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的海军转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15:15:33
http://www.ocean360.net/2010-06/13/content_3563198.htm
作者:刘江平

随着世界陆地资源的日趋减少和枯竭,各国都把开发的目光投向了海洋。在新世纪里能否成功地经略海洋已成为决定国家盛衰强弱的关键因素。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13周年之际,新的一轮海洋开发竞争已呈现群雄逐鹿之势。同时各国海军也将通过积极的自身结构和功能的调整,例如,增加新兵种,加强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力度等,为国家的海上综合较量争取优势。然而,全球性信息化军事革命的迅猛发展对当代各国海军的发展发起了深刻挑战。

深刻挑战之一,现代化军队将从陆基向海基转型

本世纪,以大陆为重点的军队永远只能是一支“留守队”,只有招架之势,绝无还手之功。不具备越洋跨海击敌要害的海战能力,就根本谈不上“不战而屈人之兵”了。而以海洋为基础的军队则根本不同,其可以将精锐力量布置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战略要地,可以从全球任何一个角落,哪怕是北冰洋的冰盖之下对世界上其他任何地区发动远距离打击。全球性的海军舰队可以迅速向危机地点投送力量并到位展开,向敌对势力宣示国家威力,并可机动灵活地处置事态的发展,消除可能对本国产生的战争危害。所以,要想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海洋世纪为和平崛起保驾护航,就必须根本性转变军队发展的思想,建立一支精干顶用的以海洋为基础的现代化军队。在海洋世纪将有限的经费资源花在建设远洋舰队上,这样才能不走弯路,多快好省,符合海洋大国的地位和利益。

深刻挑战之二,均衡型远洋舰队的决定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一个国家海军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该国的海洋地理环境,另一方面则是看其人民及政府是否具有强烈的海洋意识。马汉的现代海权思想使英国、法国、美国等成为了海洋国家,而德国、俄罗斯等虽然拥有优良的港口和漫长的海岸线,但最终并没有得到一个海洋大国,确切地说是一个海洋强国应有的国际地位。这些大国的陆军虽然强大无比,所向无敌,但在辽阔大洋上的国家代表、国家力量象征仅仅是那些看不见而到处躲藏的潜艇。

“俾斯麦”号曾经是德国最强大的水面舰艇,但首次执行任务即被击沉。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海军依靠的力量始终是潜艇。

海军舰队是国家军事战略在海洋方向上的具体体现。因此,舰队的规模、性质、作用及地位也就决定了它在一定时期内担负的国家使命和海上作战任务。一般而言,当代拥有航空母舰的国家的海军舰队通常以航母为核心组建各种规模的航母战斗群;没有航母的国家的海军则会以多级吨位不等、任务不同的作战舰艇组成反舰、防空及反潜等攻防能力较为均衡的远洋舰队。如美国海军水面舰艇的基本战役、战术编成是航母打击群;日本海上自卫队则由目前的“八八舰队”向“九十”舰队演变;韩国海军也正在组建远洋进攻型的“六六舰队”等等。

如果21世纪新兴国家的海军还继续执行由来已久的近岸、近海防御,将正好被大国海军“由海到陆”的向岸性海军战略行动打个正着,那么也只有被动挨打的份了。因此要想拒敌于海上,成为各大洋上真正的强者,就必须建立起自己的均衡型远洋舰队,在深海大洋上全方位地显示国家的海上威力。

深刻挑战之三,寻求海基核力量巡逻阵位的意义重大

一个国家有了一定数量的弹道导弹核潜艇,还不能算是拥有了有效的海基战略核力量。还必须为这些核导弹潜艇找到适当的巡逻值班海区,才算是将弹道导弹核潜艇潜在的、巨大的核威慑力转变成了现实的海上核打击能力。环顾全球各大洋水域第一岛链内沿岸国家的近海,不仅面积小,而且水深很浅。这样的海区状况根本不适宜作为庞大的战略核潜艇进行战略核威慑的巡逻/攻击阵地。水浅,核潜艇就无法可靠地隐蔽,躲开敌方反潜力量的探测;海域小,核潜艇就无法大范围地、高速机动摆脱敌方反潜力量的跟踪。因此,只有未来的海军舰队的弹道导弹战略核潜艇顺利地进入广袤的大洋,特别是在水深浪急、纵深千里的大洋水下建立起长期固定的巡航值班机制,海基战略核报复力量的利剑才算是高悬在潜在敌对国家的头上。

