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吓出病来的周恩来 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07:14:36


看到这个题目估计不少人心里打鼓,因为周恩来的形象一贯温文尔雅,让人如沐春风,堪称东方人的典范,他把人吓出病来……


这可以肯定不是标题党,这件事情,有人证,有物证,不但有中文记载,而且有外文记载,甚至还有协和医院的病历呢!

周 恩来性格温和不假,但不代表他没脾气,甚至有的时候他的性子是蛮急的。有位红色外交家后人曾和我说过一件事 – 在某次外事活动中,总理在给大家交代事情,有位总理的老部下可能有点儿恃宠而骄,坐在那里翘着二郎腿还一抖一抖的。结果只抖了两三下,总理就火了,一指此人一指门 – “你给我出去!”

平时两个人是可以互开玩笑的关系,总理忽然变脸,让这位大骇。

大骇也没有办法,只好当着一群部下的面出去“罚站”了。

事后这位做了检讨,因为总理这样对他很占理 – 现在的工作是外交,重视礼仪的观念要以身作则。


头要昂起来,告诉外国人我们是有尊严的国家,礼仪要端正,让世界知道中国代表文明

纵观周恩来时代的外交,即便是中国的对手,也不得不承认自己面对的是一个“有文明的敌人”。相比起来,卡扎菲和美国人谈判,先让人在谈判桌上架一挺机枪,这种一上来就图穷匕首见的手段就落了下乘,最后被哈默博士耍得团团转。

总理也会发脾气,不过总理发火有几个原则 – 第一不会怒而兴兵,以势压人,他发脾气必占道理;第二只对“自己人”发火,对事不对人;第三不知者不为怪,发脾气专对“明知故犯”。

这样,总理身边人回忆起他发脾气,没有畏惧或者怨恨,反而有一点津津乐道。

总理有脾气是有脾气,把自己人吓出病来的事情却从来不曾做过。真正被总理吓出病来的是一个老外,时间在中美建交前夜,基辛格访华的时候。

说起来中美建交一波三折,中间种种戏剧性的变化,看起来今天的电视剧编导都会自叹想象力不足,吓坏几个人并不是新鲜事情。

据说连毛泽东都曾经被吓。

那是基辛格访华三个月之前,当时中美在新的世界形势之下虽然都在琢磨应该修复与对方的关系,却苦于没有一个合适的契机。

结果,这个契机被乒乓球运动员庄则栋无意中抓到了 – 在东京参加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中国代表团,返回营地途中,车上多了一个人,此人就是坐错车的美国运动员Glenn Cowan(中文译名格林.科恩)。

Glenn Cowan当时只有19岁,可以想象坐在一群肤色不同的共产主义东方人之中感觉是怎样的古怪。

还是当时的世界冠军庄则栋率先反应过来,他想起出发前总理接见运动员们,让他们多和外国运动员交流。

庄则栋这个人头脑比较灵活,而且胆子大(当然他后来出问题也是跟头脑太灵活了而且胆子大有些关系),于是走过去和科恩交流,并且送个科恩一件中国织锦做礼物。根据后来的回忆录,当时翻译还好心地拦了一下,怕小庄出事,但可能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没拦住。

翻译真是好心 -- 跟美帝打招呼,性质上属于里通外国,文革的时候多少人因为这个原因家破人亡,你回去解释得清吗?

还真不容易解释清了,因为下车的时候恰好被日本记者撞见拍了照片,当天就上了《朝日新闻》!


日本新闻照片上的格伦科恩和庄则栋,还有那件后来出了名的礼物

结果,消息传回国内,一直传到毛泽东的耳朵里,毛泽东的评价是 – “我的小祖宗!”

据庄则栋讲这是毛泽东的原话,可见“小祖宗”把毛公吓得不轻。

吓得不轻属于玩笑,毛公身经百战的人物,说这句话更多的是戏虐加上三分欣喜 – 正愁找不到和美国人接触的渠道呢,这可是要睡觉送个枕头来,“小祖宗”干得好!

当天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函件就发到名古屋去了。

美国方面积极回应,三天后美国人回国的时候拐个弯,去中国看长城了。乒乓外交就此开始,成为中美关系正常化战役的前哨战。

既然庄则栋敢吓毛泽东,周恩来吓吓美国人又有什么新鲜的?只是这件事现在看来,总理纯是好意,只是做梦也没想到“纸老虎”的神经太脆弱了,竟然被吓得住院。

说这件事呢,我们先从北京市公安局的一名侦察员说起,九十年代后期,他奉命侦破一起贩毒案件。

九十年代?!周总理去世都二十年了,和这事儿有关系吗?

当然有,您听我慢慢说啊。

[待续]

看到这个题目估计不少人心里打鼓,因为周恩来的形象一贯温文尔雅,让人如沐春风,堪称东方人的典范,他把人吓出病来……

W020100817370567017007.jpg (23.4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4-27 09:24 上传



这可以肯定不是标题党,这件事情,有人证,有物证,不但有中文记载,而且有外文记载,甚至还有协和医院的病历呢!

周 恩来性格温和不假,但不代表他没脾气,甚至有的时候他的性子是蛮急的。有位红色外交家后人曾和我说过一件事 – 在某次外事活动中,总理在给大家交代事情,有位总理的老部下可能有点儿恃宠而骄,坐在那里翘着二郎腿还一抖一抖的。结果只抖了两三下,总理就火了,一指此人一指门 – “你给我出去!”

平时两个人是可以互开玩笑的关系,总理忽然变脸,让这位大骇。

大骇也没有办法,只好当着一群部下的面出去“罚站”了。

事后这位做了检讨,因为总理这样对他很占理 – 现在的工作是外交,重视礼仪的观念要以身作则。

F200909032136302037219926.jpg (37.57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4-27 09:23 上传


头要昂起来,告诉外国人我们是有尊严的国家,礼仪要端正,让世界知道中国代表文明

纵观周恩来时代的外交,即便是中国的对手,也不得不承认自己面对的是一个“有文明的敌人”。相比起来,卡扎菲和美国人谈判,先让人在谈判桌上架一挺机枪,这种一上来就图穷匕首见的手段就落了下乘,最后被哈默博士耍得团团转。

总理也会发脾气,不过总理发火有几个原则 – 第一不会怒而兴兵,以势压人,他发脾气必占道理;第二只对“自己人”发火,对事不对人;第三不知者不为怪,发脾气专对“明知故犯”。

这样,总理身边人回忆起他发脾气,没有畏惧或者怨恨,反而有一点津津乐道。

总理有脾气是有脾气,把自己人吓出病来的事情却从来不曾做过。真正被总理吓出病来的是一个老外,时间在中美建交前夜,基辛格访华的时候。

说起来中美建交一波三折,中间种种戏剧性的变化,看起来今天的电视剧编导都会自叹想象力不足,吓坏几个人并不是新鲜事情。

据说连毛泽东都曾经被吓。

那是基辛格访华三个月之前,当时中美在新的世界形势之下虽然都在琢磨应该修复与对方的关系,却苦于没有一个合适的契机。

结果,这个契机被乒乓球运动员庄则栋无意中抓到了 – 在东京参加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中国代表团,返回营地途中,车上多了一个人,此人就是坐错车的美国运动员Glenn Cowan(中文译名格林.科恩)。

Glenn Cowan当时只有19岁,可以想象坐在一群肤色不同的共产主义东方人之中感觉是怎样的古怪。

还是当时的世界冠军庄则栋率先反应过来,他想起出发前总理接见运动员们,让他们多和外国运动员交流。

庄则栋这个人头脑比较灵活,而且胆子大(当然他后来出问题也是跟头脑太灵活了而且胆子大有些关系),于是走过去和科恩交流,并且送个科恩一件中国织锦做礼物。根据后来的回忆录,当时翻译还好心地拦了一下,怕小庄出事,但可能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没拦住。

翻译真是好心 -- 跟美帝打招呼,性质上属于里通外国,文革的时候多少人因为这个原因家破人亡,你回去解释得清吗?

还真不容易解释清了,因为下车的时候恰好被日本记者撞见拍了照片,当天就上了《朝日新闻》!

p1_cowan.jpg (26.6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4-27 09:24 上传


日本新闻照片上的格伦科恩和庄则栋,还有那件后来出了名的礼物

结果,消息传回国内,一直传到毛泽东的耳朵里,毛泽东的评价是 – “我的小祖宗!”

据庄则栋讲这是毛泽东的原话,可见“小祖宗”把毛公吓得不轻。

吓得不轻属于玩笑,毛公身经百战的人物,说这句话更多的是戏虐加上三分欣喜 – 正愁找不到和美国人接触的渠道呢,这可是要睡觉送个枕头来,“小祖宗”干得好!

当天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函件就发到名古屋去了。

美国方面积极回应,三天后美国人回国的时候拐个弯,去中国看长城了。乒乓外交就此开始,成为中美关系正常化战役的前哨战。

既然庄则栋敢吓毛泽东,周恩来吓吓美国人又有什么新鲜的?只是这件事现在看来,总理纯是好意,只是做梦也没想到“纸老虎”的神经太脆弱了,竟然被吓得住院。

说这件事呢,我们先从北京市公安局的一名侦察员说起,九十年代后期,他奉命侦破一起贩毒案件。

九十年代?!周总理去世都二十年了,和这事儿有关系吗?

当然有,您听我慢慢说啊。

[待续]
声明一下,上文及以下文章原作为萨苏先生。

把人吓出病来的周恩来 二

讲到毛泽东把庄则栋叫小祖宗,后来听人说起不是这小子吓到了毛公,而是他居然在一定程度上“指挥”了毛公。

原来,在双方的一系列动作中,最初做出试探的并不是中国人。美国人对中美恢复关系,比中国更着急,所以,当中国乒乓球队到达日本的时候,美国方面立即敏锐地放出了探空气球 – 利用比赛间歇双方运动员同船游览的机会,美国运动员“无意”地向中方提出了希望访问中国的期望。

这个消息被及时报回了北京,不过,对于是否顺水推舟,中方却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做出决定。

据现在披露的史料,当时毛泽东认为“时机还不成熟”。

“时机还不成熟”究竟指的是什么,很有些令人困惑,因为庄则栋与科恩的对话不过是几天以后的事情,此后,中方迅速地发出了对美国乒乓球队的邀请。这不过是几天以后的事情,怎么几天的时间,时机就成熟了呢?

