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租房:真民本与假民生的试金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03:23:27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11/22/c_12800397.htm

廉租房:真民本与假民生的试金石
2010年11月22日 07:54:17  来源: 半月谈网 【字号 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审计调查发现,北京等22个城市未按规定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提取至少10%作为廉租住房保障资金。2007年至2009年,这些城市共计少提取146.23亿元,并且有1.5亿元廉租房保障金被挪用。(11月17日中国政府网)

  作为一项事关民生、缓解高房价时代社会矛盾的重大工程,政策呼声高涨的背后,充斥的却是资金的乱象。这不禁让人担心:在廉租房保障金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这一集聚了民生期待的保障性安居工程会否出现“烂尾”的尴尬。而廉租房建设的“烂尾”,加之房价调控难以发挥作用,势必造成民生的断裂,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并且从审计结果来看,未按规定提取廉租房保障资金,从2007年开始就已经存在。这也就说明:保障金被截留甚至被挪用的问题显然由来已久。而政策难以落实,说到底还是地方政府利益权衡的结果,在土地出让招标拍卖的今天,从净收益中提取至少10%的保障资金,无疑将减少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的收入。而对于地方财政而言,土地出让金收入作为其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要拿出如此大的比例作为廉租房保障资金,基于政绩的考虑,难免要打些折扣。

  保障资金不到位,也就意味着廉租房建设不太可能按照政策设定的轨道来实施完成。既然廉租房建设因为资金无法保障的问题不给力,那么对于财政部、发改委、住建部日前联合发文提出的从廉租房资金中抽出资金援建公租房的设想,那也很可能将化为泡影。在廉租房建设资金都需要欠账的现实环境面前,公租房要从中分一杯羹恐怕不太现实。

  廉租房保障资金被截留甚至被挪用,其所导致的后果势必是廉租房这一民生工程建设过程中资金的短缺甚至断裂。而这种现象的出现,实际上是地方政绩观和大环境下的公共政策相背离造成的结果。一方面政府希望通过提取土地出让金的政策,来解决高房价环境下的百姓住房保障问题;可是另一方面,从地方政府层面而言,这样的政策无疑是将影响着地方财政的增长和地方政绩的体现。而在政策事实上的背离,很可能导致资金链条的断裂,进而影响到整个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深入。

  因而,站在民生的角度,要更好地落实加大廉租房建设的政策,应该让地方政府重新回到履行服务公共利益的职能,以及改善民生大环境的轨道上来,保证廉租房保障资金的到位,这样的话廉租房建设甚至公租房建设才能更加给力。并且,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上,中央和地方政府必须达成共识:保障性住房就是高房价时代最大的民生政绩,保障老百姓居住的权利,才能更好地调和发展中的其他矛盾。要达成这样的共识,应该强化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意识,而不是纯粹追求 GDP、地方政绩等数字性指标的提升,还应该将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纳入到政绩考核的范围中来。并且对于截留和挪用廉租房保障资金,影响保障性住房等民生政策的行为,还应强化问责机制。(重庆日报)

 加快廉租房建设 三令五申不如制度推动

  时近年底,各地廉租房建设的消息频繁见诸报端,大体令人喜忧参半——本报近日陆续刊发的“廉租房深度调查系列报道”表明,在全国不少地方,这项关涉低收入群众安身立命的政策,仍然难以真正落实下去,面临着众多待解的课题。

  廉租房建设,并不是新鲜话题,但奇怪的是,最近来自不少地方的消息中,多包含这样的内容——某地“首批廉租房开工建设”、“首批申请者开始选房”,抑或是“首个项目开始入住”……这些报道几乎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廉租房作为一种“新事物”,其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低收入百姓实现“住有所居”的梦想指日可待。而实事求是地说,这正是不少地方廉租房建设进展缓慢、刚刚起步的证明,甚至在一些地方,廉租房建设可谓“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对此,新华社日前发表电文呼吁:保障房建设不能再“慢吞吞”了。

  不久前,全国人大常任委会发布调研报告称,按照国家下达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今年全国需投入资金1676亿元,但截至8月底仅完成投资 394.9亿元,完成率为23.6%。作为保障房的重要组成部分,廉租房的建设情况更加严峻——中国社科院日前发布报告称,廉租房建设缓慢,保障范围小,资金缺口大,远远没有满足“十一五”期间每年近500亿元的廉租房资金需求。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项惠民工程身处窘境?一个是资金,一个是理念。

