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终极版H-6X“银翼雷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19:51:10
http://tuku.military.china.com/m ... /167018_1678751.htm

  加拿大《汉和防务评论》杂志2010年7月刊援引俄罗斯国防工业消息人士的话报道称,2010年中国应当得到一定数量的D30-KP-2发动机,其中一部分可能会用于已具备战略轰炸机性能的某新型轰六(以下简称H一6×)的生产,从而作为中国三位一体核力量的空中组成部分,确保战略核威慑能力。姑且不论这篇报道的真实性如何,单就轰六(以下简称H-6)这款试飞于1968年的古老机型今天还能受到如此高的关注度而言,我们也有必要探寻一下这款轰炸机的改进方略,看看究竟是什么让这款原本只能凌空轰炸的飞机,变成了一款空射巡航导弹载机。

  H-6D巡航导弹降级为反舰导弹成就“零”的突破

  说到H-6家族的导弹载机型号,必然要提到在其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H-6D-H-6家族导弹化的先行者。

  上世纪60年代初期,当中国正在着手仿制544(“冥河”)反舰导弹时,海、空军中一些有远见的人士就提出需要一种空舰/空地导弹。但是,当时中国正处于极其困难的时期,有限的资金只能先保证仿制544反舰导弹。直到1965年底,空军正式向军委申报,要求安排导弹的研制工作。空军当时要求研制一种射程不小于150公里、重量3吨以下的空射导弹,其主要用于对地攻击,兼顾攻击海上舰艇目标。

  544导弹采用的雷达技术落后,在陆地上无法在混杂的背景中找到目标。当时中国也没有可以识别地面目标的末制导设备,研制这类设备不是短时间能做到的,因此决定先研制空舰导弹。60年代的中国,基础研究储备非常少,缺乏成熟的气动模型。经过反复斟酌,选择了在“海鹰”-2型岸舰导弹的基础上改型为空舰导弹。1966年,飞航导弹研究院的总体设计部组建了空舰导弹研究室,并向国防科委和国防工办呈报了《改装“海鹰”二号导弹为空舰型号的总体方案》,全武器系统代号为371工程,意为三机部和七机部协同研制的第一项工程,导弹型号为“风雷”-1。

  1967年5月,371工程方案审定会在北京召开,确定了总体设计和战术技术指标。“海鹰”-2当时已经进入打靶试验阶段,但是对其飞行中的弹道情况并没有完全把握。而空射导弹作战弹道包括投放滑翔、平飞、仰俯,投放与地面发射过程不同,是否会受到载机干扰等问题需要进行风洞试验。此外,空中发射遇到的低温问题是否会影响发动机点火和工作也没有把握。针对这些问题,采用弹道模型在风洞中投放,同时进行发动机低温试车。但由于受到“文革”冲击,1969年8月,H-6D和“风雷”-1导弹的研制工作不得不暂停。虽然声称是暂停,但对于“风雷”-1这个型号来说,已经到了尽头。

  H-6D及其配套导弹的新生还是要拜西沙海战所赐。西沙海战之后,海军意识到了空中掩护的重要性。然而,在混乱的“文革”后期,任何工作都进展很慢。直到1975年9月,中央军委才批准同意恢复H-6D挂载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制。同年11月,国防工办提出应以“风雷”-1导弹原设计方案为基础,尽量选用现成的成品设备,以最快速度提供部队装备。

  1977年4月,三、四、五机部、八机部总局和海军所属近60个单位遵照中央军委的批示,在青岛联合召开系统方案审定会及配套定点协调会。会议明确了研制程序和研制配套生产分工,决定将导弹正式命名为“鹰击”-6(以下简称YJ-6)舰空导弹,同时在H-6基础上改装H-6D载机。1981年9月20日,H-6D的01号机首飞成功。从1981年至1984年,H-6D进行了多次试飞和导弹发射试验,包括遥测弹发射、导航系统鉴定、实弹打靶(含双发齐射)等。

  1985年,H-6D通过技术鉴定,批准生产交付使用。1986年的一天,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破例播出了两种新型战机服役的消息,其中就有H-6D。而中央电视台下一次在“新闻联播”中播出战机服役的消息是2006年,这次的主角换成了J-10。H-6D在军方高层的份量由此可见一斑。而此前的1984年,与H-6D配套的YJ-6以4发4中完成定型试验,随后投入生产,1986年正式设计定型。

  作为一种以反舰为主要使命的战机,H-6D主要装备解放军海军航空兵。识别H-6D除了查看其海军编号和涂色之外,最主要的特点是机头处的大型雷达天线罩。雷达罩内容纳的是245型雷达,为此H-6D取消了机头固定机炮。该雷达在9000米高度对RCS(雷达反射截面积)为7500平方米的海上目标(当时假想敌驱护舰的RCS远远大于这个数字)发现距离不小于150公里。H-6D加装了自动导航系统和导弹火控系统,其中,火控系统能自动搜索跟踪选择的攻击目标,测量、实时计算目标相对运动参数,以令指挥仪发出准确指令,实施对目标的自动攻击或轰炸任务。

