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敬可爱的医生群体(有转载内容请斑竹放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02:52:14
最近获得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有一位医生:王振义院士。王振义院士在血液病学领域有很大贡献。他平生只发了50余篇SCI论文,但是迄今已被引用5,184次,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94.25次,真正是篇篇是精品啊!这在中国,可以说几乎是绝无仅有。这样的发表记录就是和世界一流大学的教授比,也有得一拼!

而他最出名最重要的贡献是关于白血病中的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的诱导分化治疗,是他首创使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使APL的治愈率提高到70%以上。

类似的有宋鸿钊院士,在过去育龄期妇女死亡率最高的是绒毛癌,死亡率100%!但是宋鸿钊院士的努力使这个疾病在现在死亡率几乎是0.

国际上只有少数疾病是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其中肾性骨营养不良就是其中之一。刘士豪院士是中国生物化学的重要开创者。他在解放前关于维生素D跟肾脏跟骨骼发育的研究奠定了整个相关领域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跟他一起工作的王叔咸教授是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肾内科的创始者,是中国肾内科的开创者。而跟刘士豪院士一起的朱宪彝教授则是天津总医院的创始人,是中国最好的内分泌科之一的天津总医院内分泌科的创始人。刘士豪院士自己在北京协和医院创办的中国内分泌科也是中国内分泌学的圣殿。

当然,北京协和医院的内科还有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临床大师:张孝骞院士。他被很多中国医生,包括我,认为一代医圣!最近获得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有一位医生:王振义院士。王振义院士在血液病学领域有很大贡献。他平生只发了50余篇SCI论文,但是迄今已被引用5,184次,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94.25次,真正是篇篇是精品啊!这在中国,可以说几乎是绝无仅有。这样的发表记录就是和世界一流大学的教授比,也有得一拼!

而他最出名最重要的贡献是关于白血病中的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的诱导分化治疗,是他首创使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使APL的治愈率提高到70%以上。

类似的有宋鸿钊院士,在过去育龄期妇女死亡率最高的是绒毛癌,死亡率100%!但是宋鸿钊院士的努力使这个疾病在现在死亡率几乎是0.

国际上只有少数疾病是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其中肾性骨营养不良就是其中之一。刘士豪院士是中国生物化学的重要开创者。他在解放前关于维生素D跟肾脏跟骨骼发育的研究奠定了整个相关领域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跟他一起工作的王叔咸教授是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肾内科的创始者,是中国肾内科的开创者。而跟刘士豪院士一起的朱宪彝教授则是天津总医院的创始人,是中国最好的内分泌科之一的天津总医院内分泌科的创始人。刘士豪院士自己在北京协和医院创办的中国内分泌科也是中国内分泌学的圣殿。

当然,北京协和医院的内科还有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临床大师:张孝骞院士。他被很多中国医生,包括我,认为一代医圣!
现在,王振义最重要的工作叫“开卷考试”,由临床医生提出难题,他查阅中外文献,和学生们一起交流,教学相长。

新华社发

今年已86岁高龄的王振义认真而不失幽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党委书记严肃说,“和王老师打交道20多年,他对学生好,对病人好,是一个严肃认真的人。”而王振义则跟周围人介绍说,“我们书记,严肃,真的很严肃。”

白血病是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是十大高发肿瘤之一,在儿童和青壮年恶性肿瘤中占据首位。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白血病中临床最为凶险的一种类型,缓解率低,死亡率高。“白血病是‘杀手’,而我是‘杀手’的‘杀手’。”王振义说。

一次惨败

攻克顽疾壮志成空

1924年11月30日,王振义出生在上海。他回忆说,自己小时候就习惯刨根问底,凡事总有问不完的“为什么”。在姐弟八人中,他是个很好学也很会玩的孩子,溜冰、“造房子”、打乒乓球、踢毽子、打“墙球”样样喜欢,但严厉的父亲对他责备甚少。

1937至1942年,他在震旦大学附属中学念完高中,免试进入震旦大学,在“医生是一份崇高职业”的思想及家庭支持的情况下,王振义选择了学医。他事后解释说,之所以选择学医,一是因为当时可以免试进入震旦大学,而震旦大学的医学系比较好;二是因为父亲希望家里能有个人学医,“最重要的是,当上医生以后可以帮助很多人,社会地位和收入也是比较高的”。

