任告诉我们,这是销毁中心最危险的场所,手榴弹销毁现场。

    其实,手榴弹作为中国人最熟悉的一种武器,不论是在影视剧还是爷爷辈的故事里都有详细的描述,也不管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后来的抗美援朝等战场上它都是战士们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最简单的一种搏杀。一拧盖,一拉绳,往外一甩,一声巨响过后就见战果了……当然,现代战争中那些带柄的手榴弹也许已经被更具杀伤力和轻巧的手雷所代替,但那些曾经从战场上退下来的,或者是还没有机会送向战场的手榴弹已经结束了他们的历史使命。可以说为了我们更安全地生活,于是,有了我们今天所见的手榴弹销毁。

    我们小心地走进手榴弹销毁车间,一股刺鼻的硝烟味迎面扑来,当然,那不是手榴弹爆炸的味道,因为手榴弹到了这里必须享受“安乐死”的待遇,但它木柄上的雷管却必须在这里爆炸,为手榴弹作为在这个中心中的“危险分子”身份,迎回了一点尊严。

    时间回到2009年的一天,手榴弹销毁工房正在集中销毁某型手榴弹,职工崔英坐在上弹间的控制座上,一手将弹放入传送带,一手操纵着控制按钮。工房内回响着“咔嗒咔嗒”的机械声,嘈杂之中,她突然听到传送带上好像发出“嗞”的一声响,立刻警觉地盯住监视屏,只见一枚木柄被拔断的手榴弹正在传送带上“哧哧”地冒烟……

    “坏了,传送带的下一环还有4个人呢!”

    来不及多想,她“咔”的一声按下停机键,并大喊一声:“要爆炸了,快跑!”大家刚跨过安全线,“轰”的一声,手榴弹在抗爆间内爆炸了。

    毫发无伤的大伙儿走进抗爆间,只见屋顶、墙壁上炸出了数十个小弹坑,灯管和监控探头被炸得粉碎,缓冲玻璃无一幸免,地上满是弹片、石块和碎玻璃,看得大家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

    这是钟伟给我们讲的一个发生在兄弟单位的突发事件,其实拆卸手榴弹之所以危险,就是因为它的事故概率比其他任何弹种都高。手榴弹正常销毁爆炸发生率为十万分之一,在销毁手榴弹时,事故是难免的,拆弹兵们要做的就是在各种事故中保证不伤到人,因此,这样的流水车间其安全设置是关系到官兵的生死存亡的。

    给这些手榴弹“行刑”的是一个叫做“手榴弹拔弹机”的机械设备。它被安装在抗爆小室内,除了天然的山洞起到抗爆作用外,四周还建起了抗爆墙,手榴弹从墙外的一个小洞送入,交由机器进行弹体与弹柄的分解,而这个机器上的手榴弹与收集弹体、弹柄容器之间必须要有防殉爆的措施。拆卸过程中操作员就要像玩电子游戏一样,全神贯注地注视着电子屏幕,随时准备应急处置。因为这个销毁的过程中一旦出现断柄,就有可能造成拉火环被拉出,产生爆炸的危险。因此,拔弹过程中,出现断柄时,操作员必须立即停机,并切断电源,小心剪断拉火绳,取出弹体和弹柄,分别装箱运走,断柄弹要在销毁场炸毁处理。

    钟伟主任还告诉我们,在手榴弹销毁线上,每人一天要拆2000枚左右的手榴弹,一天下来,眼睛看得直掉眼泪。在这里,每拔出30枚手榴弹后,拆弹兵们都要进入抗爆室,清理洒落在导引槽等处的炸药,并将弹体和弹柄运走。而弹柄的处理在这里还有最后一道工序,那就是将拉火环拉出,让木柄里的雷管爆炸。在征得同意后,我们跟着技师马落典走进抗爆小室,房间里布满了那些爆炸后的痕迹,而由钢筋混凝土堆砌的着落点已经被炸出了一个大洞……


