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世纪的骑士比武(更新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02:17:40


骑士比武的起源,目前未有定论。这里所谓的骑士比武,不同于一般贵族之间的打斗,而是由一定的形式甚至仪式。一般认为,制定了骑士比武规则的是法兰西贵族,普雷伊的若夫鲁瓦(于1066年去世),有记载说,是他“发明了比武”。
欧洲古代兵器和盔甲_页面_021.jpg

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次比武1095年在弗兰德尔举行,列文的伯爵亨利三世因此殒命。紧接着一批证据出现在弗兰德尔与法兰西北部。然而到了1130年,教皇首次颁布了禁止比武令,不过民间对此阳奉阴违。

法兰西比武的鼎盛时期在12世纪七八十年代。期间涌现了骑士比武的楷模式人物——威廉·马歇尔。此君是一男爵幼子,没有封地,全凭在比武场上浴血拼杀,闯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他于1167年行剑礼后就频繁参与比武,成为了当时最富盛名的骑士英雄。1170年,英王亨利二世甚至委托他对自己的儿子进行骑士教育。马歇尔凭借比武还获得了一门好姻缘——他与英国最富有的女继承人结婚,成为了彭布罗克的伯爵,甚至在1216-1219年当上了英格兰摄政王。他的传记中提到他共参加12次比武。同样是他的传记记载,在法兰西北部,平均14天就有一场比武。

法兰西是骑士比武的故乡。而12世纪的英国,大部分时间是禁止比武的,于是导致相当一批英国骑士,涌入法国,在比武场上建功立业。值到1194年,狮心王理查才允许英国举行比武,但要对参赛者征税。据说一个重要原因是“不能再让法兰西人骂英格兰骑士既不机敏又缺少比武经验。” 而法兰西式比武在德意志发展缓慢,以至于德意志骑士因为骑术不佳,长期受到法兰西骑士的嘲讽。

比武程序与仪式:



一,邀请

正式的比武必须提前3至6周发出邀请。比武时间多选在星期一。人们派出使者,发出信件,甚至贴出告示公布比赛的信息,有时也会向某个特定对手发出挑战。比赛胜利者往往会获得某种奖品。例如,1215年一些英格兰的男爵向阿尔比内托的威廉发出了比武邀请:“我们通知你,也敦促你,为了自己的名声,请备好马匹与武器,前来参加比武。谁要是获得优胜,就将获得某位女士为比武准备的一只熊。”而在1280年马格德堡圣杯节,比武的彩头是一名妓女。



二,队伍分组



比武开始前,骑士们会共同商议规则。多数情况下,分为两组,并确定身份最高者为双方首领。同时要精心分配,使两组人数大致相当。1124年举行弗利萨赫比武时,一方是奥地利公爵为首领,旗下有8位诸侯的骑士,另一方是伊斯特利亚的诸侯,也是8位领主提供人数不等的骑士,而双方总数恰好是各300人。有些骑士比武的规模惊人,比如1184年在美因茨为国王的两个儿子举行行剑礼后的比武大赛,据说参赛者竟有2万人之多。



三 财政条件

比武前需要澄清财务方面的问题。一般会规定双方各拿出一笔“赎金”,失利后付给胜利者,或者以自己全套骑士装备为赌注。

四 安全区

比武的每一方会设定一个安全区。可以在那里安置俘虏,并保证己方不受攻击。这个区域称作fride(篱笆区),有时也称作hamit、litze。13世纪后,划定比武区的做法越来越流行。一般一个保护区在城外,一个在城内,于是比赛双方自然就分为了内方与外方。内方一般是“主场”的贵族,而外方多是远道而来的客人。



五 比武方式



12世纪比武的骑士队伍总是以完整队形进行正式较量。最重要的是发动攻击时要保持紧密队形,集体冲锋打乱敌人,如果第一次冲锋得手,一般会杀个回马枪,从敌人背后发起第二轮冲锋。具体的比武技巧中,一般提到有五种刺法(长矛),依次为zem puneiz,ze triviers,zentmuoten,ze rehter tjost,zer volge。具体指什么一直未有定论,不过一般认为依次是集体正面进攻,侧面冲锋,单兵举矛攻击,原地举矛攻击,从后方举矛攻击。

冲锋之后往往陷入混战,此时的目标是尽可能多地将敌人打下马来,使之丧失战斗力或被俘。抓俘虏一般由两种方法,一是用武器顶住敌人,迫使他认输并交出抵押品,二是强行将敌人拖到己方安全区,后者难度很大,因为往往是要将敌人连人带马一起拽走,而且还要抵挡敌人友军的干涉,但此种方式被认为功勋卓著。