1948年,王振义从震旦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因成绩名列前茅,留在广慈医院(瑞金医院的前身)担任住院医师。1952年医院院系调整,由大内科趋向专业化。他当时想着血液病比较简单,就是“拿个显微镜看一下细胞怎么样,就可以诊断了”。

但这个“简单”的疾病非但不简单,反而最复杂。不过他仍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在血液病领域,王振义最先接触的是止血与血栓领域,他建立了甲型和乙型血友病的鉴别诊断方法,并发现轻型血友病,这解决了不明原因出血的诊断和治疗问题。

1959年大跃进,王振义经历了从医生涯中最大的惨痛。他回忆说,当时作为年轻人,有雄心壮志,又不甘落后于人,也提出三年之内攻克白血病,但“实践告诉我们,并不是这么简单”。

当时医院领导专门给王振义一个病房来收治白血病人。那一年,这个病床收治了差不多60个病人,“最后这60个病人全部都去世了。”

这是王振义第一次正面遭遇白血病,以惨败而告终。面对这个残酷事实,王振义意识到,光有雄心壮志还不够,必须一步一步来研究。他决定从止血和血栓领域的研究转向对白血病的研究。但正当王振义踌躇满志的时候,组织上一纸调令将他安排到校本部从事病理生理学教学工作,直到1978年才重新回到临床研究。

一双慧眼

巅峰时刻让贤学生

回到临床岗位后,从江西上山下乡的一个知青到瑞金医院跟王振义一起进修。王振义觉得这个青年学习勤奋,各方面才能都比较好,“我鼓励他考我的研究生。”这个青年就是现在的卫生部部长陈竺。

陈竺不负王振义期望,以总成绩第二、血液学专业成绩第一的好成绩考上了王振义的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了学校。很快,陈竺由主治医师升到教授。当时有人跟王振义说,这样太冒险了,之前没有这样的做法。王振义回答说,“我不管他们,(陈竺)到了这样的境界,就应该把他提拔上去”。

1984年,陈竺毕业留校后三年,王振义力荐他跟妻子陈赛娟赴法国留学。陈竺到巴黎圣·路易医院血液研究所进修,主攻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索白血病研究,并最终获得了巴黎第七大学科学博士学位。陈竺学成回国后,又回到了王振义身边。当时王振义已组建了上海血液研究所,并担任所长。在陈竺回国七年后,王振义决定让贤,让陈竺担任所长。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主任沈志祥说,实际上王振义在白血病方面的研究刚刚达到高峰,国内外同行开始认识到他对白血病的贡献,“你完全可以不要退的嘛,没有人要求你退,大家都承认是你。”

陈竺曾回忆说,王振义耐心地为他补习专业外语,还一起撰写论文。但每次发表论文,王振义既不是第一作者,也不是通讯作者。王振义跟陈竺解释说,如果自己成了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你们年轻人永远没有出头之日。”这对当时论资排辈已经习以为常的中国学术界来说,实在是破天荒的事情。曾得到王振义实习指导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研究员许培扬说,“一门三院士(指老师王振义,学生陈竺及陈赛娟),这也是中国科学界的一个佳话。”

王振义说,人生就是个抛物线,任何人都有上升、高达高峰和下降的阶段,“当你的工作在顶峰的时候,你就要考虑下来。”

一项成功

治疗方案福泽全球

1978年返回临床后,王振义潜心研究白血病治疗。当时对于血液系统的肿瘤来说,主要是通过化疗来治疗,但化疗在杀死白血病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也具有杀伤作用,毒副反应很大,会加剧出血,从而导致早期死亡。

王振义总爱举溥仪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研究白血病治疗方法的思路:就是要把溥仪改造成有用的人,“要把坏的变成好的,这是有可能的”。他在文献中查询到,以色列科学家证明白血病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逆转,分化成熟变为正常细胞。同时他也获知国外学者曾用一种13顺式维甲酸分化诱导剂来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这两种“火花”在他这里相碰撞,他决定按这条路走下去。