去发射药

药筒处理前,都需要经过最后一道工序--底火击发

炮弹家族的隆重“葬礼”

    报废弹药的销毁,除了拆卸分解,还有烧毁和炸毁。烧毁仅限于一些小当量的枪弹和引信以及发射药等,而需要炸毁的则多是那些来路不明或者是严重损坏的问题弹,它的危险性是最大的,也是最能让人感到紧张和刺激的。

    在参观完销毁中心后,我们提议要去烧炸场看一看,因为采访前我们曾从照片上看过,除去危险不讲,那是一个非常壮观的场面,也是最能反映拆弹兵职业特性的场所。陪我们去的是这个部队的业务技术处处长钮雪冰。

    钮处长是一名在销毁场上工作了十几年的老销毁员,从学员到领导,一直从事着跟拆弹有关的事情,可以说是一名非常优秀的老拆弹兵。在他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一个山坳中,一面厚重的围墙出现在眼前,围墙中间有一扇铁门,顺着铁门望去,三面都是笔直的天然石壁。进入铁门,一种紧张的感觉从空气中隐隐约约地漫了过来,我们的眼前堆放着好多刚刚烧毁过的弹药残渣,有迫击炮弹,有枪弹,还有一些火工品,而四周那些江西特有的红石已经被硝烟熏得发黑,那该是个什么样的场景呢?我们没有机会见证那些惊心动魄的时刻,那些烈焰与硝烟,那些布满了火药味的空气中或者还掺杂着一些爆炸声,那就是拆弹兵的战场,虽然没有敌我战斗的战场那般激烈,但也到处是战火,充满危险。

    炮弹、引信、雷管、炸药……这就是钮处长和他的战友们军旅生涯中的主要内容。在这里的官兵,他们的军人履历里,除了新兵连的三个月,基本上都是在弹药堆中摸爬滚打的。也许是因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处在紧张高危的拆弹排障战线上,眼前的这些拆弹兵们看上去都比同龄人显得苍老成熟。

    拆弹,只有一次机会。“干这一行只能有100%的成功,不能出现哪怕是万分之一的失误!”钮处长说,“因为失误就意味着死亡。”穿过烧炸场,我们进入了炸毁塔,这是我们此行的最后一个现场,而这个地点也是所有作业线中最危险的。从一路上的交谈中,我们知道其实这是个新式设备,仅仅在去年年底使用过一次,当时出于安全考虑,全程只上三个人,全是领导,除钮处长还有部队长施东胜和另外一名基层主官何正文,他们分两次成功地对一批不明状况的炮弹进行了炸毁处理。

    钮处长告诉我们,炸毁塔的安全指数比较高,而在炸毁塔修建之前对于那些高危弹药他们都是采取现场炸毁的,每一次炸毁的时候,都得把报废炮弹摆放在坑里,再在周围填土固定,最后安放炸药和雷管。这些工序听起来并不复杂,可是做起来却好似在刀尖上跳舞,稍不留神,就可能酿成大祸。因为这些炮弹都是不可拆分的,里面还有引信和炸药。一旦出险,那将是无法挽回的。

    其实,不管国内还是国外,关于烧毁和炸毁过程中的涉险故事很多,在来这里之前,我们已经从各类媒体上了解过了,在销毁场上干久了的人,多多少少都会留下一些“纪念”,有内在的,也有外伤,他们能做的就是静下心来,努力遵守安全操作的规则,提高工作中的安全系数,让自己和战友们少受一些皮肉之苦,让世界多一点和谐。

    告别这支部队时,我们在营门前专用铁路站台上看到了长长的一排火车皮,官兵们正在忙碌地搬运着从四面八方运来的报废弹药。带着一种尊敬而又复杂的心情,我的眼睛往站台上一扫,偶然发现这两天曾经陪伴过我们的部队长、政委以及机关的其他常委都在其中。我们想,只要战争的威胁依然存在,造弹的和拆弹的就必须存在。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牺牲奉献只能是远离人群的默默无闻,但他们将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执着,镌刻在大山深处。他们将对人民的热爱、对和平的向往、对英勇的诠释,熔铸在创造的一个个奇迹中,体现在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上。(文/李海保 本刊记者 刘金标 图/乔 玉)