六 打手

比武中,主人能够获得手下骑士学徒或仆人的支持。这些人以棍棒为武器,被称作“打手”。他们穿着铠甲,戴着头盔,手持钉满了铁箍的棒子。贵族们虽然对他们不屑一顾,但这些人又可谓重任在肩,尤其是抓俘虏的时候。维尔茨堡在《恩格尔哈德》中记载,里乌岑的国王被俘虏时,一方面被敌方骑士生拉硬拽拖向安全区,一方面身边围拢了多名打手用大棒痛击国王的胳膊和腿。有时候因为打手过于凶神恶煞,有辱斯文,骑士比武前也会商定均不带打手。



七,钝兵器与锐兵器

12世纪的比武所用武器往往与实战相同,因此死伤甚多。之后比武开始逐步使用钝兵器以减少伤亡,一般是将矛尖弄钝并磨去剑锋。13世纪末期钝兵器基本在比武中取代锐兵器(当然偶尔也有意外事故),传统的危险的集体比武从此寿终正寝。



以上是集体比武的一些情况,单人比武,又被称作特约斯特比武,稍后更新介绍。

骑士比武的起源,目前未有定论。这里所谓的骑士比武,不同于一般贵族之间的打斗,而是由一定的形式甚至仪式。一般认为,制定了骑士比武规则的是法兰西贵族,普雷伊的若夫鲁瓦(于1066年去世),有记载说,是他“发明了比武”。
欧洲古代兵器和盔甲_页面_021.jpg

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次比武1095年在弗兰德尔举行,列文的伯爵亨利三世因此殒命。紧接着一批证据出现在弗兰德尔与法兰西北部。然而到了1130年,教皇首次颁布了禁止比武令,不过民间对此阳奉阴违。

法兰西比武的鼎盛时期在12世纪七八十年代。期间涌现了骑士比武的楷模式人物——威廉·马歇尔。此君是一男爵幼子,没有封地,全凭在比武场上浴血拼杀,闯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他于1167年行剑礼后就频繁参与比武,成为了当时最富盛名的骑士英雄。1170年,英王亨利二世甚至委托他对自己的儿子进行骑士教育。马歇尔凭借比武还获得了一门好姻缘——他与英国最富有的女继承人结婚,成为了彭布罗克的伯爵,甚至在1216-1219年当上了英格兰摄政王。他的传记中提到他共参加12次比武。同样是他的传记记载,在法兰西北部,平均14天就有一场比武。

法兰西是骑士比武的故乡。而12世纪的英国,大部分时间是禁止比武的,于是导致相当一批英国骑士,涌入法国,在比武场上建功立业。值到1194年,狮心王理查才允许英国举行比武,但要对参赛者征税。据说一个重要原因是“不能再让法兰西人骂英格兰骑士既不机敏又缺少比武经验。” 而法兰西式比武在德意志发展缓慢,以至于德意志骑士因为骑术不佳,长期受到法兰西骑士的嘲讽。

比武程序与仪式:



一,邀请

正式的比武必须提前3至6周发出邀请。比武时间多选在星期一。人们派出使者,发出信件,甚至贴出告示公布比赛的信息,有时也会向某个特定对手发出挑战。比赛胜利者往往会获得某种奖品。例如,1215年一些英格兰的男爵向阿尔比内托的威廉发出了比武邀请:“我们通知你,也敦促你,为了自己的名声,请备好马匹与武器,前来参加比武。谁要是获得优胜,就将获得某位女士为比武准备的一只熊。”而在1280年马格德堡圣杯节,比武的彩头是一名妓女。



二,队伍分组



比武开始前,骑士们会共同商议规则。多数情况下,分为两组,并确定身份最高者为双方首领。同时要精心分配,使两组人数大致相当。1124年举行弗利萨赫比武时,一方是奥地利公爵为首领,旗下有8位诸侯的骑士,另一方是伊斯特利亚的诸侯,也是8位领主提供人数不等的骑士,而双方总数恰好是各300人。有些骑士比武的规模惊人,比如1184年在美因茨为国王的两个儿子举行行剑礼后的比武大赛,据说参赛者竟有2万人之多。



