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军VLS的发展进程(ZT)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02:45:28
江南厂一片繁忙,无论是扛着各种工具的工程人员还是扛着“大炮”的军迷都忙得不亦乐乎。不过,在为中国造船水平日益进步而拍手叫好的同时,不免为中国海军VLS的发展缓慢而郁闷。

  170/171上的“左轮”曝光,短暂的欣喜过后,军迷们又开始对中国海军VLS走冷发射的俄式路线提出异议。

  其实,“总装”的目标就是为中国的军舰装上中国版的MK41。只是尚有技术瓶颈当道,正式装备尚需时日。“左轮”只是权宜之计,解决有无的问题。使HHQ?9A早日上舰,快速形成战斗力。台湾陈水扁当记头功。正如毛主席所说的:“应该发给他一枚一吨重的大勋章!”(当然,毛主席的这枚勋章是发给赫鲁晓夫的??在此人的“激励”下,中国人民搞出了两弹一星。)

  ★ ★先上“左轮”★★

  中国海军要求VLS上舰的呼声由来已久。美式MK41以其通用性,安全性得到总装青睐。考虑到美国MK41系统1977年开始研发,1986年在“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邦克山”号上服役。历时近10年,中国版MK41的研制也应在10年左右。

  国际风云突变。1996年,美国无视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敏感性,派太平洋舰队穿越台湾海峡,并将其航母群驶入我海军演习区,挑衅意味十足。当时,其航母群在福建沿岸部队目视所及范围之内。外夷船坚炮利自由出入我海疆,仿佛又把中国带回到了鸦片战争!

  江核心在震惊之余还是震惊。事件过后,由中央军委挑头,总参作战部曾一连三次军棋推演,分别设定2000年、2010年和2015年美国介入台海战争,中国三战皆输!江核心猛醒,决定实施“前沿压迫”战略,全力吓阻美国武力介入,吓阻不果则要有绝战绝胜的实力。于是东海有了空中苏-27/30、水面“现代”舰和水下K级“黑洞”的俄式组合拳,协同演练打航母。

  同时,中央军委也考虑到美国介入台海、东南亚小儿可能会在南中国海趁虚而入,把老祖宗留下的疆土霸占一空。因此,南海舰队的地位也得到了空前的提升。但是考虑到中国海军令人心寒的防空力量,红旗?9A上舰就显得迫在眉睫了。而红旗?9A庞大的体积和惊人的重量使其无法以发射架的形式上舰。因此垂直发射成为唯一的选择。考虑到红旗?9A的陆基型本来就是垂直冷发射,无需大手术,一年即可上舰。“左轮”上舰遂成事实。

  不过,170/171可怜的48枚的装弹量(“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超过百枚,“伯克”级90枚),从另一侧面说明“左轮”只是过渡性的应急方案。五年之内,中国版MK41必定上舰替换“左轮”。
★★中国版MK41★★

  中国版MK41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步,二院牵头,以美国MK41为蓝本,热发射。

  最小结构单元是一个标准模块。每个标准模块有N个发射箱组成,被垂直安放在甲板下。每个模块又一个公用的燃气排导系统,N个格舱都与压力通风室和垂直排气道相连。每个标准模块上装有箱盖驱动电机,发射程序器,电机控制箱,电源,喷水冷却装置,然气烟道,增压室和排水管道。装甲舱盖是唯一活动部件,万一出运发射箱的导弹意外点火,舱盖能在内压下自动打开。

  N的数量:实际上存在2X4和3X3两种方案。具体采用了哪种方案不详。

  每个发射箱可以装填一枚HHQ?9A或一枚反潜导弹(传闻已久,但至今未现身“江湖”),或是四枚中近距防空导弹红旗?16(下文有详细论述)。

  ★ ★防空导弹故乡??航天机电集团二院★★

  HQ-9的故乡是北京的长峰机电技术研究设计院,也就是著名的航天机电集团二院,中国国产的防空导弹和战略导弹都出于此,它与海鹰机电技术研究所(航天部三院)互相辉映。后者的拳头产品是鹰击系列反舰导弹和红鸟系列巡航导弹,包揽了除上游系列外其他中国所有反舰导弹的研制。

