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总设计师著名航空动力专家江和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01:43:06


http://tieba.baidu.com/club/8096990/p/8329566








编者按:历史总在沧桑巨变,亘古不变的是那博大宽广的天空,多少如歌如泣的岁月里,她见证了旧中国的屈辱和苦难,见证了新中国无数次在困境中求发展的艰辛。

      这是悠关国家安全的生死赛跑,这是和平时期的又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无数航空工作者们怀着“航空报国,追求第一”的人生理想,为了新中国的航空事业献出了毕生的心血,终于使我国跨入了航空大国的行列。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力量?这让笔者不禁想起曾广受好评的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的最后论文发言:

      古代剑客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多么强大,哪怕对手是天下第一剑客,自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那么即使输了,亦虽败犹荣。“剑锋所指,所向披靡。”这是“亮剑”精神。

      亮剑是一种勇气。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这是何等的凛然,何等的快意!

      亮剑是一种团结。历史证明,英雄往往以集体的形式出现。一个优秀的集体,应该具有培养英才的土壤。他们都具有同样的性格和气质,承传同样的优秀传统,凝聚无畏的战斗意志。

      亮剑是一种气魄。魄力是面对困境时的果断抉择,是永不言败的信心,是锲而不舍的执着,会让队友充满信心。一个有魄力的果敢领导者,才能带领团体无惧无畏,勇往直前。

      言犹在耳,感受至深。当我们与约访的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总师、2007年航空航天月桂奖的获得者江和甫倾心而谈时,再一次有了那时的这种心灵的涤荡与震撼,让人久不能平静┅┅

      画外音(江和甫): “做发动机,对人是一种考验。出成果难,时间又很长,人的一辈子正常的工作时间三十几年四十年也只能搞一个二个型号,现在快些也许能做二到三个型号,但真正把一个型号全过程走下来要二十到三十年,人的一辈子也只能走这样一个全过程。你刚去的时候参加上这个型号的尾巴,到你走的时候也许刚赶上的是另一型号工作的头。”

      一切都是国家的需要

      江苏省江阴县,以拼死吃河豚而闻名。每年都有因吃河豚而死亡的人,但活着的人照吃不惧。1940年,江和甫就出生于江阴县郁桥乡的一个医生家庭,父母都是外科大夫。家里一直很希望他以后能从医。可也许是江南水乡梦幻般的暮蔼晨曦,让幼小的江和甫有很强想象力和好奇心,他最喜欢看天上的星星,记不清多少次,他静立在夜空下,独自感受着宇宙的神奇。到了13、14岁高中时,他对于北半球的所有星座,已都叫得出名字,他想“以后我要学习天文学”。

      1956年,由于国家的需要,学校推荐一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去航空学院,正在读高三的江和甫就这样去了华东航空学院(南京),但就在那一年华东航空学院搬到西安航空学院,年仅16岁的江和甫和同学一起去了西安,到了学校后,他被分配到了发动机系,江和甫一声没吭的服从了组织的安排,他想“为祖国造自己的飞机,这是很崇高的事业”,学了一段时间,他发现自己也就慢慢喜欢上了这个专业。1961年江和甫大学毕业分配至410厂的设计科做技术工作,由此他一直奋战在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和发动机技术创新发展的第一线,再也没有离开。

      WP6、WP7系列填补国内空白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航空发动机的研制还是一片空白,一直靠进口、仿制、改型来满足新研军机对航空发动机的急需。

      “一开始就是人家给你图纸,给你工艺规程,你照着做,然后也就是根据部队的需求做些力所能及的改进,也就是常说的测绘仿制,改型改进,当时我国基础很弱,但通过这些工作渐渐积累了一些技术,设计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江和甫回忆道。

      也许是天生不服输、喜欢尝试新事物的个性, 即便是在那样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 江和甫所想的只是如何能够快速的掌握技术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个成天泡在现场的年青人,以一种超常规的状态钻研着与努力着。“要做就做别人不敢做的压气机”他在心里对自己说。

      1963年,大学毕业的第二年他就完成WP6发动机第三级压气机转子叶片断裂故障排除。1967年,负责完成了WP6甲发动机第一级压气机改进设计。1966~1973年,参加WP7发动机第一级压气机转子叶片断裂排故,在国内首次判明叶片颤振问题并彻底排除故障。1969年起参加WP7乙发动机延寿和改型,负责压气机部件设计,组织第二级整流叶片裂纹等故障的排故和叶片防腐蚀涂层的应用研究,使发动机的翻修寿命由50小时逐步延长到300小时。

