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书记:河西走廊蕴藏风能等于10个三峡 难在输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03:25:47
缺水之困

2000年前,张骞的“凿空”之举开通了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700年前,马可波罗穿越了丝路,见证了一个东方帝国的辉煌与强大……这条超过7000公里的长路,缔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和创举。而位于丝绸之路黄金路段的甘肃,历史上,则是关系着丝路繁荣的重要命脉。

穿越数千年时空,敦煌、酒泉、玉门,这些承载着悠悠历史浮云的名字,如今依然令人遐想。然而轻点滑鼠搜索甘肃,作为西部省区这里正负载着异乎寻常的压力。在这里,天与地之间,似乎每一立方都散发着“战斗”的气息。恶劣的自然环境,影响着生态民生,也为经济飞跃设置着层层阻碍,也因此,更加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与决心。

主持人:书记好。

陆浩:你好。

主持人:谢谢您让我有机会到甘肃来看看您。

陆浩,河北昌黎人,少年时期曾在沈阳求学。上世纪70年代,已过而立之年的他,来到了兰州大学深造,自此就与这块西北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主持人:其实这是您主要的办公室。

陆:这个办公室非常小,它和乡镇党委书记办公室差不多。

曾经,丝绸之路甘肃境内的武威至玉门关一线,是这条通道的咽喉。而现在打开网络,对于这一线的描述,更多的主题却是干旱和正在恶化的生态。

主持人:要节约用水,自己在节约用水的状态之下节约到什么地步。

陆:是啊,你想就舍不得用水啊,本来要天天要洗澡的,算了这个就免了,回兰州再洗吧,是。

主持人:您是河北人,但是您却是在东北长大,但是东北也是水资源相当丰富的一个地方。

陆浩:是。

主持人:所以您到了兰州来以前,基本上对水的概念跟你到了甘肃以后对水的概念有什么彻底的颠覆?

陆:那可能是八十年代初期,有一次我们到定西去了,定西是典型的干旱地区,那一年刚好是赶上大旱,像水窖里的水都没有了,而且那个时候水窖也不普及,然后就组织呢,机关啊,部队啊,学校啊给农民拉水,所以这个拉水的汽车啊,在前边走,那个牛啊羊啊都跟着这个车走,就是实际上那个牛羊啊也都是非常饥渴。

主持人:旱得厉害。

陆浩:旱得厉害,有的人说鸟都跟着飞了。当然这我没有看到。

很多年来,甘肃都备受生态困扰。省内北部石羊河流域常年干旱少雨,中部地区的降水与蒸发仅为持平。北部县城民勤,更是因为沙化危机,引得海内外研究者纷至沓来。

陆浩:民勤这个地方也有三十多万群众在这生活,那么他们也要,要生存,要发展,所以呢,没有办法,他就打地下水,打井,地下水的超采以后呢,它就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上游来水减少,又不能补充这个地下水的水位,所以呢,降到一定程度,这个地表的植被就大面积的枯死,像民勤盆地地表有大连的沙枣林,这个我们都亲自看到,有些都死掉了,所以这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生态问题了。

在民勤一些村的墙上,至今还刷着这样的标语。

从本世纪初至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针对民勤批示就有15次之多。

陆:总理的批示的核心内容就是不能让民勤变成第二个罗布泊,然后围绕这个我们做了一系列的调研,当时我也到民勤去看了,到实地去看了一下,因为当时在沙漠边缘地区已经看到这个,实际上是沙进人退了,而且这个水的矿化度,就是硬度的提高,就是实际上就是盐碱化,所以有很多群众在当地都不能生存了,就搬走了,移到其它地方,所以生态问题是非常严峻的。

对于治沙,民勤人不说“治”,而用更有力度的字*压*。春天栽树,秋天压沙,这已经是民勤人半个世纪的传统,从县委书记到普通民众,都有具体的数额的任务要完成,并且这个任务还是义务的。

民勤有位非常著名的“压沙愚公”,叫石述柱。据说,被竺可桢命名为“民勤模式”的方格压沙法,就是这位被当地人尊称为“石爷”的人琢磨出来的。政府在民勤到处刷标语,就是号召民众向他学习,因为他在担任宋和村党支部书记的36年里,领着全村人,以每年平均压沙500亩的战绩与大自然抗衡着。