深刻挑战之四,防守型海军战略的窘境进一步加深

传统的防守型海军战略有两大缺陷:一是纵深过浅,敌军舰队极易突破沿海国家海上防御,对海岸上港口、机场、铁路、公路、桥梁、城市、工业区、军事设施等造成致命火力突击和实施占领,而被攻击国家的海上兵力却没有了机动回旋的余地;二是消极被动,眼睁睁看着敌军舰队在本土港口做好了各种充分准备,并平安地万里赴戎机,驶到国门前压着海军舰队大打出手。这种让敌军充分发挥海战优势的消极防守,只能让其海军舰队陷入只有招架之功、无还手之力的被动境地。一百多年前甲午海战的失败和北洋水师的最终覆灭,就是与这种海上消极防守思想密不可分的。远的不说,就拿近期的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来说,劳师远征的英军特混舰队万里之遥奔赴南大西洋阿根廷沿海作战,掌握战争主动权,处处先机投敌,调控作战节奏,引导战争进程,最终大获全胜。而在自己家门口以逸待劳的阿海军特混舰队却消极防守,不主动出击进攻航渡中的英海军舰队,结果处处被动挨打,被英军牵着鼻子走。虽然阿军基层官兵英勇奋战,也打出了几次反击战的高潮,然而战术上的小胜却无力扭转作战指导思想错误所导致的颓势,在短期内便将战争初期取得的优势丧失殆尽,一败涂地。阿海军这种近海消极防守战略的彻底失败,还不足以让我们猛醒吗?而积极的海上防御,首先是要采取海上力量远洋威慑的战略,用威慑来压制敌国的海上入侵作战企图,“不战而屈人之兵”;在战争不可避免时,则要远洋机动主动寻找消灭敌舰的有利战机;一旦获得有利战机就必须果断、主动出击,用主力舰队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决战决胜。

深刻挑战之五,保护远洋交通线的重要性不容回避

现代地缘政治学的研究表明,国际政治、经济、安全格局无一不受地理位置的制约,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决定国家的命运。近现代以来,主流大国对两类地理位置的关注从未有过丝毫松懈:一为陆地战略要地,二为海上通道。日渐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运行体系的新兴国家,必然要谋求海外利益,进而就要追求海上通道的安全。当今的情况是,新兴国家全球经贸发展迅猛,造成拓展、保护海外利益的海上行动的方式与手段逐渐跟不上海外利益发展态势的要求,一个主要表现是其无法保障必经海上通道的安全,或曰受制于人。海上航运线被称作一个国家的“生命线”,是因为它与军事、贸易和海洋开发等领域紧密相关。在和平时期对海上通道的关注主要是基于国际经贸航线或海上能源运输安全的考虑;在战时或危机状态下,则是基于保障能源、物资通道安全以及万一海上通道被切断时如何保证能源、物资持续供应的考虑。由于其海军在规模、力量和技术上与许多国家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因此,在可以预见的很长时间内,其海上通道都将存在着随时被切断的巨大风险。这就紧迫地要求我们用海洋世纪的大智慧、大手笔,从长期性、前瞻性的全方位的海洋战略的高度,审时度势,统筹规划,尽快研究推出全盘保护国家远洋交通线的缜密规划,最大限度地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

深刻挑战之六,缺乏海上制空权的舰队将寸步难行

国际上曾经依据海军可以进行持续作战的范围而将已经脱离近海作战范围的海军分为黄水海军和蓝水海军,只有脱离黄水开始进入蓝水的海军才有资格被称为远洋海军。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庞大的舰艇和强大的舰队是远洋海军的决定性标志,但是自从飞机出现在海面上以后,空中力量就开始改变海上战场的对抗形势。飞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海上战场上发挥了可以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作用,事实证明水面舰艇在没有空中保护的情况下是十分危险的。曾经被认为强大到了极点的“俾斯麦”、“大和”这样的超级战列舰在空中力量的打击下都是脆弱的,空舰对抗的天平越来越向飞机方向倾斜。

随着以反舰导弹为代表的精确制导武器的持续发展,空中力量对水面舰艇的威胁程度也在不断提高,水面作战舰艇的战场生存能力受到了空中力量更大的威胁。就像现代陆军失去了制空权就只能被动挨打一样,在现代海战中如果舰队无法获得可靠的空中掩护,那么再强大的海上舰队也无法在脱离开己方岸基航空兵的保护范围之外作战,即使建立起一支有远洋能力的海军水面舰艇部队也无法起到远洋海军的作用。