      WP13系列使主力战机性能最高

      1969年,时年29岁的江和甫因设计研制工作需要调往贵州。在那个山沟里,他一蹲就是22年。60年代末70年代初,社会的不稳定,研制设计工作的停滞,没有使他丧失信心,他排除困难,利用可用一切时间去学习,为了怕忘掉英语,他就研读英文版的毛主席语录。此时的他已经受了太多的失败和波折,历练成为了一名科研攻坚的战士,一位指挥战斗的指挥员。

      1978~1987年,他参加并主持WP13和WP13AII发动机的研制和改进设计。先任主任设计师,具体负责并组织完成了压气机和涡轮部件的研制。后期任总设计师并兼任歼七III和歼八II飞机的副总设计师,主持WP13AII发动机设计定型试飞,并于1987年顺利完成,使该型号成为我国空、海军主力战斗机性能水平最高的动力装置。从而他荣立部一、三等功各一次。WP13AII发动机也于199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6~1990年,他作为总设计师主持WP13AIII发动机研制。组织制定了WP13系列发动机的使用发展规划和主持制定了WP13B发动机的改型方案并组织实施。至1991年,该改进方案使WP13发动机推力增加10%。

      画外音(江和甫):“当今世界,能够设计制造飞机的国家有10多个,但能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的也只有4、5个。对于一个国家的国防来说,对于空中力量来说,发动机是最关键的,没有自己的发动机,就会在关键领域受制于人。每一台发动机的研制都是从预研开始,先通过核心机研制,再通过验证机研究发展而来。核心机是发动机研制中具决定意义的一步,航空发动机核心机技术是一个国家的最高技术机密之一,这种技术二流的也是花钱买不来的。最新的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管制清单中,航空发动机位列第一。”

      一“心”实现十年跨越

     1991年5月的贵州,天气晴朗,阳光普照。可江和甫心情却多少有些烦闷。航空航天部刚来了调令点名让他去成都参加新项目工作。单位里从上到下都不想让他走,家里也不支持。

      二十二年了,这里有他的青春和汗水,交织着多少失败的痛苦与成功的喜悦。有太多的留恋,最让他难受的是要离开那些和他共同战斗的“战友”。在这里他和大家一起在车间里的挥汗如雨,在设计室里的挑灯夜战,彼此惺惺相惜、配合默契,有时甚至不需要太多的语言,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也能心领神会、心意相通。51岁了,放着熟地不耕,去耕新地。江和甫感到心里没底。最后部里人事处的人说“你不走我也不走”。就这样,江和甫只取了些衣服,被来人“押”上了开往成都的火车。

      其实早在1988年,还没有开始做核心机时,江和甫和成都方面的人就有过接触,关系也很好。夏季的四川江油闷热难当,江和甫、刘大响及420厂的一位总师一起关起门来摆起关于发动机的“龙门阵”,结论是“我们国家非常需要一个中等推力的发动机”, 最后由江和甫起草了向上级打报告申请做这个发动机。

      10月的成都,工程经验丰富的江和甫的到来,受到研究所的欢迎。新的生活,新的工作,他明白前面等待着他的是更大的挑战。作为中推核心机的总设计师他带领科研团队开始了新的攻关。

      做核心机,先要解决关键性的技术问题。把涡扇发动机前面的风扇去掉,将高压压气机、燃烧室加上高压涡轮,这几个发动机中转速最高,压力最高,温度最高,工作环境最恶劣的部件,先拿出来试验验证,如果这一块解决了,发动机基本上就有一定的把握了。核心机里最关键的是涡轮,涡轮对材料要求非常高。材料是新的,工艺也是新的。一开始合格率低,几乎没有一片合格的,涡轮叶片装到核心机上时,江和甫亲自上阵,一个一个的挑,要从不好的中挑出几片好些的才能做这个实验。

      3年过去了,他们成功地解决了结构、材料、工艺和涡轮部件的有效冷却以及一台核心机同时适应地面台和高空台试验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后,中推核心机顺利完成研制并于1994年初在高空台上性能考核试验中完全达到设计指标。它的研制成功为我国最终实现自行设计制造先进航空动力装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我国航空事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也使中国的航空发动机技术向前跨越了一大步。为此江和甫荣立部一等功。该项目于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谈起当年的事情,江和甫笑着说:“成都624所的同志都很好,他们对事业的追求很高,对一些新的东西的探索能力很强,我从他们哪里学到很多知识,大家互相启发,互相讨论,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整个工作进展很顺利。在涡轮设计的实际工作上,由于涉及的专业非常多,难度很大,我每天都要把这个组气动、结构、热分析三个专业的主管叫到办公室来商量问题,这三个主管都是’烟鬼’,有一个外号叫“一根火柴”,就是上班一根火柴点上烟一直要吸到全天的工作结束。来了就递烟,但不能老吸别人的,我也给他们递,就这样,天天把人叫来,以前不吸烟的却也被吊上了烟瘾。不过这也是一个成果。一个副产品。”