  H-6D的整体性能在今天看来实在有些不值得一提,其巨大的RCS很容易被敌方舰艇的远程警戒雷达发现,YJ-6也很难突破“拉姆”等现代末端防御武器的防守。但是在1986年,周边国家海军舰艇本身均没有在YJ-6导弹110公里射程外拦截H-6D的区域防空能力。而当时周边国家水面舰艇点防空导弹(如“北约海麻雀”等)由于采用半主动雷达制导,在多目标能力上存在缺陷。为数不多的几架H-6D也能来一场“饱和攻击”,压垮对方的防御线。与此同时,H-6D较长的续航时间也可以使其对海军舰艇编队提供持续的空中掩护。更重要的是,H-6D的出现填补了国内空舰导弹载机的空白,为今后H-6导弹载机家族奠定了基础。

  H-6H发动机的突破换来了应急作战能力

  2005年8月25日上午,山东某靶场附近空域,1架新型H-6轰炸机正向目标飞去。与紧随其后的H-6基本型不同的是,它的机翼下面带着两个“大家伙”。而且,这架H-6还涂着空军的涂色和标识。11时整,机翼下方的两个“大家伙”脱离了挂架,数分钟后,它们精确地命中了60公里外的“敌”指挥所。这种新型的H-6,就是出现在2009年大阅兵中的H-6H。

  在我们此前讲到H-6D的时候,曾经提到过60年代的中国空军希望得到一种空地导弹,而受限于技术不足才先研制海军的空舰导弹。那么,这一次研制空地导弹的诱因却是美国的巡航导弹计划,而研制的目标也不再是此前设想的,类似前苏联AS-1/2/3/5之类雷达制导、只能攻击面目标或者大型点目标的空地导弹,而是类似美国AGM一86那样的空射巡航导弹。

  1972年5月,苏、美签订第一阶段战略武器会谈协议时,没能就限制巡航导弹达成协议。在协议签字后11天,美国宣布研制新型巡航导弹。美国海军在6月首先提出发展海上发射巡航导弹(SLCM),并向5家公司发出招标要求。1974年1月选定通用动力公司康维尔分公司和灵·特姆科·沃特公司参加竞争。由于沃特公司研制的YBGM-110样弹在1976年4月的试飞竞争中失败,1977年3月,海军宣布前者为主承包商,确定该公司研制的样弹YBGM-109为多用途海上发射巡航导弹的基本型,正式定名为BGM-109“战斧”。“战斧”的出现使中国军方警醒,371工程上马后lO年,也就是1976年正式开展了战术型巡航导弹的预研工作。我国先后组织过多次调研和可行性论证,相继对小型涡轮喷气发动机、地形匹配技术、气动外形、回收技术和惯性导航技术展开了预研,同时也对小型涡轮风扇喷气发动机和景像匹配技术进行初步探索。中国第一个巡航导弹项目工程是代号为“鲲鹏”-5型战术巡航导弹。按照当时的预想,这种导弹应该是一种以地面发射为主的巡航导弹,它基于成熟的“海鹰”-2导弹设计。而且从后来的发展来看,空射型号不能不说早已在考虑之中。

  就当时我国的技术水平而言,上述预研的技术都具有相当难度。更何况当时国内面临改革开放和国家战略转型,大批项目面临调整甚至停止发展。这个项目的发展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技术突破尚待时日,资金问题尤为突出。因此,研制方果断决策,抓住“海鹰”-2反舰导弹热销的背景,采用分步骤实施的稳妥做法:首先将成熟的弹载WP-11小型涡轮喷气发动机与改进后的“海鹰”-2和“上游”-2弹体结合,分别研制出重、轻两型反舰导弹,保证出口需要,同时保住技术队伍。这就有了后来的“海鹰”-4和“上游”-2C反舰导弹。从“上游”-2C导弹那类似于AGM-86的上部进气口,不难看出中国军工对AGM-86的青睐。值得一提的是,巡航导弹的研制中发动机的问题尤为重要,而这个难题的解决竟然来自被击落的美制147G“火蜂”无人驾驶侦察机。通过测绘仿制,我们有了自己的WP-11涡轮喷气发动机。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上述两种导弹在整体出口上均没有斩获,由于技术落后,也未能装备中国海军。

  空地导弹计划的再一次转机要到上世纪90年代。在对台军事斗争准备的大背景下,中国空军对防区外精确对地攻击武器的需求呈现爆发趋势。当时,有“中华斯拉姆”之称的K/AKD培8空地导弹尚在研制中,俄系防区外精确对地攻击武器也没有到货,而且这些武器战斗部质量太小,对于台湾岛上的坚固设防目标显得威力不够。因此,空军迫切需要一种大型空地导弹。事隔10多年后,基于H-6的空地导弹系统再度上马,这次的原型弹已经换成了早已发展成熟的“海鹰”-4。该弹的电视制导系统与K/AKD-88保持了一定的技术共通性,因而很快研制成功。这就是K/AKD-63导弹,而与之配套的H-6被定名为H-6H。