取得海上制空权是现代海军舰队进行有效作战的前提,而在脱离岸基航空兵保护后,维持海上空中防卫力量就必须给舰队建立起一个可靠的防空保护系统。航空母舰作为一个移动的海上机场和空中作战指挥中心,是目前唯一一种可以在远海保证舰队有效防空保护的手段。在目前和可预见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航空母舰和舰载机所提供的海上防空力量是进行远洋作战的海军所必须拥有的。在海空一体化的现代海上战场,没有制空权的舰队不但没有能力保证基本的制海权,甚至连自身最基本的生存都无法保证。

深刻挑战之七,完全依靠“杀手锏”的单打独斗是不可取的

在现代战争中,企图依靠一两件“杀手锏”武器来夺取战争的胜利是不可取的。以海军为例,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剑走偏锋,企图依靠数量庞大的潜艇部队来夺取制海权,但由于缺乏水面和空中力量的有效配合与支援,最终都归于失败;以空军为例,在海湾战争中,伊拉克企图使用战术弹道导弹这一“杀手锏”来弥补空中力量的不足,但却遭到联军猛烈空袭而流产。兵法曰:“以正合,以奇胜”,“正奇相生”,正为用兵之道,奇为制胜之术。过分注重奇术,而忽视正道,很难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所谓的正道,就是均衡的发展战略,不过分倚重某一兵器的奇袭效果,而是注重武器系统的整体建设和发展,注重武器系统各部分的相互支援和相互配合,强调武器系统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和均衡,进而在实际战争中依据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和作战艺术来突出发挥某一种或几种武器的克敌制胜的作用。对于一支武器系统结构合理、力量均衡的海军来说,依靠系统中多种兵器的相互配合就可以克敌制胜,赢得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发明了众多的新武器、新战术,为世界军事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失道寡助”,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终胜利者是世界上爱好和平的人们。

为了满足国家利益对海上军事能力提出的迫切需求,军队能力建设也要有新的对策和考虑,要具有国家军事协调能力、快速反应能力、一定规模的远程投送能力和控制局部局势的能力,而海上战场空间广阔、多维,更适宜海军充分发挥高新技术武器的性能,组织较大规模的信息化战争。最终要建成不仅能够应对传统安全威胁,也能够应对非传统威胁,不仅能够保卫国内安全,也能够在海外形成有效威慑力的全方位信息化的以海军为主的联合军队。

也许未来中国海军的中坚力量就是这样的航母编队。http://www.ocean360.net/2010-06/13/content_3563198.htm
作者:刘江平

随着世界陆地资源的日趋减少和枯竭,各国都把开发的目光投向了海洋。在新世纪里能否成功地经略海洋已成为决定国家盛衰强弱的关键因素。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13周年之际,新的一轮海洋开发竞争已呈现群雄逐鹿之势。同时各国海军也将通过积极的自身结构和功能的调整,例如,增加新兵种,加强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力度等,为国家的海上综合较量争取优势。然而,全球性信息化军事革命的迅猛发展对当代各国海军的发展发起了深刻挑战。

深刻挑战之一,现代化军队将从陆基向海基转型

本世纪,以大陆为重点的军队永远只能是一支“留守队”,只有招架之势,绝无还手之功。不具备越洋跨海击敌要害的海战能力,就根本谈不上“不战而屈人之兵”了。而以海洋为基础的军队则根本不同,其可以将精锐力量布置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战略要地,可以从全球任何一个角落,哪怕是北冰洋的冰盖之下对世界上其他任何地区发动远距离打击。全球性的海军舰队可以迅速向危机地点投送力量并到位展开,向敌对势力宣示国家威力,并可机动灵活地处置事态的发展,消除可能对本国产生的战争危害。所以,要想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海洋世纪为和平崛起保驾护航,就必须根本性转变军队发展的思想,建立一支精干顶用的以海洋为基础的现代化军队。在海洋世纪将有限的经费资源花在建设远洋舰队上,这样才能不走弯路,多快好省,符合海洋大国的地位和利益。