      1994年,江和甫受命担任了中等推力涡扇发动机验证机总设计师。1999年他主持完成全部工程设计。他在该发动机的总体设计参数选择,总体结构优化以及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等方面提出和采取了很多新颖的设计思路,使工程设计全部达到设计指标。荣立中航第一集团“九五”预研一等功。

      画外音(江和甫):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航空发动机从测绘仿制到自主研制,一路是走走停停,经常在买、仿、停、等中徘徊,走过了一条太艰苦而又太漫长的历程。这里有多种原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整个行业都处于非常被动的境地。被动反映在哪里呢?想研制一个新飞机,要选发动机,选不着合适的,选着一个好像性能可以的,可发动机的研制周期要比飞机研制周期长得多,飞机的研制是七、八年到十几年,而发动机一般要二、三十年,等到需要时再去着手研究,已来不及了。这样与发达国家差距会越来越大,会危及到国家安全。

      重大预研项目推动历史进程

      江和甫喜欢民乐,在高中时京剧团里负责打小锣,文革时还吹过唢呐。有很多的乐器,二胡,三弦,柳琴,萧,口琴,都能拿上手。他说:“什么新东西我都想去尝试。与我的个性有关系。一个人不做一些创新的事情,就感觉没意思。”他最喜欢拉二胡,喜欢“二泉映月”。每当心情不好时,都会拉上一段。

      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江和甫和同伴们都处于苦闷中。项目上马又下马,刚有了突破又被叫停,国外承诺卖给的型号又突然无故变卦不给了,发动机研制的立项问题上“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论,国内长期有“机”无“心”的局面……

      1996年,江和甫协同刘大响院士负责组织“九五”国防重大背景预研项目——某新型涡扇发动机关键技术预研工作。组织完成了高压压气机、燃烧室、涡轮三大核心部件的研制。在三大核心部件的设计中,大胆倡导采用了航空动力许多前沿设计技术成果和大量应用新材料、新工艺,从而突破了160余项关键技术。

      2000~2005年间他又担任了某型涡扇发动机核心机总设计师,组织完成了三大核心部件的修改、完善以及核心机的工程设计和试制。在地面台试验和高空台模拟风扇出口状态下的试验,都展示出优良的性能。它不仅标志着我国新一代发动机核心机研制取得了基本成功,也标志着新一代航空发动机研制取得了重大进展,展示了我国的航空动力技术跨上了新的台阶。      WS500走上国际舞台

      WS500发动机第一次亮相是在2004年的第五届珠海航展上,第二年,WS500发动机模型又出现在巴黎航展上。美国人特别留心中国的这种新型发动机。《美国航空和空间技术周刊》就指出,中国研制成功的WS500用于巡航导弹,其推力将比“战斧”巡航导弹发动机推力提高60%。

      江和甫就是WS500发动机研制的发起人。

      WS500发动机项目于2003年6月正式启动,16个月后就完成总装,这在中国航空发展史上是没有先例的。这个发动机不仅填补了中国航空发动机核心机系列中小推力领域的空白,也填补了世界上该推力级别发动机的空白。

      在第六届航展上,WS500发动机1∶1模型亮相珠海。国外一家公司提出了订购意向,这也是航空发动机技术发达国家第一次向发展中国家提出的采购意向。

      创新思想构建设计体系

      为了摆脱发动机的被动局面,江和甫一直在思考。能不能做一些技术储备,将来飞机需要时,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搞出合适的发动机呢?他在心里默默地计算着:“做核心机是最难的,时间最长。我做核心机用了18年的时间,如果整机用10年的时间,或12-13年,比较来看,前面用的时间更长。能不能先把前面的时间准备着,不管飞机现在需不需要发动机,我先准备着,等准备好,飞机研制是十年,我发动机整机也十年正好能赶上。”

      纵观世界上航空发动机型号,虽然种类很多,但核心机就少得多,一台核心机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派生出一系列型号发动机。对此江和甫有着更深刻的认识, 为了满足我国研制不同推力等级发动机的需求,他首先提出了系列核心机派生发展的新思路。这一建议得到上级部门和领导的认可和采纳。

      他十分注重知识的传承和工程经验的总结,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我国航空发动机的设计体系建设,主持编制了我国首部“涡扇发动机设计规范”和修订了多个行业标准。《涡轮风扇发动机设计规范》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以身作则 拿好“接力棒”