  2004年出版的《飞在前面》一书罕见地介绍了“H-6空地导弹试验机”的情况,该机基本上可以视为H-6H的早期原型机。据该书介绍,“H-6空地导弹试验机”是一种可携带两枚中程空地喷气式飞航导弹的专用试验机。为使H-6导弹机早日设计定型,共研制了2架H-6导弹试验机。该试验机的主要用途是作为H-6导弹机的研制试验机,承担H-6导弹机研制过程中的飞机各系统、设备以及飞机飞行性能和操稳品质、某型导弹研制和定型等项目的试验验证工作;是对H-6导弹机的作战使命、战术技术指标、使用要求等方面进行考核的基础。

  H-6导弹试验机于1995年1月正式开始研制,1998年4月第1架试验机完成飞机总装,7月第2架试验机完成飞机总装。12月2日,第1架试验机首飞成功,12月9日第2架试验机首飞成功。1999年11月,2架H-6空地导弹试验机完成调整试飞和测试改装工作,2000年4月25日完成飞机性能、操稳定型试飞和自控弹飞行试验,2002年11月双发连射靶试圆满成功。H-6导弹试验机的研制成功,为中程空地导弹武器系统以及相应机载设备提供了理想的试验平台,也为H-6导弹机的全武器系统定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定型的H-6H与“H-6空地导弹试验机”一样,保留了类似H-6D的大型搜索雷达,也具备发射YJ-6系列反舰导弹的能力,这就为空军部队承担多样化军事任务提供了空间。但与H-6D以及其他H-6型号不同的是,H-6H在机腹加装了一个天线罩,该天线罩内可能为K/AKD-63导弹电视制导信号的跟踪用天线。此外,H-6H还增加了惯性导航和GPS导航系统,便于实施远海轰炸。为了减轻重量,H-6H取消了机背和机腹的炮塔,部分飞机还取消了尾部炮塔。

  从某种意义上说,H-6H和K/KAD-63是“军事斗争准备”思想下的应急过渡产品。既然如此,技术上的完善程度自然可想而知。如今,解放军空军对坚固目标的防区外打击手段变得更多,就H-6H原先需要承担的这个500公斤级的弹药投放而言,我们已经有了LS-6等一批这一级别的制导炸弹和CJ-10巡航导弹,更不用说日益精准化的弹道导弹和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大吨位的制导炸弹。因此,H-6H的地位将不可避免地降低,正所谓“老兵不死,只是慢慢消逝”。

  曾经有西方媒体评论称,如果采用GPS制导等新技术代替原有笨重的电子设备,“海鹰”-4或者K/AKD-63的射程将达到700公里。当然,我们不可能让K/AKD-63变成JDAM一样的纯GPS制导武器。但从一个侧面上看,这个评论也说明了K/AKD-63的技术水平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层次上,其“人在回路”电视制导的方式也存在易受干扰的弊端。好在这已经成为了过去,如今的CJ-10完全填补了这一遗憾。H-6H和K/AKD-63作为过渡装备,还将在人民空军的序列中发挥自己的余热。

  H-6M辉煌之下尴尬的反舰武士

  H-6M是近年来倍受外界关注的型号,甚至可以说是“被”外界命名的型号。应该说,H-6M是H-6D的改进型,主要的改进是将翼下挂架从2个增加到4个,允许携带4枚YJ-83K导弹,并配备了与发射导弹相关的航电设备。需要注意的是,H-6M腹部下方并没有H-6H的专用天线罩,这也和它不具备使用K/AKD-63空地导弹有关,而其他方面的改进预计与H-6H相同。对于H-6M来说,其诞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海军面临台湾海峡形势的强烈压力所致。

  H-6作为一种诞生于临空轰炸时代的中型轰炸机,不可避免地存在机动性能差、速度慢等本质性缺陷。如果要延长它的寿命,唯一的办法是像B-52那样,为它配备远射程导弹,借助其大航程实现远程防区外攻击。可是对于H-6M来说,航程没有延长、导弹的射程也太近,在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下,它注定只能成为尴尬的反舰武士,而不能成为所谓的“航母杀手”。

  以我军未来反舰作战中可能遇到的美军航母战斗群为例,即可说明问题。

目前,美军航母编队的防空系统除了外层的F/A-18ELF战斗机外,随着CEC系统的建立,中层防空有导弹化的倾向。H-6M如果直接遭遇F/A-18E/F战斗机自然必死无疑,假设它突破了F/A-18E/F战斗机的拦截呢,情况也好不到那里去。因为未来美军即将装备的SM-6防空导弹具备400公里的最大射程,在E-2D的目标指示下可以对付这个距离上的低空目标。而H-6M携带的YJ-83K导弹射程不超过250公里,这就意味着如果要发射,必须要突破防空导弹的防护圈,这对于该机来说实在是太难了。就算是现有的美军航母编队,也装备了SM-2Block/IV系列防空导弹,射程在200公里以上。对于JH-7A来说,还可以通过低空飞行规避,而低空性能较差的H-6M将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此外,目前H-6M使用的YJ-83反舰导弹仍然使用单脉冲导引头,抗干扰能力差,亟待更新为类似YJ-62导弹上那样的PD雷达导引头,甚至PESA相控阵雷达导引头。

