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航工业动力所原总师虞光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06:00:42
60个春秋风雨磨砺,中国航空工业已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今年,是中航工业动力所建所50年,老同志们深情回忆起与所第一任总师虞光裕相处的日子,言谈间流露了缅怀、敬重之情。追忆这位航空动力事业的老前辈和开拓者时,仍能从他的人生精神里汲取无尽的力量。

    1918年8月23日,虞光裕生于江苏金坛。1937年,虞光裕考上了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1941年到国民党成都航空研究院飞机设计室工作, 1944年赴美国和英国学习飞机制造和设计。解放前夕虞光裕回到祖国。1949年底,虞光裕与陆孝彭等一同到北京,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1948年,虞光裕任华东军区航空工程研究室技术员,负责维护东南沿海的机场设备和飞机。虞光裕参加了龙华机场和虹桥机场的建设,那时候,上海虽已解放,机场边修国民党一边破坏,人民空军当时在东北,虞光裕只能看着国民党飞机来犯,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用自己所学技术,让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强大起来。

    1951年初,朝鲜战争爆发了。虞光裕把自己的积蓄除了留给爱人生活费外,全部捐给了抗美援朝事业,并主动申请到沈阳为战争修飞机。虞光裕从上海来到沈阳后,领导安排他到111厂修发动机,爱人问他,你不是修飞机的,修发动机你会吗?他笑着说,现在没有人啊,别说学过飞机发动机的,就是我这样学过飞机的人也不多啊,好在我在英美还看过呢,领导把我留下来,是信任我。

    虞光裕说到做到。他边学边干,当时厂里还有苏联专家,虞光裕找来专业书籍学习,他白天跟着苏联专家在车间里学着处理技术问题,既学俄语又学技术,晚上睡在厂里,边跟现场边读书。虞光裕利用自己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加上勤奋刻苦精神,很快掌握了飞机发动机设计的知识。

    到抗美援朝战争结束时,虞光裕已经能够独立处理各个型号的苏联飞机发动机修理的设计技术问题,成为了111厂的设计科代理科长,协助111厂为空军组织修理了几千台发动机。20世纪50年代中期,虞光裕在111厂与当时援华的苏联专家结下了深厚友谊。他们佩服他的学识、能力和钻研精神,称他为“很好的设计师”,虞光裕也在苏联专家身上学到了很多发动机设计知识,为后来自行设计制造喷发1、红旗2,筹建设计室和组建发动机设计研究所、发动机试验基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56年11月,根据二机部四局和空军提出设计亚声速歼击教练机的要求,设计一架双座喷气教练机歼教1。发动机设计室就在吴大观、虞光裕主持下设计了该飞机动力喷发1A。1957年3月,在毫无技术基础和设计经验的情况下,以苏联某发动机作原准机,用相似定律进行缩比设计,全面铺开设计工作,1958年5月,第一台喷发1A发动机试制成功并通过了20小时的长期试车。7月26日,飞机在沈飞的机场上首次上天试飞成功。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从此飞上蓝天。8月5日,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元帅、空军刘亚楼司令员亲临沈阳出席了在沈飞召开的万人庆功大会。

    1958年8月,按照航空工业局要求,为我国高空高速歼击机东风107飞机研制动力装置,红旗2发动机应运而生,经过9个月的奋战,1959年9月,吴大观、虞光裕同志主持设计、试制的红旗2喷气发动机上台试车,向国庆10周年献了一份厚礼。

    1963年初,当时国防部六院下达进行改型设计涡扇5发动机任务。虞光裕负责技术领导工作,他带领技术人员,攻克超重、刚性、颤振等技术关键,当年12月完成技术设计。1971年6月,涡扇5发动机装机滑跑,滑跑距离比预估的缩短200多米,共滑跑21次,发动机情况良好,但未被批准放飞。1973年5月,涡扇5发动机停止研制。我国自行研制的涡扇发动机首飞时间由此整整推迟了30年。

