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功利心造不出下一个郎朗:郎朗老师朱雅芬教授谈儿童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14:18:57
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11-01/27/content_270294.htm家长“功利心”造不出“郎朗”
——郎朗老师朱雅芬教授谈儿童学琴误区

文·周宁 杨志刚

  一学琴就得成为郎朗、李云迪的想法可以理解,但不太现实。抱着功利的学琴心态,不可能培养出下一个郎朗。家长的心态一定要长远、开阔,学哪种乐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懂得生活、热爱生活,不管未来从事哪个专业,音乐会让他们终生受益  

    与中国改革开放同步的学琴热,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到“琴童”行列。面对儿童综合素质的普遍提高,朱雅芬感到由衷的高兴,但同时也对家长日益增长的“功利心”为孩子担忧

  寒假前,钢琴家郎朗的老师——著名音乐教育家朱雅芬教授家中的电话响个不停。原来,许多家长希望孩子拜朱教授为师,成为下一个“郎朗”。

  与中国改革开放同步的学琴热,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到“琴童”行列。面对儿童综合素质的普遍提高,朱雅芬感到由衷的高兴,但同时也对家长日益增长的“功利心”为孩子担忧。

  乐器教育=万能教育?

  30多年的小提琴热、钢琴热席卷中国大地,特别是随着郎朗、李云迪等一批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杰出钢琴家的不断涌现,为“高烧不退”的“学琴热”又加了“一把火”。

  “在不少家长看来,没有一项学习活动可以如此一举多得,乐器简直就成了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万能教育机。”朱雅芬说,有的家长为满足自己盲从、攀比的心理,不惜重金甚至用高压手段强迫孩子学琴,极大地忽略了孩子的兴趣和自由选择。

  在欧美国家,钢琴的教学理念是“顺其自然”,孩子一旦入门,想象力、理解力突飞猛进,再苦再累也愿意付出,因为是“真正的喜欢”。反观我国,钢琴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家长激情高、投入大、奉献多,而孩子兴趣不大。

  “有的家长让孩子学琴的理由竟是‘文化课不好,学学钢琴算了’。”朱雅芬说,只有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基础,才能理解古典音乐的背景、风格与内涵。“文化课不好,钢琴能学好才怪!”

  “我当年之所以收下郎朗,首要因素是他对音乐有天赋。”朱雅芬回忆说,“第一次见他时,我就发现了郎朗对音乐的热情和兴趣,他有极强的表现欲,对音乐有与生俱来的敏感,对旋律和节奏有极强的领悟力。”

  朱雅芬坦陈,有些孩子并不适合学琴,因为对音乐没兴趣,特别面对日益繁重的课业压力,再从事自己不喜欢的事,不仅不能释放孩子的紧张情绪,反而会增加压力,得到学习和“爱好”的双重打击。

  “考级风”像“炒房运动”

  原本旨在增强孩子荣誉感、激发音乐兴趣的考级制度,变得愈发功利。朱雅芬认为,为在升学中得到一些好处,很多家长把考级当做升学的捷径。考级队伍愈发庞大,“考级风”像“炒房运动”一样愈演愈烈。

  “为了考级成功,有的家长让孩子一年专攻几支曲子(每一级考试只考约4首曲子),证书一到手,琴就不弹了;有的让孩子放弃文化课;还有的盲目效仿郎朗爸爸,把孩子弄到北京租房陪练。”朱雅芬说,“这种拔苗助长式的应试学琴,只会让孩子兴趣全无。”

  “有时候,西方人看我们拉小提琴、弹钢琴就像我们看他们拉二胡。”朱雅芬说,从技巧上讲,亚洲人的基本功非常扎实,但面对当前的考级热,很多孩子只关注炫技,而忽视了作品内涵,有些考生甚至不知道自己所演奏曲目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据记者了解,不少业余小选手在考级中选择远远超越他们年龄理解能力的高难度曲目,让评委们非常意外。朱雅芬说:“这就好比小孩穿了大人鞋,感觉非常怪。”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音乐考级机构约170家,其中既有少年宫、文化馆、艺术表演团体等文化部门,也有艺术院校等教育部门。

