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产业大转移:战略性“避开”中国内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7 00:33:36
 编者按/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中国台湾,这些与中国邻近的国家和地区都将在日本震后产业大转移的过程中受益,尼康等日本电子产品制造商已经明确表态将在东南亚某些区域增加产能,可作为日本海外最大的产品销售市场,中国内地却被战略性的排斥在外。
  而更让人叹息的是日本此次产业转移所即将涉及的高端制造、研发及供应链 管理 等环节,都是中国内地市场一直希望引进的,一些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也为此做了许多努力。
  战略性避开中国布局,反映的正是日本在其产业规划过程中最深刻的考量,不能失去中国市场,所以围绕着中国周边布局;不能放弃日本制造的高端定位,所以不能把产品打上made in china的标签。
  中国制造升级被寄望很高的促进因素之一就这样眼睁睁地溜走了。


一线调查
日本震后产业转移再现“雁行方阵”
  “还没有看到日本稀土高技术企业要向我们这里转移的迹象,至少目前还没有。”包头稀土高新区招商局副局长姚继恩说。
  日本每年从中国进口大量稀土资源,近年都占到中国稀土出口总量的50%以上。这些稀土中的大部分在进行应用加工后再返销中国,其中很大一部分作为如 汽车 、照相机、重型机械、通讯等行业产品的高端配件运往日本在华企业或是中国本土企业,如电动汽车发动机上的永磁电机、小型储氢电池等。【详细内容】
样本
定位高端 拒绝“中国制造”
  除了余震和电力供应不足,困扰日本高端制造业的还有他们长期以来打造的高端产品定位以及日本原装的概念。
  “地震对生产的影响远比预想的严重,未来断货的情况也会比目前市场猜测的严重。”知情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透露,“因为零件供应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日本原装产品越来越少,市场饥饿感却越来越高。”【详细内容】
声音
日恐核心技术流入中国
  在余震和核泄露加剧的双重压力下,日本产业会不会出现市场预测的空心化?中国是否会因日本产业转移而能够引进一直想要的高端制造业?《中国经营报》记者就这些核心问题采访了研究日本产业的相关专家。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经济室主任研究员 张季风
  现在看来这完全取决于核扩散速度,灾后重建是建立在原有土地上的,然而当人需要被迫转移时,那么人所创造的一切产业将会随之转移,然而一些核心技术还是会保留在日本本土,而制造加工等完全有可能转移海外。
  在日本近二十年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这次灾后重建的财政投入和民间投入,会对日本经济有一个较大的长期拉动。为了保证市场份额及完成定单,日本制造向中国转移有可能,但是核心技术转移到中国的可能性不是特别大。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 李胜茂
  此次日本地震令众多日本企业措手不及,对产业转移同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出现了一些与之前有所不同的特点,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方面是以前日本为保持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产业转移主要是以配套产业和组装产业转移为主。但是此次产业转移,一部分企业开始将高端零部件生产、研发基地等转移到更加接近市场的地区,这使得此次日本企业除了下游产业的转移之外,上游产业转移也在逐步扩展进去。另一方面,和之前在国外成立分公司、合资建厂等有所不同,此次企业转移的力度会更大,包括将制造总部转移到国外。
  在转移时日本企业考虑的因素包括:一是市场规模。二是市场前景和潜力。三是劳动力成本。组装生产等业务需要廉价的劳动力才能具备市场竞争力,尤其是对于依然位于日本国内的一些下游的组装产业企业更是如此。四是劳动力素质。高素质的劳动力对高端产业具备很大的吸引力,尤其是高科技人才。五是投资环境。
  地震造成的产业转移无疑将对世界产业格局造成一定影响,尤其是汽车和电子两个产业。对于欧美及韩国等汽车厂商来说,此次地震给日本汽车企业造成的冲击是其赶超的良好时机,欧美等厂商将会趁机扩大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韩国、中国台湾以及欧美等电子企业也将会利用这一机会,扩大市场规模,抢占市场空间。综合而言,未来日本仍将在高端电子产业具备优势,但中低端电子元件生产将会加速转向中国和东南亚等地区,国内的电子元件生产企业有望在产业转移中提高竞争力。
(责任编辑:李辉)





