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学通:中国综合国力尚不平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4 18:09:15
--从奥运会名次看国际关系与国家实力

  阎学通

  奥运奖牌总数名次是以综合实力、而不是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综合国力是由军事、经济、政治三种实力结合而成。综合国力不是三种实力相加,而是它们相乘,即当一项为零时,综合国力为零。目前,中国的经济规模不如日、德,军事实力不如俄罗斯,但中国综合实力却大于这三国。这表明政治实力是我国综合国力中的优势成分。

  2004年奥运会结束了,国际舆论的焦点是奥运奖牌的名次。人们为何如此看重奥运名次?奥运名次与国力有什么关系?中国的奥运名次说明什么?

  奥运名次体现民族认同

  奥运魅力以民族认同感为基础。奥运有一个非政治化的愿望,但却难以实现。其根本原因在于,奥运的魅力基于颁奖时要升国旗,奏国歌。奥运受世人关注,是因为运动员不能以个人名义参赛,出场要打国旗。如果奥运采取诺贝尔奖的原则,运动员们不分国籍地自由组合,奥运就没这种世界影响了。笼统说来,除体育专业人员外,政府和大众并不格外关心哪个个人跑得快或慢。当运动员比赛不代表本民族时,该国民众就不会为他得到冠军而自豪。这如同没有政府和国民会为“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上的某次抽烟最多者而自豪一样。民族国家在百年之内消亡不了,民族认同仍是21世纪国际关系的最重要基础。因此,奥运要保持其世界魅力,就得长期坚持依国籍组队的原则,因此也难以做到非政治化。

  奥运比赛体现了国际权力的零和关系。自1648年起,民族国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最主要行为体,民族国家的关系也就成为国际政治中最核心的内容。国家关系的本质是利益关系。利益关系又可简化为冲突的和合作的两类。奥运比赛则主要表现了国家间的冲突关系。赢奖牌,升国旗,奏国歌是所有参赛国的第一位奥运利益。由于奖牌总数是既定的,因此参赛国的核心利益关系是冲突性的。任何国家获得一枚奖牌,都意味着其他国家失去获得这枚奖牌的可能。奥运比赛的这种零和关系反映的就是国际政治的权力关系。与奥运奖牌数量一样,国际政治权力也是有限的,一国在某一国际事务上权力的扩大必然导致某些国家在此事务上权力的缩小。由于政治权力是零和性质,经济利益是非零和性的,因此开展国际政治合作要比经济合作困难。由于奥运比赛与国际政治关系相同,因此大众观看奥运比赛的心理与他们对国际政治关系的立场基本一致。观众最希望本国运动员赢得奖牌,其次是盟友,再次是非敌非友的国家,最不愿见到的是敌国运动员赢得奖牌。

  奥运名次体现了“发展”并不必然导致“崛起”的逻辑关系。奥运名次是由在既定时刻一国体育成绩比别国好或差决定的,而不由其比以往成绩好或差决定。美国1952年奥运奖牌总数76枚,名列第一,1964年获奖牌90枚,却名列第二。与此同理,“崛起”是看一国综合实力是否与超级大国的实力差距缩小了,而非看其绝对实力是否增长了;“发展”才是指自我比较的实力提高。一国提高后的体育能力如果仍低于别国,该国奥运的名次也就低于他国。冷战后一个例子是,普京使俄罗斯的经济不断发展,但却未能扭转俄罗斯综合国力的下降趋势。2004年俄虽保持了奥运奖牌总数第二,但金牌名次却降至第三。

  奥运奖牌体现综合国力

  奥运奖牌总数的名次是以国力为基础的。奥运会每次比赛项目的数量不等,每届奥运奖牌绝对量和名次都有一定的偶然性,因此一届奖牌的数量和名次是无法作为综合国力的判断标准的,但如果观察奥运奖牌总数名次的长期变化,我们则能看到其所反映的综合国力。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在1992年—1996年完成了从两极向一超多强的过渡。1992年—2004年的4届奥运会奖牌总数的分布与冷战后的政治格局很有相似之处。4届都进入前五名的国家是美、俄、中、德;独联体1992年借苏联综合实力余威获第一名,其后三届第一名都是美国。冷战后日本只在2004年获奥运奖牌总数第六,其它3届都未能进入前十名,这虽与日本实际国际地位不完全一致,但也表明日本综合国力与其经济实力是不对称的。