如果分析一下,可能还是两国多年的隔绝是双方接近起来顾虑重重 – 万一真的只是某个美国运动员心血来潮,我方就发去邀请函,不但有自取其辱的嫌疑,而且第一次试探的失败,会对此后恢复双方关系的努力带来冰河效应。

欲速则不达,等待对方继续出牌,或许就是毛公当时的想法。

反正这次接触十分私密,也没有什么影响,不必急于做出判断。

几天以后,科恩出现了。

对于科恩出现在中国代表团的巴士上,至今各方的公开说法都是“无意”。

这样说有一定的道理 – 即便美国人真的想再放个气球出来,也不会选中一个十九岁,留着一头颓废长发的家伙来担当这样重要的职责吧?


科恩真容

但按照福尔摩斯探案的惯例,越是不可能的地方,越是隐藏着最深的奥秘。

先是“无意”在船上提出想要访华,后是“无意”中上错了车,天下哪有这样多巧合的事情!

于是,庄则栋的主动接触,也难免引人遐想……

但是,有一条是可以肯定的,中方不可能未卜先知到美方的气球在何时放,在哪儿放,由谁放(除非美国最秘密的决策圈里藏着一只中国牌的金鼹鼠……)。所以,庄则栋的反应之快,行动后被日本记者抓到曝光的结果,恐怕都是始料未及的。

这回,可跟船上的私下聊天不一样了,中美的“小球接触”成了众所周知的事情,双方的决策层面都明白,中方如果不表态也是一种表态。

那就……只好表态吧。

好在美国人的信号足够强烈,应该不会是下套给两边一块儿钻。

毛公一生豪横,素来生冷不忌,如今也有被人推着腕子不得不出牌的时候,心里恐怕难免啼笑皆非,而这个人就是庄则栋。

那不叫他“小祖宗”叫什么呢?

潜意识里,毛公大概也有不愿意让美国人在这件事上掌握主动,自己跟着配合的心理,庄则栋的出手,让中方拿回“发球权”,顺水推舟的心情就愉快多了。

这都只是一家之言罢了,说不定哪天外交部解密一份什么文件,给咱们一个完全不同的答案呢。

那,提到的那位缉毒侦察员是怎么回事儿呢?

却说时间到了九十年代后期,北京警方在西城发现了一个带有黑势力性质的贩毒团伙。由于对方行迹诡秘,为了取得证据,警方派出一名出色的侦察员老孙,扮装毒贩,打入对方内部卧底。

“那一回阿,我觉得自己装的够象的了,而且组织上前期工作作得也非常好,几经周折,和对方的信任关系基本建立,跟他们的头儿都称兄道弟了,终于觉得可以松一口气。”在我采访他的时候,老孙这样说。

他没想到的是,对方还给他准备了最后一道“大菜”。

那一天,老孙和那个头儿定了一单“买卖”,哼着歌儿从卡拉OK里面出来,头儿说再找个地儿去喝一杯。

老孙说成。

俩人勾肩搭背进了一个酒吧,刚打开包间的门儿,忽然觉得一阵冷风扑面,正觉得有点儿不对,那个头儿忽然在他背上一推,老孙一个踉跄就跌了进去。

抬头一看,老孙的冷汗当时就下来了 – 只见这间包间墙壁完全涂成黑色,一盏探照灯式的大灯忽地打在了他的脸上,让他完全看不清周围的景况。凭借多年当侦察员的底子,老孙敏锐地感到,周围有点点的刀光在闪动。

老孙说,那一瞬间我觉得一下就垮下来了 – 主要是反差太大了,刚才还吃着火锅,唱着歌……也就是一秒钟啊!

事后才知道,卧底在这样突然的反差面前通常都会出现不自然的反应,加上此后被毒枭们称为“二十一条”的连续问话,很容易攻破对方的伪装。这个贩毒团伙就是用这种“精神战术”,试出过几名卧底的警察和黑吃黑的“点子”,这几个人暴露后再也没在这个世界上出现过。

那老孙你…… 萨上下打量打量老孙 – 要照这个规律,老孙应该已经和总理喝茶好久了,可是这人坐这儿要多健康有多健康,并没有缺啥少啥零件的。

老孙苦笑一声 -- 我没事儿,因为我吓过劲儿了。

[待续]


把人吓出病来的周恩来 三

座山雕 天王盖地虎!杨子荣 宝塔镇河妖!众金刚 么哈?么哈?

说起来,共军在战争年代,卧底的侦查员碰上过各种各样的考验。前面这段杨子荣上威虎山,对答如流,已经是天下百姓耳熟能详的段子。

问题是,承平日久,几十年马放南山,共军也是人,本事也会用进废退 – 人民警察和解放军也算千丝万缕,但已经活到二十一世纪的老孙自云在毒贩子面前可没有杨子荣前辈那份定力。

所以,当他被那位老大往前一推的时候,脚一软差点直接趴下。

那位老大错后一步,刚想照着平时的做法开始“二十一条”问话,却一下愣住了。

因为老孙已经开始呕吐。

这可是以前推进来的,从来没出现过的事情。细看,老孙脸色煞白,一滴一滴冷汗顺着鬓角淌了下来,看架势绝不是装的。

老孙自己说,当他一看清楚周围的架势,顿觉五脏六腑猛地一揪,接着感到腹部剧痛,用手一按一松,疼得越发厉害,以至于他根本没心思和这帮对手较量,只顾用手一捂,弯下腰来,接着就呕吐起来。

他这一折腾,毒贩子们全都愣了 – 见过跟甫志高一样求饶的,跟川剧一样变脸的,跟赵子龙一样抄家伙往外冲的,就是没见过还没见血已经喊疼的,呃这哥们儿唱的哪一出啊?

愣了半晌,还是当老大的反应快,看出老孙不是装的,过来扶了老孙一把,问问他的感觉。老孙连连叫疼(一半是真的,一半也是装的,是为了赶紧避开这次措手不及的考验)。这个老大看老孙太痛苦,最后决定帮他一把 – 他在桌上的一堆毒品里扒拉扒拉,拿出一盒交给一个小毒贩,让他递给老孙,嘴里还在嘟囔着:“得,你赶紧抽两口吧,抽两口,就不疼了。”

老孙拿眼角一扫,正看到这个场面,吓了一跳 – 他可见过同事在万不得已之下吸食了毒品,戒毒时候的痛苦经历。所以,这位老大的“天良未泯”对老孙来说,干脆就是催命。用他的说法自己要落到那一步还不如一了百了的痛快。

好在老孙也就这一眼,同时看到了一样救命的宝贝。

此时老孙的目光已经有点儿适应屋里的光线,他发现在屋里边儿上一张桌子,摆了酒和菜,不知道是这些毒贩子准备一边问他一边吃喝,还是准备一旦审出他的问题来请他吃断头酒。

老孙不管这个,上去抓了一瓶杏花村,咬掉瓶盖,咕咚就是一大口,放下瓶子喘口气,对周围的毒贩子说道:“兄弟这是老毛病了,喝两口就好,喝两口就好。”

这下子老大赶紧制止底下的小毒贩,说别给他吸了,一转头,说你怎么喝白酒啊?那你只能自己忍着了。

喝了白酒再吸毒,有生命危险。

老孙早知道这个,赌的也是这个。幸好,这几个毒贩子还没到宁可错杀一千,不能放走一个的水准,为了避免无端出人命,没再逼着老孙吸毒。

虽然腹内如同刀绞,老孙也只能故作大气地接着喝,装出一副没事的样子。

不过,让他这么一搅,毒枭虽然莫名其妙,也觉得这种情况绝对没法继续用二十一条“考验”老孙了 – 这整个不是那个气氛嘛。

有个诗人潘大临,重阳节的时候窗外风雨交加,老潘欣然提笔,刚咏出“满城风雨近重阳”一句,忽催租人至……等催租的走了,就再找不着感觉。

毒枭虽然不大读书,要是知道老潘这件事,必定大叫知音。

老孙脱险之后直接就进了医院,检查后他才知道,自己当时被吓得过了头,竟然诱发了急性阑尾炎,立即接受了手术。后来那毒枭还曾到医院“看望”他,恰好老孙的搭档也在,俩人一个眼神就开始忽悠,终于让那个老大入套,最终给送了进去,这又是另外一段事情了。

有朋友听老萨说这件事,表示不能相信,因为阑尾炎不是这个发病机理。

急性阑尾炎,俗称盲肠炎,是一种急性腹症。出现这种疾病与人类祖先曾经为草食动物有关,进化以后盲肠缩小成一段“此巷不通行”的死胡同,如果有异物落入此处,就会引发炎症,伴有剧烈的腹痛,严重的造成肠梗阻或者肠穿孔,那就可能死人了。萨娘当年有个同学,到乡下参加“四清”,饭后从土坡上往下一蹦,就差点儿送了性命。

算了,不能跑题太远。

其实,这位朋友并不是很懂医,这种病,据说也有相当个别的病例,是过于紧张造成的。通常是过度神经反射造成阑尾肌肉和血管痉挛超过正常强度,而后引发阑尾管腔狭窄,或者供血障碍,黏膜受损,于是发作急性炎症。

老孙,大概就是这个别病例中的一个。

但老萨也不懂啊,所以听他一说,也张口结舌。

幸好,座中还有明白人,听完大笑,说老夫知道,这种事是可能的,有一个美国人,就让周总理吓出过盲肠炎来,差点儿死了呢!



被吓出毛病来的,就是这位

[待续]

把人吓出病来的周恩来 三

座山雕 天王盖地虎!杨子荣 宝塔镇河妖!众金刚 么哈?么哈?

说起来,共军在战争年代,卧底的侦查员碰上过各种各样的考验。前面这段杨子荣上威虎山,对答如流,已经是天下百姓耳熟能详的段子。

问题是,承平日久,几十年马放南山,共军也是人,本事也会用进废退 – 人民警察和解放军也算千丝万缕,但已经活到二十一世纪的老孙自云在毒贩子面前可没有杨子荣前辈那份定力。

所以,当他被那位老大往前一推的时候,脚一软差点直接趴下。

那位老大错后一步,刚想照着平时的做法开始“二十一条”问话,却一下愣住了。

因为老孙已经开始呕吐。

这可是以前推进来的,从来没出现过的事情。细看,老孙脸色煞白,一滴一滴冷汗顺着鬓角淌了下来,看架势绝不是装的。

老孙自己说,当他一看清楚周围的架势,顿觉五脏六腑猛地一揪,接着感到腹部剧痛,用手一按一松,疼得越发厉害,以至于他根本没心思和这帮对手较量,只顾用手一捂,弯下腰来,接着就呕吐起来。

他这一折腾,毒贩子们全都愣了 – 见过跟甫志高一样求饶的,跟川剧一样变脸的,跟赵子龙一样抄家伙往外冲的,就是没见过还没见血已经喊疼的,呃这哥们儿唱的哪一出啊?

