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战争碰上天气:盘点五大被天气影响的战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16:18:59
http://mil.cnr.cn/jszl/201012/t20101230_507531373.html

  编者按:天气和战争的关系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因为一切军事活动是都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进行的,并且军事活动的进程也受天气的影响。新华军事为您盘点史上几次被天气影响的战争,让我们直观地了解天气对于战争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汉高祖刘邦像。(资料图片) 1.jpg

  白登之围
  汉高祖的时候,匈奴时常侵扰北方,一度占领了马邑这个地方,并继续向南进攻,围住晋阳。汉高祖刘邦听说马邑被占领,马邑的首领居然投降,一气之下亲自率领军队赶到晋阳与匈奴的单于冒顿对峙。
  就在公元前200年的冬天,天空下着雪,天气特别寒冷,中原的兵士没碰到过这样冷的天气,冻坏了不少人,有的人竟冻得掉下了手指。但是,汉朝的军队和匈奴兵一接触,匈奴兵就败走。汉高祖进了晋阳,派出兵士去侦察,回来的人都说冒顿的部下全是一些老弱残兵,连他们的马都是挺瘦的。如果趁势打过去,准能打胜仗。
  刘邦一时昏了脑子,下令追击匈奴兵,结果中计,自己被围在了白登山。原来匈奴兵并非仅剩老弱残,他们佯装吃了败仗正是为了引汉军上钩。刘邦和部下在白登山上一直被围不能逃脱。无奈之下,刘邦身边的谋士陈平派使者带着黄金去贿赂冒顿的妻子阏氏,阏氏得了财宝就劝说冒顿放了刘邦。冒顿想了想就在白登山的包围中让开一个缺口,放刘邦下山。
  这一次刘邦谨慎又谨慎,轻易不敢下山。第二天清早,天降大雾,能见度极低,就是在浓雾的掩护下,刘邦一行自白登山突围,安全下山。也正是这次天公作美,刘邦才突围成功。


王莽岭 资料图片2.JPG

  昆阳之战
  昆阳古战场在今河南叶县。西汉末年,奸臣王莽篡夺汉室皇位,成立新朝。由于王莽政权法令烦苛,地方官吏“侵刻小民,富者不能自保,贫者无以自存,于是并起为盗贼”。在众多反抗王莽政权的“盗贼”当中,北方的赤眉军和南方的绿林军声势最大。
  王莽开始认为赤眉军力量最强,派出10万重兵围剿赤眉军,而以郡县军和临时招募的部队对付绿林军。当绿林军击败新莽军队,公开提出恢复汉朝,建立更始政权之后,王莽才意识到绿林军的威胁更大,因而转移战略重心,特命大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寻为统帅,调集各郡兵力,准备一举消灭绿林军。王莽还征调当时所谓精通 63家兵法的人充当军吏,并任用“长人”巨毋霸为垒尉,又将虎、豹、犀牛、象等猛兽巨兽圈至军中饲养,以便在作战时放出来震慑敌人。
  王莽的命令发出后不久,集中到洛阳的军队已达42万人,号称百万大军,更始元年(公元23年)五月,王邑、王寻率大部队向绿林军占领的昆阳方向进军。到达昆阳后,王邑指挥大军将昆阳团团包围住,并设置了100多座军营。
  当时坚守昆阳的起义军只有八九千人,由当时任太常偏将军的光武帝刘秀负责指挥作战。刘秀叫王凤和王常守昆阳,自己与将军李轶等13骑夜出城南门,“于外收兵”。
  六月初一,刘秀、李轶带回来的救兵抵达昆阳城下,当时昆阳的攻守战正在胶着状态。刘秀亲自率领敢死队一千多人为前锋,在距王莽军队四五里地时,即摆开阵势,王邑、王寻派兵数千迎战。刘秀身先士卒冲向敌阵,斩杀数十人,逼使王邑、王寻的军队后退。起义军诸将“胆气益壮,无不一当百”,但王邑、王寻仍不将起义军放在眼内,他们率领万余人单独与起义军拼杀,命令各军营不得轻举妄动,结果战况不利时其他军队也不敢擅自出营相救。王邑、王寻的部队被打乱后,起义军斩杀王寻。城中的守军此时“鼓噪而出,中外合势,震呼动天地,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伏尸百余里”。
  正在这个时候,天上突然电闪雷鸣,同时大风刮起,当时“屋瓦皆飞,雨下如注,虎豹皆股战,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王邑、严尤、陈茂轻骑乘死人渡水逃去”。昆阳之战以王莽军队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修复完成的文物《郑成功画像》。资料图片3.jpg