1985年,身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五岁女孩小怡君被送到瑞金医院。上海儿童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医师景虹回忆说,“当时出血非常严重,感染也很重,几乎可以说是奄奄一息了。”

这时候王振义提出一个新方法,“我们就问她妈妈,能不能试试这个药?我们知道它没有毒性的,而且体外已证明是有效的。”这个方法就是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法,当时在国际上是独创的疗法,但从未在临床上应用过。

小怡君开始接受王振义提出的治疗方法,但当时王振义的治疗方案还是遭受了极大压力。当临床医生跟他说,病人的白细胞高了,但坏细胞变成好的了。“我说就蛮好嘛。这么一来,我们就大胆地敢用了。”王振义放下心来。

一个月后,小怡君的病情完全缓解,如今这名患者已30岁,健康活泼并正常工作。她也因此成为国际上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法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第一人。

很快,这种疗法便在临床上全面使用,并在全国乃至国际推广。王振义说,“当时只有中国有这种药,法国要用这种药,就要留学生赴法留学时带过去”。

随后的数据显示,1992年,中国报道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 544例,早期完全缓解率达84%,1993年,法国报道APL54例,早期完全缓解率达91%,1995年美国报道APL 79例,早期完全缓解率达86%,1995年日本报道APL109例,早期完全缓解率达89%。中国的医学惊动了世界,1996年6月15日,王振义因此获得凯特林金质奖章,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此殊荣。

一种情操

清贫牡丹淡泊明志

86岁的王振义现在仍坚持每天上午到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工作半天,并在每个星期四进行由他主讲的半天教学查房,“年轻人给我出题目,这个礼拜要解决一个什么病人,什么问题,一个从前很少见的疾病现在的情况怎么样,它的本质是什么,这就是‘开卷考试’。但一个老年人难道脑子里面就有这些东西吗?我换了一个脑子就有了嘛,电脑里面。”王振义说。

他从70岁开始学习计算机,现在已能在网络上自由搜索,还能自己制作用于演讲的PPT。

1996年王振义被授予求是杰出科学家奖,获得100万元的奖金,他把绝大部分钱资助了血液学基础研究,但他拒绝了以自己名义设立血液病基金的建议。

王振义所开创的APL方案目前的病例早期完全缓解率高达85%-90%,且副反应少、不抑制造血、不引起出血、使用方便(只要口服)、价格低廉。使得APL患者的5年存活率已高达95%,成为第一种可以治愈的急性白血病。

王振义很喜欢一幅画叫《清贫的牡丹》。他说,这幅画表达的是清静向上的意思,做人要有不断攀高的雄心,但又要有一种自我约束力,对名利看得很淡,对事业看得很重,这是出于对生命的珍惜,“我相信做人最本质的东西:胸膺填壮志,荣华视流水


丁香园通讯员现场采访王振义院士(来自“丁香园”)
(2007年CSCO年会采访录。CSCO: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简称CSCO)是由临床肿瘤专业工作者和有关的企事业单位自愿组成的全国性专业学术团体。)

丁香园:您刚才提到肿瘤的靶向治疗,必须首先明确发病机制,这就不可避免地提到基础研究和临床的联系,您是怎么看的呢?

王振义院士:这种关联是非常重要的,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基础研究的素材来自临床,而研究的成果又能反馈到临床。忽视基础研究就不能促进临床水平的提高。

丁香园:面对国内外基础研究水平的差距,您觉得我们国内的青年学者应该从哪些方面改进来缩小这种差距呢?

王振义院士:我觉得稳定人心是第一位的,现在大家都不愿意做医生了,这种现象很可惜啊。

丁香园:是的,今年的各大医学院生源严重不足,您觉得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王振义院士:根源还是在于医患关系的不和谐,而媒体有时会做一些不适当的、甚至是不真实的报道。一些医疗纠纷,明明医院和医生都没有过错,但是法官就是明确声明会保护弱势群体,谁是他们眼里的弱势群体?不会是医生,更不会是医院。连媒体也是偏向患者的,做一些煽风点火的报道,最终的结果就是,院方败诉,赔钱了事,让没有过错的医生承担责任,对他们的成长影响很大,收入影响很大,信心打击更大,更糟的是,还助长了“医闹”的不良风气。

丁香园:那您对现在医疗行业实行的"举证倒置"的措施是怎么看的呢?