深刻挑战之二,均衡型远洋舰队的决定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一个国家海军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该国的海洋地理环境,另一方面则是看其人民及政府是否具有强烈的海洋意识。马汉的现代海权思想使英国、法国、美国等成为了海洋国家,而德国、俄罗斯等虽然拥有优良的港口和漫长的海岸线,但最终并没有得到一个海洋大国,确切地说是一个海洋强国应有的国际地位。这些大国的陆军虽然强大无比,所向无敌,但在辽阔大洋上的国家代表、国家力量象征仅仅是那些看不见而到处躲藏的潜艇。

“俾斯麦”号曾经是德国最强大的水面舰艇,但首次执行任务即被击沉。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海军依靠的力量始终是潜艇。

海军舰队是国家军事战略在海洋方向上的具体体现。因此,舰队的规模、性质、作用及地位也就决定了它在一定时期内担负的国家使命和海上作战任务。一般而言,当代拥有航空母舰的国家的海军舰队通常以航母为核心组建各种规模的航母战斗群;没有航母的国家的海军则会以多级吨位不等、任务不同的作战舰艇组成反舰、防空及反潜等攻防能力较为均衡的远洋舰队。如美国海军水面舰艇的基本战役、战术编成是航母打击群;日本海上自卫队则由目前的“八八舰队”向“九十”舰队演变;韩国海军也正在组建远洋进攻型的“六六舰队”等等。

如果21世纪新兴国家的海军还继续执行由来已久的近岸、近海防御,将正好被大国海军“由海到陆”的向岸性海军战略行动打个正着,那么也只有被动挨打的份了。因此要想拒敌于海上,成为各大洋上真正的强者,就必须建立起自己的均衡型远洋舰队,在深海大洋上全方位地显示国家的海上威力。

深刻挑战之三,寻求海基核力量巡逻阵位的意义重大

一个国家有了一定数量的弹道导弹核潜艇,还不能算是拥有了有效的海基战略核力量。还必须为这些核导弹潜艇找到适当的巡逻值班海区,才算是将弹道导弹核潜艇潜在的、巨大的核威慑力转变成了现实的海上核打击能力。环顾全球各大洋水域第一岛链内沿岸国家的近海,不仅面积小,而且水深很浅。这样的海区状况根本不适宜作为庞大的战略核潜艇进行战略核威慑的巡逻/攻击阵地。水浅,核潜艇就无法可靠地隐蔽,躲开敌方反潜力量的探测;海域小,核潜艇就无法大范围地、高速机动摆脱敌方反潜力量的跟踪。因此,只有未来的海军舰队的弹道导弹战略核潜艇顺利地进入广袤的大洋,特别是在水深浪急、纵深千里的大洋水下建立起长期固定的巡航值班机制,海基战略核报复力量的利剑才算是高悬在潜在敌对国家的头上。

深刻挑战之四,防守型海军战略的窘境进一步加深

传统的防守型海军战略有两大缺陷:一是纵深过浅,敌军舰队极易突破沿海国家海上防御,对海岸上港口、机场、铁路、公路、桥梁、城市、工业区、军事设施等造成致命火力突击和实施占领,而被攻击国家的海上兵力却没有了机动回旋的余地;二是消极被动,眼睁睁看着敌军舰队在本土港口做好了各种充分准备,并平安地万里赴戎机,驶到国门前压着海军舰队大打出手。这种让敌军充分发挥海战优势的消极防守,只能让其海军舰队陷入只有招架之功、无还手之力的被动境地。一百多年前甲午海战的失败和北洋水师的最终覆灭,就是与这种海上消极防守思想密不可分的。远的不说,就拿近期的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来说,劳师远征的英军特混舰队万里之遥奔赴南大西洋阿根廷沿海作战,掌握战争主动权,处处先机投敌,调控作战节奏,引导战争进程,最终大获全胜。而在自己家门口以逸待劳的阿海军特混舰队却消极防守,不主动出击进攻航渡中的英海军舰队,结果处处被动挨打,被英军牵着鼻子走。虽然阿军基层官兵英勇奋战,也打出了几次反击战的高潮,然而战术上的小胜却无力扭转作战指导思想错误所导致的颓势,在短期内便将战争初期取得的优势丧失殆尽,一败涂地。阿海军这种近海消极防守战略的彻底失败,还不足以让我们猛醒吗?而积极的海上防御,首先是要采取海上力量远洋威慑的战略,用威慑来压制敌国的海上入侵作战企图,“不战而屈人之兵”;在战争不可避免时,则要远洋机动主动寻找消灭敌舰的有利战机;一旦获得有利战机就必须果断、主动出击,用主力舰队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决战决胜。

