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美国被逼上利比亚“战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15:07:53
观察:美国被逼上利比亚“战车”?
2011年03月20日   来源: 中国新闻网



    3月19日,利比亚新闻官员穆萨·易卜拉欣(右二)在的黎波里举行的记者会上宣读卡扎菲信件全文。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19日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和美国、英国、法国领导人致公开信,态度强硬,措辞严厉。新华社记者 杨光 摄

    这张美国海军新闻部门提供的照片显示,3月19日,美国海军“巴里”号导弹驱逐舰向利比亚发射“战斧”巡航导弹。美军参谋部主任威廉·戈特尼19日说,部署在地中海的美军和英军军舰与潜艇当天向利比亚发射了上百枚“战斧”巡航导弹,袭击了利比亚的20多处防空设施。新华社/法新


  

    在犹豫多日之后,正在巴西访问的美国总统奥巴马19日终于下令美军发动对利比亚的军事攻击,当天恰好是伊拉克战争八周年的前一天。美、英、法等国的这次行动被称为是伊战之后西方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

    在解释这次军事行动时,奥巴马用词谨慎,称这次袭击是“有限的军事行动”。然而,发射百余枚巡航导弹却仅用“有限”二字来形容显然过于轻描淡写,在2003年3月20日美军对伊拉克发动第一轮攻击时,也不过发射了40多枚巡航导弹。巧合的是,当时美军官员也表示,攻击仅仅是“小范围的、有限的”。

    不同之处在于:八年前,“有限”的袭击最终变成对伊拉克的全面入侵;八年后,奥巴马已明确宣布不会向利比亚派遣地面部队;八年前,美国牢牢掌握伊拉克战争的指挥权;八年后,美国却刻意退居于英法等国之后。

    与八年前小布什对伊拉克宣战时的果断与霸气相比,奥巴马当天的讲话显得犹疑、暧昧,他一方面宣称,使用武力非自己首选,也不是美国愿意看到的结果;一方面又不忘对美国人民表态,作出动武决定并非轻率之举。

    奥巴马言下之意是,自己作出这一决定实乃“无奈之举”。按他之意,是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逼”自己出手的。事实上,真正“逼”他出手的是眼下的局势,在美、英等盟友大出风头之际,美国多少有点不是滋味。

    奥巴马一直犹豫不决原因是内部存在严重分歧。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称,白宫对是否军事干预利比亚分成两派。支持派以副总统拜登和国务卿希拉里为首。反对的则以国防部长盖茨、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多尼隆等为代表。

    希拉里一直是禁飞区的积极鼓吹者,态度强硬。而盖茨则一直呼吁动武需三思。他上月在西点军校的一次演讲中说:“未来任何国防部长建议总统再向亚洲、中东或者非洲大规模派遣地面部队,"都应该检查他的脑子是否正常"”。

    奥巴马在利比亚问题上的策略显然体现了希拉里和盖茨的“妥协版”一方面下令对利比亚采取军事行动,一方面宣布不向利比亚派遣地面部队。然而,《外交政策》杂志认为,奥巴马出兵的决定不仅是他外交政策的一个决定性时刻,更标志着盖茨和希拉里之间的关系终结。

    这一决定撕裂的不仅仅是奥巴马内阁,还可能是整个美国社会。就在美军攻击利比亚之后,数百名美国人在白宫前举行反战表威,纪念伊拉克战争8周年,同时抗议政府对利比亚采取军事行动。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仍在为整个美国社会带来政治伤痕。

    美国迄今已为这两场战争“埋单”超万亿美元,耗资巨大也成美国社会难以承受之重。在奥巴马提出的2012年的财政预算中,国防开支在未来五年将被削减780亿美元。事实上,2011年政府的财政预算都还没获国会通过,若两党未能妥协,联邦政府可能面临关门。这也是奥巴马在动武问题上底气不足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中期选举的惨败也让奥巴马政府调整策略,当前美国政府的优先政策是拼经济,所以面临动武之际他仍前往巴西寻找商机,力求连任的他也不愿冒险发动第三场战争。此外,利比亚的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身份也使美国有所顾忌。

    就在奥巴马政府内部喋喋不休之际,法国率先对利比亚打响“第一枪”,不甘人后的美国最终匆匆搭上了开向利比亚的“战车”,美国总统在第三国宣布战事史上罕见,也显现这一决定的被动。

    无论被逼与否,从根本上说,美国的决定最终是为了本国利益。希拉里当天就毫不讳言地说:“我们有非常具体的理由,我们有地区局势的关切,我们有非常强的战略考量,美国必须支持这样的行动。”(吴庆才)  