  鹿耳门之战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在明清时期一度被荷兰侵略军占据。
  南明延平王郑成功在抗清义军的基础上整编军队,决意由福建厦门渡过海峡收复台湾。顺治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661年,郑成功在金门举行隆重的誓师仪式,率航队驶抵澎湖。海上的风浪很大,但是郑成功的船队不畏险阻,终于4月抵达鹿耳门港外。这时候摆着他们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顺利渡海进入台江,一举拿下荷军,成功收复台湾。
  从外海进入台江有两条航路:一条是大员港,叫南航道,在北线尾与一鲲之间;一条是北航道,在北线尾与鹿耳门屿之间,即“鹿耳门航道”。南航道口宽水深,船容易驶入,但港口有敌舰防守,陆上有重炮瞰制,必须经过战斗才能通过。北航道水浅道窄,只能通过小舟,大船必须在涨潮时才能通过。
  郑成功之所以选择在鹿耳门港突入,一是掌握了该地的潮汛规律,即每月初一、十六两日大潮时,水位要比平时高五六尺,大小船只均可驶入。郑成功从澎湖冒风浪而进,正是为了在初一大潮时渡鹿耳门,二是郑成功早已探测了从鹿耳门到赤嵌城的港路。所以,郑成功实施登陆作战的路线、地点的确都是正确的。
  四月初一中午,鹿耳门海潮果然大涨,郑成功命令众将士扬帆转舵,顺利通过鹿耳门。
  这次战役,借助潮汐的变化,郑军得以顺利登陆,造成对敌分割包围的有利态势。



“驴式自行反坦克铁拳”,这幅图更多的是德国人的一种玩笑。资料图片
4.jpg
  台风战役
  1941年9月30日,陆军元帅冯.包克的中央集群,按照希特勒的指令,以“台风”为代号,集中了74 个师、148 万人、1700 辆坦克和强击火炮、1390架飞机、14000 多门大炮和迫击炮,从南翼向莫斯科发起进攻。
  在10月上旬,天气就突然发生了变化,10月6日,莫斯科降下了第一场雪,比以往差不多提前了一个月,10月中下旬又秋雨连绵,雨织交织在一起,使道路泥泞不堪。11月3日,第一次寒潮降临俄罗斯,莫斯科的气温骤降至零度以下;11月下旬,气温则降到了零下二十度。这是极少见的严寒,要知道,莫斯科1月平均气温才-10.2℃,1月可是冬天最冷的月份。
  天气突然变坏使德军的猛烈进攻几乎全部减弱。
  到11月底,由于天气恶劣,台风战役中的德军补给品供应中断,南方集团军群停滞不前。在50万辆卡车中,百分之三十已损坏得无法修复,另有百分之四十需要大修或全面检修,只有百分之三十仍在使用。
  德军的坦克在严寒中根本无法启动,火炮驻退辅进机里的液体都凝固了。由于同样的原因,机枪和自动步枪也不能使用了。唯一能使用的只有迫击炮。光学瞄准具和望远镜的镜片出现模糊现象,失去了作用。履带式车辆没有防滑器就会在冰上打滑无法前进。德军坦克的履带较窄,在松软的雪地里行驶时战术机动性很差。
  虽然如此,德军还是发起了顽强的进攻,但由于天气的缘故,收效甚微。
  大部分德军士兵还没有得到冬装,成千上万的德军官兵被冻成了残废。由于没有补给,就大量宰杀马匹充饥,这一做法直接后果就是,由于缺乏马匹,无法把需要14匹马才能拉动的火炮都拉走。他们注意到苏军用拖拉机牵引火炮,即使战争初期损失了大部分野炮,但仍保存了大量的中型和重型火炮,因此装备明显比自己好。
  至1941年12月5日,德军中央集群的74个师由于恶劣的天气已失去进攻能力,被迫在加里宁、克留科沃、图拉以南至叶列茨宽达1000余公里正面转入防御,部队不是精疲力竭就是根本无法动弹。


