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再出10个刘翔个体也无法支撑中国体育框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4 07:20:14
http://yayun2010.sina.com.cn/o/2010-11-25/01105334087.shtml

新华社:再出10个刘翔个体也无法支撑中国体育框架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11月25日01:10  新华网
  新华网广州11月24日电 (记者李丽、杨明、王攀)刘翔还是那个不断创造奇迹的刘翔。

  这个27岁的青年不仅实现了110米栏亚运三连冠,而且兑现了赛前打破赛会纪录的诺言,令一切质疑和猜想变为浮云。

  刘翔拿到的这枚广州亚运金牌,分量足以与他的雅典奥运金牌相媲美。奥运冠军,是在他运动生涯走向巅峰时结出的甜蜜果实,而今天跑出的13秒09,固然同他勇夺奥运金牌和打破世界纪录的成绩还有距离,但却是他在北京奥运会因伤退赛之后,在伤病困扰中挑战自我所创造的“奇迹”。

  刘翔的意义,不仅是他在国际体坛主流项目上曾代表中国站到了制高点上,更在于他在身体条件和舆论环境都不利的情况下,不轻言放弃、坚持到底的精神。这种逆风坚持的勇气,比乘风破浪的豪情更能体现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

  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刘翔敢于在赛前放出“要破纪录”的豪言,预赛时还冲着摄像机做鬼脸,这些有别于“低调”传统的做法,反映了放松自信的大将风范,也体现了不怕“丢脸”的洒脱心态,更值得引起我们对“胜负观”的深思。

  拿到奥运冠军之后,刘翔可以急流勇退;受伤之后,他也可以就此退役。他已经为中国体育实现了辉煌,功成名就,足以“见好就收”。

  但刘翔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地打破人们的既有认知。当人们都认为雅典夺金已是刘翔巅峰时,他在瑞士洛桑更上一层楼,打破了沉寂13年的世界纪录;当人们认为他运动生涯逐渐走向终点时,他在广州跑出了复出后的个人最好成绩。这个成绩令刘翔的未来和中国田径的未来,再次充满无限可能。

  在刘翔之前,中国田径有过朱建华、王军霞……但他们最终都如流星划过,未能持续照亮中国田径。而刘翔的亚运三连冠,跨度有8年。此前在亚运会径赛跑道上,只有两位选手做到了这一点。这意味着刘翔把可能再一次的“昙花一现”,变成了“可持续发展”,对一度“早衰”蔓延的中国体坛来说,这是对研究如何延长优秀运动员寿命的有益借鉴。

  刘翔颠覆了中国体育的许多固有观念,引起轰动的还有:他居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每天只训练区区三个小时。不用大运动量也能够成就一个巨星,是对传统训练观念的巨大冲击。但到现在为止,我们还只有一个刘翔。

  同时,刘翔的一再辉煌,发生在他大量接拍广告、出席社会活动、频繁出现在娱乐版头条新闻之后。这就给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的运动员管理体制,尤其是对体育明星的管理,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

  中国体育需要刘翔。刘翔本人当然是难以“克隆”的,但“刘翔模式”的成功经验,至少是可以移植的。

  呼唤刘翔,并不是寻找某一个特殊的天才。一个泱泱大国,哪怕再出十个刘翔这样的个体,也无法支撑中国体育的整个框架。

  呼唤刘翔,是在寻求如何把一个特例变成常态,从而构建起一套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尊重科学,尊重可持续发展规律的体制和机制。

  从这个意义上说,寻找刘翔的过程,就是探索中国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推而广之,在我们这个因快速发展而普遍存在急功近利心态的社会里,“刘翔现象”对于我国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http://yayun2010.sina.com.cn/o/2010-11-25/01105334087.shtml

新华社:再出10个刘翔个体也无法支撑中国体育框架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11月25日01:10  新华网
  新华网广州11月24日电 (记者李丽、杨明、王攀)刘翔还是那个不断创造奇迹的刘翔。