      作为行业的领军人之一,江和甫认为一名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要严谨治学,不畏艰险,对新技术富有探索精神;在学术上作风要民主,对工作兢兢业业;在工作中善于与人协作和共事;对个人荣誉与名利始终持谦让态度。“航空发动机的研制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从开始研制到最后完成,需要成千上万人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努力,是航空战线集体智慧和辛勤劳动的结晶。”他深深的懂得,在发动机研制中没有团队的齐心协力,是不可能达到目标的。因此他高度重视对身边年轻人的在技术和作风上的传、帮、带,他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达10多名,行业内不少饶有名气的青年专家都曾得到过他的悉心指导和言传身教。

      带团队,江和甫讲究的是抓总体,善于对下面提要求。他总是先让他们明白他的要求,把对一些技术难点的处理方法、解决途径,想法等技术思路统一到一起,其他的事情就让部下充分发挥自已主观能动性。他说这样团队才会有活力、有生命力。“统一思想后,他们让我参与说了算的时候,他们有争论悬而未决时,他们觉得需要我说我才说才去裁决。比如前几天的一件事情:发动机的重量很重要,总体要一公斤一公斤地分配给各个部件,做部件的设计人员都想轻松一点,多要一些,各不相让,协调不下来,搞结构的副总师说,您拍个板,我说,现在不到拍板的时候,你们再扯一会,大家把理由讲透了,能协调的你们自已协调,最后他们基本上自己解决了。”

      从21岁进入发动机研制领域,到如今67岁的花甲之年,特殊的行业使江和甫在很多时候没有鲜花和掌声,有的只是长年幕后默默的付出。国家的责任、国家的使命、国家的荣誉,重任在肩的他不敢有一丝懈怠。在他的心目中,中国要追赶发达国家的航空技术就必须早日让中国的飞机装上“中国心”。虽然,某型涡扇发动机核心机研制取得了基本的成功,但距离完成该发动机型号研制还有相当艰苦和漫长的路。而他仍是在这条艰苦跋涉道路上的引领者,也是刻苦攻关的带头人。

      如今的他正作为该发动机验证机及型号研制总设计师组组长,带领着他的“国家队”一起,一如既往的保持着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用生命和激情去探索与开辟着这一新的技术跨越,奋进在研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航空发动机的道路上。

      尾声(江和甫):“人过50而知天命,我只还有个心愿未了。说是强国梦也好,说想让中国的发动机行业在国际上能有一个自强的地位也罢,就是一定要想办法把发动机的自行研制的路走开。确实,从开始从事这一行工作到现在,在老一辈的影响下,也不仅仅是我,搞航空发动机的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都憋着一股劲:凭什么比别人落后那么多,当然与整个国民经济实力有关系,也与领导的认识和发动机研制者的工作有关系,但这个差距我们要想办法缩小。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我们在这一代能不能向前靠一步,缩小差距,在我们这个项目完成后再缩小10年,前仆后继的努力,到2040年或2050年看能不能赶上。在我们手拿着接力棒的时候能不能尽量往前赶一点,能使后面轻松一点。”

      “有人说五个常任理国中只有中国不能搞发动机,这是事实。我们中华民族每一代人都要尽到每一代人的责任。我知道,这个项目我做不到底了,我现在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把队伍带好,为接替我的下一任总师打下一个好的工作基础,实际上我本来是想把核心机做完就退休,有些可以放在验证机上做的我也放在核心机里做了,把后一段的有些工作我能做的现在就都做了,宁可目前的工作难度搞得大些,也要为后面的工作创造好的条件,因为整个工程的难度太大了,即使我不退休,从整个工程的全程来看也需要这样

http://tieba.baidu.com/club/8096990/p/8329566








编者按:历史总在沧桑巨变,亘古不变的是那博大宽广的天空,多少如歌如泣的岁月里,她见证了旧中国的屈辱和苦难,见证了新中国无数次在困境中求发展的艰辛。

      这是悠关国家安全的生死赛跑,这是和平时期的又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无数航空工作者们怀着“航空报国,追求第一”的人生理想,为了新中国的航空事业献出了毕生的心血,终于使我国跨入了航空大国的行列。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力量?这让笔者不禁想起曾广受好评的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的最后论文发言:

      古代剑客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多么强大,哪怕对手是天下第一剑客,自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那么即使输了,亦虽败犹荣。“剑锋所指,所向披靡。”这是“亮剑”精神。

      亮剑是一种勇气。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这是何等的凛然,何等的快意!