  在未来恶劣的战场环境下,海军需要的反舰攻击武器包括携带轻型弹头的超音速反舰导弹甚至是空射反舰弹道导弹(用于突破防御),以及携带重型弹头的亚音速反舰导弹(用于最后一击)。前两种的载机明显应当是一种具有高度机动性的战机,甚至应当是一种隐身战斗机,未来恐怕只有JH-7的进一步发展型号能满足这个需要。而携带重型亚音速反舰导弹(在现有YJ-62基础上发展)的任务,或许会交给H-6M。

  当然,除了这些尴尬之外,H-6M(或在其基础上发展的4挂架型号)还承担了国产某型号空射巡航导弹的试验任务,为H-6X的定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H-6X终极版“獾”、带导弹的“银翼雷神”

  和H-6M/H在改进上的小打小闹不同,H-6X的改进则可谓翻天覆地:新型发动机、新型航空电子设备,当然,最重要的是新型导弹。

  H-6X已首飞成功,从外形上可以看得出来的改进之处包括:为换装俄罗斯生产的D-30KP-2涡轮风扇发动机而重新设计的发动机短舱、彻底取消了尾部成员舱、增加了侧门、机翼下挂架增加到6个等。

  新型发动机方面,D-30KP-2发动机为IL-76的发动机,最大推力12500公斤,起飞耗油率0.49公斤/公斤·时,巡航耗油率0.70公斤/公斤·时,推重比4.79;发动机直径1464毫米,机匣最大直径1560毫米,长5.7米(带反推装置),重2300公斤(D-30KP-2的重量为2318公斤)。与原H-6上使用的涡喷一8发动机相比,油耗降低了至少20%。H-6X的作战半径可达3500公里,加上携带射程为2500~3000公里的CJ-10战略巡航导弹,其对战略目标的攻击距离将达到6000~6500公里。该机在中国近海发射,射程就可以覆盖关岛,如果在得到空中加油的情况下适当突前,理论上其射程可以覆盖中途岛。

  新型航电方面,从外观上可以看到,机头玻璃罩换成了非透明材料雷达整流罩,且具备了PD雷达特有的防雷条,换装了新型雷达和光电探头;而从少数几张内部图片上我们可以看出,H-6M采用了全新的玻璃座舱,整体布置类似同为西飞生产的“新舟”600支线客机,显示设备从传统的仪表指示为主改为6个大型彩色多功能显示器。如果H-6X是一款简单的巡航导弹载机,新型PD雷达和机头的光电探头完全没有必要装备,只需要完善的数据链以传输目标数据即可。然而,PD雷达和光电探头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H-6X呢?

  在笔者看来,新型PD雷达除了用于传统的对海上目标的搜索外,还可能增加了合成孔径模式,这样就为使用包括卫星和激光在内的制导武器提供了基础。尤其是光电探头内可能集成了激光照射系统,必要时H-6X完全可以和阿富汗战争期间的B-52一样,在战场上空盘旋,为地面部队提供随叫随到的重装火力支援。H-6X可以携带14~20枚500公斤制导炸弹,一次打击能力是JH-7A战斗轰炸机的3~5倍。

  此外,H-6X还改变了H-6传统的弹射方式。原来的H-6弹射程序要求高、过程极其繁琐,稍不注意就会导致伤亡。H-6乘员共6人:正副驾驶员、第一领航员、第二领航员、通讯员和射击员。每位机组成员均装有弹射座椅,在应急情况下,弹射救生顺序为:射击员一通讯员一第二领航员一第一领航员一副驾驶员一驾驶员。H-6轰炸机6名乘员的弹射座椅,除2名驾驶员的是向上弹射外,其他4人均为向下弹射。每个乘员的弹射条件是:应急舱盖被抛掉,座椅在弹射位置,椅盆放到下限位置,保险把手扳开。而最为“杯具”的第一领航员居然有8个弹射准备动作,往往不等做完这一切,飞机就已经坠毁了。H-6X首先通过将乘员减少为4人并全部集中于机头部分的方式,减小了弹射救生的难度。其次引入了国产战斗机上已经成熟的抛盖弹射技术,取消了向下弹射方式,改为类似B-1轰炸机的分弹道向不同方向弹射的方法,大大提高了飞行员的生存概率。