拆弹尖兵:

    夏瑶

    南京军区报废武器弹药销毁站上士,多次被评为报废弹药销毁工作先进个人、弹药销毁机构建设先进个人、优秀士兵等,在销毁机具的保养维修上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技术,特别是在某型全弹分解机的故障排除中更有自己独到的一面,通常情况下调换卡具需要20分钟,而他只需5〜8分钟,在机具出现故障时能够第一时间判断并排除包括电路、液压系统等问题,被大家誉为“机件专家”。

董华辉

    南京军区报废武器弹药销毁站上士,2007年荣立三等功,能够独立完成多种型号炮弹的拆卸、排爆、销毁任务,在后膛炮弹弹丸的铝粉炸药倒空工序中,只需通过弹丸的弹口落地声就能判断弹内是否存留铝粉炸药,练就了一手“听声判物”的绝活。


魏绍伟

    南京军区报废武器弹药销毁站四级军士长,1997年入伍以来一直工作在弹药销毁作业线上,负责弹药拆卸程序中的底火击发。他完成底火击发百发百中,每分钟可完成75个,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士兵和优秀销毁员。



空军排弹场里的十万个为什么

    一台既像推土机又像装甲车的勘察车在排弹现场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钻到地下的炸弹如何发现又如何排除?常用的引爆方式都有哪几种?走进空军某场务技术试验中心,这些答案都可以一一得到解答。


人员装备集结

    “呜……呜……”随着空袭警报声骤然响起,“敌机”凭借空中优势,对机场实施猛烈“轰炸”,使机场遭到毁灭性打击,致使平坦的跑道上瞬间被炸开数个弹坑,火光冲天。敌情通报显示:因遭“敌”空袭,机场部分道面受损,飞机无法起降。战情就是命令,机场排弹兵紧急出动,迅速对未爆炸弹及受损道面进行快速修补。在弥漫的硝烟中,钻入地下的未爆炸弹,不一会儿的时间就被精确探测引爆,消除了对机场及周围设施造成的安全威胁。被“炸”开的裂缝,也被新型道面快修装备覆盖,一架架战机随即升空直奔作战空域。

    这是空军某场务技术试验中心与某军分区进行的一次机场排弹抢修实兵演练。在演练中,我们看到一台既像推土机又像装甲车的勘察车,它在排弹现场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钻到地下的炸弹如何发现又如何排除?常用的引爆方式都有哪几种?走进试验中心,这些答案都可以一一得到解答。

    这个既像推土机又像装甲车的大家伙是什么?

    “这个叫未爆弹清障勘察车。”刘教员介绍道,“别看这辆勘察车有几十吨重,但是很灵活。可以代替人来完成遭到破坏机场的快速清障勘察,现场查明地表未爆弹数量、方位及机场被破坏程度,评估机场受损情况,这样就很大程度地确保了排弹人员的生命安全。”我们钻进车的“肚子”里,发现虽然空间不大,却“五脏”俱全。车内乘员通过装在勘察车上的摄像监视装置、探照灯装置、单目头盔夜视仪等,在车内就可以观察到机场的受损情况,并通过安置通路标示,来标注出安全区域。

    在演习录像里,我们就曾看见排弹战士穿着一件迷彩的防护服,戴着一个透明的面罩,顶着烈日在训练场上排弹。“虽然防护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排弹官兵安全,但是对于近距离、威力大的炸弹来说,也只能相对地降低伤害,所以勘察车是一种很好的保障。”刘教员这样说。