陆:你比如过去民勤的老百姓,种地的耕地面积很大,有很多人开荒,种地,开荒就得用水,那又是传统的那种灌溉方式。

主持人:漫灌。

陆浩:漫灌,它又不是节水了,所以水资源浪费是非常严重的。

主持人:从漫灌要求他们现在要渗灌或者滴灌。

陆浩:对。

主持人:这种观念的转变用多久时间才转变下来,当时推行的时候是不是有困难。

陆:当时推行应该是有困难的,你比如说一开始说关井,这群众他就不理解啊,为什么这个井要关掉呢,为什么不让我种这个地呢?实际上他抽出来的水,浇了他这片地了,然后整个地下水的水位下降,其它的植被大面积的枯死,最后在这还是不能生存的。你要如果能够到民勤去看的话,那个机井啊,因为有的地方还是靠地下水了,但是它是插卡的,我限量的,你这块地应该浇多少水,你把卡插进去,然后他给你放够了水这个就停了。

主持人:这个卡就无效了,下回(在用)。

陆浩:卡就无效了,下次再用吧,是这样子的。

陆浩:连树皮都没了,就张牙舞爪的在那看着很恐怖。

主持人:目前国务院方面它的支持的力度有多大?调水工程

人们常说:“民勤城,没北门”,事实上,并不是真的没有北门,而是北门已经被埋在沙漠之中了。民勤自存在以来就命悬一脉,而这一脉就叫做石羊河。在祁连山孕育的3条内陆河当中,石羊河或许不是最大一条,然而,河西走廊的重镇武威和金昌,却是全凭着它的滋润。民勤,则在这条河的终端。

距离民勤不远的青土湖,五十年前还是碧波荡漾、野鸟成群,短短半个世纪,这里就被沙漠吞化了。青土湖地下水位的急剧下降,是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的,植被群落因此退化、死亡。到了九十年代,湖底已被黄沙掩埋,成了中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的一部分。如今,只有沙漠边缘那些稀疏挺立的芦苇和沙岗上遍布的蚌螺空壳,告诉着人们这里也曾经是风光旖旎。尽管如此,甘肃人还是习惯的称这里为湖区。

青土湖区治沙之难,可以通过一组数据来了解:

青土湖区沙层厚3至6米,风沙线长达13公里,流沙以每年8至10米的速度向绿洲逼进。湖底的淤泥成了危及中国西北、华北的沙尘暴策源。

陆:沙尘暴实际上现在每年也还有,但是我们感觉呢,好像这个次数、强度啊好像有所减弱了,这也和我们多年的生态治理这个是有关系的。你像黑河调水,这您知道,这个朱镕基总理当时他很关心的一个项目,他就是看了一个新闻调查,这个新闻调查的题目呢叫做《沙起额济纳》,额济纳是黑河的下游,所以当时国务院就决定了,黑河向下游调水了,所以这方面呢,应该说,我们甘肃人民呢,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黑河的水我们每年要给内蒙要调60%以上,主要是让它维系下游的生态稳定,所以这个额济纳那一带呢,据说是东西居延海波光荡漾,这个胡杨林,那个芦苇长得非常茂盛。

近年来,甘肃省两会代表委员,也围绕着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这一个主题,屡屡疾呼,甚至调研立论。终于促成了2007年底,国务院投资47亿多元人民币,对石羊河流域进行生态综合治理方案的上马。

2010年9月开始,民勤向青土湖注入生态用水1290万立方米,其中近三分之一水量在注水沿途蒸发和渗漏,最终入湖水量为860万立方米。

陆浩:这恐怕是世界上最长的一个条型公园,你想五十公里长。

主持人:现在已经看的到了。

陆浩:这个绿地,这个绿地全部。

主持人:非常葱葱郁郁的。

陆浩:就是从东到西呢,一共是五十公里长。

夜晚的黄河,水流依旧湍急,这种气势在黄河中下游很多地方都已经难得一见。两岸的仿古建筑影影绰绰、如梦如幻。当地人说,夜游黄河已经成为了兰州别具特色的一个旅游项目。

和这眼前的美景相似,远在千里之外的敦煌莫高窟,是使甘肃声名远播的一处胜景。这座中国古丝绸之路上最壮美的石窟,也是当地最重要的收入来源。然而近年来,有关莫高窟面临危机的说法,却不时传出,而石窟所在地----敦煌,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也已排上了甘肃高层官员的工作日程。