    通过向国外发动机行业学习和自行研制喷发1A、红旗2发动机的实践,虞光裕深深体会到,航空发动机的研制需进行大量的试验研究,发动机是设计出来的,也是试验出来的。动力所成立后,经国家批准筹建发动机试验基地,在建设试验基地的过程中,虞光裕负责设备建设的技术领导工作,精组织所里的技术力量承担工艺总包,一面抓试验设备的设计工作,一面抓基础工程建设,边设计、边施工。结合当时的国情和发动机研制实际,先后组织设计和建造了第一批试验设备。他认为全台压气机试验器是整个试验基地的最重要的核心设备之一必须建设,他建议空压机气源要建6台以满足涡扇6发动机试验要求,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建成了包括全台压气机试验器厂房、6台空压机气源在内的我国第一个初具规模、基本配套的航空发动机试验基地,为保证了新机研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0年5月30日,虞光裕因公不幸逝世,终年52岁。是灾难深重的十年动乱,使他过早地离开了为之奋斗的航空事业,全所职工深为悲痛和惋惜。1979年2月19日,虞光裕被追认为中共党员。

    如火的青春,如流的岁月,穿越时空,航空人精神永存!梦幻中我们又忆起和虞总在一起的日子,他穿着那身洗得发白的中山装,骑着辆旧脚闸自行车,带着块最便宜的欧米茄怀表,摇着金属钥匙链,迈着内八字脚步,走进设计室、试车台和报告厅……(栋宣)60个春秋风雨磨砺,中国航空工业已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今年,是中航工业动力所建所50年,老同志们深情回忆起与所第一任总师虞光裕相处的日子,言谈间流露了缅怀、敬重之情。追忆这位航空动力事业的老前辈和开拓者时,仍能从他的人生精神里汲取无尽的力量。

    1918年8月23日,虞光裕生于江苏金坛。1937年,虞光裕考上了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1941年到国民党成都航空研究院飞机设计室工作, 1944年赴美国和英国学习飞机制造和设计。解放前夕虞光裕回到祖国。1949年底,虞光裕与陆孝彭等一同到北京,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1948年,虞光裕任华东军区航空工程研究室技术员,负责维护东南沿海的机场设备和飞机。虞光裕参加了龙华机场和虹桥机场的建设,那时候,上海虽已解放,机场边修国民党一边破坏,人民空军当时在东北,虞光裕只能看着国民党飞机来犯,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用自己所学技术,让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强大起来。

    1951年初,朝鲜战争爆发了。虞光裕把自己的积蓄除了留给爱人生活费外,全部捐给了抗美援朝事业,并主动申请到沈阳为战争修飞机。虞光裕从上海来到沈阳后,领导安排他到111厂修发动机,爱人问他,你不是修飞机的,修发动机你会吗?他笑着说,现在没有人啊,别说学过飞机发动机的,就是我这样学过飞机的人也不多啊,好在我在英美还看过呢,领导把我留下来,是信任我。

    虞光裕说到做到。他边学边干,当时厂里还有苏联专家,虞光裕找来专业书籍学习,他白天跟着苏联专家在车间里学着处理技术问题,既学俄语又学技术,晚上睡在厂里,边跟现场边读书。虞光裕利用自己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加上勤奋刻苦精神,很快掌握了飞机发动机设计的知识。

    到抗美援朝战争结束时,虞光裕已经能够独立处理各个型号的苏联飞机发动机修理的设计技术问题,成为了111厂的设计科代理科长,协助111厂为空军组织修理了几千台发动机。20世纪50年代中期,虞光裕在111厂与当时援华的苏联专家结下了深厚友谊。他们佩服他的学识、能力和钻研精神,称他为“很好的设计师”,虞光裕也在苏联专家身上学到了很多发动机设计知识,为后来自行设计制造喷发1、红旗2,筹建设计室和组建发动机设计研究所、发动机试验基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56年11月,根据二机部四局和空军提出设计亚声速歼击教练机的要求,设计一架双座喷气教练机歼教1。发动机设计室就在吴大观、虞光裕主持下设计了该飞机动力喷发1A。1957年3月,在毫无技术基础和设计经验的情况下,以苏联某发动机作原准机,用相似定律进行缩比设计,全面铺开设计工作,1958年5月,第一台喷发1A发动机试制成功并通过了20小时的长期试车。7月26日,飞机在沈飞的机场上首次上天试飞成功。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从此飞上蓝天。8月5日,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元帅、空军刘亚楼司令员亲临沈阳出席了在沈飞召开的万人庆功大会。

    1958年8月,按照航空工业局要求,为我国高空高速歼击机东风107飞机研制动力装置,红旗2发动机应运而生,经过9个月的奋战,1959年9月,吴大观、虞光裕同志主持设计、试制的红旗2喷气发动机上台试车,向国庆10周年献了一份厚礼。

