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科学装置2010年运行年会上评选出的开放研究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20:59:50


http://lssf.cas.cn/

一:依托合肥同步辐射装置的纳米碳化硅复合材料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http://lssf.cas.cn/zycg/201009/t20100926_2974178.html
碳化硅作为第三代宽带隙半导体材料,因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在高温、高频、高压、大功率的电子器件、光电子器件、生物医学工程等应用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南京大学微结构国家实验室研究组利用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软X射线磁圆二色线站,在纳米SiC复合发光材料、SiC-水复合体系材料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突破,在原子水平上研究了碳化硅纳米晶表面与丙三醇分子和水分子的成键,对全彩色显示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和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国际纳米科技权威期刊 [Nano Letters 9, 4053(2009); 10, 1466 (2010)],并被《自然》子刊《光子学》杂志评为研究亮点[Nature Photonics 4, 265 (2010)]。


Pt-Fe纳米催化剂原位X射线吸收谱研究—上海光源X射线吸收谱线站(BL14W)用户成果
http://lssf.cas.cn/zycg/201009/t20100927_2975120.html
上海光源用户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包信和院士研究组,与上海光源BL14W线站黄宇营课题组人员密切合作,开展了纳米催化剂-原位化学反应条件的X射线吸收谱实验研究,该项实验对真实催化反应过程中的Pt-Fe纳米催化剂进行了原位X射线吸收谱结构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当催化反应达到稳态时,催化剂表面的铁物种处于低价的亚铁状态,这很好地验证了包信和院士课题组从前期基础研究和理论分析得到的结论。该项研究在表面配位不饱和亚铁结构催化剂的构建、表征以及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最近以研究报告(Report)形式发表在2010年5月28日出版的美国《Science》杂志(Science 2010, 328, 1141),美国《C&E News》和英国《Chemistry World》同时对这一工作进行了报道。


三:神光II装置利用强激光模拟太阳耀斑中环顶x射线源和重联喷流获得成功
http://lssf.cas.cn/zycg/201009/t20100926_2974196.html
继2008年中日韩在神光Ⅱ装置上成功进行了关于无碰撞冲击波的实验室天体物理学联合实验后,2009年8月,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和中物院激光核聚变中心等单位联合在神光Ⅱ装置上再次开展了实验室天体物理学的研究,实验中,运行人员与实验小组充分沟通,满足了实验小组提出的特殊打靶要求。装置输出激光脉冲能量稳定,激光着靶点精确,实验总计打靶41发次,成功41发,成功率100%。实验结果在模拟太阳耀斑著名观测现象—环顶x射线源和重联喷流中取得重大突破。

磁重联是等离子体物理中能量转化的一个基本过程。在天体物理中磁重联模型被广泛的应用于太阳耀斑、恒星形成、太阳风与地球磁层的耦合、吸积盘物理以及伽玛爆研究中。在实验室等离子体中磁重联过程如磁约束等离子中的各种破裂不稳定性现象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研究兴趣。传统在实验室中磁重联的拓扑结构可以采用不同的能源驱动设备来构造,如Z箍缩、托克马克等。


四: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发现一批新天体
http://lssf.cas.cn/zycg/201009/t20100926_2974199.html
郭守敬望远镜(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英文简称LAMOST)于2009年6月通过国家验收。LAMOST长50米、高30米,最大视场为5度,口径达4米,它突破了世界上光学望远镜大视场不能同时兼备大口径的瓶颈,是世界上最大口径的大视场光学望远镜,它配备了4000根光纤(国外最多是640根),能同时获得近4000个天体的光谱,是国际上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通过获取高通量的科学数据,LAMOST在短短几年之内就可以完成以往需要上百年时间才能完成的观测任务。

2009年10月至12月,LAMOST利用暗夜和灰夜对天文学家提出的14个科学测试天区反复进行了测试观测,共观测和处理得到了超过20万条天体光谱。通过分析这些天体光谱,发现了一批新天体,包括银河系中的贫金属星候选体、仙女星系中的行星状星云以及遥远宇宙中的类星体。