  “为迎合家长的功利心态,考级机构愈发泛滥,水平参差不齐,出现了夺考生的恶性竞争现象。”朱雅芬举例说,“比如你考6级没通过,一些考点为收取费用就降低标准,给你5级证书。”更嚣张的是,有的考官揣着公章兜售考级证书,家长不惜重金购买。这不仅使那些真正的考生对学习音乐失去了兴趣,而且让严肃的考级丧失了权威。

  让学琴不再功利

  郎朗说:“音乐是高级的语言交流,弹奏乐曲其实就是一个探索、寻找人生的过程。练琴都会有烦躁的时候。而朱雅芬老师不仅教我钢琴技巧,更鼓励、激发我的兴趣,及时排解我的厌弹情绪。”

  有一次,郎朗准备参加某大型钢琴比赛,赛前因为紧张或厌弹,演奏的句法、声音很离谱,受到朱雅芬的批评,眼泪“哗”地就下来了。朱雅芬回忆道:“他那么努力,觉得很委屈。我便用鼓励的语气指出不足,一点点让他看到希望、树立信心。最终他在500多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夺冠。”

  这个故事告诉家长和老师,孩子学琴时不能打骂,学琴的目的不只是多一种能力,更是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一学琴就得成为郎朗、李云迪’的想法可以理解,但不太现实。抱着功利的学琴心态,不可能培养出下一个郎朗。”朱雅芬说,家长们不要忘记,能弹一首好钢琴的律师、医生、经济学家甚至国家领导人大有人在。“家长的心态一定要长远、开阔,学哪种乐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懂得生活、热爱生活,不管未来从事哪个专业,音乐会让他们终生受益。”(据新华社)

  ■ 新闻背景

  考出钢琴十级就像完成了任务,孩子从此变得不会弹琴,考级的功利化正在让越来越多的琴童丧失学琴的乐趣。在近日举行的“上中杯”钢琴比赛研讨会上,钢琴教育专家呼吁,钢琴教学模式需要改变,陶冶孩子艺术情操不妨鼓励孩子“乱弹琴”。

  一个孩子从三四岁开始学习钢琴,学了十几年,一旦考出了十级甚至演奏级,就把钢琴丢在了一边。到了高三,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竟然弹不出一首完整的曲子,只能弹音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盛一奇在讲起自己去年面试高三生时遇到的这个情况,直言非常可惜,而这样的学生还不在少数。

  盛一奇表示,现在家长的功利主义让很多琴童学琴就是为了考级,然而专业教学达不到培养情操的目的。她呼吁,要培养学生兴趣,不妨鼓励学生“乱弹琴”,不要考什么就教什么,给学生以适合的教学,这样才能学以致用。

  (新华网)

  ■ 相关链接

  中国的钢琴教育出了啥问题

  “有位家长领着孩子找我,千叮万嘱就一个要求,两个月内务必让孩子速成十级曲目贝多芬某名曲,而这个孩子的水平只有三四级,曲目难度远远超出他的能力范围。”一位从事钢琴考级教学多年却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近日表示。她说:“这样的家长很多,赶鸭子上架,恨不得孩子的钢琴级别像坐电梯一样往上蹿。”

  许多专家也都曾说到一个担忧:一些老师和家长过分看重考学加分等实际目的,孩子的音乐兴趣、文化修养等常常被严重忽视,其结果培养的只是一种“十指演奏匠”:小朋友们很长一段时间里集中精力就弹那么几首考级曲目,成千上万遍弹下来,兴趣被磨蚀得所剩无几,甚至心生怨愤,把弹琴变成做功课一样的苦差,连进试场都板着一副脸。