资料显示:在新中国建国初期,敦煌的绿洲面积为430万亩,到2007年面积已经减少一半,沙漠每年吞噬绿洲边缘2米至3米。由于敦煌绿洲周围有12个风口,风力推动着流沙和沙丘向前移动,有的地方沙丘甚至和村民的房子一样高,看起来触目惊心。

陆:敦煌西面的那个叫西湖,那个湿地我去看了一下,确实生态问题也是非常突出的,包括胡杨林,您知道胡杨林,胡杨精神啊,叫做一千年不死,它死了以后呢一千年不倒,还立在那里。倒了呢一千年不朽。群众是这样来形容这个胡杨林的了,说明它说生命力的顽强,就这样的话那胡杨有很多都死掉了,有的就连树皮都没了,就张牙舞爪的在这看着很恐怖的。

主持人:像是一个树林的坟墓。

陆:是啊是啊,就是一个树林的坟墓,看着是令人很辛酸的。

2007年的那次考察回来后,陆浩心绪难平,立即组织生态专家对敦煌进行“会诊”,并写了一份调查报告:《拯救湿地保护绿洲----关于敦煌生态问题的思考》。

陆:唇亡齿寒,湿地萎缩了,湿地没有了,绿洲就直接受到威胁,它的水情的晴雨表就是鸣沙山的月牙泉。

从上个世纪60年代的月牙泉图片看,月牙泉还能够称得上是一个小湖,最大水深7.5米,水域面积22亩。现在则成了名符其实的泉,水浅可以见底,水边围着一圈芦苇。如果不是每年向月牙泉附近注入大量地表水,月牙泉可能早已干涸。

陆:它这个地方就是敦煌地下水的露头,地下水水位下降,这个月牙泉的水位肯定下降。确实我们不能让它消失了,所以也采取了其它一些工程措施,比如适当的补一些水,但是这些都不是治本的,最根本的就是将来把这个引哈济党工程上来,那么月牙泉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陆浩告诉我,甘肃目前正在论证引哈济党工程,就是将在祁连山的深处的哈尔腾河河水,引到党河,增加党河的水量,而党河就是直接为敦煌提供地面水的河流。

陆:你像一般的这个调水量不能超过这个流域的净流量的20%,应该是在20%以下,如果超过20%,可能对流域的生态,就会带来影响,另外包括你要调多少水,这个水怎么过来,是明渠还是管道,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你要采取明渠的话蒸发就很严重,那么水还没到敦煌呢就都蒸发了,是吧,所以我们就是用管道这种办法,对水资源减少浪费。

主持人:引哈济党这个前期的作业是省里头在做,目前国务院方面它的支持的力度有多大。

陆:我们省里做了一些前期工作,水利部是高度重视的,这水利部的部长陈雷同志他在西北工作过,他知道这个西部的这个水资源的状况,非常重视。如果没有国家的支持,我们是作为一个省来讲,是没有这个能力的,你想引哈济党初步概算投资要达到48个亿了,很大的一笔投资。

主持人:赶快转,那个风赶快来,转一圈就是四毛钱。

陆浩:全部把这个脸要包起来,那纱巾要包起来。大风能源

在中国的省区中,处于西部的甘肃曾经是最重要的能源基地,诞生过新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玉门油田、第一座百万级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等一批大型的工业企业。然而在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开采与开发之后,甘肃已经有玉门和白银两座城市相继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

陆:反弹琵琶,这是敦煌莫高窟最经典的一个壁画,就是逆向思维。

主持人:像比如说,我们在原本以前说甘肃缺水,然后太阳太晒,但现在也把这个当做是能源的一部分,风电,或者是太阳能的发电,是不是也是一个反向思维的结果。

陆:对,你说这个对了,其实你像河西走廊的风啊,吹了多少万年了,历来都是把它作为一种灾害来看待,那么现在它是变成了清洁能源,变成了新能源。

主持人:我就记得一个细节,他们说看到那个风车在转,赶快转,那个风赶快来,转一圈就是四毛钱。

陆:是,不止四毛钱了,就看那个风机的功率有多大。

时光拨转,2001年6月5日,“世界环境保护日”同一天,在距甘肃玉门镇20多公里,一个叫“三十里井”的小地方,玉门人利用480.4万美元西班牙政府的贷款,建起了一座风电场。五年后,河西走廊有*世界风库*之称的瓜州也迎来了它的第一个风能项目。