五:离子回旋壁处理为未来超导托卡马克高效运行奠定了基础
http://lssf.cas.cn/zycg/201009/t20100926_2974201.html
针对为托卡马克放电提供基本的超高真空环境和良好的器壁条件,满足高参数长脉冲等离子体放电,在EAST和HT-7装置上发展和改进了一系列的离子回旋壁处理前沿性技术,开展了一系列等离子体与壁相互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超导托卡马克由于纵场的长期存在,常规的直流辉光清洗不能应用,而离子回旋壁处理可以在保持强的纵向磁场存在的情况下工作,已成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装置优先考虑的壁处理技术。离子回旋壁处理研究主要目标是降低装置杂质水平和控制粒子再循环,进一步的发展还将用于氢同位素的清除,提高对等离子体密度的控制能力,改善等离子体约束性能,同时避免因超导体反复励磁/退磁导致磁体寿命降低,提高装置经济有效的运行能力,对EAST超导装置准稳态高参数运行,保证即将建设的ITER高效、安全运行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尤其是在世界上第一个类ITER的全超导偏滤器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装置上利用专门为壁处理设计的离子回旋天线,开展离子回旋壁处理尤为重要。

在HT-7、EAST超导装置上,分别在多种器壁条件下开展了离子回旋清洗,独立发展了一系列离子回旋清洗、硼化、硅化、锂化等壁处理的研究,还开展了提供清除碳—氢共沉积层以释放氢同位素为目标的射频氧化清除技术及其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令国际瞩目领先的前沿性、创新性研究成果,发表SCI文章20余篇,国际重大会议口头报告十余次,特别是连续三届在国际等离子体与壁相互作用(PSI)大会均被邀请做大会报告,其中李建刚研究员在第十九届PSI会议上作“Wall Conditioning towards the Utilization in ITER”综述报告;申请并获批5项发明专利。


六:北京同步辐射谱学研究取得重大成果——BioXAS方法在分子水平揭示砒霜治疗白血病的机理
http://lssf.cas.cn/zycg/201009/t20100926_2974219.html
北京同步辐射装置(BSRF)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上的兼用设备,属第一代同步辐射光源。它能提供从X射线到真空紫外宽波段的强辐射光,是开展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生命科学、资源环境及微电子技术等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的重要平台。2009年,依托北京同步辐射装置1W1B-XAS实验站,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砒霜治疗白血病的机理。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年龄多位于30~38岁。过去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很多患者在发病早期即死于严重出血。因此很长时间内,APL一直被认为是最凶险的白血病之一。据统计,中国APL的发病率高于西方国家10%左右。传统治疗的方法包括化疗、放疗以及手术,但是毒性比较大、特异性差,虽然能使大部分患者疾病缓解和生存期延长,但总体治愈率即五年无病生存率仍非常低。骨髓移植治疗方法可以治愈部分患者,但由于价格昂贵,找到配型吻合的骨髓供者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As2O3(三氧化二砷),即砒霜,古代称为“鹤顶红”,有剧毒,中国古代医学有砷剂治疗疾病的记载。上个世纪后期全反式维甲酸与As2O3分别成功地用于APL的治疗,给APL带来了治愈的希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上海血研所)陈竺院士和陈赛娟院士领导的科研团队对全反式维甲酸和As2O3联合治疗APL的临床和基础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证实该种治疗方法使APL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可达90%以上,并且未见明显长期毒性作用,成为目前国际上治疗APL最好的治疗方法。这使得APL成为第一种可以被治愈的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七:105号超重元素化学性质研究
http://lssf.cas.cn/zycg/201009/t20100927_2975180.html

八:完成BPL长波授时系统改造,自主授时发播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http://lssf.cas.cn/zycg/201009/t20100926_2974231.html

http://lssf.cas.cn/

一:依托合肥同步辐射装置的纳米碳化硅复合材料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http://lssf.cas.cn/zycg/201009/t20100926_2974178.html
碳化硅作为第三代宽带隙半导体材料,因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在高温、高频、高压、大功率的电子器件、光电子器件、生物医学工程等应用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南京大学微结构国家实验室研究组利用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软X射线磁圆二色线站,在纳米SiC复合发光材料、SiC-水复合体系材料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突破,在原子水平上研究了碳化硅纳米晶表面与丙三醇分子和水分子的成键,对全彩色显示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和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国际纳米科技权威期刊 [Nano Letters 9, 4053(2009); 10, 1466 (2010)],并被《自然》子刊《光子学》杂志评为研究亮点[Nature Photonics 4, 265 (2010)]。