三 财政条件

比武前需要澄清财务方面的问题。一般会规定双方各拿出一笔“赎金”,失利后付给胜利者,或者以自己全套骑士装备为赌注。

四 安全区

比武的每一方会设定一个安全区。可以在那里安置俘虏,并保证己方不受攻击。这个区域称作fride(篱笆区),有时也称作hamit、litze。13世纪后,划定比武区的做法越来越流行。一般一个保护区在城外,一个在城内,于是比赛双方自然就分为了内方与外方。内方一般是“主场”的贵族,而外方多是远道而来的客人。



五 比武方式



12世纪比武的骑士队伍总是以完整队形进行正式较量。最重要的是发动攻击时要保持紧密队形,集体冲锋打乱敌人,如果第一次冲锋得手,一般会杀个回马枪,从敌人背后发起第二轮冲锋。具体的比武技巧中,一般提到有五种刺法(长矛),依次为zem puneiz,ze triviers,zentmuoten,ze rehter tjost,zer volge。具体指什么一直未有定论,不过一般认为依次是集体正面进攻,侧面冲锋,单兵举矛攻击,原地举矛攻击,从后方举矛攻击。

冲锋之后往往陷入混战,此时的目标是尽可能多地将敌人打下马来,使之丧失战斗力或被俘。抓俘虏一般由两种方法,一是用武器顶住敌人,迫使他认输并交出抵押品,二是强行将敌人拖到己方安全区,后者难度很大,因为往往是要将敌人连人带马一起拽走,而且还要抵挡敌人友军的干涉,但此种方式被认为功勋卓著。



六 打手

比武中,主人能够获得手下骑士学徒或仆人的支持。这些人以棍棒为武器,被称作“打手”。他们穿着铠甲,戴着头盔,手持钉满了铁箍的棒子。贵族们虽然对他们不屑一顾,但这些人又可谓重任在肩,尤其是抓俘虏的时候。维尔茨堡在《恩格尔哈德》中记载,里乌岑的国王被俘虏时,一方面被敌方骑士生拉硬拽拖向安全区,一方面身边围拢了多名打手用大棒痛击国王的胳膊和腿。有时候因为打手过于凶神恶煞,有辱斯文,骑士比武前也会商定均不带打手。



七,钝兵器与锐兵器

12世纪的比武所用武器往往与实战相同,因此死伤甚多。之后比武开始逐步使用钝兵器以减少伤亡,一般是将矛尖弄钝并磨去剑锋。13世纪末期钝兵器基本在比武中取代锐兵器(当然偶尔也有意外事故),传统的危险的集体比武从此寿终正寝。



以上是集体比武的一些情况,单人比武,又被称作特约斯特比武,稍后更新介绍。
蛮有趣的内容
不错,学习了!


(二)布胡特比武



    与集体比武不同的有布胡特比武(法语:behort,德语buhurt),在12世纪已经出现,最初往往与青年贵族的行剑礼联系在一起,于佩剑仪式后马上举行。(集体比武一般在仪式后数周易地举行)。

   布胡特比武与集体比武相似之处在于,都是多名骑士以集体列队的形式进行,然而,与类似于现代军事演习的集体比武不同,布胡特比武更类似与现代的阅兵式,是一种骑术表演,列队行游。布胡特比武与集体比武最大的区别是,一般前者不使用(进攻性)武器,只使用盾牌(偶尔装备长矛,但从不用剑)。有时候布胡特“行游”中也会模拟战斗场面,但大家只是设法用盾牌将对手挤跑或打下马来,一般不会有刀光血影之忧。

   12世纪德意志的比武相当部分属于布胡特式。如皇帝亨利五世在1114年包围科隆时,就举行过大规模布胡特表演。1127年斯陶芬公爵的比武与1147年沃尔夫拉茨豪森的伯爵亨利举办的比武都属此类。总体而言,12世纪德意志的比武更接近某种宫廷礼仪或表演,而法兰西的比武更接近军事演习或实战。但在13世纪后,危险的集体比武逐步让位于布胡特式或一对一的特约斯特比武了。



(三)特约斯特比武与圆桌骑士比武



   特约斯特比武是一种单兵比武,一般是两名对手对峙,持矛攻击,试图把对方刺下马来。而这个术语tjoste最早出现在维尔德克的《艾尼德》中:“他们斗志昂扬,冲向对方……极富骑士风度地上演了一场特约斯特比武,他们矛无虚发,技艺高超,因此断矛无数,碎片飞迸。”