h t t p://finance.jrj.com.cn/2011/04/1812069757315.shtml编者按/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中国台湾,这些与中国邻近的国家和地区都将在日本震后产业大转移的过程中受益,尼康等日本电子产品制造商已经明确表态将在东南亚某些区域增加产能,可作为日本海外最大的产品销售市场,中国内地却被战略性的排斥在外。
  而更让人叹息的是日本此次产业转移所即将涉及的高端制造、研发及供应链 管理 等环节,都是中国内地市场一直希望引进的,一些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也为此做了许多努力。
  战略性避开中国布局,反映的正是日本在其产业规划过程中最深刻的考量,不能失去中国市场,所以围绕着中国周边布局;不能放弃日本制造的高端定位,所以不能把产品打上made in china的标签。
  中国制造升级被寄望很高的促进因素之一就这样眼睁睁地溜走了。


一线调查
日本震后产业转移再现“雁行方阵”
  “还没有看到日本稀土高技术企业要向我们这里转移的迹象,至少目前还没有。”包头稀土高新区招商局副局长姚继恩说。
  日本每年从中国进口大量稀土资源,近年都占到中国稀土出口总量的50%以上。这些稀土中的大部分在进行应用加工后再返销中国,其中很大一部分作为如 汽车 、照相机、重型机械、通讯等行业产品的高端配件运往日本在华企业或是中国本土企业,如电动汽车发动机上的永磁电机、小型储氢电池等。【详细内容】
样本
定位高端 拒绝“中国制造”
  除了余震和电力供应不足,困扰日本高端制造业的还有他们长期以来打造的高端产品定位以及日本原装的概念。
  “地震对生产的影响远比预想的严重,未来断货的情况也会比目前市场猜测的严重。”知情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透露,“因为零件供应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日本原装产品越来越少,市场饥饿感却越来越高。”【详细内容】
声音
日恐核心技术流入中国
  在余震和核泄露加剧的双重压力下,日本产业会不会出现市场预测的空心化?中国是否会因日本产业转移而能够引进一直想要的高端制造业?《中国经营报》记者就这些核心问题采访了研究日本产业的相关专家。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经济室主任研究员 张季风
  现在看来这完全取决于核扩散速度,灾后重建是建立在原有土地上的,然而当人需要被迫转移时,那么人所创造的一切产业将会随之转移,然而一些核心技术还是会保留在日本本土,而制造加工等完全有可能转移海外。
  在日本近二十年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这次灾后重建的财政投入和民间投入,会对日本经济有一个较大的长期拉动。为了保证市场份额及完成定单,日本制造向中国转移有可能,但是核心技术转移到中国的可能性不是特别大。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 李胜茂
  此次日本地震令众多日本企业措手不及,对产业转移同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出现了一些与之前有所不同的特点,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方面是以前日本为保持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产业转移主要是以配套产业和组装产业转移为主。但是此次产业转移,一部分企业开始将高端零部件生产、研发基地等转移到更加接近市场的地区,这使得此次日本企业除了下游产业的转移之外,上游产业转移也在逐步扩展进去。另一方面,和之前在国外成立分公司、合资建厂等有所不同,此次企业转移的力度会更大,包括将制造总部转移到国外。
  在转移时日本企业考虑的因素包括:一是市场规模。二是市场前景和潜力。三是劳动力成本。组装生产等业务需要廉价的劳动力才能具备市场竞争力,尤其是对于依然位于日本国内的一些下游的组装产业企业更是如此。四是劳动力素质。高素质的劳动力对高端产业具备很大的吸引力,尤其是高科技人才。五是投资环境。
  地震造成的产业转移无疑将对世界产业格局造成一定影响,尤其是汽车和电子两个产业。对于欧美及韩国等汽车厂商来说,此次地震给日本汽车企业造成的冲击是其赶超的良好时机,欧美等厂商将会趁机扩大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韩国、中国台湾以及欧美等电子企业也将会利用这一机会,扩大市场规模,抢占市场空间。综合而言,未来日本仍将在高端电子产业具备优势,但中低端电子元件生产将会加速转向中国和东南亚等地区,国内的电子元件生产企业有望在产业转移中提高竞争力。
(责任编辑:李辉)