未命名1.jpghttp://tuku.military.china.com/m ... /167018_1678751.htm

  加拿大《汉和防务评论》杂志2010年7月刊援引俄罗斯国防工业消息人士的话报道称,2010年中国应当得到一定数量的D30-KP-2发动机,其中一部分可能会用于已具备战略轰炸机性能的某新型轰六(以下简称H一6×)的生产,从而作为中国三位一体核力量的空中组成部分,确保战略核威慑能力。姑且不论这篇报道的真实性如何,单就轰六(以下简称H-6)这款试飞于1968年的古老机型今天还能受到如此高的关注度而言,我们也有必要探寻一下这款轰炸机的改进方略,看看究竟是什么让这款原本只能凌空轰炸的飞机,变成了一款空射巡航导弹载机。

  H-6D巡航导弹降级为反舰导弹成就“零”的突破

  说到H-6家族的导弹载机型号,必然要提到在其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H-6D-H-6家族导弹化的先行者。

  上世纪60年代初期,当中国正在着手仿制544(“冥河”)反舰导弹时,海、空军中一些有远见的人士就提出需要一种空舰/空地导弹。但是,当时中国正处于极其困难的时期,有限的资金只能先保证仿制544反舰导弹。直到1965年底,空军正式向军委申报,要求安排导弹的研制工作。空军当时要求研制一种射程不小于150公里、重量3吨以下的空射导弹,其主要用于对地攻击,兼顾攻击海上舰艇目标。

  544导弹采用的雷达技术落后,在陆地上无法在混杂的背景中找到目标。当时中国也没有可以识别地面目标的末制导设备,研制这类设备不是短时间能做到的,因此决定先研制空舰导弹。60年代的中国,基础研究储备非常少,缺乏成熟的气动模型。经过反复斟酌,选择了在“海鹰”-2型岸舰导弹的基础上改型为空舰导弹。1966年,飞航导弹研究院的总体设计部组建了空舰导弹研究室,并向国防科委和国防工办呈报了《改装“海鹰”二号导弹为空舰型号的总体方案》,全武器系统代号为371工程,意为三机部和七机部协同研制的第一项工程,导弹型号为“风雷”-1。

  1967年5月,371工程方案审定会在北京召开,确定了总体设计和战术技术指标。“海鹰”-2当时已经进入打靶试验阶段,但是对其飞行中的弹道情况并没有完全把握。而空射导弹作战弹道包括投放滑翔、平飞、仰俯,投放与地面发射过程不同,是否会受到载机干扰等问题需要进行风洞试验。此外,空中发射遇到的低温问题是否会影响发动机点火和工作也没有把握。针对这些问题,采用弹道模型在风洞中投放,同时进行发动机低温试车。但由于受到“文革”冲击,1969年8月,H-6D和“风雷”-1导弹的研制工作不得不暂停。虽然声称是暂停,但对于“风雷”-1这个型号来说,已经到了尽头。

  H-6D及其配套导弹的新生还是要拜西沙海战所赐。西沙海战之后,海军意识到了空中掩护的重要性。然而,在混乱的“文革”后期,任何工作都进展很慢。直到1975年9月,中央军委才批准同意恢复H-6D挂载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制。同年11月,国防工办提出应以“风雷”-1导弹原设计方案为基础,尽量选用现成的成品设备,以最快速度提供部队装备。

  1977年4月,三、四、五机部、八机部总局和海军所属近60个单位遵照中央军委的批示,在青岛联合召开系统方案审定会及配套定点协调会。会议明确了研制程序和研制配套生产分工,决定将导弹正式命名为“鹰击”-6(以下简称YJ-6)舰空导弹,同时在H-6基础上改装H-6D载机。1981年9月20日,H-6D的01号机首飞成功。从1981年至1984年,H-6D进行了多次试飞和导弹发射试验,包括遥测弹发射、导航系统鉴定、实弹打靶(含双发齐射)等。

  1985年,H-6D通过技术鉴定,批准生产交付使用。1986年的一天,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破例播出了两种新型战机服役的消息,其中就有H-6D。而中央电视台下一次在“新闻联播”中播出战机服役的消息是2006年,这次的主角换成了J-10。H-6D在军方高层的份量由此可见一斑。而此前的1984年,与H-6D配套的YJ-6以4发4中完成定型试验,随后投入生产,1986年正式设计定型。

  作为一种以反舰为主要使命的战机,H-6D主要装备解放军海军航空兵。识别H-6D除了查看其海军编号和涂色之外,最主要的特点是机头处的大型雷达天线罩。雷达罩内容纳的是245型雷达,为此H-6D取消了机头固定机炮。该雷达在9000米高度对RCS(雷达反射截面积)为7500平方米的海上目标(当时假想敌驱护舰的RCS远远大于这个数字)发现距离不小于150公里。H-6D加装了自动导航系统和导弹火控系统,其中,火控系统能自动搜索跟踪选择的攻击目标,测量、实时计算目标相对运动参数,以令指挥仪发出准确指令,实施对目标的自动攻击或轰炸任务。