  奥运奖牌总数第一名的基础是世界一流国力。一战和二战间的5次奥运会上,获得奖牌总数第一名的分别是美国4次,德国1次,而且德国是在1936年。二战后,奥运从1948年—2004年共举办了15次,奥运奖牌总数第一名分别由美国和苏联两家分享。美参加了14次,获7次第一;苏联(独联体)参加了13次,获8次第一。这意味着,奥运奖牌总数第一只与世界一流强国有缘。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从1996年起单独参赛,便再也无缘奖牌总数第一了。这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

  连续3届奥运奖牌总数第二的国家必是地区大国,甚至可能是世界一流强国。自1896年现代奥运会创办以来,获奖牌总数第二的国家有美国、德国、瑞典、法国、意大利、苏联、东德、西德和俄罗斯。因各种原因,偶获一次奖牌总数第二的国家并不一定是世界强国,但若连续三届获奖牌总数第二的国家则有可能是世界一流强国。现代奥运会创办以来,连续3届奖牌总数第二名的国家只有美国(1956年、1960年、1964年)。此外连续两届奖牌总数第二的国家则可以有3种,世界一流强国,走向一流的大国和从一流强国衰落下来的地区大国。到目前为止,有连续两届奖牌总数第二记录的国家是美国(1908年和1912年;1972年和1976年)和俄罗斯(2000年和2004年)。

  奥运奖牌总数名次是以综合实力为基础而不是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综合国力是由军事、经济、政治三种实力结合而成,军事与经济是硬实力,政治是软实力。综合国力不是软硬实力相加而是它们相乘,即当一项为零时,综合国力为零。苏联解体是个典型例证。当1991年苏联政府的政治决策力为零时,其超级大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不能阻止国家解体。相反,冷战时期苏联政府具有高度的政治决策能力,它可用远小于美国的经济实力与美国争夺世界领导权。在冷战时期美苏都参加的8次奥运会中,苏联奖牌总数第一名6次,美国2次。冷战时期,苏联的经济规模最大也就是美国的50%,但成了超级大国;而20世纪80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的日本,其经济相当于美国的2/3,却成不了超级大国。8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实力一直位居世界第二,但其综合国力却难以提升,奥运奖牌总数名次不高。自80年代以来,日本在参加的6次奥运会中,奖牌总数名次未进入前十名的有4次,获得第6名的有两次(1964和2004年),其中1984年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国未参加比赛。由此可见,经济实力的提高并不必然提高军事与政治实力。

  中国奖牌与政治实力

  中国奥运奖牌总数的名次也表明中国综合实力中的优势要素是政治实力。1984年中国恢复参加奥运会时,其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因“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非常落后,但却获得奖牌总数第六名,与日本相同。

  从1992年起我国奥运奖牌总数一直保持在第三到四名的水平上,远高于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世界排名,到2002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才晋升到世界第六。舆论通常将中国奥运奖牌成绩归于中国体育体制。这种体育体制不过是中国政治实力在体育实力中的表现。目前,中国的经济规模不如日、德,军事实力不如俄罗斯,但中国综合实力却大于这三国。这表明,政治实力是我国综合国力中的优势成分。

  中国奥运奖牌总数名次的变化表明我国综合国力的实力结构发展不平衡。中国奥运金牌名次在2004年上升至第二名,但奖牌总数从1992年以来一直在第三到四名。这表明中国综合国力有了增长,但没有发生质变。国际社会公认中国经济实力在以往12年与世界强国的差距缩小了,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由世界第八升至第六(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为世界第四)。然而为何奥运奖牌所反映的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不能与经济实力增长保持同步呢?笔者认为,中国在缩小与世界强国经济实力差距的同时,军事实力差距没变或是拉大了,原来在政治实力方面的优势缩小了。中国不提高军事和政治实力,就难以避免日本那种有强大经济实力但综合国力不高的现象;不提高政治实力,就难以防止苏联那种拥有世界一流硬实力而解体的危险。陈水扁的“台独”当局已经明确,要利用2008年奥运会实现台湾“法理独立”,因此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不仅关系中国奖牌总数的名次,还关系到国家的统一。

  体育能力虽不是国力的基础,但奥运成绩却是一种国力的标志。因此,希望能早日看到我国奥运奖牌总数名列第一。▲

  (作者是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环球时报》 2004年09月03日 第十八版--从奥运会名次看国际关系与国家实力

