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谜案再曝新发现 专家:国母亭提供新佐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16:41:37
建文帝谜案再曝新发现 专家:国母亭提供新佐证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1年05月01日



  石后乡国母亭,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清雍正九年至嘉庆十年曾两度重修。作 者:林翠慧 摄

钱币可见“正隆元宝”字样。作 者:林翠慧 摄


  中新网宁德5月1日电 (吕巧琴 林翠慧)继古秘道、“建文帝随从墓”近日相继现身福建宁德市上金贝村,宁德市建文帝研究小组再曝新发现:宁德石后乡的祭拜“国母亭”600年特异文化现象,附近的小登广村、逃难村、逃难溪等奇怪地名,为建文帝出亡宁德提供新的佐证。

  不久前,宁德上金贝发现神秘坑道,挖出刻写“正隆元宝”字样的铜钱、青花瓷器残片、箭镞头残件及数把铁质刀具。随后,在上金贝山脚下,与当地人所称“建文帝陵寝”同处的一条中轴线上,发现建文帝亲信大臣郑洽之墓。中国历史上的“建文帝之死”谜案再度引关注。

  石后乡,距宁德市区11公里。“国母亭”位于该乡寒桥头,坛正中的花岗岩质地、六角形碑亭,碑面正中书“二十三都乡厉神坛”;亭前一联“寒桥头犹存古迹,大明君钦赐凉亭”,横眉“国母亭”;亭内一联“一二图总缅怀太母,三十八村春秋祭扫”,横眉“春满人间”。

  石后乡负责人1日告诉记者,“国母亭”始建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清雍正九年至嘉庆十年曾两度重修,为二十三都石后、东山等几十个村共同所有。自建亭以来,楹联的文字都未曾变动过,每逢春节,村民便循旧例书写楹联张贴上去。该亭在民间地位极高,当地百姓曾因抢先扫墓而发生多起群殴事件,此后约定,必须齐集扫墓代表方可行进祭扫活动。

  然而,祭拜的是谁,至今还是个谜。当地民间流传,一京城流落的皇帝母亲前往宁德洋中镇寻找国师周斌,途经石后乡不堪困苦亡殁于此。

  宁德市建文帝研究小组王道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样的“国母亭”,在宁德境内共有5-6座,别乡别县是没有的。经过深入考证,研究小组认为“大明君”就是建文帝,“国母亭”实则太后亭,祭拜的是建文帝的母亲吕后。

  据考证分析,当年被朱棣贬去为皇太子朱标守墓的建文帝朱允炆的生母吕太后,经大臣搭救,逃离南京,一路南下。经江苏、浙江,到达福建宁德地界,因找不到建文帝的下落,沦落为乞丐,最终病死在石厝寒桥头。后来,建文帝与相随的从亡大臣获悉,曾亲至洋中、石后一带寻母。得知皇太后在寒桥头归天后,遂在寒桥头立一“太后亭”,以志纪念。

  此外,距石后乡不到半小时车程的洋中镇,是国师周斌故乡,明初时代的地名称呼“七家代”还沿用至今。

  “这些重大发现证明宁德上金贝潜藏建文帝踪迹之说,为上金贝墓主系建文帝提供又一重要佐证。”王道亨说。

  对于“国母亭”之说,蕉城一些民间研究者则认为,“国母亭”的真实身份是“乡厉坛”,也叫“社坛”、“都坛”,是祭无祀鬼神的坛,最早出现于明代初期。

  目前,宁德建文帝研究小组正前往考察“国母亭”附近发现的了小登广村、逃难村、逃难溪等地。这些险要之地以及坊间传闻,似乎与建文帝在宁德活动踪迹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地处闽东的宁德上金贝村,2008年修路偶然发现一个颇有规模、形制奇特的神秘古墓葬,疑为建文帝陵寝。消息传出,舆论哗然,随后关于古墓主人的身份便众说纷纭,许多专家学者开始蜂拥前往考察研究。





http://news.sohu.com/20110501/n306711572.shtml建文帝谜案再曝新发现 专家:国母亭提供新佐证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1年05月01日



  石后乡国母亭,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清雍正九年至嘉庆十年曾两度重修。作 者:林翠慧 摄

钱币可见“正隆元宝”字样。作 者:林翠慧 摄

  中新网宁德5月1日电 (吕巧琴 林翠慧)继古秘道、“建文帝随从墓”近日相继现身福建宁德市上金贝村,宁德市建文帝研究小组再曝新发现:宁德石后乡的祭拜“国母亭”600年特异文化现象,附近的小登广村、逃难村、逃难溪等奇怪地名,为建文帝出亡宁德提供新的佐证。