陆:瓜州玉门这一带,老百姓说啊,叫做一年一场风啊,从春刮到冬。这个风啊,是常年不断,过去这祖祖辈辈啊,把这个风呢,都是视为一种灾害了,你到我们瓜州一带啊,老百姓的房子四合院,除了正面有个门以外,这三面都没有窗户的,为什么没有窗户呢?

主持人:怕刮西北风。

陆浩:怕风大,风大连着沙就刮到你房子里边来了,所以我们河西走廊,特别是瓜州玉门这一带的这个女孩子们啊,到地里去干活啊,全部把这个脸要包起来,拿纱巾要包起来,就像到了那福建惠安似的,这个风非常大。

2006年,甘肃省向国家提出“建设河西‘风电走廊’、再造西部‘陆上三峡’”的战略构想,一年之后,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了甘肃酒泉千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的规划,而瓜州正是这个巨大风场的“坐标”。

陆:这个您知道千万千瓦级的风力发电基地啊,这个规模是很大的了,另外它这个风力发电厂占地面积很大,甘肃这个土地资源又非常丰富,而且不用占农田,一亩农田都不用占,全部是戈壁荒漠,这个条件又非常好,施工又非常方便,所以造价就大大下来了,另外这个酒泉这一带啊,核心区就条件最好的地方,它的风力发电机装机可以装到四千万千瓦,四千万千瓦就是两个三峡,而且它是没有任何污染的排放,也不会带来任何生态问题。

陆:这是指的风,就是风力发电了,比较成熟的一种技术,成本也比较低,现在成本呢,降到和水电差不多少。

主持人:也就是相较于太阳能的发电来说。

陆:那当然了,那成本要低得多了,太阳能的发电主要是太阳能的装备这个造价高。

主持人:不过您讲到一个非常关键的,就是新能源取决于供电政策。

陆浩:国家政策。

主持人:国家政策,还有上网电价。

陆:对,送出的。

主持人:怎么送出。

陆浩:送出条件。

主持人:就是技术的解决。

陆浩:是的是的。

主持人:我们现在有这么大的容量,千瓦的容量,但是现在真的能够使用,是什么时候能够确实能够百分百使用,或者说现在我们还是大部分能量建成以后还会是一个空转的状态。

陆:这个是这样子的,因为它在建设初期有个互相适应的问题,整个河西走廊蕴藏的风能,超过两亿千瓦,按现有电网能力,比如我们建成的风力发电厂可能不一定全部马上都能输出,但是电网建设它也要加快啊,就是互相适应,有了电源了电网就要配套,这个电源多了电网就跟着提高它的送出能力,送出的容量,你像我们现在搞的750千伏特高压输电,它就是要解决我们到十一五末500万千瓦的输出没有问题。那么当然后续了我要搞一千万千瓦,甚至我要搞更多,那整个电力输出的问题,那还要确实是需要认真的研究,论证,认真的来规划。所以这个就看国家政策了,因为风力发电它具有间歇性的特征,有风了电发得多,没有风了电就发的少,静风了,这个风力发电机不转了就是零了,所以它的调峰啊,备用电源啊,这个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主持人:您在甘肃求学生活工作已经30年了,日后如果甘肃的老百姓如果在谈论您的时候您希望留下什么样的评价。

陆:是,这里的山山水水,这里的人民群众,对我是有恩的,我想啊,如果有一天,我退休了,离开甘肃了,如果甘肃老百姓说这个人在甘肃还做了一些事情,我想这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安慰了。

主持人:谢谢书记接受我们采访。

陆:谢谢你。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0_12/05/3350881_2.shtml缺水之困

2000年前,张骞的“凿空”之举开通了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700年前,马可波罗穿越了丝路,见证了一个东方帝国的辉煌与强大……这条超过7000公里的长路,缔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和创举。而位于丝绸之路黄金路段的甘肃,历史上,则是关系着丝路繁荣的重要命脉。