Pt-Fe纳米催化剂原位X射线吸收谱研究—上海光源X射线吸收谱线站(BL14W)用户成果
http://lssf.cas.cn/zycg/201009/t20100927_2975120.html
上海光源用户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包信和院士研究组,与上海光源BL14W线站黄宇营课题组人员密切合作,开展了纳米催化剂-原位化学反应条件的X射线吸收谱实验研究,该项实验对真实催化反应过程中的Pt-Fe纳米催化剂进行了原位X射线吸收谱结构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当催化反应达到稳态时,催化剂表面的铁物种处于低价的亚铁状态,这很好地验证了包信和院士课题组从前期基础研究和理论分析得到的结论。该项研究在表面配位不饱和亚铁结构催化剂的构建、表征以及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最近以研究报告(Report)形式发表在2010年5月28日出版的美国《Science》杂志(Science 2010, 328, 1141),美国《C&E News》和英国《Chemistry World》同时对这一工作进行了报道。


三:神光II装置利用强激光模拟太阳耀斑中环顶x射线源和重联喷流获得成功
http://lssf.cas.cn/zycg/201009/t20100926_2974196.html
继2008年中日韩在神光Ⅱ装置上成功进行了关于无碰撞冲击波的实验室天体物理学联合实验后,2009年8月,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和中物院激光核聚变中心等单位联合在神光Ⅱ装置上再次开展了实验室天体物理学的研究,实验中,运行人员与实验小组充分沟通,满足了实验小组提出的特殊打靶要求。装置输出激光脉冲能量稳定,激光着靶点精确,实验总计打靶41发次,成功41发,成功率100%。实验结果在模拟太阳耀斑著名观测现象—环顶x射线源和重联喷流中取得重大突破。

磁重联是等离子体物理中能量转化的一个基本过程。在天体物理中磁重联模型被广泛的应用于太阳耀斑、恒星形成、太阳风与地球磁层的耦合、吸积盘物理以及伽玛爆研究中。在实验室等离子体中磁重联过程如磁约束等离子中的各种破裂不稳定性现象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研究兴趣。传统在实验室中磁重联的拓扑结构可以采用不同的能源驱动设备来构造,如Z箍缩、托克马克等。


四: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发现一批新天体
http://lssf.cas.cn/zycg/201009/t20100926_2974199.html
郭守敬望远镜(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英文简称LAMOST)于2009年6月通过国家验收。LAMOST长50米、高30米,最大视场为5度,口径达4米,它突破了世界上光学望远镜大视场不能同时兼备大口径的瓶颈,是世界上最大口径的大视场光学望远镜,它配备了4000根光纤(国外最多是640根),能同时获得近4000个天体的光谱,是国际上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通过获取高通量的科学数据,LAMOST在短短几年之内就可以完成以往需要上百年时间才能完成的观测任务。

2009年10月至12月,LAMOST利用暗夜和灰夜对天文学家提出的14个科学测试天区反复进行了测试观测,共观测和处理得到了超过20万条天体光谱。通过分析这些天体光谱,发现了一批新天体,包括银河系中的贫金属星候选体、仙女星系中的行星状星云以及遥远宇宙中的类星体。


五:离子回旋壁处理为未来超导托卡马克高效运行奠定了基础
http://lssf.cas.cn/zycg/201009/t20100926_2974201.html
针对为托卡马克放电提供基本的超高真空环境和良好的器壁条件,满足高参数长脉冲等离子体放电,在EAST和HT-7装置上发展和改进了一系列的离子回旋壁处理前沿性技术,开展了一系列等离子体与壁相互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超导托卡马克由于纵场的长期存在,常规的直流辉光清洗不能应用,而离子回旋壁处理可以在保持强的纵向磁场存在的情况下工作,已成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装置优先考虑的壁处理技术。离子回旋壁处理研究主要目标是降低装置杂质水平和控制粒子再循环,进一步的发展还将用于氢同位素的清除,提高对等离子体密度的控制能力,改善等离子体约束性能,同时避免因超导体反复励磁/退磁导致磁体寿命降低,提高装置经济有效的运行能力,对EAST超导装置准稳态高参数运行,保证即将建设的ITER高效、安全运行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尤其是在世界上第一个类ITER的全超导偏滤器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装置上利用专门为壁处理设计的离子回旋天线,开展离子回旋壁处理尤为重要。

