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20已经OUT了,谁来分析一下这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4 02:21:42
上面都有哪些货啊。。。。。。

6655.jpg上面都有哪些货啊。。。。。。

6655.jpg
WZ10 吗?
J20的讨论过度了 已经疲劳了 来点新鲜的吧  话说我还以为这东西会出现在09年阅兵上 结果失望了
这些都是浮云,黑丝才是真实世界
回复 1# coffeeatp


    谁说的,J20还有讨论的价值,只是没人发觉
跟丝带一个色系~~~
一直以为09月饼会出现呢。竟然没有。。现在终于要成正果了。
其实俺想问一下在z10和z19的定位问题。。
这个还是给陆版吧,那边都没人了
午夜1988 发表于 2011-1-25 20:11
高低搭配
样子太保守了
我不太相信有Z19这玩意。。。
Z19是哈飞自己搞来出口的?还是海军给小平顶准备的?
头灯设计得很“卡”

我总觉得改进后的后轮是可以收起来的
建议此贴支援陆版~:D
A129和茶隼的合体
让19下马,各位有什么意见吗??
瘦身了许多。武直这东西又不是用来争夺制空权的,主要看它对地攻击能力强和战场生存能力强就行了。
游骑兵不骑马 发表于 2011-1-25 21:36
学鸵鸟把头插进泥土去吧!都飞了八个月了……
其实我希望Z-10能大些 可惜就是那发动机实在是老大难

中重型的Z-10搭配轻侦的Z-19就比较合适了 现在一个6T一个5T 减重后的Z-10太缩水了
窃以为Z10给陆航
Z19给海航比较合适
海豚上舰无压力
学AH-1Z蝰蛇
谁知道WZ10多少钱一架?陆航能装备多少架?
这半死不活的东西又出现了
WZ10就是陆军某些人看阿帕奇流着口水,不顾中国国情和技术条件,随便拍着屁股硬上的项目。发动机被美帝卡脖子后,结果会和三锅的阿琼差不多。
如果当初用那些钱去买米28,今天陆航的状况会好得多。
WZ19才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武直
现在的WZ10,应该是用来作陆航先进传感器验证平台,技术验证成熟后,用于WZ19和无人机等平台上
Battery 发表于 2011-1-26 08:58


    锻炼队伍还是应该的,虽然俺也认为这灰鸡高不成低不就,不如雄鹿那样十几吨级别的重型加直19的轻型搭配好些
Battery 发表于 2011-1-26 09:01

先搞懂WZ10和WZ19的研制的初衷和定位吧,不要想当然,WZ-10有些地方确实很无奈,但没你说的那么不堪,之所以拖这么长时间主要原因不就是发动机吗!后期经过换发减重这一问题已经得以解决, 在我看来WZ10的研制意义可等同于J-10!!!!!
就不知道能装备多少
{:shui:}{:wugu:}
深的蓝 发表于 2011-1-26 09:23
WZ10在今天中国的陆航体系中又能干什么?那东西的设定就是在朝鲜半岛的丘陵地带对付韩美军坦克集群的密集防守用的。在台湾和东南亚的丛林剿匪作战中根本用不上这高档的反坦克攻击直升机。目前朝鲜半岛发生大规模地面冲突可能越来越低,而台湾和南海问题将会是下一个重点,WZ19更加适合在湿热的热带丛林条件下作战,技术也更成熟,成本低廉适合大规模装备,还要昂贵的WZ10做甚?
WZ10最大缺点还不是发动机,而是后勤,由于其配置与国内主流的法系毛系陆航体系不同,需要专门的维护系统,与中国陆军的作战体系不协调。所以陆航人都知道黑鹰好使却没有购买民用版黑鹰然后山寨而选择性能差得多的米17系列。而WZ19与Z9系列通用却是它最大的优势。
霉菌的FCS计划为未来武直的前途蒙上阴影,未来无人机和地面远程精确制导弹药将取代高档武直的地位。武直走武侦的道路才是正确的。
Josh-Smith 发表于 2011-1-25 23:30