愣了半晌,还是当老大的反应快,看出老孙不是装的,过来扶了老孙一把,问问他的感觉。老孙连连叫疼(一半是真的,一半也是装的,是为了赶紧避开这次措手不及的考验)。这个老大看老孙太痛苦,最后决定帮他一把 – 他在桌上的一堆毒品里扒拉扒拉,拿出一盒交给一个小毒贩,让他递给老孙,嘴里还在嘟囔着:“得,你赶紧抽两口吧,抽两口,就不疼了。”

老孙拿眼角一扫,正看到这个场面,吓了一跳 – 他可见过同事在万不得已之下吸食了毒品,戒毒时候的痛苦经历。所以,这位老大的“天良未泯”对老孙来说,干脆就是催命。用他的说法自己要落到那一步还不如一了百了的痛快。

好在老孙也就这一眼,同时看到了一样救命的宝贝。

此时老孙的目光已经有点儿适应屋里的光线,他发现在屋里边儿上一张桌子,摆了酒和菜,不知道是这些毒贩子准备一边问他一边吃喝,还是准备一旦审出他的问题来请他吃断头酒。

老孙不管这个,上去抓了一瓶杏花村,咬掉瓶盖,咕咚就是一大口,放下瓶子喘口气,对周围的毒贩子说道:“兄弟这是老毛病了,喝两口就好,喝两口就好。”

这下子老大赶紧制止底下的小毒贩,说别给他吸了,一转头,说你怎么喝白酒啊?那你只能自己忍着了。

喝了白酒再吸毒,有生命危险。

老孙早知道这个,赌的也是这个。幸好,这几个毒贩子还没到宁可错杀一千,不能放走一个的水准,为了避免无端出人命,没再逼着老孙吸毒。

虽然腹内如同刀绞,老孙也只能故作大气地接着喝,装出一副没事的样子。

不过,让他这么一搅,毒枭虽然莫名其妙,也觉得这种情况绝对没法继续用二十一条“考验”老孙了 – 这整个不是那个气氛嘛。

有个诗人潘大临,重阳节的时候窗外风雨交加,老潘欣然提笔,刚咏出“满城风雨近重阳”一句,忽催租人至……等催租的走了,就再找不着感觉。

毒枭虽然不大读书,要是知道老潘这件事,必定大叫知音。

老孙脱险之后直接就进了医院,检查后他才知道,自己当时被吓得过了头,竟然诱发了急性阑尾炎,立即接受了手术。后来那毒枭还曾到医院“看望”他,恰好老孙的搭档也在,俩人一个眼神就开始忽悠,终于让那个老大入套,最终给送了进去,这又是另外一段事情了。

有朋友听老萨说这件事,表示不能相信,因为阑尾炎不是这个发病机理。

急性阑尾炎,俗称盲肠炎,是一种急性腹症。出现这种疾病与人类祖先曾经为草食动物有关,进化以后盲肠缩小成一段“此巷不通行”的死胡同,如果有异物落入此处,就会引发炎症,伴有剧烈的腹痛,严重的造成肠梗阻或者肠穿孔,那就可能死人了。萨娘当年有个同学,到乡下参加“四清”,饭后从土坡上往下一蹦,就差点儿送了性命。

算了,不能跑题太远。

其实,这位朋友并不是很懂医,这种病,据说也有相当个别的病例,是过于紧张造成的。通常是过度神经反射造成阑尾肌肉和血管痉挛超过正常强度,而后引发阑尾管腔狭窄,或者供血障碍,黏膜受损,于是发作急性炎症。

老孙,大概就是这个别病例中的一个。

但老萨也不懂啊,所以听他一说,也张口结舌。

幸好,座中还有明白人,听完大笑,说老夫知道,这种事是可能的,有一个美国人,就让周总理吓出过盲肠炎来,差点儿死了呢!

3669.jpg (7.08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4-27 10:54 上传



被吓出毛病来的,就是这位

[待续]


把人吓出病来的周恩来 四
  
谈到某个老外被周恩来吓出盲肠炎,有位朋友帮助补充了一下 –

“小时候(70年代)读《基辛格传》有此情节,由于事情太过于戏剧性,故印象深刻,凭记忆试述之……

此公大约是美国新闻界大佬到中国来访问,恰逢基辛格首次访华。(此事在当时应颇为不易,应为美国主流媒体文化第一人)。不过他首站不是北京,大约是南方某城(广州?)。基辛格此时正在巴基斯坦访问,随行当然有大批记者。

基辛格临行前曾会见过一位中国外交官,不过此君不是大陆人士,而是蒋介石所派驻美(或联合国)大使沈剑虹。沈大使此行的目的是与国务卿讨论如何确保其在联大的席位问题。不过这次会见令基大人非常痛苦。因为他此次出访的真正目的地是--中国大陆。

基辛格出访巴基斯坦受到了巴国总统叶海亚.汗的盛大欢迎。然后他“生病”了,住进了医院。当然,这量计划好了的--他要利用住院的名义秘密访问中国。这时,出事了!

基辛格回忆说:我是凡人确如此胡闹,上帝决定给我点处罚。未等他装病,他真的肚子痛了。他只好忍着,不敢就医。否则将无法向外界解释何以连续生病。

待一切准备就序后,他在巴方严密保护下前往机场,飞往中国。不过,百密一疏。他的秘密行踪仍被一西方记者看到。他向一巴方官员询问基辛格要去哪里?“中国”,该官员面无表情的回答。如此简单,巴美两国的最高机密被泄露了出去。该记者立刻向总部发回了电报--基辛格到中国去了!

不过,该报的编辑看了莫名其妙,这哥们喝多了吧,基辛格到中国去干吗?随手将电报仍进了纸篓。就这样,一条必将轰动世界的独家新闻轻易的丢失了。日后,这二位有否肚子痛就不知道了。

逃过一劫的基辛格到北京后受到叶剑英元帅迎接,惊魂未定的他又接到了一个可怕的消息,大佬也在中国,马上进京会见中方高层。他立刻向中方提出要求,我走之前无论如何不能让他踏进北京。OK,中方立刻安排,大佬的车轮停止了。尽管他暴跳如雷,抱歉,这是在中国!

基辛格顺利的完成了北京之行,在中美发表联合公报的那一刻,大佬踏进了北京。

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他如五雷轰顶。事后他写到:那一刻,就在那一刻,我的腹部一阵剧痛。他被送进了反帝医院(嘿嘿,不知现在叫什么医院),接受了急性阑尾炎手术。“

非常感谢,事情的基本经过就是如是。这位被吓出盲肠炎的“大佬”就是前面贴出照片的那位,其真名为James Reston(中文译名詹姆斯.赖斯顿),其身份为《纽约时报》副总裁,也是该报最著名的记者之一。


詹姆斯.赖斯顿与尼克松,可以看出其与西方政要们的亲密关系

赖斯顿与政要们的关系之好,让很多记者眼红。后来担任《华盛顿邮报》总裁,因报道水门事件而著称的布雷德利,1954年还是一名小记者,他在奉命采访日内瓦印度支那和平会议时,眼看到美国驻苏大使波伦下飞机的时候和赖斯顿称兄道弟,亲昵地拍打肩膀,羡慕不已。这时候他只能磕磕巴巴地努力试图接近美国代表杜勒斯的随员。布雷德利称赖斯顿为“我的偶像”。

就是这样一个身经百战的老家伙,居然能被吓出阑尾炎来,可见“基辛格访华”在其心理上造成的冲击是多么巨大。

不过,确切地说赖斯顿知道这条新闻,比其他同行还是要早了一些,在周恩来的特殊关照下,他是第一个得到这条新闻的外国记者。

网友提到赖斯顿被绊住,倒是真的。当时,中国外交部新闻司为了配合中美关系的突破,报总理批准,请来了几名西方著名记者,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这位赖斯顿先生。他在7月8日到达中国,比基辛格还早了一天。

结果,如前文所说,外交部新闻司紧急通知广州方面 – 务必拖住赖斯顿,不能让他在基辛格离境之前到达北京。

但真实的情况有一点可能与前文描述些许不同,那就是赖斯顿直到进了北京,也没觉出中方在日程上有什么异常。

要拖住他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知道,赖斯顿可不是等闲人物,这家伙是曾经两次获得普利策奖的老狐狸,稍有风吹草动就会被他嗅出不对来。

更要命的问题是,无论怎样安排,也不可能把赖斯顿进京的时间拖到十日以后,而基辛格至少要到十一日,才会离开北京。

幸运的是,赖斯顿到达中国后,负责陪同他的新闻司官员,是一个叫做金桂华的。

当年三十六岁的金桂华,后来是中国政府的新闻发言人……

换句话说,那就是狐狸中的狐狸啊。



在本节结尾处说明一下,赖斯顿和尼克松合影原照是这个样子的 --在真实的世界里,记者就是记者而已,和政治家的“亲密关系”,永远不会像外面传的那么玄乎

把人吓出病来的周恩来 四
  
谈到某个老外被周恩来吓出盲肠炎,有位朋友帮助补充了一下 –

“小时候(70年代)读《基辛格传》有此情节,由于事情太过于戏剧性,故印象深刻,凭记忆试述之……

此公大约是美国新闻界大佬到中国来访问,恰逢基辛格首次访华。(此事在当时应颇为不易,应为美国主流媒体文化第一人)。不过他首站不是北京,大约是南方某城(广州?)。基辛格此时正在巴基斯坦访问,随行当然有大批记者。

基辛格临行前曾会见过一位中国外交官,不过此君不是大陆人士,而是蒋介石所派驻美(或联合国)大使沈剑虹。沈大使此行的目的是与国务卿讨论如何确保其在联大的席位问题。不过这次会见令基大人非常痛苦。因为他此次出访的真正目的地是--中国大陆。

基辛格出访巴基斯坦受到了巴国总统叶海亚.汗的盛大欢迎。然后他“生病”了,住进了医院。当然,这量计划好了的--他要利用住院的名义秘密访问中国。这时,出事了!