  由于建设廉租房一次性投入大,通过租金回收成本慢,这对于低收入居民多、财政紧张的地区,难免会产生较大资金压力。如报道称,甘肃省按照计划,每年要拿出近七分之一的财政收入投入廉租房建设,远远超出实际承受能力,有关部门无奈承认,目前仍未形成一套解决地方配套资金的方案。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因财政紧张,无力匹配建设资金,去年底申请的4万平方米廉租住房建设项目被全部砍掉,导致今年无廉租房建设项目,然而,作为低收入居民较多的老城区,该区恰恰需要大量的廉租房。

  无力匹配建设资金,地方政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尚且可以理解,而那些财力相对充足、却不肯投入廉租房建设的地方,就有些说不过去了。尤其是不少地区形成商品房市场开发与保障房建设“冰火两重天”局面,土地出让市场一片红火,“地王”频现,却不肯拿出一定比例的土地出让金,作为廉租房建设资金的来源。还有的地方政府过分依赖中央财政,只想着伸手要钱,而不愿将其花在“没有利益、费心费力”的廉租房建设上。

  因此,廉租房建设若要顺利推进,必须双管齐下,解决资金与理念问题,并作为制度固化下来。

  对于资金问题,不少地区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如用公积金建设保障房、尝试“租售并举”回笼资金等,建立长效的支持机制。除此,还可考虑建立保障性住房基金,广泛接纳社会捐助等。

  而对于理念问题,仅仅是中央三令五申、调研批评、鞭打催促,并非长久之计,有关部门应加大跟踪督察力度,实行行政问责制度,将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列入地方主要领导的政绩考核内容,凡是落实不力的要予以问责,等等。

  如此,既让地方政府“有米下锅”,又肯广施百姓,才有望切实加快廉租房建设进程。 (工人日报 程莉莉)
“民生工作是杆秤”,怎么秤?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中国提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自此,“重视民生”频频现诸报端。毋庸置疑,民生问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国家发展、社会稳定,怎样强调都不应算过分。问题在于,这种过分强调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表面文章呢,还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执政自觉?尤其是当许多打着“重视民生”旗号的事在一些地方被执行的变了“味”的时候。

  看看我们的生活吧,各种民生用品的“涨价”声正此起彼伏,各项民生制度如教育、医疗等亟需完善,大学生们竟然“被就业”了!这不禁让人怀疑,我们的“民生”真的被“重视”了吗?是停留在报告中还是流落到形式上了?“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民生工作就是一杆秤,从中可以掂量出官员与老百姓在彼此心中的分量与地位。“重视民生”千万不要成为一句轻飘飘的口号。

  思想观念有问题:没有忧民的意识

  我们的少数政府官员,头脑中却仍然根深蒂固地认为,民生,并不是政府应该包起来的事情,多做一些,少做一些,没有什么关系。为人民(老百姓)服务,不如为人民币(老板)服务来的吹糠见米有成效。

  有的官员认为,把财政的钱用在老百姓身上,还不如把这些钱多建几个面子工程,多上一些大项目,这样GDP上去了,政绩也就出来了,自己的官帽子也就更大了。二战期间有的战犯高喊“要大炮不要黄油”,我们的干部决不能沿用这样的思维。

  “民生工作是杆秤”,怎么秤?

  要过民生这杆秤,不能图形式,不能走过场,不能渗入水分虚重,更不能不顾现实,牺牲长远的利换取眼前的利,牺牲大利换取小利,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经济发展不一样,群众的问题和困难不可能一下子都解决,应该从中分清轻重缓急,打基础,利长远,解决民生问题从眼前入手,从谋大谋深谋远着想,群众才能多得实惠,长远获利。

  将民生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才能促发展

  “民生工作是杆称,那秤锤是老百姓,秤杆子挑江山,什么是功什么是名,什么是情什么是意”。通过民生工作就可以看见,更可以衡量。

  民生产品涨价别随心所欲

  水、气、电对居民来说,是生活必需品,不可须臾离开,它们与民生更为息息相关。也正因为这些民生产品关涉到公共利益,关涉到居民最基本的生存和生活,因此,水、气的价格形成和变动都须有章可循,不能随心所欲。(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11/22/c_12800397.htm