观察:美国被逼上利比亚“战车”?
2011年03月20日   来源: 中国新闻网


    3月19日,利比亚新闻官员穆萨·易卜拉欣(右二)在的黎波里举行的记者会上宣读卡扎菲信件全文。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19日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和美国、英国、法国领导人致公开信,态度强硬,措辞严厉。新华社记者 杨光 摄

    这张美国海军新闻部门提供的照片显示,3月19日,美国海军“巴里”号导弹驱逐舰向利比亚发射“战斧”巡航导弹。美军参谋部主任威廉·戈特尼19日说,部署在地中海的美军和英军军舰与潜艇当天向利比亚发射了上百枚“战斧”巡航导弹,袭击了利比亚的20多处防空设施。新华社/法新


  
  • 委内瑞拉总统指责西方国家为石油攻击利比亚 美国向利防空系统发动袭击
    利比亚称击中平民区
  • 美向地中海增派舰队为对利比亚行动做准备   

    在犹豫多日之后,正在巴西访问的美国总统奥巴马19日终于下令美军发动对利比亚的军事攻击,当天恰好是伊拉克战争八周年的前一天。美、英、法等国的这次行动被称为是伊战之后西方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

    在解释这次军事行动时,奥巴马用词谨慎,称这次袭击是“有限的军事行动”。然而,发射百余枚巡航导弹却仅用“有限”二字来形容显然过于轻描淡写,在2003年3月20日美军对伊拉克发动第一轮攻击时,也不过发射了40多枚巡航导弹。巧合的是,当时美军官员也表示,攻击仅仅是“小范围的、有限的”。

    不同之处在于:八年前,“有限”的袭击最终变成对伊拉克的全面入侵;八年后,奥巴马已明确宣布不会向利比亚派遣地面部队;八年前,美国牢牢掌握伊拉克战争的指挥权;八年后,美国却刻意退居于英法等国之后。

    与八年前小布什对伊拉克宣战时的果断与霸气相比,奥巴马当天的讲话显得犹疑、暧昧,他一方面宣称,使用武力非自己首选,也不是美国愿意看到的结果;一方面又不忘对美国人民表态,作出动武决定并非轻率之举。

    奥巴马言下之意是,自己作出这一决定实乃“无奈之举”。按他之意,是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逼”自己出手的。事实上,真正“逼”他出手的是眼下的局势,在美、英等盟友大出风头之际,美国多少有点不是滋味。

    奥巴马一直犹豫不决原因是内部存在严重分歧。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称,白宫对是否军事干预利比亚分成两派。支持派以副总统拜登和国务卿希拉里为首。反对的则以国防部长盖茨、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多尼隆等为代表。

    希拉里一直是禁飞区的积极鼓吹者,态度强硬。而盖茨则一直呼吁动武需三思。他上月在西点军校的一次演讲中说:“未来任何国防部长建议总统再向亚洲、中东或者非洲大规模派遣地面部队,"都应该检查他的脑子是否正常"”。

    奥巴马在利比亚问题上的策略显然体现了希拉里和盖茨的“妥协版”一方面下令对利比亚采取军事行动,一方面宣布不向利比亚派遣地面部队。然而,《外交政策》杂志认为,奥巴马出兵的决定不仅是他外交政策的一个决定性时刻,更标志着盖茨和希拉里之间的关系终结。

    这一决定撕裂的不仅仅是奥巴马内阁,还可能是整个美国社会。就在美军攻击利比亚之后,数百名美国人在白宫前举行反战表威,纪念伊拉克战争8周年,同时抗议政府对利比亚采取军事行动。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仍在为整个美国社会带来政治伤痕。

    美国迄今已为这两场战争“埋单”超万亿美元,耗资巨大也成美国社会难以承受之重。在奥巴马提出的2012年的财政预算中,国防开支在未来五年将被削减780亿美元。事实上,2011年政府的财政预算都还没获国会通过,若两党未能妥协,联邦政府可能面临关门。这也是奥巴马在动武问题上底气不足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中期选举的惨败也让奥巴马政府调整策略,当前美国政府的优先政策是拼经济,所以面临动武之际他仍前往巴西寻找商机,力求连任的他也不愿冒险发动第三场战争。此外,利比亚的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身份也使美国有所顾忌。

    就在奥巴马政府内部喋喋不休之际,法国率先对利比亚打响“第一枪”,不甘人后的美国最终匆匆搭上了开向利比亚的“战车”,美国总统在第三国宣布战事史上罕见,也显现这一决定的被动。

    无论被逼与否,从根本上说,美国的决定最终是为了本国利益。希拉里当天就毫不讳言地说:“我们有非常具体的理由,我们有地区局势的关切,我们有非常强的战略考量,美国必须支持这样的行动。”(吴庆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