  90年代二院形成以潜对地战略导弹和地空战术导弹两大类型为主体的多种类导弹研发生产体系,按照战略进攻系列、战略防御系列(即TMD和NMD)、中空高防空系列、低空超低空防空四大系列发展。从50年代末期开始近半个世纪,二院先后研发完成HQ-1、2、3、4、HN-5等5个型号并量产服役,HQ-7、HQ-9、HQ-15、FT-2000、QW-1、WQ-2、FN-6等7个型号则正在量产,有3个型号正在设计,另有3个型号已在预研并争取早日立项研制。★★设计中的型号包括中俄合作的下一代中近程、中低空垂直发射防空导弹16号工程(红旗16),如果发展顺利这种采用相控阵雷达的海陆通用型导弹系统将会在2005年左右量产服役,最晚亦不会晚于2008年。

  二院1964年至1980年亦曾研制过今天称为TMD的反击1号和反击2号(FJ-1、2),今天称为NMD的反击3号导弹系统(FJ?3),以及试验和试制反卫星1号反卫星导弹(ASM)。虽然反击系列最后因为经济发展而取消,但由于今天这类武器又再成为潮流,所以中国在公开这些国家级秘密武器一部分后又再度守口如瓶。但无论如何,反击系列的确为目前同类型武器的研发累积了人才和技术,亦为日后的HQ?9埋下了伏笔。
★ ★红旗?16★★

  先给大家通报个好消息:新一代国产垂直发射中短程舰空导弹,将不是海红旗7的垂直发射改进型,也不是“道而”(红旗17)的海军型,而是一型全新的型号红旗16。

  解决垂直发射后中短程舰空导弹急转弯问题,国际通行的做法有两种:一是使用燃气控制舵面(“道而”),一是使用矢量控制喷管。二院决定上矢量控制喷管,毕竟这代表了技术发展的潮流。而且中国在数字化飞行控制方面处于世界第一方阵,我们有这个能力。

  海红旗7由于弹体较小,很难再加装复杂的数字化飞行控制组件,改进潜力已经很小,遂被放弃。

  红旗16(16号工程)一直颇为神秘。绝少见诸大众传媒。半岛找遍了所有的信息来源也只得到了只言片语,而且还不知道真假。(KAO中国的军迷苦呀,人家印度的航天飞机连张整图还没画出来呢就嚷嚷得满天飞了。)不过,16号工程作为中俄合作的新一代中近程、中低空垂直发射防空导弹,是“总装”的重点工程,这一点是无疑的。

  现在只知道存在一个中俄乌三方参与的中近程、中低空垂直发射防空导弹项目。

  中国已经引进乌克兰R-27半主动空空导弹的生产许可证。一方面装备中国空军苏-27,苏-30MKK。另一方面,联合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导弹设计院共同改进R-27半主动空空导弹,使其成为空海军通用的新一代中近程、中低空垂直发射防空导弹。所有费用由中方负担,但知识产权也归中方所有。而且已经进过靶场了。(这可是《坦克装甲车辆》上的消息,国安是不会请我喝茶的。)

  目前尚不知道这个R-27的改进计划是否就是传说中的“葵花宝典”??16号工程。 不过从时间上分析,应该是。

  ★★HHQ?9A★★

  1984年9月,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确定,防空导弹是近期重点发展的装备之一,红旗8号中程中高空防空导弹和红旗9号远程高空防空导弹被正式列入预研。

  HQ-9是中国真正在防空导弹技术上的飞跃性型号,初期参考的就是家喻户晓的爱国者导弹,考虑到十多年前中国的科技水准和技术能量,其困难实在超出想象。

  爱国者从1972年开始研发到服役总共花了13年;1967年开始研发的S-300P也花了13年才正式服役;台湾的天弓一型1981年开始设计到服役则花了12年的光景。HQ-9号大约在1980年开始研制,到去年经过重大技术修改后完成定型,随即少量生产交付实验部队试用。以中国当时的科技实力研制这类导弹,而时间上与美俄相若,可见其投注的苦工实在非比寻常。
对HQ-9的发展进度北京一直高度关注,邓小平、刘华清、曹刚川、李鹏等人都曾直接过问并做出指示,因为它对于国土防空和日后导弹技术的进步至关重要,故此不容有失。1995年6月李鹏曾亲临二院了解HQ-9的发展情况,并表示:“进行国防建设的时候,应该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从我国的经济实力来看,用于国防的开支不可能很多,所以要集中力量把几件东西搞上去……真正下功夫的,我看这个型号应该算一个。不论从它的战略意义来讲,还是从它的研究成果成熟程度来讲,都是有很大作用,因为我们是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由此可以反映HQ-9的重要性,和北京高层对21世纪初期的武器发展战略取向。