    1963年初,当时国防部六院下达进行改型设计涡扇5发动机任务。虞光裕负责技术领导工作,他带领技术人员,攻克超重、刚性、颤振等技术关键,当年12月完成技术设计。1971年6月,涡扇5发动机装机滑跑,滑跑距离比预估的缩短200多米,共滑跑21次,发动机情况良好,但未被批准放飞。1973年5月,涡扇5发动机停止研制。我国自行研制的涡扇发动机首飞时间由此整整推迟了30年。

    通过向国外发动机行业学习和自行研制喷发1A、红旗2发动机的实践,虞光裕深深体会到,航空发动机的研制需进行大量的试验研究,发动机是设计出来的,也是试验出来的。动力所成立后,经国家批准筹建发动机试验基地,在建设试验基地的过程中,虞光裕负责设备建设的技术领导工作,精组织所里的技术力量承担工艺总包,一面抓试验设备的设计工作,一面抓基础工程建设,边设计、边施工。结合当时的国情和发动机研制实际,先后组织设计和建造了第一批试验设备。他认为全台压气机试验器是整个试验基地的最重要的核心设备之一必须建设,他建议空压机气源要建6台以满足涡扇6发动机试验要求,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建成了包括全台压气机试验器厂房、6台空压机气源在内的我国第一个初具规模、基本配套的航空发动机试验基地,为保证了新机研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0年5月30日,虞光裕因公不幸逝世,终年52岁。是灾难深重的十年动乱,使他过早地离开了为之奋斗的航空事业,全所职工深为悲痛和惋惜。1979年2月19日,虞光裕被追认为中共党员。