基辛格回忆说:我是凡人确如此胡闹,上帝决定给我点处罚。未等他装病,他真的肚子痛了。他只好忍着,不敢就医。否则将无法向外界解释何以连续生病。

待一切准备就序后,他在巴方严密保护下前往机场,飞往中国。不过,百密一疏。他的秘密行踪仍被一西方记者看到。他向一巴方官员询问基辛格要去哪里?“中国”,该官员面无表情的回答。如此简单,巴美两国的最高机密被泄露了出去。该记者立刻向总部发回了电报--基辛格到中国去了!

不过,该报的编辑看了莫名其妙,这哥们喝多了吧,基辛格到中国去干吗?随手将电报仍进了纸篓。就这样,一条必将轰动世界的独家新闻轻易的丢失了。日后,这二位有否肚子痛就不知道了。

逃过一劫的基辛格到北京后受到叶剑英元帅迎接,惊魂未定的他又接到了一个可怕的消息,大佬也在中国,马上进京会见中方高层。他立刻向中方提出要求,我走之前无论如何不能让他踏进北京。OK,中方立刻安排,大佬的车轮停止了。尽管他暴跳如雷,抱歉,这是在中国!

基辛格顺利的完成了北京之行,在中美发表联合公报的那一刻,大佬踏进了北京。

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他如五雷轰顶。事后他写到:那一刻,就在那一刻,我的腹部一阵剧痛。他被送进了反帝医院(嘿嘿,不知现在叫什么医院),接受了急性阑尾炎手术。“

非常感谢,事情的基本经过就是如是。这位被吓出盲肠炎的“大佬”就是前面贴出照片的那位,其真名为James Reston(中文译名詹姆斯.赖斯顿),其身份为《纽约时报》副总裁,也是该报最著名的记者之一。


詹姆斯.赖斯顿与尼克松,可以看出其与西方政要们的亲密关系

赖斯顿与政要们的关系之好,让很多记者眼红。后来担任《华盛顿邮报》总裁,因报道水门事件而著称的布雷德利,1954年还是一名小记者,他在奉命采访日内瓦印度支那和平会议时,眼看到美国驻苏大使波伦下飞机的时候和赖斯顿称兄道弟,亲昵地拍打肩膀,羡慕不已。这时候他只能磕磕巴巴地努力试图接近美国代表杜勒斯的随员。布雷德利称赖斯顿为“我的偶像”。

就是这样一个身经百战的老家伙,居然能被吓出阑尾炎来,可见“基辛格访华”在其心理上造成的冲击是多么巨大。

不过,确切地说赖斯顿知道这条新闻,比其他同行还是要早了一些,在周恩来的特殊关照下,他是第一个得到这条新闻的外国记者。

网友提到赖斯顿被绊住,倒是真的。当时,中国外交部新闻司为了配合中美关系的突破,报总理批准,请来了几名西方著名记者,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这位赖斯顿先生。他在7月8日到达中国,比基辛格还早了一天。

结果,如前文所说,外交部新闻司紧急通知广州方面 – 务必拖住赖斯顿,不能让他在基辛格离境之前到达北京。

但真实的情况有一点可能与前文描述些许不同,那就是赖斯顿直到进了北京,也没觉出中方在日程上有什么异常。

要拖住他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知道,赖斯顿可不是等闲人物,这家伙是曾经两次获得普利策奖的老狐狸,稍有风吹草动就会被他嗅出不对来。

更要命的问题是,无论怎样安排,也不可能把赖斯顿进京的时间拖到十日以后,而基辛格至少要到十一日,才会离开北京。

幸运的是,赖斯顿到达中国后,负责陪同他的新闻司官员,是一个叫做金桂华的。

当年三十六岁的金桂华,后来是中国政府的新闻发言人……

换句话说,那就是狐狸中的狐狸啊。

r252323_1038838.jpg (40.67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4-27 10:58 上传



在本节结尾处说明一下,赖斯顿和尼克松合影原照是这个样子的 --在真实的世界里,记者就是记者而已,和政治家的“亲密关系”,永远不会像外面传的那么玄乎


把人吓出病来的周恩来 五



金桂华,北京外语学院五四届生,1988年担任中国政府新闻发言人,曾历任中国驻文莱,马来西亚,泰国等地大使,今天已经退休了。


金桂华老爷子,马哈蒂尔评价他很“憨厚”......¥¥%%#¥#·#·#

把金桂华先生称作“狐狸中的狐狸”,似乎有点儿不尊重,但应该是一个贴切的比喻。

老牌记者是狐狸,而中国政府的新闻发言人,时时刻刻都要面对一群老狐狸,他不是狐狸中的狐狸,如何干的下去呢?

不过,1971年的金桂华,此前并没有怎么在国际上露过面,论经验,应该说很难招架赖斯顿这样见多识广的老家伙。

不幸的是,赖斯顿后来回忆,按理说不应该和美国人打过多少交道,但这个戴眼镜的中国官员态度从容,滴水不漏,看上去一点儿也不紧张,反而把自己耍得团团转,完全不是一副菜鸟的模样。

赖斯顿先生对金桂华是大大的不了解,如果他知道这位文质彬彬的外交官十五岁的时候就当兵去了朝鲜,和美国人面对面交手好几年,就不会感觉这样奇怪了。和战场上的枪林弹雨相比,对付一个连钢盔都没有的美国佬,还是在咱们自己的地盘上,你说金桂华有什么好紧张的?

不紧张是不紧张,到了6月10日还是很麻烦,因为预先没想着要拖老赖的堂,按计划应该送其去北京了。为了完成对基辛格博士的承诺,那就得给赖斯顿找个借口,把他留在进京路上。

这事儿还不能小了,太小的事情人家一定可以嗅出问题来,你总不能拦着不让他发稿吧?

要不,带他上南海舰队的军港里转一圈……

估计等老赖出来,就有人该进去了。

金桂华的手段没有那么复杂,请君入瓮可也。金先生找赖斯顿去了,几分钟后说事情搞定。

怎么搞定的?

其实关键的话就问了一句 – 您愿意坐班机去北京还是坐火车?

火车,当然是火车!赖斯顿的回答别提多坚决了。

说 起来这事儿很简单,那时候西方人到中国限制很多,基本跟软禁差不多 – 平时放宾馆圈起来,走路上放车里圈起来,该参观哪儿提前三天做准备,要见谁预先组织谈话,总之一切都是计划好的,如同戏码一样按部就班,容不得你乱说乱动。说起来为啥不让人家自由行动呢?或许是怕不明真相的人民群众把外国人打了。再说,当时中国经济不好,要让人看了完全真实的情况,恐怕也不免影响颜面吧。

不过,作为一名记者,如果走哪儿都是看戏,就没啥活儿好干了。

所以,如果能坐火车,那就远比飞机强 -- 飞机那玩意儿就是一个大盒子,几个钟头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到了机场又给圈起来,太没意思了。要是坐火车呢,虽然也是个大盒子,但从南向北,纵观二十几年没有西方人进来看过的中国腹地,那是怎样的诱惑,又能写出多少文章来啊。

就中方而言,当时中国虽然经济不够发达,但污染甚少,以粮为纲,铁路沿线农田片片,正值六月绿郁时节,远远看去甚是田园,加上秀丽山川,只要老赖不跳下去也不至于看出什么不合适的来。

这就够了,飞机去北京,总不能在天上飞一天,要是迟到或者假冒故障还得影响中国民航的声誉。火车,可就方便了,当时中国的列车还没有提速,花上一天多从广州晃悠到北京属于正点到达。等赖斯顿先生到北京站,基辛格博士早从机场跑了。



基佬的嘱托

让赖斯顿晚到是基佬的主意(这词儿咋有点儿别扭呢?),中国方面并非有意慢客。赖斯顿是我们请来的,还是这一轮第一个到新中国的西方记者,以我们的好客,自然要给人家发红包的。这个红包,周总理找来了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陈楚,让他交给赖斯顿。

周恩来的意思是,让赖斯顿成为获得基辛格访华消息的第一个西方记者。

陈楚选择了一个轻松的场合 -- 请赖斯顿喝咖啡的时候,把这个爆炸性的新闻传了过去。

昨天还在共匪美帝,今天已经暗度陈仓,接待基辛格访华堪称世界外交历史上绝少的神奇案例。这个红包真是足够大,大到可能给赖斯顿引来全世界同行的围殴 -- 这个幸运的家伙,怎么又是他!

赖斯顿的第一反应不是惊讶,而是 -- 我一定是听错了!

说起来,因为汉语独特的文化特点,在和不熟悉中国的欧美国家人士交流时,经常会因为歧义引发理解上的混乱。

其中一个著名的笑话就是中苏边界谈判中“苏联企图入侵四川”事件。

[待续]

把人吓出病来的周恩来 五


xin_1303071814348591914313.jpg (25.34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4-27 11:02 上传


金桂华,北京外语学院五四届生,1988年担任中国政府新闻发言人,曾历任中国驻文莱,马来西亚,泰国等地大使,今天已经退休了。


金桂华老爷子,马哈蒂尔评价他很“憨厚”......¥¥%%#¥#·#·#

把金桂华先生称作“狐狸中的狐狸”,似乎有点儿不尊重,但应该是一个贴切的比喻。

老牌记者是狐狸,而中国政府的新闻发言人,时时刻刻都要面对一群老狐狸,他不是狐狸中的狐狸,如何干的下去呢?

不过,1971年的金桂华,此前并没有怎么在国际上露过面,论经验,应该说很难招架赖斯顿这样见多识广的老家伙。

不幸的是,赖斯顿后来回忆,按理说不应该和美国人打过多少交道,但这个戴眼镜的中国官员态度从容,滴水不漏,看上去一点儿也不紧张,反而把自己耍得团团转,完全不是一副菜鸟的模样。

赖斯顿先生对金桂华是大大的不了解,如果他知道这位文质彬彬的外交官十五岁的时候就当兵去了朝鲜,和美国人面对面交手好几年,就不会感觉这样奇怪了。和战场上的枪林弹雨相比,对付一个连钢盔都没有的美国佬,还是在咱们自己的地盘上,你说金桂华有什么好紧张的?

不紧张是不紧张,到了6月10日还是很麻烦,因为预先没想着要拖老赖的堂,按计划应该送其去北京了。为了完成对基辛格博士的承诺,那就得给赖斯顿找个借口,把他留在进京路上。

这事儿还不能小了,太小的事情人家一定可以嗅出问题来,你总不能拦着不让他发稿吧?