  音乐教育家丁芷诺发现,本来无可非议的检验学生钢琴学习程度的钢琴考级制度,近年来已经在国内变得急功近利:“‘考’的时间越来越短,两三分钟一首曲子还没弹完就决定‘过’与‘不过’,一个考场一天可以安排100人参加考试,这种考试能证明什么?”她哭笑不得地看到,不少指头功夫了得、号称过了多少级的琴童,五音分不清、谱子识不准,很少听音乐、看演出、读音乐家故事,对作品时期、音乐风格、创作背景、乐曲结构、作品理解等方面一问三不知,有的甚至连弹了好久的乐曲曲名、作者都搞不清。

  曾在新加坡、英国等地做过近20年钢琴教师的俞星女士说:“太多琴技速成、高分低能的中国琴童往往会绊倒在音乐本身上。一个被家长拿针撑着手腕不让它塌下来的孩子怎会有心情去体会肖邦的音乐?一个光想着高抬手指的孩子怎会感受到贝多芬的激越、愤怒和纯真、高尚?”在她看来,这些看似深奥的东西恰恰是音乐中最基本也最美的元素。感受、理解、体现这些元素,才是学习音乐演奏的真正目的,而技巧只是用来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而已。“当孩子在学琴的最初阶段就意识到音乐是美的,学习钢琴只为在更大程度上体会、表现、并享受这样的美时,什么样的考级都是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事。”俞星认为中国的现代钢琴教育亟待转变思路。“学音乐应该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怎能任考级变成圈钱的第三产业?它应该是对音乐教育的发展。”一位专家这样说道。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11-01/27/content_270294.htm家长“功利心”造不出“郎朗”
——郎朗老师朱雅芬教授谈儿童学琴误区

文·周宁 杨志刚

  一学琴就得成为郎朗、李云迪的想法可以理解,但不太现实。抱着功利的学琴心态,不可能培养出下一个郎朗。家长的心态一定要长远、开阔,学哪种乐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懂得生活、热爱生活,不管未来从事哪个专业,音乐会让他们终生受益  

    与中国改革开放同步的学琴热,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到“琴童”行列。面对儿童综合素质的普遍提高,朱雅芬感到由衷的高兴,但同时也对家长日益增长的“功利心”为孩子担忧

  寒假前,钢琴家郎朗的老师——著名音乐教育家朱雅芬教授家中的电话响个不停。原来,许多家长希望孩子拜朱教授为师,成为下一个“郎朗”。

  与中国改革开放同步的学琴热,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到“琴童”行列。面对儿童综合素质的普遍提高,朱雅芬感到由衷的高兴,但同时也对家长日益增长的“功利心”为孩子担忧。

  乐器教育=万能教育?

  30多年的小提琴热、钢琴热席卷中国大地,特别是随着郎朗、李云迪等一批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杰出钢琴家的不断涌现,为“高烧不退”的“学琴热”又加了“一把火”。

  “在不少家长看来,没有一项学习活动可以如此一举多得,乐器简直就成了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万能教育机。”朱雅芬说,有的家长为满足自己盲从、攀比的心理,不惜重金甚至用高压手段强迫孩子学琴,极大地忽略了孩子的兴趣和自由选择。

  在欧美国家,钢琴的教学理念是“顺其自然”,孩子一旦入门,想象力、理解力突飞猛进,再苦再累也愿意付出,因为是“真正的喜欢”。反观我国,钢琴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家长激情高、投入大、奉献多,而孩子兴趣不大。

  “有的家长让孩子学琴的理由竟是‘文化课不好,学学钢琴算了’。”朱雅芬说,只有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基础,才能理解古典音乐的背景、风格与内涵。“文化课不好,钢琴能学好才怪!”