  这个27岁的青年不仅实现了110米栏亚运三连冠,而且兑现了赛前打破赛会纪录的诺言,令一切质疑和猜想变为浮云。

  刘翔拿到的这枚广州亚运金牌,分量足以与他的雅典奥运金牌相媲美。奥运冠军,是在他运动生涯走向巅峰时结出的甜蜜果实,而今天跑出的13秒09,固然同他勇夺奥运金牌和打破世界纪录的成绩还有距离,但却是他在北京奥运会因伤退赛之后,在伤病困扰中挑战自我所创造的“奇迹”。

  刘翔的意义,不仅是他在国际体坛主流项目上曾代表中国站到了制高点上,更在于他在身体条件和舆论环境都不利的情况下,不轻言放弃、坚持到底的精神。这种逆风坚持的勇气,比乘风破浪的豪情更能体现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

  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刘翔敢于在赛前放出“要破纪录”的豪言,预赛时还冲着摄像机做鬼脸,这些有别于“低调”传统的做法,反映了放松自信的大将风范,也体现了不怕“丢脸”的洒脱心态,更值得引起我们对“胜负观”的深思。

  拿到奥运冠军之后,刘翔可以急流勇退;受伤之后,他也可以就此退役。他已经为中国体育实现了辉煌,功成名就,足以“见好就收”。

  但刘翔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地打破人们的既有认知。当人们都认为雅典夺金已是刘翔巅峰时,他在瑞士洛桑更上一层楼,打破了沉寂13年的世界纪录;当人们认为他运动生涯逐渐走向终点时,他在广州跑出了复出后的个人最好成绩。这个成绩令刘翔的未来和中国田径的未来,再次充满无限可能。

  在刘翔之前,中国田径有过朱建华、王军霞……但他们最终都如流星划过,未能持续照亮中国田径。而刘翔的亚运三连冠,跨度有8年。此前在亚运会径赛跑道上,只有两位选手做到了这一点。这意味着刘翔把可能再一次的“昙花一现”,变成了“可持续发展”,对一度“早衰”蔓延的中国体坛来说,这是对研究如何延长优秀运动员寿命的有益借鉴。

  刘翔颠覆了中国体育的许多固有观念,引起轰动的还有:他居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每天只训练区区三个小时。不用大运动量也能够成就一个巨星,是对传统训练观念的巨大冲击。但到现在为止,我们还只有一个刘翔。

  同时,刘翔的一再辉煌,发生在他大量接拍广告、出席社会活动、频繁出现在娱乐版头条新闻之后。这就给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的运动员管理体制,尤其是对体育明星的管理,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

  中国体育需要刘翔。刘翔本人当然是难以“克隆”的,但“刘翔模式”的成功经验,至少是可以移植的。

  呼唤刘翔,并不是寻找某一个特殊的天才。一个泱泱大国,哪怕再出十个刘翔这样的个体,也无法支撑中国体育的整个框架。

  呼唤刘翔,是在寻求如何把一个特例变成常态,从而构建起一套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尊重科学,尊重可持续发展规律的体制和机制。

  从这个意义上说,寻找刘翔的过程,就是探索中国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推而广之,在我们这个因快速发展而普遍存在急功近利心态的社会里,“刘翔现象”对于我国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如果出10个C罗,中国体育也许可以雄起一阵子。
貌似最近新华社跟体育总局没协调好:D
我忘了 发表于 2010-11-25 11:14


    就素,论调总是南辕北辙:D
那用什么支撑中国体育的框架呢?
我忘了 发表于 2010-11-25 08:32

估计会对体育框架进行大手术。
新华社可是中国权威喉舌。一般不会乱发声音,破坏和谐。
这一次新华社记者和体育官员的口水战没这么简单。
给体育热金牌热降温,过去20年是体育最风光的年代,92年拿了奥运冠军奖金就有100万,那时候100万是什么概念。后来是可以想进什么大学就进什么大学,现在这条取消了,可以明显看出风向的转变,今后国家的方向还是科技兴国,体育这东西不会过分宣扬了。
莫谈国是 发表于 2010-11-25 11:06