王振义院士:我觉得在医疗行业,“尊重知识”的理念没有很好地体现。医学院校硕士博士的毕业生和同学校毕业的同龄人,在收入上差距太大。但其实,医生不仅是工作强度大,精神压力更大,现在他们的收入和付出是严重失衡的。虽说医生也会有犯错的时候,但是多数情况下,医院为了尽量减小负面影响,宁愿经济赔偿了事,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变相鼓励患者闹事。这与社会上对“弱势群体”的错误定位有关,这种错误定位甚至凌驾于事实的真相之上——不论对错,总是偏向于他们认为的弱势的一方。

丁香园:现在陈竺部长新官上任,大家都是期望很大,希望有一些措施来改善医生的处境,您觉得卫生部和医学会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改善呢?

王振义院士:作为一个老医生,我觉得现在的卫生部门面临的问题不少,主要是资金的限制。现在不少抗肿瘤新药很昂贵,但只是延长很短的寿命。卫生部门压制药品的价格,药厂为了保证利润,就会放低质量的门槛,而质量下降带来的安全隐患就要由医生来承担,这是不合理的,归根结底,还是应该规范药品的生产流程。另一方面,也要改善医生的待遇,不能让他们学习医学五年、七年、八年毕业了,还不能安心从医,整天为房子甚至生命安全分心。

丁香园:您是怎么看待仿制药呢?

王振义院士:我不反对仿制药,因为仿制药价格低廉,增加了患者使用的可能。但是大家不能忽视质量的问题,这可能是致命的。

个人简介:

  王振义,男,江苏省兴化人,1924.11.30出生。内科血液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48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获博士学位。1992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为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终身教授。自1954年起,从事血栓和止血研究,在国内首先建立血友病A与B以及轻型血友病的诊断方法。1980年起开始研究癌肿的分化疗法。1986年在国际上首先创导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获得很高的缓解率,为恶性肿瘤在不损伤正常细胞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诱导分化疗法取得效果这一新的理论,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因而获得国际肿瘤研究奖五项,国内国家级奖七项(一项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14篇,主编专著5本。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振义院士在国际上首先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取得成功,并广为国内外学者所证实,为肿瘤可以通过诱导分化进行治疗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因此他在国内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何梁何利科学进步奖、求是“突出科学家”奖。在国际上获得美国凯特林肿瘤研究奖、瑞士布卢巴赫肿瘤研究奖、法国台尔杜加科学奖。2003 年获美国血液学会“海姆瓦赛曼奖”,这是亚洲第一位学者获此殊荣。


编辑: jurgen    作者:丁香园通讯员

丁香园通讯员现场采访王振义院士(来自“丁香园”)
(2007年CSCO年会采访录。CSCO: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简称CSCO)是由临床肿瘤专业工作者和有关的企事业单位自愿组成的全国性专业学术团体。)

丁香园:您刚才提到肿瘤的靶向治疗,必须首先明确发病机制,这就不可避免地提到基础研究和临床的联系,您是怎么看的呢?

王振义院士:这种关联是非常重要的,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基础研究的素材来自临床,而研究的成果又能反馈到临床。忽视基础研究就不能促进临床水平的提高。

丁香园:面对国内外基础研究水平的差距,您觉得我们国内的青年学者应该从哪些方面改进来缩小这种差距呢?

王振义院士:我觉得稳定人心是第一位的,现在大家都不愿意做医生了,这种现象很可惜啊。

丁香园:是的,今年的各大医学院生源严重不足,您觉得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王振义院士:根源还是在于医患关系的不和谐,而媒体有时会做一些不适当的、甚至是不真实的报道。一些医疗纠纷,明明医院和医生都没有过错,但是法官就是明确声明会保护弱势群体,谁是他们眼里的弱势群体?不会是医生,更不会是医院。连媒体也是偏向患者的,做一些煽风点火的报道,最终的结果就是,院方败诉,赔钱了事,让没有过错的医生承担责任,对他们的成长影响很大,收入影响很大,信心打击更大,更糟的是,还助长了“医闹”的不良风气。

丁香园:那您对现在医疗行业实行的"举证倒置"的措施是怎么看的呢?