  “我当年之所以收下郎朗,首要因素是他对音乐有天赋。”朱雅芬回忆说,“第一次见他时,我就发现了郎朗对音乐的热情和兴趣,他有极强的表现欲,对音乐有与生俱来的敏感,对旋律和节奏有极强的领悟力。”

  朱雅芬坦陈,有些孩子并不适合学琴,因为对音乐没兴趣,特别面对日益繁重的课业压力,再从事自己不喜欢的事,不仅不能释放孩子的紧张情绪,反而会增加压力,得到学习和“爱好”的双重打击。

  “考级风”像“炒房运动”

  原本旨在增强孩子荣誉感、激发音乐兴趣的考级制度,变得愈发功利。朱雅芬认为,为在升学中得到一些好处,很多家长把考级当做升学的捷径。考级队伍愈发庞大,“考级风”像“炒房运动”一样愈演愈烈。

  “为了考级成功,有的家长让孩子一年专攻几支曲子(每一级考试只考约4首曲子),证书一到手,琴就不弹了;有的让孩子放弃文化课;还有的盲目效仿郎朗爸爸,把孩子弄到北京租房陪练。”朱雅芬说,“这种拔苗助长式的应试学琴,只会让孩子兴趣全无。”

  “有时候,西方人看我们拉小提琴、弹钢琴就像我们看他们拉二胡。”朱雅芬说,从技巧上讲,亚洲人的基本功非常扎实,但面对当前的考级热,很多孩子只关注炫技,而忽视了作品内涵,有些考生甚至不知道自己所演奏曲目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据记者了解,不少业余小选手在考级中选择远远超越他们年龄理解能力的高难度曲目,让评委们非常意外。朱雅芬说:“这就好比小孩穿了大人鞋,感觉非常怪。”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音乐考级机构约170家,其中既有少年宫、文化馆、艺术表演团体等文化部门,也有艺术院校等教育部门。

  “为迎合家长的功利心态,考级机构愈发泛滥,水平参差不齐,出现了夺考生的恶性竞争现象。”朱雅芬举例说,“比如你考6级没通过,一些考点为收取费用就降低标准,给你5级证书。”更嚣张的是,有的考官揣着公章兜售考级证书,家长不惜重金购买。这不仅使那些真正的考生对学习音乐失去了兴趣,而且让严肃的考级丧失了权威。

  让学琴不再功利

  郎朗说:“音乐是高级的语言交流,弹奏乐曲其实就是一个探索、寻找人生的过程。练琴都会有烦躁的时候。而朱雅芬老师不仅教我钢琴技巧,更鼓励、激发我的兴趣,及时排解我的厌弹情绪。”

  有一次,郎朗准备参加某大型钢琴比赛,赛前因为紧张或厌弹,演奏的句法、声音很离谱,受到朱雅芬的批评,眼泪“哗”地就下来了。朱雅芬回忆道:“他那么努力,觉得很委屈。我便用鼓励的语气指出不足,一点点让他看到希望、树立信心。最终他在500多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夺冠。”

  这个故事告诉家长和老师,孩子学琴时不能打骂,学琴的目的不只是多一种能力,更是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一学琴就得成为郎朗、李云迪’的想法可以理解,但不太现实。抱着功利的学琴心态,不可能培养出下一个郎朗。”朱雅芬说,家长们不要忘记,能弹一首好钢琴的律师、医生、经济学家甚至国家领导人大有人在。“家长的心态一定要长远、开阔,学哪种乐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懂得生活、热爱生活,不管未来从事哪个专业,音乐会让他们终生受益。”(据新华社)

  ■ 新闻背景

  考出钢琴十级就像完成了任务,孩子从此变得不会弹琴,考级的功利化正在让越来越多的琴童丧失学琴的乐趣。在近日举行的“上中杯”钢琴比赛研讨会上,钢琴教育专家呼吁,钢琴教学模式需要改变,陶冶孩子艺术情操不妨鼓励孩子“乱弹琴”。