h t t p://finance.jrj.com.cn/2011/04/1812069757315.shtml


小日本这么做对我们不见得是坏事,就算是转移到中国,对于我们来说,最终还是希望中国企业能把一切都支撑起来,如果他们转移到中国,有可能会进一步形成价格优势,从而抑制中国企业的成长,但是如果转移到中国周边,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反而可能推高成本,而且这还能刺激我们自己企业的自主创新的发展,我觉得看问题还是需要从多角度去看,小日本从政客到民间人士,看问题最缺的就是长远眼光,但是我相信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会有长远眼光的。

小日本这么做对我们不见得是坏事,就算是转移到中国,对于我们来说,最终还是希望中国企业能把一切都支撑起来,如果他们转移到中国,有可能会进一步形成价格优势,从而抑制中国企业的成长,但是如果转移到中国周边,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反而可能推高成本,而且这还能刺激我们自己企业的自主创新的发展,我觉得看问题还是需要从多角度去看,小日本从政客到民间人士,看问题最缺的就是长远眼光,但是我相信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会有长远眼光的。
小日本爱咋咋的。我们不稀罕。
要真正的MADE BY CHINA
不要MADE IN CHINA
我们已经不稀罕鸟
爱咋咋地~~
日本的米不多了,他不像在再往中国的大锅里下,其实也不要想太多,大家现在恨不得把所有的产业都弄到中国来,那我问你,都到我们这了,别人怎么活,别人没法活了,咱们将来也活不好,
这对中国未必是坏事啊。其实我们要搞清楚全球化战略的本质,看起来的机会背后却往往暗藏杀机,扒开全球化布局的伪装,背后写的其实是全球化掠夺的经济殖民。如果日本高端企业真的来华并成功整合中国的市场,我个人以为那反倒是件大悲剧,因为产业链也是食物链,居于产业链的高端者将源源不断的攫取整个市场最大块的利润。其实中国企业并不缺少人才,也不缺少智慧,缺的只是一份踏实的心态,摈弃掉一些搞大而全的浮躁,静下心来落实到小而精,那我以为别说鬼子,美帝未来都是浮云。
不是想避就能避的~失去了产业链就自己消亡了~

而要形成产业链,需要的有形无形的东西很多~ 不是只有TG想做大的,而且TG想做大的阻力比其它国家都还要大很多,但只有TG做大了~
shenzhena1200 发表于 2011-4-18 15:13


    完全同意这种看法。万事不能永远依靠别人,应该要夺回主动权。
我们应该对日本提高市场准入价码了,目前正是最好的时机!
东南亚能消化得了日本的产业吗
这样更好~

中国人自己创造发明!
你不来和兔子合伙

那兔子早晚要掐你脖子

不到内地来 还想享受兔子的政策?做梦吧
如果仅谈经济的话,G2这个称谓是别人硬送上来的,TG理都不理~ 作为真正的大国,当然有着不辱祖宗的远大理想~

东亚经济其实就是小白兔手中,台湾、韩国、日本之间的产业竞争关系,其实不过小白兔完成统一崛起的几手棋而已~

日本想避开TG,台湾、韩国会很乐意为他送行的~ 其实这次311后,日本的大国梦已经幻灭了,还是老实和韩国、台湾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吧,否则,经济上也out了~
产业转移这种事情不是你日本人意志可以改变的,美国人之所以成功就是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日本人这么做最终是要吃大亏的。果然日本没有战略家
俺们就一边搞研发,一边派人去那边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当地人民要求民族独立的政治述求和理想。