王振义院士:我觉得在医疗行业,“尊重知识”的理念没有很好地体现。医学院校硕士博士的毕业生和同学校毕业的同龄人,在收入上差距太大。但其实,医生不仅是工作强度大,精神压力更大,现在他们的收入和付出是严重失衡的。虽说医生也会有犯错的时候,但是多数情况下,医院为了尽量减小负面影响,宁愿经济赔偿了事,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变相鼓励患者闹事。这与社会上对“弱势群体”的错误定位有关,这种错误定位甚至凌驾于事实的真相之上——不论对错,总是偏向于他们认为的弱势的一方。

丁香园:现在陈竺部长新官上任,大家都是期望很大,希望有一些措施来改善医生的处境,您觉得卫生部和医学会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改善呢?

王振义院士:作为一个老医生,我觉得现在的卫生部门面临的问题不少,主要是资金的限制。现在不少抗肿瘤新药很昂贵,但只是延长很短的寿命。卫生部门压制药品的价格,药厂为了保证利润,就会放低质量的门槛,而质量下降带来的安全隐患就要由医生来承担,这是不合理的,归根结底,还是应该规范药品的生产流程。另一方面,也要改善医生的待遇,不能让他们学习医学五年、七年、八年毕业了,还不能安心从医,整天为房子甚至生命安全分心。

丁香园:您是怎么看待仿制药呢?

王振义院士:我不反对仿制药,因为仿制药价格低廉,增加了患者使用的可能。但是大家不能忽视质量的问题,这可能是致命的。

个人简介:

  王振义,男,江苏省兴化人,1924.11.30出生。内科血液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48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获博士学位。1992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为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终身教授。自1954年起,从事血栓和止血研究,在国内首先建立血友病A与B以及轻型血友病的诊断方法。1980年起开始研究癌肿的分化疗法。1986年在国际上首先创导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获得很高的缓解率,为恶性肿瘤在不损伤正常细胞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诱导分化疗法取得效果这一新的理论,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因而获得国际肿瘤研究奖五项,国内国家级奖七项(一项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14篇,主编专著5本。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振义院士在国际上首先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取得成功,并广为国内外学者所证实,为肿瘤可以通过诱导分化进行治疗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因此他在国内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何梁何利科学进步奖、求是“突出科学家”奖。在国际上获得美国凯特林肿瘤研究奖、瑞士布卢巴赫肿瘤研究奖、法国台尔杜加科学奖。2003 年获美国血液学会“海姆瓦赛曼奖”,这是亚洲第一位学者获此殊荣。


编辑: jurgen    作者:丁香园通讯员
当医生最重要的品质是-认真,有责任心!现在中国能认认真真做事的人太少了!这是个势利的社会!
明显这个帖子是想捧人啊
糖尿病合并症造成的肾病,会最终转化成尿毒症不?如果不透析,尿毒症能存活多久?
可惜梦想去飞翔是医生。
wyn1981 发表于 2011-1-16 17:14


    会的。不做透析,尿毒症患者一般在一年内死亡。越拖后面,做血液透析时的死亡率也会增高。
做透析除了钱,还有有没有其他风险,比如严重糖尿病患者,会不会有小切口之类的~感染呢?
糖尿病患者的肾病还是要做肾活检的好。因为有可能同时合并肾小球肾炎,可能需要使用激素治疗。如果仅仅是糖尿病所致肾病,一般使用ACEI或者ARB药物,优质低蛋白饮食,控制血压和尿蛋白即可。
wyn1981 发表于 2011-1-16 17:46