  H-6D的整体性能在今天看来实在有些不值得一提,其巨大的RCS很容易被敌方舰艇的远程警戒雷达发现,YJ-6也很难突破“拉姆”等现代末端防御武器的防守。但是在1986年,周边国家海军舰艇本身均没有在YJ-6导弹110公里射程外拦截H-6D的区域防空能力。而当时周边国家水面舰艇点防空导弹(如“北约海麻雀”等)由于采用半主动雷达制导,在多目标能力上存在缺陷。为数不多的几架H-6D也能来一场“饱和攻击”,压垮对方的防御线。与此同时,H-6D较长的续航时间也可以使其对海军舰艇编队提供持续的空中掩护。更重要的是,H-6D的出现填补了国内空舰导弹载机的空白,为今后H-6导弹载机家族奠定了基础。

  H-6H发动机的突破换来了应急作战能力

  2005年8月25日上午,山东某靶场附近空域,1架新型H-6轰炸机正向目标飞去。与紧随其后的H-6基本型不同的是,它的机翼下面带着两个“大家伙”。而且,这架H-6还涂着空军的涂色和标识。11时整,机翼下方的两个“大家伙”脱离了挂架,数分钟后,它们精确地命中了60公里外的“敌”指挥所。这种新型的H-6,就是出现在2009年大阅兵中的H-6H。

  在我们此前讲到H-6D的时候,曾经提到过60年代的中国空军希望得到一种空地导弹,而受限于技术不足才先研制海军的空舰导弹。那么,这一次研制空地导弹的诱因却是美国的巡航导弹计划,而研制的目标也不再是此前设想的,类似前苏联AS-1/2/3/5之类雷达制导、只能攻击面目标或者大型点目标的空地导弹,而是类似美国AGM一86那样的空射巡航导弹。

  1972年5月,苏、美签订第一阶段战略武器会谈协议时,没能就限制巡航导弹达成协议。在协议签字后11天,美国宣布研制新型巡航导弹。美国海军在6月首先提出发展海上发射巡航导弹(SLCM),并向5家公司发出招标要求。1974年1月选定通用动力公司康维尔分公司和灵·特姆科·沃特公司参加竞争。由于沃特公司研制的YBGM-110样弹在1976年4月的试飞竞争中失败,1977年3月,海军宣布前者为主承包商,确定该公司研制的样弹YBGM-109为多用途海上发射巡航导弹的基本型,正式定名为BGM-109“战斧”。“战斧”的出现使中国军方警醒,371工程上马后lO年,也就是1976年正式开展了战术型巡航导弹的预研工作。我国先后组织过多次调研和可行性论证,相继对小型涡轮喷气发动机、地形匹配技术、气动外形、回收技术和惯性导航技术展开了预研,同时也对小型涡轮风扇喷气发动机和景像匹配技术进行初步探索。中国第一个巡航导弹项目工程是代号为“鲲鹏”-5型战术巡航导弹。按照当时的预想,这种导弹应该是一种以地面发射为主的巡航导弹,它基于成熟的“海鹰”-2导弹设计。而且从后来的发展来看,空射型号不能不说早已在考虑之中。

  就当时我国的技术水平而言,上述预研的技术都具有相当难度。更何况当时国内面临改革开放和国家战略转型,大批项目面临调整甚至停止发展。这个项目的发展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技术突破尚待时日,资金问题尤为突出。因此,研制方果断决策,抓住“海鹰”-2反舰导弹热销的背景,采用分步骤实施的稳妥做法:首先将成熟的弹载WP-11小型涡轮喷气发动机与改进后的“海鹰”-2和“上游”-2弹体结合,分别研制出重、轻两型反舰导弹,保证出口需要,同时保住技术队伍。这就有了后来的“海鹰”-4和“上游”-2C反舰导弹。从“上游”-2C导弹那类似于AGM-86的上部进气口,不难看出中国军工对AGM-86的青睐。值得一提的是,巡航导弹的研制中发动机的问题尤为重要,而这个难题的解决竟然来自被击落的美制147G“火蜂”无人驾驶侦察机。通过测绘仿制,我们有了自己的WP-11涡轮喷气发动机。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上述两种导弹在整体出口上均没有斩获,由于技术落后,也未能装备中国海军。

  空地导弹计划的再一次转机要到上世纪90年代。在对台军事斗争准备的大背景下,中国空军对防区外精确对地攻击武器的需求呈现爆发趋势。当时,有“中华斯拉姆”之称的K/AKD培8空地导弹尚在研制中,俄系防区外精确对地攻击武器也没有到货,而且这些武器战斗部质量太小,对于台湾岛上的坚固设防目标显得威力不够。因此,空军迫切需要一种大型空地导弹。事隔10多年后,基于H-6的空地导弹系统再度上马,这次的原型弹已经换成了早已发展成熟的“海鹰”-4。该弹的电视制导系统与K/AKD-88保持了一定的技术共通性,因而很快研制成功。这就是K/AKD-63导弹,而与之配套的H-6被定名为H-6H。