盟军向着大西洋壁垒扑来,而此时的德军,没有人认为战争会在6月6日这天打响 资料图片
5.jpg
  诺曼底登陆
  1944年6月4日,是盟军最高统帅部历史上最不平凡的一天。盟军集中45个师,1万架飞机,几千艘舰船,即将开始诺曼底登陆作战。这时,在大西洋上招待任务的气象船和气象飞机发来了令人沮丧的消息:今后三天英吉利海峡将在低压槽控制下,舰船出航十分危险。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将军面对风高浪急的海峡一筹莫展,不得不把进攻的时间推迟。盟军司令部里的空气显得异常压抑,各军兵种的高级军官们都知道,登陆发起日对天气的要求非常苛刻,而1944年的6月只有几天才能满足这种要求。
  正在大家愁眉紧锁的时候,盟军联合气象组负责人、气象学家斯塔格提出一份预报:有一个冷峰正在向英吉利海峡移动,而在冷峰过去和低压槽到来之前,可能有一段较好的天气,这一天可能是6月6日。当晚,联合气象组对6日的天气又作了更为详细的预报:上午晴,夜间转阴。这种天气虽不很理想,但起码满足了登陆的基本条件。兵家最忌犹豫不决。面对着这确实的天气预报,绝不能错失良机,盟军统帅当即拍板定案:6月6日为登陆作战的发起日。正是这果断的选择,使这次登陆战役大获全胜。
  德军的气象人员没有预报出6日的短暂好天气,认为法国西部地区连续数日将会是暴风雨的天气,使得德军统帅部判断盟军不可能在这样恶劣的天气发起进攻。德军西线司令官隆美尔对部下交待说:“天气恶劣,可以考虑休整一下。”而他自己于5日早晨回国,去庆贺他夫人的生日了。因此,德军在诺曼底地区放松了戒备,甚至连一些例行的飞机、舰艇的巡逻也都被取消了,使得盟军诺曼底登陆一举成功。http://mil.cnr.cn/jszl/201012/t20101230_507531373.html

  编者按:天气和战争的关系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因为一切军事活动是都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进行的,并且军事活动的进程也受天气的影响。新华军事为您盘点史上几次被天气影响的战争,让我们直观地了解天气对于战争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汉高祖刘邦像。(资料图片) 1.jpg

  白登之围
  汉高祖的时候,匈奴时常侵扰北方,一度占领了马邑这个地方,并继续向南进攻,围住晋阳。汉高祖刘邦听说马邑被占领,马邑的首领居然投降,一气之下亲自率领军队赶到晋阳与匈奴的单于冒顿对峙。
  就在公元前200年的冬天,天空下着雪,天气特别寒冷,中原的兵士没碰到过这样冷的天气,冻坏了不少人,有的人竟冻得掉下了手指。但是,汉朝的军队和匈奴兵一接触,匈奴兵就败走。汉高祖进了晋阳,派出兵士去侦察,回来的人都说冒顿的部下全是一些老弱残兵,连他们的马都是挺瘦的。如果趁势打过去,准能打胜仗。
  刘邦一时昏了脑子,下令追击匈奴兵,结果中计,自己被围在了白登山。原来匈奴兵并非仅剩老弱残,他们佯装吃了败仗正是为了引汉军上钩。刘邦和部下在白登山上一直被围不能逃脱。无奈之下,刘邦身边的谋士陈平派使者带着黄金去贿赂冒顿的妻子阏氏,阏氏得了财宝就劝说冒顿放了刘邦。冒顿想了想就在白登山的包围中让开一个缺口,放刘邦下山。
  这一次刘邦谨慎又谨慎,轻易不敢下山。第二天清早,天降大雾,能见度极低,就是在浓雾的掩护下,刘邦一行自白登山突围,安全下山。也正是这次天公作美,刘邦才突围成功。