要不,带他上南海舰队的军港里转一圈……

估计等老赖出来,就有人该进去了。

金桂华的手段没有那么复杂,请君入瓮可也。金先生找赖斯顿去了,几分钟后说事情搞定。

怎么搞定的?

其实关键的话就问了一句 – 您愿意坐班机去北京还是坐火车?

火车,当然是火车!赖斯顿的回答别提多坚决了。

说 起来这事儿很简单,那时候西方人到中国限制很多,基本跟软禁差不多 – 平时放宾馆圈起来,走路上放车里圈起来,该参观哪儿提前三天做准备,要见谁预先组织谈话,总之一切都是计划好的,如同戏码一样按部就班,容不得你乱说乱动。说起来为啥不让人家自由行动呢?或许是怕不明真相的人民群众把外国人打了。再说,当时中国经济不好,要让人看了完全真实的情况,恐怕也不免影响颜面吧。

不过,作为一名记者,如果走哪儿都是看戏,就没啥活儿好干了。

所以,如果能坐火车,那就远比飞机强 -- 飞机那玩意儿就是一个大盒子,几个钟头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到了机场又给圈起来,太没意思了。要是坐火车呢,虽然也是个大盒子,但从南向北,纵观二十几年没有西方人进来看过的中国腹地,那是怎样的诱惑,又能写出多少文章来啊。

就中方而言,当时中国虽然经济不够发达,但污染甚少,以粮为纲,铁路沿线农田片片,正值六月绿郁时节,远远看去甚是田园,加上秀丽山川,只要老赖不跳下去也不至于看出什么不合适的来。

这就够了,飞机去北京,总不能在天上飞一天,要是迟到或者假冒故障还得影响中国民航的声誉。火车,可就方便了,当时中国的列车还没有提速,花上一天多从广州晃悠到北京属于正点到达。等赖斯顿先生到北京站,基辛格博士早从机场跑了。


Kissinger.gif (66.33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4-27 11:04 上传


基佬的嘱托

让赖斯顿晚到是基佬的主意(这词儿咋有点儿别扭呢?),中国方面并非有意慢客。赖斯顿是我们请来的,还是这一轮第一个到新中国的西方记者,以我们的好客,自然要给人家发红包的。这个红包,周总理找来了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陈楚,让他交给赖斯顿。

周恩来的意思是,让赖斯顿成为获得基辛格访华消息的第一个西方记者。

陈楚选择了一个轻松的场合 -- 请赖斯顿喝咖啡的时候,把这个爆炸性的新闻传了过去。

昨天还在共匪美帝,今天已经暗度陈仓,接待基辛格访华堪称世界外交历史上绝少的神奇案例。这个红包真是足够大,大到可能给赖斯顿引来全世界同行的围殴 -- 这个幸运的家伙,怎么又是他!

赖斯顿的第一反应不是惊讶,而是 -- 我一定是听错了!

说起来,因为汉语独特的文化特点,在和不熟悉中国的欧美国家人士交流时,经常会因为歧义引发理解上的混乱。

其中一个著名的笑话就是中苏边界谈判中“苏联企图入侵四川”事件。

[待续]


说到给中国来宾作翻译的难处,在日本某国际课工作的小魔女可以倒出一肚子苦水来。照她的说法,我国到访的各级领导,没有一个喜欢照稿发言,发表雄辩而滔滔不绝的讲话似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干部的一个基本素质,而且用词微妙,与时俱进,令老外们防不胜防。据说某些清朝大吏可以跟你说上一个时辰的废话不带重样的,虽然今天的领导干部不会这样无聊,但一开口若不来上两句《论语》或者《尚书》自己都会觉得没文化。

听说前些天朗朗把《上甘岭》都演到白宫去了,令人感到CHINESE的花样又有了翻新。

萨一听就觉得魔女没见识,当初克林顿到北大,有学生提问张口就是“道相融而不相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估计那位翻译有当场上吊的想法。中国和日本还算都是东亚文化,特别是汉字基本相同,实在逼急了就一个字一个字地硬翻,什么“滋兰九畹,树惠百亩”之类的,日本聪明的官员们翻着白眼大约也能理解个七七八八,而中国和英美苏法这些国家打交道时候,语言的风马牛不相及加上文化的南辕北辙,翻译常常连上吊的机会都没有就中了套。

“苏联企图侵略四川”就是中苏边界谈判中出的一个笑话。

这 个笑话,发生在1964年,当时双方试图通过谈判解决一些存在争议的边界问题。说实话,现在想想这个谈判的时间很不合适 – 1960年中苏翻脸,苏联撤走专家,中断合作项目,给中国造成巨大损失。随后中国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在号召大家勒紧裤腰带的同时,“背信弃义的苏修”成了宣传部门的活靶子。因此,在当时中国老百姓眼里,这次困难一小半是天灾,一大半是苏联逼债造成的,对这个北方邻居的感情坏到了历史最低点,从“老大哥” 一下子变成了“北极熊”。而苏联眼里,中国更是造成社会主义大家庭分裂的罪魁祸首,甚至1982年以前干脆不承认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时候谈判,双方几乎没有相互给台阶的条件。


1969年9月,周恩来与柯西金在北京机场会面,现实地缓和了中苏的对立。这也就是周恩来,换了别人放在当时热血沸腾的群众中肯定成了卖国贼,李鸿章

于是,谈判桌就成了没有硝烟的战场,双方唇枪舌剑,剑拔弩张。

这种情况下,有怎样的相互攻击都应该是意料之中的,然而,当苏联代表团团长泽里亚诺上将抗议中方污蔑其对四川和甘肃存在领土野心时,中方还是很以为自己的耳朵出了问题。

说起来,甘肃还靠点儿谱,那地方和外蒙交界,但四川……

可是大家还不能不赶紧把这事儿弄清,外交问题上有个原则叫此地无银三百两,若是某个国家宣称对某地“绝无领土要求”,常常就是其入侵的前兆。难道苏修恼羞成怒要出什么奇招?

但是,苏联入侵四川……这简直和美军重装师怎样通过西直门桥一样,还是需要太强大的想象力了。

最终一番调查,发现纯属语言不通惹的祸。

会 变魔术的友人胡杨这样讲此段故事 – “在中苏边界谈判中,中方指责苏联贪得无厌用了个成语“得陇望蜀”,不知道苏联的二百五翻译是哪里学的中文,也不知道是怎么翻译的,总之导致苏联谈判代表很生气,说中国人污蔑苏联对中国的甘肃四川有领土野心。也不知道中国代表如果用“得寸进尺”来形容,是不是苏联人认为中国人污蔑他们偷文具。“

胡杨兄小瞧咱们外交人员了,人家虽然没有用“得寸进尺”,但是用过另一个词“作茧自缚”,又把苏联人惹急了 – 抗议,中国人竟说我们是虫子!

那时候美国人整天叫嚣把某某某地方“炸回石器时代去”,可能大家都对进化论的问题比较敏感。

其实,出毛病的不仅是苏联翻译,我们的翻译处境也好不了哪儿去。

1969年10月,珍宝岛硝烟未尽,中苏边界谈判再次展开,这回,轮到中国这边出问题了。

要说当时中苏开始谈判,本身就是一种缓和的表示,但双方谁也不敢想在谈判桌上能解决问题,故此所谓谈判起来空气还是异常紧张。

谈了没几天苏联代表团团长库兹涅佐夫发言,称中方对其讲话作出了“病态反应”,中方代表团团长乔冠华乔老爷何等人也,在联合国都旁若无人,怎么能受得了这种过分语言,当即拍案而起,抗议苏联人“人身攻击”。


乔冠华的激情不羁是有名的,有人说他“病态”,那实在是一种危险举动

结果……

结果苏联人看起来很无辜的样子。

等仔细一调查,原来是翻译把“过分反应”译成了“病态反应”,一个词的事儿,差点儿让两边打起来。

这种事儿,据说周总理也碰上过,他在一次和外宾交谈的时候说了句成语 – “胸有成竹”,结果外宾显得莫名其妙。下来一问,才发现翻译不知道这个词,给翻译成了“胸腔里有筷子”,对方恐怕一辈子也想不明白这筷子是怎么进去的。

这是外语不好,外语太好有时候也容易出问题。

曾任亚洲司副司长的程瑞声是外交部主管东南亚的重要官员,圣约翰中学毕业,在北外主修过缅甸语,大概因为天生就是干外交的材料,程司长两门外语都讲得如臂使指。七十年代后期,有位印度大使很是好客,经常邀请程瑞声上门。一来二去发现,这位印度大使的妻子是个缅甸人,这下子程司长的两门外语都用上了,一会儿和大使用英语,一会儿和大使夫人用缅语,谈得不亦乐乎。说着说着忽然觉得大使表情不时发呆,待要发问这位先笑着说了:“你们俩说缅甸语就像密电码,我没法破译。” – 原来大使虽然娶了缅甸太太,却不会说缅语。不过,程司长知道此事后处理非常好,宠辱不惊,态度平静,跟着笑笑,表示一下好奇,此后照旧开“双语会议”,并没有做过度反应 – 他看出这位大使气度恢宏,说的话纯属玩笑,自己要是太过多心,反而会影响双方的友谊。

果然,对方夫妇都觉得程司长是个不做作的人,从此作了几十年的好朋友。程司长每次到印度,这位前大使都要热情款待。千禧年的时候,在印度驻中国大使馆举行的宴会上,这位当年的大使特意邀请程瑞生夫妇前来,和自己同桌以便叙旧,不过,他此时的身份已经不是大使了,而是来访华的印度总统。

这位大使,就是后来的印度总统纳拉亚南,而那位嫁给他的缅甸女子,就是后来的印度总统夫人乌莎。

其实,外交有很多时候考验的是一种敏感,我拿“得陇望蜀”的事情找一位外交界老人核实的时候,对方听了大笑,顺便讲给我一个未经证实的故事 – 这个故事我也曾听到过,但没有这样多细节,且录在此处,留作参考。

1960年10月,在莫斯科召开了81个国家共产党的大会,赫鲁晓夫试图利用这个大会确立苏联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老子党的地位,但很怀疑中国人不会支持他。

中国派出的代表团负责人是邓小平和彭真,一下飞机和鲁晓夫就亲自来接,见到邓小平,寒暄之后忽然说了一句话:“现在几点了?你要不要对对表?”