子曾经曰过:“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子又曰过:“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回复 1# gongwei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地震摧垮了日本人的动员能力。是值得高兴的,至于产业转移,那是日本人的事情,中国某些人还想玩低附加值的血汗工厂自己玩去,产业链整合需要的时间很长,日本的制造业长久看来竞争力不如以往,所谓的精益制造,既要降低成本又要产品合格?天方夜谭,这几年出的问题极多,已经每况愈下,我们需要的日本人是没有的,发达的路网交通,完善的物流,就近的产业链产品配备,中国人花了数十年才能做到今天,广东的企业转移到越南东南亚的也不少,又有不少灰溜溜的回来迁到内陆去了,老外那也不是净土,新的游戏规则,新的环境,文化差异,我们做得很不够,拉长产业链,土老帽的土鳖已经干挺了发达国家的中低端,产业升级,是箭在弦上
鬼子愿意转移到其他国家去就转移,中国现在缺乏的是埋头苦干的精神,这些年来都是依赖国外卖给自己技术。只要国家能够静下心来,没有我们做不到的事情,何况高新产业。
日本是通过台湾企业来抑制大陆企业的成长.这招很有效!
楼主的文章基本上是援引国内同胞的看法,有没有日本人自己的观点呢?
人家自讨苦吃干嘛去阻止
falseandtrue 发表于 2011-4-18 18:15


    日本技术?呵呵,搞通讯的一笑飘过。连底层媒体网关的DSP都设计不出来的货也配来大陆混?

    去猴子那圈骗钱去吧。
飞天兔子 发表于 2011-4-18 16:32

稀土还可以继续减产加价!!!!!!!!!!
snoopy007 发表于 2011-4-18 16:56


    看看他们的财阀政治就知道!!!!
啥也不说,稀土继续加价,产业升级的对手全是渣。
请尽兴
shenzhena1200 发表于 2011-4-18 15:13


    同异观点,就像苏联援华后的中国自力更生
中国制造业地位

60岁的郭台铭素来直言不讳。他2010年9月在鸿海位于深圳的大型园区接受了《华尔街日报》的采访,这段采访讨论的是,随着中国这座世界工厂逐渐受到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冲击,成本增长可能正导致中国失去优势。郭台铭对此不赞同,他说他对中国内陆地区下注数十亿美元,用于替代深圳这样传统的沿海地区制造业地点。他可能是在华制造业方面世界最顶级的专家。

在近三个小时的采访中,郭台铭表示:

巴西:......然后还有巴西。巴西工人的工资很高。但巴西人只要听到“足球”就会停止工作。然后都开始跳舞。这很疯狂……所以对于本地市场,巴西(作为制造基地)是可以的。巴西有很多矿产。有伟大的亚马逊河,因此有很好的水力发电。但如果要往美国运东西,从巴西(比从中国)运花的时间和财力更多。

对印度的看法是:

印度是个建工厂的好地方吗?……印度有自己的问题……贫富差距比中国大。基尼系数比中国高。印度算是个国家吗?每个区都有自己的税法。印度就像是美利坚合众国建立之前的美国……因此如果印度想成为世界工厂,软件是可以的,但硬件建设还需假以时日。我认为至少需要20年……印度的工资也在迅速增长。现在每个人都能上网。无论中国工人赚多少,印度工人也想赚同样多。所以,中国有什么可担心的?

对俄罗斯的看法:

我7月在成都签了份合同。他们会在10月完成第一部分,有八座大楼……三个月而已!我们正在圣彼得堡建一座工厂。你知道要花多长时间吗?两年。现在还没完工。谁能在俄罗斯经营一座成功的工厂?你告诉我,我还想知道呢。

郭台铭的总结是:

在印度、巴西和俄罗斯,工厂对内需是完全没问题的,但在今后20年,不会有谁能成为中国作为世界主要制造中心的竞争对手。
snoopy007 发表于 2011-4-18 16:56

的确如此。。。鸠山可以说眼光还是比较长远的,却在政治上犯幼稚病。。。当然爸爸也不会让有真正战略眼光的混太久啊。

可以预见在承认TG东亚大位的问题上,MD仍然会领先于霓虹。。。到头来落个和棒子一个级别的小弟地位。。。
中国市场对日本工业、农业产品的需求不是日本人能决定的。
所以怎样弄都是个毛
永远不要指望着你的敌人
再过几年TG就不把日本当对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