穿越数千年时空,敦煌、酒泉、玉门,这些承载着悠悠历史浮云的名字,如今依然令人遐想。然而轻点滑鼠搜索甘肃,作为西部省区这里正负载着异乎寻常的压力。在这里,天与地之间,似乎每一立方都散发着“战斗”的气息。恶劣的自然环境,影响着生态民生,也为经济飞跃设置着层层阻碍,也因此,更加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与决心。

主持人:书记好。

陆浩:你好。

主持人:谢谢您让我有机会到甘肃来看看您。

陆浩,河北昌黎人,少年时期曾在沈阳求学。上世纪70年代,已过而立之年的他,来到了兰州大学深造,自此就与这块西北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主持人:其实这是您主要的办公室。

陆:这个办公室非常小,它和乡镇党委书记办公室差不多。

曾经,丝绸之路甘肃境内的武威至玉门关一线,是这条通道的咽喉。而现在打开网络,对于这一线的描述,更多的主题却是干旱和正在恶化的生态。

主持人:要节约用水,自己在节约用水的状态之下节约到什么地步。

陆:是啊,你想就舍不得用水啊,本来要天天要洗澡的,算了这个就免了,回兰州再洗吧,是。

主持人:您是河北人,但是您却是在东北长大,但是东北也是水资源相当丰富的一个地方。

陆浩:是。

主持人:所以您到了兰州来以前,基本上对水的概念跟你到了甘肃以后对水的概念有什么彻底的颠覆?

陆:那可能是八十年代初期,有一次我们到定西去了,定西是典型的干旱地区,那一年刚好是赶上大旱,像水窖里的水都没有了,而且那个时候水窖也不普及,然后就组织呢,机关啊,部队啊,学校啊给农民拉水,所以这个拉水的汽车啊,在前边走,那个牛啊羊啊都跟着这个车走,就是实际上那个牛羊啊也都是非常饥渴。

主持人:旱得厉害。

陆浩:旱得厉害,有的人说鸟都跟着飞了。当然这我没有看到。

很多年来,甘肃都备受生态困扰。省内北部石羊河流域常年干旱少雨,中部地区的降水与蒸发仅为持平。北部县城民勤,更是因为沙化危机,引得海内外研究者纷至沓来。

陆浩:民勤这个地方也有三十多万群众在这生活,那么他们也要,要生存,要发展,所以呢,没有办法,他就打地下水,打井,地下水的超采以后呢,它就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上游来水减少,又不能补充这个地下水的水位,所以呢,降到一定程度,这个地表的植被就大面积的枯死,像民勤盆地地表有大连的沙枣林,这个我们都亲自看到,有些都死掉了,所以这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生态问题了。

在民勤一些村的墙上,至今还刷着这样的标语。

从本世纪初至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针对民勤批示就有15次之多。

陆:总理的批示的核心内容就是不能让民勤变成第二个罗布泊,然后围绕这个我们做了一系列的调研,当时我也到民勤去看了,到实地去看了一下,因为当时在沙漠边缘地区已经看到这个,实际上是沙进人退了,而且这个水的矿化度,就是硬度的提高,就是实际上就是盐碱化,所以有很多群众在当地都不能生存了,就搬走了,移到其它地方,所以生态问题是非常严峻的。

对于治沙,民勤人不说“治”,而用更有力度的字*压*。春天栽树,秋天压沙,这已经是民勤人半个世纪的传统,从县委书记到普通民众,都有具体的数额的任务要完成,并且这个任务还是义务的。

民勤有位非常著名的“压沙愚公”,叫石述柱。据说,被竺可桢命名为“民勤模式”的方格压沙法,就是这位被当地人尊称为“石爷”的人琢磨出来的。政府在民勤到处刷标语,就是号召民众向他学习,因为他在担任宋和村党支部书记的36年里,领着全村人,以每年平均压沙500亩的战绩与大自然抗衡着。