    会的。可以选择做腹膜透析呀,或者肾移植。不过,不管那一种糖尿病肾病患者的预后都不如肾小球肾炎患者。


可敬可爱,哈哈哈哈,笑了

充其量只能证明医生群体里的几个人可爱。

至于这个群体嘛。远远没到可敬可爱的地步。对他们来说,无非就是一个养家糊口的职业。

可敬可爱,哈哈哈哈,笑了

充其量只能证明医生群体里的几个人可爱。

至于这个群体嘛。远远没到可敬可爱的地步。对他们来说,无非就是一个养家糊口的职业。
大侠@随风飘 发表于 2011-1-16 20:21


    医生当然首先是养家糊口的职业。
不能让医生得到优厚的待遇,却要医生尽心尽力的为自己诊治疾病等等,这样的人是自私的。如果这样的思维是整个社会的,这是一个自私的社会。
现在上医很少!
一个感冒都能让你花个千八百块!
170兰州舰 发表于 2011-1-17 17:25


    这是打压剥削医护人员的必然结果。
回复 15# 170兰州舰


    要是您得的是十几二十块能解决的感冒,何必去医院?既挨宰又耽误时间,还得不得优质服务,一不小心没准儿还会交叉感染,何必呢!自己吃点儿药解决得了,医院也省得人满为患,两全其美啊。
nmd 发表于 2011-1-17 21:07
所以现在感冒都不去医院!前些日子有点感冒症状,喝了10来包板蓝根冲剂,抗过去了!

去年秋天的时候觉得肠胃不适去医院,进去和医生没说两句,人家单子都开好了,先验尿去!
在诊室观察了一会,基本上每个就医,都化验这,化验那,不是尿检就是血检!
在医院化验室门口坐了好多排队等拿结果的人,当然了现在设备也先进了,样品送进去,几分钟出结果!
大哥,看病不化验,您要求大夫靠一双肉手一双肉眼解决所有问题啊?
真的不化验,万一把您的病情耽误了您肯定觉得大夫草菅人命,连基本的化验都不做怎么能看好病?绝对医德低下!
请不要对社会某一个群体提出高于其他群体的道德要求,所有群体平均道德水平是一样的。
落絮轻沾 发表于 2011-1-17 23:48


    人皆科不是提出高于其他群体的道德要求,人家是说医生这个群体是可敬可爱的。有些医生黑心,那都是因为被打压盘剥的结果,所以人家楼主的观点是,医生永远是对的,要错肯定的患者的错
大侠@随风飘 发表于 2011-1-18 13:40


    在中国不改变压迫剥削医护人员的制度的前提下,中国医生群体都是可爱的----还傻乎乎的来做医生难道不可爱?
王振义院士:我觉得稳定人心是第一位的,现在大家都不愿意做医生了,这种现象很可惜啊。
飞翔教主又咋了?因为年终奖没发么?
顶一下LZ,顺便问问,过敏性鼻炎是不是无法根治,或者哪个医院治疗的效果比较好
医生是稀缺资源呀
本身医生护士在我国相对于人口数量严重不足(人越多生病越多,这和体制没关系吧),当医生门槛很高,而三甲医院即使硕士学历的年轻医生也难进,还要有很久的临床经验。不到30岁的这些小医生收入很可怜的,他们也没有其它收入,其付出和收入严重不成比例。熬到了地位嘛。。。变本加厉拿回来。。。

其实能当个某科主任的都是人尖子,需要博士以上学历、若干年以上经验、业务上真正的水平高、还要会做人、会搞关系。这样的人才在任何行业难道不应该年入100万以上吗?而他们的基本工资也就每月不到1万,不搞点别的还行?你要是让他光明正大的挣合理的钱,就涉及到整个行业的调整。不从药里挣钱就得提高诊疗费,看感冒的话应该这样:挂号费5元+治疗费500元+药费50元(现在是治疗费5元+药费化验费500元)
回复 16# 梦想去飞翔


    不明白,医院如此赚钱,怎么会剥削医护人员?谁剥削?
看样贪官污吏都是不公正待遇造成的,有人信吗?
机飞弹打 发表于 2011-1-18 14:32


    这个我就不懂了。你是哪里人?找当地最好的医院就可以吧。
j10s30 发表于 2011-1-18 16:26


    你不会真的认为医院很挣钱吧。实际上医院不怎么挣钱,而且医院也是官僚体制,医生不过是打工者。

我说剥削和压迫医护人员,主要说的是医护人员的非自由劳动权利。
梦想去飞翔 发表于 2011-1-18 19:00


    你自己发明的词?!非自由劳动权利?!先说说你的义务吧!
相信这位院士是个好医生,不过好医生讲医术之外的东西就不该带光环,认识力也未必高人一等.
梦想去飞翔 发表于 2011-1-18 14:07