邓小平立即挽起袖子看了一眼,道:“现在是北京时间X点X分……”




对个表能说明啥问题?
几天以后,中苏在会上吵翻。

那一回,毛泽东一反常例,亲自到机场迎接邓小平回国。

不知道这个故事是不是真的,要是真的,邓小平这份急智,实在不是一般人能想得到。

说到给中国来宾作翻译的难处,在日本某国际课工作的小魔女可以倒出一肚子苦水来。照她的说法,我国到访的各级领导,没有一个喜欢照稿发言,发表雄辩而滔滔不绝的讲话似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干部的一个基本素质,而且用词微妙,与时俱进,令老外们防不胜防。据说某些清朝大吏可以跟你说上一个时辰的废话不带重样的,虽然今天的领导干部不会这样无聊,但一开口若不来上两句《论语》或者《尚书》自己都会觉得没文化。

听说前些天朗朗把《上甘岭》都演到白宫去了,令人感到CHINESE的花样又有了翻新。

萨一听就觉得魔女没见识,当初克林顿到北大,有学生提问张口就是“道相融而不相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估计那位翻译有当场上吊的想法。中国和日本还算都是东亚文化,特别是汉字基本相同,实在逼急了就一个字一个字地硬翻,什么“滋兰九畹,树惠百亩”之类的,日本聪明的官员们翻着白眼大约也能理解个七七八八,而中国和英美苏法这些国家打交道时候,语言的风马牛不相及加上文化的南辕北辙,翻译常常连上吊的机会都没有就中了套。

“苏联企图侵略四川”就是中苏边界谈判中出的一个笑话。

这 个笑话,发生在1964年,当时双方试图通过谈判解决一些存在争议的边界问题。说实话,现在想想这个谈判的时间很不合适 – 1960年中苏翻脸,苏联撤走专家,中断合作项目,给中国造成巨大损失。随后中国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在号召大家勒紧裤腰带的同时,“背信弃义的苏修”成了宣传部门的活靶子。因此,在当时中国老百姓眼里,这次困难一小半是天灾,一大半是苏联逼债造成的,对这个北方邻居的感情坏到了历史最低点,从“老大哥” 一下子变成了“北极熊”。而苏联眼里,中国更是造成社会主义大家庭分裂的罪魁祸首,甚至1982年以前干脆不承认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时候谈判,双方几乎没有相互给台阶的条件。

W020070205624552545430.jpg (50.36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4-27 12:36 上传


1969年9月,周恩来与柯西金在北京机场会面,现实地缓和了中苏的对立。这也就是周恩来,换了别人放在当时热血沸腾的群众中肯定成了卖国贼,李鸿章

于是,谈判桌就成了没有硝烟的战场,双方唇枪舌剑,剑拔弩张。

这种情况下,有怎样的相互攻击都应该是意料之中的,然而,当苏联代表团团长泽里亚诺上将抗议中方污蔑其对四川和甘肃存在领土野心时,中方还是很以为自己的耳朵出了问题。

说起来,甘肃还靠点儿谱,那地方和外蒙交界,但四川……

可是大家还不能不赶紧把这事儿弄清,外交问题上有个原则叫此地无银三百两,若是某个国家宣称对某地“绝无领土要求”,常常就是其入侵的前兆。难道苏修恼羞成怒要出什么奇招?

但是,苏联入侵四川……这简直和美军重装师怎样通过西直门桥一样,还是需要太强大的想象力了。

最终一番调查,发现纯属语言不通惹的祸。

会 变魔术的友人胡杨这样讲此段故事 – “在中苏边界谈判中,中方指责苏联贪得无厌用了个成语“得陇望蜀”,不知道苏联的二百五翻译是哪里学的中文,也不知道是怎么翻译的,总之导致苏联谈判代表很生气,说中国人污蔑苏联对中国的甘肃四川有领土野心。也不知道中国代表如果用“得寸进尺”来形容,是不是苏联人认为中国人污蔑他们偷文具。“

胡杨兄小瞧咱们外交人员了,人家虽然没有用“得寸进尺”,但是用过另一个词“作茧自缚”,又把苏联人惹急了 – 抗议,中国人竟说我们是虫子!

那时候美国人整天叫嚣把某某某地方“炸回石器时代去”,可能大家都对进化论的问题比较敏感。

其实,出毛病的不仅是苏联翻译,我们的翻译处境也好不了哪儿去。

1969年10月,珍宝岛硝烟未尽,中苏边界谈判再次展开,这回,轮到中国这边出问题了。

要说当时中苏开始谈判,本身就是一种缓和的表示,但双方谁也不敢想在谈判桌上能解决问题,故此所谓谈判起来空气还是异常紧张。

谈了没几天苏联代表团团长库兹涅佐夫发言,称中方对其讲话作出了“病态反应”,中方代表团团长乔冠华乔老爷何等人也,在联合国都旁若无人,怎么能受得了这种过分语言,当即拍案而起,抗议苏联人“人身攻击”。

NewsMedia_218811.jpg (11.71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4-27 12:36 上传


乔冠华的激情不羁是有名的,有人说他“病态”,那实在是一种危险举动

结果……

结果苏联人看起来很无辜的样子。

等仔细一调查,原来是翻译把“过分反应”译成了“病态反应”,一个词的事儿,差点儿让两边打起来。

这种事儿,据说周总理也碰上过,他在一次和外宾交谈的时候说了句成语 – “胸有成竹”,结果外宾显得莫名其妙。下来一问,才发现翻译不知道这个词,给翻译成了“胸腔里有筷子”,对方恐怕一辈子也想不明白这筷子是怎么进去的。

这是外语不好,外语太好有时候也容易出问题。

曾任亚洲司副司长的程瑞声是外交部主管东南亚的重要官员,圣约翰中学毕业,在北外主修过缅甸语,大概因为天生就是干外交的材料,程司长两门外语都讲得如臂使指。七十年代后期,有位印度大使很是好客,经常邀请程瑞声上门。一来二去发现,这位印度大使的妻子是个缅甸人,这下子程司长的两门外语都用上了,一会儿和大使用英语,一会儿和大使夫人用缅语,谈得不亦乐乎。说着说着忽然觉得大使表情不时发呆,待要发问这位先笑着说了:“你们俩说缅甸语就像密电码,我没法破译。” – 原来大使虽然娶了缅甸太太,却不会说缅语。不过,程司长知道此事后处理非常好,宠辱不惊,态度平静,跟着笑笑,表示一下好奇,此后照旧开“双语会议”,并没有做过度反应 – 他看出这位大使气度恢宏,说的话纯属玩笑,自己要是太过多心,反而会影响双方的友谊。

果然,对方夫妇都觉得程司长是个不做作的人,从此作了几十年的好朋友。程司长每次到印度,这位前大使都要热情款待。千禧年的时候,在印度驻中国大使馆举行的宴会上,这位当年的大使特意邀请程瑞生夫妇前来,和自己同桌以便叙旧,不过,他此时的身份已经不是大使了,而是来访华的印度总统。

这位大使,就是后来的印度总统纳拉亚南,而那位嫁给他的缅甸女子,就是后来的印度总统夫人乌莎。

其实,外交有很多时候考验的是一种敏感,我拿“得陇望蜀”的事情找一位外交界老人核实的时候,对方听了大笑,顺便讲给我一个未经证实的故事 – 这个故事我也曾听到过,但没有这样多细节,且录在此处,留作参考。

1960年10月,在莫斯科召开了81个国家共产党的大会,赫鲁晓夫试图利用这个大会确立苏联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老子党的地位,但很怀疑中国人不会支持他。

中国派出的代表团负责人是邓小平和彭真,一下飞机和鲁晓夫就亲自来接,见到邓小平,寒暄之后忽然说了一句话:“现在几点了?你要不要对对表?”

邓小平立即挽起袖子看了一眼,道:“现在是北京时间X点X分……”


476745f6g9c53192a83ee&690.jpg (21.7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4-27 12:37 上传



对个表能说明啥问题?
几天以后,中苏在会上吵翻。

那一回,毛泽东一反常例,亲自到机场迎接邓小平回国。

不知道这个故事是不是真的,要是真的,邓小平这份急智,实在不是一般人能想得到。


把人吓出病来的周恩来 六

关于赖斯顿滞留广东的事情,他和他的太太有不同的回忆,赖斯顿不知道怎的在回忆中称自己曾经对坐火车表示不满,还是主张坐飞机去北京。然而,和他同时到达广州的赖斯顿太太则表示他当时很“主动乐意”地接受坐火车的建议。

我倾向于相信赖斯顿夫人,或许,是作为一个老牌记者被人算计面子上多少有些挂不住吧。

12 日,赖斯顿到达北京,随即在15日得到毛周等的接见,两人对他并没有透露基辛格访华的消息,但能够见到这些西方所言的“神秘人物”,已经让赖斯顿激动万分。随后陈楚约他到国际俱乐部喝咖啡,实际上要完成的就是周恩来交予的使命(也有说法陈楚是在毛周接见赖斯顿时插话宣布的,具体细节尚需确证)。

奉周恩来之命给赖斯顿传话的陈楚,也不是等闲人物,后来曾经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日本的首任大使。日本图片版的现代通史《一亿人的昭和史》中,就有一张陈楚的照片。当时陈楚担任新闻司司长,来执行一个通报消息的任务,纯属牛刀小试。


1973年,担任驻日首届大使的陈楚(左)到达东京

他本来是一名老报人,曾经担任过长江日报社的社长,与赖斯顿是同行,应该说,周恩来挑选的这个人选是满合适的。

但估计问题也就出在这里。

做新闻工作多年,陈楚无疑会有点儿职业习惯。加上传达的是这样一条爆炸性的新闻,虽然作为一国的新闻司司长不会做挖坑给别人跳这种低级事情,但通报给赖斯顿的时候难免技痒,谈谈天气说说趣闻,一切正常之际,突然毫无征兆地说他有“a little news item.(一件小小的新闻)。”要告诉赖斯顿。

赖斯顿这样记述随后的情景 --

“Mr. Kissinger had been in Peking from July 9 to July 11.” He said, and it was now being announced here and in the United States that President Nixon would visit Peking before May. (“基辛格先生在7月9日至7月11日间访问了北京。”他说,同时称尼克松总统会在五月前访问北京,中美双方都将公布这一消息。)

基辛格访华和尼克松即将访华,两条重磅消息同时砸在了赖斯顿的脑袋 – 还有肚子上。

这在新闻工作中是很平常的事情,如果一条消息预先铺垫上几天,慢火烤鱼一样再重要的新闻也不是新闻了。好的新闻社常常在一条重要新闻出台前毫无征兆,其效果就是在突如其来,往往受到爆炸性的效果。

爆炸性的新闻,可以让千万人惊诧,当把对象浓缩到赖斯顿一个人身上的时候,顿时达到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

赖斯顿在回忆中形容当时第一感觉是不能相信 – 基辛格不是吃坏了肚子在巴基斯坦治疗吗?他怎么会到中国?