      亮剑是一种团结。历史证明,英雄往往以集体的形式出现。一个优秀的集体,应该具有培养英才的土壤。他们都具有同样的性格和气质,承传同样的优秀传统,凝聚无畏的战斗意志。

      亮剑是一种气魄。魄力是面对困境时的果断抉择,是永不言败的信心,是锲而不舍的执着,会让队友充满信心。一个有魄力的果敢领导者,才能带领团体无惧无畏,勇往直前。

      言犹在耳,感受至深。当我们与约访的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总师、2007年航空航天月桂奖的获得者江和甫倾心而谈时,再一次有了那时的这种心灵的涤荡与震撼,让人久不能平静┅┅

      画外音(江和甫): “做发动机,对人是一种考验。出成果难,时间又很长,人的一辈子正常的工作时间三十几年四十年也只能搞一个二个型号,现在快些也许能做二到三个型号,但真正把一个型号全过程走下来要二十到三十年,人的一辈子也只能走这样一个全过程。你刚去的时候参加上这个型号的尾巴,到你走的时候也许刚赶上的是另一型号工作的头。”

      一切都是国家的需要

      江苏省江阴县,以拼死吃河豚而闻名。每年都有因吃河豚而死亡的人,但活着的人照吃不惧。1940年,江和甫就出生于江阴县郁桥乡的一个医生家庭,父母都是外科大夫。家里一直很希望他以后能从医。可也许是江南水乡梦幻般的暮蔼晨曦,让幼小的江和甫有很强想象力和好奇心,他最喜欢看天上的星星,记不清多少次,他静立在夜空下,独自感受着宇宙的神奇。到了13、14岁高中时,他对于北半球的所有星座,已都叫得出名字,他想“以后我要学习天文学”。

      1956年,由于国家的需要,学校推荐一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去航空学院,正在读高三的江和甫就这样去了华东航空学院(南京),但就在那一年华东航空学院搬到西安航空学院,年仅16岁的江和甫和同学一起去了西安,到了学校后,他被分配到了发动机系,江和甫一声没吭的服从了组织的安排,他想“为祖国造自己的飞机,这是很崇高的事业”,学了一段时间,他发现自己也就慢慢喜欢上了这个专业。1961年江和甫大学毕业分配至410厂的设计科做技术工作,由此他一直奋战在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和发动机技术创新发展的第一线,再也没有离开。

      WP6、WP7系列填补国内空白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航空发动机的研制还是一片空白,一直靠进口、仿制、改型来满足新研军机对航空发动机的急需。

      “一开始就是人家给你图纸,给你工艺规程,你照着做,然后也就是根据部队的需求做些力所能及的改进,也就是常说的测绘仿制,改型改进,当时我国基础很弱,但通过这些工作渐渐积累了一些技术,设计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江和甫回忆道。

      也许是天生不服输、喜欢尝试新事物的个性, 即便是在那样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 江和甫所想的只是如何能够快速的掌握技术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个成天泡在现场的年青人,以一种超常规的状态钻研着与努力着。“要做就做别人不敢做的压气机”他在心里对自己说。

      1963年,大学毕业的第二年他就完成WP6发动机第三级压气机转子叶片断裂故障排除。1967年,负责完成了WP6甲发动机第一级压气机改进设计。1966~1973年,参加WP7发动机第一级压气机转子叶片断裂排故,在国内首次判明叶片颤振问题并彻底排除故障。1969年起参加WP7乙发动机延寿和改型,负责压气机部件设计,组织第二级整流叶片裂纹等故障的排故和叶片防腐蚀涂层的应用研究,使发动机的翻修寿命由50小时逐步延长到300小时。

      WP13系列使主力战机性能最高

      1969年,时年29岁的江和甫因设计研制工作需要调往贵州。在那个山沟里,他一蹲就是22年。60年代末70年代初,社会的不稳定,研制设计工作的停滞,没有使他丧失信心,他排除困难,利用可用一切时间去学习,为了怕忘掉英语,他就研读英文版的毛主席语录。此时的他已经受了太多的失败和波折,历练成为了一名科研攻坚的战士,一位指挥战斗的指挥员。

      1978~1987年,他参加并主持WP13和WP13AII发动机的研制和改进设计。先任主任设计师,具体负责并组织完成了压气机和涡轮部件的研制。后期任总设计师并兼任歼七III和歼八II飞机的副总设计师,主持WP13AII发动机设计定型试飞,并于1987年顺利完成,使该型号成为我国空、海军主力战斗机性能水平最高的动力装置。从而他荣立部一、三等功各一次。WP13AII发动机也于199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6~1990年,他作为总设计师主持WP13AIII发动机研制。组织制定了WP13系列发动机的使用发展规划和主持制定了WP13B发动机的改型方案并组织实施。至1991年,该改进方案使WP13发动机推力增加10%。