深刻挑战之五,保护远洋交通线的重要性不容回避

现代地缘政治学的研究表明,国际政治、经济、安全格局无一不受地理位置的制约,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决定国家的命运。近现代以来,主流大国对两类地理位置的关注从未有过丝毫松懈:一为陆地战略要地,二为海上通道。日渐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运行体系的新兴国家,必然要谋求海外利益,进而就要追求海上通道的安全。当今的情况是,新兴国家全球经贸发展迅猛,造成拓展、保护海外利益的海上行动的方式与手段逐渐跟不上海外利益发展态势的要求,一个主要表现是其无法保障必经海上通道的安全,或曰受制于人。海上航运线被称作一个国家的“生命线”,是因为它与军事、贸易和海洋开发等领域紧密相关。在和平时期对海上通道的关注主要是基于国际经贸航线或海上能源运输安全的考虑;在战时或危机状态下,则是基于保障能源、物资通道安全以及万一海上通道被切断时如何保证能源、物资持续供应的考虑。由于其海军在规模、力量和技术上与许多国家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因此,在可以预见的很长时间内,其海上通道都将存在着随时被切断的巨大风险。这就紧迫地要求我们用海洋世纪的大智慧、大手笔,从长期性、前瞻性的全方位的海洋战略的高度,审时度势,统筹规划,尽快研究推出全盘保护国家远洋交通线的缜密规划,最大限度地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

深刻挑战之六,缺乏海上制空权的舰队将寸步难行

国际上曾经依据海军可以进行持续作战的范围而将已经脱离近海作战范围的海军分为黄水海军和蓝水海军,只有脱离黄水开始进入蓝水的海军才有资格被称为远洋海军。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庞大的舰艇和强大的舰队是远洋海军的决定性标志,但是自从飞机出现在海面上以后,空中力量就开始改变海上战场的对抗形势。飞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海上战场上发挥了可以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作用,事实证明水面舰艇在没有空中保护的情况下是十分危险的。曾经被认为强大到了极点的“俾斯麦”、“大和”这样的超级战列舰在空中力量的打击下都是脆弱的,空舰对抗的天平越来越向飞机方向倾斜。

随着以反舰导弹为代表的精确制导武器的持续发展,空中力量对水面舰艇的威胁程度也在不断提高,水面作战舰艇的战场生存能力受到了空中力量更大的威胁。就像现代陆军失去了制空权就只能被动挨打一样,在现代海战中如果舰队无法获得可靠的空中掩护,那么再强大的海上舰队也无法在脱离开己方岸基航空兵的保护范围之外作战,即使建立起一支有远洋能力的海军水面舰艇部队也无法起到远洋海军的作用。

取得海上制空权是现代海军舰队进行有效作战的前提,而在脱离岸基航空兵保护后,维持海上空中防卫力量就必须给舰队建立起一个可靠的防空保护系统。航空母舰作为一个移动的海上机场和空中作战指挥中心,是目前唯一一种可以在远海保证舰队有效防空保护的手段。在目前和可预见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航空母舰和舰载机所提供的海上防空力量是进行远洋作战的海军所必须拥有的。在海空一体化的现代海上战场,没有制空权的舰队不但没有能力保证基本的制海权,甚至连自身最基本的生存都无法保证。

深刻挑战之七,完全依靠“杀手锏”的单打独斗是不可取的

在现代战争中,企图依靠一两件“杀手锏”武器来夺取战争的胜利是不可取的。以海军为例,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剑走偏锋,企图依靠数量庞大的潜艇部队来夺取制海权,但由于缺乏水面和空中力量的有效配合与支援,最终都归于失败;以空军为例,在海湾战争中,伊拉克企图使用战术弹道导弹这一“杀手锏”来弥补空中力量的不足,但却遭到联军猛烈空袭而流产。兵法曰:“以正合,以奇胜”,“正奇相生”,正为用兵之道,奇为制胜之术。过分注重奇术,而忽视正道,很难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所谓的正道,就是均衡的发展战略,不过分倚重某一兵器的奇袭效果,而是注重武器系统的整体建设和发展,注重武器系统各部分的相互支援和相互配合,强调武器系统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和均衡,进而在实际战争中依据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和作战艺术来突出发挥某一种或几种武器的克敌制胜的作用。对于一支武器系统结构合理、力量均衡的海军来说,依靠系统中多种兵器的相互配合就可以克敌制胜,赢得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发明了众多的新武器、新战术,为世界军事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失道寡助”,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终胜利者是世界上爱好和平的人们。