    Z-19大致是个什么样子?
afalcon 发表于 2011-1-26 10:13
百度一下…
这个发错地方了,是陆版的。没看到编号是LH****。陆航……
而WZ19与Z9系列通用却是它最大的优势。
这句我赞同。不过Z9的防护性比WZ10差很多吧?这个MS不太好办~~
Battery 发表于 2011-1-26 10:03

WZ-10的设计初衷和定位并不是像你说的那样简单,它的研制成功关键是为我们陆军插上了自己的翅膀, 建立自己一套完整的低空作战体系,核心技术再不受制于人,以前不管陆航选择法系毛系都只不过是无奈之举,这里转一篇老文与你共勉:
   『国际观察』 [军事广角]武直10能够解除陆航之痛吗?(转载)
    现代战争的发展,使各国军事家看到这样一个现实:作为“树梢杀手”——直升机的出现,争夺地面低空优势,成为现代陆军角逐的新战场。陆军航空兵是一支以直升机为主要装备的现代化技术兵种。它作为一支独立的兵种,虽然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但来势迅猛。
    美国陆军1942年组建航空兵,成为陆军的一个新兵种。50年代初,美军首次在朝鲜战场将直升机投入实战,当时主要用于战场救护和在朝鲜北部的机降特殊人员。在越战中,美军大规模使用各类直升机,配合地面部队作战,以克服越南的高山密林、沟谷水网。一旦发现游击队,就进行闪电式的袭击,或者闪电式的撤退。从此越南丛林战被各国军事专家称为“直升机战争”。现在,拥有直升机超过100架的有40多个国家,世界大部分国家的陆军都不同程度地装备了直升机,作为提高战场快速反应、快速机动的有效手段。
  
    现代战争的发展和世界各国军队陆军航空兵的出现,引起中国决策层的关注,建立中国的陆航部队已势在必行。
  
    一.诞生
    1985年,中国政府作出战略决策:裁减军队员额100万;精简整编,用摩托化、机械化取代骡马代,以步兵为主的陆军的军全部改编成多兵种组成的集团军。
  
    走向合成的中国陆军不能只在地面沙场扬威,还应当有自己的“树梢杀手”,实现空地之间的立体合成,以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在未来战争中,更好地担负起保卫祖国的神圣使命。
  
    于是,1986年10月3日,中央军委正式批准组建陆军航空兵的方案,在总参谋部设立了陆航局,并明确指示:“要下决心建设好这个兵种”。
  
    但是,我国在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并不注重陆军航空兵的发展,陆军航空兵的装备大多是原苏联的技术发展来的,比如“米”系列直升机,就一直充当着主力。以至于开始发展陆航时,竟然没有合适的武装直升机!
  
    众所周知,和固定翼飞机制造业相比,中国的直升机制造业不但历史更短,而且技术更加落后。很大程度上,以中国空军为主要主顾的中国直升机工业在几十年间受困于狭窄的国内市场,技术上又遭到封锁,以至于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刚刚开放的时候,连一架自行研制的直升机都拿不出来!关于那些中国航空工业之痛的历史令羽鹰狼兄已经在中国空军之痛系列里面有了详细介绍,我就不再在此赘述了。
  
    七十年代中期,海军进口了13架超黄蜂,1976开始了测绘仿制。历经千辛万苦,1985年才首飞成功,事实证明国产的无论是海军型还是陆军型(其实就是去掉了浮筒)都没有大规模生产,主要是因为当时需求量不大(无非是要人运输和战场救护/通信),仿制的水平也不过关,但是陆航组建以后,中国对战术直升机的需求就迫在眉睫了。为解燃眉之急,又想办法从法国拿来了几架SA342M“小羚羊”作训练用;为了向西藏提供机动能力,利用中美蜜月进口了24架黑鹰,用起来之后中国军方给予了很高评价。本来有进口更多的计划,甚至还要连带着进口CH47D,因此中国陆航性急地把所有地直五全部退役,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中美蜜月期结束的太快,89之后,连民用的B234都买不到了。结果,90年的陆航发现自己的机队面临消失的威胁。无奈之下,又转向法国,正正规规付了版权费,引进了海豚的技术生产出了直九,但直九的产量一直上不去,(据说连驻港部队的直九都是哈飞赶工赶出来的)。后来当时的总理李鹏访苏,结果以闪电般的速度为陆航购买了一批米17,解了陆航的燃眉之急,对于有着丰富的米8使用经验的陆航来说,也确实好用,而且极其便宜————进口单价只有B234的1/10;加上所有的维护都能够在国内完成,而国产的成本肯定高过进口价,也就没有仿制的打算了。从此,我国陆航装备的直升机,就有了“米”—7、“米”—8、“米”—17、“小羚羊”、“海豚II”(直—9)、S—70“黑鹰”等多个国家、多种系列的产品,而我们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则是一样也没有。
  