  在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九五”计划等文件中,都有类似的说法,把武器装备的发展放在依*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有重点的加强新型武器装备研制及其研制手段的更新改造,优先发展高技术条件下防卫作战所需的新型武器装备。简而言之,就是以我为主,坚持引进与自制结合的两条腿走路武器发展战略方针,而这也是列强发展军备的潮流。
  HQ-9的发动机由航天部四院(向阳公司)设计生产,由下面的数字可以知道这种导弹是何等庞大;采用两级固体结构发动机,一级助推器直径700毫米,二级主发动机直径560毫米,均采用聚醚聚氨脂推进剂,最高速度4.2马赫,主要攻击高空敌机或导弹。

  1996年打靶6发5中,设计定型。又是一个“十年磨一剑”。当时在大西北靶场打红九的是空军地空导弹5师13团。装备13团凭的是多年操控进口同类型弹的经验和独一无二的光荣战史。红九将是空军21世纪初的主战装备,未来战争中的“杀手锏”,因此空军慎之又慎。红九试射虽然成功了,空军领导却对二院的人说,“这把剑让你们十年磨一剑给磨细了!”显见空军对红九的研制周期和性能颇有微词。二院被迫改进红九,后衍变成红九甲。海红九就是基于红九甲发展而来的。

  此前,广为流传的红旗九由于结构强度不足而导致在实验中弹体折断一事确属事实。此事发生在大过载机动试验中,而且军代表也在场。虽然最后修修补补达到了要求,但是尺寸与重量都超标。这也就有了上面所提到的“这把剑让你们十年磨一剑给磨细了!”的说法。再加上S300PMUI在一旁虎视眈眈。二院痛下决心,痛下杀手,动大手术。推进系统的技术革新,如建立了HTPB高能固体燃料生产线,采用高强度纤维/环氧复合材料发动机壳?把高冲质比喷管技术实用化,采用新产品全面减轻结构重量……这才有了红旗九甲(HQ?9A),实现了痛苦的蜕变,终成一代名弹,为共和国在21世纪的初期支撑起一片红色的天空。一跃成为世界先进的双重用途(反飞机与反导弹,含战术弹道导弹)防空导弹系统。


  海红九采用截联惯导+低速指令修正+末寻的主动雷达导引的复合制导体系。仅复合制导一项已使红九和美国最新开发的“标准-2BLOCKIIIB”持平,而优于目前美国装备的各型防空弹。红九导弹为无翼式,大边条,适合垂直和水平方向高速高过载机动飞行。江南厂一片繁忙,无论是扛着各种工具的工程人员还是扛着“大炮”的军迷都忙得不亦乐乎。不过,在为中国造船水平日益进步而拍手叫好的同时,不免为中国海军VLS的发展缓慢而郁闷。

  170/171上的“左轮”曝光,短暂的欣喜过后,军迷们又开始对中国海军VLS走冷发射的俄式路线提出异议。

  其实,“总装”的目标就是为中国的军舰装上中国版的MK41。只是尚有技术瓶颈当道,正式装备尚需时日。“左轮”只是权宜之计,解决有无的问题。使HHQ?9A早日上舰,快速形成战斗力。台湾陈水扁当记头功。正如毛主席所说的:“应该发给他一枚一吨重的大勋章!”(当然,毛主席的这枚勋章是发给赫鲁晓夫的??在此人的“激励”下,中国人民搞出了两弹一星。)

  ★ ★先上“左轮”★★

  中国海军要求VLS上舰的呼声由来已久。美式MK41以其通用性,安全性得到总装青睐。考虑到美国MK41系统1977年开始研发,1986年在“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邦克山”号上服役。历时近10年,中国版MK41的研制也应在10年左右。

  国际风云突变。1996年,美国无视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敏感性,派太平洋舰队穿越台湾海峡,并将其航母群驶入我海军演习区,挑衅意味十足。当时,其航母群在福建沿岸部队目视所及范围之内。外夷船坚炮利自由出入我海疆,仿佛又把中国带回到了鸦片战争!

  江核心在震惊之余还是震惊。事件过后,由中央军委挑头,总参作战部曾一连三次军棋推演,分别设定2000年、2010年和2015年美国介入台海战争,中国三战皆输!江核心猛醒,决定实施“前沿压迫”战略,全力吓阻美国武力介入,吓阻不果则要有绝战绝胜的实力。于是东海有了空中苏-27/30、水面“现代”舰和水下K级“黑洞”的俄式组合拳,协同演练打航母。

  同时,中央军委也考虑到美国介入台海、东南亚小儿可能会在南中国海趁虚而入,把老祖宗留下的疆土霸占一空。因此,南海舰队的地位也得到了空前的提升。但是考虑到中国海军令人心寒的防空力量,红旗?9A上舰就显得迫在眉睫了。而红旗?9A庞大的体积和惊人的重量使其无法以发射架的形式上舰。因此垂直发射成为唯一的选择。考虑到红旗?9A的陆基型本来就是垂直冷发射,无需大手术,一年即可上舰。“左轮”上舰遂成事实。