在HT-7、EAST超导装置上,分别在多种器壁条件下开展了离子回旋清洗,独立发展了一系列离子回旋清洗、硼化、硅化、锂化等壁处理的研究,还开展了提供清除碳—氢共沉积层以释放氢同位素为目标的射频氧化清除技术及其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令国际瞩目领先的前沿性、创新性研究成果,发表SCI文章20余篇,国际重大会议口头报告十余次,特别是连续三届在国际等离子体与壁相互作用(PSI)大会均被邀请做大会报告,其中李建刚研究员在第十九届PSI会议上作“Wall Conditioning towards the Utilization in ITER”综述报告;申请并获批5项发明专利。


六:北京同步辐射谱学研究取得重大成果——BioXAS方法在分子水平揭示砒霜治疗白血病的机理
http://lssf.cas.cn/zycg/201009/t20100926_2974219.html
北京同步辐射装置(BSRF)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上的兼用设备,属第一代同步辐射光源。它能提供从X射线到真空紫外宽波段的强辐射光,是开展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生命科学、资源环境及微电子技术等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的重要平台。2009年,依托北京同步辐射装置1W1B-XAS实验站,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砒霜治疗白血病的机理。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年龄多位于30~38岁。过去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很多患者在发病早期即死于严重出血。因此很长时间内,APL一直被认为是最凶险的白血病之一。据统计,中国APL的发病率高于西方国家10%左右。传统治疗的方法包括化疗、放疗以及手术,但是毒性比较大、特异性差,虽然能使大部分患者疾病缓解和生存期延长,但总体治愈率即五年无病生存率仍非常低。骨髓移植治疗方法可以治愈部分患者,但由于价格昂贵,找到配型吻合的骨髓供者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As2O3(三氧化二砷),即砒霜,古代称为“鹤顶红”,有剧毒,中国古代医学有砷剂治疗疾病的记载。上个世纪后期全反式维甲酸与As2O3分别成功地用于APL的治疗,给APL带来了治愈的希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上海血研所)陈竺院士和陈赛娟院士领导的科研团队对全反式维甲酸和As2O3联合治疗APL的临床和基础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证实该种治疗方法使APL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可达90%以上,并且未见明显长期毒性作用,成为目前国际上治疗APL最好的治疗方法。这使得APL成为第一种可以被治愈的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七:105号超重元素化学性质研究
http://lssf.cas.cn/zycg/201009/t20100927_2975180.html

八:完成BPL长波授时系统改造,自主授时发播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http://lssf.cas.cn/zycg/201009/t20100926_2974231.html
科学时报 江涛:现在可尝试一些大和难的结构生物学问题了
科学时报 王静2010-11-04
http://www.cas.cn/xw/cmsm/201011/t20101104_3003272.shtml

“我们现在可以尝试做一些比较大和难的结构生物学的问题了。”近日,刚刚获得第三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的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江涛,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了这样一句话。
“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设立于2008年,由科技部批准、联合基因科技集团设立、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承办,用于奖励在生命科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或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科技工作者。

据生物物理所有关负责人介绍,江涛此次获奖,并非因为最近几年的某一项成果,而是十几年来在结构生物学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系列性工作。他以蛋白质晶体学为研究手段,通过解析重要生命活动相关的生物大分子精细三维结构,并结合功能实验,阐述了这些蛋白的作用机理,从而为相关的药物设计提供结构基础。

“我没有长期出国的经历。”江涛说,“唯一的国外经历是作为访问学者在荷兰工作过3个月。”

江涛是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土生土长的研究生。上世纪90年代初师从中科院院士梁栋材和常文瑞。他记得很清楚,做学生时,即便是院士,每年也往往只有二三十万元的课题经费。那时,研究所硬件条件较差,开展生物结构研究,全国仅有1~2台用于生物大分子结构研究的X光机,每年都要去日本收取数据。而现在,国家科研经费逐步增加,所里的实验设备很先进,而且中国已有光源设备,必要时去上海光源就可以做生物结构测定了。再者,早期的研究样品他们往往无法自己表达,而现在, 随着科研经费的增长,他们可以自由选择靶点,大规模表达人体内的蛋白质,并做真核表达。以前,科研经费不够,只能做水溶性蛋白,而现在可做难度和意义更大的膜蛋白了。由于膜蛋白的研究工作需要使用去垢剂,而去垢剂十分昂贵,在10多年前,他根本不敢想去尝试这类需要较高投入的研究,但现在,他不仅试了,而且做出来了。