  不久前,宁德上金贝发现神秘坑道,挖出刻写“正隆元宝”字样的铜钱、青花瓷器残片、箭镞头残件及数把铁质刀具。随后,在上金贝山脚下,与当地人所称“建文帝陵寝”同处的一条中轴线上,发现建文帝亲信大臣郑洽之墓。中国历史上的“建文帝之死”谜案再度引关注。

  石后乡,距宁德市区11公里。“国母亭”位于该乡寒桥头,坛正中的花岗岩质地、六角形碑亭,碑面正中书“二十三都乡厉神坛”;亭前一联“寒桥头犹存古迹,大明君钦赐凉亭”,横眉“国母亭”;亭内一联“一二图总缅怀太母,三十八村春秋祭扫”,横眉“春满人间”。

  石后乡负责人1日告诉记者,“国母亭”始建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清雍正九年至嘉庆十年曾两度重修,为二十三都石后、东山等几十个村共同所有。自建亭以来,楹联的文字都未曾变动过,每逢春节,村民便循旧例书写楹联张贴上去。该亭在民间地位极高,当地百姓曾因抢先扫墓而发生多起群殴事件,此后约定,必须齐集扫墓代表方可行进祭扫活动。

  然而,祭拜的是谁,至今还是个谜。当地民间流传,一京城流落的皇帝母亲前往宁德洋中镇寻找国师周斌,途经石后乡不堪困苦亡殁于此。

  宁德市建文帝研究小组王道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样的“国母亭”,在宁德境内共有5-6座,别乡别县是没有的。经过深入考证,研究小组认为“大明君”就是建文帝,“国母亭”实则太后亭,祭拜的是建文帝的母亲吕后。

  据考证分析,当年被朱棣贬去为皇太子朱标守墓的建文帝朱允炆的生母吕太后,经大臣搭救,逃离南京,一路南下。经江苏、浙江,到达福建宁德地界,因找不到建文帝的下落,沦落为乞丐,最终病死在石厝寒桥头。后来,建文帝与相随的从亡大臣获悉,曾亲至洋中、石后一带寻母。得知皇太后在寒桥头归天后,遂在寒桥头立一“太后亭”,以志纪念。

  此外,距石后乡不到半小时车程的洋中镇,是国师周斌故乡,明初时代的地名称呼“七家代”还沿用至今。

  “这些重大发现证明宁德上金贝潜藏建文帝踪迹之说,为上金贝墓主系建文帝提供又一重要佐证。”王道亨说。

  对于“国母亭”之说,蕉城一些民间研究者则认为,“国母亭”的真实身份是“乡厉坛”,也叫“社坛”、“都坛”,是祭无祀鬼神的坛,最早出现于明代初期。

  目前,宁德建文帝研究小组正前往考察“国母亭”附近发现的了小登广村、逃难村、逃难溪等地。这些险要之地以及坊间传闻,似乎与建文帝在宁德活动踪迹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地处闽东的宁德上金贝村,2008年修路偶然发现一个颇有规模、形制奇特的神秘古墓葬,疑为建文帝陵寝。消息传出,舆论哗然,随后关于古墓主人的身份便众说纷纭,许多专家学者开始蜂拥前往考察研究。





http://news.sohu.com/20110501/n306711572.shtml
这个建文帝迷恐怕是永远解不出来了
不忽悠怎么能搞出曹操墓这样的旅游点呢
逃难村?这建文也太明目张胆了。
而且还在离南京没多远的浙江地区,扯。
《贵州图经新志》:“太慈桥,在治城西南五里,四方河之上(实为小车河之上),俗讹为太子桥。”据说明建文四年,燕王朱棣举兵攻打南京,破城后,皇帝化装成和尚逃往贵州深山老林躲藏。那时小车河两岸山民生活不便,想架桥沟通东西,苦于经费困难一直不能实现,一过路僧人见此情况,自愿出钱帮助,待桥竣工之日,和尚突然不知去向,最后探知此乃倒台落魄的惠帝朱允炆,为纪念他的功德,遂以“太子”为桥名。为掩蔽建文帝行踪,故意将其讹传为“太慈桥”,沿袭至今。古桥高居于小车河上,现古桥保存完好,为贵阳市保持历史旧貌最久的古桥之一。其实,这些都是老百姓根据桥名推测演绎出的一段故事,想当时朱允炆自身难保,惶惶不可终日,生活境况可能还比不上一个普通老百姓,怎么还有能力帮助他人。太慈桥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由太监杨贤建,是座单孔大石桥,长7米余,宽约4米。





==========================================


传说可以是到处都有的
建文的行踪已经不可查了
除非有穿越机器
为了搞旅游,可以睁眼说瞎话,出现对于这种民间传说的随意考证也就很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