      画外音(江和甫):“当今世界,能够设计制造飞机的国家有10多个,但能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的也只有4、5个。对于一个国家的国防来说,对于空中力量来说,发动机是最关键的,没有自己的发动机,就会在关键领域受制于人。每一台发动机的研制都是从预研开始,先通过核心机研制,再通过验证机研究发展而来。核心机是发动机研制中具决定意义的一步,航空发动机核心机技术是一个国家的最高技术机密之一,这种技术二流的也是花钱买不来的。最新的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管制清单中,航空发动机位列第一。”

      一“心”实现十年跨越

     1991年5月的贵州,天气晴朗,阳光普照。可江和甫心情却多少有些烦闷。航空航天部刚来了调令点名让他去成都参加新项目工作。单位里从上到下都不想让他走,家里也不支持。

      二十二年了,这里有他的青春和汗水,交织着多少失败的痛苦与成功的喜悦。有太多的留恋,最让他难受的是要离开那些和他共同战斗的“战友”。在这里他和大家一起在车间里的挥汗如雨,在设计室里的挑灯夜战,彼此惺惺相惜、配合默契,有时甚至不需要太多的语言,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也能心领神会、心意相通。51岁了,放着熟地不耕,去耕新地。江和甫感到心里没底。最后部里人事处的人说“你不走我也不走”。就这样,江和甫只取了些衣服,被来人“押”上了开往成都的火车。

      其实早在1988年,还没有开始做核心机时,江和甫和成都方面的人就有过接触,关系也很好。夏季的四川江油闷热难当,江和甫、刘大响及420厂的一位总师一起关起门来摆起关于发动机的“龙门阵”,结论是“我们国家非常需要一个中等推力的发动机”, 最后由江和甫起草了向上级打报告申请做这个发动机。

      10月的成都,工程经验丰富的江和甫的到来,受到研究所的欢迎。新的生活,新的工作,他明白前面等待着他的是更大的挑战。作为中推核心机的总设计师他带领科研团队开始了新的攻关。

      做核心机,先要解决关键性的技术问题。把涡扇发动机前面的风扇去掉,将高压压气机、燃烧室加上高压涡轮,这几个发动机中转速最高,压力最高,温度最高,工作环境最恶劣的部件,先拿出来试验验证,如果这一块解决了,发动机基本上就有一定的把握了。核心机里最关键的是涡轮,涡轮对材料要求非常高。材料是新的,工艺也是新的。一开始合格率低,几乎没有一片合格的,涡轮叶片装到核心机上时,江和甫亲自上阵,一个一个的挑,要从不好的中挑出几片好些的才能做这个实验。

      3年过去了,他们成功地解决了结构、材料、工艺和涡轮部件的有效冷却以及一台核心机同时适应地面台和高空台试验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后,中推核心机顺利完成研制并于1994年初在高空台上性能考核试验中完全达到设计指标。它的研制成功为我国最终实现自行设计制造先进航空动力装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我国航空事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也使中国的航空发动机技术向前跨越了一大步。为此江和甫荣立部一等功。该项目于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谈起当年的事情,江和甫笑着说:“成都624所的同志都很好,他们对事业的追求很高,对一些新的东西的探索能力很强,我从他们哪里学到很多知识,大家互相启发,互相讨论,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整个工作进展很顺利。在涡轮设计的实际工作上,由于涉及的专业非常多,难度很大,我每天都要把这个组气动、结构、热分析三个专业的主管叫到办公室来商量问题,这三个主管都是’烟鬼’,有一个外号叫“一根火柴”,就是上班一根火柴点上烟一直要吸到全天的工作结束。来了就递烟,但不能老吸别人的,我也给他们递,就这样,天天把人叫来,以前不吸烟的却也被吊上了烟瘾。不过这也是一个成果。一个副产品。”

      1994年,江和甫受命担任了中等推力涡扇发动机验证机总设计师。1999年他主持完成全部工程设计。他在该发动机的总体设计参数选择,总体结构优化以及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等方面提出和采取了很多新颖的设计思路,使工程设计全部达到设计指标。荣立中航第一集团“九五”预研一等功。

      画外音(江和甫):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航空发动机从测绘仿制到自主研制,一路是走走停停,经常在买、仿、停、等中徘徊,走过了一条太艰苦而又太漫长的历程。这里有多种原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整个行业都处于非常被动的境地。被动反映在哪里呢?想研制一个新飞机,要选发动机,选不着合适的,选着一个好像性能可以的,可发动机的研制周期要比飞机研制周期长得多,飞机的研制是七、八年到十几年,而发动机一般要二、三十年,等到需要时再去着手研究,已来不及了。这样与发达国家差距会越来越大,会危及到国家安全。