    如火的青春,如流的岁月,穿越时空,航空人精神永存!梦幻中我们又忆起和虞总在一起的日子,他穿着那身洗得发白的中山装,骑着辆旧脚闸自行车,带着块最便宜的欧米茄怀表,摇着金属钥匙链,迈着内八字脚步,走进设计室、试车台和报告厅……(栋宣)
编辑本段简介
  虞光裕,航空发动机专家。江苏金坛人。194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  虞光裕
。1944年后,在美国麦克唐纳飞机工厂和英国格罗斯特飞机工厂从事设计工作。1949年回国。历任华东军区航空工程研究室技术员,沈阳航空发动机制造厂科长、主任设计师,中国航空研究院发动机研究所总设计师。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56年领导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喷气发动机。之后,他参与领导多种喷气发动机的仿制和自行设计工作。他主持建设我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试验基地,为自行研制航空发动机奠定基础。1979年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编辑本段基本资料
  虞光裕,原名虞裕,1918年8月23日生于江苏省金坛县(现金坛市)。父亲在家教私塾,母亲是一位有文化教养的妇人。虞光裕曾先后在金坛县书院小学和江苏省立苏州中学就读。中学毕业时,他抱着中国人也要造出飞机的信念考入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1941年7月毕业。同年10月,在成都航空研究院任技术员。按国民党规定,进空军必须加入国民党,因而入学时集体参加了国民党。在这期间,虞光裕曾先后参加过木质教练机、滑翔机以及“中运”号飞机的设计。1944年被提升为副研究员。1944年冬,虞光裕考取出国进修生,被派往美国圣路易城麦克唐纳飞机厂实习,在工程设计室学习设计。1946年3月进入圣路易城华盛顿大学工程研究院学习。9月,由美国转至英国格罗斯特尔飞机厂参加南京国民政府与英国合作的飞机设计工作。新中国即将诞生的消息使他毅然放弃国外良好的科研条件和舒适的个人生活,并拒绝了去台湾的命令,冲破国民党特务的盯梢、封锁,同高永寿、陆孝彭等爱国学者一起途经香港、南朝鲜,辗转三个月,于1949年8月初安全抵达天津,回到祖国怀抱。   虞光裕等人回国后,周恩来总理亲自接见,亲切地询问了国外生活工作情况,并征求了国内工作安排意见。虞光裕表示听从组织安排,随后到军委航空局报到。9月,被分配到华东军区航空处在上海组建的航空工程研究室,主要任务是调查、草拟航空工厂建设计划,编写教材、资料,抢修、扩建机场,配合空军作战训练。虞光裕在飞机组,主要进行资料编写,为空军使用和维护缴获的国民党美制运输机翻译有关技术资料,同时还参加排除机场的定时炸弹,对被炸的跑道进行重新设计和抢修等任务。
编辑本段主要成就
支援抗美援朝战争
  1951年初,航空工业在抗美援朝的烽火中诞生。虞光裕主动申请到生活比较艰苦的东北工作,被分配到沈阳航空发动机修理厂,任设计科代科长。虞光裕学的是飞机设计,但他以国家利益为重,无条件服从了组织的决定。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战争,空军有大批的飞机和发动机亟待修理。工厂地处沈阳,接近前线,自然成了航空发动机的主修理厂。修理任务十分繁重,除了一些缴获的美国老式飞机发动机需要修理外,绝大部分是从苏联进口的新式飞机的喷气发动机,种类繁多,技术复杂。而工厂处于初建时期,边建设边修理,要完成任务,困难是很大的。虞光裕深深体会到党和人民给予自己的重任,决心为保卫新中国做出自己的贡献。为了担负起技术管理工作,他刻苦学习,钻研发动机技术和俄语,组织翻译全套发动机资料,建立图纸资料管理制度,亲自培养技术资料管理人员,并配合主管设计的苏联专家深入车间,检查指导工作,处理技术问题。他一头钻到了车间,深入实际,刻苦钻研。在那段时间里他几乎吃住都在车间,每天工作达12小时以上,不懂的地方虚心地向老师傅请教,拜他人为师,从不摆架子,与工人和技术人员打成一片。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全厂的广大技术人员和工人,边学边干,较快地掌握了РД-10、РД-20、РД-45等型发动机的修理技术。仅用一年多时间,工厂就能修理这些发动机和制造部分重要零部件,基本满足了空军作战和训练的需要,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前线,为人民建立了功勋。虞光裕平易近人的作风,深受群众的尊重,工人们有话跟他讲,有困难愿意找他帮,和他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直到现在,曾经与虞光裕在一起工作过的师傅们提到他的名字时,无不称赞他是一位难得的好干部,深深地怀念这位航空工业的老前辈。
主持我国第一台喷气发动机的设计研制
  1953年底,以沈阳航空发动机修理厂为基础,建设沈阳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建厂任务两年完成。虞光裕任厂设计科科长,协助总工程师具体负责发动机试制生产的技术工作。工厂试制我国第一种喷气发动机涡喷5,提前完成并投入成批生产,实现了我国航空发动机由修理到自己制造的过渡。虞光裕参与组织发动机的试制生产。他在工作中认真负责,不怕辛苦,深入车间处理各种技术问题,解决试制生产中的技术关键,在技术组织管理中做了大量工作。   1956年8月,航空工业局决定沈阳航空发动机制造厂成立我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设计室,虞光裕任副主任,开始领导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喷发1A发动机的设计工作。根据虞光裕提出的以涡喷5为原准机,采取相似缩形的设计方法,使设计工作有了较快的进展。设计中,他和技术人员一起夜以继日地工作,有时一连几个星期不回家,工作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1957年底终于完成全部图纸设计;1958年7月发动机试制出来并顺利通过试车;7月26日装配在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歼教1飞机上进行首次试飞。虞光裕与著名飞机设计师徐舜寿一起参与了试飞的技术领导工作,取得圆满成功。8月5日,在沈阳飞机制造厂召开万人庆祝大会。