  阎学通

  奥运奖牌总数名次是以综合实力、而不是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综合国力是由军事、经济、政治三种实力结合而成。综合国力不是三种实力相加,而是它们相乘,即当一项为零时,综合国力为零。目前,中国的经济规模不如日、德,军事实力不如俄罗斯,但中国综合实力却大于这三国。这表明政治实力是我国综合国力中的优势成分。

  2004年奥运会结束了,国际舆论的焦点是奥运奖牌的名次。人们为何如此看重奥运名次?奥运名次与国力有什么关系?中国的奥运名次说明什么?

  奥运名次体现民族认同

  奥运魅力以民族认同感为基础。奥运有一个非政治化的愿望,但却难以实现。其根本原因在于,奥运的魅力基于颁奖时要升国旗,奏国歌。奥运受世人关注,是因为运动员不能以个人名义参赛,出场要打国旗。如果奥运采取诺贝尔奖的原则,运动员们不分国籍地自由组合,奥运就没这种世界影响了。笼统说来,除体育专业人员外,政府和大众并不格外关心哪个个人跑得快或慢。当运动员比赛不代表本民族时,该国民众就不会为他得到冠军而自豪。这如同没有政府和国民会为“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上的某次抽烟最多者而自豪一样。民族国家在百年之内消亡不了,民族认同仍是21世纪国际关系的最重要基础。因此,奥运要保持其世界魅力,就得长期坚持依国籍组队的原则,因此也难以做到非政治化。

  奥运比赛体现了国际权力的零和关系。自1648年起,民族国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最主要行为体,民族国家的关系也就成为国际政治中最核心的内容。国家关系的本质是利益关系。利益关系又可简化为冲突的和合作的两类。奥运比赛则主要表现了国家间的冲突关系。赢奖牌,升国旗,奏国歌是所有参赛国的第一位奥运利益。由于奖牌总数是既定的,因此参赛国的核心利益关系是冲突性的。任何国家获得一枚奖牌,都意味着其他国家失去获得这枚奖牌的可能。奥运比赛的这种零和关系反映的就是国际政治的权力关系。与奥运奖牌数量一样,国际政治权力也是有限的,一国在某一国际事务上权力的扩大必然导致某些国家在此事务上权力的缩小。由于政治权力是零和性质,经济利益是非零和性的,因此开展国际政治合作要比经济合作困难。由于奥运比赛与国际政治关系相同,因此大众观看奥运比赛的心理与他们对国际政治关系的立场基本一致。观众最希望本国运动员赢得奖牌,其次是盟友,再次是非敌非友的国家,最不愿见到的是敌国运动员赢得奖牌。

  奥运名次体现了“发展”并不必然导致“崛起”的逻辑关系。奥运名次是由在既定时刻一国体育成绩比别国好或差决定的,而不由其比以往成绩好或差决定。美国1952年奥运奖牌总数76枚,名列第一,1964年获奖牌90枚,却名列第二。与此同理,“崛起”是看一国综合实力是否与超级大国的实力差距缩小了,而非看其绝对实力是否增长了;“发展”才是指自我比较的实力提高。一国提高后的体育能力如果仍低于别国,该国奥运的名次也就低于他国。冷战后一个例子是,普京使俄罗斯的经济不断发展,但却未能扭转俄罗斯综合国力的下降趋势。2004年俄虽保持了奥运奖牌总数第二,但金牌名次却降至第三。

  奥运奖牌体现综合国力

  奥运奖牌总数的名次是以国力为基础的。奥运会每次比赛项目的数量不等,每届奥运奖牌绝对量和名次都有一定的偶然性,因此一届奖牌的数量和名次是无法作为综合国力的判断标准的,但如果观察奥运奖牌总数名次的长期变化,我们则能看到其所反映的综合国力。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在1992年—1996年完成了从两极向一超多强的过渡。1992年—2004年的4届奥运会奖牌总数的分布与冷战后的政治格局很有相似之处。4届都进入前五名的国家是美、俄、中、德;独联体1992年借苏联综合实力余威获第一名,其后三届第一名都是美国。冷战后日本只在2004年获奥运奖牌总数第六,其它3届都未能进入前十名,这虽与日本实际国际地位不完全一致,但也表明日本综合国力与其经济实力是不对称的。