为了满足国家利益对海上军事能力提出的迫切需求,军队能力建设也要有新的对策和考虑,要具有国家军事协调能力、快速反应能力、一定规模的远程投送能力和控制局部局势的能力,而海上战场空间广阔、多维,更适宜海军充分发挥高新技术武器的性能,组织较大规模的信息化战争。最终要建成不仅能够应对传统安全威胁,也能够应对非传统威胁,不仅能够保卫国内安全,也能够在海外形成有效威慑力的全方位信息化的以海军为主的联合军队。

也许未来中国海军的中坚力量就是这样的航母编队。
顶上!支持一下!
好文,顶
反正HOI2我用德国从来是无视海军的(因为科技组太次),

石油和稀有金属主要靠战前贸易储备,开战后海路运输断绝(不要抱任何幻想),只能靠强大的陆军去抢劫邻国的储备。

从支撑长期战争的资源消耗的需要来看,最终有必要把地面部队开入高加索和马来半岛的资源主产区。
==========================
现代海面作战的主要形式是航空战(以大量岛屿基地航空兵为防御兵力,以少量舰载航空兵作为机动兵力,地面部队通过两栖登陆作战夺取岛屿机场和保护机场,水面舰艇部队负责向海外岛屿机场运输补给品),F-35 VS SU-27, 186架F-22加上1763架F-35 VS 400-500架SU-27,在我看来没有任何悬念?
现在来介绍一下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的实力

美军太平洋舰队总部设在夏威夷珍珠港海军基地,现有总兵力23万(包括陆战队9万人),

太平洋舰队水面司令部装备导弹巡洋舰12艘、导弹驱逐舰28艘、导弹护卫舰15艘、两栖战舰19艘、反水雷战舰6艘、海岸巡逻艇4艘;后勤辅助舰船和海运舰船约100艘;

太平洋舰队潜艇司令部装备战略导弹核潜艇10艘、核动力攻击潜艇26艘、潜艇供应舰1艘;

以及最核心的太平洋舰队航空司令部装备航空母舰6艘、舰载航空联队5个、岸基航空联队16个、各型作战飞机1600余架。(航空兵,尤其是战时进驻岛屿机场的岸基航空兵,才是美国海军的主要攻击力量)


和1600架飞机的庞大机队相比,那55艘驱逐/护卫舰和26艘攻击核潜艇恐怕并不是战斗力量的主体。

如果加上大西洋舰队(本土舰队)的舰队航空兵,整个美国海军共有2900架固定翼飞机(其中战斗/轰炸机1728架)和1500架直升飞机(其中攻击直升飞机487架)。

和1600架飞机的庞大机队相比,那55艘驱逐/护卫舰和26艘攻击核潜艇恐怕并不是战斗力量的主体。

如果加上大西洋舰队(本土舰队)的舰队航空兵,整个美国海军共有2900架固定翼飞机(其中战斗/轰炸机1728架)和1500架直升飞机(其中攻击直升飞机487架)。
左宗棠的海防思想

在争论激烈的海军区划问题上,左宗棠认为海军机动性能大,所以反对分洋设防,划疆而治。1874年,针对丁日昌提出的三洋水师的设想,左宗棠认为:“洋防一水可通,有轮船则闻警可赴……若划为三洋,各专责成,则畛域攸分,翻恐因此贻误。分设专阃三提督共办一事,彼此势均力敌,意见难以相同。七省督抚不能置海防于不问,又不能强三提督以同心,则督抚亦成虚设。议论纷坛,难言实效。”

1885年第二次海防大讨论时,左宗棠的海防思想有所发展,他不仅同意购买铁甲舰,而且提出要建立集中统一指挥的海上机动兵力与沿海防御兵力相结合的海军舰队。为了打破“畛域攸分”,“意见难以相同”的弊端,他主张设立“海防全政大臣”或“海部大臣”,统管沿海七省防务。
ICV-20 发表于 2011-1-14 06:45

一个字:牛!
貌似被西方国际说TG的战略核巡航可有可无的
chuanchen 发表于 2011-1-14 10:42


    为什么呢?
核潜艇不行,蛋蛋不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