考虑到中美当时的关系,赖斯顿对基辛格是否真吃坏了肚子的怀疑和对自己是否吃错了东西引发幻觉的怀疑几乎相等。

下一个瞬间,他反应过来 – 这他妈的是真的阿!

明白自己见证了一个历史时刻的赖斯顿,第一个感受不是欣喜和激动,而是 – “我的腹部仿佛被重重地打了一拳。”

应该说赖斯顿不愧是一名优秀的记者,虽然满心都是错过了最佳报道时间的懊恼,但仍然带着剧烈的腹痛在当天下午写出了一篇报道,把基辛格称为“行为不可预测的西方人”,在西方迟到的报道中依然抢了先。周恩来的好意并没有被白费。

基辛格访华的新闻,在世界引发了远比赖斯顿身上更大的反应。

日本全国一片惊呼,称中美要对其实施“过顶外交” – 尼克松访华是要从日本顶上飞过去的,中国和美国高来高去,腿比较短的日本人只能在底下看热闹,这场面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而美国则瞬间掀起一阵中国热,所有能拉上关系的人都在疯狂地寻找正规或非正规的渠道争取随总统去中国,最热闹的是当红的夜总会歌星芭芭拉杜姬也通过经纪人要白宫去找周恩来,请求第一个在中国各夜总会巡回演出的光荣。当被告知中国没有夜总会的时候,杜姬的经纪人气急败坏地对工作人员叫嚷:“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借口,是为白宫的盛气凌人打掩护!”

显然,他无法相信世界还有没有夜总会的地方。

不过,虽然身处这条重大新闻的爆发点,赖斯 顿能做的却仅此而已 -- 当晚,他腹痛难忍而且发了高烧(据他自己说烧到了43摄氏度,这显然违背常识),躺在新侨饭店房间里的赖斯顿形容自己:“我仿佛看到基辛格先生坐在一辆有帘子的黄包车里,飘过我卧室的天花板,他掀开车帘一角,对着我露齿而笑……”

中国医生紧急对他进行了检查,发现大记者赖斯顿竟被这条新闻吓出了阑尾炎。他被送到了一家医院,赖斯顿回忆,进门的时候,看到大厅里有一条醒目的标语,他请求别人给他翻译一下,发现原来是一条毛主席语录,内容是 – “世界上一切侵略者及其走狗,通通都要被埋葬掉,为期不会很远。他们一定逃不掉。”

在生死一线的医院看到这样的标语,被抬进来的赖斯顿,当时的心情一定非常神妙。

[待续]

把人吓出病来的周恩来 六

关于赖斯顿滞留广东的事情,他和他的太太有不同的回忆,赖斯顿不知道怎的在回忆中称自己曾经对坐火车表示不满,还是主张坐飞机去北京。然而,和他同时到达广州的赖斯顿太太则表示他当时很“主动乐意”地接受坐火车的建议。

我倾向于相信赖斯顿夫人,或许,是作为一个老牌记者被人算计面子上多少有些挂不住吧。

12 日,赖斯顿到达北京,随即在15日得到毛周等的接见,两人对他并没有透露基辛格访华的消息,但能够见到这些西方所言的“神秘人物”,已经让赖斯顿激动万分。随后陈楚约他到国际俱乐部喝咖啡,实际上要完成的就是周恩来交予的使命(也有说法陈楚是在毛周接见赖斯顿时插话宣布的,具体细节尚需确证)。

奉周恩来之命给赖斯顿传话的陈楚,也不是等闲人物,后来曾经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日本的首任大使。日本图片版的现代通史《一亿人的昭和史》中,就有一张陈楚的照片。当时陈楚担任新闻司司长,来执行一个通报消息的任务,纯属牛刀小试。

20100318org00m040025000p_size8.jpg (34.96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4-27 12:49 上传


1973年,担任驻日首届大使的陈楚(左)到达东京

他本来是一名老报人,曾经担任过长江日报社的社长,与赖斯顿是同行,应该说,周恩来挑选的这个人选是满合适的。

但估计问题也就出在这里。

做新闻工作多年,陈楚无疑会有点儿职业习惯。加上传达的是这样一条爆炸性的新闻,虽然作为一国的新闻司司长不会做挖坑给别人跳这种低级事情,但通报给赖斯顿的时候难免技痒,谈谈天气说说趣闻,一切正常之际,突然毫无征兆地说他有“a little news item.(一件小小的新闻)。”要告诉赖斯顿。

赖斯顿这样记述随后的情景 --

“Mr. Kissinger had been in Peking from July 9 to July 11.” He said, and it was now being announced here and in the United States that President Nixon would visit Peking before May. (“基辛格先生在7月9日至7月11日间访问了北京。”他说,同时称尼克松总统会在五月前访问北京,中美双方都将公布这一消息。)

基辛格访华和尼克松即将访华,两条重磅消息同时砸在了赖斯顿的脑袋 – 还有肚子上。

这在新闻工作中是很平常的事情,如果一条消息预先铺垫上几天,慢火烤鱼一样再重要的新闻也不是新闻了。好的新闻社常常在一条重要新闻出台前毫无征兆,其效果就是在突如其来,往往受到爆炸性的效果。

爆炸性的新闻,可以让千万人惊诧,当把对象浓缩到赖斯顿一个人身上的时候,顿时达到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

赖斯顿在回忆中形容当时第一感觉是不能相信 – 基辛格不是吃坏了肚子在巴基斯坦治疗吗?他怎么会到中国?

考虑到中美当时的关系,赖斯顿对基辛格是否真吃坏了肚子的怀疑和对自己是否吃错了东西引发幻觉的怀疑几乎相等。

下一个瞬间,他反应过来 – 这他妈的是真的阿!

明白自己见证了一个历史时刻的赖斯顿,第一个感受不是欣喜和激动,而是 – “我的腹部仿佛被重重地打了一拳。”

应该说赖斯顿不愧是一名优秀的记者,虽然满心都是错过了最佳报道时间的懊恼,但仍然带着剧烈的腹痛在当天下午写出了一篇报道,把基辛格称为“行为不可预测的西方人”,在西方迟到的报道中依然抢了先。周恩来的好意并没有被白费。

基辛格访华的新闻,在世界引发了远比赖斯顿身上更大的反应。

日本全国一片惊呼,称中美要对其实施“过顶外交” – 尼克松访华是要从日本顶上飞过去的,中国和美国高来高去,腿比较短的日本人只能在底下看热闹,这场面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而美国则瞬间掀起一阵中国热,所有能拉上关系的人都在疯狂地寻找正规或非正规的渠道争取随总统去中国,最热闹的是当红的夜总会歌星芭芭拉杜姬也通过经纪人要白宫去找周恩来,请求第一个在中国各夜总会巡回演出的光荣。当被告知中国没有夜总会的时候,杜姬的经纪人气急败坏地对工作人员叫嚷:“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借口,是为白宫的盛气凌人打掩护!”

显然,他无法相信世界还有没有夜总会的地方。

不过,虽然身处这条重大新闻的爆发点,赖斯 顿能做的却仅此而已 -- 当晚,他腹痛难忍而且发了高烧(据他自己说烧到了43摄氏度,这显然违背常识),躺在新侨饭店房间里的赖斯顿形容自己:“我仿佛看到基辛格先生坐在一辆有帘子的黄包车里,飘过我卧室的天花板,他掀开车帘一角,对着我露齿而笑……”

中国医生紧急对他进行了检查,发现大记者赖斯顿竟被这条新闻吓出了阑尾炎。他被送到了一家医院,赖斯顿回忆,进门的时候,看到大厅里有一条醒目的标语,他请求别人给他翻译一下,发现原来是一条毛主席语录,内容是 – “世界上一切侵略者及其走狗,通通都要被埋葬掉,为期不会很远。他们一定逃不掉。”

在生死一线的医院看到这样的标语,被抬进来的赖斯顿,当时的心情一定非常神妙。

[待续]


把人吓出病来的周恩来 七

赖斯顿被送进的这家医院,当时叫做“反帝”,带着那个时代精神亢奋的特征。当然,今天,它已经改回了更加正常的名字 – 协和医院。

自己的一个好心,吓坏了来访的客人,周恩来显然觉得有些歉疚。赖斯顿后来数了数,中国政府竟然安排了十一个大夫给他治疗,而且把他送进了这家协和的反帝医院、--无论名字怎样叫,协和都是中国第一流的医院。

周恩来部署:赖斯顿的手术一定要做好。

偏巧在到中国之前,赖斯顿对这家医院颇有些了解。洛克菲勒集团的一位高层人士提醒他到北京可以去看看协和医院,因为他们曾经是这家医院的创建者之一。当时协和的大夫们,都是拿纽约执照的,林巧稚等都是那个时代培养出来的。1949年之后,与协和关系中断,但许多洛克菲勒对这所医院是有感情的。虽然一般来说我们曾把外国人在中国办医院视为文化侵略的范畴,但在现实中这种感情很难定义。文革过后,协和泌尿科大主任刘国镇访美,洛克菲勒欢迎之后,立即无偿提供一笔援助资金,也不指定用途,由协和一方自行决定,只要用在医疗方面即可。刘国镇用这笔资金开创了我国的男科事业。

“从长安街往东,一大片绿屋顶的楼房就是。”那个洛克菲勒提醒赖斯顿。不过,赖斯顿自己可没想到会用这种方式接触协和。

以十一名医生对付手无寸铁的赖斯顿,未免有些小题大做,但咱们恶意地想象,这是否是为贯彻毛公“一个中国药,一个中国饭,必将大行于世界”作铺垫?

最终,为赖斯顿主刀的是协和大外科主任吴蔚然,吴家是红色医学界的“杨家将”,吴阶平,吴德成都是出自这个家族。手术完成得相当顺利,最终诊断赖斯顿所得是化脓性阑尾炎。

吴大夫的刀法娴熟,不过赖斯顿当时已经六十三岁,对手术的适应力比较差,所以手术后有些不适,主要是胃部胀气。中方派出了一位年轻针灸师李占元大夫(今天去协和,还可以挂到返聘的李大夫的号),轻松搞定,让赖斯顿大为叹服。

在医院一住十天,连门都出不去。说起来,赖斯顿应该是觉得很窝囊的 – 基辛格访华和尼克松即将访华的新闻,虽然他抢了一点点先,但第二天中美双方就发出了公报,这个新闻抢得不够出色。但赖斯顿不愧记者中的老大,这种情况下依然在写稿。

26日,《纽约时报》登出了赖斯顿的报道《我在北京的手术》( "Now, About My Operation in Peking")。这个标题初看并不出彩,但换成英文就有意思了。英文中“手术”与“行动”是一个词,所以这个题目美国人看了第一个反应《我在北京的行动》,天,赖斯顿在北京变成007了吗?