  2004年出版的《飞在前面》一书罕见地介绍了“H-6空地导弹试验机”的情况,该机基本上可以视为H-6H的早期原型机。据该书介绍,“H-6空地导弹试验机”是一种可携带两枚中程空地喷气式飞航导弹的专用试验机。为使H-6导弹机早日设计定型,共研制了2架H-6导弹试验机。该试验机的主要用途是作为H-6导弹机的研制试验机,承担H-6导弹机研制过程中的飞机各系统、设备以及飞机飞行性能和操稳品质、某型导弹研制和定型等项目的试验验证工作;是对H-6导弹机的作战使命、战术技术指标、使用要求等方面进行考核的基础。

  H-6导弹试验机于1995年1月正式开始研制,1998年4月第1架试验机完成飞机总装,7月第2架试验机完成飞机总装。12月2日,第1架试验机首飞成功,12月9日第2架试验机首飞成功。1999年11月,2架H-6空地导弹试验机完成调整试飞和测试改装工作,2000年4月25日完成飞机性能、操稳定型试飞和自控弹飞行试验,2002年11月双发连射靶试圆满成功。H-6导弹试验机的研制成功,为中程空地导弹武器系统以及相应机载设备提供了理想的试验平台,也为H-6导弹机的全武器系统定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定型的H-6H与“H-6空地导弹试验机”一样,保留了类似H-6D的大型搜索雷达,也具备发射YJ-6系列反舰导弹的能力,这就为空军部队承担多样化军事任务提供了空间。但与H-6D以及其他H-6型号不同的是,H-6H在机腹加装了一个天线罩,该天线罩内可能为K/AKD-63导弹电视制导信号的跟踪用天线。此外,H-6H还增加了惯性导航和GPS导航系统,便于实施远海轰炸。为了减轻重量,H-6H取消了机背和机腹的炮塔,部分飞机还取消了尾部炮塔。

  从某种意义上说,H-6H和K/KAD-63是“军事斗争准备”思想下的应急过渡产品。既然如此,技术上的完善程度自然可想而知。如今,解放军空军对坚固目标的防区外打击手段变得更多,就H-6H原先需要承担的这个500公斤级的弹药投放而言,我们已经有了LS-6等一批这一级别的制导炸弹和CJ-10巡航导弹,更不用说日益精准化的弹道导弹和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大吨位的制导炸弹。因此,H-6H的地位将不可避免地降低,正所谓“老兵不死,只是慢慢消逝”。

  曾经有西方媒体评论称,如果采用GPS制导等新技术代替原有笨重的电子设备,“海鹰”-4或者K/AKD-63的射程将达到700公里。当然,我们不可能让K/AKD-63变成JDAM一样的纯GPS制导武器。但从一个侧面上看,这个评论也说明了K/AKD-63的技术水平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层次上,其“人在回路”电视制导的方式也存在易受干扰的弊端。好在这已经成为了过去,如今的CJ-10完全填补了这一遗憾。H-6H和K/AKD-63作为过渡装备,还将在人民空军的序列中发挥自己的余热。

  H-6M辉煌之下尴尬的反舰武士

  H-6M是近年来倍受外界关注的型号,甚至可以说是“被”外界命名的型号。应该说,H-6M是H-6D的改进型,主要的改进是将翼下挂架从2个增加到4个,允许携带4枚YJ-83K导弹,并配备了与发射导弹相关的航电设备。需要注意的是,H-6M腹部下方并没有H-6H的专用天线罩,这也和它不具备使用K/AKD-63空地导弹有关,而其他方面的改进预计与H-6H相同。对于H-6M来说,其诞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海军面临台湾海峡形势的强烈压力所致。

  H-6作为一种诞生于临空轰炸时代的中型轰炸机,不可避免地存在机动性能差、速度慢等本质性缺陷。如果要延长它的寿命,唯一的办法是像B-52那样,为它配备远射程导弹,借助其大航程实现远程防区外攻击。可是对于H-6M来说,航程没有延长、导弹的射程也太近,在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下,它注定只能成为尴尬的反舰武士,而不能成为所谓的“航母杀手”。

  以我军未来反舰作战中可能遇到的美军航母战斗群为例,即可说明问题。

目前,美军航母编队的防空系统除了外层的F/A-18ELF战斗机外,随着CEC系统的建立,中层防空有导弹化的倾向。H-6M如果直接遭遇F/A-18E/F战斗机自然必死无疑,假设它突破了F/A-18E/F战斗机的拦截呢,情况也好不到那里去。因为未来美军即将装备的SM-6防空导弹具备400公里的最大射程,在E-2D的目标指示下可以对付这个距离上的低空目标。而H-6M携带的YJ-83K导弹射程不超过250公里,这就意味着如果要发射,必须要突破防空导弹的防护圈,这对于该机来说实在是太难了。就算是现有的美军航母编队,也装备了SM-2Block/IV系列防空导弹,射程在200公里以上。对于JH-7A来说,还可以通过低空飞行规避,而低空性能较差的H-6M将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此外,目前H-6M使用的YJ-83反舰导弹仍然使用单脉冲导引头,抗干扰能力差,亟待更新为类似YJ-62导弹上那样的PD雷达导引头,甚至PESA相控阵雷达导引头。