      重大预研项目推动历史进程

      江和甫喜欢民乐,在高中时京剧团里负责打小锣,文革时还吹过唢呐。有很多的乐器,二胡,三弦,柳琴,萧,口琴,都能拿上手。他说:“什么新东西我都想去尝试。与我的个性有关系。一个人不做一些创新的事情,就感觉没意思。”他最喜欢拉二胡,喜欢“二泉映月”。每当心情不好时,都会拉上一段。

      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江和甫和同伴们都处于苦闷中。项目上马又下马,刚有了突破又被叫停,国外承诺卖给的型号又突然无故变卦不给了,发动机研制的立项问题上“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论,国内长期有“机”无“心”的局面……

      1996年,江和甫协同刘大响院士负责组织“九五”国防重大背景预研项目——某新型涡扇发动机关键技术预研工作。组织完成了高压压气机、燃烧室、涡轮三大核心部件的研制。在三大核心部件的设计中,大胆倡导采用了航空动力许多前沿设计技术成果和大量应用新材料、新工艺,从而突破了160余项关键技术。

      2000~2005年间他又担任了某型涡扇发动机核心机总设计师,组织完成了三大核心部件的修改、完善以及核心机的工程设计和试制。在地面台试验和高空台模拟风扇出口状态下的试验,都展示出优良的性能。它不仅标志着我国新一代发动机核心机研制取得了基本成功,也标志着新一代航空发动机研制取得了重大进展,展示了我国的航空动力技术跨上了新的台阶。      WS500走上国际舞台

      WS500发动机第一次亮相是在2004年的第五届珠海航展上,第二年,WS500发动机模型又出现在巴黎航展上。美国人特别留心中国的这种新型发动机。《美国航空和空间技术周刊》就指出,中国研制成功的WS500用于巡航导弹,其推力将比“战斧”巡航导弹发动机推力提高60%。

      江和甫就是WS500发动机研制的发起人。

      WS500发动机项目于2003年6月正式启动,16个月后就完成总装,这在中国航空发展史上是没有先例的。这个发动机不仅填补了中国航空发动机核心机系列中小推力领域的空白,也填补了世界上该推力级别发动机的空白。

      在第六届航展上,WS500发动机1∶1模型亮相珠海。国外一家公司提出了订购意向,这也是航空发动机技术发达国家第一次向发展中国家提出的采购意向。

      创新思想构建设计体系

      为了摆脱发动机的被动局面,江和甫一直在思考。能不能做一些技术储备,将来飞机需要时,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搞出合适的发动机呢?他在心里默默地计算着:“做核心机是最难的,时间最长。我做核心机用了18年的时间,如果整机用10年的时间,或12-13年,比较来看,前面用的时间更长。能不能先把前面的时间准备着,不管飞机现在需不需要发动机,我先准备着,等准备好,飞机研制是十年,我发动机整机也十年正好能赶上。”

      纵观世界上航空发动机型号,虽然种类很多,但核心机就少得多,一台核心机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派生出一系列型号发动机。对此江和甫有着更深刻的认识, 为了满足我国研制不同推力等级发动机的需求,他首先提出了系列核心机派生发展的新思路。这一建议得到上级部门和领导的认可和采纳。

      他十分注重知识的传承和工程经验的总结,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我国航空发动机的设计体系建设,主持编制了我国首部“涡扇发动机设计规范”和修订了多个行业标准。《涡轮风扇发动机设计规范》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以身作则 拿好“接力棒”

      作为行业的领军人之一,江和甫认为一名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要严谨治学,不畏艰险,对新技术富有探索精神;在学术上作风要民主,对工作兢兢业业;在工作中善于与人协作和共事;对个人荣誉与名利始终持谦让态度。“航空发动机的研制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从开始研制到最后完成,需要成千上万人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努力,是航空战线集体智慧和辛勤劳动的结晶。”他深深的懂得,在发动机研制中没有团队的齐心协力,是不可能达到目标的。因此他高度重视对身边年轻人的在技术和作风上的传、帮、带,他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达10多名,行业内不少饶有名气的青年专家都曾得到过他的悉心指导和言传身教。

      带团队,江和甫讲究的是抓总体,善于对下面提要求。他总是先让他们明白他的要求,把对一些技术难点的处理方法、解决途径,想法等技术思路统一到一起,其他的事情就让部下充分发挥自已主观能动性。他说这样团队才会有活力、有生命力。“统一思想后,他们让我参与说了算的时候,他们有争论悬而未决时,他们觉得需要我说我才说才去裁决。比如前几天的一件事情:发动机的重量很重要,总体要一公斤一公斤地分配给各个部件,做部件的设计人员都想轻松一点,多要一些,各不相让,协调不下来,搞结构的副总师说,您拍个板,我说,现在不到拍板的时候,你们再扯一会,大家把理由讲透了,能协调的你们自已协调,最后他们基本上自己解决了。”