  史料中有大量证据表明,上述两种集体式比武在12世纪已经存在,而一对一的比武很长时间只能见于文学作品。直到13世纪,这种单兵的比武形式才最终确立。而最受欢迎的一种就是圆桌骑士比武。1223年在塞浦路斯伊贝林举行过圆桌骑士比武,1235年,弗兰德举行过类似活动。当然,最流行的地区在英格兰。1252年,M.v巴黎在描写瓦尔登举行的大型活动中明确对圆桌骑士比武与集体比武进行了区分:“今年,骑士们想通过军事演习检验自己的经验与能力,一致决定,不举办通常称作比武的比矛方式,而改用圆桌骑士比武。”

   《马德格堡编年史》中提到了某次圣杯节的比武。1280年,该城在圣灵降临节上发出了很多邀请函,请来了临近许多商人参加节庆。在广场中央设立了一个圣杯,旁边一棵树上挂着圣杯卫士们的盾牌。如果有人碰了这面盾牌,就意味着发出了单兵比武的挑战。比武的奖品是“一个漂亮女人,名叫费尔夫人”(显然是个风尘女子)。最后的结果是一名哥斯拉尔的老商人赢了,最后娶了这个女人。这件轶事说明在13世纪后期,甚至城市中的富有商人也开始模仿贵族骑士的比武习气了。
   13世纪后,危险的、使用锐兵器的集体比武渐渐让位于相对绅士、使用钝兵器的单兵比武,比武的礼仪也越来越严格。1263年,举行了一次叹为观止的比武——迈森的领主亨利三世在诺德豪森举办了盛会,把德意志的全部贵族几乎都请了来,并向他们展示自己领地的富丽堂皇。为此在城外建了一座人工树林,其中有一棵美丽无比的树,完全由金银打造。满场的伯爵、男爵中如果有谁在比拼中折断了矛,马上会得到树上的一片银叶作为补偿。而比武的胜利者(通常指成功将对手刺下马来而自己岿然不动的骑士)就会得到一片金叶做奖励。

(二)布胡特比武



    与集体比武不同的有布胡特比武(法语:behort,德语buhurt),在12世纪已经出现,最初往往与青年贵族的行剑礼联系在一起,于佩剑仪式后马上举行。(集体比武一般在仪式后数周易地举行)。

   布胡特比武与集体比武相似之处在于,都是多名骑士以集体列队的形式进行,然而,与类似于现代军事演习的集体比武不同,布胡特比武更类似与现代的阅兵式,是一种骑术表演,列队行游。布胡特比武与集体比武最大的区别是,一般前者不使用(进攻性)武器,只使用盾牌(偶尔装备长矛,但从不用剑)。有时候布胡特“行游”中也会模拟战斗场面,但大家只是设法用盾牌将对手挤跑或打下马来,一般不会有刀光血影之忧。

   12世纪德意志的比武相当部分属于布胡特式。如皇帝亨利五世在1114年包围科隆时,就举行过大规模布胡特表演。1127年斯陶芬公爵的比武与1147年沃尔夫拉茨豪森的伯爵亨利举办的比武都属此类。总体而言,12世纪德意志的比武更接近某种宫廷礼仪或表演,而法兰西的比武更接近军事演习或实战。但在13世纪后,危险的集体比武逐步让位于布胡特式或一对一的特约斯特比武了。



(三)特约斯特比武与圆桌骑士比武



   特约斯特比武是一种单兵比武,一般是两名对手对峙,持矛攻击,试图把对方刺下马来。而这个术语tjoste最早出现在维尔德克的《艾尼德》中:“他们斗志昂扬,冲向对方……极富骑士风度地上演了一场特约斯特比武,他们矛无虚发,技艺高超,因此断矛无数,碎片飞迸。”

  史料中有大量证据表明,上述两种集体式比武在12世纪已经存在,而一对一的比武很长时间只能见于文学作品。直到13世纪,这种单兵的比武形式才最终确立。而最受欢迎的一种就是圆桌骑士比武。1223年在塞浦路斯伊贝林举行过圆桌骑士比武,1235年,弗兰德举行过类似活动。当然,最流行的地区在英格兰。1252年,M.v巴黎在描写瓦尔登举行的大型活动中明确对圆桌骑士比武与集体比武进行了区分:“今年,骑士们想通过军事演习检验自己的经验与能力,一致决定,不举办通常称作比武的比矛方式,而改用圆桌骑士比武。”