  奥运奖牌总数第一名的基础是世界一流国力。一战和二战间的5次奥运会上,获得奖牌总数第一名的分别是美国4次,德国1次,而且德国是在1936年。二战后,奥运从1948年—2004年共举办了15次,奥运奖牌总数第一名分别由美国和苏联两家分享。美参加了14次,获7次第一;苏联(独联体)参加了13次,获8次第一。这意味着,奥运奖牌总数第一只与世界一流强国有缘。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从1996年起单独参赛,便再也无缘奖牌总数第一了。这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

  连续3届奥运奖牌总数第二的国家必是地区大国,甚至可能是世界一流强国。自1896年现代奥运会创办以来,获奖牌总数第二的国家有美国、德国、瑞典、法国、意大利、苏联、东德、西德和俄罗斯。因各种原因,偶获一次奖牌总数第二的国家并不一定是世界强国,但若连续三届获奖牌总数第二的国家则有可能是世界一流强国。现代奥运会创办以来,连续3届奖牌总数第二名的国家只有美国(1956年、1960年、1964年)。此外连续两届奖牌总数第二的国家则可以有3种,世界一流强国,走向一流的大国和从一流强国衰落下来的地区大国。到目前为止,有连续两届奖牌总数第二记录的国家是美国(1908年和1912年;1972年和1976年)和俄罗斯(2000年和2004年)。

  奥运奖牌总数名次是以综合实力为基础而不是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综合国力是由军事、经济、政治三种实力结合而成,军事与经济是硬实力,政治是软实力。综合国力不是软硬实力相加而是它们相乘,即当一项为零时,综合国力为零。苏联解体是个典型例证。当1991年苏联政府的政治决策力为零时,其超级大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不能阻止国家解体。相反,冷战时期苏联政府具有高度的政治决策能力,它可用远小于美国的经济实力与美国争夺世界领导权。在冷战时期美苏都参加的8次奥运会中,苏联奖牌总数第一名6次,美国2次。冷战时期,苏联的经济规模最大也就是美国的50%,但成了超级大国;而20世纪80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的日本,其经济相当于美国的2/3,却成不了超级大国。8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实力一直位居世界第二,但其综合国力却难以提升,奥运奖牌总数名次不高。自80年代以来,日本在参加的6次奥运会中,奖牌总数名次未进入前十名的有4次,获得第6名的有两次(1964和2004年),其中1984年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国未参加比赛。由此可见,经济实力的提高并不必然提高军事与政治实力。

  中国奖牌与政治实力

  中国奥运奖牌总数的名次也表明中国综合实力中的优势要素是政治实力。1984年中国恢复参加奥运会时,其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因“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非常落后,但却获得奖牌总数第六名,与日本相同。

  从1992年起我国奥运奖牌总数一直保持在第三到四名的水平上,远高于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世界排名,到2002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才晋升到世界第六。舆论通常将中国奥运奖牌成绩归于中国体育体制。这种体育体制不过是中国政治实力在体育实力中的表现。目前,中国的经济规模不如日、德,军事实力不如俄罗斯,但中国综合实力却大于这三国。这表明,政治实力是我国综合国力中的优势成分。

  中国奥运奖牌总数名次的变化表明我国综合国力的实力结构发展不平衡。中国奥运金牌名次在2004年上升至第二名,但奖牌总数从1992年以来一直在第三到四名。这表明中国综合国力有了增长,但没有发生质变。国际社会公认中国经济实力在以往12年与世界强国的差距缩小了,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由世界第八升至第六(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为世界第四)。然而为何奥运奖牌所反映的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不能与经济实力增长保持同步呢?笔者认为,中国在缩小与世界强国经济实力差距的同时,军事实力差距没变或是拉大了,原来在政治实力方面的优势缩小了。中国不提高军事和政治实力,就难以避免日本那种有强大经济实力但综合国力不高的现象;不提高政治实力,就难以防止苏联那种拥有世界一流硬实力而解体的危险。陈水扁的“台独”当局已经明确,要利用2008年奥运会实现台湾“法理独立”,因此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不仅关系中国奖牌总数的名次,还关系到国家的统一。

  体育能力虽不是国力的基础,但奥运成绩却是一种国力的标志。因此,希望能早日看到我国奥运奖牌总数名列第一。▲

  (作者是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环球时报》 2004年09月03日 第十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