一个队10个边前锋?这个阵型不好弄哦。
haha2001 发表于 2010-11-25 11:39
他们能玩转欧洲豪门就得,最好不要入选国家队。
我忘了 发表于 2010-11-25 11:14

是新华社没喝南方协调好,神奇啊~~~~
新华社好像最近特别对体育这块感兴趣啊


北京晚报:夺金争光为何被质疑 杨明不必气急败坏
正如新华社高级记者杨明先生近来在各种媒体上所期盼的那样,他所发表的文章《一骑绝尘引发的思考》确实引发了一场广泛争论,杨明也一夜成名,迅即成了媒体密切捕捉的热点人物。面对各种争论和观点,杨明十分高调地进行回应,特别是对《北京日报》日前刊发的《对竞技体育少些讽刺为好》一文,尤其有意见,连续在新浪上织了好几条“围脖”。当新华社高级记者开始用流行武器——微博“抛石头”的时候,显得多少有些气急败坏。
  杨先生微博明言:“大棒子终于来了,意料之中!”这话透出他明知理屈,但又不能认错的心态。现在网上流行一种对待批评的“话语体系”:只要是跟自己意见不同,一概扣上“大棒子”的帽子,倘若这人所属的单位是公家的,或者这人还算有些名头的,再扣一个“嗡嗡嗡”的帽子就更给力了。这一回,“新华社高级记者”竟然说别人给了他一大棒子,而且还“有点‘嗡嗡嗡’的味道”,倒令人有些意料之外了。自称“代表不了新华社”的杨明,愣说别人不让他提出个人看法,甚至不惜给自己营造虚无缥缈的大棒威胁、“嗡嗡嗡”语境,并且以貌似仗义执言、为民请命的架势,疾呼“抓监狱里也没关系”、“打死我也不会改变”。这种语言和思维,可看出杨明先生理屈词穷。自己还活在“‘嗡嗡嗡’的味道”里。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多元社会,对一件事情有不同看法十分正常,各种探讨、争论、碰撞空前活跃,这是社会内在生机的一种外在表现。杨明先生自己先声夺人,说了一大堆“一家独大不是好事,金牌第一是讽刺”的高论,却在对待不同观点上顾左右而言他,要么说是别人不让他说话,要么说根本不是一回事,“猴吃麻花,拧巴”,显示出个别“高级记者”对当前多元生态的极度不适应感,也就怪不得他会祭出“嗡嗡嗡”的板砖来吓唬人。有道理就说道理,有意见就提意见,容不得他人批评,只要批评他人权力的记者是要不得的,一有不同意见就跳起来,不是指责就是侮辱,那言下之意就是真理在我手,道德制高点我也尽占,杨明先生的权威不容质疑,不容挑战,那笔者要问一下,您所谓的抛石头引美玉,是不是纯属忽悠人的?
  国民健康和竞技体育必须二选一,要国民健康就不应该赛场夺金,要竞技金牌就不可能有国民健康,这是杨明先生抛出来的假命题。这种逻辑,想说清楚并不困难,只是现在看来,杨明先生可能生怕舆论还搅得不够混乱。在竞技体育的赛场,运动员奋力拼搏,勇夺金牌,为国争光,这难道是一个需要质疑的事情吗?杨明先生一而再、再而三地将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对立起来,将举国体制培养运动员参与竞技赛场贬得一文不值,通过各种途径在各类媒体上津津乐道于一些假命题,就算让人去怎么感觉,充满的似乎还是炒作与自我炒作的味道!(北关)
  (编者注:原题为“杨明先生不必气急败坏”)