  一个孩子从三四岁开始学习钢琴,学了十几年,一旦考出了十级甚至演奏级,就把钢琴丢在了一边。到了高三,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竟然弹不出一首完整的曲子,只能弹音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盛一奇在讲起自己去年面试高三生时遇到的这个情况,直言非常可惜,而这样的学生还不在少数。

  盛一奇表示,现在家长的功利主义让很多琴童学琴就是为了考级,然而专业教学达不到培养情操的目的。她呼吁,要培养学生兴趣,不妨鼓励学生“乱弹琴”,不要考什么就教什么,给学生以适合的教学,这样才能学以致用。

  (新华网)

  ■ 相关链接

  中国的钢琴教育出了啥问题

  “有位家长领着孩子找我,千叮万嘱就一个要求,两个月内务必让孩子速成十级曲目贝多芬某名曲,而这个孩子的水平只有三四级,曲目难度远远超出他的能力范围。”一位从事钢琴考级教学多年却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近日表示。她说:“这样的家长很多,赶鸭子上架,恨不得孩子的钢琴级别像坐电梯一样往上蹿。”

  许多专家也都曾说到一个担忧:一些老师和家长过分看重考学加分等实际目的,孩子的音乐兴趣、文化修养等常常被严重忽视,其结果培养的只是一种“十指演奏匠”:小朋友们很长一段时间里集中精力就弹那么几首考级曲目,成千上万遍弹下来,兴趣被磨蚀得所剩无几,甚至心生怨愤,把弹琴变成做功课一样的苦差,连进试场都板着一副脸。

  音乐教育家丁芷诺发现,本来无可非议的检验学生钢琴学习程度的钢琴考级制度,近年来已经在国内变得急功近利:“‘考’的时间越来越短,两三分钟一首曲子还没弹完就决定‘过’与‘不过’,一个考场一天可以安排100人参加考试,这种考试能证明什么?”她哭笑不得地看到,不少指头功夫了得、号称过了多少级的琴童,五音分不清、谱子识不准,很少听音乐、看演出、读音乐家故事,对作品时期、音乐风格、创作背景、乐曲结构、作品理解等方面一问三不知,有的甚至连弹了好久的乐曲曲名、作者都搞不清。

  曾在新加坡、英国等地做过近20年钢琴教师的俞星女士说:“太多琴技速成、高分低能的中国琴童往往会绊倒在音乐本身上。一个被家长拿针撑着手腕不让它塌下来的孩子怎会有心情去体会肖邦的音乐?一个光想着高抬手指的孩子怎会感受到贝多芬的激越、愤怒和纯真、高尚?”在她看来,这些看似深奥的东西恰恰是音乐中最基本也最美的元素。感受、理解、体现这些元素,才是学习音乐演奏的真正目的,而技巧只是用来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而已。“当孩子在学琴的最初阶段就意识到音乐是美的,学习钢琴只为在更大程度上体会、表现、并享受这样的美时,什么样的考级都是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事。”俞星认为中国的现代钢琴教育亟待转变思路。“学音乐应该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怎能任考级变成圈钱的第三产业?它应该是对音乐教育的发展。”一位专家这样说道。
有功利心没天份也是白搭.....
朗朗能出名不容易啊
{:3_97:}说说朗朗是种土豆的那个老师现在怎么想
朗朗是谁?
有凤姐出名吗?
有天赋
没事学钢琴干啥?长大去夜总会伴奏么?
男孩学吉他,女孩学古筝,简单好学,效果好,钢琴有个毛用,花费大产出小
syskey1 发表于 2011-1-28 18:55
吉他有考级加分么?
再说小孩也拿不动吉他吧
回复 8# 血花刀剪


    如果是光为了加分而去学钢琴,个人感觉太悲哀了;
   光就乐器掌握难易度,吉他古筝要简单不少,却一样能享受到音乐的快乐,若以后对钢琴等其他乐器产生兴趣,再换也没不迟。
考个十级很简单
考个十级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