陆:你比如过去民勤的老百姓,种地的耕地面积很大,有很多人开荒,种地,开荒就得用水,那又是传统的那种灌溉方式。

主持人:漫灌。

陆浩:漫灌,它又不是节水了,所以水资源浪费是非常严重的。

主持人:从漫灌要求他们现在要渗灌或者滴灌。

陆浩:对。

主持人:这种观念的转变用多久时间才转变下来,当时推行的时候是不是有困难。

陆:当时推行应该是有困难的,你比如说一开始说关井,这群众他就不理解啊,为什么这个井要关掉呢,为什么不让我种这个地呢?实际上他抽出来的水,浇了他这片地了,然后整个地下水的水位下降,其它的植被大面积的枯死,最后在这还是不能生存的。你要如果能够到民勤去看的话,那个机井啊,因为有的地方还是靠地下水了,但是它是插卡的,我限量的,你这块地应该浇多少水,你把卡插进去,然后他给你放够了水这个就停了。

主持人:这个卡就无效了,下回(在用)。

陆浩:卡就无效了,下次再用吧,是这样子的。

陆浩:连树皮都没了,就张牙舞爪的在那看着很恐怖。

主持人:目前国务院方面它的支持的力度有多大?调水工程

人们常说:“民勤城,没北门”,事实上,并不是真的没有北门,而是北门已经被埋在沙漠之中了。民勤自存在以来就命悬一脉,而这一脉就叫做石羊河。在祁连山孕育的3条内陆河当中,石羊河或许不是最大一条,然而,河西走廊的重镇武威和金昌,却是全凭着它的滋润。民勤,则在这条河的终端。

距离民勤不远的青土湖,五十年前还是碧波荡漾、野鸟成群,短短半个世纪,这里就被沙漠吞化了。青土湖地下水位的急剧下降,是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的,植被群落因此退化、死亡。到了九十年代,湖底已被黄沙掩埋,成了中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的一部分。如今,只有沙漠边缘那些稀疏挺立的芦苇和沙岗上遍布的蚌螺空壳,告诉着人们这里也曾经是风光旖旎。尽管如此,甘肃人还是习惯的称这里为湖区。

青土湖区治沙之难,可以通过一组数据来了解:

青土湖区沙层厚3至6米,风沙线长达13公里,流沙以每年8至10米的速度向绿洲逼进。湖底的淤泥成了危及中国西北、华北的沙尘暴策源。

陆:沙尘暴实际上现在每年也还有,但是我们感觉呢,好像这个次数、强度啊好像有所减弱了,这也和我们多年的生态治理这个是有关系的。你像黑河调水,这您知道,这个朱镕基总理当时他很关心的一个项目,他就是看了一个新闻调查,这个新闻调查的题目呢叫做《沙起额济纳》,额济纳是黑河的下游,所以当时国务院就决定了,黑河向下游调水了,所以这方面呢,应该说,我们甘肃人民呢,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黑河的水我们每年要给内蒙要调60%以上,主要是让它维系下游的生态稳定,所以这个额济纳那一带呢,据说是东西居延海波光荡漾,这个胡杨林,那个芦苇长得非常茂盛。

近年来,甘肃省两会代表委员,也围绕着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这一个主题,屡屡疾呼,甚至调研立论。终于促成了2007年底,国务院投资47亿多元人民币,对石羊河流域进行生态综合治理方案的上马。

2010年9月开始,民勤向青土湖注入生态用水1290万立方米,其中近三分之一水量在注水沿途蒸发和渗漏,最终入湖水量为860万立方米。

陆浩:这恐怕是世界上最长的一个条型公园,你想五十公里长。

主持人:现在已经看的到了。

陆浩:这个绿地,这个绿地全部。

主持人:非常葱葱郁郁的。

陆浩:就是从东到西呢,一共是五十公里长。

夜晚的黄河,水流依旧湍急,这种气势在黄河中下游很多地方都已经难得一见。两岸的仿古建筑影影绰绰、如梦如幻。当地人说,夜游黄河已经成为了兰州别具特色的一个旅游项目。

和这眼前的美景相似,远在千里之外的敦煌莫高窟,是使甘肃声名远播的一处胜景。这座中国古丝绸之路上最壮美的石窟,也是当地最重要的收入来源。然而近年来,有关莫高窟面临危机的说法,却不时传出,而石窟所在地----敦煌,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也已排上了甘肃高层官员的工作日程。