  在未来恶劣的战场环境下,海军需要的反舰攻击武器包括携带轻型弹头的超音速反舰导弹甚至是空射反舰弹道导弹(用于突破防御),以及携带重型弹头的亚音速反舰导弹(用于最后一击)。前两种的载机明显应当是一种具有高度机动性的战机,甚至应当是一种隐身战斗机,未来恐怕只有JH-7的进一步发展型号能满足这个需要。而携带重型亚音速反舰导弹(在现有YJ-62基础上发展)的任务,或许会交给H-6M。

  当然,除了这些尴尬之外,H-6M(或在其基础上发展的4挂架型号)还承担了国产某型号空射巡航导弹的试验任务,为H-6X的定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H-6X终极版“獾”、带导弹的“银翼雷神”

  和H-6M/H在改进上的小打小闹不同,H-6X的改进则可谓翻天覆地:新型发动机、新型航空电子设备,当然,最重要的是新型导弹。

  H-6X已首飞成功,从外形上可以看得出来的改进之处包括:为换装俄罗斯生产的D-30KP-2涡轮风扇发动机而重新设计的发动机短舱、彻底取消了尾部成员舱、增加了侧门、机翼下挂架增加到6个等。

  新型发动机方面,D-30KP-2发动机为IL-76的发动机,最大推力12500公斤,起飞耗油率0.49公斤/公斤·时,巡航耗油率0.70公斤/公斤·时,推重比4.79;发动机直径1464毫米,机匣最大直径1560毫米,长5.7米(带反推装置),重2300公斤(D-30KP-2的重量为2318公斤)。与原H-6上使用的涡喷一8发动机相比,油耗降低了至少20%。H-6X的作战半径可达3500公里,加上携带射程为2500~3000公里的CJ-10战略巡航导弹,其对战略目标的攻击距离将达到6000~6500公里。该机在中国近海发射,射程就可以覆盖关岛,如果在得到空中加油的情况下适当突前,理论上其射程可以覆盖中途岛。

  新型航电方面,从外观上可以看到,机头玻璃罩换成了非透明材料雷达整流罩,且具备了PD雷达特有的防雷条,换装了新型雷达和光电探头;而从少数几张内部图片上我们可以看出,H-6M采用了全新的玻璃座舱,整体布置类似同为西飞生产的“新舟”600支线客机,显示设备从传统的仪表指示为主改为6个大型彩色多功能显示器。如果H-6X是一款简单的巡航导弹载机,新型PD雷达和机头的光电探头完全没有必要装备,只需要完善的数据链以传输目标数据即可。然而,PD雷达和光电探头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H-6X呢?

  在笔者看来,新型PD雷达除了用于传统的对海上目标的搜索外,还可能增加了合成孔径模式,这样就为使用包括卫星和激光在内的制导武器提供了基础。尤其是光电探头内可能集成了激光照射系统,必要时H-6X完全可以和阿富汗战争期间的B-52一样,在战场上空盘旋,为地面部队提供随叫随到的重装火力支援。H-6X可以携带14~20枚500公斤制导炸弹,一次打击能力是JH-7A战斗轰炸机的3~5倍。

  此外,H-6X还改变了H-6传统的弹射方式。原来的H-6弹射程序要求高、过程极其繁琐,稍不注意就会导致伤亡。H-6乘员共6人:正副驾驶员、第一领航员、第二领航员、通讯员和射击员。每位机组成员均装有弹射座椅,在应急情况下,弹射救生顺序为:射击员一通讯员一第二领航员一第一领航员一副驾驶员一驾驶员。H-6轰炸机6名乘员的弹射座椅,除2名驾驶员的是向上弹射外,其他4人均为向下弹射。每个乘员的弹射条件是:应急舱盖被抛掉,座椅在弹射位置,椅盆放到下限位置,保险把手扳开。而最为“杯具”的第一领航员居然有8个弹射准备动作,往往不等做完这一切,飞机就已经坠毁了。H-6X首先通过将乘员减少为4人并全部集中于机头部分的方式,减小了弹射救生的难度。其次引入了国产战斗机上已经成熟的抛盖弹射技术,取消了向下弹射方式,改为类似B-1轰炸机的分弹道向不同方向弹射的方法,大大提高了飞行员的生存概率。

未命名1.jpg
六爷V5!!~~~
老兵不死,继续为国效力!
老骥伏枥
B52传奇中国版  
“獾”的异乡传奇
话说现在獾的总设计师要是看看六爷,会做啥感想呢?
大湿又炒冷饭,6K早就列装了
老6V5,TGv5.。。。
图-16终极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