    为了亲身体验那种感觉,我也借了一套防护服“打扮”起来。在几名战士的帮助下,我套上了防护服,那感觉就像是身上套了重重的盔甲。在这春寒料峭的季节,我穿上防护服后全然感觉不到寒意了。头盔刚戴上的时候还没什么感觉,但是几分钟之后,我就觉得脖子酸疼,有点儿抬不起来了。这套衣服虽然给了排弹官兵们安全的保护,但对他们的体力也是种考验。“未爆弹清障勘察车还可以用来清除机场道面的地雷、子母弹等小当量弹药。”听了刘教员的介绍,我心里还是有点儿打鼓。这又不是坦克,能抵御得住地雷的威力吗?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他。“可别小看他,勘察车是采用79式坦克底盘变型设计,机械排障装置与磁模拟扫雷器配合作业。磁模拟扫雷器用于扫除单一磁引信非触发地雷,也可以排除部分磁震动、磁声复合引信弹药。”刘教员一边拍着勘察车厚重的底盘,一边给我们解释磁模拟扫雷器的功能,“这样就可以清除机场道面的小当量弹药,并对浮土道面进行粗略整平,这主要是依靠车前的铲刀来完成。”

铺设网格为什么能探测到地下未爆弹的位置?

    在未爆弹清障勘察车做完前期的工作后,就需要排弹官兵使用各种仪器近距离来探测,从而确定下一步的行动。数字航弹探测器、铯光泵磁力仪这些陌生的名字在我们脑子里又打下一个个问号。“数字型探测器和磁力仪是未爆弹探测的主要设备。”吴教员看出了我们心中的疑问,“这个就是数字型探测器。”吴教员拿出了一根分了几段的金属管,末端有一个液晶显示屏。他给我们做了个示范:用金属探头在地面上来回滑过,如果地下有可疑物体,探测器就会发出报警声,显示屏上就会分析地下可疑物体的形态和构成。“这个我在电视上看见过,扫雷都会用到它。”我兴奋地说。听名字觉得陌生,这次终于见到实物了。“用数字型探测器进行初探,确定未爆弹大致位置。该仪器采用点阵液晶显示屏、触摸薄膜开关,接缝均做防水处理,可在雨雪天使用。”

    当排弹官兵发现可疑区域后,就以未爆弹疑似点为中心,按照正南正北方向铺设探测网格。就见几名战士以一个点为中心,迅速打开一个布满了无数个小格的网,并固定好。这个网四四方方,就好像一个下围棋的棋盘,用这个就可以确定地下未爆弹的位置?我心里充满了怀疑。“这个探测网格可不是普通的网格,他是用无磁材料制成,铺设方便、撤收快速。为磁力仪提供探点,探测地下未爆弹的位置,起到坐标的作用。”吴教员边说边拿起了一个像掌上电脑一样的东西操作起来。“以探测网格西南角为探测起点,使用铯光泵磁力仪,南北方向S形路线对网格节点进行逐点探测。你们看,已经把磁力仪精探得到的数据,传输到电脑中了。”吴教员说话间,屏幕上显示出一排排数字,正在快速地运算,“进行数据处理,即可得到未爆弹的三维坐标、弹径等参数。根据计算机得出的数据,以探测网格为坐标系,探测起点为坐标原点,就可以在网格内标出地下未爆弹的精确坐标。”

    不同的炸弹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引爆方式?

    确定了未爆弹的位置,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拆除炸弹了吧。我还满心期待以为会看见电影中经常出现的场景:排弹人员在决定剪蓝色的线、还是红色的线时,犹豫不决。最后,紧张的音乐响起,当剪刀剪断一根线的同时,气氛达到了高潮。结果是他们顺利地排除了险情。当听到指挥员一声“准备引爆”的令下,我脑子里的场景一下子卡了壳。要引爆,我没听错吧,那不是加重了机场的损毁程度?陪同我们参观的杨参谋告诉我:“和销毁废旧弹药不同,我们主要是为了未来战争做准备。战时,为了及时修复机场,必须马上将未爆弹引爆。因为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去拆弹,而且我们所处理的也多是大型的炮弹。最终的目标就是排除障碍后,快速恢复机场的起飞保障能力。”