廉租房:真民本与假民生的试金石
2010年11月22日 07:54:17  来源: 半月谈网 【字号 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审计调查发现,北京等22个城市未按规定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提取至少10%作为廉租住房保障资金。2007年至2009年,这些城市共计少提取146.23亿元,并且有1.5亿元廉租房保障金被挪用。(11月17日中国政府网)

  作为一项事关民生、缓解高房价时代社会矛盾的重大工程,政策呼声高涨的背后,充斥的却是资金的乱象。这不禁让人担心:在廉租房保障金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这一集聚了民生期待的保障性安居工程会否出现“烂尾”的尴尬。而廉租房建设的“烂尾”,加之房价调控难以发挥作用,势必造成民生的断裂,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并且从审计结果来看,未按规定提取廉租房保障资金,从2007年开始就已经存在。这也就说明:保障金被截留甚至被挪用的问题显然由来已久。而政策难以落实,说到底还是地方政府利益权衡的结果,在土地出让招标拍卖的今天,从净收益中提取至少10%的保障资金,无疑将减少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的收入。而对于地方财政而言,土地出让金收入作为其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要拿出如此大的比例作为廉租房保障资金,基于政绩的考虑,难免要打些折扣。

  保障资金不到位,也就意味着廉租房建设不太可能按照政策设定的轨道来实施完成。既然廉租房建设因为资金无法保障的问题不给力,那么对于财政部、发改委、住建部日前联合发文提出的从廉租房资金中抽出资金援建公租房的设想,那也很可能将化为泡影。在廉租房建设资金都需要欠账的现实环境面前,公租房要从中分一杯羹恐怕不太现实。

  廉租房保障资金被截留甚至被挪用,其所导致的后果势必是廉租房这一民生工程建设过程中资金的短缺甚至断裂。而这种现象的出现,实际上是地方政绩观和大环境下的公共政策相背离造成的结果。一方面政府希望通过提取土地出让金的政策,来解决高房价环境下的百姓住房保障问题;可是另一方面,从地方政府层面而言,这样的政策无疑是将影响着地方财政的增长和地方政绩的体现。而在政策事实上的背离,很可能导致资金链条的断裂,进而影响到整个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深入。

  因而,站在民生的角度,要更好地落实加大廉租房建设的政策,应该让地方政府重新回到履行服务公共利益的职能,以及改善民生大环境的轨道上来,保证廉租房保障资金的到位,这样的话廉租房建设甚至公租房建设才能更加给力。并且,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上,中央和地方政府必须达成共识:保障性住房就是高房价时代最大的民生政绩,保障老百姓居住的权利,才能更好地调和发展中的其他矛盾。要达成这样的共识,应该强化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意识,而不是纯粹追求 GDP、地方政绩等数字性指标的提升,还应该将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纳入到政绩考核的范围中来。并且对于截留和挪用廉租房保障资金,影响保障性住房等民生政策的行为,还应强化问责机制。(重庆日报)

 加快廉租房建设 三令五申不如制度推动

  时近年底,各地廉租房建设的消息频繁见诸报端,大体令人喜忧参半——本报近日陆续刊发的“廉租房深度调查系列报道”表明,在全国不少地方,这项关涉低收入群众安身立命的政策,仍然难以真正落实下去,面临着众多待解的课题。

  廉租房建设,并不是新鲜话题,但奇怪的是,最近来自不少地方的消息中,多包含这样的内容——某地“首批廉租房开工建设”、“首批申请者开始选房”,抑或是“首个项目开始入住”……这些报道几乎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廉租房作为一种“新事物”,其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低收入百姓实现“住有所居”的梦想指日可待。而实事求是地说,这正是不少地方廉租房建设进展缓慢、刚刚起步的证明,甚至在一些地方,廉租房建设可谓“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对此,新华社日前发表电文呼吁:保障房建设不能再“慢吞吞”了。

  不久前,全国人大常任委会发布调研报告称,按照国家下达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今年全国需投入资金1676亿元,但截至8月底仅完成投资 394.9亿元,完成率为23.6%。作为保障房的重要组成部分,廉租房的建设情况更加严峻——中国社科院日前发布报告称,廉租房建设缓慢,保障范围小,资金缺口大,远远没有满足“十一五”期间每年近500亿元的廉租房资金需求。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项惠民工程身处窘境?一个是资金,一个是理念。