   《马德格堡编年史》中提到了某次圣杯节的比武。1280年,该城在圣灵降临节上发出了很多邀请函,请来了临近许多商人参加节庆。在广场中央设立了一个圣杯,旁边一棵树上挂着圣杯卫士们的盾牌。如果有人碰了这面盾牌,就意味着发出了单兵比武的挑战。比武的奖品是“一个漂亮女人,名叫费尔夫人”(显然是个风尘女子)。最后的结果是一名哥斯拉尔的老商人赢了,最后娶了这个女人。这件轶事说明在13世纪后期,甚至城市中的富有商人也开始模仿贵族骑士的比武习气了。
   13世纪后,危险的、使用锐兵器的集体比武渐渐让位于相对绅士、使用钝兵器的单兵比武,比武的礼仪也越来越严格。1263年,举行了一次叹为观止的比武——迈森的领主亨利三世在诺德豪森举办了盛会,把德意志的全部贵族几乎都请了来,并向他们展示自己领地的富丽堂皇。为此在城外建了一座人工树林,其中有一棵美丽无比的树,完全由金银打造。满场的伯爵、男爵中如果有谁在比拼中折断了矛,马上会得到树上的一片银叶作为补偿。而比武的胜利者(通常指成功将对手刺下马来而自己岿然不动的骑士)就会得到一片金叶做奖励。
开个玩笑:
中世纪铁罐头们互戳不够精彩,还是三国武将单挑比较给力啊{:3_94:}
不错的内容。
留个脚印等候更新.
很有意思的帖子
后来发展成用火枪干 就很没意思了
冰特凉 发表于 2011-1-10 19:43


    火枪以后不比武,开始玩决斗了
1月10日再次更新。
LZ
我在数着日子等着你更新



很不错的内容
受教了
铁罐头们互戳有什么意思啊
天武者 发表于 2011-1-11 19:53

请从历史文化角度理解。这不是三国演义或水浒传。
回复 1# asherhoa
我想请教一下,这种大规模的比武是否涉及到政治利益分配或者其他比较关键的问题,总觉得即使是中世纪人也不应该二到凑个热闹比武,然后还死伤惨重的地步= =
iseedeadpeople 发表于 2011-1-12 06:55


    稍后小弟会详细讲到骑士比武的意义。这里可以先笼统说一下,一般骑士比武目的有四:1,为了军事训练和骑士的名声地位。2,为了博得女人青睐。3,为了经济目的(可以发家致富)。4,为了政治目的。
回复 15# asherhoa
谢谢回复,期待楼主的大作~~


(四)特约斯特比武的程序与细节

   由于13世纪后骑士比武以单兵比武为主,这里专门介绍一下它的大致程序和一些细节。
  骑士的单兵比武一般由严格的仪式与程式。完整的比武分为三个环节:1,马上长矛比武。2下马比剑。3空手摔跤(格斗)。当然,多数比武往往一两个回合就分出胜负,自然也就进入不了第二第三阶段了。
1 马上长矛比武。
  长矛对刺是骑士比武的一大特点,人们称之为hurten(冲刺)。相关术语(皆来自法语,因法兰克是骑士比武的故乡)有poinder(起跑) puneiz(冲击) punieren(持长矛冲刺)  sambelieren(双腿夹紧)  kalopieren(疾驰)  leisieren(放松马缰)等。一般骑士左手持盾并掌握缰绳,右手举矛,同时双腿夹击马身并用马刺控制战马,直至击中目标。偶尔也会在马上用剑砍劈,此时就会出现slahen这个术语,而纯粹用矛刺则称为stechen。
  长矛冲刺有两个重要的技巧,主要攻击对方两处“罩门”:长矛应刺中盾牌上四个钉子系头盔带的地方,在比武中,准确命中上述两个目标是骑士技艺的精髓所在。之所以攻击盾牌上有四枚铆钉的地方,是由于这里恰恰为手柄露在外面的铆接处,比较脆弱,而且一旦击中,有很大几率可以把敌人的手废掉,从而令其丧失战斗力。而攻击头盔系带之处是因为那里无法被盾牌完全遮住,一旦刺中,很容易突破护颈甲,甚至直接刺进脖子,给对手致命打击。故而比武中一旦有骑士恰当地击中了这两个位置,一般而言胜负即分。
  当然,多数情况下盾牌挡住了攻击,于是便出现了吟游诗人津津乐道的场面:长矛刺中盾牌时,被坚固的盾牌震得粉碎。甚至《皇帝编年史》中专门用折断长矛一词来代指骑士比武。因此,一位骑士若想功成名就,往往需要携带大量的长矛。例如,当加姆雷特进入康沃莱斯时,他让手下的骑士学徒们把五颜六色的长矛捆起来,每束5支,每个随从扛一束,十分壮观。1227年U·列支敦士登周游弗兰德时,一路上携带了上百支长矛,举行了多次比武活动。甚至,13世纪有人指责因为骑士消耗长矛过多导致森林大量被砍伐,骑士得到一个绰号“滥用林木之人”。
  13世纪后的单人比武所用长矛基本是钝头的,人员的伤亡大大减少了,这阶段判断胜负的标准是成功将对方刺下马,但是按照骑士比武的准则,一旦对手被刺中跌下马去,一般不能乘人之危,对倒地的对手叠加攻击——或者等待对手认输,或者等待对手站起来再战。这里的骑士比武有很强的礼仪特征,与实战是有区别的。