资料显示:在新中国建国初期,敦煌的绿洲面积为430万亩,到2007年面积已经减少一半,沙漠每年吞噬绿洲边缘2米至3米。由于敦煌绿洲周围有12个风口,风力推动着流沙和沙丘向前移动,有的地方沙丘甚至和村民的房子一样高,看起来触目惊心。

陆:敦煌西面的那个叫西湖,那个湿地我去看了一下,确实生态问题也是非常突出的,包括胡杨林,您知道胡杨林,胡杨精神啊,叫做一千年不死,它死了以后呢一千年不倒,还立在那里。倒了呢一千年不朽。群众是这样来形容这个胡杨林的了,说明它说生命力的顽强,就这样的话那胡杨有很多都死掉了,有的就连树皮都没了,就张牙舞爪的在这看着很恐怖的。

主持人:像是一个树林的坟墓。

陆:是啊是啊,就是一个树林的坟墓,看着是令人很辛酸的。

2007年的那次考察回来后,陆浩心绪难平,立即组织生态专家对敦煌进行“会诊”,并写了一份调查报告:《拯救湿地保护绿洲----关于敦煌生态问题的思考》。

陆:唇亡齿寒,湿地萎缩了,湿地没有了,绿洲就直接受到威胁,它的水情的晴雨表就是鸣沙山的月牙泉。

从上个世纪60年代的月牙泉图片看,月牙泉还能够称得上是一个小湖,最大水深7.5米,水域面积22亩。现在则成了名符其实的泉,水浅可以见底,水边围着一圈芦苇。如果不是每年向月牙泉附近注入大量地表水,月牙泉可能早已干涸。

陆:它这个地方就是敦煌地下水的露头,地下水水位下降,这个月牙泉的水位肯定下降。确实我们不能让它消失了,所以也采取了其它一些工程措施,比如适当的补一些水,但是这些都不是治本的,最根本的就是将来把这个引哈济党工程上来,那么月牙泉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陆浩告诉我,甘肃目前正在论证引哈济党工程,就是将在祁连山的深处的哈尔腾河河水,引到党河,增加党河的水量,而党河就是直接为敦煌提供地面水的河流。

陆:你像一般的这个调水量不能超过这个流域的净流量的20%,应该是在20%以下,如果超过20%,可能对流域的生态,就会带来影响,另外包括你要调多少水,这个水怎么过来,是明渠还是管道,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你要采取明渠的话蒸发就很严重,那么水还没到敦煌呢就都蒸发了,是吧,所以我们就是用管道这种办法,对水资源减少浪费。

主持人:引哈济党这个前期的作业是省里头在做,目前国务院方面它的支持的力度有多大。

陆:我们省里做了一些前期工作,水利部是高度重视的,这水利部的部长陈雷同志他在西北工作过,他知道这个西部的这个水资源的状况,非常重视。如果没有国家的支持,我们是作为一个省来讲,是没有这个能力的,你想引哈济党初步概算投资要达到48个亿了,很大的一笔投资。

主持人:赶快转,那个风赶快来,转一圈就是四毛钱。

陆浩:全部把这个脸要包起来,那纱巾要包起来。大风能源

在中国的省区中,处于西部的甘肃曾经是最重要的能源基地,诞生过新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玉门油田、第一座百万级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等一批大型的工业企业。然而在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开采与开发之后,甘肃已经有玉门和白银两座城市相继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

陆:反弹琵琶,这是敦煌莫高窟最经典的一个壁画,就是逆向思维。

主持人:像比如说,我们在原本以前说甘肃缺水,然后太阳太晒,但现在也把这个当做是能源的一部分,风电,或者是太阳能的发电,是不是也是一个反向思维的结果。

陆:对,你说这个对了,其实你像河西走廊的风啊,吹了多少万年了,历来都是把它作为一种灾害来看待,那么现在它是变成了清洁能源,变成了新能源。

主持人:我就记得一个细节,他们说看到那个风车在转,赶快转,那个风赶快来,转一圈就是四毛钱。

陆:是,不止四毛钱了,就看那个风机的功率有多大。

时光拨转,2001年6月5日,“世界环境保护日”同一天,在距甘肃玉门镇20多公里,一个叫“三十里井”的小地方,玉门人利用480.4万美元西班牙政府的贷款,建起了一座风电场。五年后,河西走廊有*世界风库*之称的瓜州也迎来了它的第一个风能项目。

陆:瓜州玉门这一带,老百姓说啊,叫做一年一场风啊,从春刮到冬。这个风啊,是常年不断,过去这祖祖辈辈啊,把这个风呢,都是视为一种灾害了,你到我们瓜州一带啊,老百姓的房子四合院,除了正面有个门以外,这三面都没有窗户的,为什么没有窗户呢?