    二.陆军航空兵之痛
  
    由于中国陆航直升机型号繁杂,所以我挑选陆航主力武装直升机来讲述一下中国陆航之痛。
    拿目前的中国陆航主力直九来说,说实话直九这样的四吨级直升机纯属鸡肋,处于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当初引进的原因主要是法方愿意一起提供技术,当时的考察结果认为直九的技术要比直八领先20年,确实符合当时跨越式发展的思路。不过直到去年涡轴八的国产化率终于达到98%,为了实现这20年的跨越,我们还是付出了20年了。 但现在生产出来的武直九真的能满足中国军队的要求吗?
    珠海航展,38军陆航团派出了九架直九参加,可能很多人没注意到,那天38军参加飞行表演的九架直升机,转一圈飞回来时,少了一架!另一架哪儿去了?原来有一架趴窝了,紧急降落修理,回不来了。问题出在飞机,怪不得38军陆航团。直9的原型“海豚”是本来就是轻型通用直升机,充任专业武装直升机实在勉为其难。
  
    在当时直九改装武直九时,借鉴了我军以前曾在直五上加装机枪和火箭筒的经验,把火箭巢挂在了直九上,但可怜直九小小的机体哪能挂那么重的火箭发射巢?最后把一批挂装两个火箭巢的直九评估之后,结论是火力支援能力不足,没办法,又把那些火箭巢挂到了后来引进的米17上,让米17客串了一把武装直升机,从此在中国地各大演习场上,挂了6个硕大无比的火箭巢的硕大无比的米17亮相在世界面前,如果人们把又大又笨的米24称为飞行坦克的话,那么我们把咱们这种武米17成为飞行卡车估计也不过分,一旦它参加对台作战,其庞大的机身无疑将成为台湾地面防空火力的绝好靶子。
  
    继续说武直九,话说当时在火箭巢上机项目下马后,又开始了反坦克导弹上机的研究,但可惜的是,由于红箭8导弹最初设计时,并未考虑机载发射,因此对于发射产生的冲击波,后坐力以及尾喷的火焰高温等等问题并无特别处理,对于一架结构单薄的直升机来说,这些问题的影响就十分明显。直九的机体承受不了这种导弹反射产生的冲击波和后坐力引起的剧烈震动,机身蒙皮也因是复合材料制造,耐不了导弹尾喷火焰的高温,第一次使用模拟直升机发射导弹试验,以及之后的一次真实的直升机发射试验,均对载机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到最后经导弹研究所的人重新设计,进行了上百次反复试验后,终于解决了直九和红箭8的兼容问题。随后,中国的武直九正式出炉,并参加了99年的国庆大阅兵。
  
    虽然武直九解决了我国没有武装直升机的尴尬局面,但并不能改变其先天不足的缺点,在现代战争形式日新月异的今天,已经不能担负相应的作战使命。
  
    目前,直五全部退役后留下的口子至今没有全部弥补。实际上,中国三军拥有的直升机总数和八十年代初相比,可能还有所还是下降了。而陆航部队是作为军区甚至军委的直属兵力来使用的。在未来可能的作战样式中,陆航应该是高度的集中使用,用来将地面部队机动到战场的关键地带,或为其他部队提供应急的战场机动手段———陆航兵力,作为一种稀缺资源,以我军的传统来看,在战场上一定是尽最大可能集中使用。所以,陆航现在急需一种类似阿帕奇的中/重型攻击直升机,第一要能完成大多数战术打击任务,二来其升级空间大,三者符合中国陆航对直升机作战的不同于美俄的战术理解,而且从技术上,这种级别的直升机能够为研制其他各种直升机奠定良好基础。
  