当然,今天开展这样的课题也是需要勇气的。“2004年,常文瑞院士团队发表了关于菠菜能量传递相关捕光膜蛋白的文章。随后,2005年,饶子和院士的团队又发表了与蛋白质能量代谢相关的线粒体膜蛋白的文章。这些给我很大的鼓舞。”江涛说。

江涛想,我们是否可以选择关于物质运送的膜蛋白的课题呢?于是,课题组开始尝试,学生们做得很辛苦,也很玩命。实际上,他们选择了许多靶点,只有肉碱转运蛋白的这个靶点做成功了。

江涛还说:“由于硬件和经费的提高,现在做一些比较难的、比较大的结构生物学的课题的时机到了,但是真正要做出来,有的可能需要3~5年,有的可能需要10年、20年。”

据介绍,关于肉碱(carnitine)膜转运蛋白CaiT的结构研究,是一类难度很大的科研工作。大肠杆菌中的膜转运蛋白CaiT是一个具有12次跨膜螺旋的膜蛋白,它负责双向转运肉碱以及肉碱的代谢产物γ-butyrobetaine。在膜转运蛋白的研究中,特别是双向转运膜蛋白的研究中,得到高分辨率的含有底物的结构,对于揭示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非常困难。

江涛课题组选择了这个难题。经过数年的努力,他和学生解析了膜转运蛋白CaiT与其底物L-肉碱复合物3.15埃分辨率的晶体结构。这一结构揭示了CaiT的底物运送通道和重要的底物结合位点。同时,他们发现了位于CaiT中心位置的主要结合位点和相邻的次要结合位点,从而提出了底物结合在主要位点和次要位点很可能共同导致有利于双向运输的构象变化的模型。

这项研究工作,使人们对具有双向运输功能的膜转运蛋白的作用机制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他们的论文发表于2010年3月的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杂志上,随后被《自然中国》评选为“研究亮点”。
啥时候HXMT立项
啥时候LOMAST发布巡天结果
虽然看不懂,但应该进步很大
可以治愈急性白血病了,90%以上啊
大进步
huor 发表于 2010-11-28 17:48 HXMT已经成功立项了
EKW 发表于 2010-11-29 17:52

求来源
HXMT卫星背景型号研究项目通过国防科工局结题验收
          文章来源:高能物理研究所          2010-11-30          
http://www.cas.cn/ky/kyjz/201011/t20101130_3034357.shtml

11月26日,国家国防科工局举行十一五民用航天背景型号研究项目“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总体及关键技术研究”验收会。

会议组成了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孙家栋院士、载人航天应用系统原总设计师顾逸东院士等在内的验收专家组,听取了航天五院总体部赵会光研究员所作的“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卫星总体及关键技术研究总结报告”和高能所卢方军研究员所作的“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卫星有效载荷与地面应用关键技术研究总结报告”,宣读了项目文档资料审查和经费审计报告,并就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各项关键技术的突破情况进行了质询。验收专家组认为,项目组按照任务批复和实施方案的要求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关键技术得以攻克,样机性能指标符合要求,同意通过验收。

国防科工局系统一司副司长卞志刚在会议总结中祝贺项目组圆满完成了研究任务,他指出,HXMT卫星得到了国家领导人和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希望项目参加人员继续努力,为即将开始的卫星工程研制做好准备。

国防科工局、中国科学院、航天科技集团、航天五院等有关部门和单位领导,高能所党委书记王焕玉、李惕碚院士等参加会议。
很好很强大
{:qiliang:}TG的深空探测终于迈出第一步了······
真正的“高精尖”。
回复 3# huor


    同样期待郭守敬望远镜放图出来。。
看得我热血沸腾啊,崇高的科学
很好,大国的标志
潇声客 发表于 2010-11-28 17:17
LOMAST终于开始出成果了,高兴,十年前就关注这个望远镜了
就这几天立的项啊
再来个加速器吧,那就全了。直接上muon对撞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