    大家都不愿意作医生??确切的说是不愿意作小医院的医生,那些学医的哪个不是把脑袋削尖了往那些大医院里钻?
yanzi_sy 发表于 2011-1-18 20:01


    医疗价格不自由决定劳动力价格不自由。医生自由执业权利被否定,被限制在特定医院执业。这些都是世界独一无二的。
王振义院士母校演讲之学习、工作、恋爱语录-耳朵整理,(转帖)


2011年1月19日 14:00 交大医学院懿德楼

“振兴中华,义满天下——与王振义院士面对面”报告会。
会场坐的满满当当,14:00正式开始。

1、想当年,选择医学专业,是因为钱多,社会地位高,待遇好。
2、后来报考了医学院,读书很用功,当年的条件没现在好,法语课根本没课本,上课速记,回家用打字机打下来,再印给同学。基本年年考第一。
3、有一年估摸着自己是第二,但教务算出来是第一,于是乎,跑去找教务老师,让她再算算,一算啊,变第二了。他管这叫诚实的考验。
4、大二那年,与夫人邂逅。
5、帮夫人补习法语期间,两人暗生情愫,这一恋爱,结果大四有门功课考了60几,后来他觉得有压力了,又回归正道。
6、当时有人给他夫人介绍对象,是个银行副行长,夫人还是选择了这个比自己小3岁的大褂书生。王说,当时他明白,夫人选择了自己,自己就要干出一番事业来。
7、就在毕业一年后,他俩喜结良缘,一直互帮互助,相互谅解。夫妻俩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
8、前些日子老伴离开人世,他在家听哀思的音乐来追忆。他说人啊对于学习也好工作也好恋爱也好,要一个方向一个心。
9、都说医学是靠记,他就用两个方法:1、忘了就再记。2、联系实际地记。当时他祖母患伤寒,家里叫了当时中山医院的一个医生来看,那医生一手拿着书,一边看他祖母的病情。王说:这就叫理论联系实际。
10、喜欢边听音乐(高雅音乐)边看书,说这样有利于记忆,音乐能让自己平静
11、是个顽皮的人,在瑞金医院当工会副主席时,会跟领导争取奖金
12、对于现在的医疗改革,我们还是要不断地提出我们合理的意见,让合理的制度更加完善提高医务工作人员的收入
13、收红包,是怪现象。
14、不是个书呆子,曾经是瑞金医院兵乓球冠军。
15、当时都是前3名才能留瑞金的,所以奠定了一些科室发展比较快。
16、他说自己得到国家最高科技奖,靠的是机会。
17、机会是来源于两个不断:不断端正思想行为,不断提高专业知识。
18、他是在72岁学习电脑的。
19、现在还在瑞金临床工作,是为了过老年关,不让知识退化,还能帮助年轻人。
20、这次的最高科技奖有500万奖金,450万是要交给单位的,50万是自由支配,他已经把参与一起研究的人员,按劳分配奖金,说这样心里踏实,要分清个人和集体的利益。
21、人不要想一步登天,是需要时间的,知识是积累起来的。
22、自私是人的本性。怎样从原我到自我再到超我,是人一生的追求。
23、勤奋工作,不要以为多做事就吃亏了
24、多问一个为什么。
25、人要有自制力。他喜爱吃肥肉,但是他吃了一块就不吃第二块。
26、我有幸生长、成长、成业在这片土地。
27、当年我是领导团队前进,现在是我跟着团队前进
28、自然规律,人都是要退出历史舞台的。

15:30报告会结束。
87岁在讲台上侃侃而谈!
可惜没机会看到王院士骑自行车的情景了。

王院士夫人前不久才去世,但已老年痴呆很多年了,每天王院士负责送饭。

至于辩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问题,实在是辩不出什么的。
最近感冒了,早上还在想,人得了病,去医院看病,实际上医生是无法保证一定能看好这个病的,还是自身的因素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