2 下马比剑。
如果双方或一方下马而比武尚未分出胜负,就要进行下马的比剑。因为双方都有重甲,比剑过程中常常发出惊天动地的声响并不时迸出火花。比剑有时会导致严重的伤亡,不过一般情况下占上风的武士也会见好就收,放弃置对手死地的机会,代之以胜者接受败者的保证,即失利的骑士承诺把自己连同自己的装备交出又胜者处置,一般用法语词fianze。(有时候也会有马上的比剑,但当时的骑士认为马上比剑比较容易伤及无辜的战马,欠缺骑士风度,故而较少这么做。)

3 徒手摔跤比赛
有时候在比剑之后,如果胜负未分,还要进行一轮摔跤比赛。以一方把另一方摔倒,并用膝盖压住对方胸部使之动弹不得放弃比赛来定胜负。但一般比武很少持续这样长时间,故而摔跤比武时罕见的。

骑士单兵比武中有两处细节需要单独提出:
首先,骑士比武的武器严格禁止弓弩类、标枪类等投射兵器。不但是因为当时教会禁止使用十字弩,认为这种武器不道德,骑士本身也对弓弩十分反感,甚至对弓箭手存在偏见。因此骑士比武从来是短兵相接,而没有打冷枪放暗箭的现象。当然实战中就未必如此了。1246年塔亚河战役中,奥地利公爵弗里德里希二世与波西米亚国王文策尔一世两军交战时,前者命令弓箭手射击对方骑士的战马,波米希亚骑士为此十分义愤:“你们这些奥地利的贵族可全是英雄好汉,本应该像骑士一样与我们作战,可你们居然把弩箭射向我们,射穿了我们的马铠,让我们摔下来。这样胜之不武,那些给你们配刀剑的人活该受到诅咒,那些给你们配盾牌的人灵魂将得不到救赎。……”可惜奥地利公爵全不理会这悲天怜人的呼号。
  另一处细节就是骑士比武一般讲究得饶人处且饶人,不提倡痛打落水狗,或射人先射马之类。对倒地的对手不会乘人之危,对敌方的战马也尽量手下留情。蓄意伤害对手以及战马的行为被认为极不道德。当然,实战中的骑士就未必遵循这样的规则了。阿拉贡的国王彼得三世与法兰西交战时命令在对手饮马的水源中下毒,导致三万匹战马被毒死。偶尔在骑士比武中也有不遵循规则的案例出现,例如在宫廷诗人的记载中,骑士坦达莱斯将比武中倒地的对手置于马蹄之下——“他愤怒地骑马向对手身上踏去,将他踩死。”不过这可不是什么正面形象。