王莽岭 资料图片2.JPG

  昆阳之战
  昆阳古战场在今河南叶县。西汉末年,奸臣王莽篡夺汉室皇位,成立新朝。由于王莽政权法令烦苛,地方官吏“侵刻小民,富者不能自保,贫者无以自存,于是并起为盗贼”。在众多反抗王莽政权的“盗贼”当中,北方的赤眉军和南方的绿林军声势最大。
  王莽开始认为赤眉军力量最强,派出10万重兵围剿赤眉军,而以郡县军和临时招募的部队对付绿林军。当绿林军击败新莽军队,公开提出恢复汉朝,建立更始政权之后,王莽才意识到绿林军的威胁更大,因而转移战略重心,特命大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寻为统帅,调集各郡兵力,准备一举消灭绿林军。王莽还征调当时所谓精通 63家兵法的人充当军吏,并任用“长人”巨毋霸为垒尉,又将虎、豹、犀牛、象等猛兽巨兽圈至军中饲养,以便在作战时放出来震慑敌人。
  王莽的命令发出后不久,集中到洛阳的军队已达42万人,号称百万大军,更始元年(公元23年)五月,王邑、王寻率大部队向绿林军占领的昆阳方向进军。到达昆阳后,王邑指挥大军将昆阳团团包围住,并设置了100多座军营。
  当时坚守昆阳的起义军只有八九千人,由当时任太常偏将军的光武帝刘秀负责指挥作战。刘秀叫王凤和王常守昆阳,自己与将军李轶等13骑夜出城南门,“于外收兵”。
  六月初一,刘秀、李轶带回来的救兵抵达昆阳城下,当时昆阳的攻守战正在胶着状态。刘秀亲自率领敢死队一千多人为前锋,在距王莽军队四五里地时,即摆开阵势,王邑、王寻派兵数千迎战。刘秀身先士卒冲向敌阵,斩杀数十人,逼使王邑、王寻的军队后退。起义军诸将“胆气益壮,无不一当百”,但王邑、王寻仍不将起义军放在眼内,他们率领万余人单独与起义军拼杀,命令各军营不得轻举妄动,结果战况不利时其他军队也不敢擅自出营相救。王邑、王寻的部队被打乱后,起义军斩杀王寻。城中的守军此时“鼓噪而出,中外合势,震呼动天地,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伏尸百余里”。
  正在这个时候,天上突然电闪雷鸣,同时大风刮起,当时“屋瓦皆飞,雨下如注,虎豹皆股战,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王邑、严尤、陈茂轻骑乘死人渡水逃去”。昆阳之战以王莽军队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修复完成的文物《郑成功画像》。资料图片3.jpg

  鹿耳门之战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在明清时期一度被荷兰侵略军占据。
  南明延平王郑成功在抗清义军的基础上整编军队,决意由福建厦门渡过海峡收复台湾。顺治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661年,郑成功在金门举行隆重的誓师仪式,率航队驶抵澎湖。海上的风浪很大,但是郑成功的船队不畏险阻,终于4月抵达鹿耳门港外。这时候摆着他们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顺利渡海进入台江,一举拿下荷军,成功收复台湾。
  从外海进入台江有两条航路:一条是大员港,叫南航道,在北线尾与一鲲之间;一条是北航道,在北线尾与鹿耳门屿之间,即“鹿耳门航道”。南航道口宽水深,船容易驶入,但港口有敌舰防守,陆上有重炮瞰制,必须经过战斗才能通过。北航道水浅道窄,只能通过小舟,大船必须在涨潮时才能通过。
  郑成功之所以选择在鹿耳门港突入,一是掌握了该地的潮汛规律,即每月初一、十六两日大潮时,水位要比平时高五六尺,大小船只均可驶入。郑成功从澎湖冒风浪而进,正是为了在初一大潮时渡鹿耳门,二是郑成功早已探测了从鹿耳门到赤嵌城的港路。所以,郑成功实施登陆作战的路线、地点的确都是正确的。
  四月初一中午,鹿耳门海潮果然大涨,郑成功命令众将士扬帆转舵,顺利通过鹿耳门。
  这次战役,借助潮汐的变化,郑军得以顺利登陆,造成对敌分割包围的有利态势。