北京晚报:夺金争光为何被质疑 杨明不必气急败坏
正如新华社高级记者杨明先生近来在各种媒体上所期盼的那样,他所发表的文章《一骑绝尘引发的思考》确实引发了一场广泛争论,杨明也一夜成名,迅即成了媒体密切捕捉的热点人物。面对各种争论和观点,杨明十分高调地进行回应,特别是对《北京日报》日前刊发的《对竞技体育少些讽刺为好》一文,尤其有意见,连续在新浪上织了好几条“围脖”。当新华社高级记者开始用流行武器——微博“抛石头”的时候,显得多少有些气急败坏。
  杨先生微博明言:“大棒子终于来了,意料之中!”这话透出他明知理屈,但又不能认错的心态。现在网上流行一种对待批评的“话语体系”:只要是跟自己意见不同,一概扣上“大棒子”的帽子,倘若这人所属的单位是公家的,或者这人还算有些名头的,再扣一个“嗡嗡嗡”的帽子就更给力了。这一回,“新华社高级记者”竟然说别人给了他一大棒子,而且还“有点‘嗡嗡嗡’的味道”,倒令人有些意料之外了。自称“代表不了新华社”的杨明,愣说别人不让他提出个人看法,甚至不惜给自己营造虚无缥缈的大棒威胁、“嗡嗡嗡”语境,并且以貌似仗义执言、为民请命的架势,疾呼“抓监狱里也没关系”、“打死我也不会改变”。这种语言和思维,可看出杨明先生理屈词穷。自己还活在“‘嗡嗡嗡’的味道”里。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多元社会,对一件事情有不同看法十分正常,各种探讨、争论、碰撞空前活跃,这是社会内在生机的一种外在表现。杨明先生自己先声夺人,说了一大堆“一家独大不是好事,金牌第一是讽刺”的高论,却在对待不同观点上顾左右而言他,要么说是别人不让他说话,要么说根本不是一回事,“猴吃麻花,拧巴”,显示出个别“高级记者”对当前多元生态的极度不适应感,也就怪不得他会祭出“嗡嗡嗡”的板砖来吓唬人。有道理就说道理,有意见就提意见,容不得他人批评,只要批评他人权力的记者是要不得的,一有不同意见就跳起来,不是指责就是侮辱,那言下之意就是真理在我手,道德制高点我也尽占,杨明先生的权威不容质疑,不容挑战,那笔者要问一下,您所谓的抛石头引美玉,是不是纯属忽悠人的?
  国民健康和竞技体育必须二选一,要国民健康就不应该赛场夺金,要竞技金牌就不可能有国民健康,这是杨明先生抛出来的假命题。这种逻辑,想说清楚并不困难,只是现在看来,杨明先生可能生怕舆论还搅得不够混乱。在竞技体育的赛场,运动员奋力拼搏,勇夺金牌,为国争光,这难道是一个需要质疑的事情吗?杨明先生一而再、再而三地将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对立起来,将举国体制培养运动员参与竞技赛场贬得一文不值,通过各种途径在各类媒体上津津乐道于一些假命题,就算让人去怎么感觉,充满的似乎还是炒作与自我炒作的味道!(北关)
  (编者注:原题为“杨明先生不必气急败坏”)
我忘了 发表于 2010-11-25 11:14


    中央早就有收缩这方面支出的意思了。早在2008之前就有计划了。只不过没有公布罢了。
新华社小心孔教授的机关枪!
12楼的文章反驳很有力,逻辑也很清晰,一针见血指出了那篇谬论的的矛盾焦点——根本不是在为了提高国民体育素质献计献策,而是人为地把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对立起来。
另外标题党去死,首楼的文章的意思根本就不是那个标题表达的意思。
cdaxbcm 发表于 2010-11-25 16:11

暗示大家这种对立的,恰恰是政府的体育当局,就是他们希望把争议误导到这两种对立中,
你信,就上当了,不明真相啦!
其实,是金牌数政绩体育与竞技精神体育的碰撞,不然吃力不讨好的三大球(竞技吧)
怎么越来越疲软不举?
造汽 发表于 2010-11-25 16:16


    呵呵 体制内搞体育技术的人不知道这里有没有。我是在08年前就听说很多体制内人都知道这些消息了。所以不觉得奇怪。
要动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