      从21岁进入发动机研制领域,到如今67岁的花甲之年,特殊的行业使江和甫在很多时候没有鲜花和掌声,有的只是长年幕后默默的付出。国家的责任、国家的使命、国家的荣誉,重任在肩的他不敢有一丝懈怠。在他的心目中,中国要追赶发达国家的航空技术就必须早日让中国的飞机装上“中国心”。虽然,某型涡扇发动机核心机研制取得了基本的成功,但距离完成该发动机型号研制还有相当艰苦和漫长的路。而他仍是在这条艰苦跋涉道路上的引领者,也是刻苦攻关的带头人。

      如今的他正作为该发动机验证机及型号研制总设计师组组长,带领着他的“国家队”一起,一如既往的保持着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用生命和激情去探索与开辟着这一新的技术跨越,奋进在研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航空发动机的道路上。

      尾声(江和甫):“人过50而知天命,我只还有个心愿未了。说是强国梦也好,说想让中国的发动机行业在国际上能有一个自强的地位也罢,就是一定要想办法把发动机的自行研制的路走开。确实,从开始从事这一行工作到现在,在老一辈的影响下,也不仅仅是我,搞航空发动机的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都憋着一股劲:凭什么比别人落后那么多,当然与整个国民经济实力有关系,也与领导的认识和发动机研制者的工作有关系,但这个差距我们要想办法缩小。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我们在这一代能不能向前靠一步,缩小差距,在我们这个项目完成后再缩小10年,前仆后继的努力,到2040年或2050年看能不能赶上。在我们手拿着接力棒的时候能不能尽量往前赶一点,能使后面轻松一点。”

      “有人说五个常任理国中只有中国不能搞发动机,这是事实。我们中华民族每一代人都要尽到每一代人的责任。我知道,这个项目我做不到底了,我现在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把队伍带好,为接替我的下一任总师打下一个好的工作基础,实际上我本来是想把核心机做完就退休,有些可以放在验证机上做的我也放在核心机里做了,把后一段的有些工作我能做的现在就都做了,宁可目前的工作难度搞得大些,也要为后面的工作创造好的条件,因为整个工程的难度太大了,即使我不退休,从整个工程的全程来看也需要这样
江总是我辈敬重的专家,他们那一代人长期为国家无私奉献,不计个人得失,才为国家打下了航空工业的基础。今天,研制发动机的条件可以说万事俱备,我辈若不努力追赶世界先进技术,齐心协力尽早把发动机搞出来,真是愧对党国。
"我们中华民族每一代人都要尽到每一代人的责任。我知道,这个项目我做不到底了,我现在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把队伍带好,为接替我的下一任..."实在悲壮,令人何等惭愧!历史必将铭记,历史必将值得仔细回味
国之栋梁
支持江总!!!!!!!!!
有少数人追逐名利,玩弄权术,坑害同事,升官以后并不在行政上为发动机项目进展创造有利的人力物力条件,致使有的科目进展缓慢,反倒在背后说风凉话,只要不是自己管的项目就不予支持,这样的人站在江总他们这些总师面前难道不会感到无地自容么?强烈建议发动机总师拥有相应行政权力,不然一个发动机项目被几个丑角足以弄倒,很顺利的事情变得举步维艰!!!(目睹有的人的表演,为国家担心而已)
江和甫老先生真是国之栋梁,吾辈楷模
我也是小时候立志学天文,结果学了航发,可惜,开始相同,结局却大不一样
担泥儿 发表于 2011-1-26 22:55


    体制内的人感同身受呀!!
shaman 发表于 2011-1-27 14:05

只要耐得住寂寞,潜心专研,航发大有可为,624忙到正月初四就开始上班鸟,缺人呀
华东航空学院不就是西工大?
航空发动机之难能熬死几代人!甚是悲壮!
江老肯定会得那个国家科技特等奖的,要鼓励。
值得尊敬的长者,对国有担当。
回复 10# AAAAA007


???不是放到13号吗?难道江油那边初四上班,新都放到13号?
先不要吹!!!等真搞出东西来俺们给你放鞭炮!!!
加624群136652253
扇子15怎么样了,最近可好
aaagggzzz 发表于 2011-1-28 15:33


    江老的任务基本已经完成了。。。核心机和验证机,后面主要看606的。
WS15成功之日,就是江总获得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之时,向江总致敬,江总V5
向功臣们 致敬!
功臣,国之栋梁啊
{:wu:}我是专门进来看楼主杯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