    三、展望
  
    还好,中国陆军航空兵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九二年,由哈尔滨飞机制造总公司牵头,全国四十余家相关科研院所、生产厂家合作开发“直10”专职中型武装直升机,原计划2000年量产。由于种种原因,直到现在才亮相,根据网上的数据,中国的武直十,约5.5吨。可载十六枚反坦克导弹,或8枚反坦克导弹加两个40孔火箭巢。04年已经投产。价格约1500万美元。武直十有以下特点:
  
    1.特别好的机动性。直升机作为一种陆战武器,它的机动行特别好,无论是水面,沼泽,沙漠,森林,工事,城市都不能阻挡它。并且速度可以达到200公里以上。这一点使它特别容易通过台湾海峡,海岸工事的阻挡直接快速插入对方纵深,实现打乱对方防御后勤系统的战略目标。
  
    2.强大的火力
  
    (1)武直十有强大的反坦克火力。通常可携带16枚远距离发射的反坦克导弹,这样武直十出动一次通常可以击毁十多辆坦克和车辆。
  
    (2)相当的强的对地支援火力。如果用载8枚反坦克导弹和两个40孔火箭巢,以及一门20机炮的配备。这样武直十出动一次可以对地发射80枚火箭弹,可覆盖对方一个连的防御范围。也可用导弹对对方的关键阵地作8次精确导弹攻击。武装直升机对对方的坦克,车辆,炮兵阵地,步兵阵地,防空导弹阵地,反舰导弹阵地,雷达阵地,弹药仓库,油料仓库,机场,电力设施,通讯设施等各种后方设施都有很强的压制作用。
  
    (3)较强的反直升机能力。因直升机的特殊的机动性,可以在树梢高度飞行,其它武器很难跟得上它。所以在大规模作战中最有效的反直升机武器就是武直。武直十通常可携带4枚反直升机空空导弹(天燕90),必要时也可用20机炮作反直升机空战。
  
    如果上述的数据是真的的话,那么说明我们的军工人员的努力没有白费,中国的武装直升机生产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如果大批装备武直十的话,可以想象将来,我们就会拥有《末日之门》中描述的那种直升机集团军,彻底实现飞行陆军的梦想,为祖国的国防,筑起一道空中长城
Battery 发表于 2011-1-26 10:03


兄弟,咱可怜没那么多卖家,要吃饭就要种地啊。Z10就是起这个作用。早几年J10出来的时候也很多人这样想的。眼光放长远点吧
万事都有第一步,我觉得WZ19就是现实主义的产品,有一定的优势。
WZ10是不错的尝试,即使不能成功推广也能为陆航机发展提供很好的经验,最不济也是一个实验平台。
afalcon 发表于 2011-1-26 10:13
Battery 发表于 2011-1-26 10:03

据我所知,不是陆航不想买民用黑鹰,而是连民用黑鹰都买不到,现在黑鹰越来越少,直接原因是因为配件买不到,事实上,黑鹰是陆航在高原上最放心的装备
caiyaobing123 发表于 2011-1-26 10:52

所以当年直接在Z9的基础上搞武直才是正确的,过了这么多年,浪费了这么多时间和金钱在一个不切实际的项目上,应该要好好反思。
34#兄弟的文章拜读了,该文作者的思路还是停留在装甲集群大规模对抗的思路上,和目前WZ10的设计思路同出一辙。
而最近几年的常规战争经验表明,装甲集群大规模对抗已经越来越不可能出现了,对付游击队和恐怖分子将是未来陆军装备的针对性发展方向。
从WZ10到WZ19是理性的转变,我们希望在WZ10上的学费没有白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