  由于建设廉租房一次性投入大,通过租金回收成本慢,这对于低收入居民多、财政紧张的地区,难免会产生较大资金压力。如报道称,甘肃省按照计划,每年要拿出近七分之一的财政收入投入廉租房建设,远远超出实际承受能力,有关部门无奈承认,目前仍未形成一套解决地方配套资金的方案。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因财政紧张,无力匹配建设资金,去年底申请的4万平方米廉租住房建设项目被全部砍掉,导致今年无廉租房建设项目,然而,作为低收入居民较多的老城区,该区恰恰需要大量的廉租房。

  无力匹配建设资金,地方政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尚且可以理解,而那些财力相对充足、却不肯投入廉租房建设的地方,就有些说不过去了。尤其是不少地区形成商品房市场开发与保障房建设“冰火两重天”局面,土地出让市场一片红火,“地王”频现,却不肯拿出一定比例的土地出让金,作为廉租房建设资金的来源。还有的地方政府过分依赖中央财政,只想着伸手要钱,而不愿将其花在“没有利益、费心费力”的廉租房建设上。

  因此,廉租房建设若要顺利推进,必须双管齐下,解决资金与理念问题,并作为制度固化下来。

  对于资金问题,不少地区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如用公积金建设保障房、尝试“租售并举”回笼资金等,建立长效的支持机制。除此,还可考虑建立保障性住房基金,广泛接纳社会捐助等。

  而对于理念问题,仅仅是中央三令五申、调研批评、鞭打催促,并非长久之计,有关部门应加大跟踪督察力度,实行行政问责制度,将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列入地方主要领导的政绩考核内容,凡是落实不力的要予以问责,等等。

  如此,既让地方政府“有米下锅”,又肯广施百姓,才有望切实加快廉租房建设进程。 (工人日报 程莉莉)
“民生工作是杆秤”,怎么秤?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中国提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自此,“重视民生”频频现诸报端。毋庸置疑,民生问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国家发展、社会稳定,怎样强调都不应算过分。问题在于,这种过分强调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表面文章呢,还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执政自觉?尤其是当许多打着“重视民生”旗号的事在一些地方被执行的变了“味”的时候。

  看看我们的生活吧,各种民生用品的“涨价”声正此起彼伏,各项民生制度如教育、医疗等亟需完善,大学生们竟然“被就业”了!这不禁让人怀疑,我们的“民生”真的被“重视”了吗?是停留在报告中还是流落到形式上了?“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民生工作就是一杆秤,从中可以掂量出官员与老百姓在彼此心中的分量与地位。“重视民生”千万不要成为一句轻飘飘的口号。

  思想观念有问题:没有忧民的意识

  我们的少数政府官员,头脑中却仍然根深蒂固地认为,民生,并不是政府应该包起来的事情,多做一些,少做一些,没有什么关系。为人民(老百姓)服务,不如为人民币(老板)服务来的吹糠见米有成效。

  有的官员认为,把财政的钱用在老百姓身上,还不如把这些钱多建几个面子工程,多上一些大项目,这样GDP上去了,政绩也就出来了,自己的官帽子也就更大了。二战期间有的战犯高喊“要大炮不要黄油”,我们的干部决不能沿用这样的思维。

  “民生工作是杆秤”,怎么秤?

  要过民生这杆秤,不能图形式,不能走过场,不能渗入水分虚重,更不能不顾现实,牺牲长远的利换取眼前的利,牺牲大利换取小利,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经济发展不一样,群众的问题和困难不可能一下子都解决,应该从中分清轻重缓急,打基础,利长远,解决民生问题从眼前入手,从谋大谋深谋远着想,群众才能多得实惠,长远获利。

  将民生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才能促发展

  “民生工作是杆称,那秤锤是老百姓,秤杆子挑江山,什么是功什么是名,什么是情什么是意”。通过民生工作就可以看见,更可以衡量。

  民生产品涨价别随心所欲

  水、气、电对居民来说,是生活必需品,不可须臾离开,它们与民生更为息息相关。也正因为这些民生产品关涉到公共利益,关涉到居民最基本的生存和生活,因此,水、气的价格形成和变动都须有章可循,不能随心所欲。(新华网)
别这么说,会让GOV没面子的,不和谐。