    “起爆的方法也有好几种,现在我们来看看这种比较有特点的地下未爆弹的起爆过程。”李教员招呼我们来到刚才探测出地下未爆弹的地方。“既然位置已经确定了,怎么将它引爆呢?是把它挖出来,还是把地挖开后再将其引爆。”我正想着,就看见一旁的中士小陈打开了一个箱子,从里面取出托盘,拧上支撑腿;然后又拿出一个圆盘放在支架上,挂上铅锤,使铅锤对准未爆弹中心标志。他拧下保护帽,调整支撑腿观察水平仪气泡正对中心,然后将导爆管雷管插入钻地引爆弹的雷管孔中,让我们所有人员隐蔽。随后一声巨响,深埋在地下的炸弹就这样被解决掉了。“这种引爆弹用于排除地下未爆弹,能够排除机场道面下侵彻深度达3米、弹壁厚30毫米的未爆弹。采用引爆弹排除地下未爆弹,相比传统开挖后排除或者移走未爆弹的方式,更加安全、高效。”李建华教员给我们讲解起来。

    李教员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员因为粗心大意,在操作之前忘了用手摸湿地除去身上的静电,幸好教员及时提醒。“其实在大多数人眼里,觉得排弹这个行业很危险。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但是只要胆大心细,按着规范的操作流程来就不会出现事故。”在一次进行点火管起爆法训练中,15秒的导火索燃烧爆炸时间,要求在第12秒扔出炸药。一名战士因为紧张,炸药没有扔出安全距离,看着“哧哧”地冒着火苗和白烟的导火索,战士呆住了,此刻距爆炸只剩下3秒时间,情况万分紧急,一旁监督作业的李建华没有丝毫迟疑,箭步冲上去将战士扑倒,就在两人身体着地的瞬间,炸药爆炸,除了一身的尘土和“嗡嗡”的耳鸣,没受到任何伤害。如果不是他对炸药性能的了解,迅速做出合理的处置,后果将不堪设想。我问他遇到这种情况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怕不怕,考虑到后果没有?李教员微笑着说:“干这一行,危险时刻存在,我是凭经验将危险降到最低。我把弹药、雷管、炸药当成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热爱它们,熟悉它们的特点,操作处理起来就会自信、自如了。”(文图/李德战 胡继东 刘从军 本刊记者 毛毛雨)

  海军拆弹兵的四大“兵器”

    “炉子烧弹”:将弹药分批放入高温的烧毁炉内,利用高温将弹药引爆。

    “水刀切弹”:利用小股具有较强穿透力的水流对一些不可拆卸或难以拆卸的弹丸进行切割。

    “自动拆弹”:将炮弹放入弹槽内,利用设备实现引信、弹丸、药筒三大元件安全分离。

    “蒸箱蒸弹”:利用高温蒸汽对弹丸进行加热,使弹丸内的炸药融化流出或软化。



报废弹药处理前同样要进行严格地清点

    4月13日上午,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海装某弹药修理试验站检修所所长、工程师贾海东拿着刚刚领到的装药销毁批次清单,从站长张振兴的办公室走了出来。

    回到作业区后,贾海东立即组织检修所官兵按照清单的批次要求,将库存的某型弹药转运至作业场所准备进行拆卸。检修技师王景峰手捧着销毁清单所列项目、内容,一一对所有战斗装药的生产诸元、装配批次等进行核对登记,并按照作业要求将炮弹排序。戴上手套、穿上防静电服……一切准备就绪后,贾海东带领销毁小组成员按照药筒除油、卸底火、底火室喷水、药筒去紧塞盖、药筒倒发射药、空药筒清理检查、发射药烧毁和药筒运输等规程将炮弹中战斗装药取出逐一销毁。这是海军销毁某型舰炮战斗装药的真实写照,也是海军弹药拆卸销毁作业中最基本、最平常的一个做法。而常年完成这些任务的就是海军拆弹兵,一群掌握着特殊“兵器”的官兵。

    “炉子烧弹”