  不过,170/171可怜的48枚的装弹量(“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超过百枚,“伯克”级90枚),从另一侧面说明“左轮”只是过渡性的应急方案。五年之内,中国版MK41必定上舰替换“左轮”。
★★中国版MK41★★

  中国版MK41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步,二院牵头,以美国MK41为蓝本,热发射。

  最小结构单元是一个标准模块。每个标准模块有N个发射箱组成,被垂直安放在甲板下。每个模块又一个公用的燃气排导系统,N个格舱都与压力通风室和垂直排气道相连。每个标准模块上装有箱盖驱动电机,发射程序器,电机控制箱,电源,喷水冷却装置,然气烟道,增压室和排水管道。装甲舱盖是唯一活动部件,万一出运发射箱的导弹意外点火,舱盖能在内压下自动打开。

  N的数量:实际上存在2X4和3X3两种方案。具体采用了哪种方案不详。

  每个发射箱可以装填一枚HHQ?9A或一枚反潜导弹(传闻已久,但至今未现身“江湖”),或是四枚中近距防空导弹红旗?16(下文有详细论述)。

  ★ ★防空导弹故乡??航天机电集团二院★★

  HQ-9的故乡是北京的长峰机电技术研究设计院,也就是著名的航天机电集团二院,中国国产的防空导弹和战略导弹都出于此,它与海鹰机电技术研究所(航天部三院)互相辉映。后者的拳头产品是鹰击系列反舰导弹和红鸟系列巡航导弹,包揽了除上游系列外其他中国所有反舰导弹的研制。

  90年代二院形成以潜对地战略导弹和地空战术导弹两大类型为主体的多种类导弹研发生产体系,按照战略进攻系列、战略防御系列(即TMD和NMD)、中空高防空系列、低空超低空防空四大系列发展。从50年代末期开始近半个世纪,二院先后研发完成HQ-1、2、3、4、HN-5等5个型号并量产服役,HQ-7、HQ-9、HQ-15、FT-2000、QW-1、WQ-2、FN-6等7个型号则正在量产,有3个型号正在设计,另有3个型号已在预研并争取早日立项研制。★★设计中的型号包括中俄合作的下一代中近程、中低空垂直发射防空导弹16号工程(红旗16),如果发展顺利这种采用相控阵雷达的海陆通用型导弹系统将会在2005年左右量产服役,最晚亦不会晚于2008年。

  二院1964年至1980年亦曾研制过今天称为TMD的反击1号和反击2号(FJ-1、2),今天称为NMD的反击3号导弹系统(FJ?3),以及试验和试制反卫星1号反卫星导弹(ASM)。虽然反击系列最后因为经济发展而取消,但由于今天这类武器又再成为潮流,所以中国在公开这些国家级秘密武器一部分后又再度守口如瓶。但无论如何,反击系列的确为目前同类型武器的研发累积了人才和技术,亦为日后的HQ?9埋下了伏笔。
★ ★红旗?16★★

  先给大家通报个好消息:新一代国产垂直发射中短程舰空导弹,将不是海红旗7的垂直发射改进型,也不是“道而”(红旗17)的海军型,而是一型全新的型号红旗16。

  解决垂直发射后中短程舰空导弹急转弯问题,国际通行的做法有两种:一是使用燃气控制舵面(“道而”),一是使用矢量控制喷管。二院决定上矢量控制喷管,毕竟这代表了技术发展的潮流。而且中国在数字化飞行控制方面处于世界第一方阵,我们有这个能力。

  海红旗7由于弹体较小,很难再加装复杂的数字化飞行控制组件,改进潜力已经很小,遂被放弃。

  红旗16(16号工程)一直颇为神秘。绝少见诸大众传媒。半岛找遍了所有的信息来源也只得到了只言片语,而且还不知道真假。(KAO中国的军迷苦呀,人家印度的航天飞机连张整图还没画出来呢就嚷嚷得满天飞了。)不过,16号工程作为中俄合作的新一代中近程、中低空垂直发射防空导弹,是“总装”的重点工程,这一点是无疑的。

