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昌绪获科技最高奖 曾领导研制航空引擎材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4 19:20:06
war.news.163.com/11/0116/12/6QH4VD4P00011MTO.html

2011年1月14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颁发了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为师昌绪、王振义两位院士。师昌绪1955-1985年在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从事高温合金及高合金钢研究,领导研制出我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等多项成果,并得到推广应用。


2011年1月14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刘延东宣读奖励决定。大会颁发了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为师昌绪、王振义两位院士。

师昌绪(1920.11.15-)。金属学及材料科学专家。河北省徐水县人。1945年毕业于国立西北工学院,1948-1955年留学美国,获欧特丹大学冶金博士,而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

1955-1985年在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从事高温合金及高合金钢研究,领导研制出我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等多项成果,并得到推广应用。

曾获国家级奖10项、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国际实用材料创新奖等。曾任金属研究所所长、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等,

现为基金委特邀顾问、金属所名誉所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主席、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理事长、两院资深院士联谊会会长等。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材料之父"师昌绪

“两院”资深院士、著名材料学家师昌绪。他不仅是我国材料科学与技术界的一代宗师,更是推动我国材料科学发展的杰出管理者和科技战略家。

回顾自己的大半生,这位老一代的“海归”派没有多少豪言壮语。“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祖国作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

他经常说的这句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凝聚着一位饱经沧桑的老知识分子数十年来投身科学事业,不畏磨难,矢志报国的赤子情怀。

为了回国向美国总统叫板

1955年6月。骄阳似火的美国旧金山码头,克里夫兰号客轮从这里启航开往香港。船缓缓离岸,站在甲板上的35岁的师昌绪万分激动:“我终于可以回到祖国了。”在滚滚波涛中,他的思绪又飞回到了为争取回国而与美国当局斗争的日日夜夜

师昌绪出生在河北省徐水县大营村一个“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书香门第。大营村北距县城10千米,南距保定城15千米,距离村西500米便是京广铁路,进入民国后此地不是战场,就是大兵过境之地,以致家道艰难。师昌绪有一个近40口人的大家庭,父亲师克是清末秀才,以教书为家业,既有浓厚的儒家思想,又有强烈的爱国意念;母亲出身于破落的官宦之家,知书达理、勤劳善良。在这样的家庭里,师昌绪养成了对人宽容,豁达乐观的性格。war.news.163.com/11/0116/12/6QH4VD4P00011MTO.html

2011年1月14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颁发了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为师昌绪、王振义两位院士。师昌绪1955-1985年在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从事高温合金及高合金钢研究,领导研制出我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等多项成果,并得到推广应用。


2011年1月14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刘延东宣读奖励决定。大会颁发了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为师昌绪、王振义两位院士。

师昌绪(1920.11.15-)。金属学及材料科学专家。河北省徐水县人。1945年毕业于国立西北工学院,1948-1955年留学美国,获欧特丹大学冶金博士,而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

1955-1985年在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从事高温合金及高合金钢研究,领导研制出我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等多项成果,并得到推广应用。

曾获国家级奖10项、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国际实用材料创新奖等。曾任金属研究所所长、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等,

现为基金委特邀顾问、金属所名誉所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主席、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理事长、两院资深院士联谊会会长等。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材料之父"师昌绪

“两院”资深院士、著名材料学家师昌绪。他不仅是我国材料科学与技术界的一代宗师,更是推动我国材料科学发展的杰出管理者和科技战略家。

回顾自己的大半生,这位老一代的“海归”派没有多少豪言壮语。“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祖国作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

他经常说的这句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凝聚着一位饱经沧桑的老知识分子数十年来投身科学事业,不畏磨难,矢志报国的赤子情怀。

为了回国向美国总统叫板

1955年6月。骄阳似火的美国旧金山码头,克里夫兰号客轮从这里启航开往香港。船缓缓离岸,站在甲板上的35岁的师昌绪万分激动:“我终于可以回到祖国了。”在滚滚波涛中,他的思绪又飞回到了为争取回国而与美国当局斗争的日日夜夜

师昌绪出生在河北省徐水县大营村一个“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书香门第。大营村北距县城10千米,南距保定城15千米,距离村西500米便是京广铁路,进入民国后此地不是战场,就是大兵过境之地,以致家道艰难。师昌绪有一个近40口人的大家庭,父亲师克是清末秀才,以教书为家业,既有浓厚的儒家思想,又有强烈的爱国意念;母亲出身于破落的官宦之家,知书达理、勤劳善良。在这样的家庭里,师昌绪养成了对人宽容,豁达乐观的性格。


20110115120226675750.jpg师老身上有一种仙风道骨、世外高人的感觉

20110115120226675750.jpg师老身上有一种仙风道骨、世外高人的感觉
jin831216 发表于 2011-1-16 19:04


   确实,看着有祥和的感觉
jin831216 发表于 2011-1-16 19:04

很有气场~~~
老人挺祥和的.
看有个兄台转的贴里,一个国外网友写的文章里,对这个材料试验了30年比较震惊
国之栋梁啊...致敬!
uibe3205 发表于 2011-1-19 12:24


    没错,真正的专家,是应该被崇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