    【装备介绍】机动式烧毁炉是将固定式火工品烧毁装置安装到一辆拖车上,实现了远距离机动、适地展开,便携式的目标。它特有的15米拆装传送带实现了间接投料作业,主要适用于80克以下TNT当量的火工品烧毁就地销毁,解决了危险品弹药就地销毁的技术难题,避免了危险品弹药运输及炸毁作业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

    【辉煌战绩】去年3月下旬,海装某弹药修理试验站接到海装军械保障部的命令,海后某基地导弹仓库库存的鱼雷引火管、甲火焰雷管等2.7万余枚危险火工品急需销毁。领受任务后,站长张振兴、总工程师张普军立即带领检修所机动销毁小组和机动烧毁炉赶赴任务地区。

    上午8时,随着总指挥张振兴一声令下:“展开烧毁炉!”5名队员迅速到位,对机动烧毁炉进行安装调试。“王景峰,你负责调试传输带!”“申圣楠,你和毛正举负责安装防爆板……”队长贾海东就展开烧毁炉任务进行分工。经过15分钟的紧张作业,一个纵深为25米长的机动烧毁炉正式亮相于官兵眼前。组装设备完成后,队员们来不及擦拭额头上的汗珠,立即对设备进行调试。只见检修技师张亮右手转动控制阀,整个机动烧毁炉瞬间运作起来。机器的轰鸣声与传输带转动发出的声音交相映辉,宛如一曲动听的交响曲。

    调试好设备后,处废队队员们开始对部分退役鱼水雷火工品进行试烧。随着再一次发令:“开始试烧!”各队员迅速就位,负责搬运火工品的申圣楠等人将试烧火工品搬运至作业场地离机动烧毁炉近20米的距离处。张亮来到控制阀前,准备开动机器。技术指导蒋伙金站在机动烧毁炉旁,时刻注视着处废队队员们的一举一动。申圣楠将火工品倒在传输带上的装药盒内,一盒、两盒、三盒……随着电源打开,机器转动起来,10秒钟后,第1盒火工品被送入炉内,随即发出一阵阵的爆炸声。经过近3天的连续作业,机动销毁小组圆满完成了任务。

    “水刀切弹”

    【装备介绍】“水刀”全称为超高压水射流弹药切割机。它主要是利用超高压水射流技术,对一些不可拆卸或难以拆卸的弹丸进行切割。有效解决了疑难弹药的销毁问题,提高了安全操作系数,实现了人弹分离,安全性可靠性较高。该设备是全军唯一一台利用超高压水射流切割弹体的设备,属全军首创。

    【辉煌战绩】有一年,海军部队一大批废旧弹药销毁工作在天南海北全面展开。然而,各基地、舰航在清查、销毁废旧弹药时遇到了同样的难题:由于技术、人员等原因,基层部队对一些存放时间久、不便运输、情况复杂的废旧弹药,无法自行销毁。为了能够安全、顺利完成此次大型的弹药销毁任务,海装机关立即选调弹药技术人员组成废旧弹药机动处废队。该站高级工程师蒋伙金等3名技术骨干参与执行机动处废任务。

    由于历史原因,驻青岛某部的废旧弹药库存特别多,不仅存放时间长,而且种类繁多,官兵们给它们起了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外号——“坏弹”。其中,5枚距今100多年的日本明治时期的280毫米穿甲弹,因为没有相关资料,一直“压”在仓库里,没人敢碰。面对困难,蒋伙金没有退缩。待弹药转运至销毁场后,他便把现场围观的官兵、处废队员安排到安全地带,然后自己一个人与那几枚炮弹进行“亲密接触”。了解其详细状况后,他决定用“水刀”对其进行切割销毁。为了确保弹体在放入切割专用的水池中引信不受震动,处废队队员在起重机上另加滑轮、靠人力托举,才把重达300多公斤的“坏弹”放稳。眼看着细细的高压水流像刀子般钻蚀厚厚的弹壁,大家都不禁为蒋伙金捏了一把汗。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艰苦作业,最终安全、顺利地销毁了第一枚弹。处废队先后成功切割了包括八国联军及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发射入土的未爆弹46发。