(四)特约斯特比武的程序与细节

   由于13世纪后骑士比武以单兵比武为主,这里专门介绍一下它的大致程序和一些细节。
  骑士的单兵比武一般由严格的仪式与程式。完整的比武分为三个环节:1,马上长矛比武。2下马比剑。3空手摔跤(格斗)。当然,多数比武往往一两个回合就分出胜负,自然也就进入不了第二第三阶段了。
1 马上长矛比武。
  长矛对刺是骑士比武的一大特点,人们称之为hurten(冲刺)。相关术语(皆来自法语,因法兰克是骑士比武的故乡)有poinder(起跑) puneiz(冲击) punieren(持长矛冲刺)  sambelieren(双腿夹紧)  kalopieren(疾驰)  leisieren(放松马缰)等。一般骑士左手持盾并掌握缰绳,右手举矛,同时双腿夹击马身并用马刺控制战马,直至击中目标。偶尔也会在马上用剑砍劈,此时就会出现slahen这个术语,而纯粹用矛刺则称为stechen。
  长矛冲刺有两个重要的技巧,主要攻击对方两处“罩门”:长矛应刺中盾牌上四个钉子系头盔带的地方,在比武中,准确命中上述两个目标是骑士技艺的精髓所在。之所以攻击盾牌上有四枚铆钉的地方,是由于这里恰恰为手柄露在外面的铆接处,比较脆弱,而且一旦击中,有很大几率可以把敌人的手废掉,从而令其丧失战斗力。而攻击头盔系带之处是因为那里无法被盾牌完全遮住,一旦刺中,很容易突破护颈甲,甚至直接刺进脖子,给对手致命打击。故而比武中一旦有骑士恰当地击中了这两个位置,一般而言胜负即分。
  当然,多数情况下盾牌挡住了攻击,于是便出现了吟游诗人津津乐道的场面:长矛刺中盾牌时,被坚固的盾牌震得粉碎。甚至《皇帝编年史》中专门用折断长矛一词来代指骑士比武。因此,一位骑士若想功成名就,往往需要携带大量的长矛。例如,当加姆雷特进入康沃莱斯时,他让手下的骑士学徒们把五颜六色的长矛捆起来,每束5支,每个随从扛一束,十分壮观。1227年U·列支敦士登周游弗兰德时,一路上携带了上百支长矛,举行了多次比武活动。甚至,13世纪有人指责因为骑士消耗长矛过多导致森林大量被砍伐,骑士得到一个绰号“滥用林木之人”。
  13世纪后的单人比武所用长矛基本是钝头的,人员的伤亡大大减少了,这阶段判断胜负的标准是成功将对方刺下马,但是按照骑士比武的准则,一旦对手被刺中跌下马去,一般不能乘人之危,对倒地的对手叠加攻击——或者等待对手认输,或者等待对手站起来再战。这里的骑士比武有很强的礼仪特征,与实战是有区别的。

2 下马比剑。
如果双方或一方下马而比武尚未分出胜负,就要进行下马的比剑。因为双方都有重甲,比剑过程中常常发出惊天动地的声响并不时迸出火花。比剑有时会导致严重的伤亡,不过一般情况下占上风的武士也会见好就收,放弃置对手死地的机会,代之以胜者接受败者的保证,即失利的骑士承诺把自己连同自己的装备交出又胜者处置,一般用法语词fianze。(有时候也会有马上的比剑,但当时的骑士认为马上比剑比较容易伤及无辜的战马,欠缺骑士风度,故而较少这么做。)

3 徒手摔跤比赛
有时候在比剑之后,如果胜负未分,还要进行一轮摔跤比赛。以一方把另一方摔倒,并用膝盖压住对方胸部使之动弹不得放弃比赛来定胜负。但一般比武很少持续这样长时间,故而摔跤比武时罕见的。

骑士单兵比武中有两处细节需要单独提出:
首先,骑士比武的武器严格禁止弓弩类、标枪类等投射兵器。不但是因为当时教会禁止使用十字弩,认为这种武器不道德,骑士本身也对弓弩十分反感,甚至对弓箭手存在偏见。因此骑士比武从来是短兵相接,而没有打冷枪放暗箭的现象。当然实战中就未必如此了。1246年塔亚河战役中,奥地利公爵弗里德里希二世与波西米亚国王文策尔一世两军交战时,前者命令弓箭手射击对方骑士的战马,波米希亚骑士为此十分义愤:“你们这些奥地利的贵族可全是英雄好汉,本应该像骑士一样与我们作战,可你们居然把弩箭射向我们,射穿了我们的马铠,让我们摔下来。这样胜之不武,那些给你们配刀剑的人活该受到诅咒,那些给你们配盾牌的人灵魂将得不到救赎。……”可惜奥地利公爵全不理会这悲天怜人的呼号。
  另一处细节就是骑士比武一般讲究得饶人处且饶人,不提倡痛打落水狗,或射人先射马之类。对倒地的对手不会乘人之危,对敌方的战马也尽量手下留情。蓄意伤害对手以及战马的行为被认为极不道德。当然,实战中的骑士就未必遵循这样的规则了。阿拉贡的国王彼得三世与法兰西交战时命令在对手饮马的水源中下毒,导致三万匹战马被毒死。偶尔在骑士比武中也有不遵循规则的案例出现,例如在宫廷诗人的记载中,骑士坦达莱斯将比武中倒地的对手置于马蹄之下——“他愤怒地骑马向对手身上踏去,将他踩死。”不过这可不是什么正面形象。
gooooood
传说的中世纪啊,我的最爱。
中世纪 住暗无天日的城堡 喝没煮开还飘着青苔的臭水 跟老鼠抢干得发硬的面包 ……