  现在只知道存在一个中俄乌三方参与的中近程、中低空垂直发射防空导弹项目。

  中国已经引进乌克兰R-27半主动空空导弹的生产许可证。一方面装备中国空军苏-27,苏-30MKK。另一方面,联合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导弹设计院共同改进R-27半主动空空导弹,使其成为空海军通用的新一代中近程、中低空垂直发射防空导弹。所有费用由中方负担,但知识产权也归中方所有。而且已经进过靶场了。(这可是《坦克装甲车辆》上的消息,国安是不会请我喝茶的。)

  目前尚不知道这个R-27的改进计划是否就是传说中的“葵花宝典”??16号工程。 不过从时间上分析,应该是。

  ★★HHQ?9A★★

  1984年9月,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确定,防空导弹是近期重点发展的装备之一,红旗8号中程中高空防空导弹和红旗9号远程高空防空导弹被正式列入预研。

  HQ-9是中国真正在防空导弹技术上的飞跃性型号,初期参考的就是家喻户晓的爱国者导弹,考虑到十多年前中国的科技水准和技术能量,其困难实在超出想象。

  爱国者从1972年开始研发到服役总共花了13年;1967年开始研发的S-300P也花了13年才正式服役;台湾的天弓一型1981年开始设计到服役则花了12年的光景。HQ-9号大约在1980年开始研制,到去年经过重大技术修改后完成定型,随即少量生产交付实验部队试用。以中国当时的科技实力研制这类导弹,而时间上与美俄相若,可见其投注的苦工实在非比寻常。
对HQ-9的发展进度北京一直高度关注,邓小平、刘华清、曹刚川、李鹏等人都曾直接过问并做出指示,因为它对于国土防空和日后导弹技术的进步至关重要,故此不容有失。1995年6月李鹏曾亲临二院了解HQ-9的发展情况,并表示:“进行国防建设的时候,应该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从我国的经济实力来看,用于国防的开支不可能很多,所以要集中力量把几件东西搞上去……真正下功夫的,我看这个型号应该算一个。不论从它的战略意义来讲,还是从它的研究成果成熟程度来讲,都是有很大作用,因为我们是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由此可以反映HQ-9的重要性,和北京高层对21世纪初期的武器发展战略取向。

  在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九五”计划等文件中,都有类似的说法,把武器装备的发展放在依*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有重点的加强新型武器装备研制及其研制手段的更新改造,优先发展高技术条件下防卫作战所需的新型武器装备。简而言之,就是以我为主,坚持引进与自制结合的两条腿走路武器发展战略方针,而这也是列强发展军备的潮流。
  HQ-9的发动机由航天部四院(向阳公司)设计生产,由下面的数字可以知道这种导弹是何等庞大;采用两级固体结构发动机,一级助推器直径700毫米,二级主发动机直径560毫米,均采用聚醚聚氨脂推进剂,最高速度4.2马赫,主要攻击高空敌机或导弹。

  1996年打靶6发5中,设计定型。又是一个“十年磨一剑”。当时在大西北靶场打红九的是空军地空导弹5师13团。装备13团凭的是多年操控进口同类型弹的经验和独一无二的光荣战史。红九将是空军21世纪初的主战装备,未来战争中的“杀手锏”,因此空军慎之又慎。红九试射虽然成功了,空军领导却对二院的人说,“这把剑让你们十年磨一剑给磨细了!”显见空军对红九的研制周期和性能颇有微词。二院被迫改进红九,后衍变成红九甲。海红九就是基于红九甲发展而来的。

  此前,广为流传的红旗九由于结构强度不足而导致在实验中弹体折断一事确属事实。此事发生在大过载机动试验中,而且军代表也在场。虽然最后修修补补达到了要求,但是尺寸与重量都超标。这也就有了上面所提到的“这把剑让你们十年磨一剑给磨细了!”的说法。再加上S300PMUI在一旁虎视眈眈。二院痛下决心,痛下杀手,动大手术。推进系统的技术革新,如建立了HTPB高能固体燃料生产线,采用高强度纤维/环氧复合材料发动机壳?把高冲质比喷管技术实用化,采用新产品全面减轻结构重量……这才有了红旗九甲(HQ?9A),实现了痛苦的蜕变,终成一代名弹,为共和国在21世纪的初期支撑起一片红色的天空。一跃成为世界先进的双重用途(反飞机与反导弹,含战术弹道导弹)防空导弹系统。


  海红九采用截联惯导+低速指令修正+末寻的主动雷达导引的复合制导体系。仅复合制导一项已使红九和美国最新开发的“标准-2BLOCKIIIB”持平,而优于目前美国装备的各型防空弹。红九导弹为无翼式,大边条,适合垂直和水平方向高速高过载机动飞行。
老贴了,原作者也喜欢上超大
<P>170</P><P></P>
关于HQ9那一段我2001年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