“自动拆弹”

    【装备介绍】小口径弹药自动拆卸机是通过精度定位,使接收传感器反馈采样信号,形成电液开关量控制,使设备自动循环往复工作,将炮弹自动分解成引信、弹丸、药筒三大元件或有选择地分解。该机能安全、高效地拆毁或换件修理炮弹,清除事故隐患,恢复弹药性能,延长弹药储存寿命。

    【辉煌战绩】前不久,该站检修所接到上级紧急拆毁2000发实习弹的任务。接到任务后,所长贾海东心中暗自想:我有小口径弹药自动拆卸机难道还怕完成不了任务吗?小口径弹药自动拆卸机是该站自主研发的科技产品,曾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设备研发成功后,拆卸弹药的效率提高了,安全性能也有了大幅的提升。

    在对设备一番目测后,毛正举给盛装发射药的箱内注入一些水,许金阳拿出润滑脂油给机具台面薄薄地涂了一层。根据作业弹药的品种,他们协力将配套机具和卡具安装到炮弹全自动拆卸系统各相应的部位。经过一番测试,拆卸机状况良好,可以正常作业。按照操作规程,毛正举从身后的炮弹输送带上搬起一枚炮弹装入进弹槽内,许金阳根据拆卸弹种选定键盘上的弹种型号,按下“自动与手动”键,打开空气开关,然后按下电机键启动油压泵电机,设备开始自动作业。一系列连续操作后,一个完整的炮弹被分解成几个零散的部件。随即,毛正举将分解完的弹丸、药筒等元件分别装入周转箱内。紧接着,毛正举又拿起一个炮弹填入槽内,许金阳再一次按照刚才的操作流程开始作业。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作业,经过20天的连续作业,他们最终圆满完成了拆弹任务。

    “蒸箱蒸弹”

    【装备介绍】“蒸箱”全称为蒸汽倒药锅。它主要是采取高温蒸汽对弹丸进行加热,使弹丸内的炸药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融化流出或软化。采取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倒药工作效率,提高安全操作系数,有效地缓解了以往人工倒药带来的安全隐患和工作效率较低的问题。

    【辉煌战绩】“自从有了这个‘蒸箱’后,再麻烦的弹我们都可以消灭它!”站在蒸汽倒药锅前,站长张振兴毫不掩饰自己的喜悦。

    去年,海军下达了一项把1000发某型舰炮弹改装成实习弹的任务。用舰炮弹改装实习弹,不仅要取下引信,而且还要倒出弹体内的炸药。短短一个月时间,要完成这项任务确实有点难,因为舰炮弹内的炸药倒药十分费劲,也很危险。要想按时完成任务,就必须要利用高温蒸汽熏蒸的方法倒药。确定作业方案后,检修所销毁小组按照方案规定的步骤开始准备。

    上午开始作业前,申圣楠来到作业区供气间内提前烧起了锅炉。大约1个小时以后,贾海东带领8名销毁小组成员将已经去掉引信、铅垫、纸垫、传爆管以及药型罩的炮弹运送至作业地点。在对设备进行调试后,贾海东、张亮穿上防毒服、戴上防毒口罩将炮弹放入倒药车,并推入至倒药室内,然后再打开汽门开始蒸汽融化作业。作业期间,他们始终使箱内气压保持在两三帕左右。30分钟后,打开箱门,只见弹丸内的炸药已全部融化流出,融化后的炸药通过流药管缓缓流到沉淀槽中。过了一会儿,他们将已经凝固成片状的炸药装入专用储备箱内,等待下次集中烧毁。

    呛鼻难闻的火药味弥漫在空气中,虽然戴着口罩,官兵们仍然感觉胃里有些难受,即便如此大家都默默忍受着。经过全体销毁小组的轮番上阵,原本需要一个月完成的任务,结果只用了半个月就完成了。由于倒药进度比较快,他们所承担的改装任务也提前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文/杨国勇 陆文强 图/杨国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