主持人:怕刮西北风。

陆浩:怕风大,风大连着沙就刮到你房子里边来了,所以我们河西走廊,特别是瓜州玉门这一带的这个女孩子们啊,到地里去干活啊,全部把这个脸要包起来,拿纱巾要包起来,就像到了那福建惠安似的,这个风非常大。

2006年,甘肃省向国家提出“建设河西‘风电走廊’、再造西部‘陆上三峡’”的战略构想,一年之后,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了甘肃酒泉千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的规划,而瓜州正是这个巨大风场的“坐标”。

陆:这个您知道千万千瓦级的风力发电基地啊,这个规模是很大的了,另外它这个风力发电厂占地面积很大,甘肃这个土地资源又非常丰富,而且不用占农田,一亩农田都不用占,全部是戈壁荒漠,这个条件又非常好,施工又非常方便,所以造价就大大下来了,另外这个酒泉这一带啊,核心区就条件最好的地方,它的风力发电机装机可以装到四千万千瓦,四千万千瓦就是两个三峡,而且它是没有任何污染的排放,也不会带来任何生态问题。

陆:这是指的风,就是风力发电了,比较成熟的一种技术,成本也比较低,现在成本呢,降到和水电差不多少。

主持人:也就是相较于太阳能的发电来说。

陆:那当然了,那成本要低得多了,太阳能的发电主要是太阳能的装备这个造价高。

主持人:不过您讲到一个非常关键的,就是新能源取决于供电政策。

陆浩:国家政策。

主持人:国家政策,还有上网电价。

陆:对,送出的。

主持人:怎么送出。

陆浩:送出条件。

主持人:就是技术的解决。

陆浩:是的是的。

主持人:我们现在有这么大的容量,千瓦的容量,但是现在真的能够使用,是什么时候能够确实能够百分百使用,或者说现在我们还是大部分能量建成以后还会是一个空转的状态。

陆:这个是这样子的,因为它在建设初期有个互相适应的问题,整个河西走廊蕴藏的风能,超过两亿千瓦,按现有电网能力,比如我们建成的风力发电厂可能不一定全部马上都能输出,但是电网建设它也要加快啊,就是互相适应,有了电源了电网就要配套,这个电源多了电网就跟着提高它的送出能力,送出的容量,你像我们现在搞的750千伏特高压输电,它就是要解决我们到十一五末500万千瓦的输出没有问题。那么当然后续了我要搞一千万千瓦,甚至我要搞更多,那整个电力输出的问题,那还要确实是需要认真的研究,论证,认真的来规划。所以这个就看国家政策了,因为风力发电它具有间歇性的特征,有风了电发得多,没有风了电就发的少,静风了,这个风力发电机不转了就是零了,所以它的调峰啊,备用电源啊,这个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主持人:您在甘肃求学生活工作已经30年了,日后如果甘肃的老百姓如果在谈论您的时候您希望留下什么样的评价。

陆:是,这里的山山水水,这里的人民群众,对我是有恩的,我想啊,如果有一天,我退休了,离开甘肃了,如果甘肃老百姓说这个人在甘肃还做了一些事情,我想这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安慰了。

主持人:谢谢书记接受我们采访。

陆:谢谢你。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0_12/05/3350881_2.shtml
为什么一定要向外送,就地消化用于改善生态不就可以吗?十个三峡的能量可以改造多少荒地。
你能够忍受电压随机变动?
mcw 发表于 2010-12-5 18:13


    其实牧民家里那种带蓄电池的小风电还是很不错的。
其实大型的风电主要就是缺少蓄能装置。搞好了就能大规模利用风电和太阳能了。
不过沙漠地区还有一个风沙磨损机械的问题。
agora 发表于 2010-12-5 15:24
只投入不产出了,这样持续不了
风沙和风不能一概而论,风沙磨损叶轮机是很严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