乃真是重口味啊
记得有部片子 《骑士传奇(A Knight's Tale)》,就是骑士比武的背景。
很好的介绍,有意思!谢谢楼主的分享!
谭啸 发表于 2011-1-25 04:24

现在的研究,倾向于欧洲中世纪没有以往所说那样不堪。过去的恶评有一部分原因是文艺复兴时期学者对过去年代情绪性的排斥。
(五)骑士比武的意义

   骑士比武的动机与意义是多种多样的。最初,军事因素肯定处于主导地位。早期的集体比武无异于一场逼真的军事演习,可以训练骑士们的队形,演练密集攻击的战术。而年轻的贵族通过参加比武,可以快速提高军事技能,早日在战场建功立业,出人头地。
   不过,如果有贵妇出席,就是另外一番光景了。中世纪骑士极为看重“宫廷之爱”(Courtly love),很多骑士比武就是为了获得女性的青睐。G.v.蒙茅斯在12世纪初曾记载到,宴会结束后,骑士们在城外比武,女士们则从城墙上向下观看。土其林的《王冠》中写道,妇女们从城堡上网下观看骑士比武,并派人给自己心仪的骑士送去珠宝,条件是要答应称为她们的骑士,为了她们向敌人进攻。据说,亚瑟王甚至一度专门修建了一座城堡,为的是方便王后及身边女性观摩他在比武场的风姿。
   著名的《威廉·马歇尔传》中,也有一次提到比武中妇女的出现。那是1180年左右在桑斯进行的一场比武。主人公马歇尔头一天便赶来这里,偶遇了慕名而来的茹瓦尼伯爵夫人及其女伴。当天晚上,大家都在举行宫廷风格的歌舞活动,因有女士在场,马歇尔也献上了温柔一曲,博得了女士们得喝彩。接着一名吟游诗人演唱了一首自创的歌颂马歇尔骑士精神的歌曲,其中有一句歌词“马歇尔,给我一匹良马!”听闻此歌,马歇尔不露声色地离开众人,持矛上马,迅速刺倒了一位前来比武的骑士,将他的马当中赠与了歌手,令全场目瞪口呆。这与马歇尔一贯的行事方式不符,一般认为是因为女性在场的缘故。

   当然,比武也是骑士们展示自己高风亮节的绝佳舞台。例如,一名叫埃莱克的骑士,刺倒了对手,却对他们的马匹毫不关心,从而获得了诗人们的歌颂。诗人们强调,他一匹马也没拿,因为他来此不为了财富,而是为了胜利与荣誉。因为几乎每场正式比武都有所谓的“唱到人”(这也是后世传令官的前身),任务之一就是介绍参赛骑士的徽标与资历,骑士们往往将战利品大量赠与这些年轻的唱到人,换来的自然是他们发自内心的歌颂,从而四海扬名。

    然而对某些技艺精湛的骑士来说,通过比武发家致富也是确然可行的。威廉·马歇尔或许是最典型的一例。他的传记中写道,在10个月内,他与搭档罗歇一起,通过比武竟俘虏了103名骑士。在他临终前,有人要他为自己多年比武的“罪行”忏悔,把他从战败者得来的战利品还回去,他的回答是:这不可能,因为我俘虏的骑士有500人之多,把他们的武器、马匹和全部装备都夺来了啊。
asherhoa 发表于 2011-6-4 20:12
(五)骑士比武的意义

   骑士比武的动机与意义是多种多样的。最初,军事因素肯定处于主导地位。早期的集 ...
“唱到人”,在《骑士传说》中,这个位置是由乔叟担任的,呵呵……
asherhoa 发表于 2011-1-27 21:31
现在的研究,倾向于欧洲中世纪没有以往所说那样不堪。过去的恶评有一部分原因是文艺复兴时期学者对过去 ...
中世纪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农业生产的全面倒退。查理曼的某皇家庄园只有两把大镰刀……
雪千寻 发表于 2011-6-4 21:44
“唱到人”,在《骑士传说》中,这个位置是由乔叟担任的,呵呵……
骑士传说这片子挺有意思,把现代音乐也揉进去了,黑王子挺帅的
雪千寻 发表于 2011-6-4 21:44
“唱到人”,在《骑士传说》中,这个位置是由乔叟担任的,呵呵……
就是大风起密码里的那个自虐虔诚的基督徒么?
铁罐头们互戳有什么意思啊
当时似乎还没有铁罐头,没记错的话14世纪才开始有板甲的雏形,中世纪大部分时期都是链甲,文艺复兴后才是罐头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