于是,掏钱买报……

很少有人注意到还有个副标题 -- 《Now, Let Me Tell You About My Appendectomy in Peking》。

敢情名记也搞标题党啊。

而看报的也的确不会觉得后悔。赖斯顿描述的协和住院记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他描述李大夫在他的双膝和肘外扎了令人恐惧的银针,而且举着两个用叫做“艾”的东西制成的雪茄一样的筒状物烤灼他的上腹部。


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这种治法恐怕不存在于上帝的国度之中

赖斯顿的文笔有着美国式的幽默,他在文中写道 -- 从那个部位扎针进去,再上烧烤的手段,用这种方法想把腹部的胀气放出去,未免太不可思议了。

因为他这种描述,后来有人在美国谈中医,提到经络和气功的原理,很多美国人的理解就是中国人身体里有一条条隐蔽的坑道,可以把身体里的气体随意运送到各个地方。


哪吒,藕做身躯,莲花做衣 – 受赖斯顿的影响,估计有些美国人认为中国人也跟藕差不多

不过,短短二十分钟后,他就感到好多了 – 东方的神秘治疗果然厉害。

他要知道当时赤脚医生经常用针灸麻醉法动手术恐怕要加倍惊奇了。

这已经足够,赖斯顿虽然自己吃了苦头,却因此引起了美国人对于针灸的兴趣。至今,美国人能够接受中医的部分,最重要的就是针灸。

针灸被称作“中国阿波罗”,于此也有些关系 -- 赖斯顿谈东方医学的文章,是美国当时两大新闻之一 – 另一个,是阿波罗飞船登月。

制作出和阿波罗登月一样的效应,赖斯顿这一吓,也算够本了。

[完]

谈 到赖斯顿被吓出阑尾炎,有位在外交方面工作过的老先生说这其中可能有一个原因是没使用翻译 – 陈楚外文水平极好,跟赖斯顿直接交流就可以了,不需要翻译。无奈翻译这个角色,虽然如前所述,经常把事情搞出状况来,但他在交流中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再惊人的消息,经过翻译倒腾一番,总能够给人一点反应时间吧。所以,如果当初赖斯顿和陈楚之间隔一个翻译,受的冲击可能就会小一些。

当然这位老先生也是猜测,他是研究阿拉伯语的,没参与过中美建交的过程。但是他说中国和阿拉伯国家打交道,就没把人吓出过好歹。这不仅仅因为贝都因人神经比较大条,而且因为还没有哪个中国领导人可以直接用阿拉伯文和对方交流,必须依靠翻译。

阿拉伯文光喉音就有六种,据说是最难学的语言之一。

也曾经有位部长不信邪,在语言大学请了老师学阿拉伯语。老师很不自信地来教,结果学了一个月后竟然比专职翻译进步还快。百思不解之下部长自己说出了答案 – 原来他老家是福建的,福州话是中国话里唯一有六个音的方言……

不过部长先生最后也没坚持下去,阿拉伯语的学习特别艰难,就算再快也比英语法语要多花一倍的时间,他花不起。新中国成立以后,培训了一批外语人才,过了两年,开一个世界性的大会正好用上,当不了翻译可以当导游。结果西语系的和来宾一路交谈,宾主尽欢,阿拉伯语系的也和来宾谈得宾主尽欢,但过了天安门就变成了哑巴 – 没办法,阿拉伯语系的课程进展慢,学英语的都学完了整个北京城,学阿拉伯语的才把会话学到天安门,再往前,就没学过了,只好闭口不言。




把人吓出病来的周恩来 七

赖斯顿被送进的这家医院,当时叫做“反帝”,带着那个时代精神亢奋的特征。当然,今天,它已经改回了更加正常的名字 – 协和医院。

自己的一个好心,吓坏了来访的客人,周恩来显然觉得有些歉疚。赖斯顿后来数了数,中国政府竟然安排了十一个大夫给他治疗,而且把他送进了这家协和的反帝医院、--无论名字怎样叫,协和都是中国第一流的医院。

周恩来部署:赖斯顿的手术一定要做好。

偏巧在到中国之前,赖斯顿对这家医院颇有些了解。洛克菲勒集团的一位高层人士提醒他到北京可以去看看协和医院,因为他们曾经是这家医院的创建者之一。当时协和的大夫们,都是拿纽约执照的,林巧稚等都是那个时代培养出来的。1949年之后,与协和关系中断,但许多洛克菲勒对这所医院是有感情的。虽然一般来说我们曾把外国人在中国办医院视为文化侵略的范畴,但在现实中这种感情很难定义。文革过后,协和泌尿科大主任刘国镇访美,洛克菲勒欢迎之后,立即无偿提供一笔援助资金,也不指定用途,由协和一方自行决定,只要用在医疗方面即可。刘国镇用这笔资金开创了我国的男科事业。

“从长安街往东,一大片绿屋顶的楼房就是。”那个洛克菲勒提醒赖斯顿。不过,赖斯顿自己可没想到会用这种方式接触协和。

以十一名医生对付手无寸铁的赖斯顿,未免有些小题大做,但咱们恶意地想象,这是否是为贯彻毛公“一个中国药,一个中国饭,必将大行于世界”作铺垫?

最终,为赖斯顿主刀的是协和大外科主任吴蔚然,吴家是红色医学界的“杨家将”,吴阶平,吴德成都是出自这个家族。手术完成得相当顺利,最终诊断赖斯顿所得是化脓性阑尾炎。

吴大夫的刀法娴熟,不过赖斯顿当时已经六十三岁,对手术的适应力比较差,所以手术后有些不适,主要是胃部胀气。中方派出了一位年轻针灸师李占元大夫(今天去协和,还可以挂到返聘的李大夫的号),轻松搞定,让赖斯顿大为叹服。

在医院一住十天,连门都出不去。说起来,赖斯顿应该是觉得很窝囊的 – 基辛格访华和尼克松即将访华的新闻,虽然他抢了一点点先,但第二天中美双方就发出了公报,这个新闻抢得不够出色。但赖斯顿不愧记者中的老大,这种情况下依然在写稿。

26日,《纽约时报》登出了赖斯顿的报道《我在北京的手术》( "Now, About My Operation in Peking")。这个标题初看并不出彩,但换成英文就有意思了。英文中“手术”与“行动”是一个词,所以这个题目美国人看了第一个反应《我在北京的行动》,天,赖斯顿在北京变成007了吗?

于是,掏钱买报……

很少有人注意到还有个副标题 -- 《Now, Let Me Tell You About My Appendectomy in Peking》。

敢情名记也搞标题党啊。

而看报的也的确不会觉得后悔。赖斯顿描述的协和住院记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他描述李大夫在他的双膝和肘外扎了令人恐惧的银针,而且举着两个用叫做“艾”的东西制成的雪茄一样的筒状物烤灼他的上腹部。

025100O13-2.jpg (45.83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4-27 13:39 上传


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这种治法恐怕不存在于上帝的国度之中

赖斯顿的文笔有着美国式的幽默,他在文中写道 -- 从那个部位扎针进去,再上烧烤的手段,用这种方法想把腹部的胀气放出去,未免太不可思议了。

因为他这种描述,后来有人在美国谈中医,提到经络和气功的原理,很多美国人的理解就是中国人身体里有一条条隐蔽的坑道,可以把身体里的气体随意运送到各个地方。

images.jpg (12.27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4-27 13:39 上传


哪吒,藕做身躯,莲花做衣 – 受赖斯顿的影响,估计有些美国人认为中国人也跟藕差不多

不过,短短二十分钟后,他就感到好多了 – 东方的神秘治疗果然厉害。

他要知道当时赤脚医生经常用针灸麻醉法动手术恐怕要加倍惊奇了。

这已经足够,赖斯顿虽然自己吃了苦头,却因此引起了美国人对于针灸的兴趣。至今,美国人能够接受中医的部分,最重要的就是针灸。

针灸被称作“中国阿波罗”,于此也有些关系 -- 赖斯顿谈东方医学的文章,是美国当时两大新闻之一 – 另一个,是阿波罗飞船登月。

制作出和阿波罗登月一样的效应,赖斯顿这一吓,也算够本了。

[完]

谈 到赖斯顿被吓出阑尾炎,有位在外交方面工作过的老先生说这其中可能有一个原因是没使用翻译 – 陈楚外文水平极好,跟赖斯顿直接交流就可以了,不需要翻译。无奈翻译这个角色,虽然如前所述,经常把事情搞出状况来,但他在交流中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再惊人的消息,经过翻译倒腾一番,总能够给人一点反应时间吧。所以,如果当初赖斯顿和陈楚之间隔一个翻译,受的冲击可能就会小一些。

当然这位老先生也是猜测,他是研究阿拉伯语的,没参与过中美建交的过程。但是他说中国和阿拉伯国家打交道,就没把人吓出过好歹。这不仅仅因为贝都因人神经比较大条,而且因为还没有哪个中国领导人可以直接用阿拉伯文和对方交流,必须依靠翻译。

阿拉伯文光喉音就有六种,据说是最难学的语言之一。

也曾经有位部长不信邪,在语言大学请了老师学阿拉伯语。老师很不自信地来教,结果学了一个月后竟然比专职翻译进步还快。百思不解之下部长自己说出了答案 – 原来他老家是福建的,福州话是中国话里唯一有六个音的方言……

不过部长先生最后也没坚持下去,阿拉伯语的学习特别艰难,就算再快也比英语法语要多花一倍的时间,他花不起。新中国成立以后,培训了一批外语人才,过了两年,开一个世界性的大会正好用上,当不了翻译可以当导游。结果西语系的和来宾一路交谈,宾主尽欢,阿拉伯语系的也和来宾谈得宾主尽欢,但过了天安门就变成了哑巴 – 没办法,阿拉伯语系的课程进展慢,学英语的都学完了整个北京城,学阿拉伯语的才把会话学到天安门,再往前,就没学过了,只好闭口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