“驴式自行反坦克铁拳”,这幅图更多的是德国人的一种玩笑。资料图片
4.jpg
  台风战役
  1941年9月30日,陆军元帅冯.包克的中央集群,按照希特勒的指令,以“台风”为代号,集中了74 个师、148 万人、1700 辆坦克和强击火炮、1390架飞机、14000 多门大炮和迫击炮,从南翼向莫斯科发起进攻。
  在10月上旬,天气就突然发生了变化,10月6日,莫斯科降下了第一场雪,比以往差不多提前了一个月,10月中下旬又秋雨连绵,雨织交织在一起,使道路泥泞不堪。11月3日,第一次寒潮降临俄罗斯,莫斯科的气温骤降至零度以下;11月下旬,气温则降到了零下二十度。这是极少见的严寒,要知道,莫斯科1月平均气温才-10.2℃,1月可是冬天最冷的月份。
  天气突然变坏使德军的猛烈进攻几乎全部减弱。
  到11月底,由于天气恶劣,台风战役中的德军补给品供应中断,南方集团军群停滞不前。在50万辆卡车中,百分之三十已损坏得无法修复,另有百分之四十需要大修或全面检修,只有百分之三十仍在使用。
  德军的坦克在严寒中根本无法启动,火炮驻退辅进机里的液体都凝固了。由于同样的原因,机枪和自动步枪也不能使用了。唯一能使用的只有迫击炮。光学瞄准具和望远镜的镜片出现模糊现象,失去了作用。履带式车辆没有防滑器就会在冰上打滑无法前进。德军坦克的履带较窄,在松软的雪地里行驶时战术机动性很差。
  虽然如此,德军还是发起了顽强的进攻,但由于天气的缘故,收效甚微。
  大部分德军士兵还没有得到冬装,成千上万的德军官兵被冻成了残废。由于没有补给,就大量宰杀马匹充饥,这一做法直接后果就是,由于缺乏马匹,无法把需要14匹马才能拉动的火炮都拉走。他们注意到苏军用拖拉机牵引火炮,即使战争初期损失了大部分野炮,但仍保存了大量的中型和重型火炮,因此装备明显比自己好。
  至1941年12月5日,德军中央集群的74个师由于恶劣的天气已失去进攻能力,被迫在加里宁、克留科沃、图拉以南至叶列茨宽达1000余公里正面转入防御,部队不是精疲力竭就是根本无法动弹。


盟军向着大西洋壁垒扑来,而此时的德军,没有人认为战争会在6月6日这天打响 资料图片
5.jpg
  诺曼底登陆
  1944年6月4日,是盟军最高统帅部历史上最不平凡的一天。盟军集中45个师,1万架飞机,几千艘舰船,即将开始诺曼底登陆作战。这时,在大西洋上招待任务的气象船和气象飞机发来了令人沮丧的消息:今后三天英吉利海峡将在低压槽控制下,舰船出航十分危险。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将军面对风高浪急的海峡一筹莫展,不得不把进攻的时间推迟。盟军司令部里的空气显得异常压抑,各军兵种的高级军官们都知道,登陆发起日对天气的要求非常苛刻,而1944年的6月只有几天才能满足这种要求。
  正在大家愁眉紧锁的时候,盟军联合气象组负责人、气象学家斯塔格提出一份预报:有一个冷峰正在向英吉利海峡移动,而在冷峰过去和低压槽到来之前,可能有一段较好的天气,这一天可能是6月6日。当晚,联合气象组对6日的天气又作了更为详细的预报:上午晴,夜间转阴。这种天气虽不很理想,但起码满足了登陆的基本条件。兵家最忌犹豫不决。面对着这确实的天气预报,绝不能错失良机,盟军统帅当即拍板定案:6月6日为登陆作战的发起日。正是这果断的选择,使这次登陆战役大获全胜。
  德军的气象人员没有预报出6日的短暂好天气,认为法国西部地区连续数日将会是暴风雨的天气,使得德军统帅部判断盟军不可能在这样恶劣的天气发起进攻。德军西线司令官隆美尔对部下交待说:“天气恶劣,可以考虑休整一下。”而他自己于5日早晨回国,去庆贺他夫人的生日了。因此,德军在诺曼底地区放松了戒备,甚至连一些例行的飞机、舰艇的巡逻也都被取消了,使得盟军诺曼底登陆一举成功。
还得看老天爷的意思。
枯骨 发表于 2010-12-30 16:30


    这个“天”。。不好摆平。。。

  地球一个感冒喷嚏。。。人们都招架不住。。。
说到战争与天气,怎能忘了滑铁卢那场雨。
战争前请神算子
谢谢分享! 呵呵
借东风?草船借箭?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