8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向沈阳飞机制造厂和沈阳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全体职工发来贺电。后来因空军训练体制改变,该机未能投产,但从技术进步的意义看,喷发1A发动机的设计和试制是成功的,初步探索了自行设计发动机的道路。   在此之后,虞光裕还参加了“红旗2”及814发动机设计的技术领导工作,为开创我国航空发动机自行研制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喷发1A发动机作为新中国自行设计的首台喷气发动机装机上天和红旗2发动机研制工作取得了可喜进展,在1959年召开的全国群英大会上,沈阳航空发动机制造厂被授予先进集体,虞光裕亲自参加了大会。   虞光裕很重视试验设备的建设,从设计室成立之日起,就利用当时工厂的条件,因陋就简地建设零部件试验器。1957-1958年,先后建成压气机试验器、单管燃烧室试验器、点火试验器、喷嘴粒度试验器、轴承试验器、燃油附件综合试验器、平面叶栅风洞等七项设备,为发动机的研制提供了试验条件。这是新中国航空发动机试验设备的雏形。
为自行设计创造条件
  1961年8月,在设计室的基础上成立了沈阳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所,虞光裕调任所总设计师。建所初期,虞光裕认真贯彻边研究边建设的方针,带领科研人员投入各项技术工作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增加技术储备,为自行设计研制创造条件。1.开展811发动机排故和火焰筒改型工作。歼6飞机动力811发动机出现转速摆动。为协助工厂排故,虞光裕组织技术人员做了大量试验、计算和研究工作,找出故障原因,并整理出一套较完整的故障分析和排除方法,使811发动机通过长期试车,交付部队使用。后来又协助工厂完成了该发动机火焰筒的改型设计工作。   2.外机残骸分析。建所初期,接到数批外机发动机残骸。虞光裕组织科技人员进行了分解、整理和分析工作,初步掌握了英美发动机的技术“高招”及与苏联发动机的独到之处。   3.苏制815发动机学习和技术摸底。815发动机是苏联米格21飞机的动力。我国引进了该飞机及发动机的专利。虞光裕组织科技人员对815发动机学习摸底。经历了搜集和翻译图纸资料、制定研究大纲、实施课题研究、试验验证和全面总结五个阶段,历时4年。通过学习摸底,不但积累和消化了大量苏联发动机设计资料,为成功仿制铺平道路,而且锻炼了设计队伍,为自行设计研制打下坚实基础。
主持建设我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试验基地
  1962年下半年,虞光裕亲自组织所的试验设备建设规划工作。1963年6月,正式提出《涡轮喷气发动机试验研究基地规划初步报告》,并制定了试验设备设计的依据、原则及规模。经批准后,开始了试验基地的建设。虞光裕负责设备建设技术领导工作。他深知,研制发动机没有零部件试验,就不会有整机成功,搞科研必须抓好设备建设。在当时没有初步设计和工艺资料以及工艺总包工又无单位承担的情况下,为了抢时间、保进度,他提出自己负责总包工,并组织有经验的技术骨干成立了设备设计室承担大中型设备的设计,按时完成了设备设计,保证了试验基地建设的及时开工,并取得较快进展。在1964年的加强“三线”建设国民经济调整中,试验基地项目大量被压缩,虞光裕据理力争,终于使全台压气机和燃烧室等一系列重要试验器得以建成。1966年调试并逐步投产发挥作用。后经多次的调整和续建,试验基地已经建成,是我国航空发动机的重要试验基地,为发动机厂、所进行了大量试验工作,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虞光裕为此呕心沥血,对发动机设计研究所试验设备的设计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主持我国第一种涡扇发动机的设计研制
  1962年11月,设计所开始涡扇5发动机自行设计工作。虞光裕兼该型号的总设计师和总检验师。从方案选择、气动计算、结构设计、零部件试验到整机调试,虞光裕做了大量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尤其是在解决第一台验证机的叶片颤振、风扇超重和承力机匣结构可靠性差三大技术关键上发挥了关键作用。经过近10年研制,该机累计地面试车500余小时,两次通过了地面50小时长期试车考核,其性能达到设计指标、结构可靠,并装在轰5飞机上进行了多次起飞前的地面试滑,达到了起飞速度。后来,由于使用对象定不下来而停止研制。但是,该机是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成立后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个发动机,整个设计研制过程既锻炼了所的年青科研队伍,提高了设计、加工、测试和试验水平,又积累了一些发动机研制的宝贵经验。设计中采用的许多先进技术,如跨声速风扇设计、压气机可调叶片技术,叶片调节器附件等已在该所和其他厂所的型号设计或改进型中得到应用。在1964年至1968年设计所进行的涡喷7甲发动机和涡扇6发动机自行设计中,虞光裕虽不主管这两个型号,但也参与审查部分图纸,发现问题,提出了许多改进意见,从而提高设计质量,使后来的研制工作少走弯路。   虞光裕在1956年被授予二级工程师。1964年被授予技术中校军衔。多年来,他勤奋工作,具有真才实学,对航空工业的建设有很多建树,是新中国航空科研事业的开拓者。他1956年出席全国科学大会,1959年出席全国群英会,1964年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在“文化大革命”中,虞光裕遭受到迫害,到车间劳动。1970 年5月25日,在拆卸旧锅炉劳动时,不幸被掉下来的通风管道砸伤,因流血过多,经抢救无效,于1970年5月30日停止了呼吸,终年52岁。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虞光裕得到了平反昭雪。1978年8月30日,在沈阳回龙岗革命公墓隆重举行虞光裕骨灰安放仪式。根据虞光裕生前的愿望,1979年2月19日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记住我们这些为共和国做出突出贡献的工作者。
永远铭